那些年散文写作(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23:43:02
那些年散文写作(实用8篇)
时间:2023-11-22 23:43:02     小编:HT书生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那些年散文写作篇一

年的记忆

妩媚儿

年!

喜悦!祥和!幸福!团圆!

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四千年的历史。每逢过年,大红的灯笼高高挂,喜庆的春联户户贴。人们满面春风,做事小心翼翼,说话和颜悦色。

年,弥漫着春的气息!

翻阅童年的记忆,很小的时候,我总会掰着手指头数啥时候过年,心中对“年”的渴望急切得难以形容。

年,是急切的等待!

过年了!“咚!叭!”爆竹声把我从美梦中唤醒。睁开惺忪的睡眼,准会看到母亲亲手为我做的.新衣服和枕边放着的崭新压岁钱,我顿时露出幸福的笑颜。

年,是幸福的味道!

起床了!全家人在母亲的领导下,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井然有序。父亲负责为各位神灵和列祖列宗点燃小红烛,拱揖上香。孩子们端着各种面制供品:银子罐,麦秆垛子,浑身眼,枣山,梭子,罐罐,馄饨饭等,负责依次供上。接着,父亲带领家人给他们送“盘缠”,烧纸马,焚纸钱,虔诚地磕头跪拜。母亲则口中念念有词,乞求神灵及列祖列宗保佑全家,一年之内身体安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孩子们聪明伶俐,积极上进。

年,是虔诚的祭拜!

放炮了!大人先点燃一堆柏枝火,然后鸣放鞭炮、双响、八响等。噼噼啪啪,响声震天。大家围着火堆烤烤手,再依次从火上跳过,寓意辟邪除灾,迎祥纳福。

年,是人们的美好心愿!

小孩儿颈上佩戴铜钱、烤熟的带着淡淡的香味的面制莲花和馄饨,神气活现,笑容灿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比试谁吃的饭中有硬币,预示着谁在新的一年有福气。碗中的馄饨饭“破了”说“挣了”,“完了”说“满了”。大家谈笑风生,热闹非凡。内心的醇美、甘甜和喜悦如清泉般欢快流淌。

年,是热气腾腾,合家欢乐的团圆饭!

大人们穿着洁净的衣服,走街串巷,走亲访友,声声道年好,句句祝幸福,春风满面,其乐融融。

年,是祥和、祝福的味道!

孩子们呼朋引伴,无拘无束地玩乐,走到谁家就吃到谁家,尽情地疯,尽情地野。

年,是孩子们狂欢的味道!

人到中年,活到了一定的厚度,事务繁杂,忙工作,忙生活,已不再渴望过年,但“年”的脚步匆匆,如约而至。你走着走着却不经意间撞开了“年”的大门。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我们华夏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论你是否混出了模样,不论你是忙碌还是清闲,老人、孩子盼你回家过年。不论你内心幸福还是强装笑颜,都必须笑容满面。

年,是五味杂陈!什么味道,只有自己明白。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子女的外出,父母内心孤独,面容憔悴,要过年了,眼巴巴地盼着儿孙们早日归来。哪怕只看一眼,哪怕只吃一顿团圆饭。

年,是老人对晚辈苦苦的思念和无言的期盼!

匆忙回到父母身边,看他们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健康每况愈下,苦涩、酸楚的滋味,怎能不溢满心田?又感谢“年”的到来而能与父母重新团圆,瞬间化为无限的喜悦!放下一年的疲惫,与父母相陪,浓浓的年味幸福的滋味!

年,是为人子女对父母深深的愧疚和团圆时的幸福喜悦!

年,是什么?年,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回味其中,苦辣酸甜,自己细心品味。

20xx年1月11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那些年散文写作篇二

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嘴边绽出微笑,我知道那就是相见礼,我肃客入座,他欣然就席。我有意要考验他的定力,看他能沉默多久,于是我也打破我的习惯,我也守口如瓶。二人默对,不交一语,壁上的时钟的答的答的声音特别响。我忍耐不住,打开一听香烟递过去,他便一枝接一枝的抽了起来,巴答巴答之声可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的翕呷,左右顾盼,意态萧然。等到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兴起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这位朋友,现在已归道山,这一回无言造访,我至今不忘。想不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那种六朝人的风度,于今之世,尚得见之。

明张鼎思《瑯琊代醉编》有一段记载:“剑器之待制对客多默坐,往往不交一谈,至于终日。客意甚倦,或谓去,辄不听,至留之再三。有问之者,曰:‘人能终日危坐,而不欠伸欹侧,盖百无一二,其能之者必贵人也。’以其言试之,人皆验。”可见对客默坐之事,过去亦不乏其例。不过所谓“主贵”之说,倒颇耐人寻味,所谓贵,一定要有一副高不可攀的神情,纵然不拒人千里之外,至少也要令人生莫测高深之感,所以处大居贵之士多半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两眼望天,面部无表情,纵然你问他一句话,他也能听若无闻,不置可否。这样的人,如何能不贵?因为深沉的外貌,正好掩饰内部的空虚,这样的人最宜于摆在朝堂之上。孔子家语明明的写着,孔子“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这庙堂右阶的金人,不是为市井细民作榜样的。

謇谔之臣,骨梗在喉,一吐为快,其实他是根本负有诤谏之责,并不是图一时之快。鸡鸣犬吠,各有所司,若有言官而钳口结舌,宁不有愧于鸡犬?至于一般的仁人君子,没有不愤世忧时的,其中大部分悯默无言,但有间或也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这样的人可使当世的人为之感喟,为之击节,他不能全名养寿,他只能在将来历史上享受他应得的清誉罢了。在有“不发言的自由”的时候而甘愿放弃这一项自由,这也是个人的自由。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

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寂然,惟迦禾破颜微笑,这会心微笑胜似千言万语。莲池大师说得好;“世间酽醯醇醴,藏而弥久而弥美者,皆繇封固牢密不泄气故。古人云,‘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旨哉言乎!”二十年不开口说话,也许要把口闷臭,但是语言道断之后,性水澄清,心珠自现,没有饶舌的必要。基督教carthnsian教派也是以沉默静居为修行法门,经常彼此不许说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庄子说:“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现在想找真正懂得沉默的朋友,也不容易了。

读梁实秋《沉默》有感

梁实秋写了篇文章《沉默》论朋友,论“对客默坐”。有沉默寡言朋友登门拜访,梁公故意不言,二人对坐,意态萧然,一言不发。这等事情是风骨?是惺惺作态?我只觉此事饶有趣味。

细想故事里的主人花了37年译《莎士比亚全集》,客人已归道山,能做出此事,并不稀奇。此事于我乃天方夜谭,今日我所识之友,倘若有这般行径,我必是毛骨悚然。虽不能为此仙风道骨之事,但诸公也莫得不偿失,沦为酒肉之徒,或是溺死宦海。

记得一次酒席之上,有两位前辈是同窗好友,甲是大官老爷,乙大概自谋生路。甲不苟言笑,乙风趣幽默。乙谈到自己和一个男的好友常常喝茶聊天就一个下午,甲徐徐言道此二人必有“基情”,乙哭笑不得。或许甲老爷更能耐得住寂寞和人默坐一个下午,他是戴着伪装的面具,而梁公所言是内心的平静安宁。我只得感叹,宦海沉浮,略有所失罢了。

现世浮躁,熙熙攘攘,我打心眼里是向往逃避到无人之处的,可滚滚红尘里,又有多少我深深爱着人呐,活在夹缝里,就更喜爱梁公所说的“沉默”了。我有时会苛刻地需求一个安静的环境,即使家中无人,家电的轰鸣、邻居的脚步、院中树里的蝉鸣也喜欢交织在一起打破寂静,我就难以沉静,索性叹一声气,消逝其中。

和朋友们还是绝无可能默坐半日的,倒是和自己却能如此,大不了对着镜子。往事里,让我感到环境最安静,内心最安宁的时候有两次。一次在教堂里,一次在冬天的海边,不是死寂无声,相伴的还有悠扬的钟声,还有轻叹的海浪。那个片段心里未曾有思索过任何大大小小的问题,但这段空白大概人类对于时间最奢侈的一种享受。

面对朋友默坐无言,真是太无情了,若是一人享受孤独,我会觉得快乐,心生喜悦。在我们还不到坐而论道的年龄,还没到品味孤独的年龄时,何不夜夜欢歌狂饮,任孤独肆意地去流浪。

我开始遐想面对深渊,投下一颗石子,然后等待回声,时光飞逝。

那些年散文写作篇三

立春过后,天气升了几日的温,如同夏天般温暖,人们欢欣。不料气温陡降,一场冰雪过后,有些年衰的水管,一冷一热,炸裂了。

接着继续降温,下冻雨,路面湿滑。小区里,人们大都要去几百米以外的地方提水使用。平时享惯了开了管子,就用水的福气,有些年岁的人,腿脚关节没有劲,这下真的就开始叫苦不迭了。

耳闻目睹,不光年纪大的叫苦,年轻的,在微信上也不停地嚷嚷,惊呼已经停水多少天了,再没水,就要要命似的;路上,遇到的人,怨声充满路道,俨然是谁故意把水管弄坏的情绪和表情。

我在心里呢喃,儿时农村老家,到了冬天,雪下得很大,每家每户的屋檐上,都挂满长长短短的冰棱,一排排的,看上去,晶莹剔透,很整齐、壮观,像凝固的瀑布和屏障一般。长的冰棱,起码有三尺多长。我们掰在手里,当棍棒、当玩具戏耍。玩得都不知道啥叫冷,脸手冻得通红,手拇指不能收缩,要上厕所,连裤子上的纽扣都解不开,还不想回家,可劲玩耍着,也不见谁就因此感冒啥的。

上学时,为了应对下雪过后的严寒,我们的脚上一般都套着两双鞋子,外面是大码子的水鞋,里面穿上母亲亲手工做的布鞋。踩着淹没到膝盖深的皑皑白雪,“嚓嚓”,一步一跌,乐呵呵去上学。有时嘴巴里还“咔嚓、咔嚓”嚼着天然的冰凌,可口甘甜。手上抓着雪团,你扔来打我,我扔去打你。举目望处,处处活跃着童年欢乐的身影,一路上飘洒着嬉闹喧杂的`欢笑声。课堂上,依然传出我们朗朗的读书声,老师们敬业传道,学生们神情专注。

家里没有水用,大人们就把白雪铲到大锅里,加热变成水使用。记忆中,雪花飘飘,积雪覆盖大地的日子,从没有听到大人们叫苦喊烦,焦愁不休。如今感佩那时的人们真能吃苦,穿的少,吃的用的是那么差劣,人们却不轻易就叫苦。

我能清晰回忆起的是,一年之中,整个寒冷漫长的冬季,只有这个时候,才能见到母亲在火塘边烤烤火,做做针线,有点清闲的日子过过。也只有这个时候,村中的妇女们,才会被母亲邀约来到家中,一边做针线,一边嗑瓜子、吃烧煮的土豆、豌豆、阴包谷一类自产自消的零食。她们聊着天,摆着白,不知讲到啥子有乐的事情,就都笑得歪来倒去,你靠着我,我推倒你,笑过之后,又再笑,笑声此起彼伏。

儿时就不明白,村里的妇女们何以那么可乐?我们只是跟着在一旁捡笑,凑热闹,大人们让出门自己玩,都撵不走。就想沾大人们的光,吃点零食,捡点笑。这个时候,是家中最热闹,最温暖,是我童年最幸福的时光。母亲因为高兴,也不会怎么斥责呵斥我们,或是让我们天寒地冻,还去干什么田野劳动。

母亲在这时候,把一年中最好的收成,做成食物,犒劳家人、邻居和亲戚朋友。我们因此也得了实惠,让饥肠辘辘的胃袋得以充实,童年总是喜欢下雪天阴的日子。这样的日子,母亲才有时间做美味,喂饱我们儿时,时时刻刻,流着口水、馋涎欲滴的胃口。因此,就有人编出:“爹亲娘亲,不如下雪天阴”的应景顺口溜。

我当时就认为这些顺口溜,十分恰切,说出了我们的美好心声和愿景。现在觉得做为农人,没有啥文化水平的她们,才是最好最真实的作家,她们每时每刻都在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在天地间,辛勤、潇洒自在地写作,写出了生活最锦绣的篇章。她们是值得我们最敬重和佩服的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生活的真正主人和上帝。因为只要我们张着嘴,就要吃饭、穿衣、住行,没有农人的劳作,我们寸步难行,只有死路一条。

我在心里想,如今提高了文化素质的人们,如果当上农民,或是做了基层前沿一线的劳动者,他们更是杰出的作家。可以把艰苦的劳作,创意得轻松、简单、诗意。不必一定要离乡背井,奔波来到喧闹、拥挤的城市,过竞争压力山大,让人容易产生焦虑、自卑、抑郁失眠的日子。

农人固守在农村的田园里,一年四季,自己当自己的老板,辛勤劳作之余,看山看水看花,哪样都是自己的。心随山水、白云一样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唯一要努力的,就是精心耕作,尽力不让家里老的小的肚皮饿着。我是真真正正向往这样的生活。可惜已经年老力衰,难以足愿。

年轻的人们,如果有这个愿望,并付诸实践,一定可以在农广的天地里,大有作为。何况如今党中央有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将来的农民属于绿领阶层,一个新兴的职业,有远远超过白领和蓝领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年轻的人们,你准备好了吗?去做一个优秀、有出息的新式农民,所谓的绿领阶层,走在前头,去当排头兵吧!

那些年散文写作篇四

(一)供灶神

“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每年这天,农村百姓都摆上供品,恭恭敬敬地送灶王上天。

我老家在农村,对这一风俗十分熟悉。记得小时候,过了腊八,父母就开始愁年货。那时年景不好,年货也不过二三斤肉和几十斤白菜。尽管简单,父母也会愁不少天,然而母亲总忘不了请一张灶神。

灶神请回来,母亲郑重地放进橱柜里,不许我们看,更不许动。我不解,惊奇地看母亲。母亲说:“新年人们穿新衣服,灶王也得穿新衣服。小孩手不干净,会弄脏的。新衣服弄脏了,灶王会不高兴的。”

腊月二十三到了。母亲把新灶神端端正正地贴在锅灶上方,又在灶神下方的木板上放一只盛满沙土的小碗,再插上几柱香,把香点燃。我抬头望着这位方面大耳、慈眉善目、两撇胡须一直垂到脖颈的灶神,在青烟缭绕中忽隐忽现,真不知他有何神通,竟让人们对他这般尊重!

灶神贴好了,母亲又忙着包饺子。饺子煮好了,母亲盛上满满的一碗,再倒上一杯酒,放在灶神面前,烧纸,磕头。母亲也让我磕,我就糊里糊涂地跟着磕。灶神在人们的祈祷中,乘着馨香的烟火,起驾回天了。供完灶神,一家人才能吃饺子。

七岁正是讨人嫌的年龄,那年腊月二十三,我和伙伴们野了一晌,肚子饿得咕咕叫。一进家门就闻到饺子的香味,便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屋里。一看桌上的饺子,哪还管灶神锅神,手不洗就抓饺子。还没有沾着饺子边,“嗖”的一声,饺子不翼而飞。我扭头一看,饺子被母亲抢在手里。母亲沉着脸呵斥道:“还没供灶神呢!”我身子一倒,躺在地上大哭起来。母亲急忙放下碗,一把把我拦在怀中,也哭了。母亲边哭边说:“灶王要去天庭奏事了,人们对他恭敬,他就让老天爷降福;人们不恭,他就让老天爷降祸。有一家人,把烟囱开在灶王牌位上,不长时间,他家的房子就着火了。因为灶王无处安身,就给他家降了祸。”母亲还说:“腊月二十三这天,全家人不能外出,如果有人外出,灶王少报了人口,这人一年就没饭吃了。”听了母亲的话,我不敢再造次,对灶王也格外恭敬起来,每年腊月二十三,我都给灶王磕头,因为他主宰着人间的祸福。

后来,我上学了,读了很多书,当然也就知道没有灶王。我曾多次劝说母亲,但她一如既往。改革开放后,农民日子富裕了,母亲给灶王的供品也丰盛起来。看着母亲那副虔诚的样子,我心里不禁一颤:母亲哪里是在拜灶神,而是在用一颗诚心在为一家人祈求幸福!

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工作。每年都要忙到腊月二十五,才能回家和母亲团聚。母亲就改在大年三十供灶神,她说怕把儿子辞在外边而没有饭吃;我结婚后,有了妻儿,母亲也在大年三十供灶神,她又怕把儿子、儿媳、孙子辞在外边而没有。

(二)祭祖先

年的记忆,是欢乐的,又有一点拘谨。

大年三十那天,要请祖先,俗称“请爷爷奶奶”。请祖先之前,先要放家炮,最佳时刻是清晨六点。六点一到,村庄里便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是给沉睡在野外的祖先释放信号,爷爷奶奶醒醒,该回家过年了!据说,时间早了也不行,会惊扰祖先休息,那是对祖先的不敬。

放完家炮,就去族长家集合。家族老少聚齐了,再放族炮。这样的仪式一年一次,非常隆重,炮放的越多越好,人去的越多越好。以此来宣告家族人丁兴旺和对祖先的尊重。

男孩子对鞭炮有特别喜爱,抢落地炮就成了孩子最快乐的事。族炮放完了,孩子们围上来争着抢。手快的孩子会装满口袋,然后向别的孩子炫耀。请祖先活动结束,孩子们便开始扒炮筒,倒火药,用纸包好,点燃,“轰”的一响,放一阵亮光,冒一股青烟。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放完炮,族长一声吆喝,请祖先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墓地出发了。去墓地的路上,人们说笑不停。到了墓地,所有人就严肃起来,恭恭敬敬地磕头,小心翼翼地焚纸,直到供纸变成灰烬,飘飘悠悠飞到空中,人们才立起身,手捧着烟雾缭绕的香回家。

偶尔有的孩子不懂规矩,吵闹不止,便会受到大人的呵斥,并会被强制跪在地上。记得那年,我大约有七八岁。我抢的落地炮最多,两只口袋装得满满的,两只手里也满满的。同族的孩子不乐意了,非要我分给他们。为了保住“劳动果实”,我加足了马力奔跑。他们紧追不舍,我就奔跑不已。跑着跑着,墓地就到了,我只好停住脚步。他们一齐围上来,我尽管拼命守护,也无济于事。口袋被撕扯了,手被抓破了,鞭炮抢光了。我急得要和他们拼命。这时,大人们赶到了,父亲喝斥我,一把把我按跪在地上,默默地等待族长烧完纸,才令我起身。

回来的路上,人们一路沉默,以示对祖先的虔诚。我怒气未消,要和那几个孩子厮杀,父亲扯着我的手就是不放。回到家,我委屈的想哭。我刚一出声,父亲就喝令我住嘴。

据说,大年三十不能哭,新年是一年的开始,欢欢喜喜会带来好运,哭闹会不吉利;再说祖先在家,不能惹祖先生气,否则就是对祖先的不孝敬。

一进家门,父亲在门里横了一根棍子,俗称拦门棍。这是敬祖先的一个环节,表示对祖先的挽留。我气没处撒,一脚踢了拦门棍。父亲大怒,抬起手就要打我,被母亲拦住了。

进了屋门,母亲已摆好供品。父亲磕头,插香,把祖先的族谱挂起来。至此请祖先的仪式便告结束。

少不更事,小孩嘴馋。满桌的供品,五颜六色,煞是诱人。黄黄的花生散着香味,红红的醉枣发着甜味,白胖的馒头飘着麦香,洁净的猪肉闪着白光,麻黄的`藕合漾着油香……我的口里早已灌满了涎水,守在供桌边,挪不动腿。馒头、猪肉、藕合不是我觊觎的对象,吃饭时能吃到,那醉枣可是一年到头才能吃到的东西。父母忙着招呼串门的乡邻,我趁机抓了一个醉枣,丢在嘴里。母亲发现了,用眼翻我,我一溜烟跑了。等我回到家,母亲已把供品补齐了,可是那个醉枣很小,那是母亲为初一来拜年的孩子留的。

那样的年月,让孩子开心地吃一顿,简直是异想天开。初二送走了祖先,供品就成了我们的美食。我要父母吃,父母说,我们这么大年纪了,什么都吃过了。

现在每年回家过年,母亲总是给我留着醉枣,她说,那是我最爱吃的。

(三)熬三十

祖先请回来,要在家里呆两天,三十和初一,初二就被送走。因此人们对祖先就格外尊重。不断的添香,不断的换水,还要倒一盅酒。因此新年屋里就始终飘荡着浓郁的香气。初一拜年的人,先要拜祖先,其次才拜健在的长辈。不尊重祖先会受到人们的谴责的。

有一年,一位老头照看孙子,去邻居家串门。坐在了供桌边,孙子看见了供品,伸手去抓。老头慌忙起身,孙子扭着身子,嘴里不住喊:“要!”老头情急之下,指着供品喊道:“巴巴!”又指着祖先牌位喊道:“猴猴!”邻居一家马上变了脸色,纷纷斥责他。老头慌忙辩解,这家人不依不饶。老头在人们的怒喝声中灰溜溜地离开了。

祭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熬三十。大年三十夜晚,一家人要轮流守在供桌边,直到初一早晨来了拜年的人。据说,有一些孤魂野鬼,因为没有后人上供,会趁大年夜来偷供品,那样祖先就得不到后人的供奉,会挨饿。为了能保障祖先丰衣足食,必须有人看护供品。看护供品的必须是家里的男性,女性是不能参与的。大概人们认为男性是力量的象征,刚强威猛,那气势就会使鬼魂退避三舍;女性是柔弱的象征,孱弱无力,鬼魂也不会惧怕。可见祭祖的仪式里也渗透着中国的传统观念。

据说,有一户人家,一家五口,只有三个女儿,没有男孩,守夜的任务就落在了男主人肩上。恰好那年大女儿出嫁了,而且就在大年二十八。因忙于女儿的婚事,非常疲劳。三十守夜,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醒来后,他懊悔不迭。后来就做梦,梦见祖先向他讨要食物。于是他烧了很多供纸,才算弥补了此事。

我十岁那年,母亲说守夜应该把我排上。父亲不同意,说我年龄小,正是睡觉的年龄,不一定啥时候就睡着了。我出于好奇,拍着胸脯说道:“爹,你放心,我不会误事的!”父亲说:“那你守前半夜,我守后半夜吧!”我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父亲起来了,我的守夜任务宣告结束。我打着呵欠,去睡觉了。

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父母亲身影---满头白发,满脸皱纹,两眼昏花,他们在祈祷,祈盼儿子、儿媳、孙子回家团聚,祈盼儿子一家永远幸福!

这样想着,我对父母油然而生敬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那些年散文写作篇五

那些年的我们,迷茫中又有着执着的追求;那些年的我们,幼稚中又有着些许的成熟;那些年的我们,活泼中又有着沉着;那些年的我们,虽然很乖但是也很淘气......

那一年的我们还在读高二,还在那幢有五层楼高的教学楼里。在那里我们一起度过了开心快乐而又忙碌的时光,我现在还可以清晰地记得我们一起呆过的课室的样子。课室虽然不新,但是却总是很整齐。

那个时候的我们最讨厌的就是下雨天,特别是下几天都不停的那种。但是我们又喜欢下雨天,但最喜欢的炎炎夏日午后的对流雨。不管是哪一种,不可否定的是,它们都同样给我们留下了特殊的回忆。

印象最深刻的就得说说我们的课室了,因为每到下雨天,他总会是最伟大的慈善家,无私的为那些到处流浪的雨水提供安居场所,直至整个课室都收留下那些看似可怜的家伙雨水。每次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总会跟前来上课的老师开玩笑说:老师,小心。我们这里闹洪水了,小心了。世界末日要到了。

而老师呢?总是一脸的无奈,继而一笑了之。如果晚上下大雨时,再来点电闪雷鸣,整个班就跟沸腾的水一样,瞬间活跃起来。别班都是些女生害怕的尖叫声,唯独我们是打闹起哄得像个菜市场。

有的同学趁着天色很暗,故意关掉全部的灯,讲着令人惊悚的鬼故事;有的则打开台灯围在一起打起牌来,别担心老师,我们是有站岗人员的,一有动静马上撤退;当然还是有积极的学生的,有的要不在讨论物理,要不就在讨论数学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暴风雨之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那个时候的我们还经常以捉弄我们老实憨厚的数学为乐,数学老师长得并不高大强壮,但是发型却很特别。他的头发柔顺光滑得无法形容,他很爱笑,为乐调节课堂气氛,很爱讲一些冷笑话,然而讲完之后我们还没有笑,他自己却早已笑不拢嘴了。

于是一脸无语的我们只好附和着他傻傻地笑......每次他理完头发来上课,淘气的男生们就开始起哄了:标哥,你的发型是在哪里弄的啊,好帅啊,给我们介绍介绍呗?然而,每次这样他都不会生气,而却还很乐意的告诉我们说他是在哪里理得头发,然后又还顺便介绍一下那家理发店的悠久历史。

快乐的时光总是太短暂。就在我们开开心心的度过着高二生活时,我们很快升入了高三。于是我们搬离了曾今带给我们无限欢乐的课室,来到了每届高三生都会呆的教学楼。虽然那里不会像以前那样有洪灾了,但是爱玩爱闹的.我们依旧过得很快乐,因为我们是无产阶级革命分子,说难听一点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在那年,我们一起写下了我们共同的约定为青春而奋斗,为高考而战斗。在那年,我们和老师一起挥洒汗水,备战高考。时间虽然紧张,但是我们从容应对。在那年,我们从大大小小的考试中一点一滴的成长着,无论好坏,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口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课间是我们的天堂,我们聚在一起看搞怪相册,笑得前俯后仰,肚子疼痛;我们一起拉着男生跳性感的舞蹈;我们一起开水果大战每个人人手里都捧着一个水果;我们围在一起看最新的电影;我们一起团购叉烧包,集体以叉烧包为早餐......这就是我们,淘气快乐的,团结一致的我们!

后来,高考在即,学弟学妹们在楼下为我们呐喊加油,令我们倍感意外的同时也深受感动。时间是个高明的神偷,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总是能够偷走我们的岁月。我不知道高考完的那一天,自己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离开学校的。那些回忆那么美好,犹如天边的云彩带着纯真,扯痛着我的神经,停在眼角的泪水最终还是流了下来......

那一年我悄悄地来,那一年又悄悄地离开了。我知道离开也是一种成长,当初的岁月虽已不再,但是回忆还在,它会一直陪在我们的身边,陪着我们一直走下去。

那些年散文写作篇六

等待是一个动词,有很多种。在我眼前的常常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节令里,一个人头顶雪花。满身的白色,眼睛扑敕敕的望向远方,翘首等待着生命中重要的人,那是焦急的等待。

等待,即使再焦急,但是,却是一个过程。你越是期盼远方身影,这身影却迟迟不出现。而他终于从远方模糊到清晰时,眼前早已是泪花一片。

等待是谁都不用导演指引的戏,每个人都娴熟地演好这出戏。等待,是分不同心境的,有时候,等待越是渴望越等不来。有时候,越是达观越是开阔。

我喜欢这样的等待,在一朵花开的时间内,在一支曲子释放的时间内。在一杯茶沉淀的时间内,等待得细致、等待得轻巧。那份寂静犹如钓鱼者的淡然,但没有饵,没有线。那份等待有绣花者的执着,但是,没有那么浓的爱。也或许如渔妇等待那打鱼晚归的渔民,但是,没有那么多的望眼欲穿。

等待,在慢慢时光里温婉流转。或许,就如铁杵磨成针的.孩童,知道那样的答案,却不在意哪一日会出现这样的一瞬。

我要的等待,必定是苔痕上皆绿一遍遍,有了时光沧老的意味。偶尔有一天,当所有的帷幕都谢下装扮。一个身影缓缓地向我走来,那样的等待毕竟是无言。等待应该是繁华的盛世,我想,在樱花下默默地等待着,必定是如翻开一本花间集,婉约而又凄美。

等待应是浩大的一场指挥,每一个神魄都在聆听。那心魂之曲,是一场戏已经排练好无数遍,熟悉却偏偏仍是无限地期待。

那些个等待,见多了,喜欢,翻转书页。等待那一枚缠绵多年前许下的心事,突然跌落脚下。等待得绯彻缠绵,那些个等待。早已没有泪眼,就那样在等待中倾听时光慢慢变老的声音。仿佛多年前,我与你的对话,在无限地延长,没有止境。

等待着吧,为了那些个不需要强调的等待。终有一天,会无视门前流水的喧哗,终有一天,会不再一遍遍地细数燕儿的归来又归去。终有一天,眼前都变成一片空有,那些个等待都变成了记忆,而只有等待本身回应着等待,茫然吗,也茫然。失落吧,或许有过,而转身后一切的等待都仿佛不成有过了。

那些年散文写作篇七

只言片语的近义词成语有三言两语、片言只字、一言半语等等,它的'反义词成语有千言万语长篇大论等等。

1、你不能单纯通过只言片语来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

2、这篇小说篇幅庞大,你单纯通过只言片语来评价它的好坏,这是不妥当的。

3、只根据只言片语来评论一篇文章的好坏,那是不恰当的。

那些年散文写作篇八

在传说中,“年”是一种怪兽,相貌怪异,生性凶残,平常隐藏深山老林中,每年到了寒冬腊月万物凋零时候,就流窜来人间,祸害人类,而人的能力又无法与之抗衡,就只能用丰厚的食物,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的送它走,于是就有了“年关”和“过年”之说。这毕竟是传说,人们所说的过年,是平常奔波劳累,辛辛苦苦一年了,在过年的日子里,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热热闹闹,高高兴兴。

我小时候听我那赶马出身见识多广的父亲说,从小年到元宵节这些天,玉皇大帝派观音菩萨主持人间的工作,她老人家慈悲心肠,看到人们平常那么苦,就安排不用干活劳累,天天有酒喝有肉吃有新衣服穿,让人们皆大欢喜。我知道这也是老辈人的传说,年毕竟是一个节日,是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千百年来民间不可或缺的重大节日,是连接亲情乡情的桥梁。

年年有年年年过,岁岁花开人不同。

的年,是农历戊戌年,按照天干地支的十二属相是狗,这憨态可掬的乖乖狗,貌似狼类却不是狼,不会发生与东郭先生的故事,不论贫穷富贵,它们誓死追随主人,知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狗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和朋友,古往今来,有条件的人家都要养只狗,特别是偏僻贫困的山村,传说有妖魔鬼怪,那些年还有土匪强盗,就要养狗看门做伴,狗们与人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山村里那些老人,养育到不孝顺的子女时总会说,这个忤逆种,还不如养条狗呢。其实这新年刚到,狗年才刚刚开端,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预示这一年将是个好年份。于是,在即将过年的日子里,浪迹天涯的游子,南来北往的客,不辞辛苦不约而同的往家赶,是为了和亲人们过个年。

过年的情结,深植于华夏儿女心底。

曾经,我是那么的盼望过年,特别是儿时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说是饥寒交迫,生活穷困潦倒,就盼望穿新衣服,盼望吃上一口肉,盼望不用读书不用干农活随心玩乐。后来走出大山,成了浪迹天涯的游子,盼望过年能够见到父母亲人,盼望乡村一景一物和那份独特的风情。再后来,生活好了,天天吃好的穿好的,醉生梦死下,年在我心里就渐渐淡去,仿佛那么遥远,只留下童年的记忆,留下父母亲做年夜饭时候忙碌的身影、慈祥的面容和兄弟姊妹老老小小一家人开心的笑颜。

戊戌年的头年即,是农历丁酉年,属相是鸡,雄鸡高啼,万物茂盛,母鸡“个个大(咯咯哒)”的下蛋,真的是太平盛世,人畜兴旺。当年的小芳现今的老芳胡诌说,这年份是鸡飞狗跳,那乌鸦嘴随口乱说的,果然就印证到我身上,从鸡年到狗年,一波三折的事态,防不胜防的病魔,光顾我瘦弱的身子和弱智的大脑,一如我老家那间破旧的老屋,在风雨飘摇中,在岁月的折损下一点点剥蚀。

鸡飞狗跳,这个年呵,在机器一样轮转的工作中,在生活的琐碎烦恼下,在不断的寻医问药里,在病痛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我从春到冬,从冬又到春的煎熬,就像我年前年后那只破瓦罐里熬的那些中药草药,急煮慢煎,升腾了精华,留下了残渣。只有文字,还在我昏沉且疼痛的大脑中跳跃,扯动我的情感,拉伸每一根神经。

爱恨交织,喜忧参半,我不得不写。

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有个歇后语,叫“公鸡头上的肉——大小是个冠(官)”,如果七品以下算官的话,沉浮官场二十多年的我,到末,就站在“花甲”的边缘,成为全域年龄最大的履职者,领导说该“改非”了,我欣然同意。其实不同意也是枉然,人不服老是不行的。领导很人性化的问我,离退休还有三年多,你要去哪里继续发挥余热,我说就去做文史资料吧,我从小喜欢读书写字,现在也是。遇到了好领导就欣然同意,想不到不几天,才跨入20,就再次服从领导安排,抽调到老城区改造办公室了。

这小山城从明代万历十九年建城,在山区确实是老城了,于是那些老矛盾就像居住在老巷子里那些老人一样,日积月累绊得像老屋上那些稠密的蜘蛛网,剪不断理还乱。领导说总算对头了,老同志去做老人的工作,顺理成章。领导是随口说的轻巧,其难度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知道。

面对千家万户千难万难,改造办是一个时间倒逼高速运转的机构,我孩子说爸爸你身体不好,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我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无愧于心,何况管得还真严呢。于是,本来就破损的身体就成了破旧的机器,没有周日节假日,我像一只小蚂蚁,成天东张西望爬行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走东家串西家,找老找小,谈心吵架,尔后就制作表格审阅资料上报请示。小城有多悠久的历史,改造中的故事就有多少。日复一日,这架老机器,因零配件松散保养不到位,终究没有跨过鸡年,在除夕头天的腊月29日,因牙疼头疼导致口歪眼斜不得不破帽遮颜、愁眉苦脸的进了医院大门。是日看到,即便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的病人们忙着办出院,说是要赶回去过年家人等着呢云云,而我忙着办住院的一应手续,万般无奈写在病痛的脸上,那些个眼含秋水面带口罩身材苗条的小护士,边为我装上手腕上的“身份证”边安慰我说,大爹不怕啦,我们还不是一样加班陪你们呢。我看到诺大一个医院,只有哼哼唧唧的几个病友。

躺在白色的床上,透过那扇不太干净的窗子,我看到了灰蒙蒙的天空和偶尔掠过的燕子。我想这么多年来除了酒醉就没有打过针吃过药,这次就要打针吃药了,而且是干针(针灸)水针(点滴)一起打,中药西药一起吃,真的是像俗话说的一样,平常不病,一病要老命。

这个年,早知道要放大假的`,就提前科学安排。老了就恋旧,本来计划好回老家去,召集兄弟姊妹和孩子们一起聚集老屋老院子,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讲坊间趣事叙人间真情,欢天喜地过大年。年前就抽空忙前忙后,把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一应所需全部准备妥当,微信电话一家老小通知好,不想事与愿违。

人在病床,心系红尘。我知道没有我,这世界依然按照它的想法轮转,搞不好转的还更好一些。许是多年的习惯,性格使然或是年老昏聩,总是对一些事一些人牵肠挂肚。我负责的老城区改造那个小组工作推进怎么样,我的家人们在我计划改变后将如何过年,小女的婚期临近,准备工作进展如何等等。知道的亲戚朋友络绎不绝的来看望我,仿佛我这病已入膏肓不可救药似的,他们像哄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说这是小病不怕不怕,好好医治之类的,不断的介绍说省城的某家大医院好市里的某个专家好,散布民间的某个草医草药偏方好。

反正大脑闲着也是闲着,在杞人忧天中,我还在想,这老天真会安排,农历鸡年从头到尾,工作上就没有安排半天休假,好不容易过年放了十天大假(国假七天,民族节日三天),刚好我就住院十天,就巧合得天衣无缝。好好的皮肉脾胃日日扎针喝药,好好的天气朝朝凉风微雨,特别是春节前后的几天,耳畔不断传来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声声震耳,眼前看到洁白的病房洁白的用品用具,没有半点诗情画意,也不像天上的云朵和山间的云雾。

年来了,轻轻地来,又去了,悄悄地去。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天下万物总是相生相克,诗人们说上帝为你关闭一扇窗的同时,又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是的,我一直坚信,风雨过后是彩虹,甚至风雨中也有彩虹,那是在“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时候。

风雨彩虹,这个年,这个平凡的家,就有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我们家唯一的女儿结婚了。

当年我们唱“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我女儿就是隔一个时代的八零后,当然她是接近九零了。这从富裕到富强承上启下的一代,有忧郁困惑和欢喜,有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追求,他们面对这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漫游。他们被漫长的学制折损了激情四溢的青春,在漫长的北漂南漂中找一份发挥才能维持生计的工作。成家立业,业未果何以为家,他们会问到底是谁,耽误了他们的美满姻缘,真爱到底在何方。风雨中,他们苦苦的漂泊寻觅和等待,寒暑如斯,冬去春来,待到山花烂漫事业小成,再来寻觅意中人,也许再也找不到梦中的他(她)。缘分的天空飘着毛毛细雨,寻寻觅觅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年流行的一个熟词说年龄大的女孩是剩女,我曾经说我侄女是剩女,后来千里姻缘一线牵就变成了圣女,圣洁高雅,超凡脱俗。

女儿就要结婚了,小家碧玉,达不到超凡脱俗,却带给了全家老幼莫大的欣喜。

于是,全家总动员,在无怨无悔中在分工协作下事无巨细,事前的筹备情况就好像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老的奔走四方寻访山中高人瞧黄道吉日,力求彰显传承的古老奇风异俗;年轻的按照现代化新时代的婚礼习俗出谋划策,忙省城跑市里逛小城采购一应所需,科学安排合理布置新房;小朋友欢天喜地乱跑乱串,嚷嚷着想要小红包想吃糖果看小礼炮拣满地飘飞的彩球;坐飞机乘高铁,新郎新娘不远千里奔赴上海,访亲会友拍婚纱买衣服购婚戒。全家老小不辞辛苦的操劳,紧锣密鼓的筹备,自然,婚礼进行曲演绎得抑扬顿挫,余音绕梁中,亲朋好友欢欢喜喜,我和老芳喜上眉梢。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人年近花甲而身体每况日下,情感日益脆弱而大脑日益呆萌之际,秒秒钟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儿女。我们这辈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的人,经历了耕田放牧的童年,不好好读书的少年,狂热追求知识的青年,工作家庭双重压力下的中年到身体渐损的花甲,可以说一波三折命运多舛。一生的奔波劳累,叹平常人无能力无水平治国安邦,无办法无举措光宗耀祖,只愿儿女幸福美满,只愿亲朋好友和天下好人一生平安。

护犊之情,慈爱之心,源于华夏生生不息的光荣传统,源于我家族老实憨厚的血脉。人们常说穷养儿子富养女,我们对女儿的爱之深,体现到从小到大就事事为她提前安排,现在回过头来想想,真的不应该。想天下父母,无不为儿为女,却忽视了社会、时代环境和孩子个人的兴趣爱好,用自己的思维去取代孩子的思维,难免适得其反。

女儿从小乖巧可爱,聪慧灵动,很听话,会读书,是朋友同事公认的乖乖女,当年让我们很自豪。于是从读书到工作,我们为她做了详规,就像做一个工程项目的详规,她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才华也许就此埋没了,成就了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她,每念及此,我总是心怀内疚。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如今,淡淡担忧的,还有她一辈子的婚姻选择,但我愿意相信真爱无悔,我时刻祝福他们相亲相爱,在举案齐眉中厮守一生。

这个年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2448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