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并设法解决。下面是一些教案的经验分享,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篇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1、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评价总结。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篇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108页“图形与变换”的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
2.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新课标第一网。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导学生说出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和旋转。
2.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可以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3.比较“平移与旋转”与“放大和缩小”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联系:两种方法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4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学过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与实践”。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
2.第2题。
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
要让学生思考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放大,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缩小。
3.第3题。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确定圆的位置,需要把圆向右移动几格?圆心应画在哪里?画出的圆的大小应与原来的圆大小相等。
4.第4题。
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数一数每条直角边各有几格长,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缩小后又应该是几格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并进行比较。求出新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
5.第5题。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两个大正方形图案,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两种瓷砖拼成的?
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及时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与变换的复习。
关于图形与位置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10页“整理与反思”及“练习与实践”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图形与位置”。板书课题:图形与位置。
二、整理与反思。
1.我们学过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
2.请大家利用我们教室里面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
确定位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向后数。
数对: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三、练习与实践。
1.第1题。
讨论时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够准确的表述。还要提醒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2.第2题。
提醒学生注意:量图上距离时要中心点到中心点,计算实际距离时数字比例尺可以转换成线段比例尺,使用量角器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重合。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与位置的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篇三
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培养认真观察、思考的能力。(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通过整理养及时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基本练习。
课题:整理和练习1第8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练习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整理归纳,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
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回顾与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三、总结全课。
1、练习与应用。
2、练习与应用。
单位的换算。
3、练习与应用 一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1/4*5。
6/5*5/4。
4、练习与应用。
通过回顾,梳理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算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都是用乘法来计算;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决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并能说出有关分数的数量关系;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连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能在实际问题中解决有关分数乘法的计算问题。
反思重建。
二、评价与反思。
通过基本练习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反思重建。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篇四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意思,体会一些句子的含义。
2、结合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及老一辈科学家的功绩。
3、结合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知识的兴趣。
重点培养从生活中学知识的能力。
难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实施办法多媒体。
检测题如果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第一段应放在哪里?放在开头有何好处?
一、启发激趣:
导1、同学们知道哪些科学家?(讨论、交流)。
2、大家认识这位老人吗?今天我们就要一道去了解这位老人。(看照片)。
3、请大家读读钱爷爷简介。
二、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缩影。
学展示f发射卫星、飞船,“神七”释放卫星、导弹发射等等情况。使学生知道。
老一辈科学家在高科技方面的成就。
三、欣赏范读课文,注意记住不识的字,根据预习,看看怎样给课文分段。
四、读一读本课生字、新词。(注意音、形、意)。
五、研读、讨论分段。
程1、你打算如何分段?(学生交流、讨论)。
2、各部分写什么?(根据预习,检查自学情况)。
3、导评分段概括大意。(引导综合归纳,进一步了解课文主要意思)。
六、深化巩固:
1、品读:(出示句子)。
序2、体会句子的含义:(导映句子,学生体会)。
3、钱学森有哪些卓越贡献,从课文中可以看出钱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七、实践活动:布置相关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家的故事和我国科学的发展状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篇五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38、39“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2、教学例2。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分析题意: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
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数据比较:
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
尝试练习:
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1、出示例2。
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3、教学“试一试”
师: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学生例1中两幅图片观察、分析数据。
学生先讨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学生练习,在小组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读题。
在小组里说一说“按3:1放大”的含义,再全班交流。
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小组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学生回答(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学生独立完成,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
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三、练习提高。
做“练一练”
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独立练习,集体讲评。
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四、总结评价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表达学习感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税率的意义以及求纳税额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个人所得税的教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18万和360万分别表示什么?那么这儿应缴纳的营业税应该怎样求呢?
学生讨论并练习。
四、拓展提高。
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纳税和利息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篇七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材38页的例1,39页的练一练,43页练习八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联系整数和小数乘法的意义,在具体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2.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欲。
1.计算:
+=++=。
学生口答,并说说计算过程。
2.问:还记得下面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板书:
5×4。
0.8×6。
学生口答。
二探究新课。
1.感悟意义。
(1)课件出示:做一朵绸花用米绸带。
问:米怎么画图表示?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米
1米。
(2)出示: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问:你能在图中接着涂出3朵绸花的长度吗?
学生独立在课本上涂色,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涂完后,教师课件演示,学生跟着说出每一步演示的结果和表示的意义。
米米米。
1米。
(3)演示后问:请同学们观察图形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
×3。
比较两个算式,追问:你知道×3表示什么意思了吗?
3.探索算法。
观察,思考,交流,汇报。(给足时间)。
(2)汇报后,进一步追问:你觉得×3应该怎样算?
学生再次思考,交流,汇报,板书。
4.解决例题2。
(1)课件出示:小华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问:还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做5朵绸花所用的绸带吗?不够涂还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可以怎样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激情:你能利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独立列式解答这题吗?指名板演。
(3)结合学生板演,强调书写格式和约分过程。(也可以课件演示。)。
三.练习。
1.独立做“练一练”第一题.边涂边思考:在涂色的过程中,分数的什么在变化,什么不变?指名回答后,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分子变,分母不变的过程。
2.小结。
今天学习的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分数与整数相乘。都可以表示什么意思?与整数乘整数和小数乘整数相同吗?会计算了吗?下面一起来做几题。
3.做“练一练”第二题。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五..错题医院:下列计算正确吗?不对的请改正过来。
111。
2
六..生活与运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吗?
问:一节课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小时?那么一天六节课一共是多少小时?课件演示。
七.延伸。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篇八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在自我探索过程中,总结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题能力。
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能从确定位置的角度诠释新知识。
发展合作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收集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重点: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清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预习检测纸当堂达标纸。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2、检查预习检测练习的完成情况。
(1)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倍,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是。
(2)在一幅线段比例尺是04590135千米。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之间距离是6厘米,实际距离是()千米;如果甲、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90千米,那么图上画()厘米。
你有哪些不同的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
同桌交流。全班探讨。
小结: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可以从比例尺的意义上来求所提问题,也可以列比例式来解答。
你认为在列比例式的时候,哪一点特别要注意?
提醒学生特别要注意写比的时候,单位要统一。
了解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合作探究。
在确定位置的题型中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交流,首先要注意什么?(方向)其次确定方法时要找准。
数量关系式。
(2)、如果是要在图中确定位置,必须做到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总结出:既要有严谨的态度,又要有细心的好习惯。
关于第五题。
根据课前了解的情况,小组合作完成第五题。
讨论解题的思路。
集体交流。首先,根据家到学校的距离,以及书上作图范围的大小,确定比例尺。其次,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计算出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最后,认真作图,必须减小误差。
小结。
当堂达标。
1、甲、乙两地相距32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1: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四、全课总结。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篇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
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
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
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分析题意: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数据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
尝试练习:
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教学例2。
1、出示例2。
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3、教学“试一试”
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学生交流。
三、练习提高。
做“练一练”。
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四、总结评价。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你还有什么疑问?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40页的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
2、化简比:12:48:18。
3、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8:185.4:0.94.4:4。
二、新授。
教学例3。
(1)观察、分析:
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
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明确概念:
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4=9.6:66.4/4=9.6/6。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尝试练习:
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
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5)明晰方法: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
1、做练一练。
读题分析、说明理由。
2、做练习九第3、4题。
3、做练习九第7题: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篇十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6“练习与应用”的7~11题。完成“探索与实践”和“评价与反思”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设计理念:本课的复习侧重于联系实际解决较简单的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们有没有信心?板书课题。
二、练习与应用。
1.出示16页第7题。
问:91.6%对应的是哪部分人数?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16页第8题。
帮助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铜的千克数,另一是锌的千克数。
(1)独立解答。
(2)交流算法。
独立解答。
完成第9题,说说自己的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
三、复习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
(一)纳税。
1.问;生活中有哪些纳税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出示16页10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解答。
交流算法。
3.除了求税收之外,还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前面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作业题,总结它们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补充:在纳税过程中有一种是分段纳税的,教师举例说明。
小明妈妈收入5000元。根据税收标准,个人月收入1600元以下不收税,超过1600元的按下列标准收税。
不超过500元的 5%。
超过500-元的部分 10%。
超过2000元-5000元的部分 15%。
……。
小明妈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二)折扣。
1.问:什么是折扣?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
2.出示11题。
(1)读题,理解题意,帮助弄清购买行李票的有关规定。
(2)问:第一问应该怎么求呢?数量关系是什么?第二问又应该先求出什。
么呢?
3.除了上述类型之外,关于折扣还有可能求什么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折扣问题上出现的一些类型,并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补充;如何比较两类题,如;一个书店按七折优惠,一个书店是买四赠一,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更优惠。
(三)利息。
1.在生活中有时要求利息,会有哪些类型呢?指导学生弄清求应得利息,实得利息,之间的区别和求法。
2.补充课本中出现的一些类型。
(1)小东把8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定期二年,年利率是3.06%,到期后,他实际取回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利息税的税率是5%)。
学生回忆曾经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交流。
讨论算法,再进行计算。
说说分段计算的步骤。
说出各条件的意思。
找出其中的关系。
(1)学生独立计算。
(2)交流思路。
(3)比较异同。
四、探索与实践。
1.12题 根据自己的体重,算一算自己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2.13题 请同学们课后进行调查。
3.思考题。
引导分析:利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1)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及自己的体重。
(2)根据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标准体重。
(3)根据公式算算实际体重是否属于正常体重。
(1)现场调查。
(2)分别算出百分数。
先算出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价是:104×80%=130元。
再算出商品的成本价:x+30%x=130,求出x=104元。
作出判断。
五、评价与反思师: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感觉怎样?请填写17页的评价与反思表。希望大家实事求是地总结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学生填写评价与反思表。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篇十一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了解我国城市至人均居住面积变化情况。
2、在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调查、计算、填表、和画图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自己及同班同学家庭19至20人均住宅面积的变化情况。
3、感受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教学重点:学生收集数据、汇总数据、分析数据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学生收集数据、汇总数据、分析数据能力的培养。
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课前的收集数据到课堂上的计算汇总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填表画图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感受使用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年
20。
年
1、课前布置学生各自了解自己家庭在1998年、
年和2006年底的住宅建筑总面积和当时的人口数,并把了解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完成下表。
2、解释“建筑面积”的含义。
所谓建筑面积通常是指房产证上登记的面积。回家咨询家长。
收集数据。
完成表格。
二、指导计算。
分析数据。1、指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介绍:“人均居住面积”是指平均每人拥有的卧室面积。
2、让学生自行列式解答问题1,指名说说具体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小组里说说对问题(2)的理解,再全班交流。
相机提问:(1)19的人均居住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是不是可以肯定参与统计的669个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都已经达到小康目标?
小结:由于这里的“9.78平方米”是年全国669个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正常情况下有的城市会大于这个数,有些城市会小于这个数也就是不能肯定所有城市都达到小康的目标。也就是平均数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观察教材提供的统计图,独立解答第一题。
学生回答。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集体补充小结。
三、汇总数据。
制作图表。
1、指名介绍一下现在家庭生活变化情况。
2、汇报自己的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变化情况。
3、提问:要完成全班同学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变化情况统计表和统计图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讨论交流:怎样快速准确地把全班同学调查的数汇总起来。
小结优化方法:可以先分小组用计算器算出本小组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数的和,再把各小组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数的和分别相加,从而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总和与人口数的总和。
4、指导小组合作分工,完成本小组的数据汇总。
5、组织各小组汇报本组数据,进行全班汇总。
6、根据全班汇总出的数据,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7、总结交流。
学生回答。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集体讨论。
集体总结。
小组进行数据汇总。
分组汇报全班汇总。
学生独立完成119页的统计图。
四、自主总结。
交流体会。
1、组织交流,鼓励从不同角度说说自己的收获体会。
2、指导阅读“你知道吗”?交流体会。学生交流。
自主阅读。
交流体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篇十二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因数与公因数、倍数与公倍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巩固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
3、使学生感受新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整除中的有关概念。
设计理念:练习设计有梯度,便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练习实效。学生在掌握规律后,及时运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且在练习中安排了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整理与反思。
1、结合第5题练习,让学生说说正数与负数、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2、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让学生适当总结多位数的写法。
3、完成第7、8两题。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怎样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4、结合第9题总结。
(1)读表中各数,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读多位数。
(2)改写与求近似数的区别。
(3)适当总结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5、完成第10题。
(1)组成的数中素数和合数各有哪些?什么叫素数和合数?
(2)组成的数中哪些有公因数2、3或5?什么样的数能被2、3、5整除?
(3)什么叫做公倍数?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板书:
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一般关系:除数的积除数和商的积。
倍数关系:小数大数。
互质关系:1两数之积。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从高位起一位一位的往下写,哪一位上1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向右扩大。
向左缩小。
可以摆出12个不同的两位数。
二、练习与实践(1)读出下面的数。
4003400340033043000000。
指出:读整数时,每四位一级,每级按个级上的数读,并读出级名“万”或“亿”。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五百。
三千五百万三千五百。
十二亿三千五百万。
注意:每个数中“0”的个数。
(3)口答。
(1)说出比10小的素数和合数。
(2)最小的素数和最小的合数各是几?
(3)下面的数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
785l23579190。
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交流学习的方法。
()()()()留给有能力的学生课后完成。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可以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老师范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后评价,再练读。(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查找并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陆游写的古诗。
教学后记。
采用多种形式的说干朗读,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板书设计1: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板书设计2:
观书有感(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教学后记。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篇十四
一、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说说歌曲的内容。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说一说诗中展示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组成的词和不理解的词。
2.检查自读情况。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小结:
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特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
4.从诗句内容和表现形式看,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讨论,小结:
第一段(第1节)。
第二段(第2-6节)。
第三段(第7节)。
5.朗读全诗,初步体味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巩固生字的读音。
2.在写这些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自己小声说一说。
3.你想提醒同学写哪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4.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有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小节。
1)朗读并理解词语:清奇俊秀浓妆淡抹。
飘渺波澜壮阔。
2)读了这几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
4)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祖国有哪些美丽风景?说一说。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6)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练习背诵。2、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3-6节,再交流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补充。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着重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结合图或录像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词语“巍峨”。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怎样的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例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这些伟大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迷人可爱。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深化主题)。
3.齐读,表现出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地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共同感受一下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以进一步激发爱国之情。
附板书:
1我们爱你啊,中国。
山河无比壮丽。
(幅员辽阔)物产闻名世界文化古老灿烂。
民族风物迷人(奋发开拓)民族精神伟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篇十五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设计理念: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2.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二、动手实践探索特征(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2个平面完全相同圆。
圆柱。
侧面1个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独立画高。
三、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
学生交流。
同座互相指、说。
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237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