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9:32:29
三字经读后感(实用12篇)
时间:2023-11-22 09:32:29     小编:FS文字使者

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点,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思考。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思考。

三字经读后感篇一

大概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就让我背三诵《三字经》只是那会,尽觉得《三字》经朗朗上口,像唱歌儿似的,并没能理解其中的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日常生活中我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三字经》,并带着几分不解与好奇。拿起《三字经》好好的细读起来,感慨也油然而生。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

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在寒冷的冬天替父亲温暧冰冷的被窝。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自已吃小的。而今我也九岁,总是无条件向父母索取却未曾说声“谢谢!”并把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只要是我想要的,张口就要。与弟弟相处,也经常因为一点零食或一个玩具就大打出手。相比起来,我真是自愧不如。《三字经》短短的十几个字,竟把孝敬与谦让讲的淋漓尽致啊。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话说晋朝车胤买不起油灯,把萤火虫装纱袋照明读书,孙康家贫就借大雪的反光来读书。在如此的环境中,都没有停止过学习。而现今,包括我身边的同学,个个条件都好了,可却没人能勤奋学习,只要有时间全是要么面对电视机,或抱着电脑,手机玩游戏,错过了良好的学习时机,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扬名声,显父母。”

获得好的名声,为父母争光。这句话就是我不太赞同的,不管是学习,还是获得好的名声,全是为了自已,而不是为了别人,人不是为了争光而学习,学习是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让生活变得更好!不过对于以前那个封建制度下的学者,扬名声,的确可显家底。我们只需汲取其精华。

《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宝典,句句都是经典,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学习。

三字经读后感篇二

最近,我在妈妈的陪同下读完了《三字经》,这本书列举了大量故事、典故,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香九龄,能温席》让我自私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憾。

东汉时,有一个叫黄香的人,九岁时母亲便去世了,黄香为了让父亲尽量少操心,在炎热的夏天,黄香用扇子扇凉父亲的枕席赶走蚊虫,让父亲安然入睡。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家里连柴也不多一根,更别说什么取暧的设备了,躺在被窝里,半天都是冰冷冰冷的,确实很难入睡。为了让父亲少挨冻,黄香用自己的体温把冰冷的被子温热,再招呼父亲来睡。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温暖了父亲的心。

为了弥补我的过错,临睡前,我轻轻地来到妈妈身边,搂着妈妈的脖子,深情地说:“妈妈,您辛苦了!早点休息,晚安!”没想到,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却让妈妈的眼里溢满了泪光……可见,只要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轻轻的问候,我们的父母就会心满意足了!

用心地想想父母对自己的好吧。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爱我们都不珍惜,又怎么可能懂得珍惜其他人给你的爱?爱人,要先学会爱父母。

三字经读后感篇三

俗话说:“一本好的经典书就是一个好朋友。”《三字经》能教我怎么做人,教我怎么去成长,叫我怎么学习新知识等等,所以我喜欢读《三字经》。

在我读幼儿园时,爸爸就教我读——《三字经》里面的“人之初,性本善······”通过诵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比如“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让我懂得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多读书,以博学问,丰富知识,自然就学会少说错话,少做错事。“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告诉我人在少年时,应该多亲近良师益友,跟他们切磋做人的礼仪和道理,提高自身修养,增长学问,作为立身之本。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得益于“孟母三迁”改变了他的成长环境和“孟母断织”对他的启发。他明白了放弃学习,半途而废,最终会一事无成的道理后发愤图强,勤奋学习。

记得有一次,我去舅妈家,外婆削了一个苹果并分成几块,我拿起最大的一块先给了妹妹。舅妈说:“你怎么不吃最大的一块啊!”我对舅妈说:“《三字经》里面不是说:‘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吗?之前妈妈就经常说‘孔融让梨’的这个词,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舅妈说:“看来《三字经》还真是一本好书哈,以后也要教妹妹学习呦。”

上次,我一个人坐公交车去妈妈上班那里,看见一位婆婆上来,于是赶紧起来让婆婆坐下。婆婆连声说:“不坐不坐,妹儿呢,我还拉得稳,你坐好,莫要摔倒了。”我说:“《三字经》里面都说‘长者立,幼匆坐,长者坐,命乃坐’,还是你来坐吧。”婆婆一把把我拽到她怀里坐下说:“来一起坐,你真是一个乖孩子呀!”

《三字经》是我的成长好朋友,它使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伴随我成长。

三字经读后感篇四

从这学期开始,老师在早自习时间,要我们朗读“三字经”和朱子治家格言,我们先读三字经,不久许多人就已经可以背到第四段了,但是我连一段也背不起来。

老师说只要每天念一次,自然就会背起来了,没想到我真的可以把三字经背起来,而且我还超过别人得进度,而且,老师为了鼓励同学,会背的同学都可以吃冰淇淋,所以我也得到一客香甜美味的香草冰淇淋。读经真好玩,也拿到老师的奖励,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老师每天在班级联络簿抄会抄每日一句三字经,先让我们分组抢答字义或故事理解,只要回答,意思有点接近,就分组加分。所以,每次抄连络簿时,我们就赶快查字典,准备抢答。之后,老师再讲解经文的字意或故事,结合我们的生活故事,大大提高同学读经的兴趣。

全班一起读经时,我们先把排好桌椅,清理桌面,桌上只摆三字经,身体自然端正,一手压书,一手指着经文跟着念。我们只要和老师、同学一起朗读就好了,只要同学的声调、速度一致就好了。

我喜欢读三字经,因为越背越有趣,我已经背完朱子“治家格言”之后,我要挑战“孝经”。

三字经读后感篇五

《三字经》虽然每句话只有六个字,但是你可变小看《三字经》,《三字经》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从古到今做人的道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属“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句了,这段话讲的意思是:昔汉时的黄香,9岁的时候,就懂得要孝敬父母,每当夏日炎热时,给父母扇枕席,使枕席变得清凉。在冬天严寒之时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枕席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这则小故事告诉了我们要向黄香学习,要孝顺父母,为父母分担。

《三字经》里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给我们树立了许多做人的好榜样,告诉了我们许多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受益无穷!

《三字经》读后感2 我们是“90的青年男女。”雷锋精神在许多青年心目中已被淡化,焦裕禄的形象或许大多数青年已经从记忆上抹去,取而代之的却是“月光族”和“韩流”。路边常常有人行乞,可现在的青年又有谁去关心一下他们呢?青年们已经忘记了本国的一些节日和文化,反而去追逐那些“非主流文化”啊!不禁教我寒心在非主流的世界里所有的人都是十分怪异,讲话怪异,造型怪异,着装更怪异,一切都怪异到了极点,真不知道现在的青年男女到底在想什么啊!看看我,多么单纯、朴素、老实,真的可以为《弟子规》做形象代言了!

一人随便往地上吐了一口痰,一口痰事小,传染疾病事大,更影响市容!难道真的就以为吐一口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么?错了!很多人不只是往地上吐一口痰,而且用脏话骂人,随地小便,这样的事屡见不鲜,屡禁不止,难道我们的世界就应被那些没道德,没修养的人糟蹋?唉!或许只是由于地点不同罢了!他们并没有把外界当做自己的家,他们再没有修养也不可能在自己家里吐痰、大声骂人和便溺的!他们并没有想过该怎么融入这个社会,一个人的修养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

仁义、礼智是儒家所宣扬的传统,唉!只可惜现在社会中的`仁义、礼智已经在青年男女中淡化了,自私愚昧却淡淡表现在了青年男女的身上,捡到别人财物会主动归还失主的毕竟是少数,这少数人还有些良知,而那些没有良知的,早将财物挥霍一空。同学中有人受欺负了,同学们顶多会关心安慰一下,又有谁去想过为那个受欺负的学生讨回公道呢?我总会赶紧向老师报告或者去找那个欺负学生的学生,去找他理论,要相信人间有正义,公平尚存啊!要有爱心,要仁爱啊,同学们!

做人要诚实,有信誉,别人才会信得起你,我们有许多人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古人就遵循着诚信这一优良传统,到了我们这代反而让这宝贵的文化遗产淡化了!平日里我们总是不能按时参加约会,这让举办约会的人很尴尬,所以我们必须按时,古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们不能否认,做人守信到永远是一个人必备的品德啊!谁也不能将这一品德淡化,要知道一个人无信誉,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90后的青年男女”希望你们看了本人这篇读后感可以反省一下,改变一下自己

三字经读后感篇六

认认真真地阅读了新三字经的每一字,每一句,我发现它所蕴含的道理、意义都能透过短短的三个字表达出来,最令我感悟甚多的是“春日暖,秋水长,和风吹,百花香。青少年,有理想,立大志,做栋梁。天行健,人自强,生我材,为兴邦。”我是一个喜爱想象的女孩,我天天幻想着长大要为祖国效力,做出我自己的贡献,盲目的寻找着目标。老师取《新三字经》的一小段话来为我指点迷津:““春日暖,秋水长,和风吹,百花香。青少年,有理想,立大志,做栋梁。天行健,人自强,生我材,为兴邦。”我知道了老师的用意,她希望我长大可以做祖国的栋梁之才,从小要立大志,朝理想奔跑,坚持不懈,长大后才可以成才,如愿为祖国效力。我感激老师用我最喜欢的这段话来为我指明方向,新三字经像一盏路灯,为迷茫的我指明前进方向。

看到了《新三字经》我想到:“人之春,在少年,光阴迫,惜时间。生有涯,知无限,苦攻读,莫偷安。”我懂得了:人的一生精华在于少年时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因此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人的一生有生命的限制,而知识却是无边无际的,要在最精华的时期努力学习,不能把光阴浪费在无用的嬉戏打闹上,抓紧时间的绳索冲向理想的方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认真带着懂得的道理去阅读、去实践,我的学习在进步,我的心灵在成长。我的进步我自己没有察觉到,我认为这是无用的努力,我的学习不会再上升。我的放松让网络游戏钻了空,迷上了它,我的成绩一落千丈,当我呆呆的望着桌上的《新三字经》脑海中浮现出了这句话:“戒网瘾,防泥沼,坏毛病,要改掉。”是啊!如果我放弃了,我曾经的努力,那就是前功尽弃,到时后悔就晚了,不如现在就转个弯回到我的正轨上来,让我信心的这列火车,顺着《新三字经》的轨道继续航行吧!

我总是伴着《新三字经》想到我的学习好似童年蹒跚学步,好似牙牙学语,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时今日,多少辛酸,多少苦辣,怎可轻易言弃,难道有谁舍得前功尽弃?我从此学会了坚持,再也不会放弃。我只注意到了学习,把平时说到的三好抛在了九霄云外,我隐隐约约记起:“德智体,是三好,德为上,智为高,体为本,风华茂。”我领悟到了:品德、智慧、身体是最重要的,我的品德注定我的命运,我的智慧注定我的机遇,我的身体注定我的一切,三样结合,才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三好少年。

我翻开《新三字经》引入我眼帘的是:“清肌肤,洁心灵,正衣冠,修其容。”我发现这不正是我的不足吗?我顾着完美自己,却忘了人生最基本,我知道每天早晨要带好红领巾、校牌,穿好端庄的衣着,干净的面容,彬彬有礼的道声:“早晨好。”《新三字经》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带给我了我无穷的奥秘,我在它里面探索、寻找,取它之所长,补我之所短,它让我从无知的少年,摇身一变,成了好学生,改正了我的缺点,增加了我的优点。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使我更加懂得朝目标奋斗,我会吸取三字经的道理,向我自己心中的三好生奔跑。

三字经读后感篇七

学校发了一本《三字经》。我对它爱不释手,因为它的内容富有哲理,也很中肯,深受大家的喜爱。

比如说,《三字经》里面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人在少年时,应该多亲近良师益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一些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我们班有一个男同学成绩不太好,他奋发图强,加上他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成绩便数一数二了。这说明身边的人会影响自己一切,要想提高自己,要选好的朋友。

在《三字经》的熏陶下,我成为了一名好学生。当我吟诵这本非同凡响的中华精华时,会有一种步入仙境的感觉。我终于感触到了它那惊人的魅力与深刻的哲理含义。

三字经读后感篇八

《三字经》我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好书。它既是少年儿童的启蒙书,又是每一个公民生活的教科书;既是歌颂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咏叹调,又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向真善美的境界攀登的号角。这本书字数少,内容却多姿多彩。它把时代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把思想性、观赏性、知识性融为一体,通过对知识的介绍,使青少年得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读了这本书后,使我受到深刻教育,特别是“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对我的教育更大。作者以凝练的12个字,赞扬了一位以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女童—黄香。小黄香懂得关心、体贴父亲。炎热的夏天,她先把父亲的床席扇凉,赶走蚊子,放下帐子,让劳累的父亲能够睡得舒坦。寒冷的冬天,床冷如铁。她便自己先到父亲床上去,用自己的体温驱走寒气,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被窝里去。黄香对父亲是多么体贴啊!

读到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小黄香的形象。我与黄香对比,感到无比惭愧,爸爸妈妈哺育着我成长,我却不懂得孝敬、体贴他们,反而经常发脾气。父母和我犹如大地与小树,大地把养料、水分……无私地贡献给小树,难道小树不应该给大地贡献点什么吗?难道关心我是父母的本职吗?难道父母就不需要关怀吗?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在我的脑海中盘旋。我开始醒悟了。认识到自己以前对父母的苛刻要求是多么不应该啊!我要向小黄香学习,用实际行动关心和孝敬父母。

星期天,我早早起床,为爸爸妈妈做好早饭,帮妈妈洗衣、洗碗,让他们过个轻松愉快的星期天……每当我干完家务时,妈妈总是用深情的眼光看着我,我从妈妈的眼神中,看到了已长大了的懂事的我。

《新三字经》使我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关心、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三字经》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啊!

三字经读后感篇九

《三字经》是中华典故,主要是偏重于历史知识、自然知识、生活常识的传授。三字一句,文字浅明,句子短小易懂,每两句押韵,容易念也容易背,可以巩固记忆。

我认为《三字经》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教”和“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讲封建伦常的一些话;第三部分介绍时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第四部分介绍历史;第五部分则说了一大串历史上勤学发奋的人物故事。

我认为《三字经》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读了《三字经》后,我由“玉不琢,不成器”得知人不经磨练不会成功;由“人不学,不如物”得知一个人不学习,没有知识就连一个物品都比不上;由“古圣贤,尚勤学”得知即使是古代圣人孔子也勤学好问,何况我们呢?由“幼不学,老何为”得知如果青少年不学习,到老就不会有什么出息。

总之,《三字经》是一本好书,让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读后感篇十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寒假回家,看到读小学的侄儿正在背诵《三字经》,便随手翻阅起来,读后竟爱不释手,感叹自己幼时没能阅读之,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三字经》让我对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对作者广博的学识、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肃然起敬,为古代教育者独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我出身农家,蒙学时期没有师长指点诵读过《三字经》,其实那时家庭也没有条件给我买课外书。高中时被分流到理科班,从此与国学类书籍更加疏远。尽管求学中耳闻过《三字经》及其中的少量名句,但是从来不曾全文通读过。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古国的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尽管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成书于封建时代的书籍难免会夹带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这并不影响《三字经》成为我们特别是儿童学习中华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据资料介绍,《三字经》最初版本是由南宋学者王应麟所作,后来在千百年的流传中,被许多人增补加工,形成了多个版本。《三字经》是中国近800年来流传最广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字经》中一些句子是从古代儒家经典中演化而来的,较好地表达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许多名言警告,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为人、勤学、处事、交友、行为的座右铭。关于为人,如首孝弟,次见闻;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关于教子,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关于劝学,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苟不学,曷为人;勤有功,戏无益等,可谓金玉良言。

吸取全面的知识营养,方能成就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角度而言,《三字经》可谓是一块全营养饴糖。说它全营养,是因为《三字经》仅一千多字,语言极其简练,内容却非常丰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劝学、常识、道德、礼仪、经书和借鉴等,择其要而去其枝叶,勘称袖珍而浓缩的百科全书。比如常识篇,天文地理历史自然艺术生物等等,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已认识的各类主要知识。说它是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适,全文结构谨严,文笔自然流畅,深入浅出,讲求押韵,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儿童包括成人背诵识记;二是指其具有缓释功能,对儿童而言,识记后未必能全面理解,却能指导其日后的学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丰富的功能,即使对于理解了其内容的成人而言,也是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三字经》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从其对历史的表述中便可见一斑。文中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寥寥三百余字,却集其要点和精华,让人耳目一新,颇有登高远望、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如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寥寥48个字,却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后顺序、三王所指、三个朝代的开国君王、延续时间,以及从夏朝开始摒弃禅让、王位世袭等丰富的知识。回想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在学习中国历史,却仍然对于各个朝代先后顺序、重要历史事件、延续时间等颠三倒四或者一知半解,真是感慨万千。

《三字经》虽然重在传道,但是并非枯燥说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孝父,孔子拜师,赵普读《论语》,公孙弘抄书,孙敬头悬梁读书,苏秦锥刺股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等。这让人在学习中添了不少乐趣,也让读者理解为人、处事、求学、交友等的道理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三字经》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全面均衡的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割裂开来教授,其作用往往大打折扣;掌握知识的精华,因材施教,并以独特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相信你在阅读之后,会比我有更多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三字经读后感篇十一

近期,实验小学一年级开展得“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读书节活动正如火如荼得进行着,《三字经》诵读比赛更是将此次活动推向了高潮,三字经读后感。为营造良好得读书氛围,学校还积极提倡亲子共同阅读,旨在“让阅读融入生活,让阅读伴随人生,让阅读绽放生命得光彩”。

《三字经》是灿烂得中华文化得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它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三字经》运用事理并举、图文并茂得方法,以大量发人深省得典故、故事和形象生动得画面,阐述了丰富深刻得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得,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得,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得,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得,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得,可以说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得诸多方面。

孩子阅读《三字经》过程,也就是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得过程。作为家长得我,在引导孩子诵读《三字经》上也有深刻得认识。感受最深刻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幼不学,老何为”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不懂就问,多读书,读好书。知识就是力量,满腹经纶,一身才智才能有为,才能为社会、为人类多作贡献。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生在我们得学业得征途上是打基础得阶段,我们一定要为茁壮成长,进入社会有所作为打好坚实得基础。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玉器,是玉就得雕琢,是人才也得磨练,那怎么磨练呢?就是要我们努力学习,积累知识,不然长大后就不能成大器。

“头悬梁、锥刺股”,则告诫我们学习要刻苦,要珍惜学校、家庭、社会给我们提供得良好得学习环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读后感《三字经读后感》。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整天不愁吃不愁穿,要珍惜时间,学习也无须“头悬梁、锥刺股”,但也不能沉迷于电视、游戏,应珍重少年时,不负云和月。

而“读史者,考实录”告诉我们学习要认真,不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我们应该一丝不苟,字不懂就翻字典,记不清拿不准就多翻书。总之学习要认真,掌握知识要牢固,不能囫囵吞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孩子一开始读这些得时候,字难认,不好读,典故又不懂,感觉枯燥乏味,后来读得多了,渐渐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孩子越来越喜欢读《三字经》了,高兴得时候还与我进行思想交流与诵读比赛,现在《三字经》已成了我们得良师益友了。

愿所有得孩子都能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汲取知识,传承美德,树立良行,做一个快乐得读书人。

三字经读后感篇十二

《三字经》这代历史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吧,《三字经》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书啊!它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三字经弟子规大学读后感。读完三字经后,还要透彻理解它们的意思,这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样,意思就是不能浪费光阴,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来。

三字经历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间传说融入到一个个字中的。别看这小小的一个字,它里面可有一个个故事呢!像“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那样,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在以前,有一个女神。一天,她的儿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对她说,只要她的儿子不吃地狱里的东西,他就还给她,可是,他的儿子只是吃了一个果子。从此,冥王只能让他一年回去俩次,回去的时候,万物复苏,而没回去的时候,将寒冷无比。所以,导致出了春,夏,秋,冬,这四季。

瞧,这个故事是多么有趣啊!《三字经》还有许多故事呢!如盖房子,孟子妈妈三次搬家……这些故事都是多么有趣啊!而且,故事的精华都包含在这几个小小的字里。这几个小小的字,却蕴含着这么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好啊!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读后感《三字经弟子规大学读后感》。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19195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