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借鉴他人的经验与教训,避免犯相同的错误。总结需要客观、全面地梳理和归纳,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和表现。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范文,让你更好地掌握总结的技巧。
初一期中语文试卷篇一
经过这两天的期中考试我感到了自身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也知道了自己在课余时的努力还是不够。
第一点就是书写的问题,我的字写得不是很好以后要加以改正,比如说:在课间没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可以拿出字帖来练几张,在家没事的时候也可以拿出本子来练,刚开始的时候就慢慢的练,越往后就要加快速度,以后要越来越快直到练成为止。第二点就是检查的问题每当考试的时候我都不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我以后要加强这样的练习,做完作业后就要检查,要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只要养成了好习惯,到了考试的时候就会自然去检查了,或者你写一个小条提醒你检查,这样就忘不了了。第三点就是粗心的问题,这是最让我头痛的我看看那些粗心错的题,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做题时,不要急于下笔,要先在草稿纸上列出这道题的主要步骤,然后按照步骤一步步做下来,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尽量把每一道题都答得完整,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情以免应该对的题,一紧张就做错了。
所以,为了不让自己失望,必须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我决定,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2)上课认真听讲,讲到自己课前预习标上记号的地方时,更要细心听老师讲解,如果还不懂,可以等下课问老师或同学。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勾划或抄下来。
(3)独立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不能抄别人的。
(4)课外尽量不接触电脑等娱乐物品。
(5)多看课外读物、新闻。
我以后要更加的努力,要在课下多下功夫。期中考试虽然考的不是特别好,我还是有机会的。下一次考试,我要更努力,争取不让自己失望。
初一期中语文试卷篇二
本次考试范围是八年级下册一、二、五单元和26课的内容。本试卷以注重双基,突出表达,侧重能力为宗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全面的考查。
二.试题分析。
1.试题结构。
本套试题共四大部分25小题,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28分),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18分),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34分),第四部分写作(70分),试卷满分150分,150分钟完成。
2.题型分析。
部分失分。二大题总体来说得分率比上一次有进步,但教师、学生还必须加强阅读的训练,这部分内容应该有很大提升。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要求用四个成语连起来写一段话,因为平常缺乏针对性练习,所以得分率较低。
第四部分,写作,以我想让-----更-----为话题作文。由于以往的话题作文没有设置提示,同时又没审题障碍,而这次就限制了一个条件咏物抒怀,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并寄寓自己的感情。学生就疏忽大意,不注意审题,结果很多同学的作文出现离题的情况,导致作文丢了很多分。
三.今后教学的改进措施。
1.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语文成绩的好坏,语文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累是否厚,基础是否牢。从本次考试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很多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很不牢固,字不会写,音不会读,我们要把握课标要求,夯实基础知识,注意语文积累,尤其是对常见字词和古诗文的积累,重视常见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同时还要注意名著的阅读,努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加强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先整体把握文章,整体把握,把握什么?怎样把握?教师要思考,归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筛选、归纳、整合、表达。使学生清楚阅读理解中不论什么题目都应在文中去寻找答案,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敲,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忌凭空乱想。
3.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综观现在的语文考试,语文不仅是基础,更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方式的改变,用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努力让语文和生活统一起来。
4.重视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不是天生具来的,是靠后天不断的积累训练的,在让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还要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不断训练中掌握基本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初一期中语文试卷篇三
我的语文成绩是78分(全班最高分81分),这个成绩十分不梦想,是我期中考试7门课程中唯一一门没上80分的。
第一是选择题:
共10分,我扣了4分,出错率是很高的。错的是“病句确定”和“成语是否用得恰当确定”。期中“成语是否用得恰当确定”一题是自我看错题目了;另一题“病句确定”是真的没弄懂,不会做。本来是不要加“事迹”两个字的,我把这个病句错认为没有病句的一项选了。看来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靠、不扎实。
第二大题默写:
我因为有一个字不会写,导致最终丢分1分。下次要多看书,多默写,保证每次默写都要过关才行。
第三大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也丢了1分,原因是我的提议提得不够好wwww,没有理解。
第四阅读题,分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两部分:
现代文阅读错得比较惨,总共扣了6分。主要原因是我的阅读理解本事不够,理解不到。以后要多做赏析,多阅读。
文言文阅读丢了3分,主要丢分在“翻译句子”和“翻译词语”上。也是基本功不扎实,平时没真正理解。
第五是作文:
这次作文我被扣了7分,算是扣得比较多的了。问题可能主要出在:一,我没有把格子写满;二,文中的好词好句不多;三,开头、结尾也不够精彩。
经过以上分析,我觉得以后自我要朝以下方面做好,成绩才有可能提高。
1、要多读书。语文的学习主要在于多读书、多积累。经过读书能够多积累许多好词好句,这对我的作文肯定有很大的帮忙。
2、要对读过的文章反复赏析。哪些好词好句用得好,作者经过这篇文章抒发了怎样额思想感情,这些读完书后都要思考。
3、对文言文要多翻译,此刻考文言文阅读,很多题目都是翻译,每看一句文言文都要明白它的意思,要真正理解。
4、要细心。有的地方因为看错题目而丢分真是太可惜了。
我相信,只要我按照上头所说的要求做了,下次考试必须能比这次考得好。
初一期中语文试卷篇四
初中,是中学阶段的初级阶段,初级中学一般是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学是向高级中学过渡的一个阶段。
而七年级是整个中学关键的一个时刻。七年级是适应中学学习生活,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老师的讲课方式的一个环节,如果在七年级这个阶段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话,以后在初中学习会较困难。在五四制地区,七年级下学期会有地理结业考试,如果不合格,就无法上高中。
虽然七年级仍然是六三制初中的开始,但是和以前的老"初一"还是有些差别的,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差别:
数学:原来的初一年级是把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两大学科,新课标将其合二为一,老初一数学要求较高,教材编写呈直线上升模式,坡度较陡,难度较深,新课标数学要求有所降低,教材编写呈螺旋上升模式,坡度较缓,难度较浅。例如老初中代数先集中讲授方程,再集中讲授函数,新课标则按照一次,两次关系循环出现方程,函数等内容。
英语:在《义务教育实验课程标准(英语)》实施之前,初一年级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难度较易,不会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但七年级不是,在"新课标"中,英语学习的起始年级提前到小学三年级(教育发达地区已经提前至一年级),在七年级,学生的英语成绩就会出现两极分化。
道德与法治:原来的初一年级设置的是"思想政治"科目(现高中的政治科目仍沿用此名称)。2001年改为"思想品德",2016年改为"道德与法治"。
科学:部分地区初中将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天文地理部分整合为科学学科,七年级的科学主要以生物学及天文地理为主。
历史与社会:部分地区初中将历史、地理以及部分政治科目内容合三为一,统称为"历史与社会",该课程包括了历史、人文、政治、社会和地理(天文地理除外)等的内容,属文综学科。
初一期中语文试卷篇五
今日是期中考试成绩出来的日子,我的语文没考好,只考了88.5分,所以我要来做一下反思。
首先,我要反思一下我考试的时候是怎样样做题的。考试时,我写作文没有认真审题,这是我多次出现的情景了,所以我以后写作文前,要在题目的重要部分画上三角号来强调,提醒自我注意审题。并且我的作文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描述事物不具体,作文总因为这丢分,以后我也要注意。
我在考试卷上还发现了一些没复习到的地方,比如:“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等成语填空”,我由于没复习到‘誉满杏林’这个成语,没填出来而扣了分。所以复习要更加细致些才行。我还有些因为粗心而错的题,期望大家以后也要吸取我的教训不要粗心。
我要在本学期的下个阶段里改正这些缺点,争取期末考试中考出一个好成绩。
初一期中语文试卷篇六
通过这次考试,我得到了磨练、反省和升华自我的机会。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经典名言我相信对我还是有用的。
首先,我的语文在阅读与探究部分丢分严重,其原因是没有用心去阅读,没有认真加以分析,丢掉了将近一半的分数,实在不该。在积累与运用中也丢掉了将近一半的分数,其原因在于没有仔细去看拼音,忽略了字、词、句的意思及作者的简介。在作文中丢的分也比较多,由于感觉时间紧,基本上没有利用写作技巧和文章修饰。
以后我应加强知识的积累,用心去阅读分析。我要改掉考试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有时候我往往看着题目前面就顺手把后面的问题写上了,但是却错了很多。这也许也和答题技巧有关系。总之,通过以后的练习,我一定要在考试的过程之中认真审题,自习读题,把题目看准、看好。
时间允许的时候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类似于这样的无谓的错误。
初一期中语文试卷篇七
第一学期的期末考,孩子们考的都还挺不错。有点开心。特别是9班,语文居然是全级第一,完全没有想到!!太棒了!孩子们,好样的!
第一年的教学,完全是被动的,对什么似乎都一无所知。不想太耀眼,却还是改不了张扬的性格。许多时候,是我错了吧。但好累,也很倔强,不想改过了。似乎也有点委屈……相信,一切总会好起来的吧。要有信心!
这次统考试题新增了附加题,较以往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可以说与中考题型愈加接近了,各方面也愈加规整。
一、基础题方面。
古诗文默写得分率较高,学生默写比以前较有进步。统观基础题4题,默写7分所占比重相对是较大的,因此,在复习阶段,抓背诵和默写至关重要!另外,每一期的期末考试出题范围均为课本内容,研究近三年统考试题也能大致敲到此次的出题范围和大致篇目。
严重的是,处于重方言区的孩子在拼音题(即使是选择题)得分率都非常低。我想,在拼音的学习方面应该重在平时的训练和积累,仅靠复习阶段的强化练习是基本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更何况2分的分值(还有1/4的命中率)与默写实打实的7分可谓九牛一毛了。
改错别字题难度不高。但“苦心孤意”这个词能改对的学生还是不多。针对我所教的两个班来看,应该是复习阶段老师强调的不够,自己都对易考、易错字词把握的不够,学生没有经过有效的训练,知识巩固不牢,成果肯定是不甚理想的了。
最后的描写和综合性学习得分率相对较高。一是平时训练的较多,二是题较简单,只要有一定文字功底和基本的语言功底的学生都能写好。但是描写风景的那道题学生在回答时还是千奇百怪的,那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时,不能简单的泛泛而谈,尤其是仿写某一段,完全可以以此类形式和要求让学生做一些系统训练,这样方能有的放矢,以不变应万变。
二、阅读。
四篇阅读题,仍是两篇课内和两篇课外。课内的两篇,一篇是文言文,一篇是现代文;课外的最后一篇则是名著。
文言文阅读基本上是平时练过无数次,也考过无数次的。但能得满分的还是为数不多。症结在于最后一个分析“物外之趣”的原因题。其实此题较开放,答题要点可以有很多(而且平时老师都有过提示和训练),但学生往往在整体的概括和提炼方面不够全面和细致,因此失分。
课内分段是《紫藤罗瀑布》,可喜的是,经过训练,大多学生在答第一题句子的表达效果时大都知道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分析(也即是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等),因此,得分率不低。但最后一题分析最后一段的表达作用,试卷上明确写出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但学生还是回答的乱七八糟,不知所云。更可气的是,在复习阶段,老师还规范的归纳了回答这类题的技艺方法,学生每天都有读,都有复习,但成效却并不佳。反思自己,我也有责任,自己知道哪些复习资料很重要,但完全放任学生,让其自背自查,没有硬性要求哪些必记必背,学生要应付七、八门课程,当然也是得过且过了。反过来看,其实是我对资料的重视度不够,有种第一年以观后效的旁观心态。
课外阅读就只有完全看学生的发挥了,题型无非是概括主要内容、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和谈自己感想。不难。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不够深刻,更谈不上全面,那么在以后的训练中就要有意识的注重课外阅读的答题训练。万变不离其宗,相信随着学生的逐渐成长,思维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应该能有所提高。
名著阅读成了每年的必考题,因为统考的出题范围完全在课内,因此名著的篇目和各个题型都能了然于胸,学生在平时的针对训练也较多,但在概括寓意和归纳特点方面还是欠全面和准确。
三、写作。
从出题来看,此次作文较简单,为半命题,基本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但是创新度不高。
从学生习作来看,大多学生习作立意不高。内容多为“我学会了做饭、洗碗、骑单车……”,真正的优秀作文和高分作文大都写为“我学会了坚强、独立、仁爱……”从题目来看,两类等级的作文完全一目了然了。
我们常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文眼,阅读者也往往首先是从题目中对其作初步评判,可见,好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亮点,甚至还可成为得胜的关键所在。
令人高兴的是,大多学生还是明白了写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因此,此次作文偏题的较少。但令人伤心的是,十班竟没有一篇高分作文!和李老师的七、八相较,在作文方面,还是在于平时做的不够好,训练的不到位。考场作文的另一些技巧自己都还欠缺,比如字数、卷面,更重要的是内容。我想这与老师自身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是有关的,没有谁好谁差,关键是自己要学会运用和发挥。怀才不遇的人只能说明是在某方面能力有限的人。
四、附加题。
附加题得分率低是正常的。一方面在于初中生本身的文言文积累很少、底子薄,学生大多读不懂;另一方面,作为全卷的梯度题,其本身就是为了要拉开差距的。但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加强古文阅读和理解方面的训练。读史使人明鉴,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积淀!
总之,就我来说,新学期的第一次期末考还是令人满意的。从教第一年,我本是作好了不理想的打算,也希望自己能先沉下去,再一飞冲天。呵呵,但事实胜于雄辩,问题当然是存在的,但也没必要韬光养晦,抹杀孩子们的努力与付出。
不得不再说一点,令人忧虑的是,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还是较差,许多问题和方法仍是靠老师解决和归纳。我似乎也理所当然的不能免俗。
初一期中语文试卷篇八
劳碌中,本学期已过去了一半,紧急的期中考试已经完毕,为了了解和把握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弥补缺乏的地方,现对我班的期中考试状况作如下分析,以便今后更有针对性的开展语文训练教学工作:
本次期中考试,试卷从根底学问、阅读、作文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问、力量和习惯进展了较全面的检测。整份试卷亲密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题量、难易适中,掩盖面较广,表达出敏捷性和综合性,侧重考察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力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学问的根本技能。本套诗题是在夯实学生根底的前提下进展拔高性的考察,特殊是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具有整体把握文章构造的力量,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次考试应考56人,实考56人,总分4986.6分,人均89.1分。及格人数为55人,及格率为98.2%;优秀46人,优秀率82%。与第一次单元测试相比不及格的人数削减了,但是低于80分的还有许多同学,因此培优辅差特殊是辅差工作更应当做到实处。在本次考试中,我班马广广、马世杰、赵慧成绩较差,我为他们制定了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教学打算,主要是从根底着手,重点放在熟悉字词、会写字词、能够读顺文章这几方面。
(一)取得的成绩。
1、多数学生对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把握比拟抱负。从学生答卷状况看,本次期中考试学生对汉语拼音,生字词把握得可以,尤其是生字词失分较少;看来半个学期的强化复习收效不错。对但凡要求背诵的课文,大多数学生都把握了。成语和句子都能较好把握,学生都已把握了这种题的答题方法,很少丢分。根本到达了《课标》要求,本学期来,教师注意了根底学问的教学,开展的各类训练特别扎实;同时也注意了平常课内学问的积存,以及对课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问题的观看和积淀,让学生的.记忆、理解及应用力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已具备了肯定的形象思维力量和规律思维力量。
2、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明显提高。本次习作编写童话故事,大多数学生能编出情节生动好玩、富有训练意义的作文。从中可以看出,通过半个学期的写话、日记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已有了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本次测试共分三局部。第一局部:根底学问积存与运用(50分);其次局部:阅读积存与运用(25分),课内15分,课外10分;第三局部:作文(25分),要求写童话,请以两种动物或植物为仆人公,描写它们之间发生的一个故事,主题突出,语句通顺,题目自拟。纵观整个试卷,存在以下问题:
2、阅读与理解。从卷面看,课内阅读存在问题最多的是个别学生不能精确地找出本段的中心句;课外阅读失分较严峻,学生不会通过反复的读去理解原文,不会在原文中找答案,更不能按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在做阅读题的过程中有许多同学只读一遍就开头做题,这样很难从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做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肯定要保证学生把这篇文章最少读两遍、理解文章大意,方可做题,在以后的训练中,要教给学生标准的答题方法,以后应加强阅读的训练。
3、作文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审题不清,习作要求不明确。有些学生没认真读题目的要求,消失跑题的现象。
(2)个别学生还达不到本年级段习作的根本要求:习作内容不充实,三言两语极其简洁的完成习作,语言表达不清楚,语句不够通顺,有明显的语病。
(3)个别学生语文根底学问不扎实,错字率高,标点应用不正确。书写潦草,欠标准,卷面不干净,内容贫乏,句子枯燥。
初一期中语文试卷篇九
理由:
四、材料题(第27题11分,28题14分,共25分。把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的区域)。
27.读下列运河示意图,回答。
(1)(2分)。
(2)。
(4分)。
(3)。
(3分)。
(4)。
(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2)。
(4分)。
(3)(2分)。
(4)。
(6分)。
五、综合题(第29题10分,30题10分,共20分。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9、在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的节目中,两位挑战者正在就“如何评价唐太宗李世民”展开对擂。
(1)。
(4分)。
(2)。
(2分)。
(3)。(2分)。
(4)。
(2分)。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2)(2分)。
(3)(2分)。
(4)(2分)。
(5)(2分)。
七年级历史答案。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abcaabddbb。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dcaccbcabb。
二、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处错误,请找出错误的内容并改正)。
1、错误唐太宗改为唐玄宗。
2、错误玄奘改为鉴真。
3、错误西南地区改为东南地区。
4、错误江南地区改为四川地区。
5、错误忽必烈改为铁木真。
三、辨析题(共5分,请把错误的内容和辨析的理由写出来。)。
错误:唐朝印制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活字印刷品――《金刚经》
理由:《金刚经》是唐朝印制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四、材料题(第27题11分,28题14分,共25分。把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的区域)。
27.读下列运河示意图,回答。
(1)、南到余杭、北到涿郡;(每点1分,共2分)。
(2)a.通济渠。b.永济渠。c邗沟.。d.江南河。(每点1分,共4分)。
(3)隋炀帝。目的是为了促进南北的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3分)。
(4)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贫穷,落后。(意思接近即可)(2分)。
(2)苏湖指的是苏州、湖州。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4分)。
(3)说明经济重心难移了。(2分)。
(4)原因有: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中原人移到南方,带来先进的技术,工具,充足的劳动力。南方的社会较安定。(答对一点得2分)(6分)。
五、综合题(第29题10分,30题10分,共20分。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9、在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的节目中,两位挑战者正在就“如何评价唐太宗李世民”展开对擂。
(1)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合并州县;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完善科举制度。(只答其中两个即可,每个得2分共4分)。
(2)文成公主入藏(2分)。
(3)贞观之治(2分)。
(4)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2分)。
30、
(1)秦始皇(嬴政)。
(2)摆出百家,独尊儒术。
(3)李渊(唐高祖)、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4)北宋、960年。
(5)忽必烈。
更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一期中语文试卷篇十
最好先看好题目在答题。这样,在自己答题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个构思,也许,在答题的过程中,就会有灵感,在做作文就比较容易了。平常多写,多练,逐步提升,平常时应该多读一些“开卷有益”的书。
我没有考好完全是在于平时的基本功没有打好。吸取了这次的教训,我以后会在平时的学习上更加努力!认真完成作业!专心听讲!没有考好也在与临场发挥的.不够完善。我在考完试后会仔细检查。我会“更上一层楼”!老师,请你相信我,我会在下次的考试中,更加在努力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初一期中语文试卷篇十一
(一)。
本次期末考试的语文试卷从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整份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题量和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下面就三方面来分析一下:
纵观整份试卷,它是一份有价值的试卷。以教材为基本点,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对象,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心灵,较好地渗透新课程理念。总的来说,本次试题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
1、试题类型的多样性。
这份试题注重题型的多样性,力求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一是尽可能多地涉及到课本的各个知识点;二是体现习惯、情感、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试题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从词语、成语、句子、段落、篇章等等方面的有机融合。还有诗词、名著、文言文、说明文、叙事类文章的考察,考查知识点较全面。
2、突出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统一。
语文教学不是空中阁楼,要根植于生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试题中的一些题目就来源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如:综合性学习,你喜欢的名星是谁,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种试题,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生活性。特别是本次考试的作文,“如星星划过天空”,回忆自己幸福的小学生活及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学生更是有内容可写。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基础: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掌握不牢固,学生在试卷上的错字比较多,如:“谆谆教导”的“谆”,错的尤其多,其中默写《论语》十则其中的五则,因为错字多,很多学生得分很少。还有名著题考到的《伊索寓言》知识,学生在总结寓意方面也出了不少错。
2、阅读:
1、重视字词教学。
写作文对许多学生都是老大难,学生习作时常常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不断获得写作的动力。一篇好的文章,真实感情比华丽的辞藻,富丽堂皇的布局更为重要,离开真情实感这个前提,一切写作技巧都成了空中楼阁。真实的才能打动自己,写出来的文笔才流畅,感情才真实。教学要多点自由、开放,少一些束缚、限制,使学生在内容、情感上贯彻一个”真“字,在语言、形式上贯彻一个”活“字。并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读名著,从而拓宽视野。
相信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大的进步。
(二)。
紧张而又充实的初一上半学期已经悄然度过,期中考试随之而来。期中试卷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进行检阅的工具,又是学生展示自我、挥洒自信的舞台。现将本次语文考试试卷做以下分析:
一、试卷结构及命题特点。
1、字词拼写和古诗词默写得分一般。说明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对汉字的书写和诗词的识记重视不够,对课本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名言名句没有加强积累。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必要针对字词知识加强督促,强化训练,让学生巩固过关;对于古诗词,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考标上要求的篇目要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2、文言文部分。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理解、主旨的把握等。讲课时应全面落实,复习时要抓好重点。尤其是复习阶段,应多组织学生做相关题目,抓出一些重点句段让其翻译理解和识记。
3、现代文阅读部分。存在的问题主要在答题的语言和技巧方面。在最后复习中,应尽量多选文章进行练习。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阅读题得高分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
4、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卷面不整洁、字数不够、选题同一、所写内容缺乏新意、滥用标点、主题没能得到提升、出现真实校名人名等问题。建议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三)。
第一学期的期末考,孩子们考的都还挺不错。有点开心。特别是9班,语文居然是全级第一,完全没有想到!!太棒了!孩子们,好样的!
第一年的教学,完全是被动的,对什么似乎都一无所知。不想太耀眼,却还是改不了张扬的性格。许多时候,是我错了吧。但好累,也很倔强,不想改过了。似乎也有点委屈……相信,一切总会好起来的吧。要有信心!
附加题得分率低是正常的。一方面在于初中生本身的文言文积累很少、底子薄,学生大多读不懂;另一方面,作为全卷的梯度题,其本身就是为了要拉开差距的。但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加强古文阅读和理解方面的训练。读史使人明鉴,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积淀!
总之,就我来说,新学期的第一次期末考还是令人满意的。从教第一年,我本是作好了不理想的打算,也希望自己能先沉下去,再一飞冲天。呵呵,但事实胜于雄辩,问题当然是存在的,但也没必要韬光养晦,抹杀孩子们的努力与付出。
不得不再说一点,令人忧虑的是,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还是较差,许多问题和方法仍是靠老师解决和归纳。我似乎也理所当然的不能免俗,我想这仍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吧。
初一期中语文试卷篇十二
第一学期的期末考,孩子们考的都还挺不错。有点开心。特别是9班,语文居然是全级第一,完全没有想到!太棒了!孩子们,好样的!
第一年的教学,完全是被动的,对什么似乎都一无所知。不想太耀眼,却还是改不了张扬的性格。许多时候,是我错了吧。但好累,也很倔强,不想改过了。似乎也有点委屈……相信,一切总会好起来的吧。要有信心!
这次统考试题新增了附加题,较以往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可以说与中考题型愈加接近了,各方面也愈加规整。
古诗文默写得分率较高,学生默写比以前较有进步。统观基础题4题,默写7分所占比重相对是较大的,因此,在复习阶段,抓背诵和默写至关重要!另外,每一期的期末考试出题范围均为课本内容,研究近三年统考试题也能大致敲到此次的出题范围和大致篇目。
严重的是,处于重方言区的孩子在拼音题(即使是选择题)得分率都非常低。我想,在拼音的学习方面应该重在平时的训练和积累,仅靠复习阶段的强化练习是基本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更何况2分的分值(还有1/4的命中率)与默写实打实的7分可谓九牛一毛了。
改错别字题难度不高。但“苦心孤意”这个词能改对的学生还是不多。针对我所教的两个班来看,应该是复习阶段老师强调的不够,自己都对易考、易错字词把握的不够,学生没有经过有效的训练,知识巩固不牢,成果肯定是不甚理想的了。
最后的描写和综合性学习得分率相对较高。一是平时训练的较多,二是题较简单,只要有一定文字功底和基本的语言功底的学生都能写好。但是描写风景的那道题学生在回答时还是千奇百怪的,那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时,不能简单的泛泛而谈,尤其是仿写某一段,完全可以以此类形式和要求让学生做一些系统训练,这样方能有的放矢,以不变应万变。
四篇阅读题,仍是两篇课内和两篇课外。课内的两篇,一篇是文言文,一篇是现代文;课外的最后一篇则是名著。
文言文阅读基本上是平时练过无数次,也考过无数次的。但能得满分的还是为数不多。症结在于最后一个分析“物外之趣”的原因题。其实此题较开放,答题要点可以有很多(而且平时老师都有过提示和训练),但学生往往在整体的概括和提炼方面不够全面和细致,因此失分。
课内分段是《紫藤罗瀑布》,可喜的是,经过训练,大多学生在答第一题句子的表达效果时大都知道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分析(也即是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等),因此,得分率不低。但最后一题分析最后一段的表达作用,试卷上明确写出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但学生还是回答的乱七八糟,不知所云。更可气的是,在复习阶段,老师还规范的`归纳了回答这类题的技艺方法,学生每天都有读,都有复习,但成效却并不佳。反思自己,我也有责任,自己知道哪些复习资料很重要,但完全放任学生,让其自背自查,没有硬性要求哪些必记必背,学生要应付七、八门课程,当然也是得过且过了。反过来看,其实是我对资料的重视度不够,有种第一年以观后效的旁观心态。
课外阅读就只有完全看学生的发挥了,题型无非是概括主要内容、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和谈自己感想。不难。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不够深刻,更谈不上全面,那么在以后的训练中就要有意识的注重课外阅读的答题训练。万变不离其宗,相信随着学生的逐渐成长,思维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应该能有所提高。
名著阅读成了每年的必考题,因为统考的出题范围完全在课内,因此名著的篇目和各个题型都能了然于胸,学生在平时的针对训练也较多,但在概括寓意和归纳特点方面还是欠全面和准确。
从出题来看,此次作文较简单,为半命题,基本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但是创新度不高。
从学生习作来看,大多学生习作立意不高。内容多为“我学会了做饭、洗碗、骑单车……”,真正的优秀作文和高分作文大都写为“我学会了坚强、独立、仁爱……”从题目来看,两类等级的作文完全一目了然了。
我们常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文眼,阅读者也往往首先是从题目中对其作初步评判,可见,好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亮点,甚至还可成为得胜的关键所在。
令人高兴的是,大多学生还是明白了写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因此,此次作文偏题的较少。但令人伤心的是,十班竟没有一篇高分作文!和李老师的七、八相较,在作文方面,还是在于平时做的不够好,训练的不到位。考场作文的另一些技巧自己都还欠缺,比如字数、卷面,更重要的是内容。我想这与老师自身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是有关的,没有谁好谁差,关键是自己要学会运用和发挥。怀才不遇的人只能说明是在某方面能力有限的人。
附加题得分率低是正常的。一方面在于初中生本身的文言文积累很少、底子薄,学生大多读不懂;另一方面,作为全卷的梯度题,其本身就是为了要拉开差距的。但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加强古文阅读和理解方面的训练。读史使人明鉴,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积淀!
总之,就我来说,新学期的第一次期末考还是令人满意的。从教第一年,我本是作好了不理想的打算,也希望自己能先沉下去,再一飞冲天。呵呵,但事实胜于雄辩,问题当然是存在的,但也没必要韬光养晦,抹杀孩子们的努力与付出。
初一期中语文试卷篇十三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一期中历史试卷分析。
一、参考人数:
参加此次月考的两个班共有106人,缺考二人。
二、成绩统计:
两个班的及格人数62人,及格率61.76%,优秀率25.49%。最高分98,最低分24分。总体来说,此次考试成绩比第一次月考有所进步。
1、试卷类型:本次考试为闭卷,其中单选题25题,分值为50分;问答题4题,分值为50分。
2、试题特点:试卷题目中,容易题约占75%,中档题20%,稍难题占5%,总体偏易。根据本校初一年级的总体教学进度和学生掌握水平,本次月考试卷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农村中学初一学生知识面较窄的状况,材料均直接从教材上选取,主要是考学生对课本的熟悉程度和归纳概括能力,适当地涉及了对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较小,涉及知识点较少,主要以七年级历史下册1-14课的内容为主。
3、暴露问题:
(1)基本概念记忆不准确。学生基本历史概念掌握不好,易混点区分不清。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无数个概念、知识点构成了我们所学的一本历史书。试题对概念的考查基本上是直问直答,没有设太多难点。对分析能力的考查最后也归于基本概念,仍然是在比较浅的层面上提问。整张试卷有80%都属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但仍有许多同学做错,说明在记忆方面学生仍没有下足功夫,仅凭大致的印象和常识难以应付全部题目。
(2)历史思维能力欠缺问答题是学生的弱项,考试时失分很多。历史学习要求学生能用辩证的历史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分析历史事件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更要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大部分初一年级学生缺乏历史思维能力,且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表现为凌乱、嗦、不完整,造成失分,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而是凭主观意向随意答题。
四、教学反思。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新课时注意细化知识点,复习时则要突出重难点,加强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训练。
2、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充分利用图书室的课外读物,扩充学生知识面,课上也可适当将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完成对课本知识的讲解,要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对史料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分析归纳,组织语言的能力。
初一期中语文试卷篇十四
本试题分两大块,(一)是单项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二)是非选择题,有简答题16,材料题17、18,探究题19.
这份试题,覆盖面广、基础性强,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中基础题约占75%,基本上没什么难度,都是课本上的知识点,应用、综合类试题约占25%,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拔高、探究。整体来看,试卷中无偏题、怪题。
三、答题情况分析及存在问题。
(一)单选题。
8题:李白和杜甫诗歌艺术特色不同的原因在于,两人生活的时代不一样,这个知识点,学生教容易忽视。
11题: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课堂教学时,没有给学生细分。所以,好多学生选择北宋。
14题:题中的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社会经济状况,学生们不能。
很好的对三个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所以造成失误。
(二)简答题和材料题。
16题:本题较简单,考察的都是死知识,但是对于运河开通的影响,有的学生还是答不到点上。语言组织和答案要点的把握有欠缺。
17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本题较简单,主要的失误在于对科举制特点的归纳。一方面是学生的归纳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对这个知识点的讲授不到位。
18题:学生用事例说明唐太宗的外交政策时,语言的组织不当,丢了分。
(三)探究题。
19题:学生基本都能拿满分,答案比较死。失分点主要集中于,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表现上,学生的答案要点不完整。
四、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历史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2、课堂上精讲多练,空出时间让学生识记背诵,给方法,给时间,给结构,增效果。
3、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4、加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
初一期中语文试卷篇十五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有________真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初一期中语文试卷篇十六
今年的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细小,知识点比较碎。学生考试的成绩还比较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必须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择题的能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5小题,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相似于哪一组?应该是西晋与东晋;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6小题,唐初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突出原因?应该是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愿。第二题考查的是连线题,学生答得也很好。
第三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都做过很多遍了,因此学生答得都比较好。
第四题是材料分析题,都是基本知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考查了唐代的民族政策以及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措施等重要知识点,这部分是重点,可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识图题,学生答题情况还可以,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探究题,也比较简单,学生答题情况也比较好。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进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多做选择题;。
2.一定注重学生的背诵情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一定要记忆;。
3.加大材料分析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17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