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说课稿(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7:51:16
初中美术说课稿(通用18篇)
时间:2023-11-22 07:51:16     小编:BW笔侠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个交代,开始写起来吧!在写总结时,要注重突出事物的主次,不要过于琐碎和冗长。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一

教材是沟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下面我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选自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色彩调和的种类,力求通过对作品进行色彩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调和的知识,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色彩调和的艺术特点和效果,学会用色彩调和的方法进行表现,感受色彩调和特有的和谐美感。

七年级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我授课的重要依据。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色彩表现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较高,而且对色彩的相关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将所想到的转化为所表达的,对于他们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辨识出其中的色彩调和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具体引导,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

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把握,因此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色彩调和的概念、分类和表现方法,能对不同的.美术作品和色彩现象进行色彩分析。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析和对于色彩调和的体验,色彩分析能力和造型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对色彩的兴趣,充分感受色彩调和含蓄的美,关注色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确立了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是了解色彩调和的概念,掌握色彩调和的方法。

难点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色彩分析,辨识出其中的色彩调和关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难点。我将采用谈话法、图片展示法和实践指导法,从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颜料等。

下面到了我说课最重要的环节,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图片展示,激趣导入。

课堂伊始,我将出示课件,展示四幅图案分别代表春、夏、秋、冬,请学生将图案与其代表的季节一一对应。提示大家感受四季风景的色彩和谐关系,顺势引出课题《色彩的调和》。

通过这种图片的导入方式,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感知作品,提出问题。

我将引导学生观察莫奈的作品《池塘》,并思考画面中的色彩在色相环中的关系,以及画面内容和感受,通过学生回答,顺势总结得出色彩和谐的概念: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时的效果,使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统一协调的色彩现象。通过图片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的观察力。

(一)了解同色相调和的方法。

接下来我将展示蓝色调、绿色调和紫色调三个画面,设置练一练的活动:分析色调调和的色彩关系。学生思考并回答,我将进行总结:以蓝色色调作品为例,底色偏湖蓝、稍亮,书桌和电脑偏钴蓝,稍暗,形成明度变化。明度不同、冷暖不同打破了容易产生的单调问题,从而使画面在统一中达到活泼、对比的效果。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同色相调和的方法,可采用明度变化、纯度和冷暖关系。

(二)了解不同色相调和的方法。

我将继续展示现代摄影作品《秋林》并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树林中都包含了什么颜色的树叶?它们在一起为什么显得那么和谐?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秋天的树林呈现一派绚烂的橘红色,大红、中黄、赭石、土黄等交替出现,零星的分布和较暗的色调也不足以和大面积的红黄色调抗衡,画面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进而与学生一起总结出不同色相调和的方法,可采用带有某些明确色彩倾向的色调,弱化各色相的个性或直接采用灰色调进行统一。

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同色和不同色相调和的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使学生的思维之间发生碰撞,激发更多的探究性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环节三:分析辨认,掌握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掌握不同色调调和的方法,我将展示教材中的四个花瓶,请学生辨认同色相调和与不同色相调和。结合刚才所学的两种色彩调和规律进行分析,进一步掌握色彩调和的方法后,教师进行同色相调色的示范,学生观察学习。在此环节能够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四:作品展览,交流评议。

怀特曾说:教育不是为了青年人谋生,而是教会他们创造生活,美术课程更是如此。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练习时间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以教材中的花瓶图案为参考,为妈妈设计一块色彩调和的围巾。根据时间提示创作。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注意运用本课所学的色彩调和知识设计围巾的色彩搭配。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形象、想象力等多方面评价作业。

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学评价对象和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利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能够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帮助我总结反思,改进教学。

环节五: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课程最后,总结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关于色彩的美术现象。

总结本节课收获我会趁热打铁请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搜集色相调和在生活中其他领域的运用,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这一环节请学生主动分享收获,真正践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最后的开放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美术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艺术色彩的乐趣。

为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清晰、直观、明了,重难点突出。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岭南版第15册《艺术品博览与拍卖》,我将其改编并重新定名为《鉴宝—艺术品鉴赏》。今天我将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并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说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展示教学实践过程的精华,说如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

最后对整堂课进行客观的教学反思,检验教学策略的有效程度。

之所以对本课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因为自己以及众多同事都对本课的教学存在困惑,认为在单纯的美术课堂上很难开展教学。原因是:艺术品鉴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仅仅使用图片、文字和语言很难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我仔细研究了教材,发现本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向学生介绍各种形式和规模的艺术博览会以及艺术品交易市场;

b、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拍卖会的形式及拍卖程序和要求。

c、让学生了解艺术品鉴赏的主要依据、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

d、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健康的价值取向。

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很难在一节课中面面具到的展开。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索,我将原有教材进行改编,自创了新的教学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1、加强培养学生对艺术品鉴赏的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而非单纯考虑价格的高低;

3、突显文化产业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的支柱作用,使学生具备审查、评价、判断美的能力。

为了完成好上述内容,我尝试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这一教学难题。

1、课前预习的部分,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对艺术博览会、艺术品的概念和范畴等知识进行搜索、整理、汇总,使学生对这些陌生而抽象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2、利用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和直观的感受。于是我选择了央视二套的《鉴宝》节目,因为节目中的“宝物展示”、“专家点评”等环节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直观、详尽、权威的鉴赏知识,节目中的“鉴宝开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鉴赏的平台。

3、将教学目标精简、压缩,做到一节课只认真解决一个问题。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a、以多媒体视频贯穿全课,通过直观、详尽、权威的鉴赏知识,了解书画艺术品鉴赏的主要依据,了解书画艺术品的经济价值(价格)高低的取决因素。

b、由小见大,培养学生对待生活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教会学生鉴赏一件艺术品的主要依据;从过程和方法上培养学生养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掌握知识的良好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取向。

在课改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明确了本课的课业类型属于“欣赏评述”的范畴,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如何从不同角度进行书画艺术品的鉴赏”这一重点展开,明确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使之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模式下畅所欲言。在评价的过程中我认真做好整堂课的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建立自信,帮助学生养成永久学习的'良好兴趣。

1、课前准备:

a、学生预习课本、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和归纳所需资料、携带自己或家人、朋友收藏的书画艺术品到课堂。

b、教师认真分析各班学生的不同状态、录制剪辑视频资料、制作课件,进行教学设计。

2、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直观的影像资料中充分调动学生发现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思考与探讨的过程。

3、教学策略:

在引导学生欣赏的同时提出设问,进而提炼学生问答带领学生深入探究。

1、导入——是一节课精彩的开始。(观看导入实录“导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利用搜集到的资料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积,并落脚于书画艺术品,通过对比《簪花仕女图》的原作图片与摹本,进入本课鉴赏的主题,也为课堂作业部分的中国书画主题鉴赏埋下了伏笔。

2、新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会学生鉴赏书画艺术品的角度。

a、(观看实录“新授1、2”)在检查学生的预习、交流资料的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下,展示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的有关艺术品概念和范畴的资料。引导学生将思维由艺术品的鉴赏集中到书画艺术品的鉴赏之中。

b、(观看实录“新授3”)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书画艺术品的鉴赏依据,我利用《鉴宝》节目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艺术品欣赏的角度。在欣赏之前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所思考。在这段录象中详细的描述了藏品的基本信息、包装形式、作者及其社会地位,为学生进一步的欣赏和鉴定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观看实录“新授4”)正是有了这些直观、详尽的视频资料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从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图片、文字、语言的优势所在。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聚精会神,并认真的做了记录。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答有所依,自己则完全以引导的角色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炼和深入的探究。

c、(观看实录“合作学习1”)课堂上设置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现场鉴宝开价,给学生设置有关包装、价格和地位的疑惑,尝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件书画艺术品的价值和真伪,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明确的目标,使每位学生都有角色观念、有任务。(观看实录“合作学习2、3”)学生的讨论认真而激烈,每个人都参与到自己的角色之中,并尝试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述,其中吴思慧同学提出了“这是清初还是清末的作品”的问题,说明了学生对问题有所思考,也说明前面所讲述的知识点在她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般的图片所难以解决的!

然而学生只将注意力放在了年代和作者的社会地位上而忽略了一件艺术品的鉴赏的主要依据是其绘画风格和艺术风格!(播放实录“价格公布”)所以无论是他们的点评还是开价都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价格有着很大的距离,因此当80万元的价格公布时,学生发出了惊讶的叫声。(播放实录“专家点评”)于是接下来的专家点评就显得额外重要,鉴定专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特别是对绘画风格和艺术风格做了详尽而权威的分析,如:清宫旧藏、臣字款作品、内容上是乾隆皇帝的诗、绘画风格上学习了王元祁和黄公望的批麻皴、小青绿的设色、馆阁体的书法风格、等都与作者的存世风格一致!再次阐明了艺术风格是决定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

3、课堂作业——有效的检验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经过了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资料经历了由懵懂到逐步清晰的过程,掌握了基本的鉴赏角度,在进行总结概括之后,最重要的是对这些知识进行运用,于是我利用课堂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播放实录“课堂作业1”)我将导入部分埋下的伏笔重新挖掘出来,让我的学生利用鉴赏的知识对《簪花仕女图》的原作图片与摹本相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我允许学生根据刚刚学习过的知识对两件作品进行提问,这样我就可以通过他们的提问来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4、利用展示收藏的环节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播放实录“藏品展示1、2”)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将课前准备的书画艺术品进行展示,并按照学习过的内容详细描述其外部特征、艺术风格、收藏原因和对自己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鉴与赏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展示了自己家人以及自己亲自绘制的书画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这个环节也将艺术品的鉴赏拉回到现实生活之中,在这一环节中我强调了“识货者为宝”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5、课堂小结——是对知识的回顾、对感受的总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中不起眼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短短的5分钟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一堂课的精髓所在,学生是否掌握了艺术品鉴赏的主要依据,是否树立了正确健康的价值取向呢?张文丽同学的回答从非常全面的角度阐述了艺术品鉴赏的依据,并着重指出了艺术风格的问题,这充分说明这节课所采用的系列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结束了。回头想想有收获也有遗憾。在认真思考之后我认为我的这节课有以下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成功的解决了教学困惑。课前利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查找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铺垫,避免出现“一问三不知”的状况;课堂上视频资料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详尽、权威的知识内容。

2、教学目标明确、精练、不贪大。紧紧围绕书画艺术品的鉴赏依据而开展,砍掉了艺术品博览会及交易市场的内容,将其作为课前预习的部分自主学习,将拍卖会作为课后拓展的内容进行课程的延续。

3、利用发现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淡化欣赏课的枯燥。在这两种教学模式的设置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本课的学习活动,在掌握艺术品鉴赏依据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尊重别人、表达自己,并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的确立明确了方向。

4、合理安排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和位置。由始至终我都站在课堂主导的角度面对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成功的改变了欣赏课中教师“一言堂”的枯燥和乏味;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有褒有贬,有效避免了对学生一味的吹捧和盲目的鼓励。

本课的教学在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运用上,引导和设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我在问题的设置上还有待改进。如在对《簪花仕女图》的原作图片和摹本进行鉴赏时,我说(录象演示),问完之后我所面对的是学生的一阵沉默,学生好象并不明白我在问什么,其实自己的目的是要学生根据刚才了解的鉴赏依据,对两幅画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但是之后四五个学生的提问中只有吴思慧同学提到了艺术风格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如果在问题的设置上能够再精练、准确、明晰一些,学生的迷茫可能会小一些。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三

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周我在官梨坪中学执教的一堂八年级美术课《巧做鱼挂饰》。我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设置,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及课后反思几个方面说说这堂美术课。

1、教学内容选择: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是一堂自选内容的手工课。这样的选择出于两个考虑,一是想为各位老师展示一下我在平时手工课上怎么开展教学的状态,和老师们探讨一下更合理的手工课教学模式;二是在官梨坪中学听课两周感觉美术课缺乏一些活力,想通过可以合作的课程营造相对活跃的课堂气氛。尤其在临近元旦的时候指导学生做一些装饰教室的手工作品,能创造更好的实用价值。

2、教学目标:

现在的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当前的美术教学往往也因为教学工具选择的麻烦而忽略手工课的教学,所以我根据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用彩色卡纸制作鱼挂饰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立体卷纸和点线面装饰挂饰。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基本绘画能力、手工制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手工操作细致性;通过轻松课堂氛围的营造,尽力让学生获得对手工课的兴趣。

3、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点线面装饰和用卡纸卷、剪、贴、连的基本方法制作鱼挂饰,我主要利用范例作品引导,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观察、探讨、实际操作完成制作。

教学难点:点线面的合理装饰及如何通过小组协作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提倡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单纯传授者、灌输者,这次培训专家们的讲座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倡导教师营造轻松的,愉悦的美术课堂氛围。所以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力通过范例的展示和过程的示范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示范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本课的基本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注重方式)——讲解(注意细节)——示范(提示步骤)——辅导(讲究方法)——展示(讲求全面)——评价(注重亮点)生:初步感知——交流体验——实践操作——展示评价师:引导观察——示范过程——分组辅导——评价总结。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面对五十几个初次接触的学生,消除陌生感紧张感是首要的,首先我叫出两名学生画出基本的鱼形,然后用神笔马良的神话故事提示,把做好的范例展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本次手工的制作材料和方式,简单明了的工艺和精美的视觉效果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知识点提示。

这堂手工课除了鱼外形的绘制,还涉及两个装饰,一是点线面的装饰,二是卷纸条的装饰,一个需要绘,一个需要剪贴。点线面本来是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但是大部分学生估计已经淡忘,所以教师用几分钟时间和两张示范作品提示基本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观察鱼挂饰上如何使用点线面来丰富鱼形。卷纸剪贴的部分教师提示让彩色卡纸打卷的基本技巧,即用铅笔拉卷卡纸,并用卷纸卷成圆筒和纸片的方式装饰大鱼部分。

3、教师示范。

手工制作课程教师的示范很重要,教师通过示范可以演示完整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更明了制作的步骤和一些制作细节,教师在黑板上张贴文字步骤和制作注意事项,以便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给出提示。

4、学生分组操作。

教师提示学生检查课前分发的材料,分组开始制作,这时教师在教室里分组巡回指导,尽可能关注指导到每个小组,在辅导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亮点或者问题及时鼓励、提出并解决。问题的指出能避免其他小组再次犯错,亮点的鼓励更有利于调动课堂氛围。教师除了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关注学生,更需要根据时间提示学生操作进度,以便整体推动完成教学任务。

5、展示评价。

尽管大多数八年级学生会害羞扭捏,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让别人看到,更希望自己组比其他组做的更好,让每个小组都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展示他们的主体地位,所以展示评价的环节不可轻视,教师选择几位在辅导过程中有特点的学生点评作品,然后让学生谈谈本次手工课的体验或收获也能更好的为课程画上句号。

6、总结拓展。

鉴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本堂课没有让学生设计鱼形以外的挂饰作品,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制作不同形状的挂饰,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寄语学生用巧手制作精美的手工作品装饰我们的环境。

尽管在官梨坪中学执教的这堂课上得还算完整,但依然留下了很多遗憾,比如在全班示范的时候忽略了一些制作细节的讲解,比如整体的拼合要注意高低大小的搭配。小组的分工合作虽然在小组内做了指导,但全班性的提示可能效果更好。评价的时候还可以多叫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课后拓展可以展示几个不同类型的范例作品。教师的辅导面关注面可以更广一些。

其实这是一堂过于简单的手工课,点线面的要素也是在学生小学阶段学过的内容,但结果是学生在画的时候连一个基本的鱼形也画得缩手缩脚的,点线面的装饰更是差强人意。还有一些学生更多的在打酱油,缺乏参与的热情,积极主动寻求老师帮助的并不多,这一方面缘于我们日常美术课的过于沉静,一方面缘于我们的教育过于严肃,老师高高站在讲台的局势仍然没有改变,学生没有想去主动走近你的想法,好在课改在继续,我们在改变。这次的三个月国培学习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美术教学我们会努力做到更好!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四

四川教师招聘网为广大考生提供最新四川教师招聘信息,包括历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第6课。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要求学生了解藏书票的艺术特征和制作方法,通过动手实践,学习创作藏书票,体验制作藏书票的乐趣。从而提高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使学生从藏书票的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审美创作的愿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适当的手段和方法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基于学生年龄特点,授课中应注意到选择适合学生生活经验的传达方式,深入浅出,回避生硬、冷僻的知识术语。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现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要有效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探索、体验等多种形式,结合多媒体与信息技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自信和快乐。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主要内容以及基本学情,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藏书票的有关知识和艺术特征;学习设计藏书票,为自己喜欢的图书设计制作一枚藏书票。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解析名家作品,了解藏书票的艺术特征和制作方法。通过动手实践,学习创作藏书票,体验制作藏书票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和艺术实践,了解和认识与书籍收藏有关的藏书票艺术,养成读书、爱书、藏书的乐趣,提高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设置了如下重难点:

重点:了解藏书票的艺术特征和相关知识,学习设计制作藏书票。难点:设计制作出有创意、有个性、有趣味的藏书票。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特意做了如下准备:没有名字的书籍、多媒体、范图等。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在讲解新授之前,通过展示一本没有名字的书籍以及书籍的扉页,请学生当“小侦探”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扉页”的图案、文字中找线索,发现主人的名字、猜测图案的含义?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线索,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能力,为本课新知奠定基础,从而引出课题——藏书票。

环节二:欣赏作品,感受藏书票的发展。

通过设疑的形式引出课题之后,创设能够使学生置身于本课学习内容的氛围,然后展示作品,引导学生赏析作品,感受藏书票的历史与发展。了解藏书票是起源于15世纪欧洲,是以小型、艺术的方式标明藏书是谁的书籍收藏者的藏书标志,用于贴在书籍扉页上,通常画面边长不超过15厘米,以小幅版画的形式,增添书的珍贵和美感,成为读书人的掌上宠物,有“纸上宝石”、“版面珍珠”之称。从而丰富学生的感受,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调动学生自身对藏书票的认识。

基于以上的基础,教师继续展示世界上最早的藏书票,请学生以小侦探的目光发现这张藏书票中隐藏着哪些奥秘?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世界上最早的藏书票是德国一位名叫勒戈尔的人发明制作的。通过观察与分析,发现名为《刺猬》的藏书票画面上表现了一只刺猬叼着一朵鲜花,面面上的一行德文,意思是“谨防刺猬的吻”作者用了幽默的方式提醒大家要爱护书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藏书票的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为进一步探究藏书票的构成做铺垫。

环节三:交流探索,了解藏书票的构成。

初步了解藏书票的发展之后,运用多媒体展示《关祖章藏书》《刺猬》2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讲解藏书票是由图案与文字构成,文字又是由ex-libris字样与票主、签名与创作时间组成,图案体现书的内容、风格和特点,创作题材以人物、动物、植物、风景、抽象画为主等的基础知识。拓展学生所学新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拓展思路,激发探索能力。

在针对藏书票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藏书票的画面内容与藏书有何关系?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讲解图案表现了藏书人的喜好,或通过一定的形象表达思想内涵,给人以“方寸之间可容大千世界”之感,从而培养学生读书、爱书、藏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气息。

3.在基于对藏书票有一定了解之后,通过设置“老师是个特别爱看书的人,在我家有很多书籍,我想每本书上都要贴上藏书票”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进行创作藏书票?使学生探究藏书票的构思与制作,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循序掌握藏书票的制作要素与主题的关系。

最后通过展示李桦、苏察内克、杨忠义、刘硕海的不同版种的作品,引导学生观赏,了解更多版式的藏书票,感受丰富多彩的藏书票,为接下来的实践练习环节做铺垫。

环节四:实践练习,体验藏书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版画知识选择材料,如吹塑纸、纸板、石膏板等为自己喜爱的书设计一枚藏书票,要求立意新颖、表现独特、制作精美,根据书的种类搜集素材,注意搜集生活中与书籍相关联的内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情趣的事物,并体验制作的乐趣。创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的易错点,通过实践练习深入了解藏书票。

环节五:展示评价,分享成功。

1.实践练习完成后,开展藏书票交流会,小组推选并从设计思路、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2.最后总结本节课藏书票的重点知识:内容、种类、制作方法并引导学生课后把制作好的藏书票贴在自己喜爱的书籍扉页上,体验效果,陶冶学生的情趣,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读书、爱书、藏书的乐趣。

八、板书设计。

美术课要突出““美”的原则,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形象,并充分体现课文重点,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具体设计如下:

课题选自人美版八年级下册《藏书票》。

中公讲师解析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五

本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3册中的第9课,属欣赏评述单元内容。

本课的内容是近距离的,因为它是最为生活化的,从“衣、食、住、行”四个生活的基本框架里来谈,跟生活有关的艺术,学生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以供运用;但它的内容又是遥远的,泱泱五千年的文化历程,离我们生活是如此的久远。

这一“近距离”应对这“远风景”,无疑给执教的老师有很大的空间去想象和发挥。

让学生从古人的角度来理解古人,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古人的各种艺术存在的形式,初步懂得跟“衣、食、住、行”有关的艺术发展脉络及艺术存在的多样性,调动他们现有的经验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衣、食、住、行”这些人类生活中最为常态的组成部分的历史演变、观念的变化,以及人文精神的体现。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了解本民族艺术伴随历史发展的概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就生活谈艺术,让学生加深理解艺术应当是为生活的`艺术,是大众生活的艺术,它贯穿了人类发展始终,贯穿于衣食住行的点滴。

初一的学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对于他们而言坐在那儿规规矩矩地欣赏、理解、评述……恐怕教学知识是可以传播下去,但其效果可能会导致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也会很快消失的结果。也许那种形式对“小初中生”而言,他们并不太有兴趣。在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美术欣赏课程新课标中我们倡导的似乎更应是注重感受和愉悦,在愉悦中感受、记忆,融入血液。

2课时之1。

本节课的时间跨度导致内容含量很大,所以安排二课时完成。

“衣、食”放在一个课时,“住、行”一个课时完成。

认知领域。

通过对中国古代与衣食相关的艺术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对其中著名的作品有所认识和理解,并对那个时代的艺术概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技能领域。

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各个不同时期的与衣食相关的艺术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领域。

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创造领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民族艺术品面前,有一个较为客观、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赏析与衣食相关的艺术,体会古人的生活方式,理解服饰艺术的渊源及布料的品种、“鼎”的认识、陶、青铜、瓷器等质地的工艺器皿有一定认识。

因和“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体系过大,牵涉的历史知识较多,认知面较广,所以较难把握住整个课程的教学重点。故在设计中以点盖面,在本课中平衡好重点、难点选取历史的几个片断,重点讲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因为针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所以教师在知识的难易度上要把握好,不必太深。

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

事前预习课文,随堂测试纸。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游戏竞猜谈话导入。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xx。

下面,我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节选自,属于xx课型。(地位与作用)。

现代学生处于科技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眼界较为开阔,思维较为活跃。一个问题的提出会有多种想法和创意,但是由于对。经过正确引导,以学生为本的自主探究,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采用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并远离误区。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学习,初步了解并掌握。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如欣赏作品、师生对话、同学讨论等不断递进的互动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使学生形成,培养学生思想情感(或审美或创新创造等)。

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表现确立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画具等。

通过初次设计—比较分析—提高认识—再次设计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知识的“发现者”。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情中成长”,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变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点拔学生的思维,实现创造。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探究知识。

1、自主学习课本,快速完成初次作业。(目的一,体现“先学后教”新理念;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检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所掌握的知识情况摸底。)。

2、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赏析并结合自己初次作业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并归纳出新知识。通过问题式导学,比较式研讨、教师纠正补充等师生、生生的互动环节,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生进行探究的'。

(三)实践创意,展示点评。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练习时间,并结合初次作业,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2、3、,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完成,提高课堂作业效率,并增强学生量力完成作业的自信心。

展示点评中,我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鼓励为主,自我点评,而评价对方多从建议性出发,让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

(四)教师总结,课后拓展。

我总结以问题形式出现,设计三个问题:

1、你学会了什么?

2、你的体会是什么?

3、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课后拓展。

其中导入2分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10分钟,实践创意,展示点评25分钟,教师总结,课后拓展3分钟。

目的是再现过程,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七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第一课《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本节课美术鉴赏课,本课作为初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学习本课知识使学生学习欣赏、评述古代经典艺术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艺术与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方面,追求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来进行发明与创造,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科学家以及民间的能工巧匠,创造了无数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相结合的工艺品、科学仪器、建筑等,充分反应出劳动人民创造世界的智慧。为以后学习、欣赏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美术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特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原理和造型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品,科学观测仪器,桥梁建筑等范例,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不断递进的互动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古代经典文物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观察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和审美情感。通过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范例赏析,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特制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1.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

2.理解古代经典的文物既是工艺品,同时也是科技产品,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准备:多媒体(ppt)课件、课本等。

学生准备:美术教材、收集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根据“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的美术新课程标准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

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展示——小结——拓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1.首先课件出示打火机一支向学生提问,现代是用打火机取火,那么古代呢?学生谈古人取火的方式。(以提问导入课题。)。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有谁知道古人最早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例子吗?(设问形式制造悬念。)。

(二)讲授新课教师演示。

2.出示大量的中国古代与科技有关的艺术品的图文资料,由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讨论曾侯乙编钟、四羊方尊、长信宫灯、浑天仪、赵州桥、唐三彩等古代艺术品的艺术结晶与科技的某些联系。

实用功能:灯具,灯盘可以转动,灯罩还可以开合,更能够巧妙的将烟尘收纳到宫灯体内。美观特征:造型及装饰风格舒展自如、轻巧华丽。

科技含量:高超的冶金铸造技术。

4.在讲解各范例的时候,同时结合这些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对于作品的造型特点、表现手法、艺术风格,更加深入详细给学生讲解。

5.教师讲解完一个范例之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其他几个范例的艺术性和科技性结合的启示。然后师生再共同讨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欣赏可分为:描述其外形与特征、分析其美学价值与科技含量、判断其视觉美感与科技功能。

(三)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1、完成课本上的思考与评价练习,以小组为单位,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范例进行填表分析。

2、其后可另加一些课外的图片,尝试对不同的艺术形式,围绕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主题,发表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四)总结。

这一环节,我将通过提问方式来完成本课的总结部分,目的是通过学生来回顾本课内容,尊重个人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的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为今后学习美术做铺垫。(本节学会了什么?体会是什么?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依据以人为本,用于赏识教育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八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xxx。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根据美术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学习的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提高美术素养。

根据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本课的。

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在本次教学中,我结合小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资料收集、画具等。

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教学一开始便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导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后引出本课课题。

2、引导启发、自主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的分析教材的难点。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解决。

3、检测训练,作业点评。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同时播放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想象,大胆创作,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将采取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4、课堂小结。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内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5、布置作业。

为了使课堂上所学知识得以延伸,我让学生课后。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为三部分,左边为作品展示区域,中间为课题主要内容的板书,右边为副板书及课堂作业的板书。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九

《铅笔淡彩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活动五中的内容。铅笔淡彩画是用铅笔造型与水彩渲染结合的一种绘画。它不仅具有独立欣赏的价值也是色彩画的辅助训练,在建筑设计、插图等方面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用铅笔淡彩画来装饰居室,是任何风格的居室都适宜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铅笔淡彩画的艺术特色。

2、结合运用铅笔淡彩画画自己喜欢的景或物,了解铅笔淡彩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3、结合铅笔淡彩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创作、分析铅笔淡彩画装点居室,从而提高生活审美品味。

要说初一学生的审美是过渡阶段,那初二学生的审美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所以我采用以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关注、感受艺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1、比较法。

通过比较,直观不同形式作品审美感受,可以发现淡彩画淡雅的色彩特点及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2、演示法。

通过演示更明了作画步骤和技法,更能激发学生动手绘画的兴趣。

此外还运用讲解法,分析法等渗透教学当中。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创作,感受铅笔淡彩画装饰居室的效果。

(一)温故知新。

激趣导入。

首先,我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能力用铅笔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简单的铅笔画,既巩固了素描技法,又可以培养创作能力。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拿出我课前准备好的铅笔淡彩画作品对比同学们的铅笔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分析分别用这些作品装饰居室可能产生的效果。以此激发学生对居室装饰的.兴趣。

(二)讲授演示。

引导创作。

1、我给学生演示铅笔淡彩画创作的第一步,并向学生讲解应如何准确又概括地画出轮廓,并适当地画出明暗调子。

2、演示淡彩画的着色方法。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注重色彩效果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留铅笔绘画的效果,从而体现铅笔淡彩画淡雅的色彩特点。

展示铅笔淡彩画装饰的居室挂图,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结合自己收集的图片素材,运用铅笔淡彩画的方法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景或物。鼓励学生放开想象进行创作,创作出多样化的作品。

(三)展示评比。

整理提高。

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铅笔淡彩画作品,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并互换作品装点自己的居室激发学生的生活乐趣。

铅笔淡彩画看似简单但是其对铅笔画的造型要求和着色时的色彩运用及渲染的效果都有较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创作出更满意的作品,我让学生分组再创作,先由造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负责绘制铅笔画稿,再由色彩渲染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负责色彩绘制。

(四)小结。

小结铅笔淡彩画的创作步骤,及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铅笔淡彩画。

特点。

创作步骤。

简洁。

淡雅。

先绘铅笔稿。

再渲染色彩。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十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打破沙锅——问到底。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竹篮打水——一场空。

麻绳穿豆腐——提不起。

刚出水的虾米——活蹦乱跳。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七八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茶壶里煮饺子——满肚子的话说不出来。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桑蚕吐丝——作茧自缚。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撑船的艄公——见风使舵。

城墙上的草——风吹两边倒。

吃饺子不吃馅——调(挑)皮。

吃了秤砣——铁了心。

吃了扁担——横了心。

痴人说梦——胡言乱语。

丑媳妇见公婆——迟早有一天。

楚汉相争——势不两立。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窗户纸——一捅就破。

外孙打灯笼——照旧(舅)。

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霜打的茄子——蔫了。

打足了气的皮球——一蹦老高。

大白天见阎王——活见鬼。

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

螃蟹走路——横行霸道。

大街上的行人——有来有往。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阳一套,阴一套。

倒吃甘蔗——甜头在后面。

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坐享其成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干打雷不下雨——虚张声势。

老榆木脑袋——死不开窍。

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

木头眼镜——看不透。

刚出笼的馒头——热气腾腾。

刚出窝的燕子——唧唧喳喳。

隔年的黄历——翻不得。

公鸡戴帽子——官上加官。

狗坐轿子——不识抬举。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关公面前耍大刀——献丑。

光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好心当作驴肝肺——不识好歹。

胡同里赛马——直来直去。

玻璃杯盛雪——明明白白。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黄鼠狼听见鸡叫——垂涎三尺。

假李逵碰上真李逵——原形毕露。

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浪子回头——金不换。

老和尚念经——照本宣科。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老牛拉破车——两凑合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狸猫换太子——以假冒真。

李逵穿针——粗中有细。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聋子的耳朵——摆设。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

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拿着鸡毛当令箭——小题大做。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

剃头担子——一头热。

如来佛手上翻跟头——逃不出掌心。

塞翁失马——因祸得福。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三伏天里喝凉水——透心凉。

杀鸡用牛刀——大材小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孙悟空七十二变——神通广大。

太岁头上动土——好大胆。

螳臂挡车——自不量力。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天上掉下馅饼——不可能。

天生的狗嘴——吐不出象牙。

铁将军把门——家中无人。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兔子咬人——真急了。

瓮中捉鳖——十拿九稳。

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耳旁风。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大为怀。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猪八戒抡家伙——倒打一耙。

猪鼻子插葱——装相(象)。

煮熟的鸭子——飞不了。

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

虎落平阳——被犬欺。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大海捞针——没处寻。

打开天窗——说亮话。

船到桥头——自然直。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芝麻开花——节节高。

新官上任——三把火。

兔子尾巴——长不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老虎拉车——谁敢(赶)。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三十六计——走为上。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猫哭耗子——假慈悲。

饺子破皮——露了馅。

八仙聚会——神聊。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评委:

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美术15册《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

1、本课是欣赏评述课程,要解决什么是肖像画、肖像画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理解和体会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思想、精神的价值体现。肖像画不只是表现一个人物,更重要是展示一个人物的气质、内涵、精神世界及艺术家的思想。

2、从学生学习角度分析:应注意学生很容易将肖像画与有人物形象的绘画作品混同,需要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并区分。

学习对象是8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能自主学习和讨论,有合作学习意识。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代表作,使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的沿革变化、风格流派形成初步认识,能进一步对肖像画创作基本要素、形式、法则、表现语言有所认识。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阅读、讨论,让学生动起来,发现和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并能用语言或文字来评述作品。

3、情感目标:感受外国肖像画的艺术美,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并能理解、接纳人类文明史上丰富的文化遗产。

4、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以赏析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的发展、演变、重要画家、经典代表作有所了解,并能从中获得对肖像画艺术欣赏的审美享受。

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辨证的眼光来理解、接纳外国肖像画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的各种形式、风格,并且学会课后自行拓展,开拓创造性思维。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范画等。

2、学生准备:美术作业本,课外收集的图片资料,纸笔等。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欣赏导入。

1、问:同学们去过博物馆吗?能观赏一些什么东西?

2、欣赏一组外国肖像画作品。

在西方博物馆里面,收藏着众多的肖像画名作。

3、板书课题。

(1)、答:能看见青铜器、瓷器、化石、雕塑、绘画等。

(2)、学生欣赏通过提问和欣赏作品,让学生对外国肖像画有直观印象。

探索发展。

1、什么是肖像画?

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绘画,包括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2、怎样赏析肖像画。

多角度赏析,技法、人物气质、内涵、精神世界和艺术家的思想等。

3、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或熟悉的一幅作品尝试进行评述。

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及知识补充。

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我们体会到每一幅优秀作品背后无不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他们把历史背景、人物气质、内涵、精神世界用高超的技巧表现出来。学生交流,讨论并积极回答、发言通过学生欣赏、讨论发言突出学生自主能力,老师引导及补充让学生除了解肖像画的发展、风格演变外,还要体会作品的情感、思想、精神等。

通过书写欣赏体会,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总结拓展中国人画的肖像画也不错哦!(课件展示相关作品)。

结语:

虽然画中的人已不在,但艺术家运用精湛的技艺使他们在绘画中永生,这些艺术家也随着这些传世名作得到永生,世代受人们景仰。学生欣赏展示中国人的肖像画进行拓展,用结语突出本课主题。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十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15册第7课的教学内容,属设计应用类课程。教材尝试改变立体构成教学单调的技法训练模式,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常见的可以产生累积效果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立体构成――累积构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练习中,扩大眼界,培养对立体构成――累积构造的欣赏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内容设置上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和审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立体构成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意图: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立体构成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通常是在设计制作类的课程中涉及到,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单元内容,因此相对来说学生对立体构成的知识不是十分熟悉的。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到建筑设计小到家中物品的摆放,累积构成的实际运用的例子比比皆是,本课教学的设计强调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素材,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更自觉的关注生活,热爱艺术。同时,累积构成又是一种很适合学生集体参与创作的作业类型,从累积材料的选择到立体构成的完成过程都让学生合作完成,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教学目标:

2、通过对生活中运用实例的欣赏,提高学生对立体构成作品的欣赏能力。初步培养开发学生立体形态的创造潜能,重视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3、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

学习设计师通过不同形式的累积构成设计的具有形式美感的“墙体”

教学难点:

理解累积构造方式的基本规律,并尝试运用实践。

教具准备:

教具:各色彩卡纸,双面胶,剪刀,刻刀,部分作品,多媒体课件。

学具:各色彩卡纸,剪刀,美工刀,胶水或双面胶,水彩笔或水分颜料等。

分组:每组准备相同的材料。(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学生参观世博会的亲身经历导入本课的主题:有趣的墙。

教师:前段时间在上海举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有没有同学去过世博会呢?

学生:有。

教师:同学们在世博会的参观的过程之中,对什么印象最深刻?

学生:…。

教师:老师在假期也去参观了世博会,可惜游客过多,许多展馆都没能参观,但世博会的场馆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场馆的外墙让我非常惊讶,原来墙壁还能如此的有创意!

二、以有趣的墙面为案例,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立体构成的美。

教师:下面我们来欣赏几个世博会的场馆。

西班牙馆:

又名藤条篮子,藤条的外墙是藤板用钢丝斜向固定,像鱼鳞一样排列,既牢固又美观。这些深浅各异的藤板都是在孔子的故乡山东制作完成的,不经过任何染色,藤条用开水煮5小时可变成棕色,煮9小时接近黑色,这就是这些藤板色彩不一的“秘诀”。

英国馆:(表现环保理念)。

又名种子圣殿,英国馆的主题是种子,外观像一朵蒲公英,由6万根亚克力管组成,管子的底部放着900种共26万颗种子,全部是濒临灭绝、稀缺品种。

韩国馆:(表现民族文化)。

韩文被直接体现在展馆的外观设计之中。

匈牙利馆。

匈牙利馆在建筑表现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无论馆外馆内,参观者都能看见一根根大约直径10厘米的木套筒“从天而降”。

教师:世博会的墙真是构思巧妙!那让我们同学们也来试一试!

三、试一试,垒一垒,在实践中学习。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用模拟的砖块设计一面墙。

教师:有没有同学再来试一试?但要求是不能和刚刚一位同学一样。

通过几位学生尝试垒墙。

教师:

定义:

以一个基本型为主体在骨式内进行重复排列,我们称这种基本形式为累积构造。

骨式的变化:

上下、左右、前后、倾斜…。

基本型的变化:

累积构造可以是以单个块材为单位,同时也可以将几个块材组合为一个单元后再进行累积。

总结:

累积构成能表现一种有秩序的视觉形象,使人感受到秩序美。有秩序的排列表现出的韵律美,表现出协调、和谐的感觉。

四、制作示范:

教师制作示范。

1、以步骤性的示范,减缓学生自我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

2、以多个类型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避免出现完全照搬的现象。

五、你也露一手:

a、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制作你心目中的艺术墙。

b、要求:

(1)每组设计制作的基本形。

(2)发挥想象累积组合。

(3)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刀具的安全。

c、教师巡回辅导,加强技术指导。

六、互评:

(2)评选你最欣赏的一组作品。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十三

本节课美术鉴赏课,本课作为初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学习本课知识使学生学习欣赏、评述古代经典艺术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艺术与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方面,追求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来进行发明与创造,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科学家以及民间的能工巧匠,创造了无数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相结合的工艺品、科学仪器、建筑等,充分反应出劳动人民创造世界的智慧。为以后学习、欣赏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美术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特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原理和造型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品,科学观测仪器,桥梁建筑等范例,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不断递进的互动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古代经典文物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观察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和审美情感。通过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范例赏析,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特制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1.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

2.理解古代经典的文物既是工艺品,同时也是科技产品,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准备:多媒体(ppt)课件、课本等。

学生准备:美术教材、收集的图片、资料。

根据“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的美术新课程标准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

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展示---小结---拓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1.首先课件出示打火机一支向学生提问,现代是用打火机取火,那么古代呢?学生谈古人取火的方式。(以提问导入课题。)。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有谁知道古人最早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例子吗?(设问形式制造悬念。)。

(二)讲授新课教师演示。

2.出示大量的中国古代与科技有关的艺术品的图文资料,由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讨论曾侯乙编钟、四羊方尊、长信宫灯、浑天仪、赵州桥、唐三彩等古代艺术品的艺术结晶与科技的某些联系。

实用功能:灯具,灯盘可以转动,灯罩还可以开合,更能够巧妙的将烟尘收纳到宫灯体内。美观特征:造型及装饰风格舒展自如、轻巧华丽。

科技含量:高超的冶金铸造技术。

4.在讲解各范例的时候,同时结合这些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对于作品的造型特点、表现手法、艺术风格,更加深入详细给学生讲解。

5.教师讲解完一个范例之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其他几个范例的艺术性和科技性结合的启示。然后师生再共同讨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欣赏可分为:描述其外形与特征、分析其美学价值与科技含量、判断其视觉美感与科技功能。

(三)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1、完成课本上的思考与评价练习,以小组为单位,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范例进行填表分析。

2、其后可另加一些课外的图片,尝试对不同的艺术形式,围绕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主题,发表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四)总结。

这一环节,我将通过提问方式来完成本课的总结部分,目的是通过学生来回顾本课内容,尊重个人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的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为今后学习美术做铺垫。(本节学会了什么?体会是什么?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依据以人为本,用于赏识教育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三十八中学的美术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少版实验教科书第15册《角色游戏》,下面我将从教学策略、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请各位老师指导:

我将从学生的生活情感出发,引导、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制作兴趣。

本课属于“设计学习”领域,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形式美化生活。的意识。面具设计让学生们走进面具,揭开面具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制作。

本课教学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的主观意识逐渐增强,也已经具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初步的手工制作技巧,但面对面具手工制作中所遇到的剪切、折叠、粘贴以及组合还不够精细。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欣赏、评析、讨论以及探究面具制作,学习面具制作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掌握面具的基本制作方法,能够利用身边的废气材料进行创意制作。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面具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以及创作热情,同时培养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掌握掌握面具的基本制作方法。

面具的创意设计,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

教具:各类分别的面具图片,美术课件,美术教材。

学具:制作材料、剪刀、尺子、铅笔、画笔、各种颜料。

(一)准备。

1.课前让学生分头准备制作工具,收集各种纸张和相关资料(材料:旧报纸、包装纸、毛线、木片、麻绳、羽毛等。

2.友情提醒:条件允许,可鼓励学生走进博物馆或者上网查阅相关面具的知识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二)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面具作品。

问:“这叫什么艺术?”

学生争相发言:“面具。

2.教师接着鼓励学生:“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戴一下?”

同学们好奇的争相试戴,戴上面具的同学改变了寻常的模样,有的可爱,有的俊美,有的怪异,有的亲切,引起学生一阵惊呼。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试戴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3.教师提问:“你们想亲手制作一个富有个性的面具吗?引入面具教学。

(三)探究教学,突破难点。

1.媒体教学,放映形形色色的面具图片。

提问:根据刚才的面具作品,想一想面具要采用哪些材料?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吗?

2.你自己收集来的材料和你的观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面具具备哪些艺术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面具造型夸张,制作精细,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等。

3.提问:重新观察老师刚才带来的作品,你能找出其中不足之处吗?

学生大胆发言:从材料、颜色、造型、制作等方面。

继续提问:你们有改进是方法吗?

可以剪贴细节、丰富造型,可粘贴树叶、麻绳等进行装饰。

最后提问:你们认为做一幅成功的面具还需要注意哪些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点、线、面的结合。夸张变形突出总体,具有较强视觉感,富有自己的感情很重要。

【设计意图】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解学生的审美程度,从实际出发。

4制作方法:先构思画稿,再剪贴形象。

5.制作技法:剪、切、卷、贴、折、画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握步骤,在下面的顺利进行制作。

6.作业:用各种纸材进行制作,借助多种材料辅助制作。

老师巡回指导,适时指导。

7.评价讨论。

互评:戴上自制面具上台展示,并向同学介绍你的创意。摆出各种造型,舞动生活。

评选出你最欣赏的面具。

说一说从同学的面具中学到了什么?

8.课后拓展。

用面具装饰美化你的生活起居。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化妆舞会。

9.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和动手能力的不同,可能在制作上有许多不同,但只要能掌握基本制作方法,注重造型能力的表现和颜色搭配就好。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十五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而民间剪纸是这个体系中的一朵奇葩。本课的设置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制作方法及艺术特点,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面对的大多数是天津市西青区本地的学生,而西青区的杨柳青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古镇,也是这一地区民间剪纸艺术的发源地。因此,对这一教学内容学生都不陌生,甚至可以举出多个实例,并且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的发展史、种类、风格、装饰手法等知识,还要学习民间剪纸的制作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民间剪纸知识及丰富的精神内涵。

1、使学生知道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简史和基础知识了解其艺术特点。

2、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资料整理、制作课件更好地了解民间剪纸知识,通过实践练习掌握民间剪纸的制作方法。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是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的连接与完整性。

剪纸作品若干,各色电光纸,剪刀一把,刻刀一套1开白纸三张。教学媒体:

计算机、教学课件。

教师展示剪纸作品,并提问:这是一幅什么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回答问题。(民间剪纸作品)教师讲述:这些作品出自农民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和剪纸有关的`基础知识。(板书课题:民间剪纸)。

1、剪纸作品的发展历史。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剪纸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并制作成课件,课上进行展示和讨论交流,教师进行补充.)。

2.剪纸作品的表现题材。

欣赏由学生搜集和整理的不同题材的剪纸作品,体会中国民间剪纸题材的丰富。

3.剪纸作品的艺术风格。

结合剪纸作品欣赏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大体上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天真浑厚;江南剪纸精巧秀丽、玲珑剔透。剪纸的样式很多,这是窗花、墙花、门笺。喜花、枕花、礼花等。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教师板书)。

4.剪纸作品的造型特点。

欣赏剪纸作品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归纳这些作品的造型特点?(夸张、变形)。

5、剪纸作品的分类(重点)。

结合课件中的图片进行重点讲解,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区分剪纸作品的不同种类。(单色剪纸、彩色剪纸,阴刻法、阳刻法)。

6、剪纸作品的装饰手法(重点)。

结合课件中的图片进行讲解,每一种装饰手法都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小圆孔、月牙形、柳叶形、锯齿形、花瓣形、逗号形、水滴形等)。

教师示范剪纸作品的制作方法,示范时配以讲解,注意扩展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再动手实践。(要求:能灵活运用各种装饰手法独立设计完成一幅剪纸作品,做到造型简洁、富有剪纸情趣,注重创新。)。

分组展示学生作品,请部分学生阐述表现意图,进行作业点评,评出最佳作业。

民族意识和人情味的文化现象,民间剪纸早已走出了农家小院走向了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将它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作业设计:

练习用刻纸的方法创作一幅剪纸作品。

要求:造型美观、装饰手法丰富,阴阳刻法不限。

板书:

课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这就为本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前学生准备比较充分,制作的课件在课前已经进行了整合,使本课教学更系统更流畅。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学生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思路还应该开阔一些,胆子再大一些,要充分体现个人的风格特点。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物脸形、五官、表情等特点,掌握三庭五眼的规律,并运用线描的方式画一幅人物肖像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身边小伙伴的观察、描述和分析,能够准确抓住人物特征及其比例关系,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造型能力,体验以线造型的艺术魅力,增强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

重点:人物脸形的特点以及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

难点:能够准确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和神态,运用线条进行表现。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十七

我今天讲的是冀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的第四课图形与联想,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与联想是初中美术第七册第四课的内容,这一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联想的方法、通过创意联想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为以后创新练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图形联想常见的一些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创意联想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在图形联想创意过程中,体会创造的乐趣。

教学难点:通过创意联想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采用演示法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出现的问题。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第6课图形与联想。

预授时间12月1——12月4实授时间12月1日。

授课人:吕晓珂。

1、知道图形联想常见的一些方法。

2、通过创意联想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在图形联想创意过程中,体会创造的乐趣。

1、知道图形联想常见的一些方法。

2、通过创意联想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创意联想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探索求进,讲授新课。

1、什么是联想?联想是由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是现实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刚才我们由鸟窝想到鸟巢的过程叫什么呢?现在知道了吗?)。

2、图形联想的常见方法:接近联想(由魔方想到手)类似联想(由圆想到了太阳)因果联想(由云想到了雨)对比联想(由红花想到了绿叶)(幻灯片展示)由学生举例难点的解决:联想时要找事物之间的联系点,举例说明(幻灯片7)。

三、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除了从形状上联想之外,还可以从色彩、味道,声音等方面展开联想,举例(幻灯片8、9、10)。

图形循环联想。

由一个图形展开联想,经过几个环节最后还回到原始图形。

1、创新思维培养,幻灯片展示。

欣赏利用虚拟物过山崖的动画,分析作者创意。

2、看图,画想像画。

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初中美术说课稿篇十八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节选自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属于_造型表现_领域。(地位与作用)构图作为造型艺术的组织形式以其自身特有的形式美,发挥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意识,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联系生活,我设置。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学习如何构图,初步了解并掌握插花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欣赏插花作品,丰富学生审美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生态度,形成美化居室的意识。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简单的构图方法,学会插花的`基本设计方法和过程。

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表现确立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会用基本造型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

为了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参与学习: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画具等。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较难突破,因此我精心设置多种教法:

1、欣赏法:通过欣赏各种材料制成的装饰画,让学生了解装饰画对居室环境的美化效果。

2、演示法: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因材施艺制作装饰画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兴趣。

另外,在教学中还应用讲解法、分析法、图表等等。

引导学生模仿、观察、分析、创作。学生先模仿书本中自己喜欢的作品,通过观察体会作品的构图特点,色彩搭配特点,分析积累经验,为下次创作装饰画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欣赏教师的插花作品,,,,,花是美的使者它把羙带到我们身边,今天就让我们自己来尝试做一件插花作品吧(通过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思考。通过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生进行探究的。让自主学习课本,快速完成初次作业。体现“先学后教”新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赏析并结合自己初次作业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并归纳出新知识。通过问题式导学,比较式研讨、教师纠正补充等师生、生生的互动环节,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练习时间,并结合初次作业,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2、

3、,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完成,提高课堂作业效率,并增强学生量力完成作业的自信心。

展示点评中,我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鼓励为主,自我点评,而评价对方多从建议性出发,让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

我总结以问题形式出现,设计三个问题:

1、你学会了什么?2、你的体会是什么?3、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课后拓展。

目的是再现过程,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16478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