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专业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7:36:22
最新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专业18篇)
时间:2023-11-22 07:36:22     小编:温柔雨

教案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之间功能互补,紧密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进行及时修正和调整。请大家参考下面这些精心准备的教案样本,相信会对大家编写教案有所启发。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1、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演一演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动口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每次测量时,都要先估计,再测量,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本课时的一个教学难点就是学会正确测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单位化聚也是本课时的难点,先让学生完成练习,再讨论单位化聚的规律,突破了这个难点。

1、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2、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两人一把米尺,直尺、借书卡、1元硬币、一张光碟。

老师带来了你们的两个老朋友,大家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出示米和厘米并贴在黑板上。问:这两个老朋友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这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米和厘米用什么字母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学生比画)

同学们还想认识多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帮助我们测量物体长度吗?下面来进行一个小组比赛,在比赛中认识长度单位朋友。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和它们成为好朋友。

(要求:合作把结果填在表格中,同时不影响其它小组的思考,最后小组评比出优秀成员)

1、我们还学过了用尺子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同学们还记得测量的方法吗?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准确地测量出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不过老师有个小要求:就是在测量每条线段之前,先来估计线段的长度写在()里,再用尺子进行测量,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活动:测量线段。

3、汇报发现(出现不够整厘米数怎么办?)

导入:第三条线段比2厘米多出了5个小格,但是又不够3厘米,我们写2厘米或3厘米都不太准确,有办法解决吗?(用毫米表示)

板书:毫米mm

4、揭示长度单位:毫米

同学知道得真多!你能汇报你的发现吗?(由学生说出:当

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如果学生不能说出,由老师引导)。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1、感知毫米

1m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厘米=10毫米

小结:量比较短或者比较精确的物体时,我们需要用到毫米,直尺上任意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1m=10mm

4、1厘米等于10毫米,那么2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3厘米?

5、动手测量,再次感受毫米的长度。

请每组的组长从学具盒中迅速地拿出(借书卡、1元硬币、光碟盒等)放在桌面上,组织本组同学先估一估每种物品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进行测量。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测量能力,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

板书:分米dm

1、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2、用手比画出1分米大概有多长。

3、1分米=10厘米,即10厘米就是1分米,你能找出1米有多少分米吗?请四人小组在米尺上找一找。

4、介绍1柞和中指尖到手臂肘窝的长度。

5、闭眼回想四个长度单位有多长,再听老师口令比画它们的长度。

1、说一说:我们一共有几个长度单位朋友了?

2、排一排:请四个学生扮演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几兄弟,让学生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

3、选一选: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觉得本节课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2、估一估,量一量。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3、选一选: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的方法的多样化,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xx年11月15日。

1、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小刀、粉笔、铅笔、三角尺。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1、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长短短的物体,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标准。

2、;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

(1)、讨论怎样用实物测量数学课本的宽。

(2)、小组合作,量粉笔、铅笔和三角尺的宽。

3、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4、用同一物品做标准去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p2的做一做第一、二题。

同学们亲自量过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测量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用同一物品做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等不同测量方法得知,要知道物体的长与短必须用同一物品做标准去量。

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长与宽。

长宽长与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了长度单位,且初步会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在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老师,气氛比较活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1、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1课时

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

1、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

3、汇报情况。

加法乘法

5+5+5+5+5+5+5=35(人)5×7=35(人)

7+7+7+7+7=35(人)7×5=35(人)

4、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

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要求:

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教科书p11“练一练”1、2、3题。

附录;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主题图、投影片。

小棒。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材分五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五段,第91~93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与练习。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逻辑基础。学生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一是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连加来计算,二是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表内乘法。而后者本质上是改变计数单位进行的一种简单推理。如,计算20×3时,先把20看作2个十,因为2个一乘3得6个一,所以2个十乘3乘6个十,也就是60。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释自己的算法,从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引导学生利用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本质上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但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可能逻辑地从乘法分配律推演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这一教学矛盾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借助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直观水平上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教学时,一般应遵循以下步骤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第一,呈现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列出乘法算式。如,14×2。第二,鼓励学生想办法计算14×2的结果,并在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适时启发学生先算10×2,再算4×2,最后把两次算出的积相加。

第三,呈现如右的竖式(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

的计算经验理解计算的过程。如,竖式中的“8”

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积?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竖。

式中的“20”又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积?竖式中的。

“28”是怎样算出来的?第四,介绍如右的竖式。

(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过程并。

初步掌握算法。

3、通过竖式两种写法的比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呈现如右的两个竖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思考:2乘8得16,右边竖式中积的个位为什么。

只写了6?2乘40得8个十,右边竖式中积的十。

位为什么写9?9可以用几乘几再加几得到?从而使学生理解笔算的计算过程。第86页例题的教学过程与上述例题的教学类似,重点也可放在竖式的两种写法的比较上。

要启发学生思考:3乘40得多少?120是多。

少个十?为什么计算结果中有14个十呢?14。

可以用几乘几再加几得到?

4、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等简单实际问题的解法。有关倍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数量关系之一。教材在教学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之后,集中安排倍的认识以及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样安排的意图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含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相对完整地掌握有关乘、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拓宽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接下来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教学时,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第一,通过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引出倍的含义。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对给出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除了可以求它们的差,还可以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由此,结合画图或实物演示介绍倍的含义。第二,根据倍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1份,看另一个数中有这样的几份,也就是把一个数按指定的每份数进行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计算。第三,鼓励学生根据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并在交流中明确: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5、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从本单元开始,教材将教学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已知信息的收集、选择、组合方面,在合理确定解题思路方面,在灵活解答解题策略方面对学生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挑战。第一,要帮助学生弄清问题情境中的事理,以对事理的准确把握促进对数量关系的准确理解。第二,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信息。第三,要多让学生说说从已有的信息中,还能想到些什么。第四,解答后要让学生适当解释每一步运算的实际意义。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5、第22页练习三第10题。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

4、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微视频、微练习。

1、将《平移与旋转》微视屏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视频练习题。

一、导入。

1、根据微练习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图形的运动—平移。

2、导入语:图形的运动除了前面学的平移,还有一种图形的运动—旋转。

3、出示课题:旋转。

1、在观看微视频,观察图中的物体运动。

2、小组探究:和昨天的知识对比,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三、提升训练。

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2、孩子们找到的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课件展示)。

4、课间小活动。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拿出准备的学具,线和纽扣。小组合作,设计纽扣的运动方式。

四、课堂作业。

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寻找身边的平移与旋转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1、让学生在分橘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1、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让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有余数的除法及其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生试着自己列竖式后,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因为有除法算式做引导,估计学生不会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就直接拿来当作下一环节的样本,解决余数不大于除数。然后教师做小结。

2、完成“试一试”,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

21÷5。

14÷3。

1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四、总结。

1、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一、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

(完成课本表格。)。

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

(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

(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

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

(1)方程解:

(2)算术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

2x=4624÷(4-2)=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阅读p114阅读资料,了解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1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116练习二十六第1--5题。

2.拓展提高:练习二十六第6、7题。及p117“思考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把简单的.数学问题用游戏放之于现实情境中应用。

一些简单的几何体。

以问题情景为中心,引导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习。

一、问题情境。

师: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的数学问题。

研究一下。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分组讨论)。

二、建立模型。

1、分组研究讨论。

学习要求:

(1)讨论这些物体摆放的不同。

(2)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研究结果。

2、汇报交流,初构模型。

师:物体间位置可以用上下左右来分析,在小组中交流、汇总的基础上讨论出结果,明确空间关系。全班确定一下其空间位置关系。

3、情境迁移,再构模型。

情境呈现:几个几何体积木。

你说我摆,同桌互相进行游戏,随着空间位置关系确立,其积木的个数可以随之增加,说和摆的身份可以变化。

三、解释应用。

1、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正方体(正),圆柱(圆),球体(球)。再同桌互说,并用单个汉字写下来。再用空间位置关系来说。(其形状只要大致正确即可)。

2、看一看,填一填。

让学生自主完成。

3、摸一摸,说一说。

这是一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把操作活动与表达结合起来,可以是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结合名称再支摸出相应的物体,这一活动可以分组进行。

4、看一看,数一数。

对本题的解答有一定难度,可以用搭积木的`方法先协助解答。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3、自选一场景,进行位置关系的描述。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这学有所用。

2、关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强调理解和感悟。

4、力主营造一个宽松、和平、温情的学习环境。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教学反思: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平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1、让学生学会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口诀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口诀进行计算。

3、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的乘法口诀,用口诀正确求积。

多媒体课件。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 3个4相加 5的2倍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坐的次数 1 2 3 4 5 6

人数 6 12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怎样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 1×6=6 一六得六

提问:“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1和6乘,积是6)

(4)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用乘法算怎样列式?请你们编出一句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 2×6=12 二六十二

(5)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样列乘法算式?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请学生按次序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3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6)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7)引导学生比较。

(8)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编。

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

(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 ) 6×5=()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1、完成“想想做做”。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

4、完成“想想做做”。

出示第5题,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想想做做”。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用乘法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

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

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

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

1、口算练习。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八五十六三()二十七六()五十四七()六十三二()十八()七二十八。

3、计算下面各题。

24÷615÷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谈话:欢乐的节日里小朋友们可高兴了,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出示课本第48页情境图,观察情境图,找到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第一组做了56面红旗,挂成8行;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请同学们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做适当提示)。

(1)第一组做了56面红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有几面?

(2)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几个?

(3)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练习十一第9题、第12题。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四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2、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较为感兴趣、有信心。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但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爱搞小动作,需要及时提醒和引导。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为什么?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大家要多参加。

3.出示图片,你能给图上的这些线分一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

4.你能把弯弯的线变直吗?

活动2【讲授】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把弯线变直。师指出,拉直的这段线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2.观察线段图,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线段,举例,学生找线段。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张长方形白纸上你能找到几条线段?你能再变出一条吗?学生折纸,师说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同桌比较折出的线段,发现什么不同吗?得出结论:线段有长短。

2.线段可以测量吗?怎样测量?学生说测量方法。

3.出示一横一竖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同样长。

4.测量书中第五页三条线段的长度。汇报,订正。

5.总结线段的三个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活动4【练习】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连接两点能画出几条线段?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三个点呢?完成书第五页做一做的第二题,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四个点呢?两种方法不遗漏。一种是从外到内,一种是从一点出发。按照这两种方法完成五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

4.消防员接到任务是怎么样迅速到达的?房间的管子是直的,滑下来可以节省时间。

思想教育: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5.为什么乘坐电梯?因为电梯的运动轨迹是直的,省时省力。安全教育: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安全。

活动5【测试】及时反馈,发展思维。

1.填空:线段是()的,有()个端点,()量出长度。

2.选择:下面哪些是线段?

3.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6【作业】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数学书第九页第6题,第7题。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五

教材第31页例3,以及练习七第7~9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种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感知旋转现象,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像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呢?

判断: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呢?能不能举例呢?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小结:像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7题。

师: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你们知道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吗?同学们先独立看看,再想一想。

学生独立看题,并判断、思考。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哪些是平移现象,而哪些又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旋转现象,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题。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15分)。

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5分)。

那么分针走到“10”的时候又是几分呢?(50分)。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9题。

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小组合作,用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两人一组游戏,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比比谁的积大。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出示紫荆花图,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对旋转现象有了那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旋转是在生活中不同与平移的另一种现象,他们的特点是围绕一个点转动。我们常见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旋转现象就是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旋转,所以如果一个物体的旋转方向和钟表的指针方向一样,我们就说它是顺时针旋转,相反地,我们就叫做逆时针旋转。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六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加、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差关系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各类应用题的分析、解题的思路,能正确地解答三类不同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8题后两题(加和减)。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2、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应用题练习。

1、看图列式。

(1)示线段图。(用线段图分别表示蓝墨水28瓶,红墨水20瓶,求蓝墨水比红墨水多几瓶)。

请小朋友说说图上是什么意思?

(2)在图上改变已知数和问题,成为求蓝墨水瓶数的题。

让学生说说现在图里的意思?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谁能改变和问题,成为求红墨水瓶数的题?(根据改变两个条件和问题)怎样列式?

2、针对性练习。

现在,说说第一句中是哪种数量多,它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1)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

(2)公鸡比母鸡少几只?

(3)松树比杨树少10棵。

(4)红金鱼比黄金鱼多5条。

师:我们分清了谁多、谁少,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意思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3、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先做第一题,做完后提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想一想,这道题里有哪三个数量?(张芳养17只,徐军养26只,徐军比张芳多养9只)。

根据三个数量,还可以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

做第(2)(3)题。

做完后指出:虽然每道题里的三个数量都一样,但由于条件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的方法和算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应用题先要分清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用什么方法算。

4、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和绿旗面数都是与哪种旗比的。为什么解题的方法一样?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8题前4道计算题,第11题、12题。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七

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基本上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学习内容。

分辨上下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的上下关系。

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多媒体课件、动物玩具若干、小架子(上、下两层)、苹果树挂图一幅。

听故事,然后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并提问。

小狗和小熊玩了一天后回屋休息,小狗抢先躺在了下铺。并说:“我累了,不想往上爬,你上去吧。”小熊便说:“这是我的铺,你上去。再说,我这么胖,怎么爬上去?”小狗还是不听,最后小熊只好艰难地爬上了上铺。

a、小狗抢先睡在哪里啦?(下铺)。

b、小熊最后睡在了哪里?(上铺)。

1.认读上下。教师领读上下,并会做手势(往上指、往下指)。

2.认识上下。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上下,如;宿舍的上下床、家里的鞋柜和冰箱、教室里的黑板和红旗、自己的头和脚、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小花小草等。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八

教学内容:p9-10页教学目标:

1、从图中发掘重复的行为情节,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2、同数连加和几个几是几。

3、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同数连加时几个几的语言表述是乘法引入的关键。教学难点:分清几个几。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主题图,游乐场。

师:今天我们的四个学习小伙伴要带我们一起去游乐场,这里有很多好玩的游戏。看这里有些什么?2、学生独立思考。

3、师:(引用学习小伙伴的话)这里有小汽车。一辆汽车坐2人有这样的6辆。

4:生:模仿小伙伴的表述,学生小组交流讨论。5、学生汇报:

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主题图的内容丰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用学习小伙伴的话示范说一个,让学生感悟观察重点的内容,由多次的相同加数相加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感受身边的数学。

二、探究新知:

几个几的语言描述。

生:4把一叠。

师:(板书)1叠1个44。

2、师:依次观察每幅图的椅子数。生:回答,教师板书。

2叠2个44+4=83叠3个44+4+4=124叠4个44+4+4+4=16。

小结:每叠是4,也就是每份是4,算式中的加数就是4,

有几叠,也就是有几份,相同加数的个数就是几个。板书:每份数——相同加数。

份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3、师:小丁丁他们坐下后开始点点心,点了些什么?(1)香肠:

师:能用每盘是几?有几盘,就是几个几表示吗?生:回答,教师板书。

每盘4根,有6盘6个4?

师:6个4中6和4分别表示什么?师: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

(2)吃完了,每盘0根几个几?

6个0=。

师:6个0中6和0分别表示什么?师: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p9页第2题,并交流核对。

小结:6个4中,每份是4,有6个,用加法计算时,加数是4,个数时6个。

1、点子图。

用加法表示2+2+2+2+2+2=12。

(2)师:还可以怎么圈?每份圈几,有几份?是几个几?(3)独立完成p9第3题并交流反馈。

们的圈法也不同。用加法表示时,每份数是加数,加数的个数就是份数。

2、看加法算式,填空。

加法算式:2+2+2+2+2相同加数是几?就是()个()。

5+5+5+5相同加数是几?就是()个()3+3+3+3+3+3相同加数是几?就是()个()。

请用几个几和加法算式表示。(1)每人2只手,4人有几只手?

(2)每只手有5个手指,6只手有几个手指?学生独立练习后评讲。

生:(1)每份是2,有4个,就是4个2。算式2+2+2+2=8生:(2)每份是5,有6个,就是6个5。算式5+5+5+5+5+5=30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课时从加到乘。

教学目标:。

1、懂得同数连加用乘法简便,会把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知道几个几,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几乘几。3、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会对同数连加得到的和与乘式的积标出单位名称。

1、你们看,游乐园里每只小船上规定坐几个人啊?

(1)游乐园里的景色真美啊!有一条船慢慢地划到了这里,我们看到了几个3?板书:1个3又划来了一条船,现在有几个3?加法该怎么算?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划船?(板书:2个33+3=6,3个33+3+3=9)。

(3)小船越来越多,现在有(7个3、8个3、9个3、10个3)如果写成加法算式是越来越长了。板书:10个33+3+3+3+3+3+3+3+3+32、仔细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都是加法,加数都是3。)我们发现这些算式都是由相同加数3连加起来,这里的3是指?(加法中的加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同数连加”(板书:同数连加)“同数”是什么意思啊?(加数都相同)原来,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题目可以用同数连加的这种加法算式来表示。

3、刚才,我们数到10个3,算式已经很长了,如果再多,黑板上都要写不下了!(1)我们的小伙伴想和大家说:小胖:算式太长了!

小亚:同数连加,我有好办法!

你猜猜是什么好方法?(乘法)板书:乘法听到过乘法的小朋友举手。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加到乘”(出示课题,齐读)4、我们就先来看6个3这道题目。

6个3已经能用同数连加的算式来表示,用乘法算式表示,该怎么写?怎么读呢?让我们来看书p12。6个36×3=186乘3等于18。

3+3=63+3+3=93+3+3+3+3+3=183+3+3+3+3+3+3+3+3=302×3=63×3=96×3=1810×3=301个3呢?1×3=3了不起,1个3也会用乘法表示。

6、我们都学会了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一下,用乘法表示和原先用同数连加相比?(式子就简便了。)。

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式子就简便了。(补充板书)齐读7、我们知道在加减法中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乘法也一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16235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