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设计篇一
1、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牛汉的资料,一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并谈谈阅读感受)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看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复述课文:
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三、研读与赏析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以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发的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些深刻的内容,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4、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四、拓展延伸
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对一段话。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资料,发挥你的想象,虚构一个二黄毛的故事。
【课后记】
本文饱含真情,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能够给学生极大的人生启示。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设计篇二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离别、送别在文学描写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佳作无以计数,请你写出三个写离别、送别的诗句。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设计篇三
1、牛汉写童年生活的文章。
2、八下第一单元(“人生历程”)第三课。
3、略读课文。
4、语句浅显,生活气息浓,有一定趣味性。
5、七下课本中有牛汉的《华南虎》。
1、练习阅读。
2、开拓思路,练习口头表达。
1、板块教学。
2、学生发言为主。
3、一课时。
一、课堂交流
学生谈自己“第一本书”、“难忘的书”。
二、述内容
牛汉的“第一本书”有什么特色?
三、明主旨
提示:
关注结尾句——“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明确:
通过写作者拥有的第一本书和这本书所承载的感人故事,揭示了那个朝代生活的艰辛和人间的温情。
四、品情感
归纳:
文中围绕着“第一本书”主要表现了三种情感:1、父子之情;2、同学、朋友之情;3、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
思考:你对哪种情感最有感触?为什么?
交流:课堂畅所欲言。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导学》相应题目。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抓特点一本的书。
探内涵艰辛温情
品情感父子同学人狗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导人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诗歌、诗集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设计篇五
1、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牛汉的资料,一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一课时
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并谈谈阅读感受)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看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复述课文。
要求:
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
b、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三、研读与赏析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以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发的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些深刻的内容,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4、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四、拓展延伸
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对一段话。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资料,发挥你的想象,虚构一个二黄毛的故事。
课后记:本文饱含真情,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能够给学生极大的人生启示。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设计篇六
这绝对不只是一句口号,也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要真正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教材的思考与钻研时应更多地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充分预设,课堂上,少一些教师的“强加”,而是有针对性地授生以“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思考,允许他们争辩,允许他们出错,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于无痕迹中解决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追求的。
(2)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老师的个人素质与授课效果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向优秀教师学习,多读书,多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让我们的课堂评价多一些针对性与启发性,少一些空洞的表扬;敏锐地捕捉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少一些环节框架的限制。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份从容,多一份智慧,多一份收获。
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能永远不干涸,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充分重视集体教研,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语文课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我将不懈努力,让我的课堂真正成为教师轻松、学生快乐的课堂。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设计篇七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并谈谈阅读感受)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看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复述课文。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三、研读与赏析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以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发的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些深刻的内容,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4、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四、拓展延伸
“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对一段话。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资料,发挥你的想象,虚构一个“二黄毛的故事”。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设计篇八
同学们,通过我们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知道了作者第一本书的故事。同时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梳理,划分了课文结构,那么现在来回忆一下,课文一共分为几个部分呢?对,课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主体、结尾部分。我们上节课对课文的第一个部分也就是开头部分进行了学习,也就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在这一部分,作者从一位诗人的来访,引出话题第一本书,并且这一本书是什么样的呀?用文中的原话来说是?难以忘怀的。
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的主体部分,来具体了解第一本书背后的故事。
二、进入课文
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结构的划分,我们都知道,课文的主体部分是从第3—13自然段,那么在这一部分中又分为三个小的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分别学习这三个小部分中的第一部分,课文第3—9自然段,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3—9自然段,在读的过程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一小部分的主要内容。写了‚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2、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本书‛的样子的?用课文中的原话来回答。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用一个词来形容可以怎么说呢?凄惨。
我把仅有的一本书分给元贞,因为老师规定,每个人都要有一本书放在桌上,而元贞家里生活条件差,买不起书。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把仅有的一本书给了乔元贞,可以看出作者和乔元贞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
3、当父亲得知‚我‛的课本变成两段‚的原因后,他的反应是什么?
父亲深深叹着气
4、‚父亲深深叹着气‚这叹气中包含着怎样的含义呢? 父亲是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
二、仔细品读、把握感情
在这篇文章中,最动人的就是包含在其中浓浓的感情,而让作者最难以忘怀的也就是父子之情。
在这一部分中,请同学们画出父亲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生1:第3节开头第一句说‚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这句话呼应第二节最后一句‚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父亲很少回家,但一回家就关心‚我‛的成绩,让人很感动。当得知‚我‛考了第二名时,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并‚欣慰地夸奖‛,让人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疼爱。
师:父亲对‚我‛的关爱很感人。可以从神态和动作体现出来,你找的很仔细。哪位同学接着来说。
生2:我从第4节中‚父亲深深地叹着气‛中读出了父亲的善良,对乔元贞处境的同情,还有父亲对‚我‛的理解、宽容。
师:这个问题也是刚才让大家思考过的,父亲看到我凄惨的课本时深深叹着气,父亲的理解、尊重、宽容让我们敬佩、感动。接着来。
生3:第3、4段中父亲的温厚也让我感动。第3段最后,写父亲面对我‚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时,要是其他父亲,也许早就发火了,但是‚我‛的父亲却是‚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父亲疼爱并理解儿子。师:说得很好,那你能揣摩一下此时父亲的心理吗? 生3:对‚我的课本面目全非,如此凄惨的不理解。还有,也许父亲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让自己生气,耐心了解事情的真相。
生4:我觉得根据下面父亲的问话‚那一半呢‛,可以猜到父亲更想了解事情的真相,书的下落,也就是对‚我‛破坏书的做法的忧愁。
(同时提出要求: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师:两位同学读的很有感情,看来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入。还有哪位同学找到了父亲让你感动的句子,来说一说。生5:父亲为‚我‛补书,是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而且是用好多白纸抄上去的。补书的时间是从晚上开始,但到第二天早晨就将补好的书交给‚我‛,让人感动。还有一句:‚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这一句,可以看出来父亲是真正地用心在补两本书,特别是他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显得无比庄重,让人感动。师:说得真好!如果说第4节是父亲‚语言‛上的理解,那么课文第8段则是父亲‚行动‛上的支持。因此,补书递书的过程就是父亲言传身教的育人过程。最后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师:通过同学们的精彩分析和朗读,我们读出了一位懂得宽容、懂得理解孩子的父亲形象。父亲通过言传身教,对儿子裁书的做法由默许到支持。如此父亲,作者怎能忘怀?!
那么分析完第一个部分以后,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5、通过父亲的言行,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考试得了第二名,可是班级一共才三个学生,而第三名是一个连有几个手指头都说不出来的二黄毛。父亲对此很不满意,于是要考我背书。由此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关心孩子的人。书是拦腰断的,这本书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当父亲看到我的书是如此模样的时候,父亲没有责备我,而是耐心帮我补书。并且要我把那本书从元贞那拿来。父亲不但给我补好了书,也给元贞补好了书。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父亲他善良,乐于助人,有同情心。从父亲考我背书和帮我补书上看,父亲很疼爱我。
父亲温和善良、知书识礼、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知书达理,疼爱儿子)
课文第二部分
好,我们来看课文第10自然段,在这一段也就是第二个部分,写到了我跟随父亲去崔家庄小学念书,才有了自己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就是《国语》课本。
在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了与第一本书相关的人和事。
老师在读的程中有一些小的疑惑,看看那位同学能帮老师解答。作者的第一本书承载着一段苦难的历史,这让他心情沉重,但作者却又说这第一本书‚值得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的‛,为什么? 作者要赞美的不仅仅是第一本国语课本,而是赞美在当时生活条件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见那些最美好的情感,有父子情,同学情,还有人和动物间的温情,这些都是他要用崇高的心灵来赞美的。
因为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谊、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而我并不比乔元贞聪明,‚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就成了诗人)。作者也是在为乔元贞感到惋惜。
从文中‚我‛和乔元贞结局的对比,你懂得什么道理?
‚知识改变命运‛
结尾
结尾部分呼应了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也就是作者说的:人不能忘本。
疑问:对于这句话你的理解是什么呢?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认为,‚人不能忘本‛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的苦难经历、自己做人的根本、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要珍惜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不要因为条件境遇的变化而失去自己的立人之基,做人之本。
作者的第一本书,不仅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也是他成长的第一站,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忘记了过去,就是忘本。作者一生的品格由此奠基,他从此 学会了同情弱者,感悟人生。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七)人生感悟
1、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2、生活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3、苦难也是一种人生财富。
总结:
牛汉先生一生饱经沧桑,曲折的人生形成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坚强的品格,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溶进了他童年生活的人、事、物中,《第一本书》是尝遍人间百味后唱出的,他将那些被名利遮蔽的人性中闪光的天性重新发掘了出来,为我们展示出名利之外的一个纯然生命的境界——人不能忘本。作者从第一本书中,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从中感悟到了人生的价值,上了不同寻常的人生第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的体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093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