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陶渊明饮酒其七 陶渊明饮酒心得体会(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0:59:12
最新陶渊明饮酒其七 陶渊明饮酒心得体会(汇总14篇)
时间:2023-11-22 00:59:12     小编:温柔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陶渊明饮酒其七篇一

陶渊明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引领了中国文学的格调,饮酒更是他人生中喜爱的方式之一。陶渊明的诗歌中,经常涉及到自己的饮酒经历和饮酒感悟,因此许多人对于他的饮酒心得有所期待。饮酒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意义。在我看来,陶渊明的饮酒心得,不仅是对于自己人生的总结,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的体验和对于陶渊明的诗歌理解,分享自己对于陶渊明饮酒心得的一些体会与感悟。

第一段:酒是品味生活的一种调料

陶渊明说:“饮酒并无好处,但是能添醇美。”酒并不是一种必需品,它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调料,可以让生活更为醇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瞬间,比如和爱人相伴同桌,与朋友聚会畅饮,或者孤独一人看着夜景,喝着一杯清茶。这些生活中美好的瞬间,可以借助酒来点缀,让这些瞬间更加美好。这样的美好,就如同生活中的某种香料,会有所助益,但不能滥用。陶渊明用饮酒来调料,就是他对于生活艺术的一种表达。因此,在我的观点中,饮酒并非能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好处,只是一种品味生活的方式。

第二段:饮酒让我们更有闲适自在的生活

陶渊明在《饮酒赋》中写到:“豁然开朗,潇洒自在。”在平常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感觉到有些时候,自己像是被生活的琐碎所塞满,很难有片刻的宁静。而饮酒却能带来适当的解脱,还能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现代人的生活是快节奏的,容易被琐事缠绕不清,而饮酒会让我们获得更加闲适的时光,更透彻地思量自我的人生,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段:饮酒有助于开阔思路和提高创造力

陶渊明在《饮酒詩》中写到:“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句诗表达了饮酒可以让人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心灵的自由。酒让人脱离现实的束缚,让我们的思路能够更自由地延展。这个过程,在思想的启发和创造力的提升上可以帮助我们更自由地思考问题,更创新地解决问题。因此,饮酒也许可以成为我们的“好朋友”,帮助我们更多地获得创造性的启发。

第四段:饮酒可以增进人际交往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用饮酒来表达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故事中的人物在饮酒的过程中展开了心扉,互相交流,深感友情的珍贵。饮酒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自在,还能让我们在交往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其他人的优点,加强人际交流,增进情谊。这也是陶渊明饮酒的另外一种意义。

第五段:饮酒需适可而止,健康至上

饮酒还是有弊端的,而陶渊明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无酒乐庶几,有酒空病身”。也就是说,适量的饮酒可以很好地调剂我们的心情,但饮酒过量,则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伤害。陶渊明的饮酒体验告诉我们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饮酒量,把握好适量的尺度,健康至上。我们要以健康的身体为基础,才能更好地享受到生活的色彩。因此,在享受饮酒过程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避免对身体带来负面影响。

总结:

陶渊明的饮酒心得不仅是他思考人生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洞见。在饮酒的过程中,他更关注的是生活的细微感觉以及对于人生以及人生态度的探究。对于我们来说,饮酒同样是一个体验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关注到自己的生活品质,这样才能更加丰富自己的人生。

陶渊明饮酒其七篇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陶渊明饮酒其七篇三

饮酒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也是人们在生活中可以享受的一种愉悦方式。而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历史中的大家,他的饮酒心得和体会不仅仅引领着中国古代文学气息,而且成为了饮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结合陶渊明的饮酒心得和自己的体会来讲述饮酒的文化含义和个人心得。

第一段:饮酒心得的文化含义

陶渊明曾经说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思是当人们身处于郊外、山林之间,通过饮酒非常容易表达人性中深沉的情愫。陶渊明饮酒的心得在东晋至南北朝的文化历史中被广为传承,他认为喝酒不仅仅体现一个人的荷尔蒙,也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情感。饮酒不单单是超脱于万物之上的一种愉悦方式,还蕴含有一种积极的社交文化,其文化意义非常丰富和深远。

第二段:饮酒的潜在价值

在陶渊明的诗词中,他经常将喝酒与享受美好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诗意传递饮酒的福利。喝酒能够放松身心,减轻疲劳,放松压力,同时也能够增添交际、沟通的乐趣。酒越喝越香,人情味也就越浓。喝酒的价值在于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语言和文化的差距,建立起一个友好、宽容和理解他人的基础。

第三段:饮酒对于人生的意义

喝酒既是社交文化也有其意义所在:它是人们在一种时间和空间之内开心玩耍、缓解心情的另一种方式。人生如梦,所以人们需要以一种舒适的状态享受此刻。不是故作威严或强制规定,而是在合理的条件下,喝得舒适、,体现人性中的一种情愫。

第四段:饮酒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不幸的是,饮酒的过程也可能导致不安全因素。尤其在一些令人放松身心的场合,斟酒要适量,并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避免酒后驾车等危险行为,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安全,饮酒的过程需要非常慎重。

第五段:总结

总的来说,陶渊明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他的饮酒心得和体会刻画出了中国饮酒文化深刻而诗意化的形象。喝酒不单单是为了饱口福,更是为了心灵上的舒适、协调和愉快。我们应该要学会享受人生,通过喝酒放松身体和心情,同时也要合理树立一种良好的人生哲学,使饮酒在个人生活中发挥出正面的意义和价值。

陶渊明饮酒其七篇四

饮酒·结庐在人境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一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一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一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阅读练习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心远”,是思想远离官场的意思。

“而无车马喧”,写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静,没有什么人前来打扰。

诗人住的地方并不是很偏僻,却没有什么有地位的人来拜访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心既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诗人归隐后,停止了和旧日仕途友人的来往,天长日久,自然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情致。

“见”是无意间看见,如好友相见,表现了诗人把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看”和“望”是有意欣赏,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5.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景物描写的含义。

山间的云气到傍晚的时候显得很美,这时飞鸟也结伴归巢了。诗人从自然景色中领略到无限的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会勾起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6.诗的最后两句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为什么“欲辨”而又不辨?

有人认为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和品味的余地;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避祸的遁词,陶渊明迫于当时严酷的政治,不能明说自己的感受。

陶渊明饮酒其七篇五

陶渊明作为一代文学巨豪,又得以诗杭这一名号,这又是为何呢?

诗人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渊明,一名潜。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陶征士诔)。浔阳柴桑人。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及《桃花源诗》。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陶渊明诗歌风格

陶渊明因当时政治黑暗,一心归隐,要脱离尘网,寄情于田园生活,作品以讽咏大自然景物称著,开创“田园派”的诗歌创作道路。

陶渊明辞彭泽令前,诗作慷慨激昂,后期作品则趋向逍遥自适,一心归隐,寄情田园,大自然、酒与诗文成为他灵魂的寄托。

陶渊明诗歌个性分明,情感真挚,平淡质朴,不大用典,简洁含蓄,“质而实绮,臞而实腴”,富有意境和哲理,主观写意,杂有儒、道各家思想。除了传统儒家思想外,也深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陶渊明诗歌“通篇浑厚,难以句摘”,不致力于锤炼,写来天真自然,是浪漫的自然主义之最高表现。

陶渊明诗歌地位

陶渊明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遗世独立的气节,朴实自然的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大而深远。

锺嵘《诗品》虽列之为中品,却推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后世对陶诗评价甚高,唐宋以后对陶诗更推崇备至。

陶渊明的'诗的影响与评价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锺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又云:“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田园日荒秽,舍此欲何之。

亦思效涓埃,雨露泽当时。

处世有利钝,天命不在兹。

恶犬守要路,将进忽复疑。

哀哉岁云暮,百年谁能持。

力耕不知疲,稼穑在南山。

岁晚有所获,尤胜坐空言。

稻菽留余盈,赖以救凶年。

醉吟归来辞,谣歌倩谁传。

我有无弦琴,拂拭用娱情。

路遇赏心人,班荆不道名。

材与不材间,优游可全生。

万事鸟过目,鬓丝怵自惊。

却忆少年志,蹉跎竟何成。

东园桃李月,红白花乱飞。

高枝啭黄鹂,间关音声悲。

门前五柳树,柔条何依依。

陌上双紫燕,还认旧巢归。

四时如循环,独人一向衰。

强扶病体出,怕与春轻违。

杖策炉峰顶,四顾绝尘喧。

阴崖夏冰滴,晴晖巨壑偏。

风烟一簸荡,纵横失众山。

拨云入古寺,采药僧未还。

东林丛竹好,但看何须言。

丰年好大雪,俗谚未全是。

草堂压欲堕,松竹折半毁。

南寒北地暖,颠倒竟乃尔。

问天寂无言,唯现霞如绮。

仗剑远行游,钟陵见云英。

劝尔一杯酒,诉我不偶情。

为弹琵琶曲,曲尽河汉倾。

激越声裂帛,余音绕梁鸣。

挟此傲人技,寂寞近半生。

黄绮隐商山,苍颜麋鹿姿。

晨漱花涧水,暮宿假一枝。

餐芝腹可饱,煮石未之奇。

放眼青云间,长啸复何为。

思得鸾凤群,终然谢尘羁。

凉飔动绿水,芙蓉花正开。

爱此朱华鲜,涉江寄所怀。

江汉深且广,风涛令志乖。

连理会双死,鸳鸯不孤栖。

谁怜垂翅凤,未比出井泥。

顾我无周行,尘世实难谐。

雕龙心已切,献玉意独迷。

恨无鲁阳戈,难挽白日回。

有美在何所,乃在大海隅。

奋身往从之,榛莽塞道途。

君子缘义动,小人为利驱。

颜回处陋巷,箪瓢乐有余。

偃卧北窗下,琴书其耐居。

十一

醉中悟真诀,难与醒者道。

冰炭摧五内,焉得不衰老。

菊为忘忧物,泛之怯枯槁。

所以李太白,矜夸杜康好。

敏捷千首诗,正恐赖此宝。

死后便埋尔,何用碑碣表。

十二

东邻窈窕女,惊艳二八时。

工织回文锦,犹善白雪辞。

吾欲通殷勤,良媒不在兹。

燕石徒自珍,持赠恐见疑。

扣关阍者怒,愈垣乌龙欺。

唯愿讬梦寐,离魂从所之。

十三

梦中不识路,忽来太虚境。

万艳尽一杯,不辨醉与醒。

面命授天机,奥妙难俱领。

笑他俗世人,争做处囊颖。

硗硗者易折,此言君须秉。

十四

朔风驱鸿雁,缤纷霜霰至。

北斗挹天浆,举酌千峰醉。

东篱有佳色,采采开依次。

君欲制颓龄,泛菊最为贵。

骚言餐落英,恐非深知味。

十五

伊洛天下中,旧是帝王宅。

雉堞无遗堵,石窟留胜迹。

地脉牡丹宜,艳压群芳百。

函关牛去青,天竺马来白。

鉴兹北邙士,不饮老可惜。

十六

少小学书剑,及壮欲穷经。

清羸同卫玠,憔悴过兰成。

中年未豹变,宫羽思弦更。

艺菊满东篱,树李罗北庭。

岂知崦嵫近,恐先鹈鴂鸣。

提壶将焉如,抚柯寄余情。

十七

隐几习黄庭,徐徐满座风。

神游清汉外,兴寄绿樽中。

塞兑阴阳合,致虚任督通。

唯余松桂影,静挂月如弓。

十八

上网寻心契,娱乐颇自得。

诗吧有同好,妙论解吾惑。

独忧下载慢,视频有时塞。

爱逛百媚楼,才女貌倾国。

虽乏题柱思,不忍久沉默。

十九

不因五斗?,谁肯三入仕。

公门有程期,万事难由己。

折腰宵小辈,平生深为耻。

愿乘下泽车,茫茫荒陂里。

瓜菊多奇色,岁月何须纪。

饮酒虽过差,庶几死乃止。

所幸有余储,邀约足可恃。

二十

最嘉陶靖节,乱世葆其真。

好诗复好酒,诗淳赖酒淳。

吾生千载后,开卷赏清新。

一篇荆轲咏,直欲刃暴秦。

杂诗与拟古,胸中绝芥尘。

停云思亲友,归田劝农勤。

荣木惜居诸,责子见慈亲。

焉有桃花源,后来徒问津。

弹琴何必弦,滤酒率用巾。

醉即北窗卧,自谓羲皇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陶渊明饮酒其七篇六

饮酒·结庐在人境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一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一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一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阅读练习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心远”,是思想远离官场的意思。

“而无车马喧”,写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静,没有什么人前来打扰。

诗人住的地方并不是很偏僻,却没有什么有地位的人来拜访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心既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诗人归隐后,停止了和旧日仕途友人的来往,天长日久,自然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情致。

“见”是无意间看见,如好友相见,表现了诗人把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看”和“望”是有意欣赏,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5.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景物描写的含义。

山间的云气到傍晚的时候显得很美,这时飞鸟也结伴归巢了。诗人从自然景色中领略到无限的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会勾起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6.诗的最后两句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为什么“欲辨”而又不辨?

有人认为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和品味的余地;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避祸的遁词,陶渊明迫于当时严酷的政治,不能明说自己的感受。

陶渊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陶渊明饮酒其七篇七

作为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学家、政治家,陶渊明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然而,饮酒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通过饮酒,寻找到了宁静与自我放松。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酒的陶渊明心得体会。下面将从陶渊明饮酒的理由、饮酒场景的描写以及饮酒带给陶渊明的心境等几个方面,谈谈陶渊明对饮酒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陶渊明饮酒的理由

陶渊明饮酒的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他认为饮酒可以抚慰自己的心灵。在饮酒之后,他的内心变得宁静,烦恼与忧伤都暂时远离了他,取而代之的是舒畅和欢愉。其次,他相信饮酒可以借助于“物外之境”,超脱尘世的喧嚣和纷扰。在陶渊明看来,饮酒是在寻求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第二段:饮酒场景的描写

陶渊明的饮酒场景常常被描写得非常精美。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山水的描述和对酒宴的描绘。他使用了多样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以展现出酒宴的热闹和欢快,同时也表现出他对饮酒的向往和喜爱。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各种美感,如山水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给人一种愉悦和舒畅的感觉。

第三段:饮酒带给陶渊明的心境

陶渊明通过饮酒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放松,从而带给他愉悦与快乐。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世界的喜悦和满足。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与朋友倾酒饮欢,他的内心都充满了愉悦的情感。饮酒让他忘却了种种尘世的琐碎和烦恼,更加专注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和享受。

第四段:饮酒带给陶渊明的启示

陶渊明通过饮酒,得到了对生活的一些启示和思考。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人生与禅意的探索,和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他通过饮酒,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及对于自然和生命的尊重。饮酒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真谛,并从中汲取了一些智慧和见识。

第五段:饮酒带给我们的反思

陶渊明饮酒的心得体会给我们的启示是,饮酒并不是为了沉迷和逃避,而是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饮酒,放松自己的身心,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放松。而在饮酒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节制和理性,不沉迷于其中。饮酒可以给我们带来愉悦和欢乐,但我们要明白,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满足来自于自我调适和心灵的升华。

总结:

通过分析陶渊明饮酒的理由、饮酒场景的描写以及饮酒带给他的心境和启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对于饮酒的心得体会。尽管饮酒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争议,但我们仍然可以从陶渊明的饮酒心得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无论是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保持节制和理性,将饮酒作为一种放松和享受生活的方式。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饮酒来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我放松,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扰。

陶渊明饮酒其七篇八

陶渊明是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饮酒诗的,他的饮酒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及其感悟,是文学园地里很宝贵的珍品。

陶渊明的经历并不复杂,但隐而仕,仕而隐,几经曲折,终于他明白了自身的人生定位,在饮酒与作诗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乐趣。先生的`饮酒诗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体现了他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个中乐趣。

一.隐居纵情之乐

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真实、淳朴、自然”。尽管出于生计考虑他常常不得不出仕为官,但是他并不能纵情尽兴。他给自己的评价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认为自己的为官生涯是“误落尘网中”,可见诗人对于“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的轻松自在是多么向往。陶渊明每一首饮酒诗都从自然之景或者闲适生活中得出自己的领悟,表明自己的心志。《饮酒》其一表明他已经参透了天道和人道,所以并不将一己的穷达放在心上,而能安平守拙,躬耕自乐,尽情追求内心的平静欢乐。他以故秦东陵侯邵平入汉成为瓜农的史实为例,来说明荣衰不定之意。认为人道每如天道,寒暑既有代谢,人事亦有荣衰,贤明的人明察时机,誓将不再疑惑。又比如“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以幽兰自喻,希望有清风吹来。重复以往的的道路或许可以通达,然终非良计,鸟尽而良弓藏,归隐才是唯一出路。其实,清风难至,任道难通,幽兰终处幽谷,贤人终当隐居。当陶渊明明白了这人生至理后,他就捧起酒杯,在饮酒中忘却了世俗的利害,抛弃了名缰利锁,即使所谓人之常礼对他来说也是多余的,隐居就不需要卑躬屈膝,饮酒就能释放心中的郁结。陶渊明放纵不羁的性格受阮籍影响很大,但是较之阮籍,他的思想平静得多,显得更超脱,也更真纯。

二.农忙稼穑之乐

陶渊明没有采取传统的隐居山林的方式。隐居之后没有避世不出,他不像中朝名士那样或身居高位而不务实务,或者占有山水庄园徜徉其间,也不像江左名士那样有距离地欣赏自然,而是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在山水田园里体会稼穑之乐。“晨曦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渊明的农耕主要目的应该不是为了生计,他想要的是那种寄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整日介于沉醉清醒之间,开荒南山,稼穑扶锄,像一般农民那样在田间忙碌,劳作之后“斗酒聚比邻”。尽管此时生计难以维持,但诗人的心境眼界却是开阔的,他依然说“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酒酣之时,感慨韶华易逝,人生苦短,于是众人通宵达旦,把酒共饮。正如孙人龙缉《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所言:“田家真景,令人悠然”。此时的他不是一个居庙堂之高的高官,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务农老汉,与酒为伴,体会着四季交替的简朴的快乐。在《饮酒》诗中:“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言乱,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醉酒后物我两忘是诗人毕生追求的人生境地,所以可谓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劳作之中或之余,与邻居村民在田间地头饮酒欢乐,彼此之间没有上下级的关系,也不需繁文缛节。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想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毫无讲究,不存在“不敬”之罪。这种劳动中建立起来的感情与乐趣,纯而又纯,没有互相利用之虞,没有心机巧诈之虑,但是这恰恰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与乐趣,也包含着人生至理。在《陶渊明集序》中,梁昭明太子萧统第一次说出:“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意焉”,以其独特的视角道出了陶渊明诗中的深意。

三.三教并存之乐

宗教一般是“不二法门”,信奉了某一宗教就不得再染指其他类别的宗教。古代中国也有儒教中人诋毁释道的,自然也有释道互相批评的现象,但是对于陶渊明来说似乎“来者不拒”。陶渊明生活在玄学、佛学盛行的时代,其思想以儒家为本,同时也接受了老庄与佛教的影响。其诗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的浩然正气与安贫乐道、道家的避世隐遁与生寄死归,历来为众人所津津乐道。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学术界公认。陶渊明归隐后也潜心自然,开创了田园诗派,他也会不自觉地用一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信仰,“采菊”、“东篱”、“悠然”、“南山”、“自然”等词就表明了他接受了崇尚自然天籁的道家思想的影响。诗人对自然的追求是对形体和精神双重自由的渴求。生活在东晋的庐山脚下的陶渊明,和当时的佛界领袖慧远关系甚密,浓郁的佛教氛围对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陶渊明诗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空”,这与佛学中的四大皆空具有相似性。陶渊明最终回归自然、走向田园,固然有其道家因素,当然也离不开佛教的影响。陶渊明平静看待生死,这种人生参悟也极具佛教意味。佛的四大皆空、看破生死,可以化解人生各种烦恼,使人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死。“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各养千金区,临化消其宝”。陶渊明一生坎坷,三仕三隐,面对世事、祸福、得失,能以一种豁达的胸襟泰然处之。特别是对于生死问题,他能淡然处之,不以生死为累。他认为人有生必有死,这纯属自然规律,人应该正确看待生死。而陶渊明虽然隐居,却并不推崇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他没有一味地追求超凡脱俗,反而乐于与人沟通,追求自然之乐。他于人世之间出而入,入而出,这种介于出入之间的状态正是儒道释三教并存无碍的境界。也正是这个原因,陶渊明的饮酒诗体现了思想无界,胸怀无限的无限阔大之乐。

陶渊明的饮酒诗诗风独特,冲淡平和,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把一生的感情都寄托在酒里。靖节先生人格之高洁,襟怀之超旷为后代树立了典范,也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至真至善的理想王国。他诗中之乐几乎囊括了人生的所有方面,蕴含着深邃的思想。

陶渊明饮酒其七篇九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巨匠,陶渊明以其卓越的才情和深远的思想影响了后人。陶渊明的一生注重自我修养,其饮酒心得更是对他心灵境界的生动表达。饮酒,对陶渊明而言,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追求。在饮酒的过程中,陶渊明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感悟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下将从陶渊明的饮酒心得中,探讨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认识。

其一,陶渊明饮酒时体会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人生如同一杯酒,转瞬即逝。陶渊明在《饮酒赋》中写道:“浩瀚宇宙,无限天地,恣吾之心。开怀君子,爱日兴晖”。他通过饮酒感悟到,人生就像一场短暂的旅行,我们应当开怀欢笑,不负今日的美好时光。在这过程中,他洞察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无情,进而认识到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其二,陶渊明的饮酒心得也表达出他对自然的深情和崇敬。陶渊明诗中常以自然的景物来映衬他的内心,他的饮酒心得也不例外。他在饮酒时会赏析杯中的酒色和泡沫,同时也会陶醉于自然的美景。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他通过对自然的赏析和沉思,体会到了天地间的无限神奇和美妙,进而感悟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

其三,陶渊明饮酒心得中也反映出了他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陶渊明对于封建社会的不公和矛盾感到不满,他有时会通过饮酒来倾诉对社会现象的痛心和对人性的迷惘。他在《饮酒赋》中写道:“斗酒百篇,其言若粪㧟。”这句语言简洁却意味深长的诗句,直言反映了他对于社会庸俗的痛心和对人性堕落的失望。饮酒对于他而言,也是一种寻找心灵慰藉的方式。

其四,陶渊明饮酒心得中流露出的乐观和豁达也值得我们学习。在陶渊明的世界观中,他认识到人生虽然短暂,但是应该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他通过饮酒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和痛苦,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心态,才使陶渊明的文字鲜活而充满阳光,给人们以启发和激励。

其五,陶渊明饮酒心得中还表达了他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思考。陶渊明明白饮酒,不仅仅是为了独饮忧愁,更是为了与他人共享喜悦和温暖。他在《饮酒赋》中写道:“布车千乘,君所对。”这句诗表明了他喜欢邀请朋友一起畅饮的乐趣,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向他人倾诉自己的心声。他体会到了友谊的宝贵,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理解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饮酒心得是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入思考的体现。他通过饮酒,感悟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领悟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社会的批判和人性的思考。同时,他的饮酒心得也表达了他的乐观和豁达,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思考。陶渊明的饮酒心得,不仅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更是一种哲学的追求,给人们以启示和反思。

陶渊明饮酒其七篇十

陶潜,也许你这一生的名声也便是你一生的铭记,一生的宿命:你埋没于世间滚滚风尘中,潜进那自乐的心灵家园里。俗世寻不见你的神采,九泉却掩不尽你的魂风。

千百年后,你浮现于我面前,你,陶渊明,那南山下的采菊老人,却似无意地携走了我心间的一瓣菊香。    初识你是在你的家,桃花源中五柳后的小居。你的家在一片与世无争的静谧的土地上,在阡陌交通的鸡犬相闻间。我叹你如何寻得这一方净土,山也清丽,水也清丽;人皆安详,心皆安详。

你欣然地右手执卷,左手牵壶,来往于这片山水田园间,微醉的身形挪移着,映在那些池竹稻麦上。壶中的可是那忘忧醒神的酒,让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手中可是那千年无人懂的丹青妙卷,让你不求甚解地会意去了其中的快乐?人世间没有你陶渊明,可你到底身处天地间,身处那一片桃花源。

哪怕是淡泊明志的诸葛孔明也坚守不住那一亩三分净土。却唯有你,为那一壶一卷与世俗决裂,自己把自己“关”了起来,着实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无限恢宏的新世界。隐,使你守住心而不动。世间纷扰,诱惑却也不可避免。你当年无心而出山时,定不曾多想鸟倦飞而知还之日。

可这日子来得到底是快,也使你悟得更快,放得更快。时至今日,我依然仰视着你释怀的神话,坚信着包容万物而无染的心胸的存在。

还有你的文章,消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之味的气息,一起塑起了我心中那个壶卷于手、坦然于胸、土灰掩面却神采非常的你―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举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见,唯觉香满怀。   有心云常在,倦飞鸟无从。   笔泄山野句,神醉酒壶空。

陶渊明饮酒其七篇十一

饮酒其二赏析,这首诗通过比喻揭示了社会善恶不分的现实。本文饮酒其二赏析由小编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这是陶渊明田园系列系列组诗的第二首。其原文如下:

陶渊明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饮酒其二翻译:

据说积善有善报,

夷叔饿死在西山。

善恶如果不报应,

为何还要立空言?

荣公九十绳为带,

饥寒更甚于壮年。

不靠固穷守高节,

声名百世怎流传?

这首诗通过对善恶报应之说的.否定,揭示了善恶不分的社会现实,并决心固穷守节,流芳百世。深婉曲折的诗意之中,透露着诗人愤激不平的情绪。

食,最后饿死。(见《史记?伯夷列传》)西山:即首阳山。

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絮行如此而饿死。”

安贫自乐。况:甚,更加。当年:指壮年。

(4)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约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

陶渊明饮酒其七篇十二

饮酒·结庐在人境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一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一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一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阅读练习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心远”,是思想远离官场的意思。

“而无车马喧”,写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静,没有什么人前来打扰。

诗人住的地方并不是很偏僻,却没有什么有地位的人来拜访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心既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诗人归隐后,停止了和旧日仕途友人的来往,天长日久,自然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情致。

“见”是无意间看见,如好友相见,表现了诗人把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看”和“望”是有意欣赏,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5.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景物描写的含义。

山间的云气到傍晚的时候显得很美,这时飞鸟也结伴归巢了。诗人从自然景色中领略到无限的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会勾起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6.诗的最后两句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为什么“欲辨”而又不辨?

有人认为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和品味的余地;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避祸的遁词,陶渊明迫于当时严酷的政治,不能明说自己的感受。

陶渊明饮酒其七篇十三

陶渊明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据说积善有善报,

夷叔饿死在西山。

善恶如果不报应,

为何还要立空言?

荣公九十绳为带,

饥寒更甚于壮年。

不靠固穷守高节,

声名百世怎流传?

这首诗通过对善恶报应之说的否定,揭示了善恶不分的社会现实,并决心固穷守节,流芳百世。深婉曲折的诗意之中,透露着诗人愤激不平的情绪。

(1)云有报:说是有报应。指善报。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见《史记?伯夷列传》)西山:即首阳山。

(2)苟:如果。何事:为什么。立言:树立格言。《史记?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絮行如此而饿死。”

(3)九十行带索:《列子?天瑞)说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况:甚,更加。当年:指壮年。

(4)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约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

陶渊明饮酒其七篇十四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据说积善有善报,

夷叔饿死在西山。

善恶如果不报应,

为何还要立空言?

荣公九十绳为带,

饥寒更甚于壮年。

不靠固穷守高节,

声名百世怎流传?

(1)这首诗通过对善恶报应之说的否定,揭示了善恶不分的社会现实,并决心固穷守节,流芳百世。深婉曲折的诗意之中,透露着诗人愤激不平的情绪。

(2)云有报:说是有报应。指善报。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见《史记?伯夷列传》)西山:即首阳山。

(3)苟:如果。何事:为什么。立言:树立格言。《史记?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絮行如此而饿死。”

(4)九十行带索:《列子?天瑞)说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况:甚,更加。当年:指壮年。

(5)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09262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