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一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常用文献形式,它记录着教学的整个过程。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这些教案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巧妙,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力。
散文诗两首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齐读、示范读)使学生把握诗文基调。
2、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发亲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期待美。
1、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2、畅谈感受,导入文本。(自主畅谈。多媒体出示课题。)。
3、扫清障碍。
(1)扫除文中的生字、生词(自由阅读文本,自主查资料交流。)。
(2)解读作者和金色花。(自主查资料、合作交流。)。
二、倾情诵读,感知美。
1、心有灵犀。(学生自由谈感受。)。
2、探究朗读。(师生交流,结合文本谈朗读技巧。)。
3、音频范读。(听视频范读文本。)。
4、表演评读。(生自主读,自主评价。)。
三、研读品味,发现美。
1、推荐句子,说理由,畅谈美。(自由推荐,探究品评。)。
2、师补充问题,挖掘美。(师生、生生合作挖掘。)。
四、再现画面,创造美。
1、师示范描述画面,创造美。
2、生描述画面,创造美。
五、比较阅读,升华美。
与泰戈尔《金色花》的姐妹篇《告别》比较阅读,升华美!
六、拓展延伸,追求美。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请您自由想象,用“假如我变成了……“说话。
七、板书设计。
散发香气。
金色花嬉戏投影书上母子情深。
求讲故事。
八、教学反思: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散文诗两首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首三分钟说话训练。
一、导入。
二、研读《金色花》。
1、介绍作者、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个剧本,一千五百多幅画,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金黄色花。
2、初读感知。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2)、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的孩子。
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___的妈妈。
3、品读诗歌。
仔细品读课文再结合语句与小组同学谈一谈。
文中的母子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写法研讨。
5、小结。
三、共同学习《荷叶母亲》。
1、导入。
2、作者介绍、文体。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3、检测字词。
4、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5、合作研讨。
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心情、红莲的样子?
6、品读文章。
找出诗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语段,分析体会其中的情感!
7、拓展练习。
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例如:母亲啊!您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结。
四、作业。
借助一种形象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三次嬉戏----------母子情。
荷叶母亲。
冰心。
散文诗两首教案篇三
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而在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的笔下,夜是那么静谧、美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蝈蝈与蛐蛐。
[1]。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蝈蝈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夜
[2]。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研讨与练习。
二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
1.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三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2.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蝈蝈与蟋蟀。
济慈。
大地富诗意,绵绵无尽期:
日炎鸟倦鸣,林荫且栖息。
竹篱绕绿茵,芳草新刈齐;
其中忽有声,绕篱悠悠起—。
原是蝈蝈歌,欢乐渠为首;
仲夏多繁茂,泛若不系舟,
享之不能尽,歌来不知愁;
偶然有倦意,野草丛中休。
大地富诗意,绵绵永不息:
冬夜洵凄清,霜天多岑寂,
此时有灶炉,火焰暖人心。
蟋蟀乘雅兴,引吭吐妙音;
主人嗒然坐,似眠又似醒,
莫非蝈蝈歌,来自远山青。
(孟光裕译。孙梁校)。
散文诗两首教案篇四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翅膀!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
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
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
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
你仅仅服从了。
你内在的力量。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
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
都是你的亲人。
散文诗两首教案篇五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精美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自学《夜》。
突破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醒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夜》,也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种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快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小组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田园诗,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设计(二)。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济慈简介。(见“资料链接”)。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出节奏、重音与情感。师生交流朗读体验,选取自己最喜欢、最拿手的片段作朗诵示范。如开头要读得缓慢深情,“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感叹句要语调上扬感情强烈,“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反复出现,可以读得快读得高些,结尾句里“鸣叫”要读得悠长些。
分小组朗读比赛,调动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比如:男同学读这诗就可以读得激情满怀,女同学则可以读得深情款款。
3.初步理解诗的内容与结构,试给诗歌加一个副标题。
给诗歌添加一个恰当的副标题,如同《雨说》一样。拟题如“写给大地的赞歌”“歌咏大自然”“四季的歌”等,都表达出诗歌的主旨。
提示:“盛夏的豪华”让我仿佛看到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枝叶,撒在林间草地上的点点碎碎的笑容。
“飘荡”和“沉醉”让我仿佛看到静寂的树林里,蝈蝈开始吹响号角,奏起欢快而喜悦的节奏。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让我仿佛看到大雪纷飞的夜晚,屋外寒风呼啸,万籁俱寂,屋内温暖如春,安详静谧。玻璃窗上水汽弥漫,作者拥着火炉,昏昏欲睡,朦胧中听到蛐蛐的歌唱,以为又回到了夏天。
5.激发想像,拓展空间: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也只写了冬夏两幅画面。但诗歌带给我们的感受绝不仅仅是这些。“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还能想像到哪些画面?请用优美的诗句,诗意表达。(多媒体出示: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
鼓励学生积极想像,示例: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春天树林间的百鸟千啭。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秋天南飞时叫声连连的大雁。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冬去春来,冰雪融化时的流水潺潺。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山崖上一粒松树的种子在悄悄地发芽。
6.探究领悟:由上一环节的诗意表达,教师自然过渡,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短小但内涵丰富、风格大气的特点。
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像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像,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7.教师小结:抓住诗中意象,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放飞想像力,可以感受诗歌的美丽。《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这可算是诗人济慈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学生美读诗歌,放飞心灵,感受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配乐舒伯特《小夜曲》。
三、诗歌创作——为大自然写首歌。
1.寻找动听的歌声。
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如蝉的叫声,池塘里青蛙的“呱——呱——”声,树林里的鸟叫声,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深夜里传来狼的嚎叫声,乌云深处传来奔雷的轰鸣声等。
2.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教师示范:大自然的活力表现在——春天破土的嫩芽。
学生自由想像,如:冬天常绿的青松,雪地吐露芬芳的腊梅,年年南来北往的大雁等。
3.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交流。
教师可示范,如:大自然的画卷呀,从来都不会单调。当所有的树因寒风的袭击而枯黄,点缀在这枯黄的世界中就有一团青绿,那就是松树的挺拔风姿啊!
四、指导自读《夜》。
四人小组合作共同学习《夜》,具体方法:
1.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读一读”部分,“写一写”和“画一画”部分自由选择独立完成。
2.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感受。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教师: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今天的课堂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学习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们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外国优秀诗篇,并选择几首背诵。
散文诗两首教案篇六
祖国?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俄]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却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诚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是我爱……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住宿之处,迎接着。
道路旁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
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
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1841)。
黑人谈河流。
我熟悉河流:
我熟悉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奔腾在人类血管里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沈。
我沐浴在幼发拉底河中,在晨光微明的时分。
我把小屋盖在刚果河畔,潺潺的水声诱我进入梦乡。
我观赏尼罗河,在河边建立金字塔。
我听见密西西比河的歌唱,当埃布尔.林肯顺流直下。
新奥尔良,我看见。
它浑浊的胸膛在夕照中闪着金光。
我熟悉河流:
古老、苍茫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沈。
散文诗两首教案篇七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导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
1.自由读诗,自主识字。
2.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3.搜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 。
第一课时。
一、激趣背诗,导入新课。
1.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指名背诵)。
二、板题《咏柳》,解题。
1.看题目,说说“咏”是什么意思?(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2.谁能说说“咏柳”的意思。(谁赞美柳树?要求说完整。)。
3.简介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公元695年擢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他工书法,尤善章草隶书。《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除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
三、自读古诗,初步释疑。
1.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
四、读中理解,体会诗境。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b.“妆”,打扮。
c.“一树”,满树,“一”字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枝的绵长和柔软)”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
b.“绦”,一种用丝编成的带子。
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b.“裁”,裁剪。
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这首诗前两句主要写什么?(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
5.这首诗后两句主要写什么?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想象并体会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自问自答)。
6.指导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想象春天美丽的画面。。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2)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体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赞美柳树,歌颂春)。
五、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学习本诗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
2.自己观察,集体交流识字方法。
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
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
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4.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齐背《咏柳》。
二、板《春日》,释题。
1.“春日”你怎么理解?(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2.简介作者。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考亭。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朱熹的诗富于哲理性而不乏诗味,寓议论于写景,别有风格。
三、自读古诗,初步释疑。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备课参考)。
a.“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b.“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c.“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
d.“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
e.“光景”,风光景色。
f.“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
这前两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备课参考)。
a.“等闲”,平常、随便。
b.识得,认识到。
c.“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d.“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e.“总是”,都是。
这后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背诵古诗。
五、学习本诗生字 。
1.出示生字认读:滨、紫。
2.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学生练写。
六、作业。
2.诗配画。
散文诗两首教案篇八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望洞庭》,能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学会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会审美,品味诗句,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中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赏读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3、 播放课件,体会词语的意境。
4、指导说第一句的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读好本句。
5、谁能试着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
用同样的办法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2、指导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讨论探究。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自己的话说说。
1、 小组讨论;
2、 全班交流;
四、角色表演。
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这眼前的美景,你想说什么?
1、 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
五、小结质疑。
1、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不懂的?
2、再播放画面,感受洞庭美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望洞庭》,讲述诗的意思,有兴趣的可以画一画;
2、 搜集有关刘禹锡的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讨论探究、欣赏感悟诗句的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师顺势简介峨眉山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先请学生试读本诗,注意停顿,读出韵味(师巡回指导);
2、出示课件配乐朗读,老师抽读,再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师点拨指导;
3、试联系注释,结合画面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三、讨论探究。
1、小组交流;
1、全班交流;
四、角色表演。
播放画面,音乐创设情境,请学生诵读诗文。
五、小结质疑。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峨眉山月歌》,讲述诗的意思;
2、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和同学进行交流。
散文诗两首教案篇九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透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齐分享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完美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齐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散文诗两首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内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
二、自读古诗、解决字词。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理解。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朗读诗词。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背诵古诗。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六、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结构给字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烧 荣菜 宿。
七、书写生字。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散文诗两首教案篇十一
教材分析:
课文的两首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简易。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简单易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细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能体会《访隐者不遇》描绘的情景,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理解《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的理解,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见教案后“资料”)。
(二)教师范读,学生初读这首诗,查工具书,理解“隐者”“不遇”。
(“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不遇”,没有见到。)。
(三)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寻隐者不遇”:
板书课题、解题。“寻”,寻访。“寻隐者不遇”,意思是寻访隐者,没有见到。
第三行:“只”,就;“此”,这。
(五)反复诵读,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隐者在云雾迷蒙的山中采药,连小徒弟都找不到,可见山的高大幽深。
(六)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二)揭题,解题。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散文诗两首教案篇十二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评价—再读。
(2)齐读。
(3)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三)朗读训练。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2] 下一页。
课前思考: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当属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课前思考:
课后反思:
背诵古诗,学生往往兴趣浓厚;理解古诗,学生却往往疲于应付。古诗内涵丰厚,意蕴隽永,我们平时大多喜欢用自己几十年的语言经验去理解古诗,然后再强行传达给学生。所以学生学习的古诗语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语言经验建立起来的新的语言积累,这样的语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我打破常规: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再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向学生提出:诗中只字未提读书,怎么诗题却是《观书有感》,不如换成《观塘有感》吧?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获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积累的语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浅。我以小小辩论会的形式出现了,让持诗题应是《观书有感》观点的学生,来说服教师和个别学生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由“让我读,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而且是“我要读好,我要说好”,否则怎么能说服得了老师。
授后小记:
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
为什么题目是《观书有感》?
上一页 [1] 。
散文诗两首教案篇十三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很有哲学意味."不遇"是一种意味,本身要找的人是隐者;其次,身在此山中,存在也是一种意味.他是隐者,我们看不到,但是,他又是存在的.这恐怕只有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解了.
但教给学生不要这么繁杂,让他们明白这样一种意境就可以了.
一比:前面的表现与后面的表现进行对比.
二想,孩童想什么呢。
其实,诗歌的最后两句不妨换一下位置: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可能更有意味一些.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题导入.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交流各自的理解.
1.指名朗读.
检查课文朗读.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注意认识并理解:言,采,药,深。
2.提问交流:。
(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1.自由读:。
引导学生假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自由读出感情.
2.交流读:。
先听录音朗读,同学再练习朗读,并交流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演一演,体验情感.
1,四人小组自由演,注意诗句内容,合理对话.
2.指名表演,相互评价.
六,试背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一背《寻隐者不遇》。
2,说说这首诗所描绘的诗境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二,示题,学习新诗.
1,板书课题:所见.读题释题:"见"什么意思。
2,简介诗人:。
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
指名读诗,相机指导读准生字:蝉,振,声,意,欲。
三,感受情景,领悟诗意.
1,读诗,感受情境:。
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
找出诗句读,指名你从哪些词句中知道袁牧看到了什么。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指名读.
同桌交流一下,牧童工骑牛的情境,用自已的话说一说.
相机指导理解"振","林樾".(林樾就是茂密的树林)。
3,诗句又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个情境。
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诗句,小组交流一下诗意.
指名来做一做动作.并说说一牧童所做的事是什么。
4,结果怎样想象交流.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所见》。
2,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课后反思]。
hxw工作室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采用了"四读法",即一读,读顺诗句;二读,了解大意;三读,体会情景;四读,情感流露.这样朗读目标明确,感悟要求清楚,大多学生都能按学法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的效果也较明显.
散文诗两首教案篇十四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是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及优秀品质的写照。认真读读诗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古诗含着的意思。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课时安排 两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教师点拨。
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情感朗读,赛读。
齐读。
拓展延伸。
总结古诗。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推荐给大家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大家感悟。
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
课堂检测。
结合古诗,理解词语。
若等闲: 清白:
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古诗两首》。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诗,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第二首诗《墨梅》。
教师点拨。
了解诗人解诗题。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墨梅》作者: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学而成为诗人。他性情孤傲,鄙视权贵,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他的诗画皆负盛名,尤其擅长画梅花。
理解诗意。
指名学生读。
出示古诗,画出带点字,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洗砚池、淡墨痕、清气、乾坤。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感悟诗情。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朗读体悟。
墨梅具有“花开淡墨痕”的特点,作者也希望像墨梅一样做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那么我们怎样读这首诗呢?学生读诗。
拓展延伸。
比较石灰吟墨梅两首诗的共同点。
板书设计。
咏物抒怀 。
石灰——于谦——清白 。
墨梅——王冕——清气。
课堂检测。
抄写《墨梅》。
填空:
《墨梅》是元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借( )抒发了他()的高尚情操。诗中“满乾坤”的意思是( )。
说说诗句的意思。 。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048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