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阅读与思考的结合,是将心灵的碰撞变成思想的火花。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出色的读后感呢?首先,要注意客观记叙与主观感受的平衡,既要描述书中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变化,也要表达自己对这些变化的理解和感受。其次,要注重思想深度,不只是局限于书中的表面故事,还要展开对书中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最后,要注意文笔优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或许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和感悟。
二十四孝书读后感篇一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古至今,中国五千多年的长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万古长青!
最近老师给我们读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当作故事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
听著老师念《二十四孝》,我被裡面的情节深深吸引了。
其中有一篇讲的是闽子骞的后母因偏向自己生的两个小儿子,于是在做棉衣时,给两个小儿子用厚厚的棉絮却给子骞用芦花絮,后来父亲知道了,说要休了子骞后母,而闽子骞因为看到后母和弟弟报在一起哭,不但冰释前嫌,还跪求父亲不要休后母。
子骞的行为让我深深感到,后母大冬天让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没一句怨言,还求父亲不休后母,这是何等孝顺啊!
我想:我们应该向二十四孝里的每一个人物学习,就衝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百善孝为先!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只有懂得”孝”的人,才能做一个高上的人!
二十四孝书读后感篇二
哭竹生笋讲的是在三国的时候,有一个孝子,叫孟宗。从小爸爸就死了,家里十分贫穷,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妈妈年纪老了,体弱多病。不管妈妈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妈妈病了,想吃竹笋烧的菜,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着竹子大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卧冰求鲤讲的是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小时候失去了妈妈。后来后妈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他父亲对他也开始不好了。王祥的后妈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光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求鲤鱼。正在他求的时候,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烧给后妈吃。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读了这两只故事,我知道长大了要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要孝顺爸爸妈妈。
二十四孝书读后感篇三
《二十四孝》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名字怎么那么奇怪呀?这引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受感动,因为这里面有二十四位孝子,他们都非常的孝敬父母,有几位孝子的后母经常打骂他们,但是他们却毫无怨言,每当父母生病需要他们时,他们就会重新回到父母身边,细心地照顾他们,使他们身体健康。可是,当他们的父母病好以后,父母还是会动手打他们,打骂便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还有一位孝子,随父亲到别人家去做客,别人家的主人见到这位孝子乖巧听话,很惹人喜爱,就叫家里的仆人,拿出上好的橘子来招待这位孝子。
这位孝子便吃了起来,可是他吃着好像想到了什么。
该回家了,这位孝子和父亲告别那,家的主人橘子从这位孝子的坏里摔到地上,那个主人问他什么,着位孝子说是带给她母亲吃的,那位主人夸他孝敬父母,长大一定会有出息的。
书中描述孩童时期的故事到有8个,占了三分之一,如闵子谦、蔡顺、杨香。细读之后,有几点很不可思议。“扇枕温衾”中的黄香,幼年时便酷夏时为父母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行用供母”的江革,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首先对他们的举动我只有佩服、感动、尊敬。
老莱子的“戏彩娱亲”。老莱子70多岁了仍还是装“萌”逗父母高兴,这点后世有很多人包括鲁迅认为“骄作”,实不可取,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道家的“道法自然”这一说法。
不必在乎外界,自求内心。唐伯虎的“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可能是得此传承。
当下,中国正快步进入老年社会,“孝”将会越来越提到。每当心中对孝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二十四孝”是古人留给我们不同的认识,“二十四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典籍,是学?还是驳?都无妨。
孝敬父母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让我们为我们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
二十四孝书读后感篇四
今天,我读了《二十四孝》的故事。
这本书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孝子,如汉代皇帝刘恒,他尝了舜的汤和药,他在孝感等地开天辟地。
其中有人,有皇帝,有县长,不管他们是谁,身份是什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亮点,那就是孝顺父母。
其中,木雕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丁兰的人,他的父母去世了,他雕刻了两个木制雕像供活着的父母崇拜。一天,丁兰出去了,张叔叔来借东西。丁兰的妻子向雕像求签后,得到了“不要借”的回答,于是她如实地回答了张大叔。张大叔非常生气,斥责雕像并殴打雕像。丁兰发现后打了张大叔。丁兰被衙门抓获。他哭着向雕像供认。雕像居然流下了眼泪。官员向皇帝解释了这一场景,丁兰也被推荐为小莲。
这本书让我明白,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
孝顺是第一位的,让我们孝顺父母吧!
二十四孝书读后感篇五
这篇文章出自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上部分记叙了自己看过许多阴间的图片,但并非自己所有。下部分又说自己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接下来,讲述的就是这个里面的故事,我知道:上部分是文章的插叙。
可当我看到鲁迅介绍的那几个故事,感受到了“孝”有如此之难,我和鲁迅的感受是一模一样。我还依稀记得自己以前是如何地“孝顺”父母,和他们比起来,无非是“听话”“从命”的做法,以及长大后,给年老的父母吃好睡好。例如“卧冰求鲤”是晋代王祥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的后母喜欢吃鱼,经常要王祥到河边捕鱼。有天,天寒地冻,他脱去衣服睡在冰上,准备用体温化冰捕鱼。忽然,冰从中间裂开,俩条鲤鱼跳了上来。
不过,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励效仿的,如“黄香扇巾”之类也并不难,他讲述的是黄香九岁丧母,对父亲恭敬孝顺,夏天先把父亲的枕席扇凉,冬天先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暖床。
以上种。种做法,对当时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可作为21世纪的人们,喜欢吃鱼可以去买;夏天热、冬天冷都可以开空调。
而现在我们所做的是尽自己的本分,去孝顺父母。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自己的子女也会孝顺自己。就这样,“孝”字就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二十四孝书读后感篇六
我幸运地读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这本书主要技记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300字6
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让咱们从中得到领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现代还有很大差距,并不是没一个故事都让咱们追捧和领悟,咱们要懂得从中筛选,知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百事孝为先”的道德思想,始终根植在无数人民的内心深处。“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百里负米”中仲由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扼虎救父”中杨香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后放下父亲跑掉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孝感,让咱们从中去领悟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二十四孝书读后感篇七
这个学期一开始,石教师就让我们读一本书——《二十四孝》,我一听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叫《二十四孝》,书里面有什么资料?我带着问题打开了书本。
《二十四孝》里有许多故事,有:《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等二十四个故事。其中我觉得《刻木事亲》里的丁兰最孝顺。《刻木事亲》是讲一个叫丁兰的人,他的父母早逝,他就做了两个木像,每一天对着木像说心事,出门也要禀告,他的妻子很不理解,一天,丁兰出去了,他的妻子就好奇,用针去扎,没想到竟出血了,丁兰看到后追问,妻子说出了事实,丁兰批评了妻子。这个故事中,丁兰对木像都那么珍惜,我们也必须要更尊敬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每一天生活的幸福、开心、长寿。《二十四孝》这本书,主要是24个故事,每个主人公都很孝顺,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的境界,那么父母必须很开心、高兴,我们要争取做到这样的`境界,才能当一个孝顺的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十四孝书读后感篇八
《二十四孝》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名字怎么那么奇怪呀?这引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受感动,因为这里面有二十四位孝子,他们都非常的孝敬父母,有几位孝子的后母经常打骂他们,但是他们却毫无怨言,每当父母生病需要他们时,他们就会重新回到父母身边,细心地照顾他们,使他们身体健康。可是,当他们的父母病好以后,父母还是会动手打他们,打骂便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还有一位孝子,随父亲到别人家去做客,别人家的主人见到这位孝子乖巧听话,很惹人喜爱,就叫家里的仆人,拿出上好的橘子来招待这位孝子。
这位孝子便吃了起来,可是他吃着好像想到了什么。
该回家了,这位孝子和父亲告别那,家的主人橘子从这位孝子的坏里摔到地上,那个主人问他什么,着位孝子说是带给她母亲吃的,那位主人夸他孝敬父母,长大一定会有出息的。
书中描述孩童时期的故事到有8个,占了三分之一,如闵子谦、蔡顺、杨香。细读之后,有几点很不可思议。“扇枕温衾”中的'黄香,幼年时便酷夏时为父母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行用供母”的江革,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首先对他们的举动我只有佩服、感动、尊敬。
老莱子的“戏彩娱亲”。老莱子70多岁了仍还是装“萌”逗父母高兴,这点后世有很多人包括鲁迅认为“骄作”,实不可取,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道家的“道法自然”这一说法。
不必在乎外界,自求内心。唐伯虎的“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可能是得此传承。
当下,中国正快步进入老年社会,“孝”将会越来越提到。每当心中对孝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二十四孝”是古人留给我们不同的认识,“二十四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典籍,是学?还是驳?都无妨。
孝敬父母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让我们为我们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
二十四孝书读后感篇九
《二十四孝》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耽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担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虽然这篇文章里木头人的手指会流血不现实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顺。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二十四孝书读后感篇十
永元四年,拜左丞。功满当迁,和帝留,增秩。六年,累迁尚书令。后以为东郡太守,香上疏让曰:“臣江淮孤贱,愚昧小生,经学行能,无可算录。遭值太平,先人余福,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连阶累任,遂极台阁。讫无纤介称,报恩效死,诚不意悟。
卒被非望,显拜近郡,尊位千里。臣闻量能授官,则职无废事;因劳施爵,则贤愚得宜。臣香小丑,少为诸生,典郡从政,固非所堪。诚恐迟顿,孤忝圣恩。
又惟机密端首,至为尊要,复非臣香所当久奉。承诏惊惶,不知所裁。臣香年在方刚,适可驱使。
愿乞余恩,留备冗官,赐以督责小职,任之宫台烦事,以毕臣香蝼蚁小志,诚瞑目至愿,土灰极荣。”帝亦惜香干用,久习旧事,复留为尚书令,增秩二千石,赐钱三十万。是后遂管枢机,甚见亲重,而香亦有勤物务,忧公如家。
十二年,东平清河奏@言卿仲辽等,所连及且千人。香料别据奏,全活甚众。每郡国疑罪,辄务求轻科,爱惜人命,每存忧济。又晓习边事,均量军政,皆得事宜。帝知其精勤,数加恩赏。疾病存问,赐医药。在位多所荐达,宠遇甚盛,议者讥其过幸。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肌,乃分奉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所着赋、笺、奏、书、令、凡五篇。
东汉黄香,字文疆,是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市)人,约生于汉明帝永平元年以后不久,约卒于安帝延光三年左右,年六十多岁。
黄香九岁就失去了母亲。他思慕母亲极其哀切,乡人都称赞他的孝心。他年纪虽小,却做事不顾劳苦,服侍父亲竭尽孝顺。夏天酷暑炎热,黄香就挥扇而使父亲的枕席子凉快。
文中的“簟”(),即指席子。冬天天寒地冻,黄香就以自己的身体去温暖父亲的被席。黄香十二岁时,还被太守刘护召至门下,加以表彰,非常惊奇一个孩童竟然有这样的孝行,并将他树为榜样,号召全郡守的儿童都来向他学习。后来,他的事迹被编入《三字经》中,供后人作为启蒙时期的学习资料。黄香虽家贫,却专心经典,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他曾拜为郎中,在元和元年(84年)诏诣东观读未见之书。和帝四年永元(92年)拜左丞,六年累迁尚书令,勤于政事,忧公如家,喜欢推荐人才。
安帝时,黄香迁魏郡太守,遭遇水灾饥荒,于是分出自己的俸禄及所得的赏赐,赈济贫民,富裕人家也各出义谷帮助他,救活的人不计其数。著有《九宫赋》、《天子冠》等文。关于黄香的事迹,汉刘珍等《东观汉记・黄香传》有载。关于黄香的传说和遗迹,有云梦义堂汉孝子黄香故里、黄孝村、黄香园、黄香墓遗址碑、黄香纪念馆等等。
由上可见,黄香确实“事父至孝”,但有没有“扇枕温衾”,作为正史的《后汉书》却不见记载。因此,有人的推测是:黄香“事父至孝”应该是可信的,但“扇枕温衾”却有可能是后代人尤其是黄香的`子孙添加上去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黄香本人当过尚书令(宰相)的大官,他的儿子黄琼做过尚书令和太尉(管全国兵权),曾孙黄琬也做过中央的九卿和地方刺史(相当于今天省部级)的官(黄琼、黄琬《后汉书》卷61均有传)。如果真有这么生动的孝亲事例,正史是不会漏记的。
那么,黄香“事父至孝”应该百分之一百可信的吧?在没有发现相反史料之前,我觉得可以信它。因为我们知道,东汉选拔官吏实行的是“察举”和“征辟”制度:由地方官员或朝廷定期考察选拔品德高尚(如孝敬父母的选为“孝廉”)或饱学多才的人(秀才)去做官。
但实际上谁“品德高尚”,谁“饱学多才”,全都由地方豪强(大地霸)说了算。很靠不住的,常常把逆子说成孝子,把胸无点墨说成饱学多才。所以,当时老百姓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举秀才,不读书;举孝廉,父别居(把老父亲赶出家门)。你看,这不应了一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孔子说过,“孝”要建立在“敬心”的基础上,认为孝顺父母主要不在于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在于有那份心、那份情。古时如此,现代亦然。
二十四孝书读后感篇十一
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让我们从中得到学习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现代还有很大差距,并不是没一个故事都让我们追捧和学习,我们要懂得从中筛选,明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百事孝为先”的道德思想,始终根植在无数人民的内心深处。“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百里负米”中仲由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扼虎救父”中杨香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终放下父亲跑掉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孝感,让我们从中去学习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传递者源于我们每一个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学习了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或许不要求我们给予他们什么,只是期望我们将来过的比他们好,他们处处为我们着想,时刻为我们担忧,唯恐自我做的不周,这就是父母—我们最可爱的人。
所以在我们没有本事的时候,我们应懂得为父母分忧,让他们为我们放心,而在我们有本事给予的时候,我们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或许并不在乎这些,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们在一齐是他们很欢乐的时光。所以,工作在外我们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着我们行善。对待每一个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让我们的周围充满温馨。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尔虞我诈,事事都得提防,让很多人感觉很累,当你给出一个微笑的时候,别人会认为你是假慈善,或认为你不怀好意,有什么不轨的目的。干嘛要想那么多呢此刻真是应当重新温习我们古代文化的时候了。
学习如何孝奉父母,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善意的对待每一个人,这是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懂得的,还有待我们去继续发扬。
二十四孝书读后感篇十二
前几天,我读了《二十四史》这本书,书中有一篇小故事,它讲述了时间在古时候的重要性。在打仗时,速度与时间的把握成为了制胜很关键的一方面,往往速度迅速的部队能够大破敌军从而取得胜利。它使我对时间有了新的观念。
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军大败袁绍,袁绍从此一病不起,几年后去世了。袁氏集团开始分裂,长子袁谭联合曹操杀了袁尚的大将、夺了他的地盘。随后袁谭在与曹操的斗争中兵败被杀。袁氏兄弟只好逃入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乌丸地区。
曹操率军出征,郭嘉见大军进行缓慢便对曹操说:“兵贵神速,我军现在是远征千里偷袭敌人,带着这么多的军用物资,行军速度肯定快不了。不如先留下沉重的军用物资,让士兵轻装前进,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发起突袭。”曹操觉得郭嘉说得有理,就命令部队轻装前进,果然取得大胜。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现在我们的紧张生活很需要人们对时间观念的加紧,我们应该很快的适应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要想享受这种生活就必须把握节奏,珍惜时间,该干什么快干什么。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我们进入了初二,面对着中考的压力,我们珍惜时间就是珍惜自由学习、复习的时间。
二十四孝书读后感篇十三
最开始关注五代史是因为《宫》,因为据说《宫2》就是以南唐后主和小周后所处的五代末期为背景的。李后主作为文化人的一流、作为男人的无能、作为国君的败家本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好吧,不聊他了,言归正传。
就像上一篇说的,按照五代的发展顺序来讲讲每个朝代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好了。
首先是《旧五代史—梁书》。说实话,我以前对梁太祖朱温的印象蛮恶劣的:本来就是一个反贼(黄巢),靠着临阵倒戈,投降官军,然后又把故主赶尽杀绝,获取四镇节度使的职位;反过来又下狠手杀了唐昭宗,废唐昭宣帝,建立梁朝;诸子之妇轮流入侍,最后死在自己的儿子手里。用他嫡亲大哥的话来说就是:朱三,汝砀山一民,因天下饥荒,入黄巢作贼,天子用汝为四镇节度使,富贵足矣,何故灭他李家三百年社稷,称王称朕!这样的反覆小人确实令我反胃。这是基调,不会变的。但他身上也有值得称道的事情。
其实,整个五代的军队和政制度都是自他而始的,后面的几朝包括北宋在内,几乎没有大的变动。如禁军(元从亲军、侍卫步军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银枪效节军、行营都统、牙军(特指魏博))、节度使、团练使、防御使等等级制度,又如很重要的三司使("以朱全忠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于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朱温能够白手起家,令我佩服,但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既令人不齿,也断送了自己一手创立的梁朝。他死后仅传一代(梁末帝)梁朝即亡。
明天还是讲讲唐庄宗和唐明宗以及他们的宰相吧,下场挺令人深思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921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