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淡影读后感(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2:08:10
远山淡影读后感(优秀14篇)
时间:2023-11-21 02:08:10     小编:灵魂曲

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别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增强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读后感是在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部影视作品之后,对自己的感受、思考和体会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那么如何写一篇出色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应该通读整个作品,尽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其次,在撰写读后感时,可以围绕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作者的写作技巧等方面展开,深入剖析和思考。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见解和感悟,突出个人的独特观点和见解,使读后感更加生动有趣。希望大家喜欢这些读后感范文,也期待收到大家自己精彩的读后感作品。

远山淡影读后感篇一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是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这本《远山淡影》正是他的处女作。我曾说过,如果他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我一定会拜读一本,如今终于读完了他的处女作。

这本小说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之久,许多故事片段也跟着若隐若现,犹如书名一样,看后心中并无太多波澜。

石黑一雄是位特别擅长写回忆的作家,用他的话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

这本小说有几个主题很明显,战后生活、自杀、移民、探亲、孕妇、孩子的猫……故事中讲到许多日本人的传统,比如见面要鞠躬,女人要会沏茶、做饭等等。

那个时代还没有网络与手机工具,怀孕中的.悦子还要带着公公去拜访一些熟人,见面要行礼。

远山淡影读后感篇二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曾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这本《远山淡影》正是他的处女作。我曾说过,如果他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我一定会拜读一本,如今终于读完了他的处女作。

这本小说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之久,许多故事片段也跟着若隐若现,犹如书名一样,看后心中并无太多波澜。

石黑一雄是位特别擅长写回忆的作家,用他的话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

这本小说有几个主题很明显,战后生活、自杀、移民、探亲、孕妇、孩子的猫……故事中讲到许多日本人的'传统,比如见面要鞠躬,女人要会沏茶、做饭等等。

那个时代还没有网络与手机工具,怀孕中的悦子还要带着公公去拜访一些熟人,见面要行礼。

生活的挣扎与矛盾,让故事也变得有趣。虽然结尾没有交代一切结局,也许结局就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朝着心中的那个结局结束。

远山淡影读后感篇三

悦子的女儿妮基,来到悦子在英国乡下的住所。在落雨的窗前,两人谈论起自杀的景子,像谈论一个很久以前的朋友,陷入悲伤,又有点躲闪。故事转入二十年前的日本长崎,那时悦子是个怀孕中的日本女人。战后的长崎,城市重建,高楼迅速立起,人们刻意回避战争话题,但伤痛如影随形:独自抚养小女孩的单身母亲,经营面馆的丧夫丧子的老妇,还有虽未明说,但凭着只言片语推测到的,在丈夫死去后重组家庭的悦子。作者石黑一雄是日裔英国人,但他着重强调,所有的故事与殖民无关,与历史无关,与文化冲突无关,长崎只是主题和故事构思完成后,他最后为故事寻找到的合适的地点。所以,尽管读者都难免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日本二战后的余殇,但既然作者解释了,就不要过多执着于对故事背景的解读上了吧。“回忆”是石黑一雄几乎所有作品中用来表现主题的重要形式,《长日留痕》中,一位英国管家在旅途中如穿珠子似的,回忆在贵族城堡中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往事;《被掩埋的巨人》中,一对公元六世纪的不列颠老人,在寻找出走的儿子的途中,也逐渐找回了丢失的记忆,随着所有人记忆的找回,不列颠和撒克逊两个族群的仇恨重新被唤起;《远山淡影》中,悦子在英国的乡村别墅中与英国女儿妮基的对话,让她回忆起二十年前发生在长崎的一段往事……悦子的回忆模糊不清、充满矛盾和混乱:悦子在怀孕时遇到一对母女,女孩因在战争中见到了残忍的一幕而变得诡异和敏感;母亲不顾女儿的抵抗,执意跟着一个丑陋的美国人去美国,虽然口口声声说一切是为了女儿的未来,但谁都看得出她的自私。悦子是个善良淳朴的日本女人,对这对母女给予无私的帮助,但联想到二十年后英国的境况,不难想到:那个自私的母亲就是悦子自己吧,美国也不是美国而是英国,而那个诡异的女孩就是她强行带到英国的大女儿景子。从小就遭受精神创伤的景子,被母亲强行带到文化差异巨大的西方,母亲很快再婚并生下二女儿,新家估计也没给景子太多的关怀,她最终在英国崩溃自杀。石黑一雄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人心复杂,会美化回忆中的自己,甚至会扭曲回忆以求心安,到最后,连自己都相信了那就是事实,悲痛、悔恨、仇怨,这些不好的情绪好像就能被掩埋似的。悦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传统的日本良人,像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回忆那对母女——其实就是自己和自杀的大女儿——的故事,正是表达了作者的意图:人不愿直面自己的不堪或痛苦,于是借别人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整本书是由悦子一个个回忆片段拼凑而成的零散故事,读者要靠自己的想象填补回忆的空白,纠正回忆的错漏。人物之间,维持有距离感的互相关怀,最亲近的人,也礼貌而克制。有很多对话,但不浓烈,带着物哀的美感。神经质的女孩、带有象征意义的猫、溺死的婴孩……估计因为套用了日本的背景,石黑一雄的行文风格和意象的使用也有意或无意地贴近了日本。……我们看书,会震撼于情节的跌宕起伏、情感的波涛婉转,会佩服文字运用的老到,震惊于作者人情的练达、思想的通透。但有一些书,不在此列,不好描述,喜欢上,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切切实实存在,不喜欢一个人,是没“感觉”,喜欢一本书,是有“感觉”。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上大学时看吉本芭娜娜的《厨房》,也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忧伤又低徊的。可能多数作家的处女作,都凝结着作家最初始的纯真幻想和不带匠气的才情。《远山淡影》用极其寡淡的文字,构建了一个云山雾罩的场景,木屋边的河水、窗玻璃外淅沥沥的落雨、树林和山岚……如此多带水的景物一笔带过,但反复提及,不知不觉间,便生了湿漉漉的意境。正如书名,从远远淡淡的文字中,我们捕捉到一点远远淡淡的东西,如山,如影,很远,很淡,又很幽暗,侵入肌理,令人陶醉的忧伤况味。这个故事,细小潮湿,读完如清晨徒步归来,不知去了哪里,通身沾着雾气,久久不散。

疯狂迷恋这种无处不在的lost之感,仿佛身体和精神同时失落于遥远的异乡,于凄风冷雨中谛听反复吟唱的安魂曲,用他者的伤情浸润自己的灵魂。可说是轻度自虐的快乐。

如此潮湿的女性故事,如果不注意了解作者信息的话,很可能会误认为是个女作家写的。受它影响,我又马上找来石黑一雄的另外两本书——《长日留痕》和《被掩埋的巨人》,结果什么鬼啊,一本长句子满天飞,充满西方老式小说的古板调调,另一本虚虚实实竟有点像卡尔维诺——失望。果然,作家风格一成不变是罪,风格百变也是罪。

远山淡影读后感篇四

《远山淡影》是作者的处女作,但我是先读的《被掩埋的巨人》后再看的这本,虽然这本书也很棒,但是没有《被》给我的惊艳大。这本书和《被》有相同的气质,全书笼罩在一篇烟雾缭绕的恐怖气息下。

故事发生在日本战后,以“我”的角度写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母亲接受过西式教育,向往去美国,交了一个美国男友。女孩性格孤僻,与猫为伴,不愿意去他乡。平静而阴冷的情节发展下,母亲离开,女孩自杀。结局时读者会猛然惊醒,“我”便是“母亲”。在记忆的修饰下,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开始模糊。

看完《被》以后,看这本书的中途,大致可以猜到作者的思路,哈哈。

远山淡影读后感篇五

记忆是一场救赎,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

——题记。

《远山淡影》是在读被历史资料折磨后经朋友推荐想要调剂下有些寡淡乏腻的神经。

1945年8月9日,广岛遭受到核攻击后,日本政府仍然拒绝同意波茨坦公告,美国在长崎对日本的第二次核打击,小说便是以战后长崎作为背景。说是战后背景却没有起伏的情节和激烈的冲突,哪怕有自杀这样悲痛的事件发生,有的只是流溢在字里行间淡淡的感伤和在叙述者悦子的视角和缥缈回忆中的那种日本人所富有的“克制”。书中模糊的景物和人物描写并不像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那样细腻,一切都恍若是远山雾霭间的梦境。

书读了两遍,第一遍是没读懂的,总有一种拨不开云雾,守不得青天的无奈感,印象深刻的也仅停留在泥泞中破败的小屋和佐知子多变的性格,万里子孤僻的举动和语言。第二遍读到最后,悦子的话“长崎港口的风景,我想起有一次我们到那里去,一次郊游,港口周围的那些山很漂亮……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我才明白悦子就是他所叙述的对象佐知子,而景子就是万里子。我诧异于作者的巧妙,却也理解了悦子自己说的那句“回忆模糊不清,就给我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也许悦子的经历太过痛苦让她无法启口,也许悦子太过愧疚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减轻罪恶感,我试图猜测出一个母亲真正的想法。她抛弃丈夫,携女儿景子从欧亚大陆的最东边的日本长崎横跨到西边的英国,反复强调的话语是想伪装起自己的自私,掩藏起自己对西方世界的向往,“她可以成为女商人,甚至是女演员。这就是美国,什么事都有可能,在那里这些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她的回忆却将一切都揭露,清淡的记忆悠远绵长,所能回忆起以往的生活寥寥无几却清晰的记着第一次看见那辆破旧的白色美国大车的时候,记得那时天已快黑,小屋后的几缕阳光划过金属的车身。也许,她确是将女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为离开凋敝的日本可以给自己的女儿一个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她的一切都是出于一个母亲对于女儿的爱,可是当“爱”强加于女儿景子身上时,却令她的女儿陷入两难的境地变得偏激甚至不惜以自杀这种最为积极惨烈的方式进行逃避。大女儿景子的自杀,二女儿基妮的叛逆让这个传统日本女性对于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立于一种游刃在无法说清与刻意回避之间的尴尬境地,于是借助佐知子回忆当初的时光,叙述着一段关于爱和毁弃的日子,形成了一段迷雾重重,亦真亦幻的回忆。

石黑一雄写道:“那种恐怖从未消失,但已经不再是傲骨的伤痛。人是可能与任何恐怖的事生出一种亲密关系的,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一个伤口那样。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世界发生了什么。”译者对此作出解读,石黑一雄关心的不是外部的现实世界,而是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扭曲的回忆所反映的微妙的东西可以帮助人们窥探这个世界。就像悦子的回忆平静朦胧的外观之下,掩藏的是尖锐而痛苦的过去,恰是这种模糊的疗愈与曲折的和解让一切显得淡淡的,清淡如烟却又巍峨不朽。

远山淡影读后感篇六

故事的开始是在英国,主人公悦子的大女儿景子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自杀了,小女儿妮基从伦敦赶到乡下陪伴她。期间,悦子回忆起当年战后的长崎,遇见的一对母女——佐知子和万里子。

佐知子初登场时是在其他女人的谈论之中,冷漠、不合群、不友善,似乎与当地的其他女人格格不入。而她的女儿万里子也对外界充满戒心。通过交谈,悦子和佐知子成了朋友。在悦子的回忆中,佐知子一心想依靠男人离开日本去往美国,但万里子只想带着她的小猫回佐知子的伯父家,母女俩的矛盾在佐知子将小猫放入水中时得到了激化。

而其实,佐知子就是悦子,万里子就是景子,悦子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离开了日本到了英国,但景子也因为到了英国无法适应周围的一切而郁郁寡欢最终选择了结束生命。这也是悦子一直绕不开的心结与痛楚。

这部小说是石黑一雄的处女座,就如书名一样,模糊的、缥缈的,在回忆与现实中穿梭。

远山淡影读后感篇七

通读全文,第一感觉是多个独立带娃的女人的故事。

后来看了译后记发现文章是现实和回忆穿插记录的,对章节有了大概的了解。进一步发现可能是一个女人带娃的故事,所有的线索都隐藏在细腻的描述中。

从悦子的经历看,二战对日本人民的伤害是很大的,特别是对独自生活的女性、多民族交融的女性。这让我想起了《小姨多鹤》中的多鹤以及她的孩子们,都是时代悲剧下的普通人的悲剧。

历史有历史的客观性,这更让我们不能遗忘历史。历史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每个人都应该去分析。有些观念是错误的极端的应该去改正,比如绪方先生的极端主义。有些行为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反思,比如教育孩子,比如人生的自立。

回忆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因为回忆常常被你回忆时的环境所大大地扭曲,出于美化个人形象的角度总会描述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石黑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如果大家的记忆都是这样的,那么记忆的真实就是这样的,那么实际也是这样的。

并不是你的记忆就是别人的记忆,被篡改的记忆总是假的。

远山淡影读后感篇八

《远山淡影》是作者的处女作,但我是先读的《被掩埋的巨人》后再看的这本,虽然这本书也很棒,但是没有《被》给我的惊艳大。这本书和《被》有相同的气质,全书笼罩在一篇烟雾缭绕的恐怖气息下。

故事发生在日本战后,以“我”的角度写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母亲接受过西式教育,向往去美国,交了一个美国男友。女孩性格孤僻,与猫为伴,不愿意去他乡。平静而阴冷的情节发展下,母亲离开,女孩自杀。结局时读者会猛然惊醒,“我”便是“母亲”。在记忆的修饰下,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开始模糊。

远山淡影读后感篇九

20xx年,一位文学院的小美女把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当作新年礼物送给了我。当我第一遍阅读时,只读了两页就出现了三个名字,妮基,景子,佐知子,在什么都没交代清楚的前提下,我放弃了阅读。把它放在了书架上,再也没读过。

由于我的腿受伤,减少了外出,省出了时间,终于全神贯注地把这本书看完了。

整本书都是在压抑的氛围中看完的,从一开始我就想到了真相,可偏偏真相如我所预想的那样来临时,依然震撼无比,甚至大脑空白,呆坐了几分钟。

我记得小猫,我记得树枝,我记得缆车,我记得夜晚灯笼下的万里子……。

如果你最近正好没书看,就看这本吧。如果你是家长,那么更应该看这本书,希望你看完这本书后,能够回头看一看自己的孩子,想一想孩子的“猫”在哪里。

远山淡影读后感篇十

简单的故事情节,甚至鲜有冲突和波折,就在轻描淡写中,石黑一雄就把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空背景中的几个人物刻画的生动、鲜活和深刻。

区别于其他作品描写战争对人类摧残的血腥与残暴,只是区区几点暗示的背景点缀,却让人更能感到那种令人窒息,深入骨髓的压抑与伤痛。

战争让名门闺秀的佐知子失去了几乎所有家人,让她流落在她所唾弃的生活环境和邻里环境中,只能不断欺骗自己通过一个只会玩弄她的美国醉鬼让她摆脱困境重燃美好生活的假象,这些失去也让她变得冷漠甚至残忍,她淡定的试图淹溺小猫的场景是多么的令人寒意顿生,而她从伯父家带走(偷走)精美茶具也把她的品味追求描写的多么栩栩如生。

万里子阴郁、多疑、任性、执拗、不能像同龄人一样去学习,也没有一个朋友,面对对她甚至都冷漠的母亲,生活里可以说没有一丝色彩。可是她爱好美,她喜欢画画;她渴望友情,陪伴着她的小猫;或者她掩藏的充满着爱,她也试图去取悦于母亲,当看着被母亲淹死的小猫时,她的无助、痛苦又是何等的撕裂。

第一人称的悦子是一个富有爱也被爱着的人,她可以给素不相识的佐知子以无私的帮助,她被绪芳先生所解救也无微不至的疼护着绪芳先生,她热爱生活,喜欢杜鹃花,她善良,甚至要特意停下脚步放误入油灯的昆虫出来,她包容,小心呵护着她两人丈夫,和两个一个热烈一个阴沉的女儿。

还有热爱着祖国与传统却被时代抛弃的绪芳先生,身居高位的遗孀却放下身价重拾生活的藤原太太,难以走出痛失爱人阴影的藤原儿子,一心努力争取生活却惨遭不幸的二郎,包括一直悲惨自杀却始终未出镜的景子等等都诠释了在那个背景下丢了生活却又重拾生活的人们的纷杂场景。

人,有的时候很脆弱,包括肉体,可能为疾病、意外、战争所摧毁,支离破碎。

人,有的时候很坚强,比如精神,卑微或高贵,平淡或热烈,总是在那,描述着人本身。

远山淡影读后感篇十一

悦子说:“回忆,我发现,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

翻开《远山淡影》没几页,女主这句话就触动到我。可一直翻到最后一页,小说结束了,故事却像是刚刚才铺陈开,每一个人物的情节都还没交代完整,更别提结局。

不忍心也不甘心放下书,开始阅读“译后记”。

才发现石黑一雄着着实实令人咂舌,他让我在合上书之后,才开始回味他描绘的远山和淡影。书中处处埋着伏笔还有大片留白,在看似疏淡的平铺直叙里。

小说中只有两处地域场景,一处是英国乡下的居所,一处是战后的长崎。小说也只有两个时段,一段是现实中的5天,一段是回忆中二十年前的初夏。

小说中有两对母女,在我合上书之后就明白了,其实就只那一对母女。母亲悦子被埋进了她终身难逃的回忆和自责里。

我在我的回忆中重新构建一下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在英国乡下居所的5天时间里,悦子和她跟英国丈夫所生的次女妮基在一起。悦子与日本前夫所生的长女景子自杀了,妮基的父亲也已逝去。次女从伦敦回乡下来陪伴寡居的母亲5天。这5天中,她们不愿提及景子自杀的事,但她们各自沦陷在躲不开的事实里。5天中,悦子断断续续回忆着20年前,她在长崎结识的那对母女。

好,切换镜头。二十年前,战后重建的长崎。

在战火和政府的推土机中幸存下来的破烂不堪的小木屋里,住着孤立无援的佐知子和女儿万里子。悦子是她们母女唯一的朋友。那段回忆中,悦子正怀着孩子(应该就是景子),跟丈夫二郎住在临时过渡的公寓里。

佐知子母女的背景是个谜。她在破屋子里用精美的瓷器泡茶;她讲流利的英语,筹划着带万里子跟她的美国情人移居海外;她常常把幼小的万里子独自留在破屋子里。悦子的出现总是在悉心照应着万里子。

回忆中的佐知子饱受战争苦难一心逃离日本,并以替女儿寻找一个更好的未来为必然的理由。她反复告诉悦子,去美国才有机会成为独立自主的女性。

万里子抵抗着母亲的强制安排,她要带着她的小猫们留在日本,而佐知子当着女儿的面溺死小猫。

记忆中的日本海边,真实的存在。

我恍然,悦子原来是在编造回忆。

“译后记”里石黑一雄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机会。”

悦子在回忆里自欺欺人。她就是佐知子,景子就是万里子。

石黑一雄还说他在伦敦收留无家可归的慈善机构做社工时,倾听流浪者讲述故事,他们不会坦白那就是自己的经历。太过苦难和伤痛,往往不忍直视。

回忆从一开始就陷在自我抗争里,悦子只有将自己的故事藏在佐知子身上,她才敢推开记忆的门。

悦子在自编的回忆中企图替佐知子赎罪,她幻想出一个温柔贤良的孕妈妈形象,在战后的废墟中试图补偿对万里子的爱。她在回忆里弥补当年对景子情感的漠视,追悔自己以牺牲景子的幸福来成全自己的追求。

景子自杀的果是悦子播下的因。

石黑一雄,见识了他如此精妙的小说构架,更佩服他暗藏的情感力量。书中隐现的各处留白,像中国画一样。

小说不长,回味却很绵长。

《远山淡影》,我想知道原版英文书名是怎样的,会不会像很多电影那样,采用意译来辅助内涵的表达,诸如《乱世佳人》(gonewiththewind)和《燃情岁月》(legendsofthefall)。

小说中没有远远的山,也没有淡淡的影,那是我们脑子里不可靠的回忆。

回忆于我,常常也有许多不真实的存在,抑或是不存在的真实。

远山淡影读后感篇十二

人生中第一次体验绿皮火车,经历长达24小时的卧铺的时候,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像白开水那么清澈却让人细思极恐的书。

这是诺贝尔得奖者石黑一雄的处女作,看完之后我大为惊讶,第一本书就写得如此巧妙用心,从文学的角度上来讲,故事编织得看似无意其实是在估计出错的细节中告诉我们内心泛起的涟漪。

全书分两条线索不停插叙,用第一人称描述了女主角悦子的回忆,由于悦子在现实里做了令人遗憾的事情,她一直在逃避,欺瞒自己,在她的回忆中,有一位叫佐知子的女性,佐知子的行为乖张,和女儿矛盾不断深化。刚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甚是混乱,像是粗心的作者把回忆与现实混淆,慢慢觉得假象横生,读到一半,竟觉像悬疑小说、恐怖小说。

作者描绘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二战后的日本,丈夫参军牺牲留下的遗孀悦子为了更好的生活,移民去了美国,初心是为了女儿有更好的未来,但是女儿偏偏不适应,悦子在母女的矛盾中发现,其实移民最深处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自私,所以对女儿的不适应视而不见,甚至自我麻木,最后女儿自杀吊死在树上。悦子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伤痛和愧疚,女儿(景子)自杀只成为了她不断重复的一个噩梦,甚至连自己都相信这种事情不曾发生。

在从日本移民到美国前的一段时间,她的女儿曾经反抗过,但是她沉沦在自我笃定中,而在书中也并非以自己的一段经历回忆来呈现,而是说“在十年前,曾经有个叫佐知子的女士让我走进了她的心里……”然后以第三人称去对佐知子(其实就是悦子本人)和女儿万里子(其实就是死去的景子)的矛盾,移民前和伯父家人的争执等等。

作者在编织着两条其实为一条线之前并没有告诉我们,但是看到一半,任何人都会隐隐约约感受得到悦子和佐知子就是同一个人,于是带着侦探一般的探索和疑问不断得在书中寻找蛛丝马迹,所以后半本书我相信任何读者都会读得极快,而且神经紧绷,就像看悬疑小说一样,希望看到结局,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可是偏偏直到故事的最后一个字,悦子都没有坦白一切,依然用佐知子这个身份给自己做掩饰。直到后记,作者才坦然公开真相,佐知子就是悦子本人。心理学上,我们出于内疚和忏悔,出于痛苦至极而不愿面对,就会用一个故事和虚幻来掩饰真相。在大量研究发现,尤其在采访一些受难者或作恶者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第三人称来道出别人的故事,一方面来掩盖自己的羞耻,另外一方面我相信这是他们内心真真正正因为羞愧想要忏悔的体现,于是触发了弗洛伊德所说的“转移”和“象征”的心理防护机制。“我就觉得用这种方法写小说很有意思:某个人觉得自己的经历太过痛苦或不堪,无法启口,于是借用别人的故事来讲自己的故事。”

远山淡影读后感篇十三

读完《远淡影》后,脑海里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尽管作者叙述了"我"回忆起一久远的往事,在主人公"我"的叙述和思考中提供了直观外的线索,但那也只是片断的内容,就连那往事也是,此时此刻也是。于是,合上书,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的原野,那里绿草如茵,陆离的花丛从我的脚下延伸,从平缓的丘陵背面一直到画卷的最远端,那里崇叠岭,高高的杉木从整齐的树林里突兀一个尖角,就像传统建筑的屋顶上的翼角,一切笼罩在一层灰色的氤氲之下,宛如阆苑仙境。造成这种错觉抑或说是遐想的原因恰是隐去了其形体,而留下简单的轮廓与淡淡的影子,空白处自然的会由想象力填充。

作者是以第一人称写作,但也只局限于"我"的范围,这就意味着,叙述的角度不超过"我",没有多余的旁白(当然不可能完全没有,但极少)与心理分析,仅有的猜测与所思同样拘于纯粹的"我"之内;其次,作者及"我"只着眼于眼前看到的、发生的和回忆的,而这些事没有龙去脉,于是,就造成一个不完整的印象,就像不断延绵的脊被画卷两端突然的拦腰折断;最后,尽管印象是不完整的,但作者有意提供断断续续的线索并让它们产生联系,让空白不是那么的空白,而是留下浅浅的灰色,正如到小说结束为止,对于景子是这个人的印象都是残缺近乎了无的,但相较于小说肇始——只告诉了景子的自缢以及纯日本血统——我们慢慢了解到了,景子名字的由、景子的出身、早年的生活环境、以及她音域的性格等,景子便是这远淡影,空白处则是她为什么要自缢。之外,还有"我"、长崎的阴影和万里子的去向一并构成了漶漫的群远景。因此,我十分的佩服作者的自制力与忍痛割爱的决心。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从一开始就提到景子的死却不打算描写这事对"我"内心造成如何巨大的波澜,转而回忆起有相似命运的佐知子,而通过佐知子的冷漠映射了"我"的冷漠,直到最后尽管感情有了起伏,在景子曾经的房间流连,但仍然能够感受到"我"身上的冷漠,于是浅层的冷漠与深层冷漠、现在与过去构成了画卷里的近景清晰与远景模糊的照片聚焦后的效果。另外小说中的每次对话总是会在某一句话上重复几遍,就像荡漾在旷谷间的回音,加深了距离感,从而在声音上也加强了淡薄感。

不得不感喟石黑一雄的技巧纯熟。

远山淡影读后感篇十四

记忆是一场救赎,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

——题记。

《远山淡影》是在读被历史资料折磨后经朋友推荐想要调剂下有些寡淡乏腻的神经。

945年8月9日,广岛遭受到核攻击后,日本政府仍然拒绝同意波茨坦公告,美国在长崎对日本的第二次核打击,小说便是以战后长崎作为背景。说是战后背景却没有起伏的情节和激烈的冲突,哪怕有自杀这样悲痛的事件发生,有的只是流溢在字里行间淡淡的感伤和在叙述者悦子的视角和缥缈回忆中的那种日本人所富有的“克制”。书中模糊的景物和人物描写并不像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那样细腻,一切都恍若是远山雾霭间的梦境。

书读了两遍,第一遍是没读懂的,总有一种拨不开云雾,守不得青天的无奈感,印象深刻的也仅停留在泥泞中破败的小屋和佐知子多变的性格,万里子孤僻的举动和语言。第二遍读到最后,悦子的话“长崎港口的风景,我想起有一次我们到那里去,一次郊游,港口周围的那些山很漂亮……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我才明白悦子就是他所叙述的对象佐知子,而景子就是万里子。我诧异于作者的巧妙,却也理解了悦子自己说的那句“回忆模糊不清,就给我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也许悦子的经历太过痛苦让她无法启口,也许悦子太过愧疚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减轻罪恶感,我试图猜测出一个母亲真正的想法。她抛弃丈夫,携女儿景子从欧亚大陆的最东边的日本长崎横跨到西边的英国,反复强调的话语是想伪装起自己的自私,掩藏起自己对西方世界的向往,“她可以成为女商人,甚至是女演员。这就是美国,什么事都有可能,在那里这些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她的回忆却将一切都揭露,清淡的记忆悠远绵长,所能回忆起以往的生活寥寥无几却清晰的记着第一次看见那辆破旧的白色美国大车的时候,记得那时天已快黑,小屋后的几缕阳光划过金属的车身。也许,她确是将女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为离开凋敝的日本可以给自己的女儿一个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她的一切都是出于一个母亲对于女儿的爱,可是当“爱”强加于女儿景子身上时,却令她的女儿陷入两难的境地变得偏激甚至不惜以自杀这种最为积极惨烈的方式进行逃避。大女儿景子的自杀,二女儿基妮的叛逆让这个传统日本女性对于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立于一种游刃在无法说清与刻意回避之间的尴尬境地,于是借助佐知子回忆当初的时光,叙述着一段关于爱和毁弃的日子,形成了一段迷雾重重,亦真亦幻的回忆。

石黑一雄写道:“那种恐怖从未消失,但已经不再是傲骨的伤痛。人是可能与任何恐怖的事生出一种亲密关系的,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一个伤口那样。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世界发生了什么。”译者对此作出解读,石黑一雄关心的不是外部的现实世界,而是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扭曲的回忆所反映的微妙的东西可以帮助人们窥探这个世界。就像悦子的回忆平静朦胧的外观之下,掩藏的是尖锐而痛苦的过去,恰是这种模糊的疗愈与曲折的和解让一切显得淡淡的,清淡如烟却又巍峨不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90462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