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循序渐进、层次清晰、易于理解的特点,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和掌握知识。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用这些教案范文作为参考,你可以更好地规划和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一
师:相传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赵王手里的一块美玉。这块美玉就是和氏璧。那么,这个绝世珍宝是怎样被人发现的呢?这里边蕴含着一个凄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氏献璧》吧!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
过渡:那第一次献璧的情形是怎样的?
1、学习第一次献璧。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想想卞和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献璧的?(高兴、信心,满心欢喜)指导朗读。
卞和满心欢喜地去献璧,结果却被鉴定为(这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师:此时的卞和,心情又是怎样的?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急切)请你用急切的心情来读一读卞和说的话。(指名读,男女生读)师:卞和的急切解释顶撞了厉王,厉王大怒,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失去了左脚的卞和,心情是怎样的?(失望、伤心、难受)为什么?过渡:虽然失去了左脚的卞和伤心、失望、难受,但是他没有改变献璧的决心。
2、学习第二次献璧。
师:于是在武王登上王位后他又去献璧,玉匠又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玉匠不屑地说:“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
师:“不屑”是什么意思?谁能带着不屑的语气再读读这句话?师:就是玉匠这不屑的一句话让卞和失去了右脚。
师:失去了双脚的卞和,(生接读:捧着那块石头泪流满面)。
他想:(生接读:这无价之宝难道真的要永远被埋没吗?)。
3、学习第三次献璧。
师:请你默读课文5、6、7自然段,思考: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句子: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
指名读这句话,找出表示卞和动作的词。
师:请你做一做“捧”的动作。将“捧”换成“拿”可以吗?为什么?师: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该怎么读呢?请你来读一读。
师:哪个呢?(痛哭)“痛哭”说明卞和哭得怎样?(哭得十分伤心、伤心到了极点)那哪些词句表现了他伤心到了极点?(一连、直、三天三夜)。
师:是啊,他是多么地伤心啊!直哭得(生接读: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那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这个句子呢?(指名读句子)过渡:读到这,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卞和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吧。课件出示: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师:谁会读这个句子?(指名读,齐读)你能告诉我这一句话的意思吗?没关系,老师给一点提示,你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谁找到了?(生读)这是卞和说的话。
课件出示: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
师:现在你知道卞和悲伤的原因了吗?(生答)那坚贞之士指的是谁呢?(卞和)。
师:孩子们,你们认为,这句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伤心)请你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引读:是啊,事实被扭曲,是比砍去双脚更令人痛心的事啊!卞和悲伤地说:(生读)。
师引读:忠贞被诬蔑,受到侮辱和残害,内心的痛苦无人诉说,卞和无比悲怆地回答:(生读)。
师引读:双脚被砍,内心早已被割碎,心痛不已的卞和,泣不成声地回答:(生读)。
师:(课件出示)文王听到了回报,便叫玉匠整治那块石头。经过仔细打磨,玉匠把一块温润澄净的美玉呈献上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于是,文王下令将这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命名为“和氏璧”。
三、总结、升华。
师:卞和冒着生命危险三次献璧,他的故事确实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赞扬卞和这种可贵的精神吗?(永不放弃、坚持不懈、忠心耿耿、坚贞)。
师:卞和献出的仅仅是一块玉吗?还有什么?(忠贞)这也是人最宝贵的品质啊!
课件出示:
卞和献出的不只是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他献出是更是自己的_______。
四、拓展延伸。
师:学到这儿,课文中的那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有话想对他说吗?指名同学说一说。
五、作业布置:
1、收集带有“玉”的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
2、同学间互相推荐有关和氏璧的故事读一读。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二
指名说。
2、因为孩子的一时贪玩,让这么可爱无辜的小生命受到了伤害,让我们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此时孩子们的心情。
点生汇报。
师:小孩的爱是自私的,爱的方式不对,爱它就让它更加自由,爱它就应该让它更加快乐,爱它就让它更加美丽,爱不是占有。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三
摘要:三年级作为过度的一个阶段,又处在新课改背景中,应当不断钻研,不断反思,以求得更大的进步,首先应努力钻研教材,教参,从学情出发,其次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当然孩子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大胆放手,把握训练重点,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最后,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三年级是一个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阶段,无论从孩子的心理还是认知都是小学阶段较为关键的一年。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教学的“度”很难把握;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但到了三年级就开始练习习作,虽然是仿写,但对于孩子们来说,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确是很难把握的。新教材要求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这个跨越过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甚至在开始就对写作失去了兴趣……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应着重从学情出发,逐步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发展。
一、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材的开始,不再急于讲授课文。而是打破了常规,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符合了小语新课程标准“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新学期初,我就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通过观察、模仿、练习,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利用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纸放正,一尺一拳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要心静”,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则放在了次要地位,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真正做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步进行。
教材中的24篇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就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把握教材,根据学情,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语新课程标准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课堂上的收获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第八次》时,在备课时,我认为第二自然段中的“信心”一词是全文的文眼,于是围绕“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一句追问,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布鲁斯为何“几乎失去信心”;布鲁斯何以重拾“信心”;布鲁斯找回“信心”后是怎么做的;在教学中让学生精读感悟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让学生进入角色,也就是进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感知:要成功,信心是不竭的动力,坚持不懈至关重要,但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方式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节课下来,孩子们与布鲁斯同呼吸,共命运,不断与主人公进行心灵的碰撞。
三、把握训练重点,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就拿口语交际这一训练来说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概括、说话等能力,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天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教这类训练时,要精心组织,重“说”和“演”的训练。如,我在教第十课《哪吒闹海》时,根据书上的插图,实地模拟进行表演,这样使学生的形象感知变得直观化。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相互之间对起话来。头头是道,不但“说”得到了锻炼,也使学生感悟了许多道理。
四、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
本学期的24篇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肯定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没有新意,孩子们自然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既有反映历史人物、事件的课文,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卧薪尝胆》,又有表现当代社会风貌的课文,如《东方之珠》;既有讴歌我国革命领袖、英雄人物伟大品格的课文,如《孙中山破陋习》、《军神》,也有颂扬外国科学家、普通劳动者可贵精神的课文,如《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金子》;有的课文主要介绍学习语文的方法,如《学会查“无字词典”》,有些课文则主要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等。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不知,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一些书籍,做到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总之,新教材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努力创新,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化,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四
1、听写本课生字词。
2、回忆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二、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师怎样用冰取火的,从而感受探险队员的智慧。顽强的品质与不放弃的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出示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
1、南极的天气怎样?
2、探险队在南极洲遇到了什么困难?
3、火有什么作用?
4、一名年轻的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其结果如何?
四、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南极的天气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得?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探险队在南极洲遇到了什么困难?
3、齐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火的重要性,火有什么作用?
4、当大家绝望的时候,年轻的队员是怎么做的?
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试着用别的词语替换”。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在读这一句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交流,总结: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文中的句号与感叹号。
自读,抽读,赛读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写本课的生字。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五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总结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练习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按照指定意思为课文划分层次。
4、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总结课文内容,学习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大意,学习为课文划分层次。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光盘自制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六
出示白居易的《鸟》诗。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岂止是"子在巢中望母归",同样还有"母在巢中盼子归",古人尚且明白这个道理,何况我们今天的少年儿童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向所有的人发出"莫打枝头鸟"呼声吧!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七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堂实录】。
同学们看过电影吗?喜欢看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电影院看一看。
(一)创设情境。
师: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要组织500人去看电影;还知道电影院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500人看电影,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生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棒!请大家解决第一个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
(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
(二)引导探究。
1.估一估。
师:电影院的座位够吗?你们是怎样估算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学生组内讨论时,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对学生的各种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再组织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生1:20×25=500。假如是20排,每排25个座位,能坐500人;那么有21排,每排26个座位,能坐的人数大于500,所以够。
生2:20×26=520。假如20排,每排26个座位,能坐520人,520大于500,所以够。
生3:21×25=525。因为20排,每排25个座位,就能坐500人,再加上一排25人是525人,525大于500,所以够。
师:通过交流,我们又学到了许多估算的方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2.算一算。
师: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请同学们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
(2)组内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
(3)小组长汇报,教师讲评。
师小结:请大家观察以上几种算法,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特别是用竖式计算时,同学们要注意进位的算法。
3.趣味练习。
师:我为同学们准备了几道题,想看一看大家的计算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又有新的提高。
(1)试一试。
24×285×3635×43。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教师重点指出:5×36除了用口算方法以外,还可以交换乘数的位置后用竖式计算。)。
(2)抢算(教师读算式,学生抢答。)。
6×3016×7030×127×90。
60×725×6035×2050×12。
生1:洗完手立即把水龙头关掉。
生2:看到有浪费水的现象及时劝阻,并讲明原因。
(4)算一算。
38×1232×1661×3438×25。
56×2437×1842×2818×23。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a.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长组织在组内核对,并作好记录。
b.小组长汇报组员的完成情况。
c.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针对共性问题,组织集体讲评。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八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 学会本课盈等10个生字,掌握渴求、盘旋、滑行、绿盈盈等词语。
2、 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3、 有语气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2课时
:初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会说到:花儿如何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1、 学生自由读文,同时划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 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可以分组朗读,或者接读课文)。
3、 指导学生对读的同学做评价。
老师评价学生的读文情况。
刚刚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同学们都有个问题: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请同学们快快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学生谈到哪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来想像学习,全诗共有4个小节,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学生边读边想,天,是这样蓝,风,是那样轻.第二到四小节:描写了远处的花、蝴蝶、蜻蜓,也描画了我们一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描画了一幅快乐、祥和的景象。
彩色的蝴蝶,长尾巴的蜻蜓,
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并讨论:花儿也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这里,学生要明白:花儿会放风筝的原因,写出了花儿和小动物的快乐,抒发了作者渴望人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和睦相处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学习了本诗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想不想再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一会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学生读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想像中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三小节:
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
有的在半空中盘旋滑行
让学生合理想像,补充:有的在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四小节:
不对,不对,那不是风筝,那是让学生进行扩展
盈:注意中间的又字;
蜻蜓的蜓上面是壬;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
1、 有表情地背诵全诗。
2、 说说花儿还会放什么风筝?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九
我所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生灵主体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小虾》,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我们青岛市座海滨城市,大部分学生都从小生活在这里,对于小虾有很直观的了解,但是他们未必能观察到小虾活动的动作形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
1、认识本课8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的认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学习写作方法能够把文章写的语句通顺。
3、通过学习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的。
1、注重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中能加强朗读指导,以读促悟,以悟促情。
3、阅读教学中,重视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4、在教学中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一课时
教师点播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看陈老师给你带来了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于小虾的文章。齐读课题
(一)初步感受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认识生字。
1、请大家轻轻的打开书第38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根据拼音读准字音,用笔划出拿不准的生字,带生词的语句多读几遍。
2、小小检察员你们在哪里?拿出你们的生词卡片帮助陈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组同学读生字的情况。
反馈:全对的小组请组长举手。
3、同学们回家预习作业完成得真不错,现在能接受老师的检查吗?词语就站起来大声的读出来。
词语:大缸、漏过、空隙、甚至、青苔、钳子、撒落、一副、搏斗、猛烈、小卵
4、默读课文、谈感受
(此问题属于个人了解,且在上课不久,会很紧张拿不准,所以在这里老师要注意鼓励支持学生大胆表达,教师鼓励:不要紧啊,只要是通过读书读到的,哪怕是一点那也是很棒的!)
随机板书:样子、有趣、脾气不好
师:自己读课文能了解这么多关于小虾的特点说明你们很会读书。
(二)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1、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喜欢小虾的那些方面?为什么?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特点到课文中细细的默读画出你重点的词语和语句并且说明理由。
2、划完的同学和你同位来交流一下你划的句子和你的感受。
3、集体交流
(教师提出交流前要求:别人交流的时候你都应该仔细的听!如果你画的部分和这位同学一样,那么你可以随时起来补充你不同的感受;如果你刚才没有画的这一部分,也欢迎你来随时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你的感受。)
教师根据学生找的句子的不同顺序进行不同的指导学生谈感受,指导朗读。
a、学生说到第二自然段,采取指名朗读,教师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小虾样子的可爱。
b、学习第三自然段,抓住小虾吃食物的时候动作的有趣再进行交流。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
(1)先让学生谈出自己喜欢这一段的原因,体会小虾吃食物时候的轻巧和小心翼翼。小虾吃东西的时候有这么多的动作确实很有趣,那谁愿意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小虾的有趣。随即采访学生的朗读方式,总结想象朗读。
(2)在描写小虾吃食物的这段话中有许多表示顺序的词语,你找到了吗?划一下,体现出这句话中的表示顺序的`词语“先…然后…又..直到…才…”教师小结有顺序地说话让人看得明白、听得明白。陈老师想和你们合作读一下这句话,我来读这些表示顺序地词语,你们来读其他的。
你能尝试着说一句吗?比如说早晨起来……
(3)除了小虾吃东西有趣之外你认为还有是们时候有趣?
c、学习第四自然段表现小虾的脾气不好。教会它们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朗读,采用比读的方式教学。
d、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前后呼应,体会小作者对小虾的喜爱、生活上的关爱。
4、在小作者的悉心照顾下,小虾一天天的长大“我”捉出几只大的虾发现……不久……生的生命诞生了!
(三)学写生字
学了这篇课文,老师也深深的喜欢上了作者笔下这只小虾,我们一起来把他的优美语句积累下来好吗?那要积累语句就必须会写生字,现在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教你们学写生字。仔细观察“隙、撒、甚、卵”这四个自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1、教师范写
2、学生练写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十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在什么时候收到过亲人送的什么礼物?(学生交流)。
2、师小结:当你过生日时,当你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家人都会满怀关爱和期盼地送上一份礼物。这些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冬冬也和你们一样,收到过很多亲人的礼物。她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就是《礼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作者收到了什么礼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正确流利,困难的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然后再读课文。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验。
1、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分小组合作解决,筛选出难解之疑。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四)、品读课文,体会发现。
1、读一读:
(1)自由读文,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
(3)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说一说:
(3)、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亲人的关爱之情。
(4)你觉得家人对你还会期待些什么?
3、背一背:
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
(五)、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2、师生交流。
3、让我们仿照课文1—4自然段作诗。
4、自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
5、学生自由作诗。
6、评选班级“小诗人”。
(六)、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任选以下两项作业内容,独立完成。
1、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背一背诗歌。
3、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测量图形的面积。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形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安安排: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1课时。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游戏引入: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他要和我们一起玩游戏。
(录音)同学们好,我是淘气!我来玩个游戏,看谁猜的又对又快!
师:(出示转盘)如果转动指针,指针可能停在什么颜色的地方?
有生说指向紫色,有生说也可能指向黄色。
师动手转动指针,进行验证。
生答。
师:小朋友们说的有道理,在这个活动中,两种颜色都可能指到,只是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小不同。今天我们就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来研究可能性大小的问题。
游戏的延续。
师:(出示转盘)谁愿意来猜?
生:可能转向紫色。
生:也可能转向黄色。
生: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师:为什么说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生:因为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大。
师:小朋友说的很好,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时,转动指针,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请学生到黑板前动手拨一拨,进行验证。
2、师:昨天小朋友在家也制作了一个转盘,拿出来让大家猜一猜,然后动手转一转,看看你猜对了吗?生出示自制的转盘,在小组内活动。
教师下到各组参与活动,对同学的错误判断及时纠正。
师出示转盘。让学生说一说看法,以及理由。
生:转向橙色的可能性最大,转向黄色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面积大的指向的可能性最大,面积小的指向的可能性最小。
师:在玩转盘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道理?
生答。(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游戏二(抛纸杯)。
1、宣布规则。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抛纸杯”的试验,
每个同学抛5次纸杯,每次的结果都要记录在试验单上。4人都抛完5次,再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结果,组长并将出现各种结果的次数进行汇总,最后得出结论。
2、小组活动。(师下到各组参与活动。)。
3、交流结果。尽量请每个小组都汇报他们的试验结果及结论。
师将各组的试验结果进行汇总,这样累计的次数多了,更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4、形成结论。
纸杯抛出,落地后侧放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侧面的面积最大,正放的可能性最小,因为底部的面积最小。
游戏三(摸球)。
1、师:刚才的游戏同学们都玩的不错,我们再来玩一个“摸球”游戏。(出示纸箱,并放入2个黄球和1个白球)。
师: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生答。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吗?
师请一生到讲台前摸球验证。
2、师:(在箱内再放入3个红球)现在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生答。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师:有可能摸到黑球吗?
生答。
3、(在箱内放入2个白球和2个黄球)师:一次摸出2个球,可能出现几种结果?
生在小组内讨论。
汇报结论。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延伸作业。
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
板书设计。
猜一猜。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课件,镜子。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练习十四第7―1l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十四第7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8题。
(2)练习前两组。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第一组两题时是怎样想的?
第二组减法里最后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为什么减27。
指出: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点的数时,可以。
先把它看做几百与几的和,加上或减去几百,再加上或减去几;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然后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
2、练习十四第9题。
(1)学生分两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练习本上做一组题。
(2)集体订正。
提问:每组里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数是不是相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指出:在加、减混合运算里,把数和符号同时调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
3、练习十四第10题。
让学生直接看题口答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四第1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分哪几步做?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是根据什么列的?
2、思考题。
(1)读题。
指出:被减数不变,减数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0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十五
1、 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热爱与向往,体会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感。
2、 学会写一类生字7个,认识二类生字。
3、 完成课后练习,复习巩固词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 掌握略读方法,学习略读。
朗读课文,训练略读。注意字、词的积累。
教学生学会略读课文,把握课文的顺序,通过字词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生字卡片、多媒体
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一、二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
2、生略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结合课后第一题)
3、课文有哪几个主要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学习生字。
(1)正音字 垒(lei)瓮(weng )窝( wo )嘛(ma)
(2)多音字
jiang(将军)
将
jiang(将领)
(3)生字
梯:t ti 左右结构 查木字旁
组词:梯子 云梯 人梯
碌: l lu 左右结构 查石字旁
组词:忙碌 骨碌
踮: d dian 左右结构 查足字旁
组词:踮脚
陆:l lu 左右结构 查耳刀旁
组词:陆地 大陆 着陆
嘴:z zui 左右结构 查口字旁
组词:嘴巴 张嘴 快嘴 顶嘴
喳:z zha 左右结构 查口字旁
组词:叽叽喳喳
饿:e e 左右结构 查食字旁
组词:饥饿 饿肚子
衔:x xian 左中右结构 查双人旁
组词:衔泥 学衔 军衔
抢:q qiang 左右结构 查提手旁
组词:抢夺 抢险 抢救
将:j jiang 左右结构 查 旁
组词:将军 将来将要
5、学习二类字。
6、复习巩固
(1)同桌互相听写一类字。
(2)指导书写。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每个字写一行,组一个字。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 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学生发表自己对文中词语和句子的独特感受。
3、 表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 自由读文。
你对文中的那些词语有独特的感受?画出来,先来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三、 你对文中的那部分感兴趣?读给
大家听。读的时候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在此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a) 分角色朗读。
b) 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
c) 课本剧表演。
d) 布置作业。
人类和动物之间友好相处的故事有很多。搜集一下,读一读,下堂课进行交流。
第三节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做课后练习题
3、听写生字 4、做形近字组词练习
作业:读后感
[板书设计]:
燕子回家的路
田田看窗户关心燕子
我关心
窗户 韩奶奶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十六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媒体、图形等。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5、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6、认识对称轴。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t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859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