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2:22:05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通用20篇)
时间:2023-11-20 22:22:05     小编:JQ文豪

总结是一种有效的知识整理与归纳方式。参考相关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结构和写作风格。总结范文积累的越多,我们写总结的水平就会越高。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一

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标》或。

《大纲》要求。

析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本套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中,图形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通过直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提供了直观表象,还可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同时它也往往成为创造的源泉。

根据课程标准和整套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本单元仍然没有将分数应用题单列,而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分数乘法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应用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析1、在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时,要结合教科书上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操作活动,注意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2、学习时,学生往往会忽略分数乘法的意义,只注重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因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略1.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将应用与计算紧密结合,体会分数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海口市第九小学-学年度第学期。

学科(年级)教学设计。

任课教师:

教学内容(课题)教科书第2-4页《分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和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请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先自己想一想,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解决的。

3、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4、练一练:教科书第2页“涂一涂,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

讨论: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分数与整数想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练习:教科书“试一试”第1、2题。

5、探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

出示6×5/9。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方法二,教师可指导学生看书得到。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练习:(1)教科书“练一练”第1题。

(2)计算: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3、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在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5题。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课本上,再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第4页“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说说,你从每幅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解决图中提出的问题。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教科书第5-6页《分数乘法(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

可能会出现两种解法:6÷2=3(个)6×1/2=3(个)。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求6的1/2是多少。

继续让学生求出(2)笑笑有多少个苹果?

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练习:

(1)教科书第5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6页“试一试”第2题。

先说说“九折”是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计算。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课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强调“先约分再计算”。

2、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1、3题。

提醒学生认真读题。学生完成后再讲评。

3、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完成,在说说解题思路。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二

(教科书第64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1.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学内容(课题)。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足球对的数据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自己解决“比一比”中让学生罚点球问题,接着讨论“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比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教师板书)。

二、教学百分数的读写。

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绍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

2.练一练。

海口市第九小学-学年度第二学期。

数学学科(五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备注栏。

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上面题目中百分数所代表。

的具体意义。“罚点球”其实就是求一个人的进球率,“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指的是发芽率。

三、教“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每个情境百分数的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全班交流。

四、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讲评。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课本第66页第2、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合格率(教科书第页67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重点1.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2.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难点1.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1.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引入课题。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课本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什么是“合格率”。

师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合格率”就是合格的箱数占检查的总箱数的百分之几。

2.、想一想做一做。

让学生自由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尝试解决教材中的问题。

甲牌的合格率:43÷50乙牌的合格率:52÷60。

二、教学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1.当学生在比的过程中,出现矛盾时,引导学生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然后在进行比较。

2.练一练。

将下面的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电脑显示)。

0.3560.025。

数学学科(五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备注栏。

3、说一说。

1.请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如何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然后学生汇报。

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教科书“试一试”

引导学生根据成活率的意义,独立解决。

2.生活的百分数。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求百分数的例子。

比如,计算全班同学的出勤率。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设计课本第68页第3、4题。

板书设计合格率。

甲牌的合格率:43÷50乙牌的合格率:52÷60。

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教学后记。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三

教学目标:1、读准“跳跃欢吠、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等一些词语的读音;通过查字典了解“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这些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2、能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小狗的活动线索,并在熟读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此为线索简要复述课文讲述的一件事。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重点: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检查预习导入新课理清脉络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1)“信任”什么意思?(相信而敢于托付。)。

2)课文主要写了谁信任谁?

小结:桃园主人信任客人;客人信任主人,双方互相信任。

板书:信任。

桃园主人客人。

双方是怎样信任?信任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一起学习课文。

齐读课题。

学习2--6节出示填空: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几只竹篮,篮下()一张纸条,上面():“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自己采,然后把钱()箱子里,祝您愉快!

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板书:让客人自己采桃子自己付钱。

板书:等待到来。

撒腿领路。

带回原地。

热情道别。

读读2--6节,找出最能体现主人信任客人的一句句子。(第2节第3句句子)。

给“尽管”换词,理解词意。(尽管--只管)。

a.把“我们”当作朋友;b让“我们”自己采桃子自己付钱;c信任“我们”

抓住小狗热情好客的句子,体会“主人怎样信任客人”

快速默读读2--7节,划出小狗招呼客人的句子。

用词组概括小狗是怎样招呼客人的。

借助词组连起来说说小狗是怎样代主人招呼客人的。

通过复述,进一步体会“桃园主人信任客人”。

以读。

正因为有彼此的信任,“我们”才能感受到亲手摘桃的愉悦--。

当我们摘完桃子,不忘纸条上的托付,尽管一旁没人,钱箱旁只躺着--。

板书:“我们”如数付钱。

钻进果林,只见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随机理解“根深叶茂”、“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的意思。

我立即向一棵大桃树跑去,先生跑向另一棵。我们沉浸在亲手摘果实的欢愉中。

一只大花猫,我们却守信地如数付钱。看着大花猫,我对丈夫开玩笑说--“你认为它会数钱吗?”丈夫也淘气地回答--“也许会学会的。”这种无人在一旁看管的摘桃、付钱方式,让人感到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心情轻松愉悦,连话语中也多了几分幽默。

创设。

情境。

复述。

事情。

如果“我”和丈夫回到家,会怎样告诉家人由信任带来的有趣的摘桃经历?借助板书复述事情。

学习。

第8。

齐读。

“我”为什么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这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请你根据提示,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四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沟通分数和小数的联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一等奖。

一、生活问题揭示课题板贴齐读。

二、复习用小数和分数表示图示,有线段圆正方形方格阴影。

填空类于课本练习第一题。

板贴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三、新知。

例1……。

口答。

切入“讨论”小数化分数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提示:用什么数作分母?什么数作分子?)。

交流板书呈现课件。

填空总结方法。

试一试1.45。

例2。

自学3分钟自学提示汇报要求。

读一读。

试一试。

练一练13/10(注意特殊)。

四、综合练习。

填空:强化方法。

判断。

连线。

猜一猜:小活动卡片正背面分别是分数和小数。

五、谈收获。

六、课前问题。

七、动脑筋(渗透下一课知识)。

二等奖。

一、复习小数的意义引入学习课题。

1、看看老师带来了一些什么数?(0.70.140.0341.42.35)。

会读么?真不错,这些填空你还会吗?独立读题,想好了就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全班汇报。反馈总结,其实从这些小数表示的意义,我们不难看出,“小数就是……”记好这个结论,它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可有帮助了,自由的读一读吧。

二、探索小数化分数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1、小数化分数。

敢不敢直接挑战例题。好。

出示例1:把0.3、0.32、0.325化成分数。

观察化简前的分数,分母和小数有什么关系,有规律么(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请再观察分子和小数有什么关系(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试试这个,看你会不会:把1.45化成分数。

应用规律,你能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么?0.20.080.752.064。

小结:谁再说一说如何把小数化成分数?……,还要注意把分数化简。

2、分数化小数。

下面该学习什么了?出示例2:把9/10,13/100,21/1000,2又7/100化成小数。

能不能直接写?学生口答,师板书。

对不对呢,谁能利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来检验一下?

仔细看一看比一比,你觉得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是怎样化成小数的?(……)(去掉分母,看分母后面有几个0,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判断0.375=375/1000……3又6/1000=0.6……()。

3、解决留置的生活问题:别忘了,还有这题呵3/4和0.8独立思索或小组讨论,然后说出你们的比较结果和理由。

四、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感觉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110页练习二十一的2、3题。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五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详细复述。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叩、妃、陛、肮”

4个生字。

3、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

的品质,遣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投影。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激趣导入。

你们见过九色鹿吗?听过关于它的故事吗?

2、提示课题:九色鹿。

初读课文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问指导。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的长句子,反复多读几读几遍,读通为止。

(4)对于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读生字。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奴仆起誓发财恩将仇报。

斥责滥杀无辜背信弃义灵魂皇榜。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小结自由读课文,想想。

(1)九色鹿是一只什么样的鹿?

(2)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按故事情节课文该怎样分段?

学生读后交流。

作业1、用钢笔描红。

2、抄写生字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叩、妃、陛、肮”4个生字。

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遣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童话--《九色鹿》齐读课题。

激趣:你们见过九色鹿吗?听过关于它的故事吗?

听故事。

学生听完后交流。板书:调达。

看画面,听故事:试着记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听故事。

指名试述故事,结合出示图示。学生根据图示,同桌间讲述故事大意。

读故事。

()的九色鹿。

()的调达。

《九色鹿》的故事一定激起了你的爱恨之情,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哪些词句你比较欣赏,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读《九色鹿》的故事。

畅所欲言。

课外阅读请利用课余时间阅读:

《格林童话选》。

《安徒生童话选》。

《伊索寓言》等书,

并从中领悟为人处事的道理。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六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设计。

(一)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4/12、8/24。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小组交流得出: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是1/3不能“再往下除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习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七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爱慕英雄的热情。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的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我”对花脸层层递进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我”对花脸层层递进的情感。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说唱脸谱》。

……。

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1)听了这韵味十足的歌曲,结合你课前的预习,谈谈你对花脸的了解。

(2)教师概括:花脸--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称净角。花脸是俗称。净角以面部化装运用图案化的脸谱为标志,音色洪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课文中是指类似净角脸谱的面具。

2、揭示课题:花脸。

我们一起来学习班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花脸》,看看他是怎么将自己对心爱之物--“花脸”的浓浓情感,传递给们们,并让我们产生共鸣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带拼音的字多读两遍。

(2)联系上下文、理解“积攒”“俨然”“咄咄逼人”“横刀立马”“张牙舞爪”等词语意思。

(3)全文每一部分的花脸是否指同一事物、人物?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字:

“掺、臭、斩”是翘舌音。

2、理解词语。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4、课文围绕花脸,写了“爱花脸--买花脸--演花脸”三件事。

5、理清文章脉络。

爱花脸(1-2自然段),买花脸(3-6)演花脸(7-10)。

四、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1、勾画并朗读文中描写花脸的语句。

“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1)讨论交流文中关羽花脸的特点。(色彩鲜艳、凛然不可侵犯)。

(2)课件展示关羽的脸谱。

(3)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惊喜和敬畏。

2、朗读描写青龙偃月刀的句子,讨论:为什么要那么细致地写一把刀?

“大红漆杆,金黄刀面,刀面上嵌着几块闪闪发光的小镜片,中间画一条碧绿的小龙,还拴一朵红缨子”。

3、文中有多处表示“我”对关羽花脸的喜爱,你能找到这些句子吗?

“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

“坐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

“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我是大关公哪!”

“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戴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第二天醒来头件事便是马上戴上它,恢复我这‘关老爷’的面貌。”

“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走进客厅,足嗓门儿叫道:‘我--姓关,名羽,字去长。’”

品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喜欢关羽的原因。重点结合下内容来体会:

(1)舅舅讲故事。

(2)其他人见“我”戴面具的反映。

(3)对关羽原不同称呼。

(4)不同年龄的人对关羽同样的喜爱和敬重。

4、课文几乎每一段都表现了“喜欢”。每一段表现的“喜欢”有何不同?为什么?

提示:找出一些关键的句子。

第一节:对一般花脸的喜欢。“俨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威壮不凡的气概,神气得很。”

喜欢是因为可以炫耀(抓住“俨然”一词)。

第二节:对特别花脸的喜欢。“直缩脖子……管叫别人也吓得缩脖子”(此时并不知花脸是关公的。)。

(体会“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喜欢因为敬畏惧怕,也想要别人惧怕。

第三节:对关公花脸的喜欢。与我一般大的男孩们投来艳羡的目光--快活之极(威风,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舅舅又告诉我关羽的英雄事迹,“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崇敬自豪,想成为关羽式的英雄。(此处可表演一下“自报家门”)。

知之愈深,爱之愈深。

5、小结。

花脸不是一个简单的脸谱,它与代表人物的形象、气质、故事、精神浑然融为一体,是几千年来民族历史的缩影,花脸的背后蕴藏着深深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主题之外的个性化阅读,例如“童真童趣”“对过年的渴望”“传统民俗”等。

(可出示冯骥才资料--致力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抢救)。

本文作者借一个男孩的视角描写“花脸”,也是试图用文字保留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留恋。

2、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值得保留、继承和发扬?

大红灯笼、唐装、踩高跷、剪纸、中国结、舞龙灯等。

3、作业:

(2)上网查询或采访长辈:在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里,除文中出现的形式外,还有哪些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活动、事物等?(制作小报,配上插画)。

板书设计:。

买花脸喜爱自豪。

花脸。

演关公崇敬炫耀。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八

一、在回顾后概括。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成吉思汗和鹰》。

2、成吉思汗是叱咤风云的一代天骄,鹰是草原上正义的象征,是草原人民的左膀右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板书:杀、救)。

二、在研读前梳理。

1、鹰四次打掉成吉思汗的水杯,可是四次的情形一样吗?

2、那是怎样的一幕一幕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感受那扣人心弦的一次又一次矛盾冲突。

4、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到黑板前投影展示本小组所填表格内容。

次数鹰的动作成吉思汗的心情。

第一次打掉没有生气。

第二次撞掉有点生气。

第三次撞翻真的生气。

第四次扑掉气急败坏。

5、对照一下你们小组填写的表格,觉得自己小组填写得也不错的举手!

三、在愤怒中杀鹰。

(一)感受鹰的动作力度。

2、引导学生发现:鹰的动作一次比一次猛烈,心情一次比一次着急。

深入引导学生注意两个、三个词语之间的比较,后一次到底比前一次猛烈在哪?

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得短促、逐渐有加大力度,读出变化和两三个词语比较出的区别。

3、仅仅是一个词,但是用得准确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幅画面,让我们想像着当时的情景朗读,相信会读得更好!

4、让我们把这些词语再送回到句子里感受一下?让画面更加完整。指名读,点评,齐读。

课件出示句子:

突然,“嗖”的一声,他的杯子被打掉了,水全洒在地上。

这只鹰又俯冲下来,把他手中的杯子撞掉了。

他又接了一次,那只鹰第三次撞翻了杯子。

他还没说完,鹰就飞扑下来,扑掉了他手里的杯子。

(二)感受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

1、鹰一次又一次的阻挠,成吉思汗有什么反应呢?看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成吉思汗心情的变化吗?自由练习读、指名读、点评、重点指导后两句,再指名读。

课件出示句子:

成吉思汗抬头一看,原来是他那只宠爱的鹰干的。这次,他有点生气了。

成吉思汗真的生气了。“你怎么敢这样?”他大声嚷道,“看我不抓到你,拧断你的脖子!”

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

朗读方法指导:我们朗读时要先动情,再传情。小溪都被烤干了,成吉思汗口渴得厉害,一滴一滴地接水,却被鹰几次三番地打掉,他得多生气啊!那是君王啊,谁敢冒犯他啊!鹰却一次又一次打掉他的水杯。

3、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成吉思汗?(师板书:冲动)。

(三)感受鹰的忠诚、执着。

1、其实鹰第三次撞翻水杯后,成吉思汗就对它发出了严厉警告,可它是一只鹰啊!面对主人的严厉威胁和最后通牒,鹰能领会主人的意图吗?你的根据是什么?(第4自然段中对鹰的描写)。

2、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鹰能够领会主人的意图呢?读书方法:联系前文思考、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3、这是怎样的一只鹰?

5、主人的安危重于一切!这是怎样的一只鹰啊?(板书:忠诚)。

(四)感受相互联系。

忠诚的鹰一次又一次地撞杯,一次又一次激怒成吉思汗。作者通过反复叙事的写作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次又一次逐渐升级、扣人心弦的的矛盾冲突,让我们把有关鹰的动作和成吉思汗心情的句子对比着读一读,感受其中的变化和联系。

先同桌练习读,再师生合作读。

四、在懊恼中念鹰。

(一)体会懊悔不已。

1、阻碍成吉思汗喝水的鹰死了,当他费劲地爬上岩石顶峰终于找到水源的时候,他却愣住了,因为他发现水池里有一条粗大的--剧毒死蛇。

2、他忘记了口渴,回头呆呆地看着躺在岩石下的那只可怜的、死去的鹰。

让我们透过他呆呆地眼神,想一想,此时此刻,成吉思汗的头脑中会浮现出什么情景?(音乐)。

3、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复沓。(“那鹰救了我的命!可我是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

(二)品味替换“拾起”

1、他懊悔不已,沿着石壁爬下来,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放进自己的猎袋。大家注意这个动词--“拾起”,可以换成--捡起、拿起。

2、再想一想,在这用个什么词更能映衬成吉思汗的小心翼翼,更能体现成吉思汗对宠鹰的痛惜与怀念呢?(抱起、捧起)。

3、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分别放到句子中试着读一读,品味品味,推敲推敲,如果觉得哪个词比原文中“拾起”更合适就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替换。

4、指名读读替换修改后的句子,读出体会。指名说,读,教师点评,齐读。

抱起,透过这个“抱”字,我仿佛看到成吉思汗像抱起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地抱起他的宠鹰。

捧起,透过这个“捧”字,我仿佛看到成吉思汗像捧起一件不小心被损坏的无价之宝一样痛惜、自责。

搂起,透过这个“搂”字,我似乎感受到成吉思汗已痛彻心扉的,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和鹰永不分离!

5、透过这一个饱含深情的文字我们似乎看到成吉思汗的心在滴血、痛彻心扉啊!可是,无论如何,这只忠诚的铁血苍鹰也不能复活了,然而,成吉思汗失去的仅仅是一只鹰吗?请同学们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我失去了一个勇士。

五、在悔恨中明理。

1、他失去了一个伙伴,失去了一个向导,失去了一个勇士,他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2、这个沉痛的教训也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大家也记住它--齐读。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感悟:

(1)重读“永远”。刻骨铭心啊!成吉思汗真的永远牢记这个教训。从这以后,成吉思汗没有错杀过一个手下将士,也没有一个将士背叛过他。

(2)重读“发怒”。处理事情一定要在冷静的时候。如果当时成吉思汗冷静一点,他就会发现他那只宠鹰有多么反常,他就会静下心来想一想经过训练的宠鹰为什么这么反常,那么悲剧有可能就不会发生!可是冲动、唯我独尊的成吉思汗不动脑筋只动怒,才会盛怒之下冤杀他最宠爱的、对他最忠诚的鹰。

(3)重读“任何”。发怒的时候我们就什么决定都不要做,冲动往往使我们失去理智,做出错事、傻事。

4、总结升华:教训是沉痛的,是用鹰的生命换来的,同学们,我们的身边不也有许多这样爱护我们的“鹰”吗?我们的父母、老师、朋友……正因为他们,我们少犯很多错误,少走很多弯路,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些鹰,感谢这些鹰。

当你怒气冲天、怒不可遏的时候,别忘了我们今天读的这个小故事--《成吉思汗和鹰别忘了给我们的启示--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板书设计:救。

成吉思汗和鹰。

冲动忠诚。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九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75页—76页《分数基本性质》。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一下教学过程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还是约分、通分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清楚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

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却没变。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综合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

的分数化成分母(或分子)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初步养成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在自主探究中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3.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养成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四、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

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本课我主要采用猜想验证与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五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故事设疑,揭示课题。以唐僧师徒分饼的故事创设问。

题情境,揭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组织讨论,动手操作。主要是组织学生动手进行折、画、标等活动,初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

第三部分:合作探究,发现规律。主要的是学生找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多层练习,巩固深化。主要是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拓展提高。

第五部分:梳理知识,反思小结。主要是总结全课。

其中,第三部分“合作探究,发现规律”可以细化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动手操作,进行比较。

这一环节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我给每组学生三张大小一样的长条纸,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比较大小。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环节二:呈现问题,引导观察。

这一环节主要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第一环节中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一样,为什么大小相等”,引导学生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两方面去观察,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环节三:交流汇报,得出规律。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如果学生没有概括出“0除外”就设计两组练习,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0,完善结论;如果概括出来了,再追加一个问题“为什么强调0除外”,巩固结论。最终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应该强调的是,无论学生说的多么好,教师最后的总结和确认是不可缺少的。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十

课题教时(4)。

学习。

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

重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计算方法。

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向学生介绍很有关的背景知识,来理解题目。

2、出示图。

依次取出长方形纸条的1/2,1/2的1/2,再取1/2,并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

1/2×1/2=1/4。

1/4×1/2=1/8。

3、折一折。

引导学生折一折。

2)反馈3/4×1/4=3/16。

(3)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二、做一做。

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1/3×1/5=2/15。

1/4×2/33/5×2/9能约分的可以约分。

三、巩固练习。

1、折一折,涂一涂。

1/3×1/42/5×1/3。

2、计算。

3、解决问题。

练一练,第3、4题学生活动。

学生仔细听,然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拿出纸条动手操作。

说一说怎样用算式解决问题。

1、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竖着对折2次,然后再横着对折2次,涂也3/4和1/4。

2、思考:3/4×1/4=?

3、学生尝试总结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学生独立思考。

2、完成,然后交流结果。

学生可以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4×8/91/2×9/7。

3/8×6/75/24×6/5。

2/9×6/7。

板书设计分数乘法(三)。

1/2×1/2=1/4计算分数乘法时,“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3/4×1/4=3/16。

教学反思。

借助图形语言,动手操作,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课题分类乘法(三)教时(5)。

学习。

目标1.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能进行解答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应用题。

学习。

重点知道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方法,并会应用。

会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分数乘法练习。

1.算一算:

4/5×1/2=1/3×5/6=。

5/8×2/7=2/3×4/7=。

3/7×2/3=4/5×1/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每小时织布8/9千米,2/3小时织布多少千米?

二、课后练习。

1.练一练第5题。

完成后,对本班同学的近视情况进行调查后,自己提出分数乘法的问题进行解答。

2.练一练第6题。

本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大家一起订正。

3.练一练第7题。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把数学学习由课堂引申到课外。

三、数学故事。

指导学生看图。

四、布置作业。

伴你成长学生活动。

完成后,说说分数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指名读题,说说求什么?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8/9×2/3=。

运用分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为题。

注意应用题的解题格式和要求。

看图分析图.

学生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并能提出有关的问题。再说说为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1.算一算:

4/5×1/2=1/3×5/6=5/8×2/7=。

2/3×4/7=8/9×2/3=3/7×2/3=4/5×1/9=。

教学反思。

借助图形语言,动手操作,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十一

1、使学生懂得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并能运用算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在具体情境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培养数形结合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白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教学过程。

1、2/15×9=5×12/11=6×2/9=。

2、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出示例3。

2、确定方法。

师:如何列式?为什么?

生1:第一个列式是1/2×1/5,因为是求1/2公顷的1/5是多少,。

生2:第二个列式是1/2×3/5,因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用这个数乘分数,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1/2×1/5和1/2×3/5如何计算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引出课题。(板示)。

(1)、(各拿出自已备好的白纸。)学生猜测,如何通过操作得出1/4×1/5的结果。

(2)、抽生发表自己的意见。(3)、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完成。

师:用这张纸表示一块地。用浅色涂它的一半。(如图板示)学生动手折纸。

提问,1/2的1/5怎样涂呢?

启发:把1/2在看做单位“1”,将单位“1”平均分成5份,再涂其中的一份(如图板示)。

(4)、师:观察这个图,从涂色的结果看,1/2×1/5的结果是多少?生:是1/20(5)、交流涂色的过程,分享成果。

(1)、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2)、填空:

分数乘分数等于(分母)乘(分母)的积作(新分母),(分子)乘(分子)的积作(新分子)。

(3)、练习:3/10×2/9=(要求在纸上操作得出结果)(4)、生汇报。抽一名学生结合图用语言叙述。(5)、师评价并引生概括。

师:3/10×2/9=6/90=1/15能把这句话补充吗?

分数乘分数等于(3)乘(2)的积作(分子),(10)乘(9)的积作(分母)。能(约分)要(先约分后计算)。

2、师:从这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又根据什么列式?

3、结合学生回答,要求生独立完成。

4、抽生板示:3/10×2/3=6/30=1/5(千米)(说说计算过程)。

1、计算。(抽生板示,说明计算过程)。

1/3×2/5=8/9×3/10=6/7×14=。

2、填空。

8/15×4表示(4个8/15是多少)8/15×1/4表示(8/15的1/4是多少)。

4、解决问题。

1枝粉笔长分米,2枝粉笔长多少分米?1/2枝长多少分米?2/3枝长多少分米?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求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呢?

教学反思。

上了这节课感觉还是可以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成效地学习,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好。本节课有这些特点:

我把导入问题设计成学生要去旅游,而要经过家长检查合格后才同意,让学生们帮一帮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兴趣。而又无形中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达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我始终做好学生与自己的角色转变。出示问题让学生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信息,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完题。倾听学生答题的理由,发现错误,及时帮学生纠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快乐、有效地学习。

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2小时能涂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就能回答结果并说明理由。那么在下面的问题中让学生自己拿出学具,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去发现×的计算结果,感受到知识是动手探究中得来的,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懂得方法,这何乐不为呢?然后在这种情况把学法迁移到求×的结果上,可以说轻车驾路。

学生通过有效地探究得出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我精简练习让学生既巩固基础,又提高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加强算理的理解。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十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页例3,第11页例4。

【理论依据】。

力。

【教材分析】。

《分数乘分数》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节课,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且计算算理较难理解,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第10页例3从实际问题引入,用工作粉刷墙壁的图创设问题情境,给出条件,提出问题。

从解决“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相乘”到“两。

个一般分数相乘”,力图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为突破重难点,教材用操作(涂色)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操作的过程与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经历算理的推导过程。教材第11页例4从蜂鸟飞行的实际问题引入。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分数乘分数计算也应该先约分再乘,这样计算比较简便,并掌握怎样先约分。教材接着提出“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的问题,这是分数乘整数的计算,前面已经学过,这里一方面把分数乘法的两种形式集中呈现,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另一方面提出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的问题,使学生知道分数的分母与整数可以直接约分。

【学生分析】。

(1)理解分数乘分数意义和算理。(3)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会用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基本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体验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探索性,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

1张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条。【教学过程】。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十三

本节课《分数乘分数》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内容,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积累认知。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分数计算过程的探索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好。

学生在计算分数乘分数时能根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对于计算过程的约分,部分学生的约分意识不强,如3的倍数,7的倍数,甚至更大质数的倍数,学生不知道约分,使结果不是最简,还要加强训练。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十四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分数与分数相乘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一、布置要求,引导预学。

1.复习迎新。

口头列式。

(1)80的是多少?(2)的是多少?

二、预习反馈,诊断查学。

课中进行预习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三、目标引领,探究导学。

(一)、创设情境。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12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12的14是18,12的34是38。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12的14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求12的34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45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2)验证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211×3=4×56=。

请同学们先完成p46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46。

2、练习完成p46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四、巩固练习,反馈练学。

1、做练习九的第1题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九的第4题看谁算的最快。

五、课堂总结,拓展思学。

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教后记: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十五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掌握分数单位。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在经历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探求,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自己发现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师:把两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能用整数表示吗?)。

小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数,叫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1)明确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2)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出示1/2,关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分数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

利用手中的学具表示分数1/4。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1/4.

(2)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1/4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把一张圆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4.

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1/4.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1/4.

把4个三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4个三角的1/4.

把8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8个圆的1/4.

(2)像一张圆形纸、一张正方形纸等都是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4个三角、8个圆等是一些物体(板书:一些物体)。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3)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十六

使学生学会分析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

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突出一次计算,会解答分数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

(一)、导入。

1、说出下面各题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各题。

1/2×2=2/5×3=2/3×1/2=3/4×5=。

2、说出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着单位“1”。然后再给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分式乘法应用题。

母牛的头数是公牛的1/3,公牛头数的2/3和母牛相等。

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头数的3/4,公牛的头数相当于母牛头数的1/2。

小组完成,集体订正。

(二)、教学实施。

1.板书:公牛有30头,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的1/3,小牛的头数相当于木牛的2/5,小牛有多少头?(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指导学生画线段图: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要求小牛的头数,就要知道哪个量?(母牛的量)母牛的头数又和哪个数量有关?(公牛的头数)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公牛的头数)崽化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母牛的头数)画多长?根据什么?表示小牛的头数的线段应该怎样画?板书:

公牛:|||||||||||。

30头。

母牛:||。

小牛: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根据以上分析,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怎样列综合算式解答?板书:

30×1/3×2/5=。

根据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每一步分别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同时强调:分数连乘不必像整数,小数连乘那样,逐次计算,可以一次计算,遇到整数和分数相乘,要用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不能约分的直接与分数的分之相乘。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8页第4、5、9、10题,学生要说明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每一步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

(四)课堂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与解答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不同点是分数连乘应用题要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题关键是要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利用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正确列式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比较熟练的画出线段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

板书:超市运来花生油和豆油共600桶,花生油的桶数占总桶数的2/5。

(二)、教学实施。

1.根据以上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数学问题:

2.能用图表示豆油的部分吗?板书:

“1”

花生油占总桶数的。

||||||。

豆油?桶。

600桶。

3.分析数量关系;看图想想,豆油占总桶数的几分之几?求豆油的桶数就是在求什么?交流讨论得出:豆油的桶数占总桶数的,求豆油的桶数也就是在求600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后者方法很容易理解,主要是从“总桶数—花生油的桶数=豆油的桶数”这个数量关系入手分析,也就是“和—一个量=另一个量”

“1”

原来:||||||||。

85分贝。

降低了。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十七

1、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通分法计算的结果来推理出倒数法计算的过程。

3、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看图观察,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学习过程,使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计算法则。

老师准备平均分成2份、3份和4份的圆纸片各4张,为学生准备一张练习纸,练习纸上画好三组没有平均分的圆纸片和书第27页上画一画的题目,把书中已画出的部分隐去,让学生亲自去画。

1、复习铺垫,提供猜测基础。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经验基础和认知水平,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本课时内容,我首先出示复习题1:“把1/2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张饼?”学生根据前一课时所学方法分别用倒数法:1/2÷4=1/2×1/4=1/8(张)或者用通分法:1/2÷4=1×4/2×4÷4=1/8(张)通过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法则。

接着出示题2: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2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

在解答这两题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猜一猜4÷1/2等于几?由于受到上一课时的负迁移,部分学生仍然会用一个分数乘整数的倒数,算成:1/4×1/2=1/8,当然也可能会正确计算出结果。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白:判断一个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科学地验证。

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新知识的经验基础,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验证猜想,理解计算过程。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平均分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理解计算的过程。反馈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清计算的思路,大部分学生会认为1张饼里有2个1/2,可以分给2个小朋友吃,4张饼就能分别8个小朋友吃,列式为:4÷1/2=4×2=8(个)。但这个过程并不能使学生自然过渡到对倒数法解题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通过4÷1/2=4×2=8(个)并不能理解4÷1/2可以用4×1/2的倒数来计算。这时我引进了通分法来计算:让学生观察示意图,理解4÷1/2就是求4里面含有几个1/2。而4就是8/2,根据学生以前知识结构,学生易于知道里有8个,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方法,4÷1/2=8÷1/2=8;追问:8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再次从计算的角度去思考:当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只需要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的分子就能求出商。

由于通分法计算遵从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被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理解,而倒数法的意义很难被学生理解,但它简洁的计算过程又是今后学习不可或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把两种计算方法同时渗透,力求使让通分法成为理解倒数法的基石。

这个教学过程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3、大量练习,使用计算方法。

数学的归纳过程不是把一个单一的数学现象,而是把一系列有相同特点的数学现象抽象成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特征,这就是建模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知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我先出示了两道变式题:每个小朋友吃1/3张、1/4张饼,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让学生模仿前面的例题进行实际操作,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中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接着出示书中“画一画”的练习,以同桌合作的方式,再次让学生体会借用图形来理解计算的优势,认识数形结合对数学解题的帮助,从而完成这三个教学目标。

在大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4、观察比较,选择计算方法。

让学生观察用通分法与倒数法的计算过程,体会倒数法在计算中简洁优美。但让学生体会:如果觉得通分法更适合,也可以使用通分法进行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数学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允许他选择并不优化的方法,等知识水平有了进步再来运用其他更有利的方法进行学习。

5、归纳总结,完善计算法则。

通过前面多次的叙述和大量的计算,计算法则已是呼之欲出了,但学生的语言不够简洁扼要。这时我提出:看谁说的`计算方法与数学家说的方法最接近?并说出前一部分:“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让学生接着完成后面的部分。最后出示书中的计算方法,并对学生的归纳总结提出鼓励性评价——太棒了,你们大多数都有数学家的天份。

板书内容较多,从学生的猜测到验证过程,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提供了直观可靠的依据。

分数除法二教学设计2

1、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我安排了两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展示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你能举出几对倒数的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2、展示多媒体: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展示多媒体: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利用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汇报

三、大胆猜想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

四、再次探究

1、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

2、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3、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十八

1、经历动手操作、画图表示、推导、归纳等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3、体验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探索性,感受画图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直观性。

教学课件、长方形彩纸。

教师说明折纸要求,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课件演示折纸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四分之一是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

1、课件出示问题,根据题意出示图示。

2、提出问题(1),继续出示图,使学生明白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出算式,并结合图得出:1/31/2=(11)/(32)=1/6.

3、提出问题(2),方法和过程同问题(1)。

师生共同总结出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完成试一试的四道题。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4、练一练第4题。

5、练一练第5题。

由折纸引入学习活动,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分数乘法问题的准备。

结合课件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为总结计算方法作铺垫。

先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自己总结方法,教师指导归纳,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交流。

其中的指谁的?理解这个问题,学生就知道了是求1/4的2/5是多少。

通过面积计算,巩固分数乘法计算方法。

关注比较方法,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抽象描述。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

生:折出的纸片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面积的1/4.

师:折出的纸片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的一半的几分之几?

生:折出的纸片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的一半的1/2.

师:也就是说四分之一是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利用课件演示说明)。

师边口述题意边出示课件。

师边口述题目边演示课件。

师: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什么?怎样计算?

生: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1/31/2=(11)/(32)=1/6.

师:观察两道题的计算过程,分数乘分数,我们是怎么计算的?

生概括归纳。

师:大家用你们自己归纳的方法试着计算试一试的题目。

交流时说说计算方法和过程。

师:说说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算法。

师:丫丫吃了其中的2/5,是谁的2/5?

理解后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式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注意学生比较的方法。对于好的方法给予表扬。并归纳总结比较方法。

集体订正。注意得数后面要有单位名称。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十九

1、经历运用面积模型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分数乘分数的乘法运算。

3、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乘分数的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重点: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难点: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

教师说明: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师:庄子的这句话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二、自主探究。

1、操作探究。

教师和学生都拿出准备好的纸条,按照课本上的样子来操作验证庄子的'话。

根据对折,对折,再对折,得出:1111×=×=2242。

师:照这样的方式截下去,永远也截不完。

2、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书上的方法折,涂色。

折一折,涂一涂。

31×=44。

331小组合作完成,先用图形表示出,再表示出的444。

3、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与相乘的积作为分子,

与相乘的积作分母。

思考: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

两个分数相乘,分子和分子相乘,分母和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尝试练习】。

351、填空:(1)×表示()78。

43(2)米的是()米。

54。

3、计算,结果约分成最简分数。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篇二十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算理和法则。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对计算法则的掌握,以及在计算中能约分的要约分。

学生对算理掌握。

1、4个7连加是多少?怎样计算?

2、还可以怎样计算也得28呢?

3、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4、学生小结整数乘法的`意义。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

2、出示例1: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3/10千米。3天修多少千米?

3、学生读题,分析。

5、学生小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整)是什么?(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6、3/10×3如何计算?(学生讨论)3/10×3=3/10+3/10+3/10=3+3+3/10=3×3/10=9/10(千米)。

7、问:3×3/10是怎么来的?

8、谁能说说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算的?

9、小结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10、练习:说出3/17×5和4/15×6的意义并计算。

11、指书比较4/15×6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12、小结:分数乘以整数时怎么算简便?

3/18×62/5×153/7×6。

你认为今天那些知识最让你感兴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83904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