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专业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0:41:03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专业17篇)
时间:2023-11-20 20:41:03     小编:文锋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回顾和回顾的一种方式。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提升文章的表达力。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和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一

道德经是一部古老而深奥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重要文献之一。这部经典的每一句字词都蕴含着极深的哲学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最近我有幸阅读了《道德经》,并在其中发现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分享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受道德经中“无欲”和“自然”的思想触动。现代社会之所以存在种种问题,根源在于人们不断追求无止境的欲望。而道德经中却告诫我们要返璞归真,学会舍弃私欲,去掉冗杂的物质追求,而是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谦和。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过度追求物质的浮躁风气,以及贪婪和虚荣的弊端。如果人们能够像道德经中所说的一样,摒弃私欲,返璞归真,也许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其次,道德经中“为无为”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劳心劳力,焦虑不断,但难以达到心灵的宁静。而道德经中倡导的“为无为”,则是告诉我们要放下执著与欲望,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我个人深受这一思想的启发,学会放下繁琐杂务,静心思考和反思,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清明。我发现,只有在不断地放下自我,追求无为无欲的状态下,才能收获更大的人生智慧和幸福。

此外,道德经中对于领导者的要求也值得我们深思。经书中提到,领导者应该“以无为治天下”,即不主动干预和操控一切,而是以宽松、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务。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领导者非常有启示意义。现实中,有些领导者常常以权谋私,以私利为先,忽视了民众的疾苦和福祉。而如果能够以无为的态度来管理和领导,注重民众的利益和福祉,也许领导者才能真正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最后,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思想对于我的影响也很深远。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名利的束缚,但往往陷入了表面的虚荣。道德经中告诉我们,道是无法用言辞来诠释的,名是无法用言语来定义的。只有超越表面的形式,才能真正接触到内在的本质。这让我认识到,名利追逐只会让人迷失在虚幻的世界中,而只有通过超越外在的物质价值,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阅读《道德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其中的道德哲学和生活智慧都让我受益匪浅。无欲、为无为、以无为治天下以及超越名利等思想都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加以思考和践行。通过阅读和研读《道德经》,我深信这部经典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二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传统教育讲座,并阅读了《道德经》这本书,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对道的理解和认识。

书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这个特有的名词,阐述了他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应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二、无为的思想。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要不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三、以无私来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四、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

第九章,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恃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这样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十六章,老子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其基本态度是“致虚”“守静”“归根”“复命”。“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一切物质的诱惑,回归到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忘了道。既然事物的发展是变化循环的,所以要不变以应万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方面,他认为无为就能不遇到危险。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择,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择,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学习了《道德经》,能体会到的道理很多,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去。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希望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去正确的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一分静气,真正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本人自觉《道德经》的资料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三部分是“治国”。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期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一般人都会认为,事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这个道理能够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现。此刻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响亮越好。为了追逐这两者,生命能够忽视了(那么多白领过劳死),良心能够抛弃了(学术造假、官场权钱交易)。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进取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实。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简介道德经的背景和重要性(200字)。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它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广泛传播。读《道德经》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也对现代社会有深远的意义。通过阅读并分享《道德经》的心得,我深刻地意识到其中蕴含着宝贵的道德观,对我个人的思考和行为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二段:对道德经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300字)。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以无为而治。它教导人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个人修行的重要性。《道德经》提醒我们遵循道义,使我们的行为具有悦纳和恩慈的品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无为而治”这一原则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在压力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淡泊名利,放下私欲,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长远的成功。

第三段:分享个人对道德经的体悟和实践(300字)。

通过读《道德经》,我清楚地认识到道义对我的影响和重要性。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以及这些行为会如何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我开始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们的需要和感受,并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帮助他们。我也学会了更加谦虚和宽容,不去过多地追求物质的利益和名利。这样的改变使我个人生活更加平和和谐,也使我周围的人们感到舒心和愉快。

第四段:道德经对当代社会的指导作用(200字)。

在现代社会,道德经的教导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合适的行为和品格,远离贪欲和虚荣。在商业领域,道德经告诫我们要以公正和诚实的方式经营,而不是追求短期利益和不义之财。在政治领域,道德经提醒我们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并按照道义的标准来治理国家。道德经的道德观念,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第五段:总结道德经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和重要性(200字)。

总体而言,《道德经》以其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对我的个人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教导让我更加关注个人品质和道德行为,使我的生活更加和谐和美好。我相信,《道德经》的智慧和思想会继续影响并激发人们对于道德和自然的思考,并且也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五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著作,又称老子,被认为是道教的重要经典。共81章,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此时此刻,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谈到道,第二部分谈到道德。其中,有许多与生命有关的哲学。乍一看,他们什么也感觉不到。只有当他们真的结合了生活中那些大大小小的'经历,他们才能感受到海洋般的神秘。

虽然《道德经》并不长,但它也有许多方面。在哲学、政治、军事和生活中有许多讨论。事实上,能够理解自己并产生感情的人并不多。《道德经》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它的“空”字。就像数学中的0一样,它关注底部,低调,一无所有。事实上,它意味着xx的存在。俗话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空虚;就是这样一种准备状态。你可以在任何时候捡起你并不顽固拥有的东西。当0为分母时,整个公式的结果为&infin。它告诉我们,生活中应该有间隙来保持灵活性。就像画空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了什么,而在于它没有画什么,而在于它暗示了什么。同样,生命的价值不再是固定的形式和路径,而是在未来存在的变数中,通过持续的自我奋斗可以产生的变化......

如果你每天反复阅读许多经典作品,即使你对它们很熟悉,也会觉得很无聊。把它们放下,再把它们捡起来很有趣。一次小小的告别胜过一次新的婚姻。我对《道德经》仍然有这种感觉。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六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道德的引领和规范,而《道德经》则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阅读《道德经》后,深深感受到了其思想的深邃和智慧的博大,因此产生了深刻的感悟,相信能够得到启迪的不仅是作者,还有许多人。以下就个人对《道德经》的阅读心得与体会进行阐述。

第二段:人生的真谛。

《道德经》中的“道”是一种宇宙观和人生观,以“道”为核心表达了个人对人类和宇宙存在的看法。个人理解“人生贵有涯,而知之无涯”,即有限的人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无限的知识和智慧。同时,《道德经》也强调了人生的短暂性,提醒人们珍惜今天,学会认知和体验当下的美好,而不是一味追逐功名利禄。

第三段:行事的方式。

《道德经》对待行事的方式,倡导的是一种和谐、理性、自主和内在的方式。作者不仅主张调整个体自身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提倡个体把握时机,适时作出行动,避免盲目和浮躁。同时还提出“去除一切杂念,保持平静思考”,认为只有内外和谐,才能真正地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合。

第四段:追求幸福。

人生的追求是每个人不断探索的问题,《道德经》也为人生问题探讨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作者认为,人的内心追求的是真、善、美,创造充满生命力的环境和自由,开启自己内心的芬芳,找到自己独特的人生地位。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人生的追求和发展方向,不断追寻真正的幸福。

第五段:个人感想。

《道德经》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深邃、智慧博大、持续强制的魅力。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思考了生命价值和意义,思考廉洁奉公、助人为乐、理性思考规避盲从的重要性。在此,我感慨于《道德经》的伟大和深刻,也深刻认识到自身需要不断修炼,积累智慧,追求真、善、美,让自己愈发成为有价值的人。

结论:

在《道德经》的诸多主题中,很多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性,呼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和道德关怀。它不仅为中国传统思想和行为准则提供了有益的指引,也让人们更好地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眼前的世界是瞬息万变,道德的引领和角色的充分发挥是我们在这个急速变化时代中摆脱困境、发展生命的根本,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并不断践行道德准则,让自己成为一名有品德且富有价值的人。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七

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事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那《道德经》究竟和好处何在呢?下面是我们组对《道德经》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们把它概括为两点,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处下无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语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第二道是运动变化的,不断展开的,而说明他的语言是固定的,不能随时运动变化的!举个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问我到底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为什么不直接形容证明到底有多爱,而是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为这种爱太深沉,太永恒。所以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能够道明。任何华丽的词藻,在这深沉而又永恒的爱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说的越是深沉普遍的东西越无法表达、说清与道明!那既然道是无法说清与道明的,所以我们认为那只能“悟”那怎样去悟呢?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悟呢?我们认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道的真正与真谛!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八

第一段:引子和阅读的初衷(200字)。

亲子阅读一直以来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而《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誉为“始祖之书”,它所蕴含的道德智慧也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因此,我决定与孩子一起阅读《道德经》,既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种尝试。

与孩子一起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孩子对其中智慧的渴望和兴趣。每当我与孩子共同探讨其中的哲理和道德原则时,孩子总是聚精会神地倾听和思考。《道德经》中的诸多格言和箴言,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和大怨,必有余怨”,都引发了孩子对于为人处世的思考。通过这种共读的形式,我不仅向孩子传达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更启发了孩子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三段:道德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300字)。

《道德经》中的智慧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强调“退无所求,其利万乘”,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品质。同时,《道德经》中也多次提及“谦让”和“无为而治”的原则,这对于孩子的品格塑造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与孩子共读《道德经》的过程中,孩子慢慢懂得了拥有一颗包容、谦逊和富有自控力的心态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第四段:借鉴道德经智慧的方法(200字)。

我们可以将《道德经》中的哲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讨论和解读《道德经》中的箴言和格言,激发孩子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同时,我们可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以“无为而治”的方式处理问题,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心。只有把道德智慧抽象到具体的生活中,才能使之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200字)。

通过与孩子共同阅读《道德经》,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部古代智慧的力量和对于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作用。《道德经》中的智慧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未来,我将继续与孩子一同探索和学习这部古代智慧之书,以此为引导,培养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九

我认为,“委则全”的“全”应当是“两全”即成全双方面,而不是“一全”即成全单方面。中国在外交上的委曲求全换不来“两全”,只是成全了对方,伤害了自我。这样没有底线、没有原则的委曲求全只会纵容对方嚣张,使对方得寸进尺。我想,这应当是为什么中国始终都不能解决好领土争端的症结之一。

国家如此,国民亦是如此。前文提到的那个大妈应当是许多国民的缩影了。用委曲求的双方的和睦和面子,却苦了自我。这其中涉及的是国民的面子问题、性格的软弱性和阴暗性。委曲的那一方长期以往的埋怨可能会发展成长舌妇,而另一方可能会有“小人得志”的阴暗面,得寸进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与人的交往缺乏坦诚直率。由此看来,委曲求全会滋生人与人之间没必要的芥蒂。

所以我认为,“委”不必须能“全”,“枉”不必须能“直”。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

就从我女儿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说起吧。在录取通知书里的大信封里,同时装着学校留的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经典、品味经典,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列了几个备选书目。不用看那些书的名字,我就知道,兜兜转转之后,女儿一定会选《道德经》。

果然,前天女儿在我家的微信群里留言:“果断选择《道德经》,从我姥爷的文章里借鉴点就够了。”后面是一连串调皮的表情。我回复她:“不带这样把抄袭美化成借鉴的。”调侃归调侃,隔天女儿还是说:“和姥爷一起吃饭去,再听他讲讲。”

我当然明白,这种“听讲”会深化她对《道德经》的理解,会成为她读后感的一部分。应该说,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听讲”已经让她的血脉中流淌着一种文化传承。也许她自己都不明确如何选择时,这种传承已经在无形之中替她做出了选择。

还是在我女儿四五岁时吧,我牵着她的小手散步时,常常游戏一样教她背《道德经》,大概背了20多章,她不想再学,我也就没有再教下去。一切都顺其自然吧!

前段时间和她闲聊,她说有不少同学在整容,有的甚至去了韩国,她感慨:“我能理解他们爱美的心理,也能接受化妆,毕竟卸妆后还是原来的自己。就是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去整容呢?想找回原来的自己,再也找不到了。”我当时有些激动,因为我看到,一颗小小的种子,已经在她心里发了芽!

《道德经》是老爸最喜欢读的一本书,也是他说的最多的一本书,他的书架上,有各种版本的《道德经》,一排又一排。他常说,一部经典胜过万卷杂书。读了这部书,没有什么烦恼放不下,没有什么心结打不开。

他是以读道讲道传道为乐的。不仅仅是说、是讲,道法自然的思想之于老爸,已变成一种人生存在,变成了一些生活细节,变成了生活本身。他把自己活成了“老顽童”,心灵处于一种自由舒展的状态。

老爸退休后,为传播传统文化,做网站,办论坛,创立微信平台,一直乐滋滋地做着道学普及工作。现在,他又用明白、朴实又生动的话去译注、理解他心中的经典,想让更多的人能接受《道德经》,读懂《道德经》。我觉得,写《〈道德经〉传家版》是他退休后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而所有这些,用他的话说都是在玩,退休后,给自己找个玩的地方。

老爸玩得开心,我也为他开心。毕竟,这个玩的地方可以安放他的精神世界。《道德经》中有一句“不失其所者久”,老爸对这个“所”的`解释是“灵魂安放之所”。他对这个字独到的理解,让我深深地意识到,他是一个幸福的人,《道德经》就是他寄放灵魂的所在。

其实,在我心里,也曾有疑问:这部书,值得老爸这么读吗?在一番求索和对照式的阅读之后,我找到了答案。那是在读过《西方哲学简史》之后,我曾随手写下这样的文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休谟、康德、黑格尔……一个又一个闪光的名字背后,站着一个又一个的思想英雄。我只是匆匆地追随着他们的脚步,倾听一颗又一颗高尚的心灵对人类永恒问题进行着无尽的思索和追问。

很奇怪,合上书,除了有艰涩阅读之后的轻松感,还出现了一种幻觉。仿佛看到老子独坐在一座高山的顶峰,双目微阖。他静静地看着两千多年里思想战场上一轮又一轮弥漫的硝烟,像静静地俯瞰着山间的云烟漫卷。

老子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精神血统,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今年父亲节的前一天,我带着女儿一起去老子学社。在那里,每周六下午老爸都与同道中人一起分享《〈道德经〉传家版》。我想,我们几代人一起学习《道德经》,就是对“传家版”一种现实的、真切的诠释吧!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宗旨”,其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对家庭教育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亲子阅读作为一种亲密的互动方式,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够在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提升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和智慧。下面将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谈谈道德经亲子阅读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亲子阅读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密切。我曾与孩子们一同阅读道德经,通过对经文的解读和讨论,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交流并理解彼此的思想和价值观。在共同探索道德经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古代智者的智慧和人生观,也能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样的互动使我们的感情更加深厚,增加了相互之间的尊重和信任。在家庭教育中,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而道德经亲子阅读正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其次,道德经亲子阅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道德素养。在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关于如何正确行为的经文,这些经文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好的道德参考。通过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和思考天命、人伦、修身养性等问题,他们能够逐渐学会如何判断是非,明辨是非,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道德经中的智慧启迪了孩子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道德意识,使他们能够成长为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人。

再次,道德经亲子阅读有助于提升家庭成员的智慧。道德经是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了很多深刻的思想和哲理。而通过与孩子们一起阅读和讨论经文,我们能够一同思考其中的智慧,从中汲取道德经的精髓。这样的历程不仅可以让我们改善品行和言行,还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观念,提升我们的智慧。因此,道德经亲子阅读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成长,对家长自身的修养和提升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道德经亲子阅读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道德经需要对经文进行理解和解读,而与孩子们一起进行经文的学习和讨论,则需要他们运用自己的思维加以思考和归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本质,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非常重要,也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表达自己。

综上所述,道德经亲子阅读是一种有益的家庭活动,它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又能够提升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和智慧。在面对当今社会伦理问题愈发复杂的背景下,道德经亲子阅读成为了一种弥补传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家庭是培养下一代社会主体的最基本单元,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多有良好道德素养和智慧的人才。因此,鼓励和推广道德经亲子阅读,将为培养高素质、高品德的下一代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二

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自己受益匪浅。该书不仅是道教的宝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世之作。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认识。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真的是博大精深,义理渊明,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对人生的认识有个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每个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理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人生经历。所谓“慈”,就是要有一个博爱之心,爱自己这是第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从谈及爱社会、爱他人,反过来讲,过分的爱自己,就是自私。在这里,老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天大道,只是他没用语言说明,爱,不但爱好人,也要爱坏人,世人都爱,这是“慈”的基本内涵。有了一颗无限爱心的人,接下来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认识世界上的种种事物。用一颗纯正无邪的心去感悟世间的万物,从诸事物的表现去发掘其根本的内涵,这就是“俭”的功夫。“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不能领先的认识事物,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总得有个先后,在认识上不能人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那样社会不会有发展,老子的教诲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认识事物,不能标新立异的只是一味的教条,只有参考了不同的认识论,将众人的思想融会到自己的思维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条。

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认真学习,能让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会影响到各个方面,要不断地揣摩,慢慢地体会。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三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四、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

不同于儒家学派的观点。《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不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内容两个层次,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止文明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会哲学。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四

―――治国与治人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道德经》的前半部主要论述了治国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论述了如何治人。开篇,老子以具体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而观其徼”,即写出了要认识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无欲”。这与他所主张的治国思想“清净无为”异曲同工。“无欲”也就是《道德经》主要的治国思想。然而,要做到“清净无为”并非易事。于是其下又有阐述。在老子心目中,做到“清净无为”的基本方法就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没错,若不崇尚贤能,就不会有人想去争“贤”这个名号;若不使难得之物变得昂贵,寻常家庭也可以拥有,就不会发生偷盗之事了;若百姓见了珍宝而没有占为己有的欲望,社会就能安定。这些在现在看来,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商品价格过高,人民生活就会的不到保障,社会安定也就没有保障。不过现今社会,尚贤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无贤无德的人迟早会被社会浪潮无情淘汰。不过,这些只是百姓所需要的。要想社会能真正的长治久安,君主,或者说是统治阶级,更需要做到“清净无为”。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战火纷飞,战乱不断的时代。对统治阶级而言,实践“清净无为”最基本的就是不轻易挑起战争。战争的可恶与可怖是谁都知道的。战火一起,百姓垦种的机会就会被剥夺,荆棘便会丛生于野,房子也会毁于战火……最后无论谁胜谁负,流离失所、受灾受害的,到底还是那些在底层的百姓而已,统治阶级仍旧可以继续他们奢靡的生活。由此可见,兵者,乃不祥之器,除非真的是万不得已,千万别用,而应该舍弃之,代以农耕之具。这样,社会才会安定。

治国如此,那么治人又该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刚。所谓“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柔,能变化于无穷,并包容一切;水刚,故可滴水而致石穿。水集“善、柔、刚”于一身,治人也是如此,要善、柔、刚三者并重。善,并不仅仅只是善良之意,还要与人为善。如果人人都信善,整个社会就将会呈现出一派祥和之气。人人不生恶念,太平盛世将唾手可得。柔,然而不弱,能使心平气和,与“善”所产生的效果不相伯仲。而刚,则是要坚强,持之以恒。只要有恒心与坚强的意志,铁杵难道不能磨成针么!只要能做到“善、柔、刚”,就可以变得信、美、辩、智、博。虽不能成为圣人,也将不远矣。

老子《道德经》中所陈的治国与治人思想,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而在治国方面,要用“正、德”。这样,国家平安无事,个个以德服人,要想安定就很是轻而易举了。

当然,正如老子所说,事物总存在两方面。我们也要辨证地看待《道德经》,毕竟它是千百年前的著作,其中有些陈述难免会与现代社会相悖。不过,《道德经》无论是在治国还是治人方面,都不愧为我们民族的瑰宝!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五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经典著作,内容详尽阐述了道的概念及其应用。在学习和阅读道德经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够理解老子的思想,也能够借鉴其中的智慧,扩大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自我修养。

第一段: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它赞扬的是不为自己的利益而劳碌,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不断地去自我完善,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我在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人类现代社会强调的应该是合理利用自己的资源,而不是过分追求功利,更不是以权谋私,从自我保护走向自我发展,这对于我们信仰修养而言有着无比的意义。

第二段:道德经中的“以柔克刚”

在道德经的世界里,有时候我们会意识到,在治理事物时,柔弱大于刚强,因为在某些情况下采取暴力,只会导致更大的矛盾造成更大的灾难。换句话说,体谅对方、寻找妥协、隐藏更自我都是可以带来更大收益的选择。道德经告诉我们,柔的力量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力量,是一种有益于相互合作和相互理解的力量。这在当今社会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中,这种做法更是切实可行的。

第三段:道德经中的“自然万物”

在道德经中,作者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尊重,并以自然界的所有生命为目标。道德经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合理、理性和完美的,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极大地启发了我们的自然环保之心。我从道德经中好像理解到,如果我们更多地倾听自然规律,更加尊重自然,就会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这种认识会让我们建立长期的、更有意义的关系。

第四段:道德经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德经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实现人类的自我完善。修身是指培养自己的品德,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齐家是指管理好家庭,促进家庭中的和谐与幸福;治国平天下是指推进社会、协调和规划的工作,以实现国家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从根本上讲,道德经的这种思想体系,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很有意义。

第五段:结语。

道德经的精髓在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启示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它所要求的修养和素养的目的,是道德与人类文明的最终目标。通过此书的学习,我们必须要学会把握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物和价值,并努力去实现更有益的选择。因此,经过多次地反复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我愈发地认识到,道德经是一部让人心灵受益的伟大著作,带给我们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它本身意义的范畴。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六

《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向人们诠释哲理。从古至今它影响着无数的炎黄子孙,并且带着中国古文化的精髓走向了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元素。

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在努力的学习,不停的前进,也许身心具疲,却不敢放慢脚步。把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丢失,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常人之道,只为求功利之名。毕竟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所以我们选择了必须走好我们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遗憾吧!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自古有和无的对立和统一是现实世界一般的存在方式。老子的有无论从世界本体上确立统一规律,有无欲望的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会拥有大的智慧,才会更好的改变自己去为改变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七

通过阅读《道德经释义》,使得我对《道德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此书净化了我的身心。对于《道德经》的内容,我理解的主要是讲求“尊重规律”。

尊重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现在的一些人,毫不尊重规律。破坏生态平衡。

活剥珍惜动物皮毛来“美丽”自己,各种皮草近几年疯狂流行。各种动物皮毛成了时装界的“宠儿”。从活剥浣熊皮毛、狐狸皮毛、老虎豹子皮毛、貂皮等等这些,杀害珍稀保护动物来美化温暖人类自己。毫无知觉的残害无辜生命。

不负责任的饲养宠物后遗弃。现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除了满足衣食住行之外,还要满足人类的爱心和同情心。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人,却并非真正爱护小动物,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之快。毫无责任感。在喂养宠物之前不考虑清楚,头脑发热的就将这些宠物用来填补人类内心实际万恶的那一面。在新鲜感过后,不再照顾它们,甚至遗弃它们。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流浪猫狗不断地大量地增加形成恶性循环。这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规律。

生态链面临断裂。进一步影响了全球气候环境,人类生存环境因为自己对自然规律的不尊重、重视而面临威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道德经》两个观点。

一、对立统一之辩证关系。“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这是说,任何事物都由正反两种因素组合而成。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为其根。有正必有反,二者对待存在,相反相成。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分人类的.无责任感,导致流浪猫狗剧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美的和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会转化为不美,善会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化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80801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