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9:51:09
青岛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通用14篇)
时间:2023-11-20 19:51:09     小编:笔尘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内容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当突出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教案的编写要求全面、细致和具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实例,供大家探讨学习。

青岛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一

《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笔算乘法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对容易一些。

1、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通过两位数乘三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规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

难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的定位。

1、旧知铺垫:

引导学生回忆两位、三位数、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复习旧知: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新课学习做铺垫。

2、点出例题:

“145×12”知道这是一个新内容。先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三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自己探索交流处“145×12”时,问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根据什么列竖式计算的?290表示什么,145又表示什么。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探索,掌握了三位数两位数的算理和积的定位。

3、巩固练习

当学生自己探索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时,这一内容还不够扎实,所以及时给出练习,学生思维得到更深刻的认真!

给出四道练习题,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分小组上台版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集体订正,加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迁移,类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再巩固

我设计了三道:“小马虎”做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小马虎”的计算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中容易犯的错误,这样为我们的学生提了醒,当学生找出了“小马虎”的错误时,是快乐的,可能有类似的学生得到了提醒。

4、课堂小结

学生简要回顾,叙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感受所学的知识价值。

本节课得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的空间,注意了学生的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在这里教师创设情意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自己解答,教师适时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知、探索的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

青岛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二

课题近似数课型新授。

教材内容解读。

教材呈现的胡夫金字塔的石块数,太平洋的面积,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上面的数据,发现问题,从而引出近似数相关知识的学习。然后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认识近似数以及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密切数学与的生活联系。

教学目标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2、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

重点。

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学法指导引领解疑合作探究观察实践。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约”字它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对比下面这两句话理解“约”的意思。

我校有学生1300名。

我校有学生约1300名。

你能用这种表达方式描述生活中数据吗?

2、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师:近似数就是和准确数差不多的数,怎样才算“差不多”?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1)11030大约是多少万?

(3)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完。

成小电脑提出的问题,独立完成后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句话理解“约”字的意思。

同桌互动,找生活中的近似数。

小结: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准确,的表示出来,或无法准确地表示出来,我们就用一个差不多的数来表示,这个数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近似数。

引导学生体会11030比一万多,比两万少的多,所以11030接近一万。

1、完成自主练习1,

口算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完成后,让学生把每一组的两个算式进行对比,找找其中的规律,加深对口算方法的理解。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

去,全改写成0,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四舍”。而等于或大于5的,向它的前一位进1后,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这种方法我们叫做“五入”。这两种方法合起来,就是求一个数近似数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小黑板出示)。

(4)讨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与数的改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完成自主练习二。

独立做集体订正。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明白有不同的方法后,再选择方法自行解决。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算理。

对于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达标测评:

一、填一填。

1、省略794980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2、55020≈()万。

3、98243700读作(),这个数约是()万,约是()亿。

4、三百四十二万七千写作(),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5、28□540≈29万,方框中最小能填()。

二、读一读,按要求写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1、天坛的总面积达2768000平方米。(四舍五入到万位)。

2、,上海常住人口为17524700人。(四舍五入到万位)。

3、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四舍五入到亿位)。

4、我国的粮食产量为450667470吨。(四舍五入到亿位)。

板书设计:近似数。

近似数的意义:“四舍五入法”的意义:

近似数的求法:

11030≈万四舍五入到万位要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

178680000≈亿四舍五入到亿位要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否满5……。

教学反思。

亮点:不足:

改进措施:

青岛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三

在数学课上二年级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二年级数学老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是他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二年级数学青岛教案设计”,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一个是直角的弟弟,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一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一画,那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画一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师:你能试着画一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三、教画人物简笔画。

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复习铺垫:(出示题目)。

1.计算:

40+6×870-5×4。

2.一枝玫瑰花5元,一枝康乃馨3元。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创设情境,聊天导入。

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了,又是一年新的开始,小刺猬也有了一个新的生意,瞧,它的鲜花店开张啦。(出示教材情景图)。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大家提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我们要知道什么条件?

4.针对第一种方法,重点讲述: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意义上来多说。)重点强调。

5.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一共要花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在大部分学生计算好以后,组织汇报。

6.及时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组织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分男女生比赛)。

4+24÷85-8÷4。

72÷8-336+81÷9。

45+8×480-6×8。

指名学生说运算顺序,叫6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第二关:森林医生:书上练一练:3题。

第三关:解决问题:书上练一练:1、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青岛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四

学生自主回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时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板书。

1、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一共有多少顶帽子?

一共多少只鸽子?怎样列式?

板书:1+1+1=3(只)。

乘法算式呢?

1×3=3(只)。

算式中,1表示什么?3呢?

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一共有多少个帽子?

活动二。

再来看看情景图,又有什么变化?(课件)。

帽子上的鸽子飞了。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怎样列算式?

板书:0+0+0=0(只)。

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0×3=0(只)。

算式中,0表示什么?3呢?

那如果魔术师有6顶帽子呢?

7顶帽子呢?9顶呢?……学生看图,自由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说说自己的思路。

学生提问题。

学生自主回答。

0的乘法是教学难点,要帮助学生认识每个帽子里的鸽子可以用0表示。

用课件演示,更形象、直观。

置必做题:

选做题:

实践创新作业:做个小老师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家人听。

大变鸽子。

1+1+1=3(只)1×3=3(只)。

0+0+0=0(只)0×0=0(只)。

思优点:

不足:

课改。

反思: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板书:0×6=0。

0×7=0。

0×9=0……。

看看这几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活动三。

自主练习1。

看图,图中画了什么?看看有几个算式?单位名称是什么?求得是什么?你会做吗?

活动四。

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一共有多少个灯?用加法怎样列数学算式?

6+6+6+6=24(个)。

用乘法怎样列式?算式里有几个几相加?

活动四。

自主练习1、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几个几相加?

学生独立完成。

注意练习的自主性。

青岛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五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小黑板,练习题卡片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例1学生尝试。做在练习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xx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1)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写在教者准备的纸上。并注意巡视,以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并有意进行收集。

(2)集体评析。先引导学生看过程,同意吗?这个结果比较大,怎么读?再出示一份错误作业,他错在哪儿了?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小心。

(3)总结计算法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都是分几步做的?第一步做什么?所得的结果的末位怎样?接着说下去。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做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做练习五第2题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做练习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 48 128

×5 ×16 ×16

比较前两个式子和第三个的联系区别

青岛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六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教材35页—36页)。

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在创设的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学媒体。

视频、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出示图片《看图讲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为什么会跑到小主人的前面吗?

学生讨论、汇报。

二、学习新知。

1.数学活动。

在纸上任意点两点,用线联接它们,量一下它们的长短,比较一下谁最短?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回答。

2.想一想。

出示图片《看图回答问题》。

(1)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

(2)你估计小明到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

指明几个学生回答图中的问题,并说明他们的理由。

3.量一量。

学生独立完成36页的“量一量,从a到b的三条线中,哪条线最短”。

学生汇报结果。

4.看一看。

观看视频《公理(线段最短)》。

师生共同出结论: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师提出距离的概念: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5.做一做。

问题1.河道长度。

如图《河道长度》,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a、b两地间的河道长度有什么变化?

问题2.九曲桥。

如图《九曲桥》,公园里设计了曲折迂回的桥,这样做对游人观赏湖面风光有什么影响?与修一座笔直的桥相比,这样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说出其中的道理。

6.教师鼓励学生试着举出类似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

三、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教材36页“练一练”

青岛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七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仿写:犹如……)。

改句:高原的秋雨,一条条,犹如明亮的琴弦,在天空和大地之间绷紧。

2、霎时,潮头奔腾而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将句中加点的词语换个说法,不改变句子的原意。)。

改句:刹那间,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浪吼。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改为陈述句)。

改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就是鸟的天堂。

4、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仿写:……似乎……)。

改写:凤凰花开时,每一朵就象一团小火焰,一树凤凰花似乎要将黑夜照亮。

5、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荡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改为感叹句。)。

改句: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多么好看呀﹗。

6、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仿写:……要是……就……)。

改写:庄稼要是没得到农民们的细心照料,就不可能长得茁壮。

7、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改为双重否定句)。

改句: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不能不感到惊奇。

8、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改为感叹句)。

改句: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是伟大的工程﹗。

9、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改为陈述句)。

改句: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

10、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改为感叹句)。

改句: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啊!

11、伐木人用斧子把那棵树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改为“被”字句)。

改句:那棵树被伐木人用斧子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12、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扩写)。

改句:一棵挺拔的杨树和一只声音婉转悦耳的白灵鸟是互相关爱的好朋友。

13、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仿写:……像……)。

改句:丹顶鹤如雪的头上顶着鲜红的肉冠,像白金冠上嵌着一颗夺目的红宝石。

14、狗敏捷地跑上来,把大白鹅的饭吃完,扬长而去。(改为“被”字句)。

改句:大白鹅的饭被狗敏捷地跑上来吃完,扬长而去。

15、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改为陈述句)。

改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它会一天一夜不回家。

16、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改为陈述句)。

改句: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直到把老鼠等出来。

17、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改为感叹句)。

改句: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

18、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改为反问句)。

青岛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大家想知道是谁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是谁?(出示课件)。

生:魔术师。

师:我们一起上魔法学校,看看天才魔法师!我们见到的第一位是魔法老奶奶,她对我们说:我们要去交朋友了,准备好了吗?(课件)。

生:准备好了!

生:有!

二、分一分,揭示概念。

师:我们见到的第一位是魔术师奇奇,他带了一大袋东西,同学们,你能帮他分分类吗?(学生上台进行分类)。

老师将其分到一类的拿给同学看。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分法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这么分呢?

生:因为形状一样。

师:他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了一起,看我们一共分了几类?一起数数。

生:四类。

学生都很感兴趣,开始猜测。

师:像这样长长方方的像这个盒子一样的形状叫什么呢?

学生很神秘的从盒子里找到字条。

师:好紧张啊,一起来看叫什么?

生:长方体。

学生依次找到其余三种形状的名字。

师:像这样方方正正的形状叫正方体。

像易拉罐这样圆圆的柱子的形状叫圆柱。

像这样像个皮球的形状叫球。

(将实物和名称对应帖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师:我们一起将这四位朋友的名字读两遍,大家记住他们的名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魔法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礼物,分小组说说你们组都有哪些形状的礼物?

(小组进行交流)。

师:下面我说名字,如果你们组有小组长就把它举起来,大家看看对吗?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三、合作交流,感知特点。

小组内选一种自己喜欢得形状进行交流。

汇报:。

生: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面是平平的,有六个面。

生: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面也是平平的,有六个面。

生:圆柱是圆圆的,两头,周围滑滑的,容易滚。

生:球是滑滑的容易滚。

学生自由说,语言可能不准确,过程中老师进行引导。

四、休息,闭眼想。

放音乐,闭上眼睛,在脑子中放电影,用手比划一下他们的样子(鼓励孩子,魔法师有奖品)。

大家都看到这些形状了吗。

师:在魔法学校老师还拍到了许多照片,我们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形状的图形好吗?

生:好。

放课件展示,学生说形状。

五、玩游戏进行练习。

(1)看看你的感觉对吗?摸了再说(找三组同学上台做并奖励魔法卡)。

(2)魔法袋中有变出来,我说你摸(一个说形状,一个摸)。

既熟悉了名称,有感知了形状,学生兴趣很高。

(3)考考你.,能过关吗?给这些图形找找家(课件拖动图形练习)。

六、小结。

魔法学校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老师:我们认识了四位朋友,分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大家都记住他们的名字和样子了吗?

生:记住了!

生活中到处都有这几位朋友,回家可以大家找一找!

青岛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九

课题数字编码课型新授。

教材内容解读。

《数字编码》是四年级上学期数学“相关链接”的内容,属于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知识范畴,此类知识作为新课标规定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旨在给学生搭建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活动的课程渠道。

教学目标1.掌握编码的特点,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简单的编码。2.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的广泛性。3.在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这个完整的数学思辨过程中初步探究出“编码”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基本特点,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数字编码的基本特点,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简单的编码。

在于学生如何逐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学法指导引导观察、合作交流。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

活动一。

出示图片。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编码?

活动二。

师:观察这张身份证,这个身份证号码是用什么组成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揭开身份证号码之谜。

师:请大家收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小组合作,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请学生代表上台汇报。

生1:我们的身份证号的前6位都一样的。

生2:中间几位和我的年月日一样的。

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再适当补充,介绍身份证号码蕴含的其他信息和含义。以老师的身份证号码为例板书。

师: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

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今天所学的编码?

生1:车牌号码。

生2:商品二微码。

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给学生设置悬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小组自主活动,汇报、交流。

老师补充,身份证的倒数第二位来表示性别,双数表示女性,单数表示男性。

第7-14位表示持身份证的主人的出生年月日。

知道编码的优越性。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

生3:邮政编码。

师:重点讲解邮政编码。

最后师生总结归纳: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活动三:巩固练习。

1、身份证号码的倒数第二位的数字是用来表示(),单数表示(),双数表示()。

2、聊城市的车牌号前两位是()。

活动四。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数字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讨论、实践、交流进一步获得读法。从而达到扎实、印象深刻。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回顾、交流学习收获。

达标测评:

一、判断题。

1、第二代身份证号码由15位数组成。()。

2、小明和小华是孪生兄弟,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一定相同。()。

二、填空题。

刘明是四年级二班学号为36的女同学那么编号为42362;孙华是二年级四班学号为8的男同学,编号为24081.那么编号是33072的学生是()年级()班()号()同学。赵欣是这个学校四年级一班学号为5的男同学,编号是()。

板书设计:

编码。

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车牌号条形码。

教学反思。

亮点:不足:

改进措施。

青岛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十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以发展。

青岛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十一

本节内容是在三年级观察由3个、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所摆成的物体,从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形状不变。

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所摆物体的正面的形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想一想,该怎样摆?这当中强调要有各自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里讨论,待有结果以后,再尝试拼摆,通过自己亲身实践,验证自己的设想,这样设计一是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猜想,富于实践。二是亲身经历数学学习历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由猜想、假设到操作验证,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能力。

得出各种不同摆法以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难发现摆在原物体某一个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对齐着摆就行了。摆在后面,如果允许不对齐,就会出现更多不同的摆法。

此刻,我又作了拓展;可以再添加相同的小正方体了吗?学生回答:可以。可以添加多少个?1个、2个、3个……一直到无数个。学生的思维很发散,很有创意,真了不起,他们已经发现拼摆中的规律:只要在原某一个小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即可。

从上面、侧面看形状不变,改变了教学的策略,先研究侧面,后研究上面。因为侧面的摆法和正面摆法有相似之处,仍然有无数种不同的摆法,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拼摆,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多种不同的摆法。当研究从上面看时,要求学生直接通过展开丰富想象无需拼摆,直接借助电脑上拖动小正方体展示不同的摆法,同时还提问: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举出了多种不同的摆法。

整个探究过程,大胆放手、扎实有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青岛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十二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青岛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十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课件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二)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习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习。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习(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习)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青岛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十四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7906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