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洞察。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下面是一些优秀读者写的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篇一
读完《范仲淹的故事》一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被范仲淹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打动。
课文写范仲淹刻苦求学,每天鸡鸣即起,每天只煮一锅粥。范仲淹十分珍惜时间,不把时间浪费在任何地方。与范仲淹比起来,我真是太不懂珍惜时间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六,在家里我不用煮饭也不用洗衣服,所以我就睡到中午太阳照屁股才起床。起床后吃完早点,妈妈叫我去放牛,可是我说:“不去,我懒得动。”然后妈妈骂了我一句就走了。
妈妈走了以后我就去找小伙伴到田里嬉戏,还去河里捉鱼。快天黑了,我回到家里,奶奶已经把饭菜做好了,我津津有味地吃着,吃完又去看电视了。每到周末,我都是这样度过,每天什么正事也不干,虚度光阴。
读完《范仲淹的故事》以后,我每天都很早就起来了,干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因为我知道,如果现在整天这样虚度光阴,将来只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范仲淹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得到了好回报。
功夫绝不会负有心人,我现在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学习了《范仲淹的故事》。我被范仲淹的学习精神彻底感动了。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划粥割齑。这个小故事,讲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学习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固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奋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
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不禁想到,划粥割齑这个故事中范仲淹为什么一天只喝一锅粥,每天都是凌晨鸡叫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为什么他这么有毅力呀?范仲淹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我想了很久,才终于想到了答案——因为范仲淹很热爱学习,把学习看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所以他才那样做。
今天学了这一课,让我想到了这次考试。我做卷子时,做到做附加题了,我觉得太难了,我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来。我想放弃,但又有点不甘心,我觉得似乎能把这道题做出来,但最终还是没有做出来。都怪我平时太贪玩,没有把知识学扎实。
今天学习了范仲淹的故事,我觉得我要学习范仲淹的精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相信只要我努力,也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朱宇昊)。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篇三
他的一位同学特地跑过来叫他。但是,范仲淹只随口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说完以后,他连头也没抬就又继续读书。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试的资格,还参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范仲淹的做法使我想起了我的不足。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正在家里写作业。突然,门外响起了一阵喧哗声。我赶紧跑出门外看,原来是外面正在卖很便宜的菜。我叹了口气,回到了家里,又开始写作业。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篇四
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这篇文章由成功集整理,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太宗祥符进士,由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后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主张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工于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都(今属商邱)学舍读书。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篇五
读完《范仲淹的故事》,内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泛起层层波涛,久久不能平静。内心深处不禁为范仲淹面对锦衣玉食不改其志;面对皇帝的驾临能够一睹芳容,能够坚守内心的平静继续读书;小小的一介草民,能够从小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坚守志向,一步步实现梦想而激动不已。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范仲淹之手。可是这一切荣光的背后是无数的艰辛,是面对无数诱惑的坚持和坚守,是能够忍常人无法忍受的苦痛、寂寞、闲言碎语和不屑。一岁就独自到寺院读书,这可以说对于我们来说太难太难,遥想那时的你我,哪一个不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一两岁,别说是离家,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离开父母的操劳,更别说粗茶淡饭了。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能坚守自己的梦想,不断的读书。梦想不断地坚持并付诸于行动是成功的唯一途径,范仲淹就是这样坚持和努力的。应天府书院读书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那时享用的是划粥割齑,但丝毫没有影响他日出闻鸡而读,落日与月相伴而卧,春华秋实,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从不改其志。面对朋友的好意,先是拒绝金钱,而后是不敢尝试锦衣玉食。内心深处总能够绷紧警觉自省的弦,不至于一两次的口腹之快,而改变长期粗茶淡饭的处境,以至于读书救国梦的破产。如果说这些都是好克服的,现在的你我都能做到,但是面对前呼后拥威风八面的皇帝,你能够禁住自己梦想的助推人,理想实现的总舵手的诱惑,总保持一颗警觉的内心,有一种理智的声音提醒自己,现在神马都是浮云,只有付出努力,最终还是实力说明一切。因此,他可以面对传说中的皇帝不屑一顾,可以平静面对未来的顶头上司的光顾,内心坚守当前的一切,把握自己当前应该所做。
我不敢想象,如果换做我会怎么样,也许不会那样的清高,偶尔品尝人生百味,但我不会迷恋其中的酸甜苦辣。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过,才能体味各种的滋味。但我也会像范仲淹那样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前行,无论人生道路崎岖与坎坷,只要生命不止,我想一定要继续前行。
《范仲淹的故事》它就像一颗指路的北斗星,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它就像那永不停息的马达催我奋进;它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块鲜明的路标,使迷茫的我不在徘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上路前行。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篇六
读完《范仲淹的故事》,我的内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泛起层层波涛,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课文写了范仲淹家境贫寒但是依然努力学习,最终成了朝廷大臣。范仲淹为了求学只身去前往应天府书院。为了读书他每天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为了节省时间,他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他的这种品质令我感动。我掩卷沉思:范仲淹家境贫寒还刻苦学习,而我有优越的学习条件还不好好学习。
记得上星期六,妈妈让我写作业,我却说:“反正也星期了,等一下再写吧!”我一拖就是一天,到第二天我还是不想写,晚上临睡前我才想起来还有一大堆作业没写呢!我写呀写,到半夜才写完。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这一课,我真的想了很多。我们现在还小,只要努力,一切都不晚,从今天起,我要用范仲淹的精神将激励着我,让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篇七
课文讲述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
范仲淹,自幼胸怀大志,刻苦攻读,为了实现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他曾一个人离家去应天府书院求学,苦读诗书,钻研学问。尽管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但他却毫不在意,坚持发愤苦读,并且谢绝朋友送来的美味佳肴,只食粗茶淡饭。在非常情况下仍然能够排除干扰,埋头苦读。从政之后,施展了抱负,被后人所称颂。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生活。每天,妈妈都会给我做可口的饭菜,可范仲淹每天只吃冷米粥。我身穿漂亮的衣服,穿脏了,还有满衣柜的衣服可以换,可范仲淹生活俭朴,哪里穿过好衣服呢?我的学习环境良好,可范仲淹只能到山上的寺院里读书。在学习上,我更不如范仲淹,一有人说话,我便跑去看,可范仲淹却能排除干扰,埋头苦读,他用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着。
这篇课文深刻地启示我们:人不但要有远大的志向,而且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篇八
在我学过的许多课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范仲淹的故事》。每次语文早读课,我就先翻开这篇文章,反复阅读和思考。
文章说了当时的生活多么清苦,但范仲淹爷爷不怕艰辛,没日没夜地读书。你看:他累了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饭充饥;鸡叫便起攻读,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每天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而我们累了有父母靠靠;饿了宵夜;太阳升起来后才起床;晚上早早就睡觉去了。
范仲淹爷爷的好友给他银子,他不要;给他饭菜,他也不要。我们却把父母的血汗钱大手大脚地花出去;好吃的东西轮不到别人品尝,一会儿就被我消灭的无影无踪了。
范仲淹爷爷当宰相后,提出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我们连屁都没放一个,更别谈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了。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也成为像范仲淹爷爷那样的人才!让别人也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赞颂我们。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篇九
读罢《范仲淹的故事》,内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泛起层层波涛,久久不能平静。内心深处不禁为范仲淹面对锦衣玉食不改其志;面对皇帝的驾临能够一睹芳容,能够坚守内心的平静继续读书;小小的一介草民,能够从小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坚守志向,一步步实现梦想而激动不已。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范仲淹之手。可是这一切荣光的背后是无数的艰辛,是面对无数诱惑的坚持和坚守,是能够忍常人无法忍受的苦痛、寂寞、闲言碎语和不屑。
一岁就独自到寺院读书,这可以说对于我们来说太难太难,遥想那时的你我,哪一个不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一两岁,别说是离家,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离开父母的操劳,更别说粗茶淡饭了。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能坚守自己的梦想,不断的读书。梦想不断地坚持并付诸于行动是成功的唯一途径,范仲淹就是这样坚持和努力的。应天府书院读书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那时享用的是划粥割齑,但丝毫没有影响他日出闻鸡而读,落日与月相伴而卧,春华秋实,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从不改其志。面对朋友的好意,先是拒绝金钱,而后是不敢尝试锦衣玉食。
内心深处总能够绷紧警觉自省的弦,不至于一两次的口腹之快,而改变长期粗茶淡饭的处境,以至于读书救国梦的破产。如果说这些都是好克服的,现在的你我都能做到,但是面对前呼后拥威风八面的皇帝,你能够禁住自己梦想的助推人,理想实现的总舵手的诱惑,总保持一颗警觉的内心,有一种理智的声音提醒自己,现在神马都是浮云,只有付出努力,最终还是实力说明一切。因此,他可以面对传说中的皇帝不屑一顾,可以平静面对未来的顶头上司的光顾,内心坚守当前的一切,把握自己当前应该所做。
我不敢想象,如果换做我会怎么样,也许不会那样的清高,偶尔品尝人生百味,但我不会迷恋其中的酸甜苦辣。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过,才能体味各种的滋味。但我也会像范仲淹那样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前行,无论人生道路崎岖与坎坷,只要生命不止,我想一定要继续前行。
《范仲淹的故事》它就像一颗指路的北斗星,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它就像那永不停息的马达催我奋进;它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块鲜明的路标,使迷茫的我不在徘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上路前行。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篇十
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幼年时,家境贫冷,两岁时父亲不幸往世了。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天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天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很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尽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途经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往看天子,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一位同学特地跑过来叫他往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见天子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篇十一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句可反映范仲淹对学习的态度。今天伴着清风我读了《范仲淹》这篇文章寒冬苦读时油然而生的一种敬佩之情我的心仿佛是微波荡漾波浪时而高时而低。
在文中主要讲了范仲淹十年苦读书最后成了宰相的事情。赞扬了范仲淹读书不怕困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佩之情。
“范仲淹读书是有计划的每天读多少也不完成计划决不休息。”人家都说“坚持就是胜利”。范仲淹不管环境与天气如何一定要把计划读的页数读完他对自己负责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暑假的一天张老师要求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那天去参加同学的生日7:00才回来我望着作业许久才慢慢吞吞地拿起字帖练了起来……作业就只有一本了就是读书笔记。“现在已经八点了出去玩会儿吧!读书笔记明天再写也不迟!”说着说着我就穿好鞋了。可刚出门没几步我就犹豫了:“明天岂不是写得更多”眼前仿佛有两个“我”第一个“我”让我写完再去玩第二个“我”让我先出去玩他俩还在争吵着。不到5分钟就转身对妈妈笑了笑:“明天要提醒我写读书笔记!”我竟不知就在我关门的那一刻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却高兴地出去玩了。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篇十二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范仲淹被朝廷撤去军政要职,贬往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做知州。
这一年,邓州一个姓孙的通判因病在官署去世,留下弱妻幼子好不可怜。孙通判携家带口在邓州做官,一向没有什么积蓄,后事如何料理?通判夫人一夜之间哭肿了眼睛,愁白了头发。范仲淹知道这个同僚生前清贫,立即带头捐出当月的薪俸,为孙通判治丧所用。其他官吏也纷纷解囊,各尽所能,总算给孙通判买了一口像样的棺材。孙通判的老家远在江西九江,他妻儿从邓州乘船回老家最为便捷,走白河、转汉水、入长江,一路顺水,指日可抵。大家的捐款除了买棺材之用,还有一些余钱,正好雇一条船。诸事妥当,范仲淹派了一个捕快,随船护送孙通判的灵柩和他的遗孀孤儿。
范仲淹带着幕僚把孙通判的家人送到船上,正要挥手作别,那捕快却又跳上岸来,向范仲淹说道:“大人忘了一件大事!”
范仲淹一怔:“快说,忘了什么?”
捕快快人快语:“此去九江,水路千里迢迢,各个州县都设有关防,盘查过往船只。随便找个借口,就要你拿钱打通关节。大人不备足‘通关’费用,只怕这船出了邓州境地,就寸步难行了。”
范仲淹皱了皱眉头,对各地关防假公济私之弊,他了如指掌。他想,对于孙通判的后事,官府已经给了抚恤,同僚们也已经捐过了钱物,这“通关”的费用又从哪里出呢?范仲淹想了一阵,叹着气走进了本州设在岸边的关防公署。官署里纸笔都是现成的,范仲淹略一思索,挥笔写道:
“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关防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范仲淹把诗写成之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给押船的捕快,说:“若遇关防盘查,你就拿这个应付。”
就这四句诗,能当银子使唤?捕快虽然有些疑虑,还是接了。
捕快的疑虑很快就被打消了。那些关防的官员,谁不知道范仲淹的大名?看了范仲淹的怜贫诗,谁还好意思敲诈这孤儿寡母?捕快一路畅通无阻,很顺利地把孙通判的遗孀送回了九江老家。范仲淹写诗助贫解困的故事也随之传开。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学习了《范仲淹的故事》。我被范仲淹的学习精神彻底感动了。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划粥割齑。这个小故事,讲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学习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固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奋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
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不禁想到,划粥割齑这个故事中范仲淹为什么一天只喝一锅粥,每天都是凌晨鸡叫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为什么他这么有毅力呀?范仲淹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我想了很久,才终于想到了答案——因为范仲淹很热爱学习,把学习看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所以他才那样做。
今天学了这一课,让我想到了这次考试。我做卷子时,做到做附加题了,我觉得太难了,我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来。我想放弃,但又有点不甘心,我觉得似乎能把这道题做出来,但最终还是没有做出来。都怪我平时太贪玩,没有把知识学扎实。
今天学习了范仲淹的故事,我觉得我要学习范仲淹的精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相信只要我努力,也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朱宇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736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