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专业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5:27:12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专业18篇)
时间:2023-11-20 15:27:12     小编:GZ才子

教案可以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和难点。教案要与教材和教学大纲相结合,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精心编写的教案是教学的基础,以下范例教案可以为大家提供编写思路和范本。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一

1、通过分析甲状腺的调节过程,说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机制。

2、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机制体会生命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各层次之间是有联系的。

3、尝试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致病机理。

4、学会合理膳食,形成健康的生活状态。

【重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

【难点】运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来分析生活实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展示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图片,提问: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病机理是什么?

(食物中缺碘)。

讲解碘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有关,追问:甲状腺激素在体内是如何分泌调节的?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教师提问:甲状腺激素是由哪一内分泌腺分泌的呢?

(甲状腺)

教师讲解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代谢速率加快,增加产热,抵御寒冷。

引导学生思考:当你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你的机体为了抵御寒冷做了哪些反应?

(外在的身体反应和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增加。)

过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如何增加的呢?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复习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有关的激素和腺体。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教师讲解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以及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方式属于分级调节。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

教师启发提问:如果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怎样?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反过来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的合成释放,从而体内调节甲状腺含量。)

教师追问:这种调节属于哪种调节方式?

(反馈调节)

(三)巩固提升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病机理是什么?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量减少,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使其分泌量增加。引起甲状腺增生,造成甲状腺肿。)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并提示在日常饮食中要合理膳食。

(五)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引起人体什么疾病呢?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二

艾超9012108007教学思想: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方向上,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具体则为帮助学生较深入的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的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化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的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

第三: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和生物绘图等技能,且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章:走进细胞: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区别和联系,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的过程。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i,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内容中,糖类和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教学中应该重点讲解。同时应该注意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教学媒体,提高直观性,更有利于教学。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结构和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介绍降低反应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与特性;细胞的能量atp,来源,和光合作用的联系。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主要介绍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增殖是重点,尤其是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由于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过程可以借教学媒体,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细胞的分裂分化等既是前面细胞知识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为必修二的学习做好了基础,需要加强基本知识的理解。教学方式:本学期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应该借用教学媒体,加大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章:走进细胞(5课时):科学家访谈:(1课时);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9课时):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课时);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8课时)。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2课时,1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3课时,)课时为实验课)。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2课时,分组学习,让学生自己制作细胞核模型)。

期中复习:(1课时)。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5课时)。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2课时。1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课时)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10课时)。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4课时,2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1课时)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2课时)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2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6课时)第1节细胞的增殖(3课时)第2节细胞的分化(1课时)。

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1课时)第4节细胞癌变(1课时)期末复习(2课时)。

教学评价:主要根据学生本学期的课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时的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与优秀课堂学习,进一步提高。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

本小节主要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而且教材在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的化学组成。

2.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对dna分子直观结构模型的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dna的结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学难点: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难点突破方案:

1.用直观模型进行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结构组成的动态过程。

3.总结典型碱基计算规律,配合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

分子的直观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dna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那么我们今天就首先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dna的相关内容。

1.名称: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双链结构。

2.组成元素:c、h、o、n、p。

3.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如下图)。

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n碱基:a、t、g、c,碱基不同则脱氧核苷酸的种类不同。

二、dna分子的结构(该部分主要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简介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这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分子的结构。

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

结构: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苷酸组成dna分子的过程。

具体过程用ppt展示。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三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1.多样性:由于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所以dna分子有多样性,由n对碱基组成的dna分子中,dna分子的种类为4n.

2.特异性: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碱基顺序。

3.稳定性: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后用氢键连接两条链,所以具有稳定性。

教学总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总结、概况!

课下作业。

完成学案上相应习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四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

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

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反思: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课时)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五

一、指导思想。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作用。生物课是高中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高中生物,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全体高中学生打好生物学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要求。

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准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3、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1、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进入社会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侧重点。

2、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注重学生的自主实验及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团结与互助的精神。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章生物科学与我们(共2课时)。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1课时)。

第二节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科学实验(1课时)。

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共12课时)。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2课时)。

第2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共10课时)。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1课时)。

糖类的种类和功能(2课时)。

脂类的种类和功能(1课时)。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3课时)。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共11课时)。

第1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1课时)。

第2节细胞的类型和结构(共6课时)。

原核细胞核真核细胞(1课时)。

细胞膜和细胞壁(1课时)。

细胞质和细胞器(2课时)。

细胞核(1课时)。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1课时)。

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2课时)。

单元复习(2课时)。

第四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共15课时)。

第1节atp和酶(3课时)。

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1课时)。

酶和酶促反应(2课时)。

第2节光合作用(6课时)。

光合色素与光能的捕获(2课时)光合作用的过程(2课时)。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2课时)。

第3节呼吸作用(4课时)。

细胞呼吸产生能量(1课时)。

细胞呼吸的过程(2课时)。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课时)单元复习(2课时)。

第五章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11课时)。

第1节细胞增殖(3课时)。

细胞大小与细胞生命活动(1课时)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1课时)无丝分裂(1课时)。

第2节细胞分化、衰老与凋亡(3课时)细胞分化(1课时)。

细胞的全能型(1课时)。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1课时)。

第3节关注癌症(3课时)。

单元复习(3课时)。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六

(共七章19节,课堂实验2个,课后实验2个,探究实验2个,模型建构2个)。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课堂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建构:制作dna双螺旋模型)第3节dna的复制。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探究实验: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染色体变异(课后实验:低温诱导植物体细胞数目的变化)第3节人类遗传病(课后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探究实验: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七

在第一课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基础上本节主要进行知识性内容的教学,主要包括细胞呼吸的过程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点讲述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三大部分内容,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等内容紧密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打好基础。

(1)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

(3)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

(2)通过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主动理解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认识生命活动。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培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和生活实例阐述突破。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和产物。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并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思考联系点和区别。

1、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2、多媒体——利用计算机查找细胞呼吸有关的资料如图片等,并自制ppt。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八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2)分类

按空间分布

按循环周期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1)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2)冰川有储存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补给其他陆地水的功能。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明显。

(3)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潜水互补;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链接・注意

分析某一条河流时不但要用联系思维的方法考虑补给方式,还要考虑某一国家、大洲(含分区)的河流湖泊水文变化特征,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来说,可以找出世界主要的大江大河进行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3.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相变化,外因则是太阳能和重力能的作用。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过程和环节构成水循环。

(3)类型

海陆间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和遗传规律。

2.掌握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3.了解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进化的方式。

教学重点:

1.遗传的基本原理和遗传规律。

2.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3.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进化的方式。

教学难点:

1.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进化的方式。

2.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内容:

1.遗传的基本原理和遗传规律。

遗传的基本概念。

遗传的基本原理。

遗传规律。

2.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遗传变异的原因。

遗传变异的影响。

3.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进化的方式。

进化的基本概念。

进化的方式。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实验法。

3.讨论法。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

3.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讲授遗传的基本原理和遗传规律。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板书,讲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遗传规律。

3.实验探究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4.讨论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进化的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进化的方式,梳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化的概念和方式。

5.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估:

1.课堂练习。

2.实验报告。

3.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遗传和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十

知识与能力方面:

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 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 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讨论.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

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1课时。

(导入新课)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认识。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对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讨论。

教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内容,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还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 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以此实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学生通过看课本,熟练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 的具体写法。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学生看课本讨论)

a.细菌的结构

b.作用机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

(1)学生讨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和观点。

(2)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

1.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剂量加大,好得快

c.根据情况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时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发酵工程,可以是产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发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无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质。

c.抗生素能对 付所有的病原体。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

a.分解蛋白质,为细胞的繁殖提供营养。

b.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

c.是为了 保证细胞的活性

d.为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质。

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抗生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药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样。有些人主张多用多好,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观点各异。通过一节课的讨轮和探究,学生对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个合理的认识。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十一

1、通过分析甲状腺的调节过程,说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机制。

2、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机制体会生命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各层次之间是有联系的。

3、尝试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致病机理。

4、学会合理膳食,形成健康的生活状态。

【重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

【难点】运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来分析生活实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展示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图片,提问: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病机理是什么?

(食物中缺碘)。

讲解碘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有关,追问:甲状腺激素在体内是如何分泌调节的?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教师提问:甲状腺激素是由哪一内分泌腺分泌的呢?

(甲状腺)。

教师讲解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代谢速率加快,增加产热,抵御寒冷。

引导学生思考:当你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你的机体为了抵御寒冷做了哪些反应?

(外在的身体反应和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增加。)。

过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如何增加的'呢?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复习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有关的激素和腺体。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教师讲解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以及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方式属于分级调节。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

教师启发提问:如果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怎样?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反过来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的合成释放,从而体内调节甲状腺含量。)。

教师追问:这种调节属于哪种调节方式?

(反馈调节)。

(三)巩固提升。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病机理是什么?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量减少,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使其分泌量增加。引起甲状腺增生,造成甲状腺肿。)。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并提示在日常饮食中要合理膳食。

(五)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引起人体什么疾病呢?

略。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十二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列举生物资源面临的危机及其原因。

2.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3.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做出决策。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课前搜集资料或上网搜集我国或本地生物资源的利用现状的有关资料、撰写文献综述,自学归纳完成教学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身体健康、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

1.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作出决策。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1课时。

一、生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1.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源,其中来自生物界(除人类外)的资源统称为生物资源。

到目前为止,地球上命名和描述的有160万种左右,而实际大约有500万至1亿中之间。

化石燃料和其他矿产资源是不可更新的资源,如果无止休的开发利用,总有一天会枯竭。

2.现实中的问题。

(1)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超量采伐森林,导致森林的成长速率远远低于开发利用的速率。

(2)过渡捕捞,不仅使年捕捞量明显下降,捕捞的鱼、虾等水生生物种类日益减少,种群结构低龄化,个体小型化,而且严重威胁到其它水生动物的生存。

(3)发菜产于我国内蒙、甘肃、陕西、青海和宁夏等干旱地区,因风干后外观仙头发而得名。用密集的钢丝铁耙楼过的土地恢复植被则需要2—3年的时间。目前正处在沙化的过程中。

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1.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涉及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如何将多方面的利益协调统一起来,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难题。

2.我国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部分法律。

(1)1998年4月修订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198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3)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三、教学板书设计。

1.在渔业捕捞中,过渡捕捞造成的危害是:

a.破坏生态环境。

b.严重危害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c.污染环境。

d.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2.目前为止,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已被描述和命名的有多少万种?

a.150。

b.180。

c.210。

d.160。

1.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2.做社会调查。

本节课与农环境的破坏、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联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联系实际,讨论的比较热烈。特别是针对如何使用现有资源、开发新能源,学生提出的方案很多。充分调动了学生关爱社会、关爱未来的社会责任感。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十三

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水平分布规律及主要气候类型。

3.世界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分布、世界面积大国及领土。

第一节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巩固夯实基础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占29%。

分布特点: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在任何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某些大陆还南北对称,某些大陆的东部边缘被一连串的岛屿群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

1.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概念

一般把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叫做大陆,陆地被海洋分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称为半岛。

世界最大的陆地是亚欧大陆。

世界最小的陆地是澳大利亚大陆。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十四

1.说出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2.通过观察讨论,运用归纳与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3.能够利用群落的结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4.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重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概念。

难点: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一)新课导入

1.复习导入,提问: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追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

(二)新课教学

1.垂直结构

(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什么原因导致的?

(出现分层现象;由于光照导致。)

教师补充讲解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把这种分层的现象称为垂直结构。

(2)结合材料,提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什么条件呢?

(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层,鸟类种类不同的图片,提问: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教师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结构的图片,讲解水平结构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影响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巩固提高。

出示热带雨林的一幅图片,学生描述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导致这种分层的原因。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作业:回家搜集一下我国的立体农业资料。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十五

一、目标专题:

必修课本1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本专题新旧内容更改概况:本章旧人教版内容包括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植物的水分和矿质营养、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新陈代谢的类型等八个内容。新教材内容变更为: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二、《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回顾旧知“糖类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直接的能源物质是atp”,设疑“储存在糖类中稳定的化学能如何转变为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开篇引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引出细胞呼吸。

认真仔细观看示意图,借助图示分析﹑讨论问题备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尽可能的周全,方能以精准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服务。

分步重现有氧呼吸过程,加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解疑,请学生独立完成空白表格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有氧呼吸场所反应物产物释能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主要是葡萄糖丙酮酸少量第二阶段线粒体丙酮酸h2oco2、少量第三阶段线粒体、o2h2o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1mol葡萄糖释放2870kj,有1161kj转移至atp(合成38molatp)。

总结概念: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4,练习巩固。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十六

1.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2.物质循环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圈内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参与循环的物质数量恒定,而且可以________。

1.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功能。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________化、结构________化和功能________化方向发展。

2.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变化时,会通过________调节,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为两种调节方式,其中,________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在食物链(网)中,食物链的起点都是________,称为________营养级。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总是________的。

2. 反复利用

2.反馈 负反馈

聚焦科技扫描知识

生态工程主要原理:物质循环再生。

生态工程是起步较晚的生物工程,但在我国发展特别迅速,已由最初的农业生态系统以及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扩展到了许多生态农业。生态工程遵循“整体性原理、协调性原理、循环再生原理”等。

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将生活垃圾中有机部分、人畜粪便等转化为优质生态复合肥。

2.“无废弃物农业”

作物秸秆、人畜粪便还田或用来培养蚯蚓等,用蚯蚓粪便再作肥料,既减少或避免了能源的浪费、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又增加了产值。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既要注意开展雨水和地表水的收集,同时要注意灌溉的技术,传统的漫灌浪费大量的水资源,点灌和喷灌能够节约大量水,因此,这一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灌溉上。

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扩大,一些工厂、小区排出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除限制其减量排放外,还实施了回收(造纸厂利用废液回收钙粉、木质素等物质)、再生、再循环的措施,寓污水处理于应用之中。

小流域是河流各级支流的集水区域,这些区域往往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三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生态工程,是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流域治理和利用的生态工程。

在治理过程中,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将治坡、治沟、修梯田与发展草业、牧业、林业结合起来。

沼气发酵用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作原料,通过产生沼气作清洁可再生能源,达到了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缓解了农村“三料”缺乏的问题,同时又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

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又能够为全社会提供能效高、对环境影响小、可持续的能源服务。

目前,我国生态工程应用不断扩展:

1.生态小区和生态城镇:利用本地资源,建设能耗低、废弃物就地资源化的方便、舒适、和谐、经济的小区域。

2.生态恢复工程:在荒山、荒坡、滩涂、湿地及矿山废弃地,发展草业、牧业或林业的工程。

3.生态旅游:不消耗、不破坏当地自然旅游资源,设施生态化的生态旅游。

4.绿色化学工程:生产可自然降解、对环境无害且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洗涤剂,化妆品等。

纲举目张理清结构

生态系统的类型较多,在进行生态建设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

突破难点化解疑点

探究发现:三北防护林跨越中国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的质量关系到这一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关系到下游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如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容易导致下游地区的洪水泛滥,而危害巨大的沙尘暴的发生也与这一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关系密切;同时这里自然矿产资源丰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应考虑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问题,种植适宜品种,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其次要考虑树种的多样性,保证防护林体系的稳定性;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如条件恶劣的地区应该结合自然恢复力,而农区的防护林中农田防护林网可能占较大比重。

我的发现

探究发现:减少污染的措施:制定法律法规,禁止市区内鸣笛,禁止使用含铅汽油,鼓励使用电力、天然气等无污染能源的新型汽车,以及对其研究和应用等。

我的发现

3.为什么要针对不同的地形(如山地)采取不同的措施?

探究发现:山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恶劣,不易蓄水,交通不便,改造成本高,适宜封山,依靠自然恢复力来恢复植被;山腰、荒地等土壤,虽然水分条件较好,但是仍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对于这样的地方可以自然恢复,也可以人为种植适宜的林木、草或果树等,加快植被恢复速度,这样既能降低土壤侵蚀,又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沟底而言,应建设堤坝系统,它可以蓄水和淤积土地,还能够减少山体的崩塌和滑坡,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坡地和山脚农田来说,土壤、水分条件良好,交通也较方便,土地生产力高,适宜种植农作物来解决人们的粮食和收入等问题,但是在坡地上要以水平梯田种植,以减少水土流失。根据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既要考虑到生态效益,又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和收入问题。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十七

“水分代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1、 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动手、类比综

合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3、 情感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1、 探究教学法:它由四个环节组成:(1)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3)设计实验或演示其它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 通过设疑引入,为讲边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及综合的能力。

问:刚才看到了什么现象?(原生质层收缩于细胞壁分离开)

问:这种想象叫质壁分离。这里得“质”指的是细胞质吗?(原生质层)

问: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有什么变化?细胞液有什么变化?(液泡变小,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

问: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分减少,浓度增加造成的)

问:细胞为什么会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发生质壁分离以后,在细胞质和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中是空的吗?有什么物质?

问:要是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问: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为什么会复原?

问:细胞为什么会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通过细胞的纸币分离和复原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1) 成熟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渗透系统

(2) 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小结:通过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证明了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根尖分生区时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胀吸水,根毛区的细胞是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细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

问:根毛区的细胞能进行吸胀吸水吗?

问:死亡的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吗?

根毛区的细胞吸收水分以后,要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供植物利用。

[课件动画显示植物根吸水、利用、扩散的全过程]

1、根毛区细胞 ――层层细胞――根导管

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间隙――根导管

2、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植物体各部位

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体内,供植物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除了极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经叶片表面的气孔散失掉了。通过气孔散失掉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义。

水分散失的意义:吸水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日葵一生耗水约30千克左右;一亩稻田,在整个生长期间耗水大约30万千克左右。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麦一生的需水量曲线图)。这些水分绝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获取最高的产量,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植物,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不同,进行合理灌溉,既不影响产量,又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篇十八

知识与能力方面:

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讨论.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学难点】。

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认识。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对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讨论。

教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内容,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还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以此实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

1.抗生素史话。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学生通过看课本,熟练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的具体写法。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学生看课本讨论)。

a.细菌的结构。

b.作用机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学生讨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2)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

3.对如何保健,少用药。或不用药展开讨论。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生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随堂练习】。

1.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剂量加大,好得快。

c.根据情况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时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发酵工程,可以是产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发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无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质。

c.抗生素能对付所有的病原体。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

a.分解蛋白质,为细胞的繁殖提供营养。

b.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

c.是为了保证细胞的活性。

d.为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质。

【布置作业】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7116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