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在撰写教案之前,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和研究,确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下的教案范例着重展示了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教学步骤的合理安排。
等差数列讲课教案篇一
1、尝试按一定规律排序。
2、借助自身的特征来排序,进一步体验排序的规律和方法。
:尝试按一定规律排序。
:借助自身的特征来排序。
:操作背景图,教师演示材料,幼儿操作材料。
一、设计小熊新房子。
2、小熊要出门了,它想铺一条漂亮的小路,小朋友看看,小熊是怎么铺的?请小朋友帮助小熊把路铺完。
二、去小熊家做客。
1、小熊家这么漂亮,我们去小熊家做客,老师请小朋友排队去,老师的要求是按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的规律,请小朋友排好队。
2、小熊家真漂亮,我们在小熊家合个影,请小朋友按一定的规律摆个造型。如:一个举手,一个叉腰;一个站着,一个蹲着等。
三、幼儿操作。
等差数列讲课教案篇二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练习纸、ppt。
一、课前交流,介绍韦恩图。
1.我们先来猜脑筋急转弯,好吗?请听:
二、探究新知。
(一)巧妙设题,直观感悟。
1、上学期我班有8人参加了语文知识竞赛,有9人参加了数学知识竞赛,我班一共有几人参加了语文和数学知识竞赛?生:8+9=17(人)。
师:可实际参加的人数只有14人。这是为什么呢?(产生认知冲突)请学生描述:
(1)参加语文知识竞赛的有8人。
(2)参加数学知识竞赛的有9人。
(3)既参加语文又参加数学竞赛的.有3人。
(4)只参加语文竞赛的有5人。
(5)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6人。
(二)小组用集合图表示,加深理解。
(三)掌握算法。
算我班一共有几人参加了语文和数学知识竞赛?你会怎样列式?
1.师:同学们,利用上面这些数据,能列式计算参加了语文和数学知识竞赛的人数吗?
生:列式计算:(1)8+9-3=6(人)(2)6+5+3=14(人)。
师生反馈交流,理解各种计算方法的意义(先教师说,再让学生说。)。
2、.归纳揭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数学广角中的一个重叠问题(师板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画一画这样的重叠圈,帮助理解。
三、巩固练习:出示ppt中的练习题。
四、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学到的知识。】。
等差数列讲课教案篇三
1、加深了解种子生长的过程,用肢体动作模仿种子生长。
2、喜欢唱歌,体验唱歌的乐趣。
歌曲碟子、幼儿用书。
和幼儿一起看幼儿用书温习故事《小种子长大了》。
1、一起唱歌曲。
神奇种子。
神奇种子爱喝雨水,
晒晒太阳真温暖。
神奇种子发了芽,
长大开花变化大。
2、问:种子需要什么生长条件。
3、讲述小种子生长的情况,幼儿根据教师的话,模仿小种子每一次生长。例如:
(1)下雨了,小种子被雨水滋润。
(2)小种子慢慢从泥土里钻出来。
(3)小种子渐渐长大,还长出叶子,变成了小苗。
(4)下大雨,刮大风,小苗也不怕。
(5)小苗在阳光的照耀和雨水的'滋润下越长越高,叶子越来越多。
(6)开出美丽的花。
请幼儿一边扮演小种子生长,一边唱歌曲。
等差数列讲课教案篇四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知道韦达定理的便利。
提
时间分配:
高
分钟。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充分的学会运用韦达定理。
四
反
思
时间分配:
分钟。
拓广。
3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微格教学教案。
设计意图。
五
让学生们能够在课余得到提高布置作业。
时间分配:
分钟。
课题。
六
推导过程课前提问(定义)。
习题。
板书设计。
七
教后反思。
指导教师意见:
要求:
1、按教案模板格式认真填写教案(电子稿一式二份),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后方可上课;
2、训练技能和时间分配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填写,上课总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
3、对教学过程或教案格式有个性化修改的',请与指导教师商量。
等差数列讲课教案篇五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研探式。
一。复习提问。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通项公式反映了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求)。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求。”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运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则-397是该数列的第项。
(2)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则公差。
(3)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则首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的,由和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和,和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和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和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3)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类似的还有。
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断?引出。
4、研究项的符号。
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所做的准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
(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问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小于0?
(2)等差数列从第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
三。小结。
1、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2、用函数思想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等差数列讲课教案篇六
1、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及保护牙齿的一般常识。
2、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儿歌《刷牙》、牙模具、牙刷。
1、老师出示牙模具,示范正确的'刷牙方法。
2、请幼儿用牙模具和牙刷展示刷牙方法。
3、老师朗诵儿歌请幼儿欣赏。
4、分句教儿歌。可以启发幼儿边用动作表现边学习儿歌。
5、鼓励幼儿按个人或小组表演儿歌。
活动延伸: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护牙齿,坚持每天刷牙。
等差数列讲课教案篇七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例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等差数列讲课教案篇八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由学生讨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和表示,得,有以下等式,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似乎与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似乎进行不下去了.思路二:
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为回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两。
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和2公式记忆。
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例1.求和:(1);
(2)(结果用表示)。
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例2.等差数列中前多少项的和是9900?
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必须是正整数.三.小结。
2.公式的应用中的数学思想.
等差数列讲课教案篇九
知识目标:掌握语言的含义及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及分析、质疑文本的能力。
1.温习寓言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主旨。
探究这则寓言的启示。
一课时。
多媒体展台。
1.导入(ppt不打开):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是献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秋天,雨水如期而至,大大小小的水流都汇入了母亲河也就是黄河里,河水上涨几乎与河岸齐平,黄河的河神就觉得自己特别的了不起,于是就昂着头眯着眼以一副很神气地样子惬意地顺流东游了,到了河的尽头时,他发现眼前有一片水域,放眼望怎么看也看不到尽头,这才知道相比眼前这片海自己根本算不上什么。于是呢就很羞愧地向河神坦诚自己曾经的无知和自己的悔悟。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何处吗?生:秋水、(庄子)。
2.正式授课。
温故而知新。
师:是的,(打开ppt)这是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庄子的《秋水》的节选篇。(点击页面至课文所在处)现在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和熟悉一下这篇短文。秋水12......生: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师:大部分同学都堵得很认真很熟练很通畅。说明同学们预习的很好。那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属于什么体裁,给大家一个提示(ppt选择题页面)生:c师:perfect,这个问题对于基础知识扎实的你们而言简直小菜一碟呀,寓言相对于其他问题而言最显著的区别性呢就在于它的故事性与讽刺、劝诫说理的浓缩式结合,《》是这样定义寓言的。怎么都成了没醉的.葫芦心里有就是道不出呢?之前我们也学过不少的寓言,课外也读过一些,那你们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或寓言故事书呢?生:
师:现在呢,我们回归课文,看看梦中迷蝶的庄周他笔下的《秋水》。
(2)紧扣文本。
三、what,都发生了什么事?
(3)生1:“河伯”、“顺流而东,至于北海”、“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师:同学们说她概括的好吗?
(5)生:好。
(7)生:两层。
(8)师:两层啊,那二排二号同学认为在哪里断开合理,各是什么意思?
(9)生:在课文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10)great,这位有着洞悉一切的慧眼。(教师带头鼓掌),看来分析文本对大家而言也不是什么难事,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两个问题(展示ppt)。
讨论:1.你怎样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2、这则寓言让你感悟到了什么?
(13)生:.....
(14)师:这位同学讲的很深刻,下面老师补充整合一下,成语“望洋兴叹”就出自此文,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河伯的望洋兴叹,表明了河伯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这点难能可贵。人难免犯错误(对自身的认识过高),贵在能够改正。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想方设法去改正,不能夜郎自大,令人耻笑。最后一个问题呢,就留作课后作业,同学要写在作业书上,下周一交给我,并在当日课堂上,随机抽查,不能说自己没有任何感受。
(15)师:好,那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首先呢,是温习并完善了我们关于寓言的人质,其次也就是今天的重点,我们学习了秋水的文本层次,并做了拓展联系。同学们,你们觉得这节课有收获吗?都是什么收获呀?期待着下节课我们会比这节课更有突破发展。下课。
(16)生:老师再见!
等差数列讲课教案篇十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一、片头。
(30秒以内)。
前面学习了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本节微课重点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并且能初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3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8分钟左右)。
第一部分内容:由三个问题,通过判断分析总结出等差数列的定义60秒。
第二部分内容: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50秒。
三、结尾。
(30秒以内)授课完毕,谢谢聆听!30秒以内。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一系列的实例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4篇《高中数学数列教案:等差数列》,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等差数列讲课教案篇十一
(4)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特点与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复述等差数列的概念,能够学会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蕴含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提高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具备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ppt展示几道题目:
1.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一个数,可以得到数列:0,5,15,20,252.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100,98,96,94,92。
3.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交情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
教师提问学生这几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一个常数,教师引出等差数列。
学生阅读教材,同桌讨论,类比等比数列总结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问题1:等差数列的概念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呢?
环节三:课堂练习。
小结: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作业: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呢?根据实际问题自己编写两道等差数列的题目并进行求解。
等差数列讲课教案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能够复述等差数列的概念,能够学会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蕴含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提高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具备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ppt展示几道题目:
1.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一个数,可以得到数列:0,5,15,20,252.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100,98,96,94,92。
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交情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
教师提问学生这几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一个常数,教师引出等差数列。
环节二:探索新知。
学生阅读教材,同桌讨论,类比等比数列总结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问题1:等差数列的概念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呢?
环节三:课堂练习。
(1)1,2,4,6,8,10,12,……。
(2)0,1,2,3,4,5,6,……。
(3)3,3,3,3,3,3,3,……。
(4)-8,-6,-4,-2,0,2,4,……。
(5)3,0,-3,-6,-9,……。
环节四:小结作业。
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作业: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呢?根据实际问题自己编写两道等差数列的题目并进行求解。
等差数列讲课教案篇十三
三、四段(宴会中)的情节发展脉络。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熟知的文言知识大致理解了文意,并梳理了课文一二段的故事情节,在一二段中,曹无伤告密引发了项羽的愤怒,范增的禁言更是激化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但项伯的告密却给刘邦带来了转机,张良献计,项伯易主,刘邦从而决定参加鸿门宴,那么,鸿门宴上项羽和刘邦会有怎样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的精彩画面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刘邦,共赴这场“鸿门盛宴”。
二、具体展开。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四段并思考问题:鸿门宴上到底发生哪些精彩的情节,用简要的词语来归纳一下。
1.刘邦谢罪,项王留饮。
或:1.刘邦谢罪2.范增举玦,默然不应。
2.项王设宴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范增举玦4.樊哙闯帐,死而不避。
4.樊哙救主。
t:
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t: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在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
t: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t:
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t:课文。
三、四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玦,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唆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那么,刘邦逃脱前又作了哪些部署,宴会的后续发展又是如何,我们下回分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684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