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峡文言文教学设计(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4:02:18
最新三峡文言文教学设计(汇总12篇)
时间:2023-11-20 14:02:18     小编:HT书生

总结是我们积累经验和知识的一种方式,可以使我们在类似情况下更加游刃有余。了解受众需求,针对性进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借鉴。

三峡文言文教学设计篇一

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200多公里,河谷深切、两岸山峰秀丽、景点众多。尤其是中秋时节的三峡,愈发显出成熟、热烈抑或轻缓、安静的秋天的气息。你看,当秋色把橘柚树染成绿得发黑的颜色,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时,三峡便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作者从第2自然段开始,分别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不同时间段里三峡的景色特点。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非常明显,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每段首句做了提示。三峡之秋很美,描写三峡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的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两课时。

:图片资料、课件。

:初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习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平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三峡文言文教学设计篇二

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知识目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文章优美的句子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描写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教师准备三峡风光片,课件。

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板书:时间顺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情感乘着语言文字这艘小舟,去看看三峡美丽的景色吧!

二、品读赏析。

(一)、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你认为哪些景物的描写最美,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并美美的读出来。

2、每个时间段的三峡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或感受是什么,用一两个词来说说。

(二)、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对文章进行讲解。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很多感触和收获。谈谈你的感受吧!

1、早晨。

(1)你来说说说早上三峡的特点?(板书:明丽)。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个特点的?生读句子。

(3)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绿叶金实”吗?

(4)谁能用自己的体会,把这种明丽的特色读出来?

2、中午。

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部分的景物?

(1)你能用书上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吗?(板书:热烈)。

(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江的热烈?

(3)出示改变了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照在水面上,长江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变一变,还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吗?(不能)。

(4)、出示完整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对照两个句子看一看,为什么变一变就不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了呢?

(关键词和比喻句,更能体会文章的感情,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

(5)、抽生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全体学生自由读文。

3、下午。

(1)展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思考着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下午)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雾)。

(2)、在这段中那些景物的描写很美呢?你来读一读。

(雾美——青色、透明;长江美——明亮的带子,平静、轻缓)(板书)。

(3)、通过朗读比较中午和下午三峡的不同,板书下午三峡的不同的特点(平静)。

下面请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一个读3自然段,一个读四自然,感受他们不同的特点。

4、夜。

(1)请生谈夜的景物的美。

拟人的作用,使三峡充满生机和灵性。

为什么像惊醒了一般?(因为夜很静。)(板书)。

(2)关于夜晚,谁还有补充?

读一读月出的景色。

(3)、三峡的景物到底独特在哪儿?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师: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的皎洁(课文用“清冽”一词描写月光);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那样直挂下来。

(4)、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句子(自己读、推荐读)。

5、就像一道道瀑布领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多么神奇美妙的三峡秋天的月色啊!

6、点明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ppt出示)。

正因为它是中秋,所以: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引读)。

最后一段和第一自然有什么关系吗?(前后照应)。

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写作中能借鉴,为己所用。

三、读美文。

1、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抽读。

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四、赞美景。(随机掌握)。

师:课文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先讲。

生一:我感到三峡太美了,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师:不必等长大,假期有机会就可以去。

生二:我觉得作者写的这篇课文很好,很有特色,很吸引人。

阅读丁丁东东的视角,根据自己上课时的独特体验和收获写下“我的视角”。

五、回顾总结。

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把三峡描写的这么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写作上的方法。

1、作者描绘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指板书)早上,……。三峡的早中晚各有不同的美,那么,《三峡之秋》整体上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气息呢?(成熟的气息)。

2、此之,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能学习这种写作方法,为自己的文章添色!

最后,让我们在一首描述三峡两岸风光的古诗中结束这次三峡之旅吧!全班齐诵:《早发白帝城》。

六、写美景。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希望在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书写自然之美。

现在正是秋季,老师为大家提供了秋天银杏叶和枫叶的一些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借鉴本课的写法,完成“小练笔”。(模仿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片段,题目自拟。)。

三峡文言文教学设计篇三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位语言的精妙。

3.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品读句段等,在读中完成教学目标,加深文本印象,力求当堂能背诵。

一、析字义,赏三峡。

汉字是表义文字,每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什么?(山)往深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及作品。

(学生齐读书下注解)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世称颂。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还要欣赏《三峡》语言的魅力。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课文,正字音。——前两组齐读至“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后两组接着读完。要求读得准,听要听得清。听出学同朗读中的错误,读完后,帮他指出来。

二读课文,准确停顿。——老师范读一遍,学生认真听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停顿在听老师读是做上批注。学生再自由读2遍,然后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老师做评价。

三读课文,译《三峡》。——单排向后转,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再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重要的词作出批注,有疑问出做出标记,六分钟后教师通过小检测,查看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到位。

(出示)准确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四、分段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

四读课文,知三峡。——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春冬和秋景的句子。比比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读完老师评价。通过朗读,你能告诉大家你觉得三峡怎样的地貌特征了吗?(黑板上列出问题,学生发言,并上黑板展示)。

怎样的山———————绵长、高峻。

夏水有什么特征———————水急、水量大。

春冬景色如何———————清静、幽美、趣味无穷。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凄凉、肃杀。

五读课文,赏三峡。——了解了三峡的地貌特征,着仅是撩开了三峡面纱的一角,要想深入的感受三峡无穷的魅力,就需要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做到:声音洪亮圆润;停顿有序,重音准确;倾注自己的感情;语速适中)学生自由品读,然后把你认为读的最好的句子,读出来与大家共同欣赏。

五、品位语言的精妙。

从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角度品味课文,在书上批注自己的理解和赏析,然后展示。

六、熟读成诵,记三峡。

美丽的三峡风光,我们先睹为快;美妙的课文语言,我们也先赏为快,下面让我们先背为快,让着一切美好沉淀成为我们自身文化修养的一部分。

1.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行文层次和内容,自由背诵。

2.和老师同步背,老师只强调关键字,词。

3.学生齐背。

七、结束学习,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但掌握了学习内容还能准确地背诵全文,真棒!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课堂更在课外,今天老师给大家再布置两个作业:1、把文章变为一篇优美的现代文。2、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和余秋雨的《三峡》。

三峡文言文教学设计篇四

1、认识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朗读并背诵本文。

4、通过对比认识多角度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安排本文顺序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与讨论分析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电教手段:多媒体。

导入: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曾说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确,我们祖国的江山秀美壮丽,使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心动不已。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位于十大风景之首的三峡的优美风光吧。引出课题。

一、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字音、断句)。

二、分析课文。

1、根据课文提示读全文。思考:每段所写内容及景物特点。

讨论明确:

1)内容:三峡形势,(总写)四季景色(分写)。

2)景物特点:三峡形势——连绵陡峭。

夏——水大流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凄清悲凉(见屏幕)。

2、根据图象介绍三峡景物,深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见屏幕)。

3、讨论:作者安排文章顺序的思路。明确:作者是根据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三峡形势是两岸山岭绵延高峻,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写夏季江大流急。与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象。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而是“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的美景。与冬春“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凄清悲凉”的秋天。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颇见作者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匠心。

4、讨论:对比分析《三峡》与《雾中三峡》的异同。(见屏幕)。

5、看今日三峡工程建设录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小结:

1、内容;

2、景物特点;

3、对比体会,多角度描写的好处。

四、作业:写短文:《美丽的怀柔》。

要求:

1、抓住景物特点。

2、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

三峡文言文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想象,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秋之三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三峡风光图片、朗读配乐。

教学方法:情境朗读,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学生欣赏三峡风光图片。

2、你知道这是哪里的美景吗?你对三峡还有哪些了解?

(1)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39千米。)。

(2)描写三峡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思考: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美景的?

三、自主探究,重点研读。

1、出示学习要求:

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圈画出来。

2、自主探究,汇报交流,师板书,指导朗读。

早晨——橘柚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长江、雾——平静。

夜晚——长江、月——宁静。

3、思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4、问: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你最喜欢哪一段,能有感情的读一读吗?(配乐)。

五、总结。

六、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篇习作或片段:参考题目《校园之春》,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板书:

三峡之秋。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平静。

夜晚——宁静。

三峡文言文教学设计篇六

3、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培养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1、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2、展开想象,加深对文言文的感悟,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培养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教学设想:熟读——理解——翻译——背诵——积累;

诗、画、文交互——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积淀情感。

三峡文言文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要求:

1、根据词句理解自然段的意思。

2、感受长江三峡风光美,热爱祖国的山水。

教学重点:

感受三峡的风光美。

课文描写的景、情如何在学生身上实现内化。

课前准备:

多面体课件。

重点突破,自我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重点,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自我尝试,自我探究,突破难点和重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并进行迁移发展,实现学懂后的学会。

一、引题,欣赏,直观感受。

2、欣赏长江三峡风光录象。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说。

二、整体感知,把握重点。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受的句子。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指名读,齐读,读出对长江欣赏、赞叹的感受。

3、从课文中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山奇、水急、船险。

三、学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学后交流:

你学懂了什么?抓住哪些语句学的?

刀砍剑劈像……像……还好像。

(2)、感情朗读。

(3)、教师适当小结。

2、比较第二与第三、四自然段的异同。

同:写法相同。

异:描写景物不同。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2)、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探究:课文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怎样来写的?

(3)、感情朗读。

4、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并指名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5、山奇、水急、船险,充分展现了三峡风光,令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齐读。

四、学文六、七、八自然段。

1、三峡不仅风光优美,还有许多迷人的传说,神女峰即是其中之一。出示神女峰的画面,描述神女峰的形状。

2、齐读课文六、七自然段,指名说说故事。

3、学了神女峰的故事,你对三峡这幅百里山水图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4、再读“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五、迁移发展。

2、以“长江三峡,我想对你说”进行说话练习。

3、课后作业:寻找、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诗歌故事,阅读时间交流。

三峡文言文教学设计篇八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1课时)。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谈收获。

(2)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出示课件。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四、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教学小结:

1、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你懂了吗?

2、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三峡文言文教学设计篇九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会解释。

4.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会认、会写、会解释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学习资料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7)。

1.今天我们来欣赏三峡的迷人风光。(多媒体出示三峡风景图)教师作简单介绍:三峡,即长江三峡的简称:是矍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全称;位于长江中游,两岸悬崖绝壁,风光秀丽;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

2.如果有学生去过三峡,让他们说说所见所闻,加深学生对三峡景物的印象。

3.下面,我们一直来领略三峡的风光。(出示课题)。

二、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15)。

1.老师读课文,学生跟着读。

2.学生自由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一听字音是否读准了。

4.指导读“痴、巫、菱”。

5.学生读课文。

集体读、分组读、指名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逐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15)。

1.全文共有四节,每节都以“三峡雨,三峡云”开头。

2.(1~2节)作者回忆起在故乡渡过的童年生活;牵动了思乡之情。

3.(3~4节)诗人身处异乡,仍如梦如痴的眷念着故乡的山水。

4.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学习体会。

四、课堂作业(8)。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词。

篙驾()锦()恰()。

3.写出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句子。

4.摘录本文中的比喻句。

———————————————————————。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2.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0)。

1.把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确。

2.正确的释义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讲述课文的内容,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二、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写作上的特点(10)。

1.中心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情”字展开。

2.运用排比段开头,文章结构和谐完整。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3.语文质朴无华,比喻形象生动,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品味课文(10)。

1.反复吟诵。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和浓郁的思乡之情。

3.分组讨论。

4.学生小结。

5.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10)。

1.今天的三峡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你知道哪些呢?说给同学们听听。

2.你的故乡有些什么特色,试着仿写一段。

三峡雨。

回忆童年趣事。

三峡情表达思乡之情。

渴望再回故乡。

三峡云。

三峡文言文教学设计篇十

《三峡》节选自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江水注》,是著名山水散文。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峡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体味文章意境。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

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三峡文言文教学设计篇十一

本文选自《水经》,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写景善于抓住特点,三峡奇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传达景物神韵。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节奏上动静相生,使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跃然眼前。

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虽只几百字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反复诵读,深入品味短文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景物描写的魅力,在课文的基础上做扩展联想,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齐读课题,谈对三峡的了解。

1、读正确:听录音范读,勾画圈点生字并看提示弄清读音-——大声练读、,用最短的时间读正确——赛读加深印象。

2、读流畅:指名读——学生点评——总结读流畅的方法:停顿分明,节奏感强——运用以上方法练读全文。

4、悟感情:作者对这里怀有怎样的感情,能理解吗?美美的朗读。

以春景为例赏析。

1、读相关句子。

2、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它的季节特点是什么,凭你的想象,画面中还会有些什么景物?

3、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组合景物,形成完整画面(显出来)——着色(艳起来)——动态想象(活起来)。

4、表达通过神游三峡,感受到的美(说出来)。

1)总结提炼学生的表达技巧美:结构好——顺序清——特点明。

2)回到课文,再读文句,检验想象的合理性(放回去)。

5、在想象中,同学们合理地添加了一些景物,为什么作者没写入文中——写作的需要(抓特点)。

6、用以上方法,自由感知其他几幅画面的美。

7、用眼发现,感受三峡之美。(播放课件)。

8、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1、三峡以美征服世人,文人墨客留下了丰富的诗篇——朗读欣赏相关诗文。

2、“高峡出平湖”与三峡工程,自然美与人力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应留意不同的声音。

三峡文言文教学设计篇十二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会解释。

1.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会认、会写、会解释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学习资料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7)。

1.今天我们来欣赏三峡的迷人风光。(多媒体出示三峡风景图)教师作简单介绍:三峡,即长江三峡的简称:是矍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全称;位于长江中游,两岸悬崖绝壁,风光秀丽;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

2.如果有学生去过三峡,让他们说说所见所闻,加深学生对三峡景物的印象。

3.下面,我们一直来领略三峡的风光。(出示课题)。

二、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15)。

1.老师读课文,学生跟着读。

2.学生自由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一听字音是否读准了。

5.学生读课文。

集体读、分组读、指名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逐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15)。

1.全文共有四节,每节都以“三峡雨,三峡云”开头。

2.(1~2节)作者回忆起在故乡渡过的童年生活;牵动了思乡之情。

3.(3~4节)诗人身处异乡,仍如梦如痴的眷念着故乡的山水。

4.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学习体会。

四、课堂作业(8)。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词。

———————————————————————。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2.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0)。

1.把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确。

2.正确的释义生字、新词。

1.中心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情”字展开。

2.运用排比段开头,文章结构和谐完整。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3.语文质朴无华,比喻形象生动,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品味课文(10)。

1.反复吟诵。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和浓郁的思乡之情。

3.分组讨论。

5.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10)。

1.今天的三峡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你知道哪些呢?说给同学们听听。

2.你的故乡有些什么特色,试着仿写一段。

三峡雨。

回忆童年趣事。

三峡情表达思乡之情。

渴望再回故乡。

三峡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68196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