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语文课教案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2:33:15
最新初三语文课教案范文(17篇)
时间:2023-11-20 12:33:15     小编:XY字客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教案的教学策略应该多样化和灵活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各位老师可以参考一下下面的教案范本,看看如何设计一堂风趣有趣的课。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一

知识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技能目标: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情感目标: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1、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1)熟读古诗。

(2)理解诗意。

(3)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

早:早上。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1、汇报各自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复习“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能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6、老师也想当场背一背,邀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行吗?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二

我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从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小学生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灵秀,体悟人与物的和谐美妙,感受人类心灵的质朴圣洁。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如能从小能多读些诗词,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更能够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因此,在小学阶段如何落实好学习古诗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

1、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四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作为重点,能够会读会背会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古诗中蕴含的哲理。

2、本册课文引用或者联想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咏柳》、《敕勒歌》、《大林寺桃花》,为辅.

3、积累古诗名句,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的复习列车将开往“古诗园”,(板书课题)大家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始买票吧?(有疑问吗),背诵一首课外积累的古诗,才能获得门票。

我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古诗就是这个语言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能熟练背诵一二,不错的,古诗园的大门已经向我们打开。(播放古筝曲)

本册第4课、第22课就为我们重点推荐了四首古诗,他们是什么呢?指名说诗的题目和作者,并吟诵。

(音乐声止)那么,回忆一下,古诗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从哪几块去梳理呢?指名回答,随机出示小黑板: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且会默写

2、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每组派一位代表默古诗名句对对碰

写本组的指定古诗,其余同学默写自己最容易默错字的古诗,自查自纠。

批改,并提醒大家,认真掌握好古诗中的难写字,能提高正确率。

蓟北 涕泪 喜欲狂 须纵酒 巫峡 襄阳 洛阳

家祭 乃翁 子聿 无遗力 工夫 绝知 躬行 鉴 徘徊 渠

对照黑板进行比较,正确的举手,加分。提醒落后的组要加油,错的同学自觉找组长重默过关。

这一次我想找几个不放心的同学代表各组来回答。

第一组,指名——,欢迎鼓励,点击词意。

第二组,指名——,欢迎鼓励,点击词意。

第三组,指名——,欢迎鼓励,点击词意。

第四组,指名——,欢迎鼓励,点击词意。

小结:不放心就是关心和爱心,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最希望老师不放心我。这样就会更关注我,才多提问我,我才会不断进步。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诗是两首经典的_________诗歌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他在中国文坛上被称为“________”,他的诗就像一面镜子,真切地反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被推崇为“_________”,这首诗被称为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体现了一个“_______”字,表现诗人喜欲狂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诗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喜。

4、《示儿》的作者是___代诗人_______的绝笔。他以_______的口吻告诉孩子,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悲(用自己的话),并叮嘱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诗句)。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无比渴望以及强烈的________之情。

5、你还会背陆游的哪一首爱国诗歌?

6、《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都是关于_________的诗篇。

7、《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由“古人学问无遗力”我们可以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由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书本上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由此我联想到鲁迅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观书有感》中表达诗人读书感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观书有感》这首诗的题目虽然写的诗读书的感受,诗中却写的是池塘,这是因为作者巧用“______________”作比喻,正如_____________能够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使人睿智。

小结:古诗园中的古诗果然精彩,吟诵他们不仅被诗人的爱国情操所感染,而且被其中深刻的哲理所启迪。看来学习古诗不仅要会都会背,更要做到把握诗歌形象、推敲关键词句 、品析艺术特色 、理解诗歌主题,这样才能悟得深、记得牢。经过上一轮的自由抢答,我们来看一看双方的得分,表扬先进,鼓励落后组,迎头赶上。

第四关.古诗大搜索

打开目录,浏览一下题目,想想本册书中还有哪些古诗暗藏于课文中,或者在文中被引用。

第五关古诗名句对对碰

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语文课本,她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古诗大餐,一篇文章有它精彩的段落,一首古诗也有它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生活中、学习中处处可以引用。我这里为大家准备了几条。

现在进入最后一关古诗名句对对碰。谁敢来尝试现场抽签作答。

题目有:1、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小明很贪玩,老师总是引用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他要趁年轻,好好学习,不要等到老了一事无成,只留下悲伤。

……

20xx年12月22日,今天我面向全镇六年级语文教师上了一节古诗复习课,因为古诗的教学本身就很单调, 再加上一般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爱模仿等特点,他们记忆力好,形象思维能力强。但这一阶段的孩子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爱活动、坐不住、坐不久。所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能够长久地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我采用了很多教学方法:

比如: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用吟诵课外积累的古诗用来“购买”本节《古诗大观园》的门票,学生的兴致高涨,迅速进入古诗的学习情境当中,在古筝曲中抑扬顿挫地自己喜爱的古诗,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展开了“古诗传真”、“ 词意点击”、“古诗大搜索”、“古诗名句对对碰”的竞技闯关活动,以及抽签接诗句活动,凡是表现优秀的同学自己给自己的学案上画一张笑脸,同时给本组加10分,笑脸最多的同学获得个人优胜奖,和得分最多的组获得集体优胜奖。同学们情绪高涨,学习认真,发言踊跃。

不容置疑:这是一节极为成功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面向全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活力课堂。这是所有听课教师的一致评价。

然而:对于这样的活动课,许多教师也产生顾虑和担忧:“这样一来,孩子的天性自然是得到发挥了,可是课堂上安静的独立思考时间太少了,学生的坐姿随便了,情绪高涨时居然会欢呼、跳跃,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教学质量会不会出问题啊?”

的确,身在此山中的我深知这节课存在的问题,那主要不是孩子们的原因,而是我在设计教案上考虑的不够周全,以及我在课堂管理能力上的不足。

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课堂应该关注学生个体享受学习的过程,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一点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给共舞之外的独舞一点精彩回旋的自由空间。我以为并不是有了安静的课堂,就意味着有了一堂好课。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迪。

但是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改进教学是改善纪律的关键。这节课我最大的失误一是在竞赛的要求上不够明确、不够周全,使得学生在比赛中产生一些分歧,小组之间产生矛盾;因为比赛的题目层次性不强,忽略了小组当中的学困生,使课堂变成了少数人的舞台。二是我自身调控课堂纪律的能力、策略明显不够,应该不断地组织学生、管理纪律、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才能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

总之,调控教学课堂,重点是看学生学的是否认真,是否把所学的知识吸收了。要做到人人都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的活力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就不容易涣散,问题行为也就少了,课堂纪律自然也就好了。小学生年龄尚小,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中的纪律与课堂管理不可忽视。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三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认识14个生字和1个部首,会写8个生字。

4、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角色感情。

教学重点:多种方法识记汉字,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生字卡片、幻灯片。

教学课时:三节。

教学内容:初步了解课文,认识一二类生字。

1、老师出示标点符号认读。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朗读课题,提出思考问题。

(一)老师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什么内容?

(二)学生简略回答问题,相互补充。

要求:

1、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方设法解决。

2、一边读一遍画出二类生字。

1、认读二类生字。

2、分析一类生字:

考:上下考试考场考卷中考高考。

略:左右简略省略号忽略(字音)。

拄:左右形声字形近字:柱住注驻。

与手有关拄拐棍。

重:翘舍音多音字重要重视轻重。

弓:象形字弓箭拉弓弹弓。

引:左右引路指引引导。

芝:翘舍音,上下芝麻灵芝。

章;上中下文章章法规章章节。

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2、自读课文:画出自然段。

教学内容:朗读、感悟课文。

教学过程:

1、认读生字卡片。

2、组词扩词,说话。

1、指名朗读课文:想象都哪些标点符号进行争吵?

2、第1段:说说感叹号、小问号、小顿号长得什么样?

3、第2、3、4、5、6段:都谁发了言,怎样说的?

4、第7段: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争吵吗?谁发表了意见?

1、分角色朗读。

2、小组编课本剧。

标点符号听了书的意见后,他们会怎样做。

作业:将课文内容将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内容:活动与练习。

教学过程:

认读生字。

分角色读课文。

文章反驳美妙蹦跳。

不可开交断断续续。

1、在书中找找有哪些标点符号?都长得什么样?叫什么?

2、不认识,想办法。

3、说说你与标点符号的故事。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地大的水塘宛如一面镜子,天上的亮光和云彩的影子都清晰地照入镜子中。如果要问它为什么能够这样清亮,这是因为源头有清新流动的水不断流入的缘故。)。

五、作业: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感叹号感情强烈。

小问号引起思考。

标点符号的争吵小逗号把句子断开。

省略号语句深奥。

句号最后总结。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四

1.教师示范。

以“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为例。

(1)评析句子的意思。

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这一节意思的理解,教师加以指点归纳。

这一节的关键词是“勇敢地笑”,而有了“春天的声音…‘大地的希望’’就是“勇敢地笑”带来的良好结果。

(2)评析句子的作用。

这一节的关键词语“勇敢地笑”与前一节中的“勇敢地笑’’形成了反复的关系,这样这个意思就得到了强调,再次强调“雨”的祝福内容,也是诗歌内容上的深入。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勇敢地笑”所带来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2.学生活动。

齐读诗歌其他内容,思考问题,找出重点章节或者语句进行评析。

五、深入理解,评论诗歌内容。

1.教师提问:

(3)最后一节写道:“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4)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5)你认为这首诗适合青少年阅读吗?谈谈你的感受。

2.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一一讨论上述问题,大胆发表自己合理的看法。

六、评说诗歌朗读。

要求学生对诗歌朗读品评,边读边评,看朗读是否流畅,节奏是否合理,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

1.自由朗读诗歌。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体会每句话的完整意思。

2.互相评读。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评,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讨论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3.对照诗歌朗读录音,谈谈自己朗读课文的感受。

4.朗读全诗。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五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禁锢()(2)留滞()(3)襁褓()()。

(4)暗哑()(5)丝缕()(6)喧()嚷。

2.《雨说》的作者是________(姓名)。副标题为“________”。

3.下列关于《雨说》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借“春雨”的真情诉说,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温柔亲切的爱意,以及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诚挚祝福。

b.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亲切感人,切合儿童心理,易于打动孩子们的童心。

c.这首诗语言亲切、清新自然,给人以温柔亲切之感,便于儿童阅读和接受。

d.诗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这句诗表现了“春雨”为自己的奉献而喜悦、满足的心情。

能力提高。

1.阅读下面两节诗,概括其中的涵义,并说说你对这里的“笑”的理解。

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儿,我还要教你们勇敢的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2.春天来了,春雨已经对你说过了这么多的话。现在,你想对春雨说几句什么话呢?用几句话或几行诗把你要说的写出来。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六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

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学习和运用生动形象、凝练精美的诗歌语言。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相关资料。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自主学习】点击进入初中学习小组。

1、注音。

田圃()禁锢()留滞()喑()哑()。

襁()褓()。

2、“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理出诗作结构。

3、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4、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探究】。

5、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6、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9、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10、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精读精练】。

精读诗歌,完成下题。

11、选文中,雨“说”的一席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12、作者赋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现,这样写好在哪里?

13、春天来了,你听了春雨对你说的话之后,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

14、关于“春雨”的诗有许许多多。请你再查找一首写春雨的诗,并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七

二、初步朗读全诗,熟悉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在词语摘抄本上摘抄词语。

田圃寒浅禁锢踪迹留滞喑哑温声细语。

喧嚷知悉抗拒洗礼油膏襁褓安息。

三、再读诗歌,评点诗歌写作思路。

1.提出评点要求。

在学习《梅岭三章》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评点的方法,对评点应该不感到陌生。因此,此处教师不必对学生传授关于评点的知识,只需提出评点的相关要求即可。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思路进行评点,可以先评点每一章节的内容,然后再把握整体的写作思路。

2.教师示范。

3.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注旁批,然后互读互评。

4.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合编写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5.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教师也同样配读对课文的评点。

6.教师小结:

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纯真、善良、美好的情感。

2、小研究:结合本课,说说诗歌有什么特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纯真、善良的美好情感。

1、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读后有自己的感想。

2、郎读课文,想想、说说自己是怎么读的。

3、围绕着“爱心”这个主题,准备“学前重温幸福2分钟”。

4、小研究:结合本课,说说诗歌有什么特点。

:投影片4张,《你别问这是为什么》mtv视频。

1课时。

(上课前,教师播放《你别问这是为什么》mtv视频,候场)

一、学前重温幸福2分钟:

1、主持学生: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的“学前重温幸福2分钟”由我来主持。请大家围绕着“爱心”这个主题来交流。我交流……(其他学生:我幸福!)请***同学来交流!

2、学生交流(视情况点1-3名学生交流)。

3、主持学生:今天的“学前重温幸福2分钟”交流到此结束。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李老师引领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幸福学习!我学习……(其他同学:我幸福!)

二、幸福学习:

1、师生问好:(类似语言)

师:同学们,你们好吗?(大声)

生:好,很好,好极了。(大声)

2、口述: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这一课(完成板书1)。我们学习的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纯真、善良的美好情感。

2)小研究:结合本课,说说诗歌有什么特点。

3、第一次幸福学习:

1)投影1:提出第一次幸福学习的任务:

我会读:

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话,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在小组内朗读、交流(落实小组内的互帮互助;教师到各小组点拨指导,了解情况)。

3)学生以小组或以个人代表小组,在班级展示(教师注意,1、组织语言:我展示……,2、让学生及时表达学习感受;3、给在班级展示的小组或者个人发表示参与的 小红星)。

4)教师组织学生评价,让学生说一说,哪个小组或者哪个人朗读得好?为什么?(教师注意,让学生及时表达学习感受,给在班级展示精彩的小组或者个人发表示精彩的 小红旗)。

5)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朗读应该注意什么;表扬和鼓励朗读的学生。

6)教师提议全班集体朗读全诗。(组织语言:我朗读……)

4、第二次幸福学习:

1)投影2:提出第二次幸福学习的任务:

我会想:

“我”为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做了些什么事情?“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2)学生朗读、独立思考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落实小组内的互帮互助;教师到各小组点拨指导,了解情况)。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展示(教师注意,小组内补充意见和外组补充意见;让学生及时表达学习感受,完成板书2;给在班级展示的小组或者个人发表示参与的 小红星)。

5)教师组织学生评价,哪个小组或者哪个人表现得好?为什么?(教师注意,让学生及时表达学习感受,给在班级展示精彩的小组或者个人发表示精彩的 小红旗)。

6)教师引导学生表扬:我班上有哪些同学是怎么样奉献自己的爱心的?

7)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完成板书3。

8、第三次幸福学习:

1)投影3:提出第三次幸福学习的任务:

我会说:

你也想为卖火柴的小女孩做点什么吗?说一说,再把它写下来。

2)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写出来。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落实小组内的互帮互助;教师到各小组点拨指导,了解情况)。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展示(教师注意,小组内补充意见和外组补充意见;让学生及时表达学习感受;给在班级展示的小组或者个人发表示参与的 小红星)。

5)教师组织学生评价,哪个小组或者哪个人表现得好?为什么?(教师注意,让学生及时表达学习感受,给在班级展示精彩的小组或者个人发表示精彩的 小红旗)。

9、第四次幸福学习:

1)投影4:提出第四次幸福学习的任务:

我研究:

小研究:结合本课,说说诗歌有什么特点。

2)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落实小组内的互帮互助;教师到各小组点拨指导,了解情况)。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展示(教师注意,小组内补充意见和外组补充意见;让学生及时表达学习感受;给在班级展示的小组或者个人发表示参与的 小红星)。

5)教师组织学生评价,哪个小组或者哪个人表现得好?为什么?(教师注意,让学生及时表达学习感受,给在班级展示精彩的小组或者个人发表示精彩的 小红旗)。

6)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诗歌的特点。

10、欣赏《你别问这是为什么》的mtv。

三、集中表达幸福学习感受:

1、主持学生:这节课的学习要结束了,让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组的同学参与最积极,表现最精彩?请各组长把本组的小红星和小红旗贴到黑板的竞赛台上来。

2、主持学生:今天的幸福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欢迎大家交流。我交流……(其他学生:我幸福)

(注意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总结知识的获得,学习的经验与教训,合作的愉快,友情交流等)

3、学生在班级交流学习收获和感受。

4、主持学生:对老师和同学配合学习表示感谢!

板书设计: 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板书1)

蛋糕……吃饱

我 棉衣……穿暖 卖火柴的小姐姐 (板书2)

歌片……快乐

爱 心

纯真 善良美好 (板书3)

(画个心型,把板书3包括进去)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九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1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舛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xx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xx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4.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5.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6.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7.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8、齐读第1-5节。

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第2课时)教学步骤。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十

虽然下半学期有总复习,但由于初三新课进度快,初二暑假就成为备战中考最难得的查缺补漏时间。学生可利用开学前几天做好两大块工作。一是背诵默写初一、初二4本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因为初三总复习时很难有空余时间来背诵古诗文。在背诵时,学生要重点找一些往年常考的名篇,而一些比较冷门的篇目大略通读一遍即可。二是阅读名著。古人云:开卷有益。阅读可以让准初三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名著的范围可以从老师推荐的书目里找。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好读书笔记。

预习初三语文课本,学生不但可以获得新知识,而且还能通过总结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通过反复推敲或请教老师,增加语文学习兴趣和语言理解能力。现在的中考越来越多地考查学生课内外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积累,例如语言在生活中、在各种情境里如何恰当使用。这其实是要求学生关注社会、感悟人生,对一些社会问题要懂得思考分析并有所感悟。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十一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1.比较法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十二

1、运用综合的识字方法,认识15个生字,写好8个生字,学习笔画竖弯。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熊猫的珍奇、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3、收集熊猫的图片资料,能根据课文内容为大熊猫涂色。

15个生字词,渗透性识字。

讲读法、情境法、表演法。

课件、熊猫头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为媒,诱发兴趣。

1、欣赏课件《动物掠影》。

教师边配合熊猫的特写镜头,边引用课文的有关语句作为解说。(运用视听的效果,感受各种珍奇动物的可爱:猴子的顽皮,狗熊的笨重,狮子的威武,猎豹的凶猛,熊猫的憨态可掬。)。

2、用简短的几句话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喜欢它的什么。(交流观后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已的真情实感,借以导入新课。)。

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熊猫的知识?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并展示材料、图片。)。

二、以读为主,紧咬重点。

1、读一读,划一划,小组探究识字。

(1)你能自己读课文吗?(学生明确目标导向,自由读课文,拿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

(2)这些生字你准备用哪些方法记住它?(回忆识字方法,小组讨论并总结出:认真听读、看生字表、看查字表、问同学老师、大胆猜一猜等方法)。

(3)你能当小老师教教这些生字吗?(以能者为师,换个方式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

2、读一读,画一画,变画面为语言。

(1)在认读生字,扫除字词障碍后,先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再画出大熊猫的形体。(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改成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所画的熊猫,按一定的顺序说说它的样子。(再通过画面体味语言从而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3)谁愿意把这段读给大家听听?(激发学生表现欲,引导学会自评、互评。)。

3、读一读,演一演,摹动作促体验。

(1)引读比较。大熊猫真可爱,它小的时候与长大以后可不大一样,请你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你就知道了。

(2)细读感悟。

学生反复细读,悟出大熊猫小时候很活泼,长大以后就变得懒洋洋了。教师相机点拨:这两部分的句子的读法肯定不同,要怎样读呢?用比较欢快的语调表现大熊猫小时候的活泼,用比较缓慢的语调刻画长大以后的大熊猫懒散、憨态十足的形象。

(3)表演读促体验。

谁能根据课文的内容表演一下熊猫?(学生戴上头饰,融入表情、动作、声音,创造性地表现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加深对熊猫生活特点、食物特点的印象。)。

(4)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三、以疑为题,拓展思维。

1、学完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特别的感受?还有什么问题想与同学讨论?(学生交流疑难,讨论解决,在碰撞中发展求异思维。)。

2、熊猫是珍奇的动物,你应该怎样做?有什么好的建议想告诉人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2、你还知道大熊猫的一些事情吗?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3、有感情朗读全文。

二、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抽读本课生字卡片。

2、开火车进行扩词。

3、反馈识字情况,交流识记方法。

4、重点指导识记:

全金黑里爪瓜圆园。

5、出示词语花篮。

(1)指名读,齐读。

(2)你还喜欢课文里的哪些词语,说一说,再抄到花篮中。

(3)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

三、认识偏旁,书写生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指名认读。

2、分类识记,指导书写。

(1)独体字:巴爪皮。

(2)左右结构:双动。

(3)上下结构:全黑。

3、学生书空。

4、教师板演示范。

5、学生仿写。

6、教师巡视指导。

四、书写展示、评议。

7大熊猫。

样子:很可爱。

小时侯:很活泼。

长大后:爱睡觉。

最爱吃:竹叶、竹笋。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堂7个生字,7个二会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生字词。

3、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小鸡的孵化过程,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了解课文的两条线索,一条是小鸡孵化的过程,一条是小鸡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变化,

3、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一个偏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2、有一只小动物也说世界多美呀,板书课题。

(1)读准世的音,是翘舌不是平舌音。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你们问题答案就在书中,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5、播发多媒体课件,再加配音朗读。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把生字词和小括号画出来。

要求: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生字词)

(1)自己读读生字词,想想:在字音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2)正音。

翘舌音:站、湛、澄。前鼻音:站、湛、茵

后鼻音:澄边音:丽

(3)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师生共同评议。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再指名朗读课文,边听边想:世界多美好呀是哪只小动物的说的?

2、它是什么情况下说的?

3、你也能像刚才阿姨一样,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吗?

老师也为你配上音乐

4、自读,指读,赛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书读得好,字能写得好。

1、出示生字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教学羊字头。

3、看课后笔顺表,自学生字的笔顺并描红。

4、反馈检查世、美的笔顺。

5、指导写字。

6、师范写以上四个字,学生描红,临写。

7、生写剩余的生字。

教学后记:学会了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世界多美好谁说的?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第1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

2、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3、水能用先后说说小鸡在蛋壳里的活动?

4、它怎么会认为世界是黄色的呢?它认为世界美丽吗?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鸡在蛋壳里的活动)

5、渗透小鸡在鸡蛋里怎样孵化的小知识。指导有感情朗读。

6、你现在能不看书,为我们的电视配音吗?

指导背诵

三、细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3、你怎么知道小鸡啄壳很吃力呢?(啄呀啄呀,啄了很久)

你能读出这种吃力的语气吗?

4、小鸡看到了什么?

(1)(出世句子)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2)句种哪些词是表示颜色的?

(3)蓝湛湛和哪种颜色相同?

a、(多媒体映示:上面是蓝湛湛的天空,下面是淡蓝、蓝、深蓝)

b、蓝湛湛表示什么颜色?

(4)同学们,你们看看这绿茵茵的树木看上去怎么样?

边说边放多媒体课件

a、和老师发给你们的绒布有什么相同之处?

b、哪些景物又是绿荫茵的呢?

(5)多媒体映示:上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下面是一条绿而浑浊的小河)

a、你认为哪条小河是绿澄澄的?为什么?

b、学生交流、讨论

c、还能说说abb的词吗?

5、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假如你现在是蛋壳中的小鸡,你会怎样说?怎样做?

6、那么让我们把美丽的景色记下来,看多媒体课件联系背诵。

7、指导有感情得背诵。

四、细读第三自然段

1、蛋壳中的小鸡跟你们一样,迫不及待地钻出来了!

老师范读第三自然段。

2、听完后,你感受了小鸡非常想出来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你还体会动了什么?

4、你们能把小鸡这种急切、兴奋的心情读出来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现在,我们也来做只小鸡,做做出壳的动作。

指导边做动作边背诵课文。

五、细读第四自然段

1、是呀,小鸡看到如此美丽的世界后,会说些什么?

2、齐读第四自然段。

3、水愿意当当这只小鸡来赞赞这美丽的世界?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有感情地杯背诵课文。

六、总结

1、学完课文后,你收获了些什么?

2、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课文用脑记下来吧!

齐声朗读课文。

黑乎乎

16、世界多美好呀!蓝湛湛爱大自然

绿荫茵

碧澄澄

教学后记: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了小鸡的孵化过程,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十四

1、运用综合的识字方法,认识14个生字,写好8个生字。培养学生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踢毽子的乐趣,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8个生字词,渗透性识字。

教学方法:讲读法、情境法、表演法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1)揭示课题。

(2)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认识生字,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找出生字,读一读,认一认。

3、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美妙飞舞开始练习陌生经常熟悉不久

4、分段指名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

3、理解

(1)毽子在老师脚上听不听话?你是怎样知道的?

(2)我们刚开始踢时,毽子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会这样?

(3)听了老师的话,我是怎样做的?结果呢?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有感情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分组开火车读课文。

2、有感情朗读全文。

3、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4、抽读本课生字卡片。

5、开火车进行扩词。

6、反馈识字情况,交流识记方法。

7、出示词语花篮

(1)指名读,齐读。

(2)你还喜欢课文里的哪些词语,说一说,再抄到花篮中。

(3)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

三、认识偏旁,书写生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指名认读。

2、分类识记,指导书写。

(1)独体结构:久生先

(2)左右结构:低话听她师

3、学生书空。

4、教师板演示范。

5、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书写展示、评议。

15、毽子变乖了

开始:一点儿也不听话(陌生)

每天都抽时间玩

不久:变乖了(熟悉)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十五

精读课文:

21、《古诗三首》。

22、《寓言二则》。

23、《西门豹》。

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了解西门豹的智慧与才干,理解预言讽喻的意思,了解神话故事中的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

本单元要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每篇课文的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

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了解西门豹的智慧与才干,理解预言讽喻的意思,了解神话故事中的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

本单元要培养学生用指定的词语造句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了课文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能力;

培养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的能力。以前学生都接触过,此单元需要继续学习,掌握方法。

学生已经能用普通话正确的朗读课文,但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还需要练习。已经掌握了把课文分成几部分的方法,但还要多练习。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但字词方面上比较多,还应交给学生方法。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十六

1、知道什么是种子。

2、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空气和阳光,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学生长的知识。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

4、在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

5、能够上网搜集有关种子的图片。

1、读好指定的词语和句子。

2、读出土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

理解种子在土壤里发芽的过程及条件。

学学生:

1、有关种子的图片或自己的画。

2、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老师:

1、多媒体课件《种子的学生长过程》。

2、有关种子的诗歌。

一、激趣导入。

老师:现在是什么季节?

学生答。

老师: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学生:自由说。

老师:几阵春风,几场春雨,万物都醒来了,谁还在睡懒觉?快看一看。

学生答。

老师:对呀,就是种子小朋友!

板书课题:5种子,齐读(引导学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记种字字形。认识新偏旁禾木旁)。

老师:你知道哪些植物种子的名字?

学生出示图片或图画作品并说一说。

老师:让我们到课文里看一看他们吧!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拼音。

2、指名读词语。

春雨/一()春雨春风/一()春风。

阳光/一()阳光。

化成/冰雪化成水珠。

收藏。

3、老师:我最喜欢收藏卡通图片,你喜欢收藏什么?

学生答。

4、老师:冰雪化成水珠去干什么了?指导读句子。

冰雪早化成水珠交给土地妈妈收藏去了。

5、再读课文,要求:不丢字、不加字。

6、个别学生分段读课文。

老师:漫长的冬天过去了,种子们在干什么?

三、细读悟情。

老师:学学生自己读课文,看看种子在干什么。

1、学生汇报,老师:你从哪知道的?(第二段)。

你还知道什么?读一读。

出示句子:

它拧着一个个小鼻子,轻轻地呼唤着:醒醒吧!我的淘气的孩子们。

老师:想想拧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土地妈妈是怎样呼唤的?想想它是怎样拧种子宝宝的?试读这句话。指名读。

导:种子终于醒来了,它有哪些活动呢?

2、自己读第三自然段。

(1)个别学生读第三段,其他学学生做动作。

(2)欣赏课件,(种子学生长过程)一遍看,二遍做动作,三遍背一背。

(3)不看课件背一背。

老师:种子钻出了地面,它看到了怎样的世界,它的心情会怎样?学生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读,老师学生合作读。

老师:种子在湿润的空气里快乐的学生长,带着你的感受读读第五自然段。

3、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4、回归整体:有语气地朗读全文。

四、延读拓展。

我们的种子也和我们见面了,(出示教老师准备的种子幼苗)(1)认一认它们都是什么种子的幼苗。

(2)说说为什么要种下这些植物的种子?

五、总结。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到田野里走一走,看一看,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

5种子。

打伸揉揉伸出探。

七、作业:

到公园、野外去寻找种子幼苗。(有条件的学学生可用数码相机拍下来)。

初三语文课教案篇十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词,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运动。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同时认识2个偏旁部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世课文插图2)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对,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足球的自我介绍。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要求:边读边画小节号、生字词,把生字字音读准。

3、再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4、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生字词

(1)自己读读词语,哪些生字的字音值得注意?

(2)正音:庆、功、皇、门、祝。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到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出示:我出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那个时候/只有皇帝过生日/才用我来庆祝。

(1)谁能来读读这个句子?你是怎样停顿的?

(2)指导读句子

6、文中还有长句,用老师的方法来读读。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

8、齐读课文。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复习巩固生字读音。

2、教学示字旁、巾字底

3、自学课后笔顺表,并描红。

4、反馈:检查运、带的笔顺。

5、指导写字:纪、带。

6、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给纪、祝扩词。

二、新授

1、自读第一自然段。

(1)读换后,你知道了什么?

(2)年纪一大把喽是什么意思?

(3)齐声有感情朗读课文。

2、自读第二自然段。

(1)为什么足球的年纪一大把呢?

(2)谁通过查资料知道:足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3)足球那么风行全世界,原来可是我国的.祖先发明的,你想说什么?

有感情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2)你能感受到足球是最流行的运动吗?说说看。

(3)为什么足球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呢?

(多媒体显示:20xx年10月7日,我国男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举国欢腾的场面。)

4、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

1、指名读得最好的几个同学读课文。

2、你能做个足球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同桌互相介绍。

3、指名介绍,评析。

板书设计:历史长

17、我叫足球

给别人带来欢乐

教学后记:1、有部分学生还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本课,懂得了足球的意义所在。了解更多的有关足球的知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65467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