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是一项必备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如何保持积极心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以下是健身教练总结的保持健康的的方法和技巧,请大家按部就班。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一
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课已经成为学习的新选择。作为一门上升的知识学科,古代汉语网课备受各界关注。我选择了一门古代汉语网课,通过学习,我不仅对古代汉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与收益。
首先,通过古代汉语网课,我对古代汉语的发展与演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古代汉语的长河中,有许多不同的时期与流派,每一个时期都对古代汉语的发展产生了特定的影响。通过网课,我按照时间顺序了解了从古汉语到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等重要时期的语言变迁,进一步增加了对古代汉语的感悟与理解。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文本进行阅读与解析,我逐渐领悟到古代汉语的特点和美感,并受到启发去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
其次,网课还帮助我提高了语文素养和解读能力。古代汉语阅读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包含着许多古文的特殊用法和修辞技巧。通过网课,我学到了很多古文常用词汇和句式,对于古诗词欣赏和古代文献阅读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也通过网课中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比如通过翻译、作文等任务,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训练使我在解读和思考文本时更加有耐心和深入,培养了我对于语言美感的敏感性。
第三,通过网课学习,我更好地掌握了学习方法和技巧。网课以其灵活的学习方式深受学生喜爱。我从中学到了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积极参与在线讨论、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等。同时,由于网课教学多样化,我可以反复观看讲解视频,随时回顾和理解重点内容,这使我在掌握知识和技巧上更具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不仅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还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网课的互动性和交流性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网课中,我参与了许多讨论和小组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合作。这种互动汇聚了来自不同背景和经验的人们的智慧与见解,使我多方面思考问题,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在网课中,我能够鼓励与激励他人,共同学习与成长。这样的互动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性,也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总之,通过古代汉语网课的学习,我对古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提高了语文素养和解读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并锻炼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这些收益不仅使我在古代汉语学习中受益匪浅,也对我的个人发展和学习习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这些经验和体会将继续指引我不断深入学习,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二
第一段:介绍古代汉语的重要性(200字)。
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使用的是现代汉语,但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古代汉语是汉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古代汉语对于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乃至增进自身修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二段:记叙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和体会(300字)。
我在初学古代汉语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起初,我对古代汉语感到陌生和困惑,因为古代汉语的字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熟悉了古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则。通过学习《古文观止》等经典著作,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汉语的美妙之处。我发现,古代汉语富含意境,用词精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逐渐开阔了自己的思维,提升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第三段:探讨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和价值(300字)。
学习古代汉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古代汉语是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发展而来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通过深入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如《诗经》、《论语》等,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感知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古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对自身语言能力的挑战,通过学会运用不同的古代汉语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第四段:总结学习古代汉语所带来的收获(200字)。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汉语给予我一种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使我更加热爱和珍惜中华文化。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语言的强大力量,它能够记录和传承人类的智慧,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学习古代汉语也培养了我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学习的毅力,这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五段:展望学习古代汉语的未来发展(200字)。
学习古代汉语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专业的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中国文化的宝库,只有通过学习和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掘和理解其中的深意和价值。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研究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字数:1200字)。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三
古代汉语是我们祖先用来交流的语言,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汉字在现代有很多的演化和变化,但学习古代汉语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和理解文学作品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在我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学习汉语的乐趣和意义。在此,我想分享一下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与体会。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有比较扎实的语言基础,并且需要用心去理解每一个汉字与词语的含义,还要尝试去体会古人诗歌里面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学习古代汉语也需要注重细节,比如读音和发音的学习,以及各种语法现象的掌握。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善于借鉴现代汉语的语境和思维方式也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语言。
学习古代汉语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首先,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演变。例如,通过研究古人对天地人类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哲学思想的内涵。其次,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打开我们的文学视野。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创作的,学习古代汉语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作品,理解文学的内涵。最后,学习古代汉语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汉字,加深我们对汉字的理解和感悟。
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古代汉语的生僻字和繁琐的语法。生僻字需要我们用心去记忆和理解,而繁琐的语法则需要我们不断练习。此外,古代汉语中各种修辞手法和典故也需要我们了解,这对于理解古诗词和文学作品非常重要。
第五段:结论。
学习古代汉语是一项有挑战性的任务,但也是非常有意义和有收获的。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进一步认识汉字和汉语,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耐心和恒心,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更好地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四
学习古代汉语最单纯的收获,是能让自己对于古代文言体系的把握变得富有理据性。文以载道,通晓训诂音韵文字小学之道才算完成了对整个文言体系的登堂,至于入室,相去甚远。古代汉语是古代经验的累积,读古代汉语对于传承我们国家最优秀的文化是必不可缺的。对于个人而言,文言语辞刚劲而典雅,这无异于给我们提供了认知上的感受与心灵的愉悦,对于个人人格魅力的养成以及不凡的谈吐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新三国》的热播,让《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成为好多小青年们热议的话题,有的说《新三国》中的白话文通俗易懂,有的却认为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古文更耐人寻味。不难发现,小青年们对古代汉语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有待改观,毕竟古代汉语是我国灿烂历史和文明的一个载体,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途径。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此给予重视。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研究文言文本站学习古代汉语。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
字典。
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
三字经。
》、“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
唐诗。
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时也预示着这一学期古典文学的学习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古典文学的余音还回旋在我的脑海里。它并将激发我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去体会,让我们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中国博大精的文化。这样的文化里:有现实的真实再现;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谛;有军事上的智谋才能……这些都被后人记录下来,而文学在此就承担了相当的责任和重量。
我不仅仅了解了作品,我还了解了许多名人名家。
接着是屈原。他是位爱国主义诗人,堆起了我国诗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辞”也濡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学成就都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他个人而讲,却是抗争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他虽然逝世了几千年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因此,我们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来纪念他。
司马迁,一个天才的史学家,又称“史圣人”。读完他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后,我知道了他伟大的志向,坎坷的经历,执着的精神;了解了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书,评判历史,褒善贬恶。他这种“言必信,行必果,诺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们去学习。记忆最深的要数这几句了:“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总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所必须具备的。
这一篇篇杰出的作品,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人物,无一不是来自文人之笔,正是由于人们的心灵可以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人们的思绪可以跨越时空的阻碍,人们的思想可以在此平台日趋完善和理性。
写了这么多比较混乱和无头绪,但我理解的实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师在授课时能多讲讲有关作家的经历和文学作品看鉴赏,使我们对其有更多的了解。
现在我对文学还没有更多的了解,但我希望通过文学可以让我充实,令我茁壮成长。让我懂得如何去体悟人生和领悟生活。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五
学习古代汉语最单纯的收获,是能让自己对于古代文言体系的把握变得富有理据性。文以载道,通晓训诂音韵文字小学之道才算完成了对整个文言体系的登堂,至于入室,相去甚远。古代汉语是古代经验的累积,读古代汉语对于传承我们国家最优秀的文化是必不可缺的。对于个人而言,文言语辞刚劲而典雅,这无异于给我们提供了认知上的感受与心灵的愉悦,对于个人人格魅力的养成以及不凡的谈吐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新三国》的热播,让《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成为好多小青年们热议的话题,有的说《新三国》中的白话文通俗易懂,有的却认为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古文更耐人寻味。不难发现,小青年们对古代汉语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有待改观,毕竟古代汉语是我国灿烂历史和文明的一个载体,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途径。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此给予重视。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研究文言文本站学习古代汉语。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六
我选择了古代汉语专业,并在将近一学期的学习中,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法,从认识到兴趣,我逐渐明白了古代汉语专业的重要性和魅力。以下是我对古代汉语专业导论课程的一些思考和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说的是古代汉语专业的学习内容非常丰富。在导论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字、语法、音韵等,也学习了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化背景。这些内容既具有学术性,也具有实用性。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古代汉语专业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学习动力。
其次,我认为古代汉语专业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记忆大量生僻字和词语,还需要研究古代文献。这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而好的学习方法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多读经典文献、多写作业、参加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古代汉语的应用能力。只有不断摸索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专业的学习也需要我们具备一种追求精神的态度。古代汉语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不断去发现、去解读、去理解。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复杂的文献和词汇,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这种追求精神不仅能够培养我们对学问的热爱,也能够提高我们的学术素养。古代汉语专业的学习需要不断追问和追寻,只有不断追求,才能更好地解锁古代文化的奥秘。
古代汉语专业的学习还需要我们具备跨学科的能力。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学科,常常需要我们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譬如,要了解一个古代文献的背景,我们可能需要对当时的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有所了解。古代汉语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了这种跨学科的机会,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这种跨学科能力非常重要,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学识,还能够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
最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古代汉语专业的学习既是一项成就,也是一项责任。几千年的历史是汉语文化的底蕴,而我们作为古代汉语专业的学生,有责任将这些珍贵的文化传承下去。我们需要继续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并将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更多的人分享,以此推动汉语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成为我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也将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古代汉语。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专业导论课程让我对古代汉语专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我明白了古代汉语专业的重要性和魅力。通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追求精神的态度、跨学科的能力和学术的使命感,我逐渐认识到古代汉语专业的学习将会对我个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对古代汉语专业充满了热爱和兴趣,并期待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能够继续深入研究这门学科。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七
我是一位正在学习古代汉语的初学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体会到了古代汉语的独特魅力。古代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与现代汉语截然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在初学古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更加了解了古代文化的底蕴。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进行一些心得体会的分享。
首先,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在现代汉语中,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是固定的,而在古代汉语中,语序并不固定,往往通过词语的变化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句子的内容。例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会说“我喜欢你”,而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说“茫茫天地,我心中只有你”。这种灵活多变的语法结构让我对古代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学习中提高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古代汉语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基石之一,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古代文人的情怀和表达方式。例如,读古代文学作品时,通过学习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进一步领悟到了古人的心灵之美。学习古代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学习,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另外,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注重对于词汇和文化背景的积累。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生僻的词汇和用法,我们需要通过词典和相关资料的学习来逐渐掌握。同时,了解古代文化背景也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部分。很多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与古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了文化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
最后,学习古代汉语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来提高。阅读古文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同时,通过实际运用古代汉语进行写作和对话,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但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代汉语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文化背景和词汇表达方式都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但正是这种不同让我对古代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我相信自己能够进一步提高古代汉语的水平,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古代汉语的学习是一项艰巨但值得的任务,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古汉语水平。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八
古代汉语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汉语的发展中留下了丰富的语言文化积淀,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宝贵的资源。学习古代汉语,不仅能够拓宽语言运用的视野,更能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内涵和精神。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帮助我们对汉语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因为古代汉语有许多现代汉语所没有的语言特点,特别是汉字。很多汉字的意义是通过其字形或字音得到的,现代汉语已经失去了很多汉字的音、义、形等本来意思。而在古代汉语中,这些意义仍然被保留着,并且在古诗、文学、文化等领域广泛应用,更多的古诗文及言行,中有古人信仰、思想、审美等方面的体现,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和世界观。另外,古代汉语的语言结构、语气、语态等也有不小的差异,学习了这些,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中文语言的灵活运用。
古代汉语的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包括语音、字形、词汇和句法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古代汉语中大量运用的典故、俗语、谚语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对象。由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不同,建议学习者在学习前要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并且需要耐心、细致地阅读和理解语言文本。
在学习古代汉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感觉和语言思维,而且要善于运用类比和比较的方法,对于汉语的语言形态和语言规律有基本的了解。其次,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熟悉汉字的字形、音义、用法,同时要注意理解和解读汉字中的文化内涵。最后,在学习古代汉语时,学习者还需耐心学习汉字的写法。因为在古代汉语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个字会有多个不同的字体,掌握这些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五、结语。
学习古代汉语是一件值得深入的事情,同时也是保持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方式。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可以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汉语是我们共同的母语,更是该有的文化责任,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汉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发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九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1、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22、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23、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2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5、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26、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2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28、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29、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释本义。
30、对动词用法: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31、判断句:是指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对主语做出判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32、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
33、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34、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35、“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疏”是对注的解释。
36、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37、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38、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39、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40、曰,为,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41、谓:释义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影射的事物。
42、貌,之貌:释义术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43、犹,犹言:释义术语,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44、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关或相通。
45、读为,读曰: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之后。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十
部将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井陉这条路很狭窄,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队伍必定拉得很长。请拨给他三万人马,拦截敌军的粮草,再截断他们的后路,不用十天,定可将韩信等人的头献上,但陈余没有同意。
就这样,韩信在井陉狭窄道路没有遭到袭击。在出井陉口前,他先派两千轻骑兵从隐蔽小道上山,在那里观察赵军,准备行动。韩信又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命他们出了井陉口就背靠河水,摆开战斗列队。
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认为这是犯了兵家的大忌。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旌旗和仪仗,大模大样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即打开营垒,向汉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激战了一会儿,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阵地的部队马上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十一
提到具体措施,首先是要拿出时间,慢慢地学。应当循序渐进,不能急躁,不能企图一下子就学好。这就是所谓欲速则不达。学外国语,有所谓“俄语一月通”,一个月内学通俄语,那种学法是不会学得牢固的。学习古汉语也一样,不能企图一两个月学好。我们说,学古汉语,学一二年不算多。北大学生,每周学四小时,学二年,还只能学到一般的东西,谈不到学得深透。学习不能速成。我知道大家想学得快学得好,希望能讲些规律,以为掌握了规律就算学好。规律是需要讲的,但不能把规律看得很简单。学习语文是个反复的过程,快了不行。比如给古书断句,很不简单,常常有点错的情况。点错的或点不断句的,那他一定不懂书的意思,就算是点对了,也还不能说他就一定懂。同学们常点不断句,他们提出问题,问怎样点才能点得对。这就涉及到掌握规律的问题。不会断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词汇方面的原因,有语法方面的原因,还有不了解古时风俗习惯的原因,等等。可见规律是很复杂的。如果只是讲规律,不从感性知识方面入手,那是不行的。两者应结合起来。刚才有人提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总的回答一句,就是学得多了,才能逐渐积累起来,积累多了,问题就解决了。要不然,一个一个问题解决,零星琐碎,而且还达不到自己的愿望。那么,究竟怎么办呢?我看要多读些好文章。可以读读《古文观止》,这书市面上有卖的,其中一共有两百多篇文章,不要求都读,可以少读些,读三五十篇就可以。要读,就要读些思想性较好的或自己爱读的文章,最好能够背诵,至少要读熟此外还可念些诗,读读《唐读三百首》。三百首太多,不妨打个折扣,也挑选些思想性好、爱读的诗读读,读一二百篇也就可以了。要读得熟,熟能生巧。所以学古汉语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念三五十篇古文,一二百首唐诗。宁可少些,但要学得精些。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十二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十三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从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近年来有人对汉语采用了三分法,即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这里的三分法,古代汉语大约相当于文言,近代汉语大致相当于古白话。
2、本课程学习的重点。
因为一者文言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二者我国古代的文献大多是用文言写的,因此,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文言文。
学习一门语言,一般要求做到四会:听、说、读、写。但古代汉语只留下书面语,无法听。
说,又因为现代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都使用现代汉语,也不要求用文言文写作,因此,学习古代汉语只要求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就要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王力先生主编的这套教材,其特点是把文选常用词和通论系统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文选主要是培(本文来自:千叶帆文摘:古代汉语读书笔记)养对古代汉语的语感,侧重于感性材料;常用词一方面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是理性概括;而通论则侧重于理性知识。教师讲授时只讲文选和通论,时间大致各占一半,至于常用词,在讲授文选遇到具体词时选一些进行讲解,其余为自学。同学们要在彻底弄懂弄通文选的基础上,要更深刻地理解常用词的用法和古代汉语在文字音韵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地方。
郑伯克段于鄢。
【题解】。
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内部(兄郑庄公、弟共叔段、母姜氏)的矛盾,又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文中刻画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
【补充注释】。
武姜,“武”为丈夫的官职,“姜”为自己的母家姓,这是古人表示已出嫁的女人的名字的一种方法。又如文嬴即晋文公夫人(秦穆公之女,姓嬴)。佗邑唯命:其他地方只听您的命令。
“请京”以下三句:每分句主语不同,第一分句主语为姜氏,第二分句为郑庄公,第三分句为泛指(人们),均已省略。
都城过百雉: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都城”是两个词。
“中,五之一”:“中都不过五国之一”的省略,中等城市的城墙不超过首都的五分之一。下“小九之一”同,均为古汉语常用的分数表示法。不度:不合法度。度:名词用如动词。
西鄙北鄙:鄙,边邑,本义。
无生民心: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暱:“昵”的异体字。亲昵:指对兄长亲。
夫人将启之:启之,为他开门(作内应)。
有献于公:指有土特产献给庄公。
未尝君之羹:羹,肉羹。从美从羔,会意字。
其是之谓乎:正常语序为“其谓是”,“谓”为谓语,“是”为宾语前置。齐桓公伐楚。
【题解】。
交辞令。
【补充注释】。
以诸侯之师侵蔡:以,介词,带领。注意“伐”“袭”“侵”的区别,《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唯是风牛马不相及:一说“风。
”,放失,走失。依此,本句意为即使放牧时走失了牛马,也到不了对方国境之内。
赐我先君履:履,这里用作名词,指可以践踏征伐的范围。双宾结构。寡人是徵:“徵”现已同音简化为“征”,两字原来意义不相同。昭王南征而不復:征、復这里都是用本义。
君其问诸水滨:其,语气词,表委婉语气。
不谷是为:宾语前置。不谷:不好,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与不谷同好,如何”:此乃“城下之盟”的要挟之辞。
徼福:徼,通“邀”,求。前面的“惠”是表敬副词。下文“辱收寡君”的“辱”也是表敬副词,今犹有“惠存”“惠顾”“辱承指教”。辱收寡君:蒙辱收留我们国君。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十四
学习语言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语音,就是这几个字怎样念;二是语法,就是句子的结构。三、词汇是一切事物、行为和性质的名称。第四是文字,是语言的代表。关于古代词汇,现在我们好象懂得,但又不一定真懂。要注意,有些词,不要以为讲得通就算对。讲通了有时也会出错。有时讲起来似乎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其实不然,恰恰还有问题。刚才提到苏东坡的诗句“娟娟云月稍侵轩”,其中的“稍”字作“稍微”讲,也能讲得通,但这样的讲法不对。另外,“时不再来”这句话,出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那里说:“时乎,时不再来。”“时不再来”这四个字,大家都认识,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时间不再来”,这样讲好象不难懂。其实这样结束是不对的。“时”不作“时间”讲,而是“时机”的意思。“再”是两次,“再来”是来两次。整句话的意思是“时机不会来两次”。可见讲通了的未必就是对的。再举个例子,《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对案不食”的话,这好象容易懂,“案”是桌子,“对案不食”就是对着桌子吃不下饭。因为当时万石君的儿子作错了事,万石君很伤心,吃不下饭,他儿子因此就悔过。所以这个故事中错用了“对案不食”的话。但要知道,汉朝时候没有桌子,古人是“席地而坐”的。“案”这里不能当桌子讲,是一种有四条腿的托盘,可以用来放饭菜。古人吃饭时,就把饭菜盛在托盘里,因为它有四只脚,可以平放在地上。“对案不食”,是说对着盛放着饭菜的托盘,吃不下饭去。这样讲就对了。如果这里把“案”讲成桌子,虽然也能讲得通,可是在别的地方就讲不通。语言是有社会性的,一个词在这里这样讲,能讲得通,在别的句子里讲不通。“举案齐眉”这个成语里,把“案”讲成“桌子”,那就讲不通。“举案齐眉”的故事是说从前的夫妻二人,丈夫叫梁鸿,妻子叫孟光,他们相敬相爱。孟光给她丈夫送饭,把盛饭菜的盘子举得和眉一般齐。“案”只能解释为“盘”,如果要讲成桌子,那孟光一定举不起来了。总而言之,对古人用词,要有敏感,要仔细分析,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概括,进行比较,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它弄清楚。单纯地靠查字典,那是不够的。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十五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时也预示着这一学期古典文学的学习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古典文学的余音还回旋在我的脑海里。它并将激发我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去体会,让我们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中国博大精的文化。这样的文化里:有现实的真实再现;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谛;有军事上的智谋才能……这些都被后人记录下来,而文学在此就承担了相当的责任和重量。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十六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
a“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省略“于”字,“动+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为”字句。a“为+施事者+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a“见+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
(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a“为+施事+所+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为……所”句。
a“为+施事+所+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被字句”。
a“被+施事者+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宾语前置的种类: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的是:
a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十七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活跃、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学习古代汉语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汉语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在我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体会颇深,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理解语言的变迁。
古代汉语是近代汉语的前身,汉字的演变就是语言变迁的一部分。学习古代汉语使我意识到语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生命体。从词汇到语法,从句子到文章,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大不相同。学习古代汉语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汉字的演变,也让我知道了汉字的文化内涵。
第三段:认识文化的深度。
古代汉语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例如,通过研究古代诗词,我认识到了唐诗宋词的丰厚底蕴,深刻领悟到了诗人笔下的文化内涵。同时,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第四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古代汉语是经典中的语言,它的深刻、含蓄、凝练,对于汉字的运用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丰富写作技巧,这对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学习古代汉语中,我学会了怎样运用多音字和多义词,提高了汉字的运用水平。
第五段: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学习古代汉语不仅可以让我们在语言运用方面更灵活,也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它蕴含着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和历史。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不仅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轨迹,也认识到了我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伟大性。
总之,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既加深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更让我体会到了语言的变迁和历史的沉淀。相信随着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对古代汉语下的心得体会将会越来越深刻。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十八
现代汉语为白话文,为大多数国人理解学习,而古代汉语则为中国独创,很多字词语句和现在相比,意义差别较大,所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作用举足轻重。
在学习了近一个学期的古代汉语后,我对“望文生义”这个词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现代汉语中有不少。
成语。
这其实是古代汉语的一部分一般人仅知道一个成语的引申义但对它的原义则孤陋寡闻。例如“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它用来形容两件事情毫不相干但究其原义则会叫许多人大吃一惊它的原义是指牝牡相诱即动物交配的意思如果你“望文生义”了则会成为一段笑料因而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培养一个人严谨治学的态度。
对每个字斟酌一番,虽有“咬文嚼字”之嫌,但却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尊重古人成果的表现。
自从文字改革以来,国人多写简化字,有的人为了附庸风雅,会象征性地写几个。
繁体字。
然而他们未必懂得体字代表的意义因此常常张冠李戴。例如“发”这个字繁体字“髪”和“發”两个读音意义完全不同其中前一个读“发展”的“发”是“发射”、“产生”、“兴起”等义为动词;后一个读“头发”的“发”为去声指“头发”。这种现象其实为古代汉语中异体字、古今字的常识异体字是指字音意义完全相同但字形不同的字古今字是指古代的某一义经发展而产生了新字这个新字与古字在字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古代汉语的字义多与造字结构有关由此产生了一个字的原义但许多字的原义现在已不用仅用它的引申义然而在一些文献资料中许多字还使用它的原义引申义反而比较少。
历时一个半学期的古代汉语课结束了,在听张教授讲解的过程中,自己真正学到了很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学习心得和体会。于是在结课之际,来谈谈自己的关于学习古汉语的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文化始终传承的文明古国,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汉字。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考古发掘的斑驳甲骨文,再到历朝历代遒劲奇秀的书法艺术,无不散发着历经数千年洗礼的汉语言的神奇魅力。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去了解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学习古代汉语使我们更便捷的阅读古代优秀典籍,去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在《古代汉语教程》的第一页写着摘自《论语》的一句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告诉我们要广博的学习,更要有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好问又要多考虑当前的问题。我想这也应是做学问之道。我们从小学到现在也读了十几年的书,读书容易,但确立一个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坚持努力是不容易的。
也许多数人认为学习古代汉语会是枯燥的课程,但通过张教授的讲解和学习的深入,发现学习古汉语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每个汉字被创造时都有它最初的意义,而历经岁月的变迁,它的样子会变,也许你依然可以认出它,但却读不懂它了。现在,我们普遍使用学习的是简体字,简体字虽然使用简单方便,但也使文字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意义和造型原则。张教授在讲解繁体字时,用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使我们清晰的记住汉字的原有意义和创造由来。同时老师在上课时,用幽默的语言结合现实的事例,来讲解枯燥的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些的确应该感谢张教授。
苏轼曾有言“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在信息量巨大而且便捷的当今社会,我们应尽力去读书,去读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古代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知识的影响,让书卷气来点缀生活的色彩。学习古汉语,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也许我们不是专门去搞古汉语的研究,但是它提升的不只是我们的单纯的语言知识,还有阅历和能力。
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兴趣是做学问最重要的动力,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学习古汉语课的过程中,虽然学的不深,但的确很受用,就像老师给了你一把钥匙,然后,剩下的就靠你自己去探索了。
古代汉语的体会篇十九
常由人提到,在否定句中有个词序问题。所谓否定句,是指含有“不”“莫”这一类字眼的句子。比如“不知道我”,古人说的时候,要把词序颠倒过来,说成“不我知”。这就是说,在否定句中要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还有“你”字,古代说成“汝”。“他”字说成“之”,“自己”说成“己”。这一类都是代词,在否定句中,如作宾语用,一律提到动词前面,说成“不我知”“不汝知”“不之知”“不己知”。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用得很普遍,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疑问句中的宾语,也要提前。不过这里有的限制,宾词必须是代词。比如“何”字,是个代词,它在“尔何知”这句话中作宾语用,需要提到动词前面。如果不提前,说成“尔知何”,那不合语法。有个成语“何去何从”,意思是离开什么,追随什么。这个“何”字也在动词的前面。《孟子》中有句话:“先生将何之。”“之”者,往也,是“去”的意思。这个“何”是动词“之”的宾语,需要提前。上古时候,“往”字不带直接宾语,因此这句话不能改成“先生将何往”。何以见得?这可用《孟子》中另外一句话作比较说明。《孟子》中有句话说:“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这个“焉”字作“于何处”讲,而“于”是介词,所以“焉”能当“往”的间接宾语用。
学习古代汉语语法,要仔细进行分析。宾语要提前,得有条件,那就是必定在否定句、疑问句的情况下。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如果普通名词,那就不能提前。比如说“不骑马”,就不能说成“不马骑”。“知我”,不能说成“我知”,因为这不是否定句。如果学习时,忘了这些条件,那就容易出错。《论语》中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不知道人家。这句话中,“不己知”中的“己”字,提到了动词前面,“不知人”的“人”却没有提前。这些地方都值得注意。语法方面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有的可研究得很细。不妨再举个例子。“之”和“往”有分别,“之”本来是“往”的意思,但从语法上看,“之”不等于“往”,其中有差别。“之”的后面可以带直接宾语,而“往”则不能。比如说到宋国去,可说“之宋”,到齐国去,可说“之齐”,但不能说“往宋”、“往齐”。总之是我们也要注意学习语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651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