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这个故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8.结合背景知识和文化常识,丰富读后感的内涵和深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美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一
其实这不应该算是读书笔记或者叫读后感,把分析一件作品上升到理论角度来探讨的事还不会做。
国内当代作家的书我读得很少,突然想认真研究下自己孜孜以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了,自然就需要多读两本书,一位老师推荐了这本书,然后我就买下了它,很简单,如此而已。
一天才看完,这在我的阅读速度上不算快,尤其是仅三万多字的中篇。
才看两页,就觉得这本书超乎想象的好读,没有一般纯文学作品的沉重与凝重感,开篇看似无意的轻松切入,一件事写了好几大段,不由感叹,原来写作真的很简单,只要作者有思路,一切不过是顺流而下而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刚瞧时,很想有人帮着导读下,生怕自己理解错了。平时就有这个毛病:喜欢看有文章评论的书。当然得是朴实公正的评论,花花哨哨文艺感强的评论是做秀,哄小孩子的玩意。
王小波,一个独特立行的作家,40多岁开始写作,正在盛季便夭寿了。()他的简介我始终没从网上查,因为觉得够了,喜欢他的文字就够了。
文章内容许多地方写到性,任何一个作家不会回避,就看是拿来当成是个事来写,还是只是服务于文章本身,这也是与当下文字下等女人现象的区别。
从开始读时迫切想找人导读下,到没得逞后自己读完,期间越读越觉得要人导读的想法在消减,到最后掩卷竟是无语,没什么好和人说的了。在心里似有所悟,尽管不清晰,可那种映像就留在心灵的某一处,可能会在那里慢慢发酵吧,只管发酵好了。
有一点点感想:写作真的很容易!只要肯拿精神放在里面,每一个文字就是自己。用王小波在后记里的话说,就是写自己感受到的生活,而不是去当说教者,低估国人的思维能力。再用一句流行话来说:不要侮辱别人的智商。
写作不难,只要肯写。
好咧,那我就放开手脚向前冲了哈!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二
《黄金时代》的故事很简单,开篇便写陈清扬找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我在山下14队,她在山上15队。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但王二偏要说陈清扬是破鞋,“所谓破鞋,乃是一个指称,大家说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没什么道理可讲。大家说你偷了汉,你就是偷了汉,这也没什么道理可讲”。
然后,王二解释陈清扬被称为破鞋的原因:“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你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你是破鞋。假如你不想当破鞋,就要把脸弄黑,把乳房弄下垂,以后别人就不说你是破鞋。当然,这样很吃亏,假如你不想吃亏,就该去偷汉子来。这样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破鞋。
别人没有义务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义务叫别人无法叫你破鞋。”后来陈清扬又下山找王二,因为传闻她和王二在搞破鞋,她要王二给出他们清白无辜的证明。而王二倒倾向于证明自己的不无辜。后来,王二以“伟大的友谊”之名和陈清扬搞起了“破鞋”,然后出逃,离开了农场,先是到后山,后来又驻扎在章风山。半年后,在陈清扬的建议下,他们又主动回到农场,“出斗争差”,写交代材料,如此,直到“”结束。
王二和陈清扬的交往发端于陈清扬希望王二证明她的无辜,而此时的童男子王二是个“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的下乡知青,他更倾向于证明陈清扬不无辜,证明的法子就是引诱陈清扬。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三
今天看完了王小波老师的《黄金时代》,觉得他真是个有趣的人。他的小说有他特有的轻松幽默,却又引人思考,是我在其他小说中没有感受过的。他大概在思考人的存在的问题,我至少在三个地方感受到了他的思考。王二是否存在,王二怎样才算存在,王二最后决定,在衰老之前,要做一件值得做的事情,证明自己是好样的,就是写下他生命里的似水流年!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四
书里有一句话:一本书,你看它写得好不好,译得好不好就行了,害臊干什么。开始的时候被这样的写作风格震撼到了,后来读多了渐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借用一个词来评价这本书,厚重。表面上看起来是用了无数粗俗的故事,恶心的描述,然而论其中的道理,能看明白的可能不过百分之一,乃至更少,佩服作者的写作功底以及对问题的思考。
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红楼梦,故事是甄士隐讲的,顾名,真事隐。同样,本书是王二讲的,你觉得王二存在他就是存在的,你觉得这只是瞎编的故事,这也可以是瞎编的故事,所以里面的内容真真假假,反派不反派也是由你定。
书中的女性角色都不受现实社会压迫,敢爱敢恨,有着大胆,张扬的个性,并且勇于追求自己所认定的真理,哪怕这个社会并不认可这样的真理。而王二也同样放浪不羁,敢于质疑。最后一部分说,只要你被大众认可了,你就是对的,如果不被认可你就是错的,不管你本身对与错。社会本来也就是这样的,只是我们习惯于把它美化了来看。
部分词句属剽窃他人,且才浅学疏,言不达意,见谅!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五
慢慢吞吞的,终于把王小波的三部曲给读完了!我这人好像记性并不是很好,经常读了前面的内容会忘之八九,只记一二。但是本书的主人公王二的形象却在我心底打下了一个烙印,他是黄金时代的缩影,谈着那个时代不敢谈的话题,哪怕现在的人,也没他那个勇气。一个出生于大跃进时代的人,上初中便开始经历文革,自己造投石机以红卫兵名义参加战斗遇到人生第一个情人小姐姐那是才十五六岁,后来又进豆腐场因为思想不端正殴打毡八被诬陷被改造,居然和帮她改造的女上司成为情人关系,再到后来文革结束考上大学,送去云南农场改造又遇扬清再造情愫,三十而立再任教某大学,结了婚,又离了婚。
四十出头常年窝在医院地下室,被人称为小神经。突然出现的小孙治好了他的阳痿,并且又结了婚还分到了一套房。最后死于心脏病!从王二的一生,看见了爷爷奶奶那辈人的缩影,中国的发展是令人震撼,同样它的历史也是使人不可想象的!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这个和平时代,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六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了,最好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二十一岁生日的时候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这段话出现在无数人的摘抄里。
我也用过,但实际上是第一次读全这本小说实在惭愧。
本以为这或许是一本句句金句的书。
结果读起来才发现它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小黄书。
让我难以相信这本书竟然出版于二十多年前。
其超前的思想开放的程度完全不亚于今日。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年会有那么多青年愿充当其“门下走狗”
到了现在这个年代性这个问题似乎大家也不再避而不谈。
人们的思想逐渐变得开放。
在我看来这是件好事不再压抑自己爱的表达。
性并不等于肮脏它不仅意味着繁衍也是一种欢愉的表达。
真正爱一个人身体是不会说谎的。
陈清扬因为一个打屁股的动作爱上了王二。
听起来似乎令人啼笑皆非。
只有在爱里的人才觉得真实。
在王小波的理解中。
男女关系里总有一方极为强大。
而柔弱的一方在这种近乎粗野甚至残暴的力量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爱意。
力有多大,爱有多深。
陈清扬在两记巴掌之下。
感觉到爱的痛苦。
感觉到火烧火撩。
这就是最纯净最原初的爱的表示。
如此直观而感性。
超越了一切言词的表白。
毕竟,爱是没有逻辑可言的。
王小波这个人很有意思很久很久以前读过其《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没读懂打算再读一次。
他每句话写得越轻描淡写轻松幽默。
越感觉到他情感的深刻浓烈。
难得有一本书惹得我又哭又笑。
可以说五星推荐了。
但如果体验过书中的欢愉再来看或许又有一番新的感受。
到时候再二刷呗哈哈哈。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七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名叫《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萧红的一生。
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她出生在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家庭里,她的父亲对她很不好,还逼着她成婚,而她受不了就逃了出来,过上了四处漂泊的日子。
在萧红漂泊的日子里遇到了很多朋友,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萧红进入了写作的“黄金时代”,在那战火纷飞时代里,影响萧红创作重要的人就是萧军。两人因文学走到了一起,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日子,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对于萧红来说是非常美好的,在那样的一段时间里,萧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天赋并获得了鲁迅先生的赞赏。最后,两个人因为感情出现了问题而分离。与萧军的分离就代表了萧红的人生由幸福到悲惨。
萧红非常爱萧军,在萧红的人生处于低谷时,萧军给予了萧红温暖,陪她一起度过了难关,两个人开开心心的。
萧红的一生是跌宕的,但萧红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渴望,仍然坚持创作,写出了好多有名的作品。例如《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作家,值得人们尊敬。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八
这本薄薄的《黄金时代》讲述了那个时期的两个人。他们离经叛道,逍遥自在。
陈清扬放弃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是fallinglovewhit王二。
王二的痞劲反倒不讨厌,相反还很可爱。他们俩乐观,心宽。当然这些只是作品里的一种手法。可是在我眼中似乎指出了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当我们找不到出口时完全可以顺其而至,以一种内心的柔韧去化解。
我们可以活的更潇洒。
该作品应该写的是很纯粹的爱情吧,可是由于我最近经历了很多事情,不免有些自己更加个人的看法。
“陈清扬说她真实的.罪孽,是指在清平山上。那时她被架在我的肩上,穿着紧裹住双腿的简裙,头发低垂下去,直到我的腰际。天上白云匆匆,深山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刚在她上打了两下,打得非常之重,火烧火燎的感觉正在飘散。打过之后我就不管别的事,继续往山上攀登。
陈清扬说,那一刻她感到浑身无力,就瘫软下来,挂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全部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是的,在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陈清扬对王二的爱。陈清扬真正的因为王二改变了自己。
但是王二呢?
在我的阅读过程中似乎没有办法直接看出王二对陈清扬的爱。王二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没有因为陈清扬改变。对任何一位按常理发展的女性他似乎都可以这样对待。所以这就可以证明他并没有爱上陈清扬。他始终做的是自己,并没有被爱情洗礼。
这一场完美动人的爱情或许是陈清扬自己优美的华尔兹。不错,王二绝对是一位优秀的舞伴。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九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我听别人讲过无数次,但我是第一次看。这个文章讲的是王二和陈清扬之间的故事,文章讲的是对文革时期的批判,以及对理性自由和个人生命的张扬。我读这本书,我从中我感受到了我的黄金时代,我的青春。
在我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是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的.云。可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原来是个慢慢受锤的过程。日子一天天老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就像一头受了锤的牛一样。可在我。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我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我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这是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我将它背了下来。
现在的我们也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现在我们大概也有好多好多的奢望,在我们的青春中,这些奢望其实和我们并不远。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只有努力去拼了,去争取了,你才会没有遗憾、没有悔过。你们的黄金时代,究竟会不会辜负黄金这个词?但我想我的黄金时代我一定不会让他辜负,我会让我的黄金时代比黄金还要更加的绚丽,更加的夺目光彩。
黄金时代这本书,当我看到它的标题时,我以为他讲的就是,在你人生中最好的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故事,而从这本书中我却看到了文革时期发生的现象,去感受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的黄金时代并不是像金子一样的闪闪发光的。可是而现在的我们,我们的黄金时代,我们从小就有优美的环境去读书,去长大。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没有歧视,没有肆意谩骂的一个年代。我们应该更好的去生活,更好的去打造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
每个人的青春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无论大小我们都应该勇敢的去面对它。正如王小波书中所写的,我觉得什么都锤不了我,我会永远生猛下去。我希望在我们的青春中什么也锤不了我们,我们也会永远的生猛下去。
时间总是一点一点在消逝的,而我们的黄金时代就很可能在一点一点的消逝中而浪费,所以呀,趁现在,趁我们还年轻,抓住时间,抓住我们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
《黄金时代》的故事很简单,没有偷汉的女知青陈清扬被人们称为“破鞋”,最后偷了一脸流氓相的下乡知青王二,成为了真正的“破鞋”,最后爱上了他。
陈清扬作为这篇故事的女主角,特立独行的性格似乎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这个时代对她的审判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来过,或者只想大哭一场脱离这个梦境,然而现实就是梦境。
陈清扬对这个时代的反抗也是作者对生活的呐喊,她的形象也给读者带来了思想解放。
一、打破传统枷锁。《黄金时代》对陈清扬的所有描写,从多方面出发,塑造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女性形象,而且这一形象打破了传统的枷锁,同时也使人获得了一种“精神的解放”,给予其他后来者很多启迪。《黄金时代》是对文革的一种批判,而其塑造的陈清扬形象在作品最后也有展现,即便是已经分开很久,在90年代二人相遇时候,虽然已经离婚,但是陈清扬依然保留着“结婚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进一步加深。
二、特立独行。陈清扬是特立独行的,《黄金时代》中对陈清扬的塑造也处处表现出这种“特立独行”。无论是在作品最初主人公对“破鞋”的反抗,还是对后来“组织”的反抗,即上午结婚、下午离婚,均体现出了她的特立独行,她不为任何事折腰,只为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
三、至纯的友情。情感救赎,为了达到“救赎”的结果,陈清扬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第一种便是“至纯的友情”,是对王二的友情。具体来说,陈清扬是一个下放的女医生,其本身身世清白,但是被人无缘无故地说成是“破鞋”,这对陈清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尤其是情感上的,她需要一个人来做她的朋友,倾听她的诉说,但是很多人找陈清扬,特别是男人找她,并不是为了看病,不是因为她的医者身份来的,而是因为她的“破鞋”身份。这就导致陈清扬的心理要承担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王二出现在陈清扬的身边,而且是以一个“病人”的身份出现的,所以陈清扬对其好感增加,认为他们之间拥有“伟大的友谊”,为了这份伟大的友谊,陈清扬不惜以肉体交换,得到了暂时性的“情感救赎”。
四、至真的爱情。对于王二,陈清扬的态度一直在不断变化。在刚开始,陈清扬只是对王二有一定的好感,而且王二也能证明自己“不是破鞋”,所以陈清扬与王二接触较为频繁,但是随着与王二的交往,陈清扬的态度日渐转变,尤其是王二被打伤之时,陈清扬说“你别怕,要是你瘫了,我照顾你一辈子。”这句话可以说是陈清扬感情的一种真实表达,她已“为爱痴狂”,而这“至真的爱情”实际上也是陈清扬进行“情感救赎”的一种表现。
《黄金时代》里写道:那一天,我二十一岁,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
他描述了公牛受锤的过程,年轻的公牛精力旺盛,非常好斗,人们把它捆起来,用大锤在它的睾丸上使劲砸几下,从此之后,这公牛就只知道耕地拉车,再也没有其它想法了。
我想起小时候从邻居家抱回来一只小狗仔,肉乎乎的非常可爱,每天追鸡赶鸭的跑来跑去,慢慢的长大了,要给它套上脖圈。刚开始套上的时候,小狗还不明白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东西,后来才发现上了当,行动严重受限,因此哀号不断,听着让人心疼。有时我想给它解开,让它不再难过,邻居告诉我,千万不能解开,过几天就好了。果然,几天之后,这小狗不再叫唤,每天吃了食之后,老老实实的趴在窝里,再也不上窜下跳了。
如王小波所言,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年轻人不会理解这一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出名也大都在30岁以前,以后也有机会,不过难度大了许多。
钱钟书说: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这话似乎与王小波所言之理暗合。20岁之前还没有“受锤”,那时候不狂,只能说明才能不行;到了30岁之后还狂,这锤只会砸得越来越厉害,也撑不了多久。
而我却认为黄金时代不局限年纪,黄金时代不在于自己是否狂。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可能会出现在他的人生任何时候。在我们在为生活奋斗的就是处在自己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一
听过很多次王小波的大名,但是从来没有度过,这是第一次读他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在想这个人怎么这么粗俗,生殖器脏话天天挂在嘴上,读了一两章还是不太能够接受他的风格,但是读完之后对他的看法又突然是180度转变。
性似乎是王小波这本书的主旋律。不管是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还是我的阴阳两界,每一部分都是和一个或者几个女人的故事。其实这很妙,抓住了大家的聚焦点,然后深入浅出地讲了一下他想讲不要求我们懂的东西。想懂他的把每个句子画下来慢慢分析,不想懂他的就当丑男的罗曼史看也无妨。
看的时候觉得王小波妙语连珠,还标记下不少句子写点批注,还想着最后写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提一下,但是对着一块空白的写字区,脑子里只能记起零星几句,算了,索性不说了。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王小波对女性的尊重和喜爱,即使他在书里以一个名为王二的理工男为视点,但是从来没有任何贬低女性的观点,这一点我很佩服,调侃的也完全不朝着这方面。反而从他的对女性的描写里,看到一个个灵动丰满美好的女性,不管是性格还是外貌,让我第一次对女性这个群体感到的是崇敬和羡慕,当然我没有贬低自己或者其他女性的意思,因为一直以来的看法都是,女性有诸多禁忌,生冷不能吃等等,而且诸多不便,以及诸多危险,以至于经常会想自己是个男孩就好了,王小波第一次让我看到女性是这么一个美好的存在。
如果说写性是为了迎合读者,我觉得这不公平,因为王小波只是在描述事实,他或许根本不在意有没有人看他的书。很多人都说王小波是个很有趣的人,我也不否认,但是“有趣”这种现在已经用烂了的我都不好意思说它是褒义的词,再用在他身上,未免也太委屈他了。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二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没看懂,故事线都是乱的,一直懵的状态,第二遍稍微清晰了些。王小波的写作风格是自我对话式的,他在追问自己的存在,在所有的细节上都在追问自己,感觉他写东西主观意识特别强。
这本书的写作特征是碎片化描写,跳跃性思维,总是在说一件事的时候不动声色地描述着看起来不相干的事物或者联想到很久以前一件别的事,貌似很乱,实则形散意不散。
(全书讲了3个王二的故事,共同的主题是我们的生活,当然都不乏性爱主题,它是灵与肉的深层契合)。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们生来想要做自己,却又无时无刻不被裹挟在某种他人塑造的“自我”中。
羡慕王小波直面内心的勇气和不随波逐流的自我认知。一股认认真真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劲儿,知道话说多了矫情挑明了没劲,那么不问不说糊涂着挺好。默默的不同着,特立独行着。
这个世界是混沌的,没有绝对的对错,绝对的自由。爱恨交集,痛并快乐着,混沌存在的这些情感。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认真感受它,欣赏它的存在。
就像书里的王二,是个纯粹而又聪明的人,他将生命的苦难与幸福都化成嘻笑不羁随风而去,释放着形骸去经历生命的每一刻,这是他早就作出的选择。我写诗而从不发表,我的诗之为我而歌,不是为了取悦或遗留史海,我不为那份不属于生命的名利去追逐,只是为了纯粹的存在。
所以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无论别人是否认可我们的价值,我们自己都不能贬低了自己的存在,至少在灵魂深处做个不让自己讨厌的人吧。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三
这本书叙述出知青时代的另一种生活,那是压抑和反压抑的生活。王二和陈清扬顺应本能欲望,自然而坦然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以青春率性而行的人性之真实。在这里,身体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因而是青春生命中的黄金时代。
王二的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也是“多余人”。他是个21岁的青年,思想敏锐,忍受着饥饿、蚂蝗、繁重的劳动对肉体的折磨、忍受着军代表这样的恶人的压迫,却无法逃避,内心里滋生了仇恨意识、陷入孤独与苦闷。
他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他像个土匪,野蛮,力气大。又像个流氓,整天做些捣乱的事情。他的时间很大一部分用来打人和避免被打。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身材矮小的硬汉,他的内心却是柔软的,只是在那时,他必须强硬下去。
就像书中写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他的柔软却无处释放,最终给了陈清扬和他养的猪。他好像一直是这样,永远斗争、永远不服输。
而故事的女主人公,也就是开头就提到了的非常重要的女人“陈清扬”。一开始大家就在讨论下放的女医生是不是“破鞋”的问题。群众说她是,她就是,不承认也是。但她知道自己不是,这是别人对她的乱标签。她急于想证明自己。一次,她在帮王二看病的时候,觉得他和别人不一样,便急忙想要向他证明自己不是“破鞋”。王二当时完全可以帮她,但他偏不想帮,并且给她想了一个歪招。
她接受了,为了“革命友谊”,和王二搞破鞋。就在这一来一去中,她和王二渐生情愫。以至于到后来一听王二被人打了一板凳昏过去了,披头散发眼睛红肿地就从山上奔下来,明目张胆地暴露自己的破鞋行径,不再偷偷摸摸,而是向世人宣布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陈清扬就是破鞋。这是对现实最有力的反抗和嘲讽。同时也呼应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
讽刺的事情是,当她真的是破鞋的时候,便没有人这样说她了。这反映了文革时期的社会现象,民众将伦理道德、作风品质作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大规模声讨陈清扬时,不去探究评判的标准,只基于自身毫无证据的立场,主观臆断得出罪行,空降到自以为不偏不倚的目标身上,并且对于这种情况大家都以毫不自省的姿态习以为常。陈清扬这样单纯的人和王二那样随性的人在那个荒诞时代很难生存。
她就像一个小孩,愿意对这个世界抱有一切美好的想法。就像她和王二一样,她愿意无条件相信王二所说的“伟大友谊”,就算为此失去些什么,她也不后悔。并且她好像什么都不懂,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不过她也没想搞懂,就愿意像个孩子一样,天真的生活在这个不天真的世界里。
王二和陈清扬本不是爱情,他们俩只是交换身体的“伟大友谊”。什么是伟大的友谊?“只要你是我的朋友,哪怕你十恶不赦,为天地所不容,我也要站到你身边。”这是人和人之间的绝对信任与真诚,世事善恶难辨,而伟大友谊永远放射光芒,这就是陈清扬天真的想法。她分不清“那个伟大的友谊是真的呢,还是临时编出来骗自己的”但“那些话像咒语一样让她着迷,哪怕为此丧失一切,也不懊悔。”
他们二人的爱情只能无疾而终,因为身份不一样,因为时代不合适,只能有缘无份。有些人可能只适合相爱,不在一起也不等于不美好。只要曾经拥有过,并且日后想起时会觉得幸福、温暖,这就足够了。就像王二和陈清扬,他们注定是温暖了彼此的“情人”,却不是要共渡余生的“爱人”。
王二说,那是他一生的黄金时代。无论黄金时代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少了陈清扬的加入,黄金时代一定黯然失色。
陈清扬说,那也是她的黄金时代。虽然被人称做破鞋,但是她清白无辜。为了他们的伟大友谊,就算是罪孽,她也不知罪在何处。
“伟大友谊”可以被原谅,但两个不合适的人之间不合法的爱情在那个年代不能被原谅。可能爱上王二就是陈清扬犯下的最大的错。但是这又怎么样呢?她还是爱他,她愿意冒一切风险去爱他。她愿意保持单纯,赌上所有去爱他。哪怕为此丧失一切,她也决不懊悔,这就是奋不顾身的爱情。不管以后王二处境怎么样,又或是拥有过多少女人,但当他回忆起21岁时和陈清扬一起在云南插队的时光,必定会反复体会,充满感慨和叹息。
那时,他们分开,结束了一生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四
看黄金时代,一开始,我觉得作者在写王二和陈清扬破鞋的故事,感叹于做爱这件事被他写的日常又洒脱,感叹于作者一尺长的小和尚傲娇又淡然的,感叹于陈清扬爱上王二的心理世界。一个人得爱的多深沉,才能钻进心窝里,又憋住全部的自己生怕破坏了伟大的友谊。而后,我觉得这不过是他们彼此的黄金时代,他们彼此互不亏欠,他们度过自己人生中最值得谈资的岁月。
三十而立,看夜空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渺小感,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改变我渺小的事实。似乎我活着,走动在这个世界上,就超越了死亡。以人的姿态活着,又来嫌弃人性。本该四十而不惑的年纪,被写成了似水流年。如果用第三人称来讲述,是不是没有那么多的伤感,假装站到了上帝视角。一度想成为一名战士,可是看到了生死之后,又想做就算是无处安放的欲望也罢了,给自己一点时间,扔进似水流年里。
看革命时期的爱情有一部分写到,王二写到恨自己老爸,可是后来又不恨了。可能很多事情爱也好,恨也好,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是拎不清的。最后,只求真实却是境界的巧妙。爱情就是爱情,加了革命时期的修饰,就好像说的不是爱情了。妙的是,革命时期之后,故事里的人又重逢,那奶糖味道也不在,美人儿也失落倍增,而当初的浑小子变成浑老子。当真不当真的都过去了,那个年代除了些无聊的事,也怕无事可做。
在硬的时期我生活在灯光中,软了以后生活在阴影里。
很有意思的书。
无论这日子过成悲剧还是喜剧,至少活的真实。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五
读王小波的书,真的像评价的那样,读过之后给人以强烈的快感。
这本书里包含了《黄金时代》《三十而立》《流年似水》《革命时期的爱情》等篇章,主人翁的名字都叫王二。
书中王二是个一米九几的大高个,面目不说是狰狞但也不怎么好看。似乎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大多也是面目凶恶。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他本人有关,亦或是其他的一些事物的投影。书中屡次提到弗洛伊德,很多影响也与这位心理医生有关性的心理学说有关联。人的一切冲动都来源于原始的性压抑。这是我在读弗洛伊德心理学里读到的,而王小波的作品里,隐隐约约带有着这些意味。
王二与陈清扬在云南插队,在那里相爱,然后时间在而今与过去之间穿插,一会回到云南的草屋或者大队,一会回到现在与二妞的矛盾与小转铃的纠结,然后又回到线条。时光在六几年与七几年之间往返变换,贺先生跳楼,刘先生死去,李先生的xx血肿后来同线条结婚。后来王二当上了一名大学讲师,这与他之前的种种行径极为不符,但是生活确实是这样,它不会按照既定的路线一成不变。
这本书从来不按时间顺序来规规矩矩的描述事物的发展,而是逻辑,从一样事物的逻辑牵扯上另一样事物的逻辑。就好像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的王二,一直试图去翻越那个炉筒,他相信里面一定有着异样的景观。而这种逻辑被他用在今后的很多思想中。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六
前几个月,如何拥有有趣的灵魂,好像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马斯洛曾经在其需求层次理论里论证过:人们解决了有房住、穿得暖、吃得饱这些生存问题以后,就要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东西了。
王小波先生自称是活得有趣的人,所以最近看了他的《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黄金时代》、《红拂夜奔》和几部小说,不得不佩服,王先生确实是让人开心的一把好手。天马行空的文字,荒诞不经的情节,敢说他人不敢说的作风,以尊严至上的价值观,时刻吸引着涉世未深的一颗颗人心。
装傻,是一门无比高深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上,老师告诉我们,意识决定行为。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意识。我们内心高兴,脸上就会出现灿烂的笑容;反过来,我们脸上挂着微笑的时候,意识也会让我们觉得内心是灿烂的。假装高兴,会变成真高兴,所以装傻装多了,也有着变成真傻的高危风险。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难得糊涂,没有一颗金刚钻一样坚硬无比的心,就别轻易走上装傻这条道,因为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自己原本最瞧不起的那种人。
所以,傻不傻,有不有趣,都只是自己的事情,各人有各的有趣的标准,有些人觉得憨人有憨福,于是或真傻,或装傻,乐在其中。待城头变幻大王旗,真傻的人,总活在旧时代里,不可自拔。装傻的人,摇身一变,撕下伪装的面孔,继续尝着新时代的甜头。待我有了一颗金刚心,我也宁愿装装傻,但我很怕变成真傻。
有趣的另一含义是,不能把自己的有趣建立在别人的牺牲之上。这关乎每个人的尊严,这是人之所以为人,不所以为兽的标准。如果用别人的牺牲获取自己的有趣,甚至弱肉强食,那这种生活不可称之为有趣,应称之为残忍。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七
在釜山,用a4纸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两个晚上,用瑜伽后的休息时间finish掉。
作者用一些看似极其不入流的思想去讽刺那个糟糕荒谬的年代。文革这个时代,经历过的人总是给它定位成灰色的惨淡。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意识上的自由带来的鲜明色彩。作者把那段时光命名为他的黄金时代。读毕,我确实赞同这种定义。
王小波式的幽默总让人忍俊不禁,但,不过是种假象而已,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含着一颗裹着糖衣的药片,时间溜走后,留下的是长久化不掉的苦涩。
一个大的时代,总是可以催化了一代人的感觉,但是它同样具有一种反作用力,即现实的枷锁愈紧,人的心却愈渴望自由。
我们这个时代呢?一切都是自由的,开放的,赤裸裸的。
我们的心呢?
我们还有自由么?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自由,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被这种反作用力完全催化了,我们宁愿不自由,我们宁愿享受禁闭。我们宁愿麻木。
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跳出来····多么简单又奢侈的念头啊~。
要感谢作者,至少他给了我这么做的'勇气。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八
其中细节描写确实很有意思不是很露骨也不是很晦涩绝对不是小黄书。
里面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具体记不清了。在我的黄金时代里,我觉得我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但是生活就是一个慢慢受锤的过程。毋庸置疑,生活可能就是这样。所以希望大家至少是慢慢受锤,不能一下被锤废了,这就不好了,哈哈哈。这让我想起微博上的那句话,尚未配妥剑,出门便已是江湖。最后一句是:愿千帆过尽,内心仍是少年。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九
在黄金时代里,我也算是给自己找了个替身,那就是x海鹰。我就是那个帮教的团支书啊。在自我矛盾中成长。这让我很气,气自己。我和王二不是自己人,但我羡慕嫉妒他的勇气,我要教化他,我要改造他。我要用尽我毕生的全力,让他从一个后进青年变为一个有为男青年。作为中国人挺惨的一点是,要做到推己及人的次数多了去。病态的思想,在一丝顽固的地方要最终保留自己的贞操。虽然我这个海鹰并非处于革命时期,虽然是这样,但过度禁欲又过度自我矛盾带来的某种冲动之后的懊悔不已而祈求一丝象征性东西来示自我纯洁,我也是如此的病态。
喜欢小波的一切文字,因为真因为歹毒,不加掩饰,赤裸裸揭露哪怕你内心自己闪过都觉得羞耻的话,他也给你全部写出来。我喜欢这种坦诚,因为我做不到。正因为我做不到,所以更加喜欢别人能做到。你做到了,我自然要佩服你要赞赏你,必要的时候还要打赏你。
我明确了一个东西,在我的阴阳世界里,自由和平等是不能并存的。倘若我要求自由,那我就要无拘无束,才不要有人以平等对待为由,教我必须按时与会参与讨论,否则要给我戴歪帽子。
小说在我这从来就不是小说,那是另一个平行的世界,在那个世界真实存在的。我虽不向往能成为其中一员,但作为同样活着的不像你们的人,我也得说点什么。
小波很了不起,我们也都很了不起。我们不应是被交流电电坏的蜻蜓,也不应该惦记着啥,我们是我们这群人。我们是火,可以熔化金,可以铸造金。从悲观主义者身上学到不悲观,这也是了不起吧。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二十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也是我看了已经忘了几十遍的书。
在整个故事里,心如明镜的是陈清扬,而王二始终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家伙。陈清扬因为他那无心中的两巴掌而爱上他,却也因为这两巴掌的无心而离开了他,这就是为什么陈清扬为什么老说王二是“混蛋”的缘故。浑有浑的可爱之处,所以多年后还要来找王二,告诉他自己爱他。浑有浑的遗憾之处,所以陈情扬至爱王二,却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因为本质上来说,他和她前夫一样,根本不了解她,“她和任何人都格格不入”。在《黄金时代》里,最完整的人物是陈清扬而非王二,陈清扬有勇气、有担当,引领王二走过了那最艰难的一段,使他终于从一个男孩变成为一个男人。这也可以看出王小波对女性的态度,她们是灵魂之火,生命之光。没有哪个现代中国作家如王小波一样如此尊重女性,哪怕他的小说里有很多粗口和脏话。
网络上评论黄金时代的真正寓意在于:有两个人终于找到并确立了终身的伟大友谊,无论人世如何摧残也无法改变,而世界上无数的人一生却都活在寂寞或虚伪之中。而我个人很认同,比如书中那些要详细过程的军政人员,显然就是活在寂寞和虚伪中。
当今社会,早已成为败絮其中的快餐时代,到处充斥着快餐文化,而王小波,波哥的《黄金时代》给了我一片净土,那种纯洁的性所显露的伟大革命友谊是世间千万物无法比拟的,正如王二和陈清扬俩人与世间的格格不入,那是一种超脱,超脱于肮脏的灵魂世界。
这样的王小波,这样的黄金时代,我想拥有,我想你也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629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