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实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0:22:06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实用18篇)
时间:2023-11-20 10:22:06     小编:HT书生

教案是为教师备课、授课和评价教学效果提供指导的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内容。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每位教师在备课时都需要认真制定教案,以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教案的编写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以增强教学的创新性和实效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一

1.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拼音王国的所有朋友。今天让我们带上这些拼音朋友离开拼音王国,朝生字王国的方向出发,去认识更过朋友,请各组坐上自己的火车,比比哪一辆火车开得快。

2.用开火车的形式复习全部的拼音。

1.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汉字王国的大门了,哇!这里真美丽。(出示本课挂图)。

大家看到什么了?谁来当当导游,把这里美丽的景色介绍给大家。(学生观察图后,说说景色)。

2.这里还有一首童谣来介绍这个美丽的地方,现在我们请拼音朋友来帮忙一起去认识它。

a.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自己试读童谣。

b.这首童谣的名字是什么?

c.请学生朗读,教师纠正读音。

d.哪些字是你已经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哪些是在拼音和朋友的帮助下认识的?

1.我们一起去认识生字朋友(出示生字卡,全班齐读,重点引读四、十、三)。

2.拿出你们的生字卡片,小组讨论一下要怎么分,为什么要这么分?

3.汉字朋友其大家去他们的家里做客,我们一起去吧。瞧!车来了,我们把汉字朋友送上车(出示画有汽车的图案,在上面打上方格,让学生根据童谣给生字安排位子。)。

4.解释“里”在童谣中的意思。

5.路上的景色很美,大家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把美丽的景色读出来。

6.终于到了汉字朋友的家了,但是他们在路上跟老师说,他们想跟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交朋友,所以他们要考考大家,大门有一个机关,只有通过才可以进去。(出示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扩词并说一句话)。

出示田字格,用儿歌来介绍: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来帮它,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2.指导书写。

网友讨论:

我上这课时就试过,效果更好一点,而且学生更能方便记忆课文,以上只是我教学中的一点发现,不知道对不对,请多多指教。

曲曲:同意焰火的意见,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愉快识字的,把识字和读韵文更好结合就更好了。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二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1种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说的是郊外幽美的景象: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各色的花。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是诗中的画面,图二帮助学生认识和运用十个数字。

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八、入”“九、几”。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图一的挂图,写有阿拉伯数字的头饰或卡片。五幅简笔图,分别画着四块田、五片瓜、七条鱼、九朵花、六个球,图下为词语填空块田、片瓜等。

2要求学生观察住所周围有些什么景物。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12个生字重点在读准字音,区分平翘舌音“四、十、三”。教学中可让学生先尝试认读图二下面的生字,再借助文中的注音纠正读不准的音。如同座的两个学生,一个认我会读的字,另一个对照拼音听读准否,听完后帮一帮,然后交换角色。学生自练后,教师用卡片检查,比比哪组读得既准又快。

认记生字为教学难点。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认字积累,采用形象、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记牢。如“八”与“入”、“九”与“几”字形相近,可让学生想想“八、九”各像哪个字,不同在哪里。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几”字出头“九”,“入”字分开“八”。巩固识字的形式要多样。如利用图二做找朋友的游戏。让十个学生戴着头饰或手拿阿拉伯数字卡片站在台上先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座位上有相应汉字卡片的同学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让大家读一读。又如用简笔画让学生选生字卡片填空:()块田、()片瓜、()条鱼、()朵花、()个球。

2写字。

学生首次在田字格里学写汉字,写字前要让学生知道田字格的作用是帮助把字写端正,写匀称。教他们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配上拍手儿歌记一记:“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要会写的三个字只含基本笔画“一”,要认识并指导写法。一只有一笔“一”。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左右各半,长度相等。二两横上短下长,先上横后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也是竖中线两边左右各半,长度一样。三有三横,第三横长。从上到下,不仅左右各半,而且横与横之间距离相当。指导写字可教一个写一个,也可让学生先描一描,看看三个字都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为什么范字写得好?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示范并点拨要领。写字教学要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本课是第一次指导写字,重点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描、临之后比一比,每笔要一笔写成。

(三)词句。

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虚数,意思是说距离不远,人家不多,有几座亭台,有许多花儿。本课只要求学生知道“里”在诗中的意思,其他词语注释仅供教师参考,不必专门解释。教学时让学生在插图中指指、找找即可。解释“里”要结合实例,让学生大概知道一里有多远。如果操场有400米的跑道,就告诉学生一里相当于操场跑道一圈多一点儿;如果教室到校门口的距离有200多米,就告诉学生一里相当于教室到校门口一个来回。总之,一定不照搬注释,抽象讲解。

(四)朗读、背诵。

课文儿童情趣浓,语句琅琅上口,边读边想,诗中的画面即可在脑中形成,在熟读之后可让学生背出来。

指导朗读时可启发学生设想自己就是画中的孩子,正在告诉别人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让别人也感到那地方真美。朗读时“一”要变调,在第四声前念第二声。句中要注意适当停顿,数词可稍重些,突出山村之小,景色之美。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五)实践活动。

1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如教室内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谁找得多。

2绕口令,比比谁读得又准又快。(练时注音)。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

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

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

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

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从图入手,读文认字写字。

(一)谈话引入。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呢?

(二)出示课题。

听录音朗读,板书课题,解释“里”。

(三)自读课文。

对照插图一,说说两个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四)自学生字。

画出课文中的数字,读给同座听。

(五)检查自学情况。

做图二的找朋友游戏,重点读准“四、十、三”,辨认“八、九”。

(六)指导朗读课文。

(七)练习写字。

先描一描,发现字的特点,说说怎样写。学生写时,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八)巩固练习。

选卡片填空,读绕口令。

(九)布置作业。

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下节课交流。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三

本课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古诗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激发孩子识字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本教学设计抓住古诗教学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四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重点:会认生字、会写生字、诵读课文。

难点:把图中的事物同所学词语联系起来。分辨“八”和“入”。

2课时。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去,你能猜出是什么地方吗?请看课本上给我们带来的这幅美丽的图片。

2、根据画面提问:你喜欢吗?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3、提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这幅相配的童谣“一去二三里“。

板书课题,领读课题。(解释“里”)。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可以同桌互相帮助)。

2、再读课文,用圈圈出文中的生字。

2、全班交流,检查自读情况,分句读分句纠正:

(1)区分“四”、“十”的读音。

(2)找一找诗中其它的平翘舌音的字。

(3)读准“烟”、“亭”。

3、请学生读诗:谁把古诗连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1、示范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说还看到了什么;

(2)谁最喜欢远处景点,请你读。适时点评句中的停顿,并结合实例理解“里”。

(3)小朋友,再往远点的地方看,看到了什么呀?俯下身子又看到了什么?根据回答适时评价:“听了你的诵读,我看到了美丽的亭台,鲜艳的花儿,真是美极了!”

(4)小山村的景色这么美,让我们再放眼看一看吧!(集体朗读古诗)。

1、我会认。

变序抽取字卡,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我会记:

(1)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交流形近字的异同:“八”和“入”。

3、拓展延伸:找找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本课的生字。

1、认识田字格:在黑板上出示田字格,依次向学生介绍各部分名称。

2、认识笔画“一”:介绍名称,范写并讲述书写要领导。学生书空,跟读并练写两三个。

3、指导写字:

(1)观察课本中田字格里的范字。(从横的长短变化和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两方面来说。)。

(2)说一说,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3)示范写出“一、二”,边写边讲述要领。(让学生在书上描红一个,练写一个,注意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4)让学生交流“三”怎么写。(引导学生说出“三”字的先后顺序,长短变化,描红、临写。)。

1、全班齐读课文,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2、自由读,要求试背课文。

3、借助图片背课文,

4、引导学生自由配上动作背课文。

1、读绕口令,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

2、我会用:

(1)老师出示卡片,会读的同学上台接过卡片带着大家读生字两遍,并读含有生字的诗句。

(2)图选字填空:出示四条鱼、六支笔、三本书、十朵花等图片,图片下为相应的词语,指名先卡片填空。

板书设计:

1地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五

1、增进幼儿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理解古诗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

2、用拍手、敲击节拍等多种游戏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1——10的数字卡。

2、挂图:一去二三里

3、可敲击出柔和声音的筷子、积木。

1、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愿望。

(1)师出示1——10的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读。

(2)提问:你们听说过用数字做的'诗吗?

2、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古诗。

(1)教师用缓慢的语速朗诵古诗一遍。

提问:你听到诗歌中有哪些数字?猜猜这样的诗叫什么诗?

(2)师出示挂图,再次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3、借助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境。

(1)古诗中有什么景物?

(2)借助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

(3)引发思考并回答: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4、教师引领幼儿学习朗诵古诗。

你觉得哪一句最美?幼儿回答后,跟念古诗两三遍。

5、教师用多种游戏方式帮助幼儿朗诵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1)幼儿跟着教师打节拍念古诗。

(2)师念前半句,幼儿接后半句。

(3)教师念一句,幼儿接着念一句。

(4)幼儿用筷子或积木敲击节拍,边念边为古诗伴奏。

6、活动延伸:

出示古诗字谱,引出下次活动的内容(认识古诗中的数字)。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六

本课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古诗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激发孩子识字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本教学设计抓住古诗教学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识字为出发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感官的参与性,注意在识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七

1、我会认。

a、变序抽取字卡,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b、做找朋友游戏。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二(图上的汉字数字暂隐去)。游戏说明:鼠标点击这位“队员”手中的球,球上即出现相应的汉字数字。

2、我会记。

a、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b、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识记;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几、九”“云、去”“入、八”来记住“九”“去”“八”。

3、我会用。

a、摘果子说词语或句子。

出示梨树图(上面挂着12个梨子,每个梨子背后有一个生字)。

指名摘果子。摘到果子后,领大家正确地把生字读两遍,并把这个字所在的诗句读一遍。

b、选生字卡填空。

黑板上出示六朵花、三条鱼、两苹果、一块田、九本书等图片,图片下为相应的词语填空题。

指名选卡片填空,并带大家齐读。

c、交流: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

1、全班齐读课文两遍。

2、限时背诵课文:给5分钟时间,学生各自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

3、借助插图背诵课文:能背诵的看大屏幕上的课文插图一,还不能背的可能看课文,全班把课文齐背(读)两遍。

4、自由配上动作背诵课文:指名背诵,小组齐背,全班齐背。

指导书写“二”“三”

1、观察课本中田字格里的范字。

2、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横的长短变化及其在田字格里位置变化两方面来说)。

3、教师范写“二”“三”,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

4、学生分别描一个、写一个,写完后与范字对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讲评:讲评后,学生继续练写。

1、把课文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2、跟好朋友一起读绕口令,比比谁读得又准又快。(分发给学生的材料上须注音)。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八

1、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的情景,发现古诗蕴含的数字规律。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电子大书、课件动画等。

一、欣赏图片。

——师: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去一个非常幽静、美丽的地方。教师出示电子大书,请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地方?(小山村)请大家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画的内容比较多,引导由近处往远处看)

——鼓励幼儿说出看到的美丽景色。

二、学习古诗。

师:宋朝诗人邵康节,看到这幅美丽的景色也赞叹不已,于是写下了一首诗来赞美它。

——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师逐句给幼儿解释古诗大意。重点理解词汇“烟村”“亭台”。

——教师带领幼儿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三、绘画活动。

——请幼儿根据古诗的大意,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画下来。

——请幼儿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

活动应变

可以先复习《我们一起跳房子》等含有数字的儿歌,然后再引入本次活动。

活动延伸

可以让幼儿多接触一些含数字类的古诗。例如:郑板桥的《咏雪诗》。

区角活动

语言区:制作可以插入文字的古诗图片或图书,即让幼儿在适当位置插入1至10,然后念故事。

环境创设

将幼儿画好的作品贴在主题墙上。

家园同步

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有中国古代小镇特色的地方游玩,让幼儿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相关链接

《一去二三里》网络视频资料。古诗大意:诗人从别处走来,大概走了二三里路,看见前面有个小山村,有四五户人家,屋顶正冒着炊烟呢。远处还有六七座亭台,围绕着亭台有好多的鲜花,八、九、十数都数不过来。

附录一:

邵康节即邵雍(北宋哲学家)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汉族,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后定居洛阳。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梅花诗》等。

附录二:

《咏雪》

清郑板桥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九

提高幼儿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二、四、五、六、七、八、九、十。

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字卡、课本。

1、谈话引起兴趣。

你们会不会背古诗啊?都会哪一些?对已学习过的古诗进行复习。

教师朗诵古诗。

你刚刚听到了什么?这里面都说了一些什么?

3、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要说的是什么吗?是什么意思呢?

4、在知道诗意的基础上,完整朗诵这首古诗。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

学生唱单韵母歌。

(生:这首儿歌里有十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表扬:你看得真仔细。

(1)师:李老师带来一幅画,请大家一块儿看看吧。

黄昏的时候,太阳快要下山了,远处有一座座亭台,山里住着几户人家,路旁,树上长着漂亮的花朵,小孩子赶着回家吃饭,看到这样的美的景色,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说啊,这儿真美。

(2)师:小朋友,你认为哪里的景色美呢?

(3)师:诗人看到这样美的景色,写下了一首童谣。(师范读)。

(4)问:你会读吗?(指名读)表扬:我们班的同学真是聪明,读书又响亮。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好吗?读得真棒,表扬自己。

(5)师:你们读得这么好,请跟自己的同桌说悄悄话,读一读这首诗。(唱:123)。

(6)师:现在,我们来比赛读书,看谁拿的红苹果大?

(拿出人像)这是男同学,这是女同学。谁先来?

(1)师:这节课,我们要认识12个生字,它们藏在诗歌里,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好吗?请一位同学来帮帮老师。(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师:我们借助拼音来读读这些字。

(3)师:现在,大家把你自己做的生字卡片拿出来,认一认这些字。(唱:123)。

(4)师:我们来一个男女识字大赛好吗?谁认识上面的字,把卡片放在这下面。(表扬)。

师:我们比赛完了,你想不想画画?拿出你的图纸,给生字找出相应的音节涂上你喜欢的颜色。(表扬: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画画的天才。)。

(1)师:正当我们画画的时候,有一群打篮球的男孩子来跟我说,要跟同学们较量一下,怎么样,你们敢不敢跟他们唱一唱对数歌呢?(表扬:你们都是勇敢的孩子。)。

(2)师:我说一,谁对一,哪个最爱把脸洗?(小猫最爱把脸洗)。

我说二,谁对二,哪个尾巴像把扇?(孔雀开屏像把扇)。

我说三,谁对三,哪个驮着两座山?(骆驼驮着两座山)。

我说四,谁对四,哪个满身都是刺?(刺猬满身都是刺)。

我说五,谁对五,哪个头上长小树?(小鹿头上长小树)。

我说六,谁对六,哪个爱在水里游?(鸭子爱在水里游)。

我说七,谁对七,哪个叫人早早起?(公鸡叫人早早起)。

我说八,谁对八,哪个唱歌呱呱呱?(青蛙唱歌呱呱呱)。

我说九,谁对九,哪个会用头顶球?(海狮会用头顶球)。

我说十,谁对十,哪个学话有本事?(鹦鹉学话有本事)。

(3)师:同学们真有礼貌,这节课你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你们都是好学生。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一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重点:会认生字、会写生字、诵读课文。

难点:把图中的事物同所学词语联系起来。分辨“八”和“入”。

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去,你能猜出是什么地方吗?请看课本上给我们带来的这幅美丽的图片。

2、根据画面提问:你喜欢吗?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3、提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这幅相配的童谣“一去二三里“

板书课题,领读课题。(解释“里”)

二、借助拼音,初读古诗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可以同桌互相帮助)

2、再读课文,用圈圈出文中的生字。

2、全班交流,检查自读情况,分句读分句纠正:

(1)区分“四”、“十”的读音。

(2)找一找诗中其它的平翘舌音的字。

(3)读准“烟”、“亭”。

3、请学生读诗:谁把古诗连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图文结合,诵读古诗

1、示范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说还看到了什么;

(2)谁最喜欢远处景点,请你读。适时点评句中的停顿,并结合实例理解“里”。

(3)小朋友,再往远点的地方看,看到了什么呀?俯下身子又看到了什么?根据回答适时评价:“听了你的诵读,我看到了美丽的亭台,鲜艳的花儿,真是美极了!”

(4)小山村的景色这么美,让我们再放眼看一看吧!(集体朗读古诗)

四、用生字卡片初步认读生字,提出要求写的三个字。

五、巩固生字

1、我会认

变序抽取字卡,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我会记:

(1)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交流形近字的异同:“八”和“入”。

3、拓展延伸:找找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本课的生字。

一、认识田字格,指导写字

1、认识田字格:在黑板上出示田字格,依次向学生介绍各部分名称。

2、认识笔画“一”:介绍名称,范写并讲述书写要领导。学生书空,跟读并练写两三个。

3、指导写字:

(1)观察课本中田字格里的范字。(从横的长短变化和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两方面来说。)

(2)说一说,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3)示范写出“一、二”,边写边讲述要领。(让学生在书上描红一个,练写一个,注意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4)让学生交流“三”怎么写。(引导学生说出“三”字的先后顺序,长短变化,描红、临写。)

二、复习背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2、自由读,要求试背课文。

3、借助图片背课文,

4、引导学生自由配上动作背课文。

三、扩展活动

1、 读绕口令,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

2、我会用:

(1)老师出示卡片,会读的同学上台接过卡片带着大家读生字两遍,并读含有生字的诗句。

(2)图选字填空:出示四条鱼、六支笔、三本书、十朵花等图片,图片下为相应的词语,指名先卡片填空。

板书设计:

1 地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二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赏析:

短短20个字,寥寥几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是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所以,诗的用词也到了简略得不能再简约的程度。你就拿这首诗来说吧,诗中的一个“去”字便有了行动,有了动感;一个“里”字便有了距离,一个“烟村”和“四五家”便有了村落的生气和小村庄的摸样,一个楼台和花,便有了小小村庄的幽雅和静谧,甚至让人联想到淑女摇扇婀娜和书生捧书吟咏的情境。所以我们说,简略的奥妙就是要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揣度的空间,遐想的天地。再加上诗的二,四两句的句尾“家”和“花”同为“a”韵,所以一路读来押韵合辙,朗朗上口。

这首诗乃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这首诗之所以十分逗趣,那是因为此诗活用了数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逗趣就“逗”在数字上。你看,一首短短20个字小诗中,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可以说,这首诗既是儿童学习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的排列顺序,练习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好课文。这同时可以证明:只要用得好,数字进入文学作品就会增添其特殊的魅力。

意境何来?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此诗使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所谓“列锦”,就是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起来构成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中说:“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列锦’。”你看!在“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句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了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说到这里,我更加明白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为什么要将这首诗放在专门的识字教材和词串识字组合成组的初衷和原委了。著名的“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也就是说,当这首诗进入了词串识字这一系统的时候,它所拥有的功能就会大大的优于自身原有的功能。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三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作者:邵康节。

翻译: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宋仁宗皇v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v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v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v中赐谥康节。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四

本课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古诗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激发孩子识字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本教学设计抓住古诗教学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过程 中以帮助学生识字为出发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感官的参与性,注意在识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

1、数数拍手游戏。

2、师: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古代有位诗人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二)学习古诗。

2、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提示“一”的变调。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然后在图上找一找烟村、亭台、花朵,指给你的学习伙伴看一看,还可以和他一块儿交流一下。

4、假如你就是画中的孩子,你想怎样告诉大家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读古诗或着简述诗的大意)。

5、教师范读(配乐朗诵):小朋友闭着眼睛体会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交流感受。

7、课间操。

9、小节过渡,配乐齐读古诗体会意境。

(三)学习拓展,游戏巩固。

游戏:

(1)分发篮球:把篮球送给小朋友,使他们球衣号码与篮球上的数字相符。(学生移动鼠标在计算机中完成)。

(2)找朋友:带着数字头饰的小朋友站在台上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生字卡片的小朋友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家齐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再拍手配儿歌记一记。

3、认识笔画“一”,教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

4、练写“一”字,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典型作业 。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五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山村咏怀。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六

邵雍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为什么程颢会说他是“振古豪杰”?邵雍的学问究竟是一门什么学问?为什么程颢会说是“内圣外王之道”?为什么会贯穿于整个《四库全书》?下面一起来看下!

邵雍,字尧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邵雍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他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致力于科举进取之学。居共城时,其母李氏过世,他便筑庐于苏门山,布衣蔬食守丧三年。当时李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邵雍遂拜其为师,从学义理之学、性命之学与物理之学。数年之后,邵雍学有所成,但从不到处张扬,所以了解他的人却很少。时有新乡人王豫同邵雍论学,他自恃自己的学问足可让邵雍师事之,谁知议论过后却深为邵雍的.学识所折服,于是便虔诚地拜邵雍为师。邵雍移居洛阳之后,所悟先天之学进一步完善,又收张岷为弟子,传授《先天图》及先天之学。邵雍40岁时娶王允修之妹为妻,后二年得子伯温。51岁时(嘉佑6年),丞相富弼曾让邵雍出来作官,甚至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均被他婉言谢绝了。嘉佑7年,王宣徽就洛阳天宫寺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珂的旧宅基地,建屋三十间,请邵雍居住,富弼又给他买一花园。熙宁初,朝廷实行买官田新法,邵雍的天津之居园划为官田,司马光等二十余家又集资为他买下。邵雍命其园居为“安乐窝”。这时神宗下诏要天下举士,吕公著、吴充、祖龙图等人推荐邵雍,朝廷连着发下三道诏书,让邵雍除秘书省校书郎、颍川团练推官。邵雍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官,可是他又称疾不肯赴职。邵雍57岁时,父亲邵古(伊川丈人)去世。邵雍与程颢在伊川神阴原(今伊川县伊水西紫荆山下)“不尽用葬书,亦不信阴阳拘忌之说”选择了一块墓地予以安葬。又过两年,邵雍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猝死于东篱之下。他与弟睦手足情深,咏诗数首以表思念之情。邵雍在洛阳闲居近30年。冬夏则闭门读书,春秋两季出游。每出游必着道装乘小车。

城中的士大夫听到车声,均倒屣出门相迎,儿童和仆人也高兴地尊奉他。久之,在洛阳城里有“行窝十二家”。他乐天知命,常以诗言志,以园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娱平生。他虽言“此身甘老在樵渔”、“身为无事人”,然而他却是在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他尝有这样的诗句:“只恐身闲心未闲”、“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可见他是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邵雍虽然不支持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但是也不公开反对。“自从新法行,常苦樽无酒”、“怀觞限新法,何故便能倾”、“侯门深处还知否,百万流民在露头”等诗句,反映了他对待新法的态度。门生故旧中的当官者,有的为反对新法要投劾而去,他劝说这些人:“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二程兄弟与邵雍同巷里居住近三十年,世间事无所不论。程颢尝说:“邵尧夫于物理上尽说得,亦大段泄露他天机。”又说:“尧夫之学,先从理上推意,言象数,言天下之理。”以“内圣外王之道”评论邵雍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邵雍其人。

熙宁(公元1077年)3月,邵雍有病卧床百余日而不能起。至7月4日病危,5日凌晨去世,享年67。遗嘱命治丧之事从简一如其父,从伊川先茔。邵雍病中,司马光前来探视。邵雍对他说:“某病势不起,且试与观化一巡也。”司马光宽慰他:“尧夫不应至此。”邵雍说:“死生亦常事耳。”当时正值张载从关中来,他给邵雍诊脉后说:“先生脉息不亏,自当勿药。”又要给邵雍推命吉凶,说:“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邵雍回答:“世俗所谓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张载说:“既曰天命,则无可言者。”程颐前来探病,诙谐地说:“先生至此,他人无以致力,愿先生自主张。”邵雍说:“平生学道固至此矣,然亦无主张。”程颐还是跟他戏谑,邵雍也开玩笑地说:“正叔可谓生姜树头生,必是树头生也。”这时邵雍的声息已很微弱,就举起两手做手势,程颐不明白,问:“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邵雍说:“面前路径常领宽,路径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邵雍病重之中犹有“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唯将以命听于天,此外谁能闲计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汤剂功非浅,膏肓疾已深。然而犹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诗句,足见他对待生死的乐天态度。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七

《一去二三里》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以下是“一去二三里古诗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作者:邵康节。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名家点评。

现代作家金波《金波论儿童诗》:声、义、画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现代语言学家杨春霖《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生动而含蓄,自然而贴切。

现代作家协会会员郭彦全《履痕乡梦共诗情》:顿觉跌君多姿,妙趣横生。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八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小学教学比武说课教案。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教学《一去二三里》的第一课时。我主要从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对教学程序的安排四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涌动着新奇感,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但少数学生也可能不会读。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教案《小学教学比武说课教案》。(一至十及去和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生字卡片;课件。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出示一至十、我已经认识了哪一个的形式,读一读,说说怎么记的,组组词,说说话,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重点指导“三”、“四”、“十”和“里”四个生字的发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指名读,请其他小朋友来评一评,提提意见。重点读准:里、烟村、亭台。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教师再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老师在范读时哪些停顿的时间比较长。

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环节之一,首先,我问学生:找一找诗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然后同桌合作,一生读诗句,一生指图。读了这首诗,你还有什么问题?借助插图理解亭台、六七座、烟村、一去二三里、八九十枝花。学生的思维并不是教师能全部预料的,应给予一定的空间。让不懂的小朋友抛出问题,其他小朋友想办法解决,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探讨问题,理解诗意。

觉得这首诗美吗?那么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它的美来,好不好?

总之,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努力使朗读教学和识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6129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