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9:12:11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大全(16篇)
时间:2023-11-20 09:12:11     小编:文轩

通过报告,我们可以向他人传达和分享我们的观察、研究和发现。撰写一篇完美的报告需要明确目标和确定所要论述或讨论的主题。如果你正在准备撰写一份报告,那么以下这些报告的范例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一

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各种年节所需的食品、用具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小吃点心。

2、蒸馍、炸货。

除了办年货,大人们要忙两件大事:一件是蒸过年的馍,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馍上都要点上大红的梅花点,以示喜庆。馍都放在馍篓里,到吃的时候再热一热。这蒸的馍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过年馍。放在贡桌上的馍还要插上馍花,馍花多用塑料纸制成,绑在细细的竹签上,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炸馓子这种工作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炸。把搓好的面条放进装满油的大乌盆里,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条拉得又细又长。一定不能断,否则不吉利。放进热油锅里反复地炸,炸到焦黄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萝卜、豆芽、老豆腐、虾仁分别剁碎,放入大盆里,加入调料拌匀,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丢入油锅,炸至表面金黄即可。除了这两样,还有炸一些鱼块或鸡块。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香飘满院,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据老人说,家里厨房炸东西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能进的,以防毛手毛脚碰坏了东西,不吉利。

3、上坟。

在这段日子里任选一天,家里的男主人买上火纸、鞭炮,带着孩子到自家田里给已故亲人上坟。

贴春联。

有一种说法,春联一贴,就不能讨债。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台上方要贴“赠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临泉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

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二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三

调查时间:

20xx年2月5日。

调查方法:

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

春节是我国的一个特色节日,虽然现在的社会在高速发展中,贴春联、贴"福"字、给压岁钱、除夕守夜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那么,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他们又是怎么来的呢?通过在互联网上的查找,我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是用来驱鬼辟邪的。五代时,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贴福字在春节里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福有两种贴法。一种是正贴,一种是倒贴。正贴是正确的铁法,倒贴是因为旧年中家中有不幸,希望转运。但是时间一长,人们渐渐忘记了原因,把福倒着贴是为了表示“福倒(到)了!”

关于压岁钱和守岁,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年”,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就吓得哭起来,发高烧,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年”。有一家夫妻他们怕“祟”来害孩子,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半夜里,“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逃跑了。到了近代就渐渐演变成了压“岁”钱,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总结:

由于时代的变迁,更多人忘记了春节的习俗,使年味越来越淡。希望本次调查可以给大家一点了解,让大家喜气洋洋的过好每一个春节!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四

xx年2月16日。

绍兴市。

上网查找,询问父母。

风俗是世代相传的文化,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只有全方面了解一个地区的风俗,才能融入到这个地区生活。为了全面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我深入的做了一欠春节调查报告。

1、扫尘。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此时,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用青竹叶与柚子叶绑在杆上,清扫屋顶天花,墙壁的尘垢蛛网。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着美好的愿望,是中国独特的文字形式。当人们在自己家门口上贴春联或贴幅字时,就意味着春节即将来临。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每户人口都会挑漂亮的`红春联贴在门上,迎接春节的气氛,并辞旧迎新。

3、守岁。

守岁是中国民间除夕的习俗,又称点岁火、敖年等。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整夜不灭,据说这样过后,就会使家里财富满满。守岁也指除夕夜家人团聚,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是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春节期间,我们汉族大多数以活动表示庆祝。这些活动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五

20xx年xx月xx日。

xx省xx市xx区。

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问长辈。

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六

生活在这个丰衣足食时代的我们,是否还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深远含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1月15日

1月30日

2月2日

农历正月初五。今天在网上冲浪,一条标题为《100吨水在途中消失了37吨》的公益广告,显眼地出现在互联网上。因为好奇心驱使,我在搜索栏上打上了“浪费水资源”,结果出现36,200多条相关信息!其中包括“湖南的地水资源缺乏”,“中国治理水资源浪费低效”,“餐饮业水资源浪费严重”等等。

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我国是一个人口国,种种的浪费现象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其后果是很严重的。!13亿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元,一年全国就浪费了4745亿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一年全国就浪费了65万吨粮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费1吨水,一年全国就浪费了156亿吨水!积沙成堆,积水成河。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节约一点点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些巨的浪费了!

春节诚然是个喜庆的节日,我们在玩闹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节约。据调查显示,人们春节期间的浪费竟是平时(非节假日)的10倍!这些数字真要算起来也可说是天文数字了。

人们种种的浪费现象,水、电资源与食物资源的浪费尤其严重。

“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的广告虽然随处可见,但是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真正重视。我国是有量的“水”,但好的水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人们再没有节制地浪费水资源和污染水资源,只靠污水处理是难以扭转缺水这一局面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最新的水资源十浪费现象:

1、刷牙时不关水蛇头;

2、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水蛇头;

3、自来水管发生漏水或爆管未得到及时修理;

4、用过量水洗车,洗车的水未能循环使用;

5、随意开启消防蛇头用水;

6、老式便器水箱容量过,小不分档;

7、洗衣服时不用手搓而只用水冲;

8、直接用自来水冲洗道路;

9、在公共浴室洗澡后“人离水未关”;

10、解冻海鲜使用“自来水常流法”。

显而易见,这都是我们熟悉的日常行为,勿庸置疑,我们的节约意识还有待提高!

很多人认为,节约是一种“寒酸”的生活方式,现在的生活过得这么舒适,哪一点点浪费又算得上什么呢?我是这样认为的,假如换一个看法,家眼里所谓的“寒酸”,其实便是节约了。节约是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是一种好习惯,是一种品德。

“节约资源,从我做起。”杜绝浪费现象,说易不易说难不难,关键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8

20xx年2月19日

刘恋

查资料,询问长辈

了解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b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关东糖

灶神画

过了小年,便迎来除夕。

2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初夜,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了,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对联,福等。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起年夜饭来,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和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团圆饭。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又称守岁钱等。因为是用红色的袋,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对联

红包

年夜饭

汤圆

过完除夕,便迎来了新的一年,接下来的几天,父母会带领孩子到亲朋好友家祝贺新春。

3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我们各家都会准备好果盒,糖果和各种各样的食品。初二,父母会带我们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会带上很多礼物比如烟酒饮料等,去外婆,外婆则准备一桌丰盛的伙食招待我们。接下来的几天,便到亲戚朋友家拜访,同样主人家会准备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客人。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七

我们每年都过春节,各地的人们都要放烟花爆竹、吃饺子……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们做了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1、查阅有关春节习俗的'书籍,阅读报刊。

2、上网浏览春节习俗的资料。

3、和身边的人交流各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老人的讲述:燃放烟花爆竹传说古代人们为了驱赶“年”这头怪兽,就利用爆竹的声响吓跑它。保护自己的食物和财产。

网络、书籍各地不同的民俗我国西南地区人民在春节进行除夕祭树、偷菜节、汲新水等活动。

西北地区还有送孩儿灯、点灯山等活动,到处都有庙会、猜灯谜……。

网络、身边人的讲述春节的顺口溜。

二十三,糖瓜沾。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家家走。

1、春节时人们都会把最好的吃的、喝的、穿的、玩的通通拿出来,人们都会特别的高兴。人们还会去走亲访友充满祥和的气氛。

2、民间的活动丰富多彩,不同的地区有着自己不同的庆祝方式,它可以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朴实的性格。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八

山东老家。

家人、网络、书籍。

向家人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亲身体验调查结果:春节的产生。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关于春节的起源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xx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xx年。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秧歌。

汉族舞蹈,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秧歌流行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

放爆竹。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鞭炮燃放后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公共场所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部分城市已解除。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九

二伯母的小女儿薇薇满月了,听说他们择了吉时,准备在楼下的厅堂里过“满月关”——求平安,族内的小孩都可以跟上去走一走。我记得正牢呢,便兴冲冲地起了个大早,跑到楼下观看。

到楼下时,大厅堂里已经聚满了人。只见厅堂正中是用桌子、椅子搭的高台,上面挂着各路神仙的画像,正对着宗祠的方向;过道里横倒着一条长椅,我好不容易将长椅扶到了旁边,妈妈却又将长椅放倒。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要拦一条椅子在过道中央?我好心扶起,您为什么又把它推倒?”

妈妈笑答:“呵呵,这个俗称过难关,古时厅堂分前厅和后厅,道长可以带大家跨两厅之间的门槛,现在的大厅简单,没有高高的门槛,便用长椅替代,过了这些难关,预示避邪消灾。

“何为过难关呢?大家一队人跟着道长过槛,过一关吹一下牛角号,放一个鞭炮,烧几张纸钱,敲一下铜锣,走的时候,道长一边念念有词,一边摇动手中的铜铃,意寓过关。至于跨越长椅,也就是传说中的度过难关门槛了,门槛代表人生的一道道槛。”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已经跨完了n道关。道长嘴里在念叨些什么,念完后,他从一个红木盆子里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竹签签着的小红纸人。道长把红纸人插在妹妹的襁褓边上,又给二伯母事先为妹妹准备好的几套小衣服盖了红章。

晚上回家时,我发现我的床头也插着一个红纸人,那便是当年我过满月时剪的,它也是我的护生符,能为我驱病消灾,直到十六岁呢!

我怀着深深的幸福和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望着小红纸人酣然入睡……。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十

清明节到了,我非常想念您——外婆!这只是一个借口,不是清明节,我依然想念您!虽然我今天无法赶到外婆的坟前,但是我知道外婆一定是最开心的,因为在今天我们许多亲人都特别的想念您。我三月份回家参加了奶奶的七十大寿,去给外婆扫墓,插亲。感触很深。

许多时候,我们做晚辈的都是感受不到他们对我们深沉的爱,有时候或许还觉得他们多滤了。随着我慢慢长大,知道了有很多事情是我不能够控制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

从小我最喜欢外婆,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在农村里是个非常平常的人。她对我特别的好,有什么吃的总是留着,等我周末从枝江赶到那里吃,记得有几次我很小的时候,她偷偷给我吃东西,其实吃到的东西已经坏掉了,我不懂,吃完了就拉肚子,妈妈还会怪她!不可否认,外婆很偏心,她有一个孙子,两个孙女,我一个外孙。按道理说应该喜欢的是孙子啊,可是她从小就特别疼爱我,常常也会引起妈妈的话语。

在我上初二那年,我父母协商要离婚,问我跟着谁?我当时非常迷茫,我说我想跟着我外婆过日子,当时我就是这样想的,就算世界上的人都离弃了我,我的外婆不会!虽然最后没有如愿,但我还是在心中有个想法,等我安家了,把外婆接过来跟着我住!结果还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外婆被查出来是癌晚期,我悲痛欲决!

总是等到我还没有做到的时候就失去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曾经答应外婆要陪她坐飞机去上海玩的!

我亲爱的外婆,您在天堂还好么?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十一

基诺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纺织的衣裳布与裙子布缝制,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在织布时就作过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织出来的图案均在织布时织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传统的服装,以白色和黑色为基本色调,因纺织工艺落后,所织棉布缺乏紧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基诺族酷爱刺绣花纹图案,无认男装女装都爱用横、直彩条和几何形图案装饰。男子上衣是无领、无扣的对襟衫,用织有纵横交错的彩色条格白布缝制。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强有彩色条格,横向彩条色彩斑斓,极为显眼。衣服背部中央乡中有一个6寸见方的图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线条,开如一朵葵花。

但又有太阳放光之状。基诺语称这一图案为“波罗阿波”,有太阳花与月亮花之意。衣襟边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镶有数道术为显眼的横向彩条。白底上衣,被特意织上的图案和红、黄、蓝、黑相间的彩条装饰成一件色彩鲜明的花衣。

男裤为阔裆肥裤管白裤,裤脚边沿同样镶有横向红、黑、白三色相间彩条。宽大的裤腰两侧各开一道3寸长的口子,缝有一块四方形黑布。白裤在腹前打折,用缀有彩色缨穗的腰带扎系于腰部。男子头上蓄有三撮长发,用1米多长的黑色头巾包头。小腿上缠有裹脚布。男子衣服厚实宽松,穿在身上,增强了男人的壮实、强悍英姿。女子用织有彩条,再加绣图案的布片束胸。上衣色调多为青色、黑色、无领、对襟,着意用红、黄、黑、白彩色横条装饰衣襟边沿和衣袖手旁观。

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长及膝盖,上端白、下端黑的开合围裙,裙沿上镶红条作饰,于腹前开合系于腰间。成年女子头戴织有纵向彩条的尖顶三角形白布帽,两侧帽角下垂披于肩头,额头部位的帽沿外翻,开若一保尖顶白色筲箕扣在后脑勺上。未婚女好挽发于脑后,已婚妇女挽发于胶额上方。女子着装,简朴中透出素雅,使基诺族姑娘显得楚楚动人。

基诺族服装的鲜明特点是用彩条装饰袖管和衣襟边沿及后背。人们以彩条饰衣,据说与天上彩虹有关。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基诺族男女死相恋难分难舍。一个穷凶极恶的富家公子见那姑娘美丽无比,顿生歹意,用计抢走姑娘,逼其成婚。姑娘不从,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她的恋人历尽万苦千辛,救出姑娘。俩人逃离虎口不处,富家公子带人追来,年轻伙子腿中数箭,倒在地上。

大灾临头多时,天空中出现了几道彩虹缠住这对恋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对恋人在彩虹环绕之中腾空而起,升上空中……因此后人在缝制衣服时,便用彩条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灾。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十二

春节快到了,大家以高兴的筹备新年的一切。

除夕的早上,我们家各干各的,搞扫除贴好春联,便拜神保佑来年顺景。妈妈摆好拜神的贡品,准备拜神。晚上,在远方读书的了,妈妈早已做好丰盛的晚饭,一家有说有笑地吃团年饭。吃完饭,妈妈忘不了包利是。

新年初一,我和穿好新衣服,向和妈妈恭喜,“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然后,他们总是笑容满面地给我们利是,我和姐姐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我们太早起来,吃过早餐。客人来拜年了,妈妈总是倒上一杯热乎乎的茶,我摆上糖果、水果、瓜子、年糕……来款待客人。这时,大人们问好后,总是谈及他们的工作及家庭情况。我们这些孩子就是爱闹、爱玩。我和叔叔的女儿丽丽提着红灯笼到大街小巷玩个痛快,真有说不尽的高兴!

不久元宵节又到了,杏坛文化广场可真热闹,前来观看,舞龙、舞狮在空中威风地舞着,真是栩栩如生。怪不得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观看。花车到处巡回游,给杏坛增添了不少生气。

春节总令人盼望,因为我喜欢那种日子呢!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十三

常言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民风。我的老家在江苏溧阳市,那里历史悠久,民俗众多,像竹马灯、跳幡神和太平锣鼓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太平锣鼓。

溧阳的太平锣鼓,在宁沪线上颇有名气。每逢喜庆节日,当地老百姓便身着太平军戎装,手持乐器前进。由于这套锣鼓气势磅礴,动人心弦,深受民众喜爱,因此,又被众口赞为“威风锣鼓”,可谓是“锣鼓一响,万人空巷。”

太平锣鼓的历史十分悠久。经考证,太平锣鼓是1860年太平军驻扎于江苏,为了抗击敌人组建的吹打乐队。它以节奏明快、高亢激昂的锣鼓声激励士兵。每逢应征出战,太平军乐队便将战鼓敲响,鼓舞着士兵们的斗志;当士兵凯旋归来,小锣小鼓敲响欢乐的节奏,欢迎归来的将士们,庆贺来之不易的胜利。这套传授下来的太平锣鼓,距今已有160多年了。

太平锣鼓的特点鲜明。它博采众长,其乐器之多、节奏之严、旋律之深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就是我家乡的民俗。你们的家乡又是怎样的呢?我相信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民风吧!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十四

清明节到了,我很想念您——外婆!这只是一个借口,不是清明节,我依然想念您!

虽然我今天无法赶到外婆的坟前,但是我知道外婆一定是最开心的,因为在今天我们很多亲人都特别的想念您。

我三月份回家参加了奶奶的七十大寿,去给外婆扫墓,插亲。感触很深。

很多时候,我们做晚辈的都是感受不到他们对我们深沉的爱,有时候或许还觉得他们多滤了。随着我慢慢长大,知道了有很多事情是我不能控制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

从小我最喜欢外婆,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在农村里是个很平常的人。她对我特别的好,有什么吃的总是留着,等我周末从枝江赶到那里吃,记得有几次我很小的时候,她偷偷给我吃东西,其实吃到的东西已经坏掉了,我不懂,吃完了就拉肚子,妈妈还会怪她!不可否认,外婆很偏心,她有一个孙子,两个孙女,我一个外孙。按道理说应该喜欢的是孙子啊,可是她从小就特别疼爱我,常常也会引起妈妈的话语。

在我上初二那年,我父母协商要离婚,问我跟着谁?我当时很迷茫,我说我想跟着我外婆过日子,当时我就是这样想的,就算世界上的人都离弃了我,我的外婆不会!虽然最后没有如愿,但是我还是在心中有个想法,等我安家了,把外婆接过来跟着我住!结果还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外婆被查出来是癌晚期,我悲痛欲决!

总是等到我还没有做到的.时候就失去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曾经答应外婆要陪她坐飞机去上海玩的@!

我亲爱的外婆,您在天堂还好么?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十五

夜幕悄悄降临,我们一家人来到屋子的后院,准备一边烧烤,一边欣赏那八月十五的月儿。

月亮姐姐先是金黄黄的,徐徐的穿过一缕缕青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突然,就在一刹那间,月儿的颜色变浅了,浅了!

“白了,又变白了。”我笑着说。它傲然的、高高地升起了。它圆的那样可爱,那样有趣,就像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道道日光。

啊!皎洁的月光,你引起了多少人的想象。

就在这时,爸爸大叫起来:“糊啦,鸡翅烧糊了呀!”我大笑,哎呀!爸爸太沉迷月光了呀!

我,多想和嫦娥作伴,多想去慰问受苦的吴刚,多想去逗那可爱的小玉兔啊……。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十六

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一个小城市——涡阳。又被称“老子故里,道德之乡。”这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热爱生活,所以习俗也丰富多彩。其中就有一个传统节日——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经历一冬的龙也在二月二这天被春雷惊醒了,抬头而起,所以也叫“春龙节”或“龙头节。”还有句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天子下地,臣赶牛。”也就是意味着从这天开始,就告别农闲,开始劳作了。大家在这一天祈龙赐福,希望一年风调雨顺。在这一天吃的东西都和龙有关:吃春饼,称作吃龙鳞;吃馄饨,称作吃龙眼;吃面条,称作吃龙须;吃米饭,称作吃龙子……另外,还吃煎粉、炒豆子等。

为了讨吉利,在这一天,人们早上起床都要说:“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还有句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所以家长为了给孩子讨个吉利,同时也是有一种望子成龙的期盼。所以,就在这天带孩子剪头。理发店门口都排成长长的队,理发师傅都忙得顾不上吃饭。

在我的家乡,有给男孩留辫子的习俗,也当然选在这天剃辫子。大摆筵席,广请宾客。男孩要盘腿坐在八仙桌上,有几个人抬着,唢呐手吹吹打打在前面引路,到村外的小桥上或小河边举行剃辫子仪式。

剃辫子的师傅要说唱祝福歌,祈祷孩子一生平安,长大金榜题名。而且,要看孩子有几位舅舅,就把辫子分成几缕,每个舅舅分一缕,舅舅拿到头发,要给孩子红包。然后把几缕头发用红纸包好,系在鸭子的腿上或鲤鱼的背鳍上,放入河里,众人会一哄而上抢鸭子或鲤鱼。也把仪式推向了高潮。

另外在二月二这天,农村还有“围仓”的习俗,就是在房前屋后,用青灰围成大大小小的圆圈,就是期盼今年是个大丰收。

我们家乡有着浓厚的民俗特点,需要我们传承、保护。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59250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