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龙人类简史读后感(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8:52:17
房龙人类简史读后感(汇总13篇)
时间:2023-11-20 08:52:17     小编:雨中梧

读后感是一种将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进行整理和表达的方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先简要描述作品的背景和内容,然后阐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可以从情感、思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展开,最后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感受不同读者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

房龙人类简史读后感篇一

《人类简史》,这本书并不简单,在全世界是非常出名的一本书,被翻译成了很多很多版本,从石器时代讲述智人的演化到了现在,从全方面分析了人类。我觉得身为人类,我们都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我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个了解,也是人类的一个自我反思,推荐大家阅读。

人类,一种没有什么特别的动物。我们演变了那么久,很多人还认为这整个世界就是我们人最为特别,我们是最聪明的,独一无二的,但从演化学来看,并不是这样的。目前在现代的世界里我们唯一存活下来的人种是智人,但是除了智人,之前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人种,就像其他的动物一样,比如猪,猪有美国的猪,有中国的土猪,也有野猪等等。我们人也是一样的,据统计,在历史上存活的人种数不胜数,我们人并不是一条直线型的进化,比如先从直立人到尼安德特人,然后再到智人,而是同一时代有很多的人种是同时存在的。

宽容并不是智人的特性,我们的祖先和我们有同样的自私基因,认为我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物,所以将其他的人种赶尽杀绝,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加入了智人的`群体,智人在过去的三万年里已经太过于适应自己就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跟其他的动物不一样,我们一直认为我们就是造物主的极致。这就是为什么达尔文在提出我们智人其实也是另一种动物的时候,有人会大发雷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只有一种人种。这就是我们自私的基因,我们自恋的原因。

但是成为那么聪明的生物是要付出代价的,人类的脑容量是全物种最大的,现代智人可以达到1200~1400立方厘米,但消耗了身体25%的能量,而相对于其他的猿类,只有8%。那就更不用提其他动物了,更少。如此聪明的大脑和脑容量换到的只是肌肉的畏缩,和更多的精力消耗,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比如说大猩猩,可能跟你比赛sat它考不过你,但是可以在几秒把你撕成碎片。那么这样的选择和策略是好是坏呢?没人知道。

举一些例子,澳大利亚,是智人第一个受害者,当时的澳大利亚有着与其他很多大陆不同的生态链,也有很多不同的巨型物种,比如双门齿兽、袋狮、巨型蜥蜴等等,都陆陆续续的灭绝了,而它们灭绝的时间正好是人类登上澳大利亚的时间。虽然有人会为智人脱罪,说这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但周围海洋生物的繁衍和恰巧的时间推翻了这个理论和说法,巨型动物的灭绝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是它们放松了对人类的警惕,一个小小的猿类无尖齿和利牙,自然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还有一个就是智人掌握了火的使用,将灌木和树都烧了,留下草来吸引这些巨兽,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巨兽的繁殖速度非常的慢,怀孕时间长,怀胎不多,间隔长,就算几个月人类就只杀一只双门齿兽,几千年也会慢慢的灭绝。所以如果智人并没有登上澳洲,那么我们可以确信那里的巨型生物也不会灭绝。

同样的情况发生于美洲的猛犸象、驯鹿、犀牛、巨型地懒和剑齿虎,都惨遭毒手,并且灭绝的时间也是人类第一次登上那些大陆的时间,这些情况不仅仅发生在美洲和澳洲,同样发生在很多其他的地区,马达加斯加北极都没能幸免。

我们人类现在还在一步步的毁灭地球,如果我们并没有入侵到其他的大陆,那些巨型生物也不会灭绝。现在的严重工业化和过度开发都是在一步一步的毁灭地球,很多的物种也在灭绝的边缘。

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本书更像是一本人类的自省,我们因为自己的自私和生存对整个生态和地球造成了那么大的损伤,我们应该感到愧疚,也同时感恩这整个地球为我们提供的资源。读到这一部分,让我收获最大的一点就是大智若愚,人类过于聪明,导致这个聪明进化成了灾难,反而那些脑容量并不是很大的动物们,对地球的影响就没有那么大,在我们过度滥用我们的优势时,同时也伤害了很多,夺走了很多。

看完了人类简史,我觉得人类应该更加爱护我们的地球和生态,请为我们的生态和地球多多考虑,珍惜它爱护它。把自己自私的想法放下,我们其实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也是地球的一份子。

房龙人类简史读后感篇二

《人类简史》这本书在我印象中从发售之起就名声大噪了,作者是一鼓作气又写了本《未来简史》作为对未来问题的探讨,也值得我们一读。这本书带我们从智人阶段开shi一直到现在的科学革命,从刀耕火种到如今的信息时代,时代跨越非常之大,内容设计之广,对这横跨几千年历史的讲述,是需要作者的有非常好的大局观和驾驭能力的。在这个方面而言,这本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我们为什么要读史,丘吉尔是这样回答的“thefartherbackyoucanlook,thefartherforwardyouarelikelytosee”。毫无疑问,历史是现代人类的镜子,虽然各个时代环境不同,历史条件也不同,但是我们人类作为主体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对现今社会的教训和启示。史书把我们人和人的沟通界限放的无限远,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历史和过去进行对话,从他们那学习知识。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农业革命的由来和智人这个人种是如何崛起的,在人类从游牧和狩猎中解放开始,在人类从农业中获取到了稳定的食物开始,我们同其他生物的地位就逐渐开始凸显,对工具的使用和稳定的食物来源让我们的大脑可以进一步的发展,让我们可以进一步的进行进化,这些就是人类进化的里程碑。但是,这一切都离我们当今社会太过遥远,那时候的人类更应该被称为动物,这也是我们同其他动物在起源上并无差异,都是地球中的一个生物,我们更应该爱惜动物的一个重要说明。

在我们进入有记录的历史朝代的时候,我们对历史的感知变得具体了起来。一般而言,历史是枯燥无味的,但是赫拉利的这本书能够让我顺利读下去,也让我能感觉到历史长河中的残忍和无情。作者对于屠杀和灾难并没有进行隐瞒,这些屠杀者和遇害者都应该作为人类自己的反思让我们从历史中学到教训。他还对我们的信念做了探讨,从基督教的起源开始,到现在大家对信贷体系的信任都是我们的信念,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相信,让我们更好的构建了社会,所以,当我们的信念发生崩塌的时候,危机也会随之而来。这些都是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虚构的,文明般事物的着迷和相信。这些事物对于我们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这些,让我也见证到了自己信念的重要性。

知史可以明兴替,历史的存在就是让我们以史为鉴,学会教训,反思现在,所以,这本书对我而言受益匪浅,是一本值得再读的好书!

房龙人类简史读后感篇三

人类之所以优于动物,是因为人类拥有想象的能力,并用以构建共同的“想象”。

初读此书,这个观点就让我留有深刻印象。

而这正是是作者,赫拉利,一个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对现今人类社会的解读。

这个观点乍看无理,但却是本书的灵魂,随着文章的推进,跟着作者思想的脚步,一点点逐步清晰,让人一时间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人类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那最初的想象上,而使这想象成行的,是人类对其的相信,百分百的相信。

从认知革命开始,人们就开始想象,他们制作并不存在的事物的雕像,并崇拜它们,信仰它们,这或许就是宗教的开始。人们因一个共同的想象聚集在一起,互相信任,形成了一个个部落,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到了农业革命,人类似乎开始从居无定所的生活中走出,开始驯化种种能为人类所用的植物与动物,有了更加稳定的生活保障,更是形成了一个个村落。现今,历史学家们发现一些历史遗迹,也与人类农业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作者明确的表示了他对农业社会的不推崇,并将农业革命形容为“史上最大的骗局”,但从现在来看,这仍旧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发展的开始。就在这人类发展的源头,人们也在为了一个共同的想象勤勤恳恳地劳作。

又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个国家产生,世界上第一部法典出现,社会上也有了阶级划分,人们相信恶人有恶报,而奴隶生来就身份低微。从这时,人们的“想象”似乎并不都向着美好的方向了。甚至以前能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宗教也发生了变化,各大宗教的分歧使得神学争论愈演愈烈。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彼此杀得难分难解,国家与国家也不停交战,互不相让时,他们对对方手中的钱币可没有任何抵触的情绪:一种新的互信系统产生了。金钱正是这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比起任何国家、法律、等级或是宗教,金钱的魅力让它毫无阻碍的跨过一道道鸿沟,丝毫不受宗教、种族、性别或是性取向的影响。

读到这里,稍一思考,就发现作者的用意,从始至终在文字里透出来的,都是对人类社会梦幻泡沫的戳穿与嘲弄。他甚至不用“人类”这个词汇,他频繁的使用”智人“,这个生物学意义的词汇。他想做的,只是将人类从高高的食物链顶端拉下来,把人类从自己的想象里点醒,告诉人类其实他们不过是“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而人类的“想象”在“上帝”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这“想象”,造就了当今的现代社会,使之达到了现在的高度……。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

“从动物到上帝”,人类是否能够成为上帝?这个问题在我心中已有了答案。

放下书,脑海里浮现的却是作者在写农业革命时写下的一句话:

“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早是植物驯化了智人。”

房龙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四

人类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这本书的叙述视角非常宏大,不拘泥于一国一时,好似自己是外太空史学家,从更高的维度对人类的演化进行审视与复盘。这样的视角,必然会得出不同的观点,以及不同的看问题的方式。它让人拿起就不想放下并不仅是史料翔实,而是它松动了你看世界的眼光。

在作者看来,人类历史的路上,有四大重要革命: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让人类历史正式启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大约12000年前,“农业革命”让人类抛下了与自然紧紧相连的共生关系,大步走向贪婪,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物;500年前,“科学革命”让人类历史另创新局,开始承认自己的无知;200年前的“工业革命”让人类历史按下了快进键,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市化、农民阶级消失、工业无产阶级的兴起、对一般大众的赋能、父权社会的解体都源于此。本书内容紧紧围绕着这四大革命及它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的改变。

“智人优于动物之处,在于智人可以构建共同的想象、谎言、神话,而共同神话使得人类的族群认同得以突破150个的数量上限,能够达成更大范围的合作。”这个论断让我眼睛一亮,作者一方面致力于戳破人类的各种幻觉——“你所坚信的无非是想象”。把宗教信仰、组织规则、民族记忆、种族差异、社会价值观等一系列人类认知想象中的不真实和荒诞之处都指出来尽情地嘲弄了一番。另一方面却并不认为想象即虚无、神话无意义,而是鞭辟入理地分析了这种种共同想象又是如何在人类社会组织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制造出种种难以应付的灾祸和麻烦的。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妙趣横生的视角和结论,比如“小麦驯化了人类,”——在一万年前,小麦也不过是野草当中的一种,只出现在中东一个很小的地区,但就在短短1000年内,小麦忽然就传遍了世界各地,小麦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而小麦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操纵智人为其所用,给自己大规模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人类为了适应小麦发展农业,却付出了无数健康、劳动、营养、人身安全方面的代价,这真是非常有趣的观点。

快乐到底应该如何计算?物质丰富以后,生活会更快乐吗?显然不是的。作者认为“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是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之间是否相符”。得到的和期望之间的差值越小,越容易感到快乐。这也是现代的心理学家教人快乐幸福的秘诀不过是:降低欲望,珍惜所拥有的。

有人认为快乐是因为自己赋予的'意义不同而感受不同,因此快乐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因为“意义”本来就是错觉和幻想,所以快乐也许只是一种自我欺骗。但更多的人认为快乐“不在于外部条件,而在于自己的内心”,快乐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

佛教却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应该是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因为不管追求的是什么,都会让人陷入到持续的紧张、困苦和不满之中,所以才不会觉得快乐。人想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

关于未来,作者提出了基因学、仿生学、电子智能三项领域的发展,它们让我内心激动,兴奋期待。作者指出科学的迷因与智人混血的后裔,将能够进化为一个甚至是多个远超现有智人极限的新种族,这些新种族在眼下的这些智人看来将会强大得如神一样,而阻止此类“神血后裔”诞生的技术难关,只是时间问题,技术进步很快能突破,而唯一真正能稍稍推迟它的到来的,只在于我们对“他们”的恐惧,在于社会、伦理方面的限制。

人类的一切发明,从来都是双面性的,人类不停地向外部进行探索,既会带来好处,也会带来坏处。而科学技术的发明,足够可以轻易毁灭人类和这个星球。

请让我们谨记该书结尾的这段话:“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更糟糕的是,人类似乎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不负责。我们让自己变成了神,而唯一剩下的只有物理法则,我们也不用对任何人负责。正因如此,我们对周遭的动物和生态系统掀起一场灾难,只为了寻求自己的舒适和娱乐,但从来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房龙人类简史读后感篇五

读《人类简史》,讲真第一遍读我是懵逼的,但硬着头皮读完了,第二遍读的时候仍然觉得哪怕只是短短一页都信息量很大,知识点单独列出就可以写一本几十万字的延伸,概念也一个接一个抛出来,完全让我的大脑超负荷,前读后忘。

第二遍读完了,于是我思考为什么。

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段位,也许真的还够不上一马平川得阅读这类书籍,虽然书名让我一度觉得这本书是写人类历史的,但实际书里很少涉及历史事件,相反作者的观点不少,为数不多的例证当然是来论证作者观点的啦。

其次是阅读过程的体验。在童年和到高中读理科之前,我的阅读习惯发展到近乎看到文字就会去阅读,看报纸连中间的小字也不会放过。所以这导致我对阅读的体验很敏感。说到阅读的习惯,真的是在记事起就被外公培养起来了,印象里这位老复旦人,除了陪我玩和打麻将,他似乎总是一壶清茶然后在看书。个体心理学流派创始人阿德勒有一个观点:童年时期的一辈子。这点我真的深有体会,当然童年受到的影响,在今后人生里的解读,完全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不知是不是我自己的感觉,上学时候语文或者历史的教材,总是饶有兴致得去读教材里的小字部分或者选读部分,而且记得清清楚楚,相反正文那些正统科班的内容,总要强迫自己因为应付考试才去记住。而从学生变成社会人以后,面临压力和觥筹交错的漫天信息,还有农药,抖音等等大行其道的今天,人阅读只能靠碎片化的时间,比如我基本是在通勤的时候拿着kindle阅读或者听英语,效率最高的是坐飞机的时候,但其实这状态中的我们精神相对难以集中,所以也导致今天新闻,自媒体,推送和网络小说成为首选,人的信息采集越来越趋于“skip”的形式,说白了,短平快,不然很难调动大众阅读下去。

这本书被无数大佬推荐过,而对于资质平平的我来说,只能成为一个曾经立下的flag被完成了,但不得不说的是,这本书最精彩的是在最后,从宇宙开始到生命产生,再到智人的出现和进化,直到今天的我们,有人可以搞清楚资本主义和信贷这两个当下经济的支撑以后,作者对未来的猜想,主要关于人工智能和基因改造,这两个元素基本无法现象和控制未来的情况,但也有可能人会被反牵制,对于进化这件事情,这些都是微乎其微的小片段。

进化和时间一样,无法阻止,生而为人,利用正面,防范未然得来这世界走一遭,命里有时终须有,无时莫强求,再缓慢也记得顽强向上生长。

房龙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六

这周,我通读了《人类简史》,不得不为尤瓦尔·赫拉利的学识所折服。

顾名思义,《人类简史》阐述的是智人从十多万年前萌生以来,到今天21世纪人类的演化与发展历史。除了线性的客观历史外,作者基于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个维度来看待历史的发展,输出自己的主观观点。

尤瓦尔把人类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与科学革命。

智人为何能够在十几万年间,从弱小的食物链中层成员,一跃跃至食物链的顶端?答案便是人类的语言和认知。除智人以外的动物,也有他们自身的语言,能传递信息,但为何是智人取胜了呢?原因就在于,智人的语言能够创造出客观物质世界并不存在的事物,以此来达到智人之间的合作与团结。从石器时代的壁画、装饰物,就能看出智人那时候就已经创造出某种想象的东西,或是神明、或是神兽,将整个部落的人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捕猎巨型生物。发展到今天,我们会发现,其实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东西,在客观物质世界都是不存在的,国家、法律、货币、正义、民主全部都是人类虚构出来的东西,但保障着70亿人在这个世界上有序地生活。不得不说,讲故事,讲虚构的故事,确实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之前看过其他文章,也说,人类的历史的发展就是一场宏观叙事,人们信仰这一套叙事,社会就能正常运行,若这套叙事不能跟上时代了,就会导致礼崩乐坏,直到新的令人信仰的叙事产生。

渐渐地,人类开始培养农作物、驯养家畜,从之前的采集生活,慢慢固定下来,开始形成村落群居生活。在这部分中,我尤其注意到关于人类发展幸福感的描述。作者认为,发展到现在,虽然从演化意义上来说,人类,甚至那些猪羊牛狗等被驯化的动物都是成功的,因为他们的基因非常大量成功地延续了下来,但对于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来说,却远远不如以前。被驯化的动物基因得以延续,种族得以大量繁殖,但他们作为家畜来说,却一生被压抑天性,从死到生,无缘与大自然见面,甚至无缘与同伴玩耍、与母亲孩子相伴,只过着匆忙地完成任务似的一生。而站在食物链金字塔的人类,无疑是进化中的巨大成功,但论其个人幸福感,也许大部分人还没有采集时代高——工作时间加长了、工作任务加重了、世界变得复杂难懂了。

在人类的融合统一中,作者以帝国、货币和宗教来说明人类的融合统一,我个人认为也是表达全球化为历史所趋。十四、十五世纪大航海时代,给欧洲诸国带来了对这个世界全新的认知,他们开始探索新的大陆,但带来的不是和平,而多是侵占和屠戮。但与此同时,通过帝国主义武力征服,又确实让不同文化交融(甚至消失),完成了融合。货币,其实是一种信任的产物,你相信十元能换那么多东西,我也相信,他也相信,大家也相信,货币就能流通起来,促进了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如果失去信任,货币就等同于废纸毫无价值。而由虚构搭建出来的社会秩序太过脆弱,所以此时需要一个看似超越人类的幻想搭建出来,同时要具有普世性的东西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宗教便是这样一种东西。但我本人因为没有什么信仰,我对宗教是否能起那么大的作用起怀疑的态度。

最后,看了世界的编年史,一开始从亿年算,宇宙大爆炸,地球产生、生命产生,到智人产生开始从万年算、千年算、百年算。从时间的维度上看,智人的历史在物质历史中,实在是过于短暂与渺小。也许千万年后再看,不过是湮没于亿万年中被忽略的一段。

从微观的个体上来看,读了这本书也获益匪浅。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大多数是幻觉与虚构,我们得到的快乐与幸福,很多不过是消费主义和浪漫主义下催生的产物,他们既不必需也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与快乐。人类早就过了最快乐的时代了,当祖先漫步在丛林采集的时候,他们虽然需要躲避猛兽,但那时候的世界,没有那么多虚构的概念,他们要想的不过是哪里的果子好吃,哪里可能有野兔,哪里会有猛兽,等到天黑时,大家带着寻觅到的食物,一起用餐,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人类发展到现在,想象中的虚构世界与秩序越来越复杂,而人越来越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又在各种主义的耳濡目染下,变得浮躁与焦虑。

“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需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希望大家都能在短暂的智人经历中,更接近世界的本质,找到内心的平静。

智人很了不起,智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房龙人类简史读后感篇七

人类能够战胜其他动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会创造想象,从人类进化的历史来看,我们现在是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一切本来都是没有的,都是被人类虚构出来的。

我们生活中常接触的钱、吃喝拉撒的东西、文字、车子、房子等都是在过去几万年前都是没有的。

因为人类在每一步的发展中,需要某样东西,所以就想象发明出某样东西。

比如,钱是怎么来的?在“农业时代”时期,每个人,每个家庭起初都丰衣足食,一个家庭可能生产了小麦、玉米等。

但他需要吃肉,自己家没有,别人家有肉,别人家可能又没有小麦、玉米;在起初的时候两家人之间都是互换,我给你一点小麦,你给我一点肉。

就这样人群之间交换的多了,发现很多东西没有办法均衡去交换,有时对方担心给多了,会亏了,有时我们担心给多了,会亏了。

就这样人类就发明了钱,起初的钱是贝壳,再到货币、纸钱。

我之前一直听说“想象力就是一切,想象力就是财富”,现在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

从“认知革命”进入“农业革命”后,其实人类的生活并没有比在狩猎采集时更加轻松、幸福。

在狩猎采集时,出去打猎一次,可以一家人吃几天,休闲的时间还可以陪老婆照顾小孩,虽然说条件很艰苦,但花时间多多照顾还是不错的。

但进入农业革命后,智人需要种庄稼,下地干活除草,时间一长就会得腰椎间盘突出,老婆生完孩子喂不了两个月奶也要帮忙下地干活,这样导致小孩的活存率会很低。

所以那个时候的人,生孩子也生的很多,每天回到家没事干就生孩子,可是生了孩子之后活存率又非常低。

在3-7万年前的人,婴儿很难活到3、4岁,要活到成年20岁就更难了。

所以人类进入“农业革命”,生活反而更加繁忙,更加辛苦;所以历史学者说“农业革命”是一场大骗局。

从农业革命之后,人类就进入了快速进步的“工业革命”,人类的的几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非常大的进步。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作为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让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人类现在没有了电,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不敢想象,因为我们生活的处处都离不开电。

接着就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新能源为代表的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工业革命之后,就进入了让智人飞速发展的“科技革命”,其实工业革命也算科技革命领域里的。

我分开讲述了一下,如果说农业革命是让人类10倍进步的发展,那科技革命是让人类100倍的在进步发展。

如果有个人是活在1500年的时候,一眨眼过了520年,在现在睁开眼,他会感觉到我是不是时空穿越了,我在哪里?我这是不是在做梦?这个人可能会一连串问自己这么多问题。

科技革命完全改变了人的生活,但也让人更苦恼,虽然生活更便捷,但很多人过的不幸福。

如果要讨论幸福,现在的智人不一定比几万年前的'人智人要更幸福,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时代的人,有一点吃一点,在一个社群里,谁也没有什么想法,每个人的欲望都没有那么强,自己打拼的够自己吃喝就会很开心。

而我们现在的人,虽然物质这么富裕,但很多人每天愁眉苦脸,忙忙碌碌,每天都活在非常有压力。

紧张的生活中,因为我们会想身边的人都比我们过的好了,我得努力呀,我得努力跟上他们,有些人平衡不了情绪压力和状态,可能就会得抑郁症,更多的是有人会选择自杀。

所以,幸福是什么?长久的幸福不是来自丰厚的物质,有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开多好的车,幸福其实就是人类内心自我的一种状态。

我们人类现在越来越发展,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电子产品、金钱越来越好。

而我们想过上人类幸福的生活,是需要人类去掌控电子产品以及金钱财富,但偏偏很多人每天被电子产品以及金钱财富掌控着,这大概就是人类的悲哀。

房龙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八

首先谈第一个体会,智人的进化充斥着残酷与征服,不管是对于同属人属的其他人种,还是一些动物。

然而在最初,与其说智人的胜出是“天选之子论”,不如称其为一次偶然。人类由猿类进化而来,这里的人类并不等同于智人,也包含了其他人种(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但随着智人的迁徙,所到之处即伴随当地其他人种的消失,是因为智人的身体更加强壮?还是更能适应气候的变化?都不是,是因为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让其可以用新式语言来沟通。此时,已经学会使用火与工具的智人,已经习惯于把自己当做独一无二的生物,所以发现其他与自身有些微差异但又确实不同的人种时,用一个现代的词语来形容——也许心态崩了?便将其赶尽杀绝。也许有人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便是,每当智人到达一个新地方,便伴随着当地人类的灭绝。但回到起点,假如这次偶然的基因突变发生在其他人种,那么,也许,就没有现在的我们,也许,依然是多种人种共存。

无独有偶,同样地事情也发生在动物身上。海洋的隔绝让每一块大陆的生物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有了独特的外形和习性,然而学会航海和探险的智人打破了一切。人类首次登上澳大利亚大陆时,就给这片大陆的动物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当地特有的有袋生物——袋狮、巨大的无尾熊等在短短千年中全部灭绝,随后,伴随着人类的活动,新西兰、弗兰格尔岛等地方也发生了同样的故事,从这点来看,智人可以称为是连环生态杀手。

其次是第二个体会,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身边一些理所应当的事情产生了一些虚幻的感受。

宗教是想象的,公司是虚构的,金钱和阶级理论可以通用是因为其他人相信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只是存在于概念中的,而这些所构成的“文化”,在作者的笔触下,仿佛是一种寄生虫,寄生在一代代的智人身上,指挥着不同文化(王朝、国家)间的战争,导致了一代代寄主(智人)的死亡,剥削了一代代的智人,却又让自己不断进化延续。这个概念新颖的让我的三观产生了震动,但震动之后,却又回到了原处,虚幻而无力,深埋在心底。

关于生命的延续,如果将生存和繁衍当做最基本的演化标准,那么小麦则是最成功的的植物,饲养的鸡、猪等也是远比智人成功的动物,与其说智人驯服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驯服了智人,让智人为其创造适宜的环境,让其基因得以大批的复制延续。有人提出,这些人工养殖的动物从心理上讲是不快乐的,他们的生命是为智人提供价值的,但如果从快乐来进行分析,现代的智人并不能说就比万年前的智人更加快乐,因为快乐是由血液中的多巴胺等物质决定的,多巴胺等的产生与基因相关,并不是由这些外在的事物、金钱等来控制。

房龙人类简史读后感篇九

好久没有这样一口气把书看完了。尤瓦尔赫拉利,从上帝的角度,没有国别民族的区分,没有宗教意识形态的桎梏,从十万年前谈到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地呼应了当下人们的某些普遍需求和焦虑。向大家推荐!主要有几点感想:

1.人类的存在是无数竞争的结果。十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智人由东非大裂谷出发,在地球发展数万分之一的时代里,占领了生命的高峰,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北京人、蓝田人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智人消灭。

2.动物行为的'动力都是由其基因驱动,人和生物只要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物的神经系统就会悄悄地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种族竞争的本质是物种数量的竞争,计划生育不应该只是减量的计划,也需要增量的计划。

3.三种力量推动全球一体化,金钱、帝国和宗教。而金钱可能是目前最广泛、最深入的社会关系的纽带,市场经济配置资源追求金钱最大化的方式成为大多数政府的选择。单纯意识形态的宗教正在最后的挣扎,如伊斯兰的isis们。

4.人类社会关系正在变革,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溃,改由国家和市场替代,我们成了相互疏远的个体,个人的生存不再依赖家庭,微信、facebook等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对公司而言信息革命势不可挡。

5.社会主义在未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科学使人获得了神的能力,当基因改造使得长生不老、智力增长成为现实时,人类社会阶层的永久固化将会来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减少这个差异,保证人类万民生物学特征的永续。

房龙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十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全书不仅是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而是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从数百万年前讲起,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的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化是人类前进的永恒旋律。人类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人类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进化真是始于人类在大脑、身体、以及心理等不同层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现代人身上仍然存在这种不完善,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卡尼曼的书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将不断进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历史的发展交织着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基督教的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基督教一举成为世界上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时代的进步夹杂着局限与包容。远古时代,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男女的地位始终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类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发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如果你平时很少读社会发展史类通俗读物,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本书可以说让你脑洞大开,倍感惊艳。其中充满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例如公司,国家,民族人权等都是想象的现实。

农业革命是历史上的最大骗局。让我们快速看看这本书说了什么,这本书以三个重要的革命脉络分篇章展开,人类历史从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正式启动、一万两千年前的农业革命让历史加速发展。到了大约不过500年前,公元1500年让历史另起新局。

人从哪儿来,是科学哲学社会学不可避免思考追寻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与我们最最相近的亲戚黑猩猩,在600万年前,有一头母猿产下两个女儿,一头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头成了所有人类的祖奶奶。)。

目前科学家多半同意,大约15年年前,东非有了跟我们几乎一模一样的智人。大约7万年前,从东非扩张到阿拉伯半岛,然后6万年前到了亚洲,4.5万年前到了澳大利亚,1.5万年前左右到了美洲,也许冰河世纪大陆之间有连接,台湾两三万年前也有智人同期的化石,智人征服了全球。

人类,这种没有什么特别的动物,从大约200万年前到大约1万年前,整个世界上存在着至少6种不同的人,200万年前,不同的物种,魁梧肌肉发达适应欧亚大刘冰河世纪寒冷气候的尼安德特人,适合热带丛林的梭罗人,为了适应环境侏儒化弗洛里斯小矮人,东方亚洲直立人,直立人也成北京猿人,和1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是不同物种,例如马和驴是不同物种,交配的骡子会不能生育。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种类。

智人迁移有两种不同理论,第一种是混种繁衍理论,第二种是替代理论,其他物种人类被智人赶尽杀绝,智人怎么将其他人类物种赶出世界舞台?这些是未解谜团。

智人10万年前,第一次与中东霸主尼安德特人冲突,赢家是尼安德特人,大约7万年前到3万年前,智人仿佛脱胎换骨,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这是正是认知革命,发生认知革命的原因为何?目前也没有办法知道,普遍认可的理论是,某次偶然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内部链接方式,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

不论人类还是许多动物,都能喊出“小心!有狮子”,甚至还可以说谎,用“小心!有狮子”吓走同类,获取食物。但是认知革命之后,智人能够说出“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讨论虚构的事物是正是智人语言的最独特的功能。

除了这些俯拾皆是的“洞见”之外,整本书也给人很宏大叙事的感觉。视野固然足够宏观足够全球,视角也足够“俯视”,几乎是从上帝的角度来看待芸芸众生和凡碌尘世的变迁,也因此一部人类简史并不仅仅是关于人类自身的历史,同时还是一部自然史、生态史和地质史等等。

在经过近三十年在新史学指导下对小人物、边缘人物的日常命运和局部的、区域的小历史的“关爱”后,人们渐渐对过多通过森森细细的细节去填补大历史画卷的努力感到不满足,就像素食主义了大半天突然想吃肉一样,迫切希望再次跳出来看人类自身的“大历史”,这也是近年来各种全球史、新全球史、世界史和简史又呈现爆炸性增长的根源所在。

当然,“发现”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回事,找到一个合适的结构来展现是另一回事。挂一漏万是可以的,但必须让人感到“框得住”整个大历史。这时你对历史片段的截取和历史机枢的聚焦,就真正见功力了:哪些时刻和事件是历史的“奇点”,哪些趋势真正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哪些工具承载着历史的驱动力等等。

这其中最重要是找到串联历史的“关键词”,比如伊恩·莫里斯以“战争”枢纽来串起人类历史,道格拉斯·诺斯则用“暴力”及其控制来展示社会秩序的演化,而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a.罗宾逊两兄弟则以“制度”及其变迁为平台来展现国家兴衰的悲喜剧。

就《人类简史》而言,历史主线的拿捏并没有太出人意表,对于熟稔全球化叙事的我们来说,肯定觉得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大合流”的故事的说法,往好了说是题中应有之义和“正确的废话”,往坏了说还有从现状倒推历史之嫌。尤瓦尔·赫拉利的出彩之处在于用“三次革命”即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框架来拢住人类发展进程,并用金钱、宗教和帝国这三个承载驱动力和凝聚力的工具,来阐释四海为家的人类是如何走到“天下一家”的。

手握这些颇为新颖的组织性符号之后,尤瓦尔·赫拉利就可以从容不迫地讲述人类的故事了。而给他的故事添彩的是,他把学术通俗化,也即把《三国志》白话为《三国演义》的能力。比如讲到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作为入侵者的雅利安人为“说服”被征服者认命而“发明”出的一种秩序,让人想到马克斯·韦伯在《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中的相关论述。再比如汽车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虽然挣的比从前一个鞋匠多上许多,但从来享受不到从头到尾完成一个产品的快感,无疑是马克思关于人类“异化”的通俗版表达。

尽管尤瓦尔·赫拉利对人类大历史的把握给人以得心应手之感,《人类简史》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惶惑不安之情:人类历史并没有所谓的规律,而是充满了随机的选择,人们更多时候不是在“创造”历史,而是将错就错。人类的来时路固然崎岖泥泞,充满因恐惧而生的暴力和自以为是的偏见,未来的发展也并非全局在握,种种快速演进的科技进步或将给人类带来种种始料未及的风险。

《人类简史》,类似于《枪炮、病菌与钢铁》,是从宏观尺度描述整个人类的历史与发展。作者把人类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

认知革命描述了智人如何在这个星球上占据了统治的地位,不仅征服了原本居住在生物链顶层的凶猛动物,而且消灭了其他智慧生物,比如尼安德特人。其他在金字塔顶端的动物花费了几百万年登顶,而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达到新的平衡。人类转眼就登上顶端,不仅生态系统猝不及防,就连人类自己也不知所措。人类历史上众多的灾难,不论是生灵涂炭还是生态遭逢的浩劫,其实都源自这场过于仓促的地位跳跃。

农业革命,则是“史上最大的骗局”。农民的生活比采集者更加辛苦而且饮食更差。人类以为驯化了植物,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但也正式农业革命,使得人类有了多余的食粮,从而养活了政治、战争、艺术与哲学,为科学革命打下了基础。

科学革命的不同,在于人类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取得新能力。欧洲之所以在科学革命中统治全球,在于现代科学与资本主义的结合。建立在钢铁基础上被商业无尽野心驱动的西方文明压垮了在竹木基础上受限于精英政治自我封闭的东方文明。

虽然是一本严肃的专著,不过作者在书中的一些小幽默也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节选一段:“如果大卫王穿越时空来到今天最正统的犹太教堂,却看到信众穿的是东欧的衣服,讲的是德国的方言(意第绪语),不断争论由巴比伦文字写的教条(犹太法典),相比也是十分傻眼。”

宏观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希望在中学学习历史之前的学生都先看看《人类简史》与《枪炮、病菌与钢铁》两本书。

房龙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十一

作者通过4部分分析了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说了人类的起源,以此告诉人们,人类只是很普通的一种生物。于大自然的基因突变和筛选。

第二部分农业革命,讲述了农业的产生导致智人数量大增,并且导致其他物种减少,人类成为大自然主宰。并且因为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导致出现阶级。

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讲述了金钱的产生,帝国的影响和宗教的本质。尤其讲了宗教很多种,而且相互之间都是差不多的,但是部分宗教发扬光大是因为这些宗教属性带有扩张气息而已。

第四部分科学革命讲述了科学的重要性,而且科学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的速度,未来成为不可预测的,变化极快的。

本书重点讲述了历史的上的几个帝国,讲述了人类犯下的罪,侧面证实好坏真假都是相对的,所有意识形态都是想象出来的,并且受到后来者的极力维护。本书客户的`阐述了,世界没有神,物种是进化的后果,一切都是有章可循的,科技的厉害之处在于极快的改变了人类世界,未来难以预测。过分的贪婪和不节制将导致人类的毁灭,必须从意识和科技上改变这种后果。

房龙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十二

就算有这种“没素质”,我想也不会像当年八国联军抢劫圆明园那样,更不会像美国侵略伊拉克,舒利亚那样的“有素质”。当看了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就更能了解欧洲的整个发展史,便明白欧洲的发达强大和所谓的素质是怎么来的。也就能知道现代欧洲人表现的“所谓的素质”都是在他们祖先野蛮杀戮建立起来的。其实他们的身体里依然存在着侵略别人的基因。

从郑和下西洋得以证明,当时的欧洲并未占有科技上的优势。真正让他们胜出的是他们的贪得无厌,不断探索和征服的野心。虽然在过去中国有能力到达很多国家,但是中国从未试图征服过印度尼西亚和非洲等其他国家。

但在当时的西班牙,英国,葡萄牙、法国,荷兰等国家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把当地人灭绝,然后征服这块土地。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或者传说来讽刺这些欧美国家征服印第安人土地的行为。

“要带什么话”航天员问。这个老人用族语说了一串,并让航天员背到滚瓜烂熟。航天员问:“这是什么意思”。

“啊,这是族人和月亮上的圣灵之间的秘密”。等到航天员回了基地,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懂这个语言的人,让他翻译出来,这个翻译简直笑翻了。翻译说:这些航天员费尽心力背下来的这句话是:“不管这些人跟你说什么,千万别相信他们。他们只是要来偷走你的土地的。”

从尤瓦尔.赫拉利提供的数据就能看出这些现在有素质的欧洲人祖先的残忍和野蛮。

在1769年,当时的英国库克船长远征后的一个世纪间,数百万的欧洲人殖民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西兰的土地;把最肥沃的土地掠夺,原住民不仅人数锐减到90%,幸存者也严重受到种族歧视迫害。库克远征队带来的几近毁天灭地的灾难,至今尚未复原。读后感·他们征服在原本遗世独立,生存繁衍长达上万年的塔斯马尼亚岛原住民时,在之后的100年时间里,几乎把他们灭族,有组织有计划地杀害所有原住民…..

整本书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阐述人类如何从一个狩猎的群体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发达城市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只有知道历史,了解历史。才能了解人性。现代的人和几千年前的人一样。贪嗔痴慢疑从来没有改变过。

总之这是一部“奇书”,读了《人类简史》我们每每会为作者非同寻常的想象力而赞叹。

房龙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十三

简单来说,这本书应该还是作者世界观的一个总和,个人感觉对于大学生会有比较大的开悟,还是值得阅读的书籍,但是其实观点上过于泛且散,这也是科普类读物的必然吧。

再来说说读这本书最大的感悟,是关于人性。

以前,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丧失了人性。比如罗翔老师说某些人,读法律读到没有人性了,这是绝对不应该的.。在我看来,也是如此,很多人,读书读到没有人性的,包括很多精英或者所谓绝对理性,在考量中,向来是不把人性考虑在内,只作为一个工具,一个数字计入考量,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政治,还有宗教,其实都是人性的部分集合,特别是政治。政治其实就是能够满足大多数人人性的抉择,只有这样,才能将绝大多数人聚合在一起,才有所谓的凝聚力。而保持人性,也是我们与动物,或者书中写到的下一个超级物种,之间最大的差别。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5855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