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融满汉风格为一体的唱秧歌通用免费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21 17:41:26
最新融满汉风格为一体的唱秧歌通用免费
时间:2022-11-21 17:41:26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抚顺是满族的发祥地,但从努尔哈赤起就很重视吸收汉族的文化,特别是从游猎生活到有了一定的固定居所,无论住宅的形制和居所的内饰都融入了汉族居所的习惯和风格。譬如:房基地的选址、建造都是座北朝南,屋里一明两暗;东屋住人,南北炕连着万字炕;西屋堆放杂物,对门的西山墙上供奉祖先排位和保家神;万字炕上有躺箱,南北炕梢有炕琴柜和亮格,用于叠被褥;檩子上挂着小摇车。南炕上摆着小炕桌。对门靠万字炕有八仙桌。外屋有东西灶坑;碗架柜、水缸等厨具一应家私。外面东西山墙有撅尾巴灶;院里有猪圈、鸡窝、苞米楼子、房山头还有茅楼(厕所),还有灯笼杆(也叫索罗杆);大门外有柴火垛。所有这些都是满汉融合,几乎分不清哪是汉族的,哪是满族的。那个小摇车我就享受过,曾经自己悠起来玩耍,掉下来把脑袋摔破,留下个带到至今的疤痕。

逢年过节,汉族贴春联、春条,满族也贴,汉族放鞭炮,满族也不闲着。几乎没什么区别。特别是扭秧歌,也是满汉同乐,没有什么满族、汉族之分。满族秧歌不过是近些年为了抢救满族文化而演变出来的一种文艺形式。在解放初期,乃至更早一些的时候,没有单独的满族秧歌。都是和汉族的秧歌结合到了一起,而出现在大众的眼中。秧歌扭得最欢、扭得时间最长的,还要数过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年,家家都要“打年纸”,这个词儿如今五十岁往下的恐怕不明白,其实就是拉一个采购年货的清单。过了腊月十五,就要进城按单采购,没有这个“年纸”落下个一、两样,往返徒劳就不合算了。到了腊月二十三,天天有事儿干: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祭灶);二十四,扫房子(打扫卫生);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杀年肉(杀年猪);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胡香斗(炒花生、瓜子);三十,走油(炸果子、麻花、丸子等);初一,磕头;初二,娘家走一走;初三,上街(念:gai,平声)扭一扭。这扭一扭就是扭秧歌。当地的秧歌和现在的满族秧歌不同, 满族秧歌虽然因其濒临失传被列为“非遗”,但照比始于西汉,盛于唐朝的汉族秧歌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都有很大的区别。但汉族秧歌也少不了满族秧歌的元素。比如汉族秧歌打头的就是满族的打扮:身穿大红的战袍,外套黄马褂,头戴红缨帽,斜挎腰刀。汉族管他叫“鞑子官”,是秧歌队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当地的秧歌全是男人,分上下装,扮上装的要扮演女人,描眉画鬓,红袄绿裤,头戴彩纸扎的山花,分外妖娆;扮下装的要按戏剧中的人物脸谱进行打扮。上下装两人为一副架儿,两副架儿为一棒鼓,一支秧歌由若干棒鼓组成。首棒鼓是秧歌队里扭得最好的,依次而排。人物有《八仙过海》中的八仙;有《盗仙草》中的背着双剑的青蛇、白蛇和打着伞的许仙;还有《杨香五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五:《盗御马》中的窦尔敦;《打渔杀家》肖家父女;《打店》中的武松和孙二娘和《瓦岗寨》中的三十六英雄等等,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充分体现出秧歌乃百戏之祖的特点。后来又添了许多别的角色:有扮成反穿皮袄、耷拉着眉毛、挂着腰铃(满族元素),东西乱窜的“傻柱子”;有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手拿二尺多长大烟袋、脸上点着一颗黑痣的老妈子;有头戴礼帽、眼戴墨镜、手拄文明棍儿、留着八撇胡的阔大爷;还有带着面具的唐僧师徒四个大头人,有戴大檐凉帽、长长胡须、手持船桨的划旱船的老渔翁、跑旱船的大姑娘,等等;分外招人看。喇叭一响,锣鼓一敲,全村的男女老少扔下手中的活,全奔秧歌去了。看扭秧歌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听唱。

唱秧歌那是绝对听不够和不可错过的。有的年轻人和小孩子们跟着秧歌队一走就是一天,冻得鼻涕长淌,也不嫌冷。唱秧歌是秧歌头的拿手好戏,一支秧歌队打不打人(方言:叫好不叫好),一个正月挣的赏钱多不多,全凭秧歌头的唱功。这秧歌头是全队的灵魂。不仅扭功过人,唱功也十分了得,满肚子学问,可以见什么就唱什么,张口就来。大年初一,秧歌队要在村里走家串户去拜年,当然要先到大户人家,一些家底殷实的大户人家把拜年的先后,看做在村中名望的象征。这些大户人家也早早地起来,先放一气开年炮,屋里备下烟酒糖茶,花生瓜子和赏钱,院子里摆下茶桌。上放茶水、茶具、瓜子、糖果、香烟等。支楞着耳朵听着外面的动静。听得喇叭、锣鼓声近了,全家男女老少、男工女仆都拥到大门外,恭手而立,向前来拜年的秧歌队施礼致谢。这时秧歌头进院在拜完茶桌后,手一摆,一通锣鼓过后开始唱:“正月里来正月正,老爷家门前挂红灯。众位仙人门前站,捧着一位老寿星。” 响亮的嗓子,喜庆的词儿,引来一片喝彩声,东家赶忙把秧歌队往院里让。秧歌头看见院里灯笼杆(索罗杆)下栓着一匹马,一挥手锣鼓又响起来,喇叭声一落,秧歌头开口便唱:“进得院来喜气临门,院里立着灯笼杆一根。杆儿下拴的是金马驹儿,杆儿上面顶着聚宝盆。” 这一唱给东家乐得拢不上嘴,忙喊:“赏钱,赏钱!”这时秧歌头又唱:“谢老东家有赏钱,我们兄弟扭一番。祝您全家多欢乐,日进斗金多平安!” 老东家一听更高兴,又喊:“加赏,加赏!”接着又是递烟递水,互相拜年,秧歌队拿了赏钱,吹吹打打,簇拥而去。全村大户走完了,对那些小门小户的也不落(发la,去声)过。找一个空地儿,专门给没有到户拜年的乡亲唱一场秧歌。先是来一气锣鼓,把乡亲们都从家里给请出来,然后秧歌开始表演,什么“句句双”、“大姑娘美”、“小拜年儿”,秧歌队开始走阵,什么“ 天门八卦阵”、“地门八卦阵”、“二龙戏珠”、“剪子股”、“盘肠”等等,扭了个翻天覆地,尘土飞扬。其中的“天门八卦阵”、 “地门八卦阵”就是满族秧歌走阵的主要元素。众人发喊:“唱一个,唱一个”,秧歌头一挥手,锣鼓、喇叭响起一阵,鼓声一落,四寂无声。秧歌头开唱:“一入新春喜气升,众位乡亲你是听。去年年头真是好,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锣鼓又响:“咚咚七咚七咚强”,又唱:“春季里来刮春风,再过个月要备耕,老少爷们多努力,今年要比去年丰”;又唱:“众位乡亲多原谅,嗓子不好请留情 ,在下作揖把年拜,恭喜发财百病不生!” 一阵锣鼓后,众人满足地散去。从初一到十五,秧歌队没有闲着的时候,穿村过屯去拜年。特别有意思的是“会秧歌”,就是两伙以上的秧歌会到一起,那叫热闹!这时候要拿真功夫了。可以说是捉对儿“厮杀”,头和头、棒和棒、丑和丑都要比试比试。两队秧歌一见面,两伙秧歌头要互相“见礼”:两个“鞑子官”要互相“对刀把”、单腿打千,卡肩、对膝等行满族礼,互相拜年,寒嘘一下,然后就各领队伍互相用编蒜辫的阵型穿插而过,各显其能,扭了个热火朝天,汗流浃背。锣鼓稍停,众人喊道:“唱起来,唱起来”,两边的锣鼓、喇叭震天般的响起来。

我三爷爷是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秧歌头,天生一副劈嗓子,唱起来穿云裂帛,有金属之声,类似于当今的“摇滚歌手”,有磁性、有魅力,他一挥手,锣鼓停下,他开唱:抚顺农历新年庆祝活动(1940)“对面秧歌你是听,半路杀出程咬金,今天你我会秧歌,互相学习莫贪功。今天你我来比唱,我问你答可能行?如果老弟答不上,带着秧歌去猫冬。”对方也不含糊,唱道:“见了三哥老英雄,小弟不想败下风,只要三哥唱上句,小弟接得天无缝”。三爷唱到:“什么花开嘟噜多?什么人开店十字坡?什么人打遍天下无敌手?什么人遇着好汉武二哥?”对方答唱:“苏子开花嘟噜多,孙二娘开店十字坡。孙二娘打遍天下无敌手,遇到好汉武二哥。”三爷又唱:“什么上山直勾勾?什么下山滚绣球?什么摇头梆子响?什么蹭了一身松树油?”对方打个愣怔,回唱:“长虫上山直勾勾,刺猬下山滚绣球。叨木冠子(啄木鸟)摇头梆子响,黑瞎子蹭了一身松树油。”这一问一答引来雷鸣般的掌声。三爷又唱:“什么一条腿土里生?什么两条腿叫五更?什么三条腿靠墙站?什么四条腿盗窟窿?”对方回唱:“蘑菇一条腿土里生,公鸡两条腿叫五更。香炉三条腿靠墙站,耗子四条腿盗窟窿。”太精彩了,又是一阵掌声。三爷头上微微见汗,出了一个看家的题。“正月里来正月正,什么日子闹花灯?什么人留下秧歌会?五谷丰登年年太平?”对方哑火了。我方欢呼雀跃,高喊:“打头的教教他!”锣鼓响起,喇叭高亢。只见三爷摆个门户,手中折扇一举,开唱了:“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唐二主留下秧歌会,五谷丰登年年太平。家什一住喜气升,众位亲友留神听,唐二主留下秧歌会,听我从头说分明:隋末唐初瓦岗寨,二十八宿闹东京。正月十五花灯节,扮成秧歌进了城。跑板的本是史大奈,沙公子就是谢应登,罗成他把渔婆扮,尤俊达货郎担担儿行;鲁明星来鲁明月,扮做拉花二弟兄,金甲他把刘翠儿扮,童环装的是大头和尚;老头本是徐茂公,老婆就是那魏证,王伯党他把卤豆卖,柴绍随后把船登;打鼓的是那铁子健,鞑子官本是好汉秦琼,这就是好汉大闹花灯日,秧歌千年没消停,秧歌会友好热闹,五谷丰登享太平!”全场鸦雀无声,都听傻了。继而欢声雷动,簇拥着三爷,凯旋而归。如今的秧歌光剩下扭了,已经没了唱,魅力大消。怎么样朋友们,我讲的秧歌你们见到过没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572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