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思考的结果和表达的方式,通过写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思想并将其表达出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要准确理解书中的主题和情节,捕捉到作者的精神内核。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读后感,或许能从中找到共鸣和感悟。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一
最近又开始看《红楼梦》,当看到薛宝钗为博得别人一个赞赏的眼神,连过生日看戏也得“捡贾母喜欢的点”,处处以别人为重,最终忘却了自我,真切地体会到她其实多么的可怜可悲。也以往用“现代”的眼光看林黛玉,觉得她孤傲清高,不合群,真的是个活在海市蜃楼里的无用女子。然而,她的玲珑心思,于花开之时便见花落之凄,那份明了、心气、才华,在芸芸大观园里,犹如一枝傲雪寒梅,独立于世。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中,从单纯的了解情节,到赏佳句美言,到品意境,到看字句背后的作者匠心,析人物性格命运,书中的人物,如同我的朋友,越走越近,逐渐为我了解,为我好恶。
书如人,人亦如书。
友谊就像酿酒,经年愈久,味道越浓。第一眼的印象可是是大致分类,如书的体裁,有散文、诗歌、小说、随笔,也有说教八股文。这第一眼,极为浅近,却又十分重要。喜欢小说的人看到诗歌,必然少一份深入品读的热情,而热衷政事的人看到说教八股文,则会有莫大的兴趣。没有热情,也许会错失一生的缘分;拥有兴趣,也许就握着了打开一个世界的钥匙。
然而,仅凭第一眼,我们无法了解一个人。一本包装精美的书,里面也许全是空言滥言妄言,甚至谎言。人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书亦有斯是陋书,唯其言馨。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还得花时间读他。正所谓观其言而察其行,要像读书那样,静静地用心读一个人,读外表,也读言行,还读内心。有的人,第一眼很“对眼”,然而相交下来越走越远,最终甚至避之不及;有的人,第一印象可是如此,慢慢交往却发现他的众多好处,心中不免窃喜幸好未曾错过;也有的人,从见面的那一刻,恍若隔世重逢,从此相知相惜……好书难求,好友难得。
读书,必须要读细节,细节处可得文章之真义。读人,最好和他共过患难,患难时方可见人之真情。你生病的时候陪伴在你身边嘘寒问暖、端茶递水的那个人,你失落的时候体贴问候、尽心开解的那个人,在凌晨两点还为你开着手机、肯听你唠叨的那个人,欣赏你的梦想同时会提醒你踏实前进的那个人……这些,都是你应当要珍惜的人。
人格是用一笔一画写成的。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生活中,许多感人的东西都来自细节;学校里,许多伟大的力量都来自细节。人格浓缩在细节里,学校的精神和风貌也能够经过细节处透视。
生活和工作也是如此,赢得别人对自我的信任不容易,但如果你注重细节,也许你已经赢得了一半。人不必须能使自我伟大,但必须能够使自我崇高。长期培养,严于律己,从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桩桩具体小事做起,我们的人格才能高尚,我们的学校才能完美,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期望。
铅华洗尽,本色方露。狂沙吹尽,金玉始现。书亦如人,仿佛千变万化。人亦如书,其实万变不离其中。读书,就静静地读,直到看书不是书,看它物却见书的境界。读人,也静静地读,读出真性、真情、真义。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二
我从小就爱看故事书,我看过的故事书有西游记。三国演义。安徒生童话。水浒传……其中我最喜欢读西游记。
这本书讲的是唐僧师徒一路西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的故事。
唐僧是一个好心人,可是好的有点过度。在勇闯狮驼岭的时候,唐僧看见大妖怪和二妖怪太可怜,就放了他们。唐僧在种种困难面前,都永不放弃,唐僧的坚持值得我们学习。
悟空是唐僧的徒弟。他能降妖除魔。可是不听话,被师傅赶走了三次,有一次,师傅叫悟空吓唬几个强盗,他却全打死了。
八戒贪吃贪睡,师父叫她去化斋,他却躲起来睡大觉,猪八戒是他们几个中饭量最大的一个,但是他很忠臣,从没离开过师傅。
沙僧心地善良,但是面貌有点丑,他总是挑着一担行李。
唐僧的三个徒弟都是帮他取经的,如果没有这三个徒弟,就很难取到真经。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三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我们至今也不会忘记。他使我想到了前些天读过的一本书——《地震求生记》。
这本书主要讲毛毛和她堂妹还有他爸爸一起去日本享受温泉度假之旅,途中却不幸遇上了意想不到的大地震。他们因听不懂日文的地震警报而错过了最佳的逃生机会。他们在废墟下用自己丰富的地震自救知识坚持了许多天后,终于被搜救队发现,安全的逃出了废墟。
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它生动的将地震发生时与其他次生的灾难到来时我们的自救方法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使我们很容易掌握这些知识。
这本书还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我们平时很少了解的地震前兆等知识,如:地震前地下水会异常,动物会出现奇怪的现象等等。当发生灾难时这些知识便可以协助我们逃生。
这本书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必须有永不言弃的精神。正如毛毛爸爸所说的话:“冷静下来,静静等待,不要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四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每每读起《西游记》,老是会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节之中。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
俗话说:“妖为鬼域必成灾。”西行途中的妖魔,决不仅仅是一般困难的化身,而大都是代表着一些危害人民、无恶不作的封建黑暗势力,具有一定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内容。过去曾有人把妖魔指为“农民造反者”,而现在仍有人把妖魔美化为“敢于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的‘娇魔’”。这些说法,实在很牵强。实际上,《西游记》里的妖魔都是一些超越了常人的“特殊”阶层,他们与仙佛一样,是可以长生的,是拥有法力的,而这里的所谓法力实际上就相当于现实中的权力。所以与其将他们看做是“农民造反者”,更实际的划分应该是将他们看做“神”这个大范围的一员,他们其实就是“神”里面的蛀虫。不但不为民谋福利,而且时常劳民伤财,大肆搜刮剥削。孙悟空,就是这些蛀虫们的克星。他对付这些人从来都不手软,尽管许多时候并不被唐僧所理解,他仍是义无返顾地将他们扫除。哪怕事后又被满天仙佛将“妖魔”领了回去,甚至招致唐僧狠心驱逐,除害护航之心全不曾改。
从东土到西天十万八千里,遇到的妖怪头子就已经有几十个,但他一条金箍棒打遍西天世界,令妖魔鬼怪闻风丧胆。并且他同妖怪斗争,大多数都是主动进攻,只要一听说妖怪扰乱人间,就决不放过。收伏八戒之后,他就对引路的高才说:“以后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几个,还有谢你处哩。”第六十七回驼罗庄主人请悟空捉妖,悟空当即向上唱个喏道:“承照顾了。”八戒在一旁就这样说:“你看他惹祸!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很能说明悟空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作者一再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赞扬孙悟空“专救人间灾害”,“与人间报不平之事”。在通天河畔,他不仅救下了两个“祭赛”妖精的幼儿,而且除灭了妖怪,免除了老百姓世代的灾害。比丘国、朱紫国等故事,都是孙悟空主动进攻,为民除害。他每次捉住妖怪头子之后,总要把小妖消灭干净,以免给百姓留下祸患。可见,孙悟空已经脱离了专为自己斗争的性质,而是为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为了弱者而斗争。
孙悟空的形象实质不仅在于敢斗,更在于斗则必胜,故为“斗战胜佛”。他取得斗争胜利有两个法宝:一是武艺高强——这在大闹天宫中表现得尤为精彩;一是善于斗争,亦即有勇有谋,斗智斗勇。他经常变成蚊子、苍蝇、蟭蟟、虫,钻到妖精洞里去弄清妖精的底细(如黄风怪);或者根据蛛丝马迹推断妖怪的来历,然后根据这些妖怪的特点,寻找相应的对策(如黄袍怪);有时他又化为妖精的丈夫或妻子去欺骗妖精(如三调芭蕉扇)。或者赚来妖怪的法宝,反置妖怪于死地(如计盗紫金铃)。他还善于运用钻到敌人肚子里去的战术来制服妖精(如黄眉怪)。他机智灵活,随处设计,常常令妖怪防不胜防。
最后,当取经事业完成之后,取经集团所有成员都修成了正果。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所谓的“正果”应该只是一种喻意,和佛教的教义并不完全一致。五人中,孙悟空成佛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如来给他的“政治鉴定”认为孙悟空成佛是因为其“炼魔降怪有功”,可见他得成正果,完全是因为“有功”,即完成了造福人类的事业,为人类群体做出了贡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完成了伟大的事业,最终达到了造福于人群的目标。
唐僧师徒4人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共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道难关。这就好像我们成长道路上布满荆棘。最终,他们战胜了难关,取得了胜利。“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是再恰当不过。而我们,只要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也会取得最终的成功。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学习就好像是要去取得真经。在学校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像猪八戒,好吃懒做,做任何事情都马马虎虎,有的则像沙僧,诚恳老实,踏踏实实。有的像孙悟空,活灵活现,足智多谋。而唐僧则是心地善良,不愿气馁的人。若我们在学习上能个个都是唐僧,孙悟空,沙僧,有对学习的信念,那一定会取得成功。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五
在平时总是抱怨看书没有时间这下好了,终于到了寒假了我可以尽情的看书了。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阅读一本好书,犹如与圣人交流。所以我计划利用这个寒假好好的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
从课外书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在课内书中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在读过法布尔《昆虫记》我知道了每一个生物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每一个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和自己的天敌;在读过高尔基写的《童年》我知道了高尔基拥有的悲惨童年;在读过老舍写的《骆驼祥子》我知道了当时旧社会的黑暗。在读过马克·吐温写的《百万英镑》我知道了在那时金钱在资产阶级的至上。
每读一篇名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阅读一篇名著知识便会增加一分。像阅读过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我的感受就很深刻:有了梦想去追求,遇到困难去破解,只要你能坚持不懈梦想就会实现。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希望大家能关注名著,阅读名著。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六
《格列佛游记》是世界文学名著,大家都很喜欢这本书。我也有《格列佛游记》,并且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有人会说:“书为什么要读那么多遍,读一遍就行了,干什么还费时间呢?”我却不这么认为,好书不厌百回读。书就是要多读,多读书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才能丰富自我的知识。如果读了一本书,但没学到什么知识这有什么意义呢?一本书只读一遍,只能明白一个大概的意思,仅有多读几遍,精读细读才能深刻领会书本的全部资料,领会书本的实质意义。
在幼年读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时,我曾一度认为这是一本童话,之后又认为是像《鲁滨孙漂流记》那样的普通小说。今年暑假里,我再次品读了《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才感受到原先这个一部充满童话色彩的讽刺小说。但小说的童话色彩只是表面的局部的特征,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其真正的灵魂。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英国著名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柏林,父亲是一位定居在爱尔兰的英国人。他是一个遗腹子,由叔父扶养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发表于72年,被当作是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却是抨击当时英国社会堕落与腐败的讽刺小说。
乔纳森?斯威夫特讽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作者不仅仅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否定了整个人类社会。耶胡代表人类,而主人公却是如此厌恶耶胡。书中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没有想到在那些朴实得如同流水账的大白话游记中竟蕴含着这么深邃的内涵。
我不明白十八世纪英国的辉格、托利两党缠绵悱恻、暧昧的关系,当然也就无从体会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鞋跟之高低等"原则"问题的"高跟党"与"低跟党"的妙处。究其原因,彼此在不一样的国度,承着不一样的文化,对于过去,对于历史,自我国家的从小就了解,别的国家的很少去触及,并且没有必须的知识垫底,去读这种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指桑骂槐的作品,看不懂是不足为奇的。
《格列佛游记》的主题思想是经过在四个国家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纪前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和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趣味的奇遇。这部小说真实地描绘出了一幅格列佛出游的图画,让读者看到了社会上完美的一面与黑暗的一面。在这本书中,写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冒险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惊肉跳。书中写了英国著名医生格列佛坐船去访问别的国家,途中经过印度洋时遭到了风暴,仅有格列佛一人活了下来,但他醒来时,已经在小人国的领土上了。
小人国的居民都把他当成了怪物了,用弓箭来射他,用拳脚来踢他,可是他却帮忙他们盖房种地,最终得到了小人国居民的信任和赞赏;在巨人国里,他变成了巨人们的玩偶,被玩弄于手掌间,并与苍蝇和蜂子展开斗争;之后,他来到神秘的飞岛国,那里的人利用鸟的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的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离奇国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最异常的要数飞岛国的居民。他们的眼睛都长在一侧,并且是一个爱好乐器的民族,在他们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欢的乐器。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七
初读《项链》时,大概是在一,两年前了吧。说来惭愧那时竟然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那时的自己,不过是个不明时世的孩子,看完全篇,不禁有些伤感,为玛蒂尔德的不幸感到难过。
说来也怪,那时的我压根就没有看出众人所述的“势利”和“虚荣”,甚至从未觉得玛蒂尔德是个贪图富贵的人,只是为这个平凡的、值得同情的妇人感到惋惜。时隔许久,再品莫伯桑《项链》,当年的想法并未因其稚嫩而舍弃,并且平添了些许新的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的,玛蒂尔德的改变,在我眼中,就如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由朦胧到成熟,渐渐地蜕变成人。
天真的玛蒂尔德没有自作主张,而是以孩子所独有的方式表达着心愿。字里行间,透露着孩子的可爱和任性。借完项链,玛蒂尔德就如一个得到宝物的孩子一般快乐、疯狂。晚会上,她的外表与气质胜过了所有人,她便天真地陶醉了。或许是孩子们都有着相同的缺点,丢三落四且被幸福冲昏了头的她终究还是犯了错,又或许是她抓住了生命中唯一一次磨练自己的机会,好似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开始品味闯荡的艰辛和甘苦。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八
我读玩《爱的教育》后,被一个浓浓的爱感动,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的记述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人性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神会的精神。我从而要做一个心胸宽广,有博爱情怀的人。
师生之情:我从《一年级时的老师》一文中,老师对她的学生很负责任,为了让同学们都听清她讲的课,总是大声地不厌其烦地讲解知识,以至于不停地咳嗽。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关心学生的成长。在老师自己的家里还有一大堆作业本需要批改。老师不但要管学生的学习,还要管“孩子”们一些些麻烦的事情。从中告诉我们应该尊敬、爱戴老师,认真学习长大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
同学、朋友之情:在《奈利的保护人》一文中,因为奈利是个驼背,许多同学讥笑他,卡隆就保护他、帮助他。告诉我们不可以欺负处于弱势的人,不可以讥笑残疾人,而是把他们都当成自己朋友,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必要的时候充当他们的“卫士”。使他们感到温暖,同事增强生活的信心,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
父子之爱:我读了《佛罗伦萨抄写匠》后,知道父子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误会,不过在那时,你不要责怪自己的爸爸,你应该和爸爸讲道理,因为你的爸爸一定是爱自己的。我想每一个人也都爱自己的爸爸。
更深刻的爱是对祖国的热爱。
这本书起名为《爱的教育》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九
今年,我花了大概一个暑假的时间,看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人,他是我们古代的著名小说家和戏曲家,他的著作—《三国演义》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这本书描绘的是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书中诸葛亮儒雅睿智,张飞勇武有谋,关羽赵云侠肝义胆,曹操机诈权变,周瑜处变不惊、智谋迭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诸葛孔明,我最佩服他的儒雅睿智,我相信大家也佩服他的这一点吧!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南征蛮王七擒七纵”,令蛮王心服口服。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懂得了许多计谋,并知道做人要像关羽赵云那样讲“忠”、“义”二字!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十
以前,我读过很多书,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伦凯勒。
这本书主要写了海伦凯勒的一生,写了她奇迹般的生活。她原来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小女孩,可是他在一二岁时的得了一场恐怖的疾病,导致她失明、失聪和失语。
海伦凯勒七岁那一年,有一位叫安妮莎莉文的老师来到她的身边,走进她的生活,引导她,教育她,并且教她识字。海伦凯勒逐渐走出内心的黑暗,张卡了心灵的眼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写道:“第一天,我要看人,要看那些以仁爱和温柔陪伴我一生的人。首先,我想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夫人的面庞。有视力的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天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太阳用光芒来唤醒沉睡地球的万千宏伟景象。第三天,我将要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到为生活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
又一次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认识一个新单词“水”,而海伦把“水”的单词和“杯”混为一谈,对莎莉文老师发了脾气,把她手中的娃娃摔倒了地上。莎莉并没有因此而生气,而是把海伦带到水龙头的旁边,并让水冲洗她的手,感受水的清凉,莎莉把海伦的手窝在手心里,在手上拼写“水”的单词。回到房间她想起了被她摔碎的娃娃,摸索着来到壁炉前,把碎片拾了起来。她想把碎片拾起来,却怎么也拼不好。这时,她眼睛中充满了泪水,这也是她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悔恨和悲伤。
1890年的时候,她开始学习说话。他一直想发出单词“水”的音,却每次把她发成“瓦”的声音。3月26日起,和莎拉富勒小姐的学习,她第一次连贯的说出“天气很温暖”这个句子时十分高兴,这激起了她对语言的兴趣。
我们是健康的人,可是在遇到困难和磨难时,为什么不能像海伦凯勒那样坚强乐观的面对,去挑战呢?我们应该像海伦凯勒学习勇敢,坚强,乐观地去面对各种困难。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十一
我看完了一本很好看的书,它叫《时代广场的蟋蟀》。
这本书曾是麦克米伦世纪大奖之一的小说,作者是乔治·塞尔登。他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为什么要创作这本书,因为作者经过时代广场时,听到一只蟋蟀的鸣唱,唤起了作者对家乡的回忆,就创作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只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蟋蟀,误来到了美国时代广场,之后跟一只老鼠和一只猫结成了朋友。那只蟋蟀很想回家,国了好久,它最终回到了它的故乡。
在这个故事中,我找到了一个异常好的小故事。这小故事是那只蟋蟀不细心吃了一张2元的钞票,老鼠塔克给蟋蟀想了很多办法,想让蟋蟀把2元给吐出来。,但都一一否决了。最终,猫亨利想了一个办法,让老鼠掏钱,虽然很不情愿,但老鼠还是掏了钱。这件事情能够看出它们还是有很深的友谊的。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故事。有一次,我在学校考试的时候,我的钢笔没墨水了,就向同桌借笔。同桌立马从笔袋里掏出笔来给我,说:“下课还我!”我点点头,刹那间我感受到同桌和我的友谊多么深厚,就像蟋蟀和它的朋友们的感情一样厚!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十二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浅的书——《傅雷家书》。
它不仅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一个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著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甚至是比较刻薄的人,这正是他的身世所决定的傅雷在幼年丧父,童年母亲的严厉家教。在细节上修炼自己的品德,虽然家书中是许多教育儿子的话,但实际傅雷自身都做到了,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养身教胜于言传吧。当然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蕴的儒家文化,又有从头到尾的接受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其实,我们身边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他们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从这里边我想到了现在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确实令人担忧,许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来越低,以致于现在的孩子不能适应社会,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正是中国父母的悲哀,所以培养一个孩子,最好要在他小的时候,该给予自由就给予,该让他自己去冒险,就让他去……不要过分溺爱,让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告诉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国家,所在的社会,以及这个家庭等一切一切他应该了解的东西。永远不要说: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之类的话。那样他会不珍惜童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说人自己一辈子都活不明白,有时候只能顺其自然。你给予了他生命,有责任。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学生,原因是该生在学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带。另有报道说,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鸡蛋,只好哭著握著两个鸡蛋回家,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吗?不奇怪!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温室里的花朵是弱不禁风的,大自然中的树木才能经受狂风暴雨。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十三
在众多的名家作品中,有一本富有哲理的散文集。
经老师推荐,我在初一有幸认识了它,一拿到它,我就被它的外表吸引,接着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了它。在阅读完第一篇后我发现,它的内容比精美的封面还要美。一口气我通篇读完了它,认识了它,通过了解它懂得了许多生活哲理。
每当我重读此书,我又感到惊奇,惊奇我在日常的写作中不知不觉的会运用散文中的佳。
词和名句,同时自己的表达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加强,渐渐的让我学会了一种新的写作文体,观察力更深,洞察力更强。
读过《张晓风散文》的人都会有一种难以忘记的感觉,对读者来说,或多或少都有帮助,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我相信今后只要多看、多写,我也能写出那样棒的文章,为了这一目标,让我继续努力吧!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十四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著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凡的世界》围绕着一个家庭展开。一切动人的故事都要从孙少平一家说起。
这一家生活在黄土高原,饱受贫穷饥饿的困扰。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他们与别人一样,唯一的愿望就是生存。但少平想要的更多一些——不仅是生存,而且是有尊严地生存。
在艰难的条件下,他选择读书。多读了几本书,或许是少平与其他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唯一的不同。这几本书让他对世界所给予的苦难有了新的看法:“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
少平的好奇心,使他不满足停留在狭小的天地。于是他离开了虽不富裕但至少安稳的家去远方拼搏。在那里,他与田晓霞的爱情萌发、生长。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性格特征。这是他们作为“人”本身的共性。但是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里,人除了自己的身体与精神,还会被社会、被各种眼光附加许多别的东西。比如,一出生就会有贵贱高低,高矮胖瘦,丑陋美丽……田晓霞与孙少平,一个是领导的女儿,一个是山沟沟里农民的儿子。一个是省上的大记者,一个是掏煤的工人。这些力量对比与他们两人之间的共鸣在不断抗衡着。最终,田晓霞牺牲了,少平似乎与惠英嫂走到了一起。这样的结局不能算尽善尽美,少平似乎也因为与田晓霞之间的爱情而平白蒙受了更多的悲伤与苦难。但我并不认为少平的追求有错,也不认为这个世界有错。
在我看来,这本书完全可以称作“苦难的`世界”。不管是平凡的环境,平凡的际遇,还是平凡的人生,都必然包含着苦难。但如果平凡的人们在苦难的世界中不甘平庸,而是有追求地活着,必然能感受到一种充实的幸福。
时间的流逝决定了幸福与苦难都不会是永恒的。正是因为人在幸福与苦难之间不停地游走,所以才会因落差而感到痛苦。因此,苦难中得到的幸福远比幸福中得到的幸福更甜蜜,幸福中得到的苦难也远比苦难中得到的苦难更珍贵。苦也好乐也罢,接受并继续前行,苦中作乐,乐时思苦,这是少平对待人生起伏的态度,也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曲线,少安的人生无疑是相对幸福而平缓的,少平的人生无疑是陡峭而曲折的。这两种人生我们都可以选择,最重要的是不要犹豫,更不要后悔。直面苦难,在苦难中创造幸福,这样才不枉人生!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十五
童年,是记忆深处迸发的一颗五光十色的明珠,又犹如茫茫夜空中的群星,闪烁着璀璨光芒。而在高尔基笔下的《童年》,却是一部以表现新人成长、刻画新人形象为主题的作品。
小说所写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一岁时期的童年生活。三岁丧父的他无奈跟着母亲投奔外祖父,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外祖母长眠地下,外祖父也成了疯疯癫癫的人。从此,阿廖沙无法跟随外祖父生活,被迫走向社会,过着自强自立的生活。
阿廖沙得出了“只要是知识,就是蜜”的结论。把知识比作蜂蜜,把人类比作渴望蜂蜜的生物,表现了对知识极端重视和赞美。如今有不少人觉得知识没用,但是我却觉得知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我上小学三年级至四年级的那段时期,我非常爱生气,遇到一点事不如意就发脾气;可现在的我很少生气,因为我对知识掌握得多一些,对事物的认识更透彻了一些,我懂得了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知识很重要,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其它种种。
我们要学会坚强、与邪恶作斗争。阿廖沙三岁就丧父,而且被带到一个充满着斗争的家庭。虽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正义的人的帮助下,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尽管阿廖沙的生活充满着曲折,但他还是坚强地生存了下来。而我们生活中的困难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提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被困难打倒呢?当阿廖沙的母亲再次结婚,继父凶恶无情时,阿廖沙冲动地拿起刀子向继父刺去。这种冲动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就算继父凶恶,我们也应该采取理智的方法与他作斗争!
读了这篇小说,令我更加珍惜知识,使我懂得了坚强,让我学会了怎样去对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爱与恨、善与恶!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十六
生活就是一场无止境的追求,无论成败与否,都是一个起点。成功与失败总是只不过一念之差,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面对失败的勇气。《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用他的实质行动向大家证明———即便失败,也要成为一名英雄!
《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位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状况下,与大马林鱼机智地周旋、搏斗,正在归程中却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了鱼头和鱼尾与一段骨骸。
“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在老人与大马林鱼的搏斗中,大马林鱼无疑成为了牺牲者,鲨鱼来到后,老人和大马林鱼一样,同样成为了牺牲者。老人与鲨鱼间的搏斗,正是老人的意志和所有强大的敌对力量抗争,而鲨鱼则化身成为了敌对力量的代表。虽然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没办法摧残老人的意志。老人圣地亚哥虽然是一位失败者,但他敢于同恶权势抗争的精神,使他成为了英雄。所有东西都注定会毁灭,只有你的行动才是永存的。只有如此,你才会成为一个真的的成功者!
在日常,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磨难。大家或许会由于难点而退缩,大家或许会由于落后的成绩而气馁,大家或许会由于考试而烦恼……这部分小小的挫折不值一提,却总是成为生活路上的绊脚石。有的人会像老人圣地亚哥一样追越极限,在困境中迎难而上,即便失败了,也问心无愧。由于你做出了行动,你就是一个成功者!有的人却没信心和勇气去直面失败和挫折,而是得过且过,最后被运势从成功的行列中抹除,成为一个什么事都不干的人。鲨鱼可能是最后的胜利者,但毋庸质疑的是,老人也是一位胜利者,他一直知晓这伟大的“杰作”是是他的。他没向大海向大马林鱼,更没向鲨鱼投降和妥协。大家也需要拥有这种敢于同运势抗争的勇气。在任何时候,都把失败看成一种磨练,让它成为大家垫脚的基石,来攀登更高的山峰,挑战自我,直面缺点,超越极限,你就是自己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英雄!
在生活的旅途中,哪会少得了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人总会摔倒,只不过看你能否重新爬起。是不是还能勇敢地去面对,成功总在风雨后,只有经历了失败,才会体验那成功的来之不容易。只须你用一颗顽强的心去对待,成功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短篇名著读后感篇十七
这个世界在我们的眼中是精彩的,生动的,有声有色的,五彩斑斓的。日月交替,潮起潮落,花开花谢,草长莺飞,百鸟鸣唱……可还有许多人,他们却不能领略这世界的美好。例如:海伦.凯勒。
聪明美丽可爱的姑娘——海伦,因为一场几乎夺去她生命的大病,让她从一个健康的人变为了从此世界中再没有了美好音乐,美好画面的聋哑盲人。这该是多大的打击,常人是无法想象的。乐观的海伦从此变的情绪暴躁,爱发脾气。她彻彻底底地对未来的人生绝望了。她内心是多么渴望灿烂的太阳,渴望滴答的雨声啊!
上帝在关上门时总会再打开一扇窗。在当海伦面对挫折,几欲放弃时,她迎来了一个让她重生的希望——家庭老师安妮.莎莉文。这位恩师犹如一盏明灯,将海伦黑暗迷惘的人生点亮了!
老师悉心的用爱哺育海伦,教她写字、认物,让她感受到世界充满爱,她永远活在爱的海洋里。终于,在海伦夜以继日的努力学习与顽强奋斗中,终于学会了说话。在求学过程中,她孜孜不倦,努力向上,凭着一股不屈不挠,身残志坚的意志,与显著的能力毕业于多少常人都无法达到的高度——美国哈佛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毕业后,她也为这个世界奉献出了爱心,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为残疾人改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为残疾人加油鼓劲,给予他们生活的信心,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中无不散发着海伦对生活的热爱,与她的乐观坚持。她用热情向上的态度告诉我们要珍惜,感恩眼前来之不易的一切。
一生中,她只有短短19个月的时间来欣赏这个世界,只有19个月的时间来倾听这个世界,只有19个月的时间来诉说这个世界。她想记、听、看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三天”对于常人来说是一瞬间而已,而对海伦来说,这只能是个“假如”。
有位哲学家曾说过:“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海伦凭借一颗顽强的心,在逆境中成长,让我们感觉到来自灵魂,来自精神的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556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