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是对经验和智慧的积累和沉淀。总结要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一定要有明确的结构框架和逻辑顺序。下面是一些参考资料,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一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初次经历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计算过程,容易与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混淆。
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容易书写错误导致计算结果有误。
1、讲授法。
2、合作讨论法。
导入
一、回顾同级运算的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2)明确计算过程。
没有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与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探究新知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图意
2、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已知条件:
3个翘翘板上各坐4个小朋友;
草地上有7个小朋友。
所求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3、分析题意,列算式
分步算式:4×3=12 12+7=19
综合算式:4×3+7或7+4×3
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19人。
4、探究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属于不同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明确计算过程。
先算4×3=12,再算7+12=19。
具体步骤如下:
归纳总结
在不带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减法)。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巩固练习1-4题。(课件出示)
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二
本,领读、再指名读、齐读。
师出示卡片,学生抢读,并说出识记方法。
4、学写生字:亚。
5、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同学们要边读边体会,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体会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应出现)。
1、课件出示:医院规定,谁也不准来……”
谁也不准,都不准谁?在这样严格的规定下,克利亚会有怎样的心情?
科利亚这种孤单寂寞的心情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体会出来?
2、课件出示“科利亚静静地躺在……”
“呆呆地”是什么样?你能下来表演一下么?此时的科利亚静静地躺,呆呆地望,多么孤单寂寞啊!谁能带着心中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读。
3、课件出示“从三楼能望到什么呢?……他觉得真没意思”
师生接读,读出科利亚那种真没意思的心情。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2、看到这个可爱的气球,如果你是科利亚,你心里会想到什么?为什么?
3、表演再现情景:
现在谁愿意扮演米沙和他的同学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
采访米沙:“你们为什么要在科利亚的窗前放这只气球?”
4、科利亚联想到的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从这幅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友情)请同学们想象着这幅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句话。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评读。
2、请同学们联系整篇课文想一想:科利亚开始时觉得没意思,现在为什么高兴得笑了呢?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第五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三
(1)153=(2)427=(3)95=(4)284=(5)123=。
二、计算12。
(1)98+12(2)20+242(3)728+30。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6。
=248=252。
=3=50。
四、脱式计算18。
五、在填上或=(12)。
(1)54+554-5(2)6+727+72(3)5235(23)。
六、列式计算8。
(1)7与8的积是多少?(2)42除以6得多少?
(3)45与32的和是多少?(4)78比36大多少?
七、应用题5*5=25。
(3)百货商店有40台洗衣机,卖了18台,又运来20台,还有多少台?
(5)学校有8个篮球,又买来20个,现在有篮球多少个?
(6)学校有12个篮球,借出去8个,又买来20个,还有多少个?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四
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2、理解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
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竖式计算。
(二)、情境感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出示例3。
师:请仔细观察,看完后要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
3、课件呈现。
教师说明: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小结:加减混合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1、课件出示:72-(47+16)=。
3、尝试笔算72-(47+16)=。
4、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29页练习五的第5题。
2、完成28页做一做。
3、知识应用。
四、课堂总结,评价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五
本节课设计是个突出的亮点,由四道同级运算的旧知识迁移到同级脱式运算的新知识,不仅能够巩固孩子们的旧知识,而且能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对新知识产生一种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注意在同级运算中,计算过程中应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这个时候,我没有按照以前的方式把等号写在等式的右边,而是写在等式的左下方。看到我这样书写,有学生按捺不住了,举手示意,问老师是不是写错了。正是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更加引起大家的注意,我顺势跟学生们讲解了今天重点的内容——脱式计算。
我在教学中通过下划线和箭头标出运算顺序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强调在脱式运算中,等号要写在等式的左下方,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规范孩子的书写,培养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并且让学生独立用脱式计算时,让孩子经历“先观察算式——再确定运算顺序——最后有序计算”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对于乘除混合运算教材直接呈现,所以我让孩子利用知识迁移自主试算。在试算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对于习题的处理我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加设一个小医生改错,巩固孩子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最后加设一个找朋友环节提高孩子的计算兴趣,同时培养孩子检验习惯,在课下找朋友是还可以和我们学习的统计知识联系起来。用什么样的方式统计出好朋友的数目,培养合作意识。一个一个问肯定不行,我认为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不足的地方就是我处理过急,在讲解脱式运算时结合情境效果应更好。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六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1、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2、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一、导学质疑。
1、说出下列每题计算的第一步。(出示幻灯片)。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互学释疑。
1、探索混合运算的顺序。
(1)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出示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小组交流:是先算7+3还是先算3×4?
7+3×4。
=7+12。
=19。
比较:4×3+7的运算顺序和7+3×4,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综合算式里有乘加时,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完成“做一做”
请说说是什么样的混合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应该先圈哪一步?
三、测学提升。
1、根据刚才的混合运算顺序,想一想,它们都是遵循什么运算法则呢?
齐读幻灯片两级运算的运算法则。
2、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
两级运算。
7+3×4。
=7+12。
=19。
人教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七
“不带括号的同级运算的顺序”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能列出简单的综合算式,但是很少见到乘除混合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提到过这样的运算顺序,但是不是非常透彻,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也有个学生不是非常清楚。
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导入。
1、复习乘法口诀。
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探索新知我们要怎么列式计算呢?
可以先求出中午走了之后剩下的人,再求下午的总人数。
第一步:53—24=29。
第二步:29+38=67。
2、还什么更简单的方法吗?
可以列综合算式。
53—24+38=67。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
4、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5、我们知道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15÷3×5。
应该是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6、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乘法和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请列式计算下面算式。
48-8+17=。
24÷4×5=。
小结: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
学生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课件出示相关报道。
2、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二、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三、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四、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二、三课时(习作)。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创设情景,
2、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二、交流资料。
1、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三、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四、自主完成习作。
五、修改习作,誊抄。
第四课时。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朗读“我的发现”中的句子。
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四句诗。
2、学生展示读,教师相机补充关于四句诗的资料,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练习读,并拭着背诵。
4、指名展示——点评——再背。
三、展示台:
1、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2、交流方法。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3、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4、老师的建议:
(1)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四、课后延伸:
抄写“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九
1、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同一对象。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
2、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独到的感受,能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和评价。
3、能借助相关评论等资料加深最作品的理解。
4、能准确概述文章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5、能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能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首先,学生曾学习过《海燕》等课文,对于散文诗这一体裁应不陌生;其次,学生于九年级上半学期有一个单元文学评论学习,对于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应有所了解。排除体裁障碍,则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本单元的特色上。
首先,本单元最大特色即围绕同一文章选取四篇评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其原因正是选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才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起来。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如此,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本单元,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是毫无价值的,重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富有个性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由于这样的选材,使得本单元较之一般单元更具有整体性。可以考虑不必采取逐篇教学的方式,而是进行整体规划。四篇评论之间可以比较阅读,从而锻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总结规律的能力;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彼此观照,以引导学生参照评论资料阅读文学作品,或将自己观点与他人对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其次,《雪》在鲁迅作品中较为特殊,形象鲜明丰富,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之前学生接触鲁迅作品以散文、小说较多,初次接触他的散文诗,宜多咀嚼,反复诵读,深入了解探讨背景知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野草》等其它相关作品,扩大知识面。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学习准备。
学习目标:
1、了解单元内容及单元结构特点及单元整体学习目标。
2、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学习过程:
一、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1、浏览单元内容。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2、说出本单元包括哪些课文,体裁是什么,作者是谁。
3、说说看,本单元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本单元希望大家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1、回顾此前有无类似学习经历?从体裁、内容、单元整体结构等方面比较。回顾之前所学散文诗、文学评论以及鲁迅的相关作品等。看旧知能否对新学有所启示。
(如《海燕》、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学会读书四――阅读有独特的感受”、《故乡》、《藤野先生》等。从散文诗体裁、文学评论方法、对鲁迅的了解等方面寻找启示。)。
2、确定方法。如四篇评论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参照阅读等。
3、知识准备。为更好的学习本单元,我们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知识准备?如对鲁迅的了解,对写作背景的了解,阅读《野草》以及相关评论等。
三、课后学习。
分小组制定具体计划,并着手搜集相关资料,制作知识卡片。
第2课时《雪》。
学习目标:
1、能品析本文的两幅雪景图,掌握对比表达情感的方法。
2、学习借助自然景物描写抒情表意的技巧。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齐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了壮丽雄奇的塞北雪景。大家还知道哪些写雪的诗词作品?背一背。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课文。同学们边听边展开想象联想。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听朗诵时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图景?大胆地发挥联想想象。
3、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图?主要特点是什么?归纳本文所写的两幅雪景图。(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如沙如粉的朔方的雪。)。
三、探究学习:
1、文中分别从哪些方面去描写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质地、颜色、生气、活动;神韵、气势、精神等等。)。
2、用圈点勾画法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两种不同雪特点的描写。从语言运用,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从语言入手品析课文中对雪景的描写。锻炼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言之成理即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独到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1、试描述自己经历中曾亲见过的雪景,以及感受。
(要求:有较为生动细致的描绘和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感受。)。
五、课后学习:
1、有感情的诵读文章,背诵相关段落。
第3课时《雪》。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文中描写以及两幅雪景图的对比理解作者的情感。
2、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可以简介生平,可以简述事迹,可以评介个性,可以品评人物,可以结合作品等。)。
2、说说你所理解的《野草》。
(课前应引导学生阅读《野草》并搜集相关评论等,课堂上进行交流。)。
二、整体把握:
1、作者对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有着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滋润美艳,生机有趣然而不能持久令人叹息;如沙如粉,决不粘连,独立斗争。
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源自自然景物本身特点,更多与写作背景与作者个性有很大关系。)。
2、学生介绍写作背景,结合背景分析作者情感。
(作者当时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寒冷中渴求温暖。却绝不颓丧,仍保持坚毅的斗争精神。)。
3、结合作者个性分析作者情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个性中有柔软善感与刚强坚毅的两面。可以引用鲁迅事迹及其相关作品。对南方的雪显示其柔软善感一面,对北方的雪显示其刚强坚毅一面。)。
三、质疑探究:
1、运用联系题目质疑法,联系主题质疑法,分析修辞质疑法,关键词质疑法,联系上下文质疑法等方法细读课文,划出难以理解的语句。
2、小组讨论语句内涵,全班交流。
四、归纳小结: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
第4课时《雪》四人谈。
学习目标:
1、能分别找出四篇评论的评论角度及其基本观点。
2、能了解文学评论的一般创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四篇评论文章。领会大意。找出每篇文章的基本观点,及其依据。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质疑探究:
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四、比较阅读:
1、比较四篇文章的异同,
完成下列表格:
题目。
观点。
角度。
不同点。
相同点。
读《雪》需要联想。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简洁精纯的《雪》。
《雪》的独到之处。
文学评论的方法。
五、总结归纳:
1、通过比较,试谈谈文学评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
(研读作品、占有材料、真知灼见、角度适当、语言简洁、观点鲜明。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这几篇评论是否对你更好的理解《雪》有所启示?谈谈感受。
(哪些观点是你在读《雪》的时候同样想到的?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哪些是你赞同的并能继续佐证的?哪些是你不太赞同的并要加以反驳的?注意发言应该有理有据。)。
六、课后学习:
运用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根据你对散文诗《雪》的理解,写作一篇文学评论。
第5课时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1、能写作一般的文学评论。
2、能学习《雪》进行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一、交流上节课作业“关于散文诗《雪》的评论”。集体交流评价,将优秀作品传上班级网页。
二、当堂创作以景物描写为主题的文章。
三、互相交换所写文章,针对别人的文章写一篇简短的评论文章。
四、作者与评论者交流,修改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
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元旦节快要到了,我们班的同学打算做一些小饰品来装饰教室,请看老师带来的数学信息。
出示信息:同学们做了24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朵数的1/3多2朵。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师:我们首先解决做黄花多少朵?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请你根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
生汇报:241/3+2。
师: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该如何计算呢?师板书过程。
为什么先算241/3?
师:观察这个算式,有乘有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深化运算顺序。
3/8(3/4-1/6)5/6-4/92/37/123/14+7/8。
师:运算顺序都能掌握,选择其中的两个快速得算出结果来。
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做这类计算题时,我们注意什么呢?
教师总结看想算查。
(3)抽象运算顺序。
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师生小结:由此得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4)体验应用,内化知识。
看一看算式中有哪些运算?想一想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2+2/35/63/5(1/2+2/3)5/63/5。
(1/2+2/3)(5/63/5)(1/2+2/35/6)3/5。
思考:算式中的运算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运算顺序不同?
(二)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1)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不仅做了红花、黄花装饰教室,还做了漂亮的中国结,请看老师带来的信息。
学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2)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601/3+601/2(2)60(1/3+1/2)。
=20+30=605/6。
=50(米)=50(米)。
方法(1):先分别算出算大中国结和小中国结各有多少个,再算一共有多少个。
方法(2):先算大中国结和小中国结一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算一共有多少个。
(3)总结运算定律。
师小结: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也同样适用。
(4)练习。
3/420/17-3/43/176-6/13-7/13(5/6+3/4)12。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火眼金睛辩对错。
师:为什么错,如果错了应怎样改正。
2.拓展提升。
我们班准备拿出300元钱买糖果,买水果糖的钱数占总钱数的1/3,买奶糖的钱数比水果糖的1/2多30元,买酥糖的钱数占总钱数的2/5,买奶糖多少元。
3、谈收获。
这节课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运算歌,希望谨记运算中应注意的事项,提高计算的效率和正确率。
认真计算很重要,日常生活少不了;
细心审题是关键,对快两字要牢记;
先算什么要看好,没有算到要照抄;
步步过程要对照;心平气和不烦燥。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难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0÷100=等。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二)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扮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
3、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4、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池塘的长是60米,宽是40米,每米需要三根竹棍做篱笆,共需要篱笆多少根?(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拓展提高: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五、课堂小结。
不足之处:由于复习时间用得过长,导致练习的时间稍微少了些,练习的形式、题形等不够多样。这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二
“数学源于生活”。尽管运算顺序是一定的,但在课堂上徐主任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教学中,徐主任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借助生活经验,通过5×3+20、50-18×2、18+5×3、18×2-20四道题的学习,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主动的接受新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
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徐主任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注意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
第一个问题解决“乘加混合”,学生还是习惯地从左往右,但第二个问题“乘减混合”,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组织产生认知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先用乘法算出付出的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减法算出找回的钱,最后再总结出“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在第二个问题中,徐主任还改变了教材的呈现形式,先出示中间问题,有效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
5、注重数学思考。
徐主任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对同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6、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
教学中,徐主任特别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1)格式问题:等于号的对齐;(2)运算顺序:学生在理解了运算顺序之后,有些前面是减法、加法后面是乘法的混合算式,学生往往是将后面的结果写在前面。徐主任通过(1)强调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2)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3)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三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脱式计算的写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正确进行脱式计算,并提高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重点:学会脱式、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结果,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正确进行计算。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2=7+8=7×9=54÷6=。
3×6=6÷3=9×7=6×5=。
2.先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再说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最后算出结果。
学生算出结果后,师生共同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谈话。
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上面同学们口算的四个两步混合式题,也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结果,怎样进行书写呢?请同学们共同研究一道题。
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脱式计算的步骤,教师可逐题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1)这道题都含有哪些运算符号?
(2)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3)第一步计算得多少?写在哪儿?第二步计算得多少?写在哪儿?
这样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脱式过程。
=35+5。
=40。
让学生尝试性地做一做,以模仿例1的书写格式,使学生初步学会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并请两个学生到黑板板演:
=27。
学生乙54÷9×7。
=6×7"7"照写下来,为什么?
=42。
学生完成后,教师可提问旁注,强调两道题的书写步骤,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上述三道题计算时的书写格式。
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清楚:
(1)每道题第一步计算结果,都要写在第一行的下面。
(2)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要照抄下来。
(3)在算式下面第二行要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
(4)左边的等号上下要对齐。
4.教师出示例26×3+5050-6×3。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这两个式题各含有什么运算符号?和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设问:"这样的混合式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接着师生共同完成例题的计算过程。
例26×3+5050-6×3。
=68=32。
请较好学生说出"6×3+50"先算6和3的积,再加上50,算出它们的和。"50-6×3"先算6和3的积,再从50里面减去。以渗透四则式题按运算顺序的读法。
为了巩固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师可再强调指出50没有参加计算,在原算式下面先照抄下来,再写出要减去的6和3相乘的结果。
为了巩固例2的计算步骤,可出"19+5×3"和"7×8-29"两道同类题,让全班学生做一做。
5.教师出示例3"54÷6-7,7+54÷6"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学生看清题目后,教师可指出:"像这样的两步混合式题有除法和加、减法,而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
然后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完成。并请两名学生板演。
学生甲54÷6-7学生乙7+54÷6。
=9-7=7+9。
=2=16。
学生完成后,可让同座位同学互相说一说,每道题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学习了三道例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两步混合式题的特点,小结出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及注意的问题,并有重点地板书在黑板上。
(三)巩固反馈。
1.根据下面算式,正确填上()里的数。
2.找出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3.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1)58-4×8(2)4×8+15。
(3)45÷5-8(4)8+45÷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着重教学含有两级运算而没有括号,乘除在后,但需要先算的两步式题。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学生较长时间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开始做这样的题容易受原来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在课堂设计上要注意突出这一难点。在三个例题安排的基础上,每个例题教学后,又安排了"试一试"的题目,以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使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四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判断所给图画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以及通过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猜测可能是什么物体。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学会判断所给图画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以及通过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猜测可能是什么物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3、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课时:大约2课时。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4、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8页上的卡车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中的活动。
2、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练习十六第4题0。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观察物体(规则几何体)。
教学内容:课本p69例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究立体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观察物体。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和一个球(学具的大小应达到正对一个面看过去看不到其他面)。
请学生自己确定观察的顺序,轮流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上述立体图形。
全班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不同的面看过去是不一样的。
2、学习例3。
教师出示图片:正方形。
有一个立体图形,它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有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猜测、交流。
一个面是正方形,有可能是正方体;还有可能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70练习十六第2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3、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会计算两步小数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什么糖及它们的价钱。接着讨论:什么是什锦糖?什锦糖的价钱是怎样确定的?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糖是学生非常喜欢吃、也很熟悉的东西,进行知道什么糖及各种糖价钱的对话,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2、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口头介绍有关信息。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解决问题。
1、提出“1千克什锦糖合多少元”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的,教师参与交流或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讨论第(3)种方法的算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两点混合运算的顺序,把整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
4、提出问题(2),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列出的算式和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三、尝试应用。
1、提出配制什锦糖问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全班交流,对简单的解题思路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素材进行拓展性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配制什锦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看试一试中的几道题,同桌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自己计算。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计算的正确率如何。)。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材第49页例3以及“做一做”。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有括号的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有括号的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有括号的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掌握含有括号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投影仪。练习本。
1.口算,说说下列运算的顺序。
(1)出示:56-8+9=49÷7×4=。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两题是同一级的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得出结论:15-6×2是既有乘又有减的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结果是3,小明得出的结果是18,说明他是先运算的减法,后运算的乘法,他的运算顺序是错误的。
追问:那么,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吗?怎么办呢?
预设:添上小括号。
1.出示15-6×2。
师: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算式里添上小括号,不管小括号里面是加减还是乘除,都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教师填上小括号:(15-6)×2。
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小括号里的15-6),再算什么?
你能计算吗?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师生共同交流。
(15-6)×2。
=9×2。
=18。
提问:如果小明解决的是这道题,他算得对不对?(对)因此,我们再计算混合运算的时候,不要像小明一样粗心,一定要先分析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以免计算错误。像这样,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试着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寻找错例。
计算完,集体交流。
交流时,请学生说是他们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计算的对吗?翻开课本第49页,核对一下。
同桌互相交流、校对。
3.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拿出练习本,学生计算,划出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变式后和原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2.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学生交流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教师提示交流内容包括: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每一步列式的含义,列综合算式时因注意什么。
教师适时评析错例。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算式里有小括号,我们应先算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计算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8+5.2=10。
7-5.5=1.5。
4.54=18。
1.80.3=6。
7.50.25=30。
0.150.5=0.3。
1.20.4=0.48。
6.7-5.6=1.1。
9.9+1=10.9。
016.2=0。
01.8=0。
360.4=90。
问:1.80.3、4.54、1.20.4各表示什么意义?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
(1)120+804=140。
(2)16216+902=47。
1、出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
出示例1:下面的算式里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7-2.5+4.63.660.9。
问:题中含有几个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后,自己试算)。
小结:算式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一级运算,要按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4、教学例2:
出示例2:下面的算式里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5.6-51.736.75+2.521.2。
问:这两道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同地方。它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小结: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5、指导看书。
学生看书,补充完整课本例题。
6、小结:混合运算步骤比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我们要养良好的习惯,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划、四算、五查”。在没有括号算式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1、课本第37页做一做。(要求学生在先算的部分划上横线,把必要的竖式写在递等式的右边。)。
2、课本练习十第1题。
3、思考题。
下面是有关联的四个算式,请想一想,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1)1.6323.2=0.51(2)0.250.16=0.04。
(3)0.51-0.04=0.47(4)0.47+0.13=0.6。
课后小结:
教学内容:课本第38页例3。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掌握在计算过程中近似计算。
教学过程()。
1、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后在本子上练习。
10.1+9.990.19.7283.2+15.20.2。
2、计算下列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7.053.8527.14(2)0.630.570.36。
(3)4.321.72.54(4)4.670.2320.30。
指出取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及约等号“”的使用。
1、揭示课题:“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2、出示例3:计算:3.61.2+0.55。
问:运算顺序是什么?
如果要先算1.2+0.5该怎么办?(添上括号),这时运算顺序怎样?
3.6(1.2+0.5)5。
学生尝试练习,指名板演,当学生发现3.61.7除不尽时提出问题老师该怎么办?教师回答在计算过程中除得的商超过两位小数的,一般只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学生练习完后,教师讲评,重点解决:
=3.61.75。
2.125(这里为什么用约等号?)。
=10.6(这里为什么又用等号?)。
小结:教师指出黑板上的题,“3.6(1.2+0.5)5我们用了什么符号?”(用了小括号)“在这里小括号有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算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除不尽或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我们可以怎样做?”(一般可以只除到第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教师板书:中括号,并说明中括号的写法。例如在例3中要先算(1.2+0.5)5,就要加中括号。这样就可得到下面的算式:
3.6。
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讲解:3.6。
=3.6(1.75)。
=3.68.5(这里为什么用等号?)。
0.42(这里为什么用约等号?)。
指导学生看书。
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若有错改正过来。
4.06(13.54+14.46)-0.14(15.38-1.74)37。
=4.0628-0.41=13.4637。
0.145-0.414.557。
=0.0050.65。
2、课本第38页做一做。(先划出运算顺序,后计算)。
3、堂上练习。
练习十第2题前两题。
练习十第3、4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536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