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够培养人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总结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促使我们不断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一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再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更要注重自己情绪的调节。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其中一些理念值得践行。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静下心来,从读《黄帝内经》开始吧!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二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后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三
第二是不敢内求。自己内求,静下心来往里看,一闭上眼睛往里面一看,黑黑的,什么都没有。很容易出现幻觉,心中一紧张,就有点害怕,有点恐惧,所以不敢内求。
第三是不屑于内求。总是觉得内求是虚的。还不如买点药来吃,药物是实实在在的,吃了之后就有反应。内求要自己锻炼,自己调理自己的经络、脏腑、气血,这些东西存在吗?炼了之后有效果吗?一旦看不见,一旦没有立刻的效果,马上就否定它:肯定没有这些东西。
久而久之,我们现代人就越来越偏离了《黄帝内经》的思想,丢弃了这位伟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稀世珍宝。这是多么可惜啊!
让我们静下心来,一定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如果没有中医的庇佑,没有《黄帝内经》的庇佑,能够在历次瘟疫中战胜病魔吗?能够繁衍不息吗?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黄帝内经》在治疗疾病,尤其是使人不得病、养生强身这些方面有着重大的效果。虽然很多人现在还抱着怀疑态度,甚至于反对它,否定它,但是这都无关紧要,只要来看一看《黄帝内经》究竟在讲什么,我们就清楚了。
对于这个问题一般的人都会怪罪于外在的.条件,认为肯定是现代社会已经与前大不相同了。实际上世道有没有变呢?岐伯的回答是世道并没有变,天道也没有变,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变化了,生活习惯变了,生活方式变了。
有一句话:“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人是“握拳而来,撒手而去”的,婴儿握拳是握着精气神,不让它外泄,可是我们成年以后却是千方百计在握钱、握权,握那些有形的东西,丝毫不放松。等到撒手的时候,才意识到手里实际上什么都握不住,可是这已经违背了生命之道,违背了养生之道。所以说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是看你手中掌握的是什么。
岐伯回答了八个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是养生总原则。上古的人都“知道”——了解并掌握天道、地道、人道——人的长寿之道、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养生之道是什么?其实就是这八个字,实际上整部《黄帝内经》都在诠释这八个字。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四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你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
现代人为什么对内求这么陌生,有点不舒服,总是马上想到吃药?平常更是想不到内求。我把现代人不内求的原因归结为三个“不”。
第一是不愿意内求,不愿意内观,不愿意内炼。为什么?因为内求毕竟太困难了,你要自己往里看,我们长眼睛就是要往外看的,往里看能看到什么?往外看多容易啊,往里看太困难了。你看去照一个x光片,做一个ct、核磁共振,多容易啊,还要内求什么?内炼也很苦啊,买点药来吃多么简单,又何必要那么辛苦地自我修炼呢?可是请大家想一想古代养生大家、历代高寿长者,以及历代的名医、大德、高僧、高道,谁不是内求、内炼的。比如说李时珍就发现《黄帝内经》经络的秘密,经络就是内观、反观、向里面看才看出来。所以他有一句名言,经络是“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五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古代第一本医书,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中医中药的很多种类和手法,为后世进行中医中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可读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欢养生的,和注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非常科学和奇妙!
《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该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给予指导。
就比如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因为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该再吃了。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人的精神活动对形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可见养神同样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静无为”的态度对养生的重要性。《黄帝内经》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即不为外物所扰动,保持清心寡欲、恬静平和的`心态来应对生活,正如《内经·痹论》所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形神共养是中医学推崇的一种最高养生方法。《内经》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能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七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古代第一本医书,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中医中药的很多种类和手法,为后世进行中医中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可读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欢养生的,和注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非常科学和奇妙!
《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该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给予指导。
就比如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因为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该再吃了。
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般来讲,春天万物生发(植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小孩子长得特别快),秋收(肃杀和丰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猎比较多,经过夏天的生长小动物长大并且有了后代),冬藏(有的动物冬眠,而人类一般冬天去世比较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过了冬天,一般就会没事了)。
所以,沿着四时的规律去养生,可谓是科学而又高效!
大家都知道十二个时辰,其实分别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发病的时间也是有例可循的。
还有针灸,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扎针点穴一类的.手法。如果有个中医经验丰富,看病的时候,不需要吃药,也许点穴扎针就可以治病救人。
还有号脉,根据脉搏跳动的频率,动静,判断病人的病情。
依托着阴阳,纵惯着逆从,考验着表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并且善于利用这些原理,科学而又神奇为大家祛除病痛,拯救世人性命。
作为中医鼻祖故里——神医扁鹊封地,河北邢台内丘神头村的人,从小深受中医熏陶,虽然没有学习医生这个职业,但是对中医中药的热爱一点不亚于医生从业者!希望以后还可以多读几遍《黄帝内经》,真正的去了解这本医书。
希望大家都可以做到养生长寿的最高境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将这本中医学之宗尽收囊中吧!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八
今天读中医名为《黄帝内经》,深入思考了人们生病短寿的原因,特别是担心自己的病情和短寿:
1、现代人的视野太宽,看得太多,这也是短寿的原因之一。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但你有这么多知识,所以你一定有很多烦恼,肯定会影响你的情绪和心态。想想看,不是吗?看到什么好吃就想吃,看到什么好吃就想喝,看到什么好穿就想穿,看到什么好玩就想玩,看到什么赚钱就想赚,看到什么好事就想占一份,看到什么美女就想多看看,看到谁的孩子考上北大清华都羡慕?我怀疑自己的信仰,推倒自己的风俗习惯,抛弃自己的美德修养,放松自己的守护......
2、现代人的腿太长,社会关系太复杂,这是短寿的第二个原因。俗话说,经常过河一定有湿脚,但你每天东西南北到处跑,你经受的自然考验和受伤的机会会少吗?关键是你的腿有多长,你的社会关系会有多复杂。社会关系很复杂。你的琐事、喧嚣、恩怨、爱恨是必不可少的。不可或缺的结果是,你纠缠在一起,努力工作,生气和生气。最后,你急于把自己交给马克思。
3、现代人吃得太多,内脏负担太重,这是短寿的三个原因。俗话说,病从口入。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但以一些站得高看得远的人为例,现在还有什么人不敢吃呢?各种各样的肉,各种各样的菜,各种各样的.牛奶,各种各样的零食,零食,各种各样的调味料,添加剂,防腐剂……我无能为力的是,现代人吃各种各样的药,如果谁不懂几种药,不知道一些民间处方,秘密处方似乎会被看不起。更可怕的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医生,这是非常致命的。你现在敢在朋友圈里说你不舒服?嘿,很多关心你的人马上就会给出各种各样的处方。
四、现代人生活得太好,高楼大厦不碰地,这是短寿的原因之四。俗话说,人是土造的。我们经常要求别人脚踏实地,不是给群众买一袋面条,而是让你走到群众生活的土地上,看看,和群众谈论土地。拆迁难,群众刁难,群众刁难,群众刁难不,群众真的不想上楼,群众真的离不开生他养他的土地,你真的明白吗?高层建筑阻断了人们与地球母亲的亲密接触,阻断了三里五村的邻里关系,阻断了人们与自然的交流。高层建筑有什么好处?活动少,见阳光少,辐射多,抑郁多......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九
在古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在教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谈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免。他们应该心情干净,放松,消除妄想,这样才能使真正的精神顺畅,保持精神和内心。这样,疾病就不会发生。因此,人们可以放松,没有欲望,情绪稳定,没有焦虑,身体工作而不疲劳,真正的气体因此调整,每个人都可以满足他们的愿望。不管人们吃什么食物,他们都会感到甜美和满意。每个人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热爱自己的风俗习惯,守护自己的礼仪,简单快乐地生活,与世俗打交道,糊涂地生活,所以这些人可以称之为朴实无华。因此,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任何淫秽的东西都不能迷惑他们的心。无论愚蠢、聪明、能力大还是能力小,都不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超过100岁而不显得衰老,是因为他们理解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身体不受内外邪气的干扰。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十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十一
看完《黄帝内经》,我对于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说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黄帝内经》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虽说我对此书只是读的这么浅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内涵不仅仅而次,所以我以后还会慢慢品味。不过读此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古文好烂,所以此书还能锻炼我的阅读水平。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关注养生,关注内在。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十二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这只是经典中的一小段,我把自己平时读经典后,运用经典的几个病案写出来,与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过来找我针灸治疗颈椎病,因为以前脖子疼痛,用二针就能明显减轻,有时一针就可以了,今天又来了,说昨天科室有个事挺气人的,领导安排给他做,又没地方发泄,实在不想接那个活儿,晚上想着这事,没睡好,早上起来,颈椎部位疼痛,头晕不适。因为我很了解我的同事,平时蛮有性格的,脾气较大,又急躁,听他说完,心里明白了他的颈椎病是因为肝郁化火,想起内经的原话: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针刺肝经原穴太冲,用泻法,1分钟后拔针,头晕颈痛消失。
省公安厅一领导,上班期间办公室突然感觉心好像要跳出来了,很难受,自己摸脉,每分钟接近150次,持续了近30分钟,打电话咨询该怎么办?问起病因,说最近因为国庆60周年庆,因安保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压力大,自己火气很大,经常对下属发脾气。我比较了解我的朋友,要他平躺在床上,用手重按左手内关穴处,他照做了,开始压上去疼痛难耐,很想放弃,电话中一再嘱咐直压到内关穴处无疼痛为止。20分钟后电话告知心跳如常。这也是来自于学习经典的体会,内经原文: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选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指压治疗,疗效确实令人感到惊奇。如果病人没经验的,肯定会急诊叫120送去医院,其实这也是中医针灸在急诊临床应用的典型案例。
一从事药材生意的病人,广州人,在北京做生意,因为肩背疼痛近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照片,mr检查,均未见异常,局部打封闭,贴膏药有用了,也做了局部推拿按摩,未见改善。回广州后约出来吃晚饭,餐桌上见患者咳嗽,流涕,很狼狈的样子,连声说对不起,他夫人说感冒很长时间了,把他嘴上的烟拿掉,还暗示要我告诉他抽烟会加重咳嗽。其实自从见到患者的第一眼起,治疗取穴已了然于心。于是选手太阴肺经荥穴鱼际,用泻法,患者痛得哇哇叫,不到2分钟拔针,患者全身出微汗,肩背疼痛,咳嗽,流涕所有症状全消失了。我也点了一支烟,顺手给他一支,边聊边抽烟。这哪与抽烟相关啊。西医可是讲抽烟与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相关性啊,记得在老家有的抽烟,活到九十多也未见咽喉炎,气管炎及肺癌的,有的从不占烟酒,50多岁也一身的病啊。其实他只是肺经外感风寒,是肺经的.问题,针刺肺经鱼际穴,针到病除。病人觉得很神奇,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在《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记载了该病的治疗方法: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还有关于脾经病和肾经病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以西医命名的疾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这里就不举例了,只是想说明一点,想学好中医,做一个名理的中医,临床疗效好的中医,无论您走遍千山万水,访遍五岳九州的名师,您终究还得回来温习我们共同的的经典:《黄帝内经》。
这只是《金匮真言论》中的一小段,读了,也经常用,常常收到针到病除的临床疗效,很多病友说我看病用药取穴很随意,但见效快,疗效好,对西医的同一个病,能用很多穴位,很多方法治疗,很难学,也难看懂的,其实我只是继承了中医学先祖的一点点东西,在临床上运用经络辩证治疗而已。《黄帝内经》里还有很多的宝贝等着我们的中医学子去挖掘,去探索,去继承,去发扬。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十三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497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