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读后感(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3:59:07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汇总17篇)
时间:2023-11-20 03:59:07     小编:笔尘

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炼并分享自己对书中观点的理解。在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度运用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性。感谢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一篇精彩的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一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里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

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绻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就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这样。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看了课本《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后感触颇深。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是个做事随便,不讲细节的人。

“差不多先生”经常会把“十”写成“千”,把“陕西”说成“山西”,他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凡是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看到这里,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件事。这是一个周末,妈妈带我去超市买电饭锅。不一会儿,我们挑好了电饭锅。售货员阿姨拿一个没有开封的电饭锅放到我跟前,对我说,“你看看吧。”妈妈说“你看吧!我去付钱”售货员阿姨帮我把包装打开,提出了电饭锅,我只是你简单的看一眼,心里说:没错,是我们挑好的那一种,新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差不多就行了。阿姨就把电饭锅放回包装箱内。我们拿着它,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晚上,妈妈拿出电饭锅,把米淘好,放进了电饭锅中。忽然,妈妈的目光定在了一点,“咦,怎么了”我奇怪的问,“你来瞧瞧,这是什么?”

我过去一看,原来,电饭锅的外壳上,有一道明显的撞击的痕迹,足有碗口般大小。我太粗心了,这么大的痕迹居然没有看到!正是这“差不多”的念头,使我吃了一次亏。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三

差不多在大家眼中肯定不常用,可我看到一本书,名叫《差不多先生》。我心里琢磨着,世界上哪有这么笨的人,就算是童话也不用写差不多先生呀!但我转念想:说不定是想借这本书来给我们警示。不管了,来看看吧!说着,我便打开了书,读了起来。里面满是差不多先生的“笑话”。

差不多先生把早上和晚上看成一样的,听了真让人捧腹大笑。差不多先生的妻子快要死了,他把兽医当成医生,他对兽医说:“医生快救救我的`妻子,反正医生都会救命。”他的妻子最后无药可救,差不多先生把死人看作活人。最后,他的妻子死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马虎、不认真。想起这个道理,再想一想从前的我:在语文周练上,把“体”写成“休”,事后,还去和老师争辩;我把“24×5”和“25×4”当成一回事,还为此扣了一分……现在的我,再也不马虎了。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四

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记得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工作的公司要发奖金了,事后,同事对他说:你少领了200元。而差不多先生却说,邻和不邻不都差不多嘛。

最近,公司的要进行人员改革,公司的一位副总退休了,差不多先生和差太多先生是候选人员,最终差太多先生竞争到了副总的位置,差太多先生对差不多先生说:“你和我差太多了,根本不是我的对手”。说完便傲慢的走了。同事们都来安慰差不多先生对他说:“不要气馁,没关系的”。而差不多先生却说:“谁当副总不都差不多嘛”。

差不多先生奋斗了一生,凭着他的谦让终于当上了副总,而就在这时他偏偏得了一种怪病。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五

寒假里,我无意中读了一篇文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感触很多,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买东西不顾质量,把红糖买成白糖;学习不思进取,陕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于千;就连自己病重,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临死前居然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最终因为“差不多”这样的毛病而一命呜呼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苏联“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于“差不多”导致的种种失误而造成的宇宙飞船和宇航员失事。

通过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以后我要认认真真学习和做事,绝不做第二个“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六

我也经常去团委开会时,到了那里才发现自己没有戴团徽,或者在外面买东西要掏钱时,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带钱包。

不细心,丢三落四,是我常犯的错误,这也不正是差不多先生的风格吗,我也很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因为它有时候让我把自己搞得很狼狈,也搞了不少笑话。

任何人都难免犯错误,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们对这种偏差视而不见或渐渐地习惯于这种偏差,久而久之,我们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有时候会“差很多”,有句话说的好: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尤其是在事业上干出点名堂来,没有严谨的态度是不行的。做什么事情都要从细心,严谨做起,细节决定一切,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做事注重细心,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同的我,逐步走向成功的目标。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七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不可差太多了!”

但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不也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蜷曲一下腿,就可能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才能获得成功。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八

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叫差不多,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完美呢?”

差不多先生,因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让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称他为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还送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

我觉得,“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懒人的行为。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朋友做题目时,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交上作业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试时,题目稍稍有一点改变,就不会做了。还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业也不检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关键时候就闹笑话了。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罗斯”写成了“俄罗欺”,把“太阳”写成了“大阳”,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浅啊!

胡适先生写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就成了懒人国。

我希望我不会成为懒人国的一员,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随着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远消失。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九

寒假,我看了一本十分有意思的书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到达讽刺当时那些虚伪,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讽刺效果。

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明白了我们应当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而并非隐藏。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十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不管胡适先生是用辛辣的笔迹描述人物性格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

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做任何事不光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身边的人负责,安全工作上,要有“零容忍”态度,产品质量上“零偏差”的工作责任。那么,我们要说,每个人活着就要活出精彩、活出价值,要勇于思考,尊重原则,有感受,有追求,坚决不做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十一

放暑假的时候,我在语文暑假作业里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我先生传》。读完文章后,我觉得这位“差不多先生”真是又可气又可笑,胡适先生选取的事例是那么生动有趣,是那么贴切呀!

《差不多先生传》的`主要内容是说:有个叫差不多的先生,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因此,他做什么事只要求差不多。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他妈骂他,他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在学堂里,先生教他读山西,他偏读陕西,先生骂他,他说山西同陕西差不多。后来,他在一个钱铺做伙计,常把“十”和“千”写倒,掌柜骂他,他赔小心说,“十”和“千”差不多,不就多一撇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人去请医生,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医生,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医生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知道寻错了人,身上痛苦,心里焦急,便想“王医生同汪医生差不多,让他试试吧”。于是王医生用医牛的法子给他看病,不到一刻钟,就一命呜呼了,临死前他还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理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断气。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受启发。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只求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害了自己的性命。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医生给病人看病只要求差不多,那病人肯定要死很多;如果科学家也要求差不多,飞机肯定飞不上天。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决不当“差不多”学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十二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太可笑了: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生,他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不要太精确。”哪有怎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饿,自己还不是这样的吗?2年级有一次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掉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写日记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还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全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女士)。”“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砸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物品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十三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后,我不禁为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也觉得差不多先生非常可笑。

书中,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情都只追求差不多。他的'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成了白糖;在学堂时,老师问他直隶省西边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实际上应是山西;有一天,他为了一件紧要的事情,坐火车去上海,结果晚了两分钟,他就骂道:早两分钟和晚两分钟有什么区别,火车公司8:30和8;32开不是差不多吧?这一次火车晚了还不说,差不多还使他送了命。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找治人病的汪医生,结果家人找来了牛医王医生,王医生用治牛的方法来治差不多先生,结果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说:人们千万不要追求差不多,因为往往是差不多,就毁了一件大事。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十四

中国有名的人是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国人的代表。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小时候,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在学校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陕西;他在钱铺做伙计时,“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有一天,他赶火车迟了两分钟,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王大夫请来了,而牛医错把人当成牛来医,结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样样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圆通大师”,他的名声越传越远,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这篇文章通过刻画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评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够认真的缺点,唤起国人的注意,人人都有这种不良习惯,中国就再也没有成功,亮丽、辉煌的时刻了,而懒惰使中国的路黯然失色。劳动,是人类的美德,有人鄙视农业劳动,觉得那是下等人干的,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长了人的懒惰思想。的确,劳动过后,迎接你的'是奇迹,让我们热爱劳动吧!摒弃一切懒惰思想,行为,劳动会使你的未来充满骄傲!五千年来,勤劳的中国人民靠不懈的劳动创造了许多奇迹,而到了现在,中国已变成了懒人国了,不再出现什么奇迹了,这样,中国会成为世界的强者吗?醒醒吧!中国人,我们要让懒人国变成勤劳国,我们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再创奇迹和光辉!评语:中国人做有一种不认真的态度,总是喜欢说“差不多”,一句“差不多”,刻画了中国人做事的马虎,民族要强大,国民素质很重要!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十五

读完《差不多先生传》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来掩饰自己错误的人的可悲可笑之处。一些小差错,虽然只不过是少了几秒,小了几斤,错了一个小数点……但绝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

我身边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说,别人也说。其实,我感觉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差不多先生”。只不过我没有他那样严重罢了。有一次,我学会了一道“炸沙丁鱼”,想给大家露一手。沙丁鱼是要放盐的,我不小心放多了,自己却自言自语地说:“盐差不多就放这么多吧!”结果,一天晚上光让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连我的同学也是“差不多先生”。昨天,我在做六角虫,有一个地方不会做,就请一位同学帮忙。其实,他那个地方也不会。只听他喃喃自语地说:“就是这样,差不多是这样。”可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虫就散架了。还有一次,我妈妈帮我检查作业,她说:“差不多是这样吧!”结果,第二天我的作业本上有好几个“x”。

“差不多”,有人把它挂在嘴边。可往往就是因为“差不多”,最后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媒体曾经报道,一个工程队挖隧道,承包人将水泥柱改成了木桩,以为这样“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还损失了几百万元。这个“差不多”换来了惨重的损失。

“差不多”其实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挂在嘴边,那你必定要吃苦头的。作为一个国家,大家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国家必定走向毁灭。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十六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曾经囫囵吞枣地看过胡适先生的这篇《差不多先生》,就有过细微感触。近日再细读,更甚。

文章不长,可以说是记录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生。他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人如其名。差不多先生,不只是相貌,就连记性也不精明,思想不细密,处事原则也果真差不多。

小时候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家,问他原因,他回答:“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山西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千字比十多一小撇,不也差不多吗?”“今天同明天走不也差不多吗?”“八点三十分开同三十二分开,不也差不多吗?”“找东街汪大夫看病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最后人们竟称赞他差不多的态度,称他为圆通大师,并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

对于这篇文章,我首先是感到惊讶,惊讶于差不多先生的处事方式。其次是感到惋惜和心酸,不仅是惋惜于差不多先生的一生,更多的,是看到,当代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昏庸地把这种“差不多”的观念作为一种榜样和信仰,并愚昧地沉溺其中浑然不知。

《差不多先生》发表之后,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因为它一针见血,讽刺了国人的弱点和缺陷,麻木国民的劣根性,这是一种处世态度的缺失,一种责任感的泯灭。文章虽然很简单,却有着深厚的意义。

它与黑暗的社会固然有不可分的联系,当时的社会暗无天日,百姓们只得在压迫中挣扎,思想的麻木落后,对于处事态度变得麻木,渐渐懒惰迂腐,不求进取......

胡适在文章中提到说,“差不多先生就是旧时中国人的代表。”这种现象在旧时十分普遍,文章中透露着胡适对国人的惋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不过就连现在的生活中也不难见到这样的一类人。“差不多”的风气依然存在于现存社会之中,并且不断地蔓延着,造成严重的后果。

对待事情马虎的态度不可取,随便敷衍了事的态度不可取。差不多的态度是不会被认可的。我们应该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论事情是大是小,我们都要摒弃“差不多”的态度,让这种负能量就此消失。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十七

我看了课本《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后感触颇深。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是个做事随便,不讲细节的人。

“差不多先生”经常会把“十”写成“千”,把“陕西”说成“山西”,他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凡是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

看到这里,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件事。

这是一个周末,妈妈带我去超市买电饭锅。不一会儿,我们挑好了电饭锅。售货员阿姨拿一个没有开封的电饭锅放到我跟前,对我说,“你看看吧。”妈妈说“你看吧!我去付钱”售货员阿姨帮我把包装打开,提出了电饭锅,我只是你简单的看一眼,心里说:没错,是我们挑好的那一种,新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差不多就行了。阿姨就把电饭锅放回包装箱内。我们拿着它,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晚上,妈妈拿出电饭锅,把米淘好,放进了电饭锅中。忽然,妈妈的目光定在了一点,“咦,怎么了”我奇怪的问,“你来瞧瞧,这是什么?”

我过去一看,原来,电饭锅的外壳上,有一道明显的撞击的痕迹,足有碗口般大小。我太粗心了,这么大的痕迹居然没有看到!正是这“差不多”的念头,使我吃了一次亏。

就说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吧。做完作业的我,得意忘形的对妈妈说“今天的作业可简单了,我都会做。”妈妈在一旁笑着对我说“今天你要是一道题都不错……”我抢着说“给我买好吃的,要是有错题,错一道罚两道!”“好,一言为定!”

妈妈认真的`帮我检查作业。我却在一旁洋洋得意。“今天又有好吃的了”我不由自主的嘟囔着。可是万万没有想到,阴沟里翻了船,妈妈居然检查到错误,在进行计算时字迹潦草,竟然把“5”看成“3”来计算!

哎!就是因为这个“差不多”,让我白白错了两道题,损失了一顿美味不说,还被罚做四道题。“差不多”呀“差不多”,我真的恨死它了。

只因为自己的差不多,往往会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造成麻烦。我不能在做“差不多先生”的弟子了。以后我再也不能马马虎虎做事情了,一定要踏实、认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49200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