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一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虚词和自己理解上有意思的实词。
搜集作者生平资料和故事,了解《阅微草堂笔记》。
小资料: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
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4. 阅十余岁 5. 僧募金重修
6. 棹数小舟 7. 曳铁把
8. 是非木柿 9. 湮于沙上
10. 不亦颠乎 11. 啮沙为坎穴
于
1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1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之
16.……闻之笑曰。
17.沿河求之。
18.一老兵闻之,又笑曰。
19.然则天下之事。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狮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提示: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2. 课外阅读蒲松龄《地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大意。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二
1、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积累文言词语。
1、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虚词和自己理解上有意思的实词。
搜集作者生平资料和故事,了解《阅微草堂笔记》。
小资料: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1、本文选自一书,这是所作的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2、本文作者是朝的,字,学者,是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1、阅十余岁
2、僧募金重修
4、棹数小舟
4、曳铁把
5、是非木柿
6、湮于沙上
7、不亦颠乎
8、啮沙为坎穴
于: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之:
1、……闻之笑曰。
2、沿河求之。
3、一老兵闻之,又笑曰。
4、然则天下之事。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狮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提示: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2、课外阅读蒲松龄《地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大意。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三
《河中石兽》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
木柿()湮()没啮()沙溯()欤()
2.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5、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曳铁把
是非木柿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课堂学习案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小组内串译课文
五、课堂探究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更多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四
【学习目标】
1.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课前预习】
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搜集作者生平资料和故事,了解《阅微草堂笔记》。
小资料: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预习检测】
一、填空
1.本文选自一书,这是所作的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2.本文作者是朝的,字,学者,是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僧募金重修5.棹数小舟
6.曳铁把7.是非木柿
8.湮于沙上9.不亦颠乎
10.啮沙为坎穴11.可据理臆断
三、翻译下列句子
1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13.尔辈不能究物理。
1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5.……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6.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自主学习】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狮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提示: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练习反馈】(20分,15分钟)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据理臆断()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2、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河中石兽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三、理解课文
四、评价赏析
五、谋篇立意
六、写作特色
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六
1、翻译全文。
2、完成《学辅》p86第2、3、4题
3、理解重点词。《学辅》p86第5题。
4、重点理解的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七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课时:2课时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1、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过。岁:年。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颠倒,荒唐。
8、河兵:水手。
9、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1、熟读课文。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1、复习生字词。
2、指名请学生翻译课文。(找6名同学)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经过)
2、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居然)
3、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冲击)
1、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其根源)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是可忍,熟不可忍)
3、一老河兵闻之...... (闻所未闻)
寺僧“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是因为没有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只考虑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只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石兽、泥沙、流水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不能片面地理解,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在生活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背诵这篇课文。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八
1、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的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比如“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例举出哪些事例?可以仿照只知------,不知-------的句式来表达。
2、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事情、看待问题怎么做算是比较恰当、比较合理呢?学生归纳。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九
《河中石兽》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 “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一起 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 经历 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 这 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 发语词,因为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 只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
古义:岸,水边 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开
相去甚远已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 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 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 名词用作动词 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三、交流展示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庙僧: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四、综合运用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整合提升
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
六、检测巩固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十
1、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积累文言词语。
1、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整体感悟
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河中石兽》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阅历和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也会迥乎不同,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难免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但我们人类的认识毕竟在一步步接近真理。只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谬误,有时甚至是集体的长期把谬误当作真理顶礼膜拜,尤其是由于某些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这些谬误神圣化后,人们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传统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同时也束缚了对事物的认识更新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旧的思维或认识模式,仔细审察并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
《河中石兽》叙事简约,与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相同。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是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就一定正确吗?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石狮沉到泥沙上,就会越陷越深。
他的一套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吗?老河兵因为自己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有关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流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击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冲,泥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石头必然倒陷在泥坑里。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就再倒转,转呀转呀转个不停,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这则短文重点在寓理于事,作者在最后一段很清楚地表明了写作的意图:“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当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应广泛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十一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难点: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朗读课文,翻译】
1、翻译全文。
2、完成《学辅》p86第2、3、4题
3、理解重点词。《学辅》p86第5题。
4、重点理解的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再读课文,文本探究】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试归纳总结。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这说明了什么?(《学辅》第12题)
6、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把握文章主旨】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辅》第11题)
【写作鉴赏】
1.层层铺垫。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十二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1、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2、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做总裁时,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炎酷异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辫,危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馆中人一齐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的坐着。纪昀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一瞧,座旁正坐着这位首出当阳的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略
1、熟读课文,预习课后训练题。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1、完成课后训练题。
2、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477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