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练习十四第7―1l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十四第7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8题。
(2)练习前两组。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第一组两题时是怎样想的?
第二组减法里最后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为什么减27
指出: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点的数时,可以
先把它看做几百与几的和,加上或减去几百,再加上或减去几;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然后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
2、练习十四第9题。
(1)学生分两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练习本上做一组题。
(2)集体订正。
提问:每组里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数是不是相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指出:在加、减混合运算里,把数和符号同时调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
3、练习十四第10题。
让学生直接看题口答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四第1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分哪几步做?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是根据什么列的?
2、思考题。
(1)读题。
指出:被减数不变,减数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0题。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两位数的乘法。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媒体、图形等。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5、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6、认识对称轴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车
2+1+4=7 7-3+2=6 6-3-3=0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第6页第2题。
将两个小数组成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并进行计算。
(2、书本第7页第1题。
在做此题时,巩固学生掌握算法的同时理解算理。
3、解决问题。
(1) 小明买这两个玩具共花了多少元?
(2) 玩具小熊比玩具车便宜多少元?
说说在列竖式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集体交流。
4、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这三个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20
设计意图
教师注重评价各种方法或策略的特点,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并加以掌握。教师也可以作为平等的一员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比较策略,开拓学生的思路。
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都学到哪些数学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发言
5分
作业布置
竖式计算:5.70+4.28= 6.20+3.55=
设计意图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的掌握。
板书设计
买书
小数点一定对齐
3.2
+11.5
14.7`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引入: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校园里有操场,我们的学校里有老师,我们的学校里有小朋友……)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我看到了1个老师,我看到了3座楼,我看到了一年级有7个班,有6个年级,有好多小朋友……)
(点评: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是课程标准中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学校的了解还不多,通过学生们互相启发,引起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从而产生对学校生活的喜爱.)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教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小动物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小熊、小松鼠、小兔子)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有6只小熊)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师生共同数)
(4)有几只小松鼠呢?(有4只小松鼠)
(5)小兔子呢?(有2只小兔子)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大象)
(7)有几位老师呀?(1位)
(点评: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的学习,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师从一开始带领学生观察画面,到由学生独立观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地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生1:有3座小房子
教师:对!这是动物学校的三间教室,分别标着一(1)班、一(2)班、一(3)班.
生2:有小鸟
教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鸟?(9只)
你们是怎么数的?(用手指着数)
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带着大家数一数?
生3:还有蝴蝶.
教师:蝴蝶可真多呀!有几只你们知道吗?(10只)
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可以把数过的标上记号,也可以从左到右数……)
4.观察静物
教师: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生1:校门口有5个大字.
教师:你们知道写的是什么吗?(欢迎新同学)
生2:教师的后面还有8棵松树.
教师:我们一起数一数.
生3:学校的门前还有花.
教师:一共有几朵花呢?(7朵)
5.小结
(2)教师:有没有更好的参观办法呢?
(3)教师:如果你是学校的小主人,你会怎样带领我们参观呢?
(从门口开始往里走、从上到下看、从左到右、按照数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4)教师:我们就请你们这些小向导带领我们进行参观.
(点评: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对数感的建立、符号感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在数学课上就要求教师在言谈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包括一句话,一个思考……)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1、课件展示课本内容。
2、提出问题。
3、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4、该怎样列式呢?
5、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6、揭示课题。
1、由情境提出问题
2、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怎样列式呢?
3、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学生汇报:
(1)质疑
生:我也会用竖式,但我不明白怎么把算式和分法联系起来;
(2)释疑
师:谁来解释一下呢?
5、总结归纳计算方法
6、共同归纳出:笔算除法时,应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巩固强化
1、只小猴子拿着分到的桃子高高兴兴回家去,在路上碰到了智慧老人,智慧老人想考考它们,给它们带来了一组练习题,做对了就拿着桃子回家去,否则就留下桃子,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小猴子吗?(愿意)
2、出示55页练一练第一题(小猴回家)先估计,再计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19+41=56+28=83+12=75+11=75+21=
67+21=72+15=45+24=58+42=57+17=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1、使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使学生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认识二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这儿风景怎么样?
生:很优美。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这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哪些食物?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
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生:平均分)
生:平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
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这样公平。
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
生:可以。是二分之一。
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
生:1/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的。
师:很不错的习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象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一)认识1/2
1、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
生:它指的是蛋糕;两分是因为把蛋糕分成了两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
生:——一表示平均分,2表示把这个蛋糕分成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这一份。
师:讲的真不错,也只有这样积极思考才能学得真本事。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几道简单的题。
4、练习一:判断(电脑出示)
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形的1/2吗?(用手势表示)
()()
说一说为什么不是?
5、练习二;同学们真聪明。现在王老师要考验大家是不是心灵又手巧,下面请你们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长方形的1/2。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你是做出来的?
(二)认识1/3
(电脑显示)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三份之一,写作: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其它分数
接下来,王老师要看看大家创造力,请你来创造一个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小结:像1/2、1/3、1/4、1/8这样的数,都是我们的新朋友分数。
(四)分数大小的比较
1、利用刚才学生创造的1/2,1/4,结合图形,比较大小;
2、比较1/2,1/8的大小
3、比较1/4,1/8的大小
4、师: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五)练习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感觉累吗?想不想试试自己的本领呢?
好,来看第一关(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关(想想做做第三题)。
今天这节课,王老师与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初步渗透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并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掌握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请同学们回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测量或计算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各有多大?然后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4.想一想长方形、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5.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
(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1.看图列式计算长方形面积.
投影出示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单位:厘米)
(逐步移动长方形的宽,直至使长方形转化为正方形)
长6厘米、宽2厘米6×2=12(平方厘米)
长6厘米、宽3厘米6×3=18(平方厘米)
长6厘米、宽4厘米6×4=24(平方厘米)
长6厘米、宽5厘米6×5=30(平方厘米)
长6厘米、宽6厘米6×6=36(平方厘米)
师:长6厘米、宽6厘米,这是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1.通过“你说我摆”的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2.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具准备
积木、机器人.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搭积木游戏
(一)搭积木
1.教师:你们玩过积木吗?
这是老师用积木搭的物体,你们觉得有意思吗?
你能搭出同样的物体吗?(老师挡住所搭物体)
2.教师叙述所搭物体的位置,学生动手搭.
3.比一比谁搭得最象?
(二)自由活动
1.前后两人一组,后面的同学搭好后,说给前面同学听,比一比谁搭得好.
2.说和摆的同学交换.
二、活动二:练一练.
(一)出示图片:练一练
1.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
(二)出示图片:机器人
1.数一数,机器人身上有哪些物体组成的?
2.每种物体有几个?
(三)出示图片:猜猜看
1.图中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2.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用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摆长方体,可以怎样摆?摆正方体呢?
教案点评:
本节课,通过学生喜欢的搭积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初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在教学中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47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