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读后感都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在阅读同一本书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一篇有深度和亮点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选择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同时结合作者的表达手法和主题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其次,我们可以引用作者的名言或者关键语句来强调书中的观点,同时加以评论和自己的见解,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来写出自己独特的读后感。读后感是一种个人的体验和感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情感共鸣,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读书的方式拓展视野,丰富人生。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培根笔记读后感篇一
这个假期,我读完了《培根随笔》这本深奥的书,说到培根,他是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哲学家。
《培根随笔》是培根的经典代表作,是他穷其毕生精力所著的一部人生随感作品。它凝聚了培根思想的精华,严密的逻辑思维,精辟有力的辩论,饱含哲理的文字等,这些都铸就了这部书是一部传世名著,永不褪色。
《培根随笔》包括了58篇散文随笔,重在对人性中的某个侧面或人生的某种境遇阐述见解,其中涉及了真理、宗教、信仰、婚姻、爱情、善良、勇敢、贵族、旅行、友谊、强国之道、财富、言谈、青年与老年等人生各个方面,涵盖范围广,同时也都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培根随笔》用语简练而寓意深刻,很容易让人理解并赏识。风格灵活多变,格调公正超脱,文章紧凑,脉络分明,用词分明,用词精当准确,比喻通俗易懂,如“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友谊对于人生,就像炼金术士所要寻找的那种‘点金石’,它既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化金。”文章措辞警策,暗含哲理,辞藻典雅,议论从容。
其中我记得最深的是《论读书》“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集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在《论读书》中这句经典论述得以广泛流传,源于他对阅读的透彻解剖,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而读书正是这样一条完善性格的道路。没有书本的灵魂沉浸在无知的黑暗中,当文字与心灵撞击燃起智慧的火花时,你就能体会到徜徉在书籍中的无尽乐趣。
作者拥有一种直揭人心、透彻灵魂的智慧,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中肯而不偏激。马克思曾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它带给我们一种来自尘始终的灵感,使我们变得充满理性并世事洞明。
培根笔记读后感篇二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查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维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求知时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是应该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可,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读其中一部分即可,有的书只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要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乏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准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是一个狡黠的家伙。
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休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辩。总之,“知识能改变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还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阔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也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的人,也可以研学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学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头脑的缺陷,是都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的。
培根笔记读后感篇三
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谈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狡猾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一个狡猾人与一个聪明人之间,却有一种很大的差异,这差异不但是在诚实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
下面我对培根的名句做了分类:
一个机敏谨慎的人,一定会交一个好运。类别:人生。
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面上过于做作,那就丢失了应有的价值。类别:修养。
内容丰富的言辞就像闪闪发光的珠子。真正聪明睿智的却是言辞简短的。类别:道德。
美的至高无上的部分,无法以彩笔描出来。类别:人生。
一般来说,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类别:青年。
因结婚而产生的爱,造出儿女;因友情而产生的爱,造就一个人。类别:友情。
以上的分类让我悟出了爱恨美丑……。
培根笔记读后感篇四
培根将“读书”二字做了最详尽深刻的解读,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堪称经典,推荐此文给大家,望大家能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人是经验主义的,从过往经历中总结规律、吸取教训,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但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我们亲身经历过后才能够明白,并非只有直接经验可以给我们启发,我们可以通过间接经验为基础来学习。例如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学着做,比如看书上怎么说自己学着来……书本,应当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我们都知道开卷有益,但如何让这个“益处”真正得到发挥,还在于如何读书。
培根告诉我们“明智之士用读书”,“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关键在于“用”。读书的关键在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用经验加以证明和巩固,所谓活学活用,如果只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那是读死书、死读书。要让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真正为自己所用,就应当让自己“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和掌握,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经验,由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思想。
读书时要心怀敬意,“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也不能心怀迷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本书代表的是一位作者的观点,读书,就如同与这位作者做心灵和思想上的交流,我们可以赞同他的说法,也可以否定他的理论。读书的目的'不是要与作者展开辩论、争个胜负,读书的目的只在于交流中,我们能够得到感悟、启发思维、有所收益。
做读书笔记对加深理解记忆有很大的帮助,这点,我感触颇深、受益良多。
当你在浩瀚书海当中无从选择之时,可以选择读好书、读经典。个人以为,这个好书的标准,不能以市场销量为准,也莫以书评宣传为准;没有把握时,以时间做为标尺,是选择的最好标准。一本书能流传几千年而仍然被传阅拜读,必定有其魅力所在。
因此,一本书对你是否有益,不在于此时此刻是否让你感觉好受些,更在于对你今后发展是否有益,对你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利。
开卷有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如果让读书有益于自己,只在于如何读书,读怎样的书,以及读书之后如何运用。
不求书中黄金屋,不求书中颜如玉,只求书中真知识,只求书外真实践。望大家都能从书中获益。
培根笔记读后感篇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笔记读后感篇六
舞台较之人生更受惠于爱情。因为对舞台而言,爱情有时是喜剧,有时是悲剧;但对于人生来说,爱情却总是招致灾祸,它有时候像一位塞壬(希腊神话中一种半人半鸟的女妖,她们用迷人的歌声引诱航海者,使之触礁毁灭),有时候箱一个复仇女神。世人也许注意到,在我们所记得的古今伟人当中,还从不曾有谁被爱情弄到疯狂的地步,这说明高贵的心灵和伟大的事业均可抵御这种愚蠢的激情。不过有两人得除外。
一是曾统治过半个罗马帝国的马尔库斯·安东尼,一是曾当过罗马执政官及立法官的阿皮亚斯·克劳狄;前者无疑是个耽溺女色的张狂之徒,但后者却是个老成持重的明智之人。由此可见,似乎爱情不但能钻进无遮无掩的心扉,而且(偶尔)还会闯入森严壁垒的灵台,如果守卫疏忽的话。伊壁鸠鲁有句糟糕的格言,即“对我俩来说,彼此就是一幕看不够的剧”(据塞内加《道德书简》第7篇记载,伊壁鸠鲁这句话并非对异性情人而言,而是对一位哲学家朋友而说)这话的意思箱是说,天生当凝神于苍昊及崇高万物的世人竟可以无所事事,只需拜倒在一尊小小的偶像跟前,使自己成为奴仆,虽不是像禽兽之类的口啄之奴,但仍然是眼眸之奴,而上帝赋予人眼睛本是为了更崇高的目的。
观察这种感情之放纵以及它如何对事物的本质和价值视而不见,那可真叫人不可思议。据此观察,无休无止的夸张言辞只适用于爱情,而不适用于其他任何方面,甚至亦不完全适用于下面这个警句,即“大大小小的恭维者相互间都明白,最讨自己喜欢的恭维者总是自己”,这说法尽管不错,但却肯定不能把热恋者也包括在内,因为与热恋者对所恋之人的荒唐恭维相比,在自傲的人也不曾把自己想得那般完美,所以古人说得好:爱情和智慧不可兼而得之。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甚至改变一生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而且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总认为培根是一个贪慕荣华富贵的虚浮小人,他为了名利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但通过读《培根随笔》一书,我才了解到了真正的他。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培根的随笔集,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导师,每当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时,总能为我点破玄机,柳暗花明,又见一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随笔》正是像这阶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雾,引领着人们向真理进发。
读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人的精神食粮,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
《论复仇》中培根说:”只有为国家公益而行的复仇才是正义的。“《论逆境》中培根说:”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会在幸福的边缘中被显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式在逆境中释放光辉的。“《论善良》中培根说:”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的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论友谊》中培根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很多事情来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如果有一位知心的挚友,人就可以安心瞑目了,因为他将承担你未完成的事情。《论读书》中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在这本《随笔》中,培根谈论了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话题,几乎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占据了重要地位,读之犹如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学者,作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培根随笔》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感触和收获,他的人生哲理启发了我,他所说的论是我们人生上的缺点和优点以及人生观。
在这本《培根随笔》中,培根写到了政治,宗教、友谊、艺术、性格、教育等话题,以及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谈及的问题有发人深省的见解的独特方式,那些发人深思的语句是培根的思想精髓,内容应有尽有,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内心世界问题。这些篇章中也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就比如说文中的”论嫉妒“,每个人都会有小小的嫉妒心,培根所写的嫉妒基本包含了大多数人以及所有人的嫉妒心。什么样的人容易招致嫉妒,什么样的人容易嫉妒别人。我也经常会有嫉妒之心。比如考试成绩发下来,没有其他人好,会闷闷不乐。而培根所说的:”从而刺激了他们,耿耿于怀“我会奋发图强,更加努力,争取下一次超过其他人。
比如文章中的”论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美,心灵美、外表美。她就像花一样,莲花的清高高洁,菊花的高尚,牡丹的富贵等等不要因为自己的丑陋而断定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并不是那样,也许外表丑陋但内心并不丑陋,有所长必有所短,上天是公平的,天底下没有哪个人是十全十美的。
那些容貌虽美的人多半是胸无大志平庸一生,但这些结论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也有许多容貌美丽且德才双优的人存在。除了人之美之外,还有自然之美和心灵之美。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她美丽的存在,只是每个人的审美角度和方式大不相同罢了。就算是人类再鬼斧神工也达不到自然创造本身的境界。每一次晚霞、每一次雨过天晴、每一次白皑皑的大雪等等,对于我们它们是千变万化的。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
《培根随笔》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让我懂得了,学到了如何去看待去面对人生的各个方面,是坦然面对是勇敢面对。
热恋者这一弱点也并非旁观者清,其实大多数被恋者也看得分明,除非被恋者与热恋者互相爱恋;因为这世上有条基本法则,那就是爱情总会得到报偿,要么得到被恋者的回恋,要么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由此可见,使人应当风多地提防这种激情,因为它不仅会使人丧失其它东西,而且会使人丧失自我。
至于会丧失其它什么东西,古代那位诗人在其诗中说得很明白:帕里斯更喜爱海伦,故而放弃了赫拉和雅典娜的礼物(据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与美之女神维纳斯互相争美,请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替她们裁决,三女神分别以财富、智慧和天下最美之女人行贿,帕里斯偏袒维纳斯而得美女海伦,遂引起特洛伊战争);因为任何过分过重爱情的人队会放弃财富和智慧。
爱情泛滥之时往往正是人们软弱之际,也就是在人鸿运高照或背运倒霉的时候,不过这后一种情况历来较少被世人注意;其实这两种时候都容易点燃爱火并使之燃得更旺,因而也可以说明爱情的确是愚蠢的产物。如果有人不得不接受爱,但却能将其摆在适当的位置,使之与人生的重要使命截然分开,那么这人就算那爱情处理得最为妥当。因为若让爱情干扰事业,它就会影响人的时运,使之无法终于自己的目标。
我不明白军人为什么都多情好色,想来这与他们都贪杯好酒一样,因为冒险生涯通常都需要享乐作为报偿。人之天性中潜藏着一种欲施爱于人的倾向,如果诗人不知是将爱施于某人或某几个人,那爱自然而然就会普及众生,从而使人变得高尚仁慈,像有时候见到的某些修士一样。
夫妻之爱使人类繁衍,朋友之爱使人类完善,但淫荡之爱则会使人类堕落。
培根笔记读后感篇七
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培根笔记读后感篇八
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如:“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狡猾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一个狡猾人与一个聪明人之间,却有一种很大的差异,这差异不但是在诚实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从《培根随笔集》的“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我最喜欢的就是《论美》,美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它包含着外在美和自然美。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光注重外在美,也要重视内在美。就如培根所说的:“美人底秋天也是美的”,外在美是不可能永远都有,但是内在美却可以。所以我们要把外在美与内在美结合起来,体现出一个人举止谈吐的高雅,心灵的纯洁。
培根笔记读后感篇九
船是注定要在海中颠簸的,而栋梁却必须是能立定脚跟的。
阅读《培根随笔》,获益匪浅,会发现自己曾经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完美的地方,也许是很多很多吧。培根笔下的优秀品质,如果全部汇集到一个人身上的话,那将会是一个美妙的人生。
这些都是我在书中学到的!
人是注定要在人生中颠簸的,而生活的强者却必须是能立定脚跟的。
培根笔记读后感篇十
培根是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当我翻开他的随笔时,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么短的文章能写出些什么道理来呢?可当我耐心读下去的时候,一点一点的惊奇慢慢蔓延在我的心头:他写的每一个字都好像有着自己的价值,每句话都好像在诉说着一个哲理。
在他的随笔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谈美》和《谈友谊》。
美,是自古至今人们谈论的永恒话题之一,而每一个人对于美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所以培根也写了一篇《谈美》。培根把美分为了内在美和外在美,他说:“论及美,容貌美胜过肤色美,文雅得体的举止美又胜过容貌美。”我想,在培根心中,外在美胜过于内在美,当一个人虽容貌不如人意的时候,他的德行举止却位于人上,那么,他就是美的。而现在更多的人只注重于外在美,用形形色色的化妆品把自己的外表包装的光鲜亮丽,但却不注重于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文明,那么即使他的外在如同仙子般美丽,那他也称不上是美的,所以,让我们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时,也注意提升我们的内心修养,让我们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培根随笔》如同一杯值得让我细细品味的好茶,读熟它,读透它,对我们的人生将不无裨益,也将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培根笔记读后感篇十一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培根笔记读后感篇十二
正如培根所说,我们其实并不是惧怕死亡本身,而是惧怕伴随死亡而来的种种一切。日益衰竭的器官,变得十分丑陋的容颜,不能进食的口腔,再也无法说出来的言语,倦曲的身体……都会让我们联想到别离的那一天,联想到永别,联想到死亡。而更突出的是,当昨天还在一个办公室同事,同个餐桌就餐,同一条小道上散步。仅仅一个夜晚,也许就是一瞬间,一个意外就可能阴阳两隔。那时候,我们对死亡是多么的憎恨和恐怖啊!
面对死亡——随风摇曳——梦里梦外面对死亡——随风摇曳——梦里梦外面对死亡——随风摇曳——梦里梦外面对死亡——随风摇曳——梦里梦外但是,岁月会让我们成熟,岁月会让我们坚强和伟大。只要我们回首人生时无所遗憾,我们也许就会平静的面对死亡,无论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还是我们自己。这就是“人生最好的挽歌,无过于当你在一种有价值的事业中度过了一生后能够说:‘主啊,如今请让你的仆人离去。’”(培根语)释意。
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在已步入老年人行列之后,对死亡已没有年轻时的那种忧虑和恐惧的心理。就是今年父亲在住院最严重最让人忧心的日子里,好象也没有太多的对死亡的概念。那个时候,只是想如果有能力,有办法改变或改善他的痛苦,就是最好的对他的回报和安慰了。所以,当看到年轻的护士为给他找血管注射,慢慢的从手背一直打到手腕的时候,就特别想有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给他注射,以减轻他的痛。而在这个过程中,与死亡无关。
有时候,想到安乐死。从内心真实来说,我赞成实行安乐死,无论是对我的亲人,还是对我自己。人的一生其实是很痛苦的,所以应该让善良的人们,让经历了诸多痛苦的人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快乐、安祥、平静的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
爱玩小聪明者,一般得实惠多多。许多小聪明的人,虽然没有特别能耐,也没有惊人业绩,却每每总能玩得让领导心花怒放。于是,升职、提薪、加级……便一一如期而至。
无论怎样,面对死亡,我肯定会无所畏惧。虽然,我会悲伤,但不会怕。
培根笔记读后感篇十三
《论求知》是一篇启迪人们增长学问,探求真理的文章。
我们现在读的课内书本,最终的目的是运用。
需要实践,使一门技艺。
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人的出生并不是什么都懂,因为知识不能靠遗传得到的。
需要不断地去学习,我们的精神和思想上虽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可以靠获取知识来改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知识是人一生的财富,要靠自己去求知,学到的东西都是属于自己的,要通过实践,把阅读的知识发挥到现实当中去。
因为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名言一直教育著我們要博学,来充实自己的人生,发挥个人价值,乃至对社会做贡献。
这一切一切都需要以知识來作扎实的根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444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