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回顾所学知识,还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出明智决策需要我们充分权衡各种因素。希望大家能从这些范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八年级物理融化与凝固教学设计篇一
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
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注意事项:
(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
(三)凝固。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
(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解释现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八年级物理融化与凝固教学设计篇二
由于这节课是学生动手探究操作,得出在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难以控制,并课堂40分钟时间不够充足,导致以往多次学生实验不太成功,那就为之后分析其科学规律设置了障碍,以致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无法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生听得还是一知半解。见到如此,我备课时调整了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究改成了演示,但虽然使用演示温度计,课堂能够容易调控教学进程,但是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前面几桌能够看见温度变化,但是后面同学还是不能读出温度计示数。但更重要学生不能观察到物态变化,不能调动学生自由参与其中科学探索乐趣。
今后的改进意见:
1、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最关健还是学生对实验完成效果,否则就无从谈起,但如何在40分钟不仅要求学生能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过程,画出图象规律,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组员之间配合协作能力要有很高要求。所以在课堂前就要省略实验操作过程,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
2、药品少量点,还要用适合温水加热,千万不能用热水和冷水。
3、观察数据后在书中表格图纸上绘制图线时,要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气氛,使小组每位同学都参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掌握好知识的效果。
4、在教学中做为老师定要先进行演示,发现其中操作方法和规律及实验改进方法,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容易调控学生实验进程,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
八年级物理融化与凝固教学设计篇三
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
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华。
d.熔化、升华。
八年级物理融化与凝固教学设计篇四
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
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
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为了观察它们的状态和温度设计表格。
思考:
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注意事项:
(1、)。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
(三、)凝固。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
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
(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解释现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八年级物理融化与凝固教学设计篇五
一、复习测评:
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8℃;b、37℃c、36℃d、35℃。
二、新课探究。
(一)引入课题:常见的物质有以互相转化,例如,,。
1、熔化:。2、凝固:
3、汽化:。4、液化:
5、升华:。6、凝华:
(二)新课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
3、设计试验和进行实验:
(1)参照课本图4.2-1,需要器材有:
(2)酒精灯的使用:严禁;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
能,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
(3)进行实验并数据记录:
(4)评估: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5)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6)归纳总结:。
1固体分为和。
2晶体:。
3非晶体:。
4熔点:;凝固点:,同一晶体的。
熔点凝固点(相等或不相等)。非晶体没熔点和凝固点,
5不同晶体的熔点,冰的熔点是,课本84页小资料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熔点最低的物质是。
6熔化时热(填吸或放)。
三、练习与提高。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d。海波和萘。
八年级物理融化与凝固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难点: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八年级物理融化与凝固教学设计篇七
熔化和凝固是两种重要的物态变化,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学习的基础上,加之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对这两种现象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材将其编排于《物质三态温度的测量》和《汽化和液化》这两节之后,《升华和凝华》和《水循环》两节之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既是对前两节知识、能力的巩固,又为学习后两节的内容打了基础。就本节内容的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1、知识与技能: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实验室现有器材基本能满足本节课所需实验器材。冰的来源,可由教师课前利用冰柜或冰箱自制,保存在保温箱或保温瓶中备用。相关知识的光盘、图片学校已配备。相关的投影片需教师课前自制。
实验探究——阅读分析——讨论归纳。
1、创设情趣,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情感,可以借助于播放教学光盘《水的故事》引入新课,教师板题:
2、讨论归纳: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熔化和凝固的含义。由于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汽化、液化等知识已掌握,所以采用讨论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3、探究冰、松香熔化时的特点:
探究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1)由于初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尚有限,因此,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尽量使问题的口径小一些,但又不能让学生的问题局限于教师设定的圈子内。
(2)组织学生猜想、假设时,要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使不同学生的不同猜想都能在全体同学面前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体现了面向全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3)实验设计。可引导学生自读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验探究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必须明确实验顺序,先做冰熔化实验,再做松香熔化实验,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器材,提醒学生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同时还要观察冰或松香的状态变化情况,并及时正确记录现象和数据。
(5)在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论证猜想假设,然后交全班交流。
4、总结归纳——形成规律。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画出冰和松香熔化的图象,然后打出冰、松香熔化图象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讨论冰熔化和松香熔化时温度的特点,以及吸热、放热的情况,并由此推理到一般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教师归纳板书。
5、自学训练[。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熔点、凝固点等内容,在实验探究和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学生已有感性认识,可设计一些自学题让学生自学后集体讨论,教师板书,以达到教学目标。
6、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阅读插图2—31,2—32,2—33,2—34,讨论本节末的想一想。
7、课堂练习。
(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室内,若室内温度为0℃,则冰____熔化,水____凝固(填“能”或“不能”);若室内温度高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若室内温度低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2)下雪不冷化雪冷。为什么?
(3)如图是某晶体放热凝固的图象,该物质的。
凝固点是_____,凝固时间为_____分钟,曲线bc。
段表示该物质处于______状态。
8、课后实践作业。
教材p41“”2。3。
八年级物理融化与凝固教学设计篇八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八年级物理融化与凝固教学设计篇九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高一物理重力教案(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内容的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八年级物理融化与凝固教学设计篇十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定义的讲解。
课堂小实验一:在日常生活中现象十分普遍,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课堂小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硬币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课堂小实验三:准备一个比较深的大鱼缸,里面放入几条鱼,让学生伸手抓鱼,并让学生谈一下感受.
实验结论: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由实验得出的定义.
(二)的一般规律。
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介绍教材图6-2所示实验仪器,然后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照实验讲解哪些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哪些角是入射角、折射角,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反射光线略作说明.
图6-l。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c.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
d.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
e.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写出板书.
(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的讲授。
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回答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
(四)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用动画演示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3.教学总结。
对于现象和它的初步规律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不要进行定量的分析,但可以稍加介绍.注意实验教学在本节讲授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物理融化与凝固教学设计篇十一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3.通过实验、比较,进一步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会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对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理解。
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电源(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多媒体。
教学流程:
根据我校课堂教学模式“1311”,制定以下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实验原理:p=ui。
2.实验电路:
3.实验结论:
u实u额p实p额较亮,
灯泡的亮度与灯泡的实际电功率有关。
八年级物理融化与凝固教学设计篇十二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吃力,如何把本学期的课程上好,让学生学好就成为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心。我根据上学期的期末成绩分析情况制定了工作计划。二、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验能力,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2.更新教学观念,钻研教材教法,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继续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
教材分析: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一些基础较好、思维灵活、接受性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成绩较好。另一些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认真做笔记,课前没预习,课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的独立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这方面女同学较多;还有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上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方面的提高。针对以上各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成绩。五、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因此,本学期开学起,就要很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加大备课力度。备课备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不好,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那堂课教师所授知识。
4、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5、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
6、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六、教学进度:
周次。
内容。
第1周7.1力7.2弹力7.3重力单元复习第2周单元检测与讲评。
第11周10.1浮力10.2阿基米德原理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
用单元复习。
第12周11.1功11.2功率11.3动能和势能11.4机械能及其。
转化。
第13周12.1杠杆12.2滑轮。
12.3机械效率单元复习第14周复习备考。
大金店二中。
2019.2.21。
八年级物理融化与凝固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的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图示、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中较好的地方:
教学过程安排合理,知识脉络清晰,重要知识点有强调。讲课语言清晰,较有亲和力。
教学中还需改进的地方:
教学过程中有时候语言不精简,或欠科学性。讲课过程中有些紧张,不能按照备课的内容讲下来。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在学生所学知识的衔接上,比如: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其中的一个分力等暂时讲不清楚的内容的解释和过渡不是很好。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不能一下讲清楚,我应该鼓励学生进一步自学,也可以培养其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八年级物理融化与凝固教学设计篇十四
1.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
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华。
d.熔化、升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420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