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具备条理清晰、语言简练、操作性强的特点。编写教案时,要注重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及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提高教学效果。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经典的教案范文,供大家交流学习。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根据经验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2、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材料提供:ppt、图片。
活动流程:
一、经验回忆。
——这是什么?
——你们爬过山吗?
——爬很高的山你会有什么感觉?(幼儿各自交流经验。)。
二、故事欣赏。
1、——认识他吗?
2、——他叫“愚公”,在这里有一个关于“愚公”的故事,请你去看一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故事,在书的旁边有一张记录纸,如果你有问题或看不明白的可以用最简单的标记或图画记录下来,等会我们一起讨论。
3、完整阅读图书。
4、——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5、结合记录纸一起讨论问题,进一步理解故事。
6、——你从愚公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本领?
小结:愚公年纪虽然很大了,但是他有顽强的精神,遇到困难能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做事有始有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7、——现在科技很发达,如果你是愚公,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
三、绘画分享。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用绘画简笔画的方式进行大胆表达。
活动效果及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语言故事,我在设计本活动时引导幼儿从情感、态度上去感受故事,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故事的魅力所在,幼儿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表达观点,特别是记录问题环节,孩子们问题很多,记录的效果也不错,不仅培养了幼儿动手的`能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问题意识,激励幼儿善于思考、善于表达,这比老师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去理解故事要好得多。在幼儿想象环节,更是对幼儿能力的挑战,回归孩子的d生活,让孩子从生活中去思考、去想象,逐步帮助幼儿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篇二
1.学会本课的3个一类字,认识1个二类字。
2.了解4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知道这4个成语的内在含义。
3.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研究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一类字,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书、成语词典、课件等。
【教学过程】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四个成语,都是什么呢?(刻舟求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完璧归赵、狐假虎威),说一说这些成语的含义。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四个成语。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愚公移山)
1.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领读。(声音洪亮)
3.齐读。
1.根据预习情况,请学生讲成语故事,任选一个成语即可,其他的同学还可以进行补充。
2.根据所讲故事,总结理解成语含义。
(1)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4)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盗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3.谁能说一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区别。
4.课件出示填空题。
(1)我们做事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有( )的精神。
(2)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 )。
(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 ),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4)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 )啊!
(5)我等妈妈出去了,偷偷地开了电脑来玩,没想到( ),爸爸却提前回来了,抓了我个现形。
1.自学生字“矛、盾、掩、盗”。书写、扩词。学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测。
2.指导书写“矛、盾”,让同学们讲一讲哪个字容易写错,强调“矛”的字形,注意撇不要落下。
1.成语接龙:
愚公移山—山穷水尽—尽人皆知—知书达理
伯乐相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轻心—心直口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
2.成语扩展。
(1)阅读课后的成语,想一想这样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
(2)看看老师带来了哪些成语朋友。
课件出示:
有人物的成语:
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毛遂自荐 孟光举案
有反义词的成语:
七上八下 颠倒黑白 颠来倒去 是非分明
有动物的成语:
狐假虎威 马到成功 鸡鸣狗盗 狗急跳墙
同学们,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妙趣横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1.书写一类生字。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长矛)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盾牌)渔翁得利。
掩耳盗铃(掩盖)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故事》的第二课时。本课一共有八个成语组成,其中有两个八字的成语,其余的都是四字成语。个别成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比如“愚公移山、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的课前预习,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本课的成语故事,所以在课上讲成语故事的时候,学生积极踊跃,抢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回答问题而失落、生气。当其他学生讲成语故事的时候,他们听得特别认真,时不时还会补充。通过成语故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成语的含义。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2.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本课的生字学习是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通过借助书中拼音、字典、工具书来自主完成。这节课一共需要学习四个生字,“矛、盾、掩、盗”。字的音、形、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教师只需要课堂检测就可以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多讲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学生比较容易弄混淆,就可以多做讲解,多做练习,来帮助学生区别,以便正确使用。
3.课外拓展,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兴趣。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拓展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比如带有人物的成语、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兴趣盎然。同时,有些学生还可以列举出其他这样的成语,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包建新.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10.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投影片、教学挂图。
:2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5)说说这三则成语分别讲了什么故事。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1、用钢笔描红、临写。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还记得是谁的名言吗?)。
1、“真人”是指什么样的人呢?(实事求是,说真话,做实事的人)。
2、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后,你认为这三则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不是“真人”呢?为什么?
(楚国人和南郭先生不是:说假话,做假事。张僧繇是:说真话,有真本事)。
过渡:这节课我们先深人地认识一下这两个做假之人。
(一)读课文画出能看出他们“假”的词句,说说如何看出来的。
(二)交流如何从具体的词句看出他们的假的。
精读《自相矛盾》。
1、你如何看出“假”的?
(1)“什么矛”、“什么盾”;(指任何的矛或盾,包括自己的吗?)“戳不穿”、“能戳穿”(一会儿说自己的矛戳不穿自己的盾,一会儿又说能戳穿)。
小结:是啊,像这样语言前后不一致,相互冲突,用书上的词说就是——自相矛盾(齐读)。
(2)“夸口”:什么叫夸口?(吹牛、大话、假话)那你就来吹吹你的矛和盾吧。(感情朗读)。
2、他为什么要说假话呢?结合他的职业谈谈。(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
(1)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是的,在热闹的集市上,好好地宣传一下自己的商品,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来买,赚到更多的钱。你现在就是那楚国人,快来夸夸你的矛和盾吧。(感情朗读)。
(2)以书为盾,以笔为矛,再现当时的情境,表演读。自己练习、指名读、推荐读。
(3)同学们听了他的宣传,你们动心了吗?打算买了吗?为什么?(这不是骗人吗?怎么可能呢?)嗯,他周围围观的人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没有直接指责他骗人、吹牛,而是采用反问的方法,让他自己认识到错误。谁来反问一下他呢?(指名读)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太可笑了啊,还要读出一种嘲讽的意味呢。(再指名读)。
3、说假话的结果怎么样呢?看图说说。(急得满头直冒汗,有口说不出话来)这句是书中说的——张口结舌(板书)采访一下:老板,你怎么不回答人家的问题啊?(如果我说能戳穿,那么我的第一句就是骗人的了;如果我说戳不穿,那么我的第二句就是骗人的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啊)。
小结:他真是左右为难啊,谁来用朗读给我们展现一下他尴尬的样子呢?(指名读)。
4、分角色表演读(只说台词、加上动作和表情,不读旁白)。
5、看到楚国人因说话自相矛盾而落到如此下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6、如果让聪明的你来帮他卖矛和盾?(我就是那个楚国人我知道错了,请问我该如何去推销我的矛和盾呢?)。
7、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人或事呢?
1、你怎么看出他做假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指名读)。
(2)“每当。。。。鼓。。。按。。。装。。。。”:对于南郭先生的这种表现我们一般会用什么词来讽刺他啊?(装模作样、装腔作势、不懂装懂。。。。)。
2、他为什么要做假呢?读读课文,找找相关的句子,想想看。(想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想不劳而获。。。。)。
指名读,读好“居然”、“一样多”
3、做假的结果怎么样呢?为什么?
(1)开始成功了。
怎么知道的呢?找出有关的句子谈谈。
抓“许多人一齐吹”(a会吹的人多,一两个不会吹也注意不到,听不出来b南郭先生装得像)。
指名读,读出齐宣王的特殊喜好。
(2)后来失败了。
a怎么知道的?为什么会失败?找找有关句子谈谈。
抓“一个一个地单独吹”,读出齐宣王和齐湣王喜好的不同。
b你要是南郭先生听到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个单独吹会怎么想?(那还不露馅啊,我一吹大王就知道我不会吹了,那可是欺君大罪啊,我还是溜吧。)。
看图,你们看那些乐师都排着队等着单独吹给齐湣王听呢,而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生齐读)“只好”有种无奈啊,再读。
4、看着南郭先生狼狈逃走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呢?(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只靠弄虚作假。)。
5、那么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人或事呢?(齐读齐背课文、假冒伪劣商品。。。。。。)。
小结:生活中,滥竽充数不仅用来比喻像南郭先生这样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中充数的人,还用来比喻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的事。
让我们再来齐读一下陶先生的名言,把它铭记在心,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吧。(齐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认识“真人”张僧繇)。
1、说说你眼中的那个楚国人和南郭先生。
2、谈谈对成语“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理解。
1、如何看出他是“真人”的?找出有关词句谈谈。
b“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好神奇啊,一眨眼画上的龙竟然真的活了!谁来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神奇啊?(指名读)。
一下这份神奇吧。看到此情此景你会说些什么呢?游客会怎么惊叹?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过渡;张僧繇的“真”不仅仅表现在这儿,和南郭先生比他还表现在哪儿呢?读读前面的内容。
(2)“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画技高超,有真才实学)指名读。最能体现他高超的画技还是后面的什么呢?(齐读:大家一再要求。。。。。。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2、做真人的结果如何呢?(令人佩服)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三、三则成语故事学完了,你能用一两句简短的话谈谈你的收获或感想吗?能总结出陶行知先生一样的名言更好。把它写下来,当作人生的座右铭。
四、让我们把《画龙点睛》的故事铭记在心里,在今后的人生中争做一个张僧繇这样的“真人”吧。练习背诵《画龙点睛》。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篇四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
坚持。
成功。
的。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愚公移山的。
成语。
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坚持不懈。
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
愚公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两座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进出家里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愚公突然对家人说:”我们全家一起。
合作。
把挡在门口的两座大山移开让门口的路可以直通到外面的大路上你们看好不好呢?”儿子和孙子一听都点头赞成说:”好呀!好呀!”。可是愚公的妻子却摇摇头说:”不可能的你连搬一个土丘的力气都没有还想搬移大山!就算你搬得动那些挖出来的泥土石块你要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愚公和孩子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那有什么困难的!我们可以丢到海里面去呀!”
第二天开始,愚公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个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愚公的邻居京城氏和她的小儿子,也兴致勃勃地帮愚公一起做着移山的工作。这时候,有一个叫作智叟的老先生,忍不住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让你搬到你死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开来的!”
愚公听了他的话,笑笑说:”智叟,你才糊涂呢!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只要我们搬掉山的一层,就少一层,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山神和海神知道愚公要移山的事情,害怕愚公一家人永不停止的搬下去,会把山搬光,把海填满,就跑去告诉天神,天神一听:”嗯!这个愚公真是有恒心呀!我来帮帮他吧!”天神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不再挡在愚公家门口了。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篇五
愚公移山,后用为知难而进,有志竟成的典故。
【近义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始终不渝、坚持不懈、精卫填海、百折不挠、百折不回。
【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头无尾、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一蹶不振。
众人纷纷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湾上一位叫作智叟的老头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铲平,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智叟没有话来回答。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不停地干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篇六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篇七
1、在理解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2、通过多种形式巩固所学过的成语,激发幼儿对中国丰富的语言文化的兴趣。
3、丰富幼儿的语言,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1、一至十中文、阿拉伯数字卡;图书、成语字卡若干;
2、表情类、动物类成语图卡若干。
3、油画棒、白纸。
1、幼儿选择一本图书,提问:你选择的是什么图书?它的价钱是多少?
2、请幼儿按从最便宜到最贵的价钱顺序给书排序。
3、引导幼儿复习一至十的成语。
每两个幼儿为一组选择两张图片,组成一个成语。游戏进行2~3次。
1、幼儿边看大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
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寓意,教育幼儿遇事要灵活。
4、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启发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1、动物类
2、表情类
3、其他
1、教师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2、个别幼儿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目标:
1.通过欣赏课件,理解成语故事“守株待兔”的内容,知道不努力付出是不会成功的。
2.能根据故事课件大胆提问,并用丰富的语言进行表述。
3.产生对学习成语的兴趣。
准备:
网络故事动画片,“守株待兔”字卡,甘萍演唱的歌曲《守株待兔》。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动画片,这个动画片有点特别,只有图像,没有声音,所以小朋友要认真、仔细地看。
(教师简洁明了地提出观看动画片的要求,将幼儿的注意力直接指向了故事动画片的图像。)
1.欣赏无声故事动画片第一部分(从开始到农夫天天站在树下等),提出疑问。
师:看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1)幼:为什么这只兔子会撞在大树上?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呢?
(个别幼儿提出问题后,教师积极回应,并将问题抛给全体幼儿,鼓励幼儿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幼:有可能兔子的眼睛瞎了,看不见。
幼:有可能它不会急转弯。
幼:也许后面有猎人在追它。
幼:有可能它没来得及停住。
幼:也许它奔跑时没有看前面。
幼:还有可能它今天太高兴了。
师:兔子自己撞在树上的事情会不会天天发生?
幼:不会,只会难得发生一次。
幼:今天是碰巧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师(小结):这样不会经常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说是偶然的事、碰巧的事、难得的事。
(教师抓住幼儿心中的困惑,以追问的方式呈现核心问题,引导幼儿想象、推理,为更好地理解成语故事作了铺垫。)
幼:表示白天过去了,又到了晚上。
幼:就是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幼:过去了很多天。
(3)幼:为什么这个人要一直站在树旁,别人叫他去干活他也不去呢?
师:就是呀,这是为什么呢?
幼:因为他还想等兔子来撞树。
幼:因为他太想吃兔子肉了。
幼:兔肉太鲜美了。
幼:因为干活很辛苦。
(4)师:老师也想问一个问题,如果农夫一直这样等下去,田里的庄稼会怎样?
幼:他不去给庄稼除草、浇水、施肥,庄稼会死的。
幼:他的田里会长许多杂草。
幼:别人丰收了,他家的人却要挨饿了。
(教师及时在幼儿的疑问中捕捉宝贵的教学资源,并以学习同伴的身份参与提问,既提高了幼儿提出问题、大胆表达自己见解的积极性,又将重点问题提炼出来,吸引幼儿深入探索,有利于幼儿逐步形成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习品质。)
2.欣赏无声故事动画片第二部分(故事结束部分),再次提问。
师:故事看完了,你现在有什么话要说?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教师再次为幼儿创造提问的机会,有助于幼儿对完整的故事进行梳理、剖析。)
幼:农夫原来很胖,现在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瘦呀?
幼:因为过了一年,他变老了。
幼:他只想天天捡便宜。
幼:他太想吃兔子肉了,可是那天是碰巧发生的,后来没有兔子再撞死,他就再也没有吃到兔子肉。
幼:他家的庄稼也死了,他没粮食吃了。
1.提出观看要求。
(幼儿带着问题完整欣赏有声故事动画片,既能加深对故事内容的解读,又能提炼故事的内涵。)
2.讨论、交流。
师:你觉得农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幼:他是一个懒惰的人,不想干活,只想捡便宜。
幼:他是一个很傻的人,以为兔子天天会来撞树。
幼:他嘴巴很馋,天天想吃好东西。
幼:他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以为会等到第二只、第三只兔子。
师:生活中有没有像农夫这样贪吃的、偷懒的、傻傻的人呢?
1.引出成语“守株待兔”。
师:你们喜欢听这个故事吗?一个懒惰的农夫天天守候在大树旁,傻傻地等待着兔子来撞树,这个故事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呢?就叫“守株待兔”。
(教师边用动作表演,边用语言介绍“守株待兔”的意思,能让幼儿直观地理解成语的意义。)
2.幼儿完整观看动画片,学习成语“守株待兔”,可边看边用动作表演。
3.欣赏歌曲《守株待兔》。
(歌曲旋律欢快,歌词诙谐,充满了讽刺味,将一个懒惰、贪吃的农夫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有助于幼儿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视角加深对成语故事的理解。)
4.引发幼儿进一步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
师:“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成语是我们中国语言中特有的一种词语,许多成语都像“守株待兔”一样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知道的成语会越来越多。你们的爸爸妈妈就知道许多成语。今天回家请每个人学一个成语故事,并请爸爸妈妈写下来。明天你们做小老师,把自己学到的成语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让幼儿回家学习一个成语故事,然后做小老师讲给小朋友听,这一任务既满足了幼儿学习成语的需求,又让他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篇八
【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列子·汤问第五》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释读】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典故】: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篇九
《列子·汤问第五》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篇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成语故事三则》教学设计。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二教时
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三则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第一教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成语故事三则》教学设计》。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教时
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篇十一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盾画龙点()()充数张口()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3.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篇十二
战国时楚襄王不理朝政,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就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就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就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就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于就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错,秦国就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就是根据上面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篇十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
受到启发教育。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篇十四
“叮零零……”愚公家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愚公妻子赶忙抓起电话:“喂,请问您找谁呀?”“我是环境保护部部长,请你赶快叫你们家愚公接电话。”“啊?你找他?”愚公妻子既惊讶又不解,“他现在正在去渤海的……”愚公妻子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听见听筒里传来“嘟……嘟”的声音。她也纳闷:“那个焦急的声音找我丈夫干吗?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而就在此时,愚公和他的子孙们正挑着沉重的石块步履蹒跚地往渤海方向前进。忽然,从身后飞来了一架直升机,在愚公头顶上空盘旋了一圈后,缓缓降落。随即从飞机上走下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人,快步走到愚公面前,问道:“请问您就是愚公吗?”愚公抱着百般疑惑回答:“正是本人,有何贵干?”中年人确定了身份之后,就递给他一个印有许多公章的红头文件说:“我是环境保护部部长,请您看完这份文件之后作出明确表态。”愚公惊讶地接过文件,粗略地浏览了一遍,大发雷霆:“什么?不让移太行、王屋二山?这绝对不行!”愚公被气得脸色铁青,气喘吁吁。他的子孙也在一旁反对,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大家静一静!”部长拉着愚公的手耐心地说:“老人家,您别急,我们都知道您移太行、王屋二山是为了山两侧的居民幸福,但您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什么问题?”愚公不高兴地说。“人类的生存问题!”部长故意调高声调,一字一句地说,“太行、王屋二山山上有许多的野生动物,而且大部分都是国家保护动物,您如果把山移走了,它们到哪里去生存?”部长看着愚公,只见他茫然若失,不知如何是好。部长看准时机,继续滔滔不绝地往下说:“太行、王屋二山上的温带森林每年可以制造大量氧气,如果山一旦被移走,必将打乱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果要想解决太行、王屋一带居民的交通问题,只能另寻他路。”“还有什么办法呀?”愚公急切地问到。“据地质学家勘探,太行、王屋二山有丰富的煤铁等矿物资源,我们可以将资源开采出来,再挖一条隧道,在隧道里修一条铁路直达汉阴,另外还要在山上修建几个自然保护区,这样做既解决了交通问题,又合理利用了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可谓一举三得!”愚公听完后不禁拍手称快,高兴地翘起大拇指说:“妙哉!妙哉!还是领导人高瞻远瞩,能想出如此锦囊妙计!”
半年后,太行、王屋二山开辟出一条长长的铁路直达汉阴,大山两侧的居民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教案篇十五
这句成语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
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公元2),曹操率军南下。周瑜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两年后周瑜病死,终年35岁。
周瑜不但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精于音乐,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
据载: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几杯酒,有几分醉意了,也能听出那怕是很细微的差错。每当发现了错误,他就拿眼睛看一下演奏者,示意他演奏错了。因此,当时有句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伸出“顾曲周郎”这句成语,指歌曲评论家、内行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382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