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核心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编写教案要注意灵活性,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以下是一些教育专家对于编写教案的建议和指导。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篇一
艾超9012108007教学思想: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方向上,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具体则为帮助学生较深入的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的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化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的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
第三: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和生物绘图等技能,且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章:走进细胞: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区别和联系,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的过程。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i,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内容中,糖类和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教学中应该重点讲解。同时应该注意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教学媒体,提高直观性,更有利于教学。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结构和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介绍降低反应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与特性;细胞的能量atp,来源,和光合作用的联系。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主要介绍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增殖是重点,尤其是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由于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过程可以借教学媒体,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细胞的分裂分化等既是前面细胞知识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为必修二的学习做好了基础,需要加强基本知识的理解。教学方式:本学期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应该借用教学媒体,加大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章:走进细胞(5课时):科学家访谈:(1课时);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9课时):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课时);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8课时)。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2课时,1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3课时,)课时为实验课)。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2课时,分组学习,让学生自己制作细胞核模型)。
期中复习:(1课时)。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5课时)。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2课时。1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课时)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10课时)。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4课时,2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1课时)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2课时)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2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6课时)第1节细胞的增殖(3课时)第2节细胞的分化(1课时)。
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1课时)第4节细胞癌变(1课时)期末复习(2课时)。
教学评价:主要根据学生本学期的课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时的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与优秀课堂学习,进一步提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篇二
(共七章19节,课堂实验2个,课后实验2个,探究实验2个,模型建构2个)。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课堂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建构:制作dna双螺旋模型)第3节dna的复制。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探究实验: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染色体变异(课后实验:低温诱导植物体细胞数目的变化)第3节人类遗传病(课后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探究实验: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篇三
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激情澎湃、气势昂扬的演讲稿。20世纪50到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从中可见,本文体现的自由、平等观念及为自由而进行和平抗争的呼唤则是教师应该重点推敲的内容,从背景入手,逐层点拨,最终突出教学的重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篇四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篇五
教材分析:
本小节主要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而且教材在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的化学组成。
2.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对dna分子直观结构模型的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dna的结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学难点: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难点突破方案:
1.用直观模型进行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结构组成的动态过程。
3.总结典型碱基计算规律,配合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
分子的直观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dna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那么我们今天就首先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dna的相关内容。
1.名称: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双链结构。
2.组成元素:c、h、o、n、p。
3.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如下图)。
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n碱基:a、t、g、c,碱基不同则脱氧核苷酸的种类不同。
二、dna分子的结构(该部分主要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简介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这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分子的结构。
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
结构: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苷酸组成dna分子的过程。
具体过程用ppt展示。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三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1.多样性:由于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所以dna分子有多样性,由n对碱基组成的dna分子中,dna分子的种类为4n.
2.特异性: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碱基顺序。
3.稳定性: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后用氢键连接两条链,所以具有稳定性。
教学总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总结、概况!
课下作业。
完成学案上相应习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篇六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重点:
1.减数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而非有丝。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减数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后继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根据有丝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因此减数无细胞周期。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全过程,加深对减数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什么是减数?学生分析进行减数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减数)的过程与特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篇七
这篇课文可讲的东西实在是太多,而时间只有一节课,如果面面俱到,什么都讲,那么最终的结果只可能是浮光掠影,面面俱不到。所以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把切入点放在本文体现的自由、平等观念及为自由而进行和平抗争的呼唤上,从背景入手,逐层点拨,最终突出教学的重点。
2.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关,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次开课,听课的老师很多,学生难免有些紧张,所以一开始我播放了学生所熟悉的一首英文歌曲ihaveadream,缓和气氛,活跃课堂,并自然而然地导入到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探究学习中。
3.把教师的“给”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是今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这堂课,我虽然设计了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归纳方法,但教师“给”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追求永远在路上,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一定会越来越成熟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篇八
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导入:近年来,关于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研究,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其中细胞的分化与生物发育有密切关系,细胞的癌变与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的癌症有关,细胞衰老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寿命有关。下面我们一起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一)细胞的分化概念和意义。
提问:一般多细胞生物体发育起点是什么?(回答:受精卵。)。
提问:受精卵进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回答:有丝分裂。)。
提问:有丝分裂后,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回答:相同。)。
提问:那么,什么是细胞分化呢?(要求学生举例回答。)。
提问:细胞分化在什么时候达到限度呢?(回答:胚胎期。)。
提问: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什么?(回答: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概括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引出细胞的全能性。)。
(二)细胞的全能性。
进述:观察植物细胞培养完整植株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由胡萝卜韧皮部分离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经过分裂和分化又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说明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有发育的潜能,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
(三)细胞的癌变。
讲述:讨论第二个问题——细胞的癌变,癌细胞几乎人人都有,这并非危言耸听,病理学家经过大量尸体解剖和病理检查后发现,死亡原因虽然不同,但几乎每个人的体内都能检出癌细胞。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体内癌细胞很少,尚未形成癌肿。
提问:常听说的癌症有哪些?(回答: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大肠癌、白血病、食道癌、恶性淋巴瘤、卵巢癌…)。
提问:癌症的危害是什么?(回答:癌症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报道,我国每年新发现的肿瘤病人约100万左右,在全球因为癌症,每年夺去大约600万人生命,并把1000万人置于死亡边缘。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肿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提问: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种类?(回答:物理的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化学的砷、苯、煤焦油等,150多种肿瘤病毒。)。
提问:癌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回答:在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致癌基因被激活。)。
总结癌细胞及其特征,人体细胞产生癌变的原因以及预防癌症的三级防治措施。
(四)细胞的衰老:细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
学生阅读"细胞的衰老"。
提问:人体头发变白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总结: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提问:那么如何使变白的头发再变黑呢?(回答: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染发等。)。
讲述:总结细胞衰老的特征以及细胞衰老的原因。就如何提高酶的活性以及染发对人体的危害等加以解释。
小结:要求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细胞的全能性,了解什么是癌细胞、癌细胞的特征、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和癌细胞形成的原因,以及癌症的预防,了解细胞衰老的特征和细胞衰老的原因。真正明白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篇九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篇十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1、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ch—coo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5、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篇十一
本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小故事,学习科学家——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且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通过红绿色盲家系图谱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学习态度。
3.在了解常染色体遗传及伴性遗传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近亲婚配对人口素质产生的危害,更好的理解国家为何要禁止近亲结婚。
(一)教学重点。
1.遗传系谱图的识别和判断。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二)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总结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教法: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导入:在学习《基因在染色体上》解释摩尔根试验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有关伴性遗传的知识,因此,在开始进入本课题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说明了说明?(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什么染色体上?(性染色体——x染色体上)。
果蝇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与前面所学的其他性状的遗传有什么不同之处?(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在这基础上,教师可导出“伴性遗传”的概念——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就叫做伴性遗传。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然后导出:通过研究红绿色盲来学习伴性遗传特点是本节课的主干线,为了了解人类红绿色盲,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示几幅有关测试红绿色盲的图片,让学生判断一下自己是否属于色盲患者,并简要指出红绿色盲对于人类本身造成的危害,引出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
教师讲述:在我国,男性患者的比例高达7%,而女性患者只有0.7%,为什么男性色盲的发病率远大于女性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习新课。
新课学习。
1.简单地介绍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呈现的英国著名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篇十二
1.施莱登与施旺的称谓的区别。在讲细胞学说时,学生常将植物学家施莱登与动物学家施旺的称谓混淆。我就告诉学生施莱登的“莱”字上有一草头,“草”乃植物也,故其为植物学家。这样学生就马上把两者的称谓记住了。
2.支原体无细胞壁,衣原体有细胞壁。常见的原核生物中只有支原体没有细胞壁,但学生常将支原体和衣原体混淆,搞不清两者谁有谁无细胞壁。我就对他们说,“衣”原体就像穿了一层衣服,因此衣原体有细胞壁,支原体也就无细胞壁了。
3.常见的七种微量元素。可采用谐音记忆法,“甜梦童心盆沐浴”即“fe、mn、cu、zn、b、mo、cl”七种微量元素。
4.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采用联想记忆法,“苏赖甲、本色亮、洁异亮”,想象出意义:苏赖(人名)的指甲,本来颜色就亮,清洁之后异常亮了。即“苏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八种氨基酸。
5.细胞有丝分裂五期的变化特征,多而零碎,直接记忆难度很大。可以把各期的变化归纳为一句口诀,借助口诀记忆。间期:“复制合成暗准备”,意为在间期细胞表面没有变化,但实质上在进行染色质复制,包括了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为分裂期作物质上的准备。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意为在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纺锤体及染色质变成染色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意为到中期,染色体不再缩短变粗,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并整齐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意为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裂成两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实现平均分配。
末期:“两消三现生二子”,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回染色质,核膜、核仁重现,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把一个细胞分隔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中归纳为“两消两现生二子”,因为不会出现细胞板了)。
6.滤纸条上四色素带记忆。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时,滤纸条上会出现4条色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可用概括记忆法,概括为“胡黄ab”四个字记住。
7.神经纤维静息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学生很易跟“内正外负”混淆。可采用联想记忆法,联想“内含丰富(负)、外树正气”这句话,从而记住“内负外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篇十三
1.能用稳态与平衡观,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2.通过分析体液免疫的动画,运用总结与归纳的方法,得出体液免疫的过程。
3.根据体液免疫的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通过本节学习,感受人体的奥秘。
重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提问: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被病原体所包围,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未感到不适,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复习人体的三道防线,由第三道防线引出体液免疫,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体液免疫的三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体液免疫过程flash动画,提问:体液免疫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自主思考。
(体液免疫划分成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2.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描述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过程吗?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同桌交流。
教师就三个阶段依次提问学生,教师补充强调。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另外,少数抗原会直接刺激b细胞。这一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应阶段。b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抗体,这就是反应阶段。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生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处理消化,这就是效应阶段。)。
3.认识二次免疫。
教师提出问题:生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一般终生不会再次患上这种病呢?与哪种细胞有关?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补充讲解。
(记忆细胞,它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对抗原的记忆可达数月甚至终生。当遇到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生出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快速消灭抗原。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二次免疫。它比初次免疫反应更迅速也更强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较为完整的体液免疫的概念。
(体液免疫,就是发生在体液中,靠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免疫方式。)。
(三)巩固提高。
布置任务:画体液免疫的概念图。先独立构建概念图,完成后组内互相修改完善,之后选优秀作品展示,并让学生归纳体液免疫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天花病毒从空气侵入人体并被抗体消灭的整个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篇十四
答: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答: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答: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答: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答: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答: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答: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答: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答: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答: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答: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答: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详案篇十五
在生物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268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