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心得(模板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7:50:03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模板22篇)
时间:2023-11-19 07:50:03     小编:BW笔侠

写总结是一种对自己的一种负责和尊重,也是对他人的一种交流和分享。怎样规划时间,高效学习?总结是思考和反思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总结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划线字。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便要还家()。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小题3:翻译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题1:类通“邀”邀请。

小题1:c。

小题1:村里的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c中“并”是“一起”的意思。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

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其如土石何。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志:做标记。

【小题3】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三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四

阅读文言文段,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起首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2.一个“忽”字,透露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第二段主要写什么?写山的小口与后面什么文字呼应?同后面的描写有什么关系?

4.寥寥数语,写________写________,笔墨间洋溢着一种________的情绪,展示着桃花源里_________的景象。

5.为何“大惊”?

6.谁问的?谁答的?

7.“叹惋”的内容你能想像吗?

8.“不足为外人道”,担心什么?

9.文段中划线的两个“志”,用法相同吗?

10.为什么“不复得路”,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11.最后这段是不是多余的?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渔人偶逢桃花林)。

2.惊奇.惊喜的心情。

3.写源内外景色及人们的生活,写小山口为后面的豁然开朗,源中美景作铺垫。

4.景物人物惊喜欣喜和平、富足、快乐。

5.因为源中人几百年未见到过“外人”

6.源中人问渔人答。

7.“略”。

8.(要点)美好生活不愿被破坏。

9.前一个是动词,作标记;后一个是名词,标志。

10.(要点)因为源中景物生活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本不可寻,(学生能各抒道理都可以。)。

11.由学生说道理,理由同上题同。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桑竹之属()。

(2)具答之()。

(3)乃不知有汉()。

(4)处处志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1.(1)类(2)详细(3)竟然(4)作标记。

2.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渔人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从秦至晋这段历史上发生的事。

4.示例: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下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5.示例: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上述语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陶渊明是______(朝代)田园大诗人(2)。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有括号的是加点的)(3)。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上述语段理解有误的是_______(3)。

a.皆叹惋写出村中人为自己不知道外面的世事变迁而惋惜。

b.皆出酒食一句充分表明村中人生活富足而又热情好客。

c.村中人的自述表达了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d.不足为外人道也道出了村中人希望保持宁静生活的心声。

【小题1】(2分,每空1分)桃花源记东晋(晋代)。

【小题1】(3分)其余的人又各自把他请到自己的家里。(复、延、其)。

【小题1】(3分)a。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选贤与能()。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小题2】。

【小题3】。

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4】。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源中人“皆叹惋”,你认为他们因何而“感叹惋惜”?(2分)。

(2)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绘得“大同”社会有何异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小题1】。

(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3)选贤与能(同举推举)。

(4)盗窃乱贼而不做(兴起)。

【小题1】。

c

【小题1】。

(1)(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指导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2)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小题1】。

(1)桃花源中的人为桃花源外世道的变迁、百姓生活的苦难以及战乱不断的世道而叹惋。

(2)同:物质上富有精神上文明、和谐,如关爱子女,孝顺老人,勤劳耕作,和平相处等。

异:用自己的话或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

世外桃源:土地平旷……怡然自乐。或环境优美,风尚纯朴,热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谐相处。

大道之行:老有所终……己。或:人人都得到关爱,人人安居乐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八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a.选贤与能神情与苏、黄不属b.外户而不闭月色入户。

c.具答之天下之伟观也d.问今是何世是日更定。

(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林尽水源。

l.b(b.均为“门”。a.推举;和。c.代词,指代桃花源人所问问题;的。d.表示判断;这)。

2.(1)交错相通(2)通“邀”,邀请。

3.(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

(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大同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5.示例一:矛盾。桃花源的人自“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世隔绝了几百年,很难想象他们的服饰、装束居然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示例二:不矛盾。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作者说这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有特别用意,意在表明桃花源存于世间,人们的服饰、耕作方式和外人一样,却有着和睦、安乐的生活,更加突出了桃花源里的世界和外界的天壤之别。(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判断能力,答案不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九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2)杂然相许()。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投诸渤海之尾。

c.屋舍俨然杂然相许。

d.不复出焉且焉置土石。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5.内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

答:

1.(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每小题1分)。

2.(2分)(1)通邀,邀请(2)赞同,赞许(每小题1分)。

3.(3分)c。

4.(4分)。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冬夏换季(寒来暑往),(他们)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时间,(他们才往返一次。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表连通顺即可)。

5.(4分)。

(1)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十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或短语的含义。

落英缤纷()怡然自乐()不复出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1、繁多杂乱;喜悦的样子;再。

2、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3、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答案:不同意。文中“先世避秦时乱”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知,桃花源中的人的衣服应该是秦朝款式,不同于魏晋。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十一

林尽水源,便得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词。

(1)悉如外人()。

(2)便要还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1)咸(皆)。

(2)延。

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4.寄托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的美好生活和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十二

11.如何理解“深深地想,连自己也想得迷蒙起来”在文中的含意?(4分)。

12.文章是围绕“雨中桃花源”来展开的,请梳理概括文章的思路。(6分)。

13.文中所写到的三个人分别有何特点?作者写这三个人的用意何在?(6分)’。

14.结合全文,探究文章开篇写“雨”有什么作用。(8分)。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十三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的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答:

参考答案:

1.d。

2.b。

3.c?

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十四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2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小题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参考答案:【小题1】(1)类(2)全、都(2分)。

【小题1】a。

【小题1】略(2分)。

【小题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解析【小题1】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小题1】b、c、d都是古今异义,a古今同义“肥沃的田地”。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十五

你是否明白“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是出自这篇课文。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时候也能找到完美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期望寄托在完美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梦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欢的就是二三段,因为它描述出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桃源里的人都很勤劳、好客。里面的人都很孝顺父母,疼爱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欢乐,这是我们此刻的人也很难做到的一点,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抚养自我的父母,上父母自我抚养,有些大人还将成绩或体弱多病的孩子交给老人带,却不支付一点钱给老人。更有些大人还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里的人遇到远方的客人,他们“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皆出酒食”他们都会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这也是我们此刻人做不到的一点,经常来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对待。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的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向吸引着人们。

经过《桃花源记》,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滑剥削,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梦想社会,寄托了他自我的憧憬和追求,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黑暗实实也是一种批判和否定。

候鸟穿过地球,麦苗化作啤酒,我在春天的角度里停留,想念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我想了许久,许久。想起了美好的事情。

在战火纷飞的晋朝,陶渊明想象出了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多好: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民风淳朴,宁静安乐。在那个年代,是谁都会向往。

世外桃源真美,我也有我的桃源。

我的桃源就是如今家乡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池塘。那是我的乐园。小时候,一放学,三二成群的伙伴,就必须得到那去。池塘边,楐树随风飘扬,荷花姐姐和荷叶妹妹也在跳舞。欢笑声中,伙伴们玩起了水,你一脚我一脚溅起高高的白色浪花。小鱼儿也闲不住,摇摆着尾巴,水上水下的,似乎怎么玩也玩不够。

但就在我十岁的时候,我离开了它,来到城市。

亲爱的柳树,你还记得吗?我常常坐在你的背上,和你亲爱的小鸟,小虫家人一起玩耍;荷叶荷花你们是我见过最美的小花小草,但我想对你们说对不起。我不应该破坏你们的美,我时常忍不住摘下你们放在家里,因为你们真的是太美了;小鱼儿们,你们还在吗?我还想和你们一起比赛游泳呢;我亲爱的伙伴们,你们还好吗?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如果我们再见面。

美丽的池塘,请你等着我。

亲爱的小伙伴,请你们想着我。

美丽的桃源,我会回来的!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十六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2)尝贻(3)高可二黍许(4)两膝相比者。

【小题3】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2分)。

【小题4】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2分)。

a.分门别类。

b.画虎不成反类犬。

c.以此类推。

d.类多如此。

【小题5】翻译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1)老人小孩(2)曾经赠送(3)大约(4)互相靠近。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自称先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2)没有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神情和姿态。(3)(佛印)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小题6】略。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十七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12.属:类要:同邀,邀请。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十八

(一)(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本文选自课文《》,作者,又名,字元亮,(朝代)著名诗人。(2分)。

b.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c.无论魏晋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d.来此绝境古义:极其优美的环境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3:、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翻译。(2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译文:

小题4:、请写出两个源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分)。

小题5:、下列各句中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陶渊明《桃花源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2分)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小题6:、桃花源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2分)。

小题7:、《桃花源记》叙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桃花源记》陶渊明潜元亮东晋。

小题2:d。

小题3:(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补充必要的成分,得1分;“要”译为“邀请”,得1分。)(2)渔人为(他们)一一具体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情,(他们听罢)都感叹惊讶。(“具言”译为“具体地说出”、“叹惋”译为“感叹惊讶”,各得1分,意近即可。)两题都选者,改第一题。除标准外(1)只出现半句,如“设酒杀鸡作食”被译为“去吃饭”,须扣1分。(2)“具”译为“详细、详尽”亦算对。“惋”必须译为“惊讶”,否则扣1分。

小题4: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正确写出一个,即得1分。)。

小题5:c。

小题6:秦时;躲避秦时战乱。

小题7:因为它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环境优美,人们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彼此关心、爱护……这符合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审美追求,令人向往。(言之有理即可。)表明桃花源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得1分(突出“理想”即可);表明“桃花源”是人们千百年来的追求,得1分(突出“追求”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十九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舍:舍弃,放弃。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的宽阔明亮的样子。

平旷:平坦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悉:全。

外人:陶花源以外的人。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要:通“邀”邀请。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间隔:断绝了往来。

无论:不要说。

具言:详细的说出。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皆:都。

延:请。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二十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题3】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小题4】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2分)。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2分)。

【小题1】c。

【小题2】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关键词“妻子”“绝境”,译出大意)。

【小题3】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小题4】。

(1)世外桃源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2)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二十一

义乌(二)(8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6.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选贤与()能(2)货恶()其弃于地也。

(3)故()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8.[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案。

16.(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17.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18.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记阅读心得篇二十二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选贤与能神情与苏、黄不属。

b.外户而不闭月色入户。

c.具答之天下之伟观也。

d.问今是何世是日更定。

小题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交通: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翻译:

(2)林尽水源翻译:

小题4:用原文填空。(2分)。

小题1:b(2分)。

小题2:(1)交错相通(2)请(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3:(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4:大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共2分。每空1分。没用原文回答,该空不得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各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加点的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b项“户”皆是“窗”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本题中两个加了皆是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故”“独”“亲”“尽”,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疏通两篇短文的文字,了解内容,抓住关键信息,比较两文思想内容,找出相关点,概括填空,注意要使用文中原话。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23207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