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需要真实客观,不回避问题,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适当地加入一些修辞手法和修饰语可以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和表现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旅游总结,希望对大家的旅行有所启发。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学会书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查找孔子的作品,了解一下孔子是怎样的人。
一、谈话导入:
2、出示课后“我的资料夹”中《史记》原文,请课前预习的有能力的学生读一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下面我们家来看看现代文是怎样写孔子学琴的,首先我们要把文章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可以抽读绳子卡片,引导学生利用已经熟知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字。
3、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学琴的?勾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说说那几段讲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品位与理解)。
3、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必恭必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体会孔子做事很塌实。
4、第三自然段重点理解"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这句话,这是他学琴的第二阶段,说明他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他不满足,还要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6、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
7、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
结合孔子学琴这件事,以及课下查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谈一谈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五、记忆字型,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词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知道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进行独立的写字训练。
与第一课内容联系起来,承上启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先读古文,增加传统文化的韵味。
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自主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孔子治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做事的认真——精益求精。
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扩大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尽管是三年级的孩子,孔子这一人物,孩子们已耳熟能详了,但对于这一人物除了知识很丰富外,还有那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呢?孩子们就说不上来了。教学本课,我主要运用“读悟法”,让孩子们带着问题: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自主阅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次。
在细读课文时,我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例如对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词语的理解,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当时的情况展开想象,让学生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句子理解的'方法。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平时经常说的无痕教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的新的知识和技能。
当然,一课下来,总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这节课中如能对前半段引导理解的时间把握得更紧凑一点,后半段时间的小练笔就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在前面引导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进行一个更明确的总结,学生的小练笔会写得更好,这些都是有待在之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努力的。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们了解他吗?介绍孔子。
1.自由读课文。
2.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1.读课文。
2.思考、交流:人们崇敬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评价。
1.指名小组汇报。
2.相机指点,随课文理解词语。
3.指名读书。
4.归纳解词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1.读。
2.交流意思。
3.说说你在课外收集的孔子名言。
4.阅读资料袋,交流收集的知识。
1.本课引起兴趣,布置活动内容。
2.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讨论计划。
1.抽读词卡。
2.扩词训练。
3.指点书写。
4.学生练习。
课后反思: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从中了解孔子作为一代名师为什么受人尊崇,让学生运用多种读法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含义,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课堂上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了很好的引领,学生自由组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探究学习。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感悟老子的为人。
1、用上节课的方法,边读边划出能表现老子品行的句子。
2、全班交流:
(1)“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感悟品行:爱护晚辈。
(2)“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感悟品行:诲人不倦。
3、自由练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迎候”和“等候”这两个词语可以调换嘛?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拜访”和“拜见”呢?
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师引读,演读感悟,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三、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四、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定准备哪些内容、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五、课外实践。
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板书:
孔子老子。
谦虚好学毫无保留。
永不满足悉心传授。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运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纠正字音。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精读品悟。
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自由读读句子,谈谈体会到一个怎样的孔子?
2、能说说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板书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3、出示地图:指出曲阜和洛阳的位置。
4、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想象:曲阜和洛阳上千里的路途中,孔子渴了喝______,饿了吃______,累了就______,天黑了,住在______,用书上的词语概括,就是——风餐露宿;孔子白天忙着赶路,为了早一点走到洛阳,有时候晚上还要______,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日夜兼程:孔子到了洛阳,他的脸上______,衣服上______,鞋子______,孔子这副样子,用下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风尘仆仆。
引读词语:此去上千里,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此去上千里,孔子也许从硕果累累的秋天一直走到了寒风凛冽的严冬,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5、带着体会齐读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6、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读懂了孔子怎样拜师。
三、品读体验。
教师过渡:是啊,风尘仆仆的孔子不顾旅途的劳累,不顾几个月来。
的艰辛,片刻没有休息,就拜见了老师。师徒见面后的这番对话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动呢,请大家同桌之间自由的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
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
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好对话,我们不仅要注意人物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指导:
(1)孔子几次向老师行礼?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
读孔子的话。
(2)“纳闷”是什么意思?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3)老子还为什么事纳闷呢?指名读“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原因是——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联系上下文,读懂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再次练读对话。
学生带着理解自己练习。
师生合作读对话。
学生再练习。
指生分角色读对话。
1、指名读:“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交流,指导。
四、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不仅拜老子这样的圣人为师,还曾经拜一个名叫项橐的七岁小孩为师。读读《孔子拜七岁项橐为师》这个故事,你会对“孔子拜师”有新的认识。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我先在学生理解词语中各自意思的基础上,再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对“学习是无止境”的理解,其实学生点到“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而我却“纠缠不清”反复问学生,以至于学生不会联系,实际说没有举出实例,本以为经过这样的引导,对学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起到了反作用,下来自己在想,有时候老师说的多了真的还不如不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领悟!
其次,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再次,关于从句子中理解人的品行,先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找,然后我再出示,而我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直接打到了大屏幕上,没有把学习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剥夺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机会!还有就是在感悟读的过程中比较啰嗦,学生已经读的很好了,而我还是让学生反复读浪费掉了一大部分时间,让最后在学生练习写没有了充分的时间!
课堂中还需要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知课文大致内容。
3.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读与说。
教学准备:
查阅孔子与老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题解读。
1、上新课前,
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知道孔子的老师是谁了吧?
(老子)对,是老子。(板书)。
3、借助资料带了解孔子。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现在大家对孔子和老子有了初步的了解,请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习生字与词语的情况。
3、检查读课文情况,教师适当作指导。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解释“远近闻名”和“渊博”,造句练习。
2、孔子年纪轻轻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老师,可他为什么还要拜师呢?找出原因,全文找。(知识不够渊博,学习没有止境)板书:渊博、学无止境(用自己的话概括)。
3、再读,这是孔子拜师的开始。
4、学习并讲解孔子的语录。
(课文后面选做题。)。
老子。
渊博。
学无止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学习孔子虚心好学、尊敬师长,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区别“拜访、拜见”、
“迎候、等候”
两组词语。
教学重点: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孔子和老子的对话,通过朗读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和上下文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方法:
复习、分角色演与读。
教学准备:
板书拜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使用板书回顾(课前写)。
原因:知识不够渊博、学无止境。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孔子和老子,知道了孔子想拜师的原因,他认为人活到老应该学到老,学无止境。这节课来看看孔子拜师的过程和结果怎么样。
二、研读课文,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1、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孔子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了,课文是怎么写的,用直线划出来。
到洛阳。好不好?和课文里的有什么不同?(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为什么这样写?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十分遥远。
风餐露宿——一般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艰苦,孔子一路上十分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路途如此遥远,但凭着毅力和信念,最后还是到了洛阳,所以用终于这个词。
(板书:过程: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
4、说话练习: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月明星稀的夜。
晚,孔子还在赶路。这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千里迢迢、万水千山;风尘仆仆、跋山涉水、
翻山越岭;不分昼夜,孔子??;不管风雨,孔子??)。
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师把这个词语送给他:求知若渴。
(板书)。
6、如果你是老子,看到孔子如此执着的信念,收不收这个学生呀?好,下面老子出场了,谁来读读描写老子的句子。
“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7、大家来演一演孔子和老子吧。
(请两组,其余的读旁白)。
8、觉得他们说话怎么样?(很有礼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上前行礼、拜见、请、迎候、再次行礼、多谢)教师适当解释讲解词语和句子。
9、老师总结,我们是从这些言行举止中看出他们的品质,把这两个词语送给他们。
(板书:彬彬有礼、谦虚有礼)。
10、好,我们再来读一读,要把这种礼貌表现出来。
(角色分组,教师读旁白)。
11、在这里面老师发现了两组近义词,同学们发现了吗?
(拜访——拜见、迎候——等候)板书。
拜访——是敬词,访问的意思。
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迎候——有等待的意思,是到某个地方等候。
等候——也有等待的意思,但不表示迎接。
12、学生体会:
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对老子有什么了解?
(爱护晚辈、谦虚有礼)否则不能充分体现。
孔子说:“多谢老师等候。”是晚辈向长辈致谢,不宜换成“迎候”。
13、齐读第。
2自然段,再次感受他们的美德。
三、研读课文,继续品味。
(学习第三、四段)。
2、强调“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请教、毫无保留、传授”。说明孔子和老子是什么样的人?(一个好学生,一个是好老师)。
(板书:勤学上进、诲人不倦)。
3所以人们佩服他们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你们觉得呢?(也很佩服,很敬重,敬佩)。
4、把这两个自然段齐声朗读一遍。
拜访-拜见。
原因:知识不够渊博。
学无止境。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5、读词语,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1、自由读课文,你们刚才的哪些问题可以解决了?
2、出示第一小节。
(1)自由读这段话,说说孔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孔子的好学就在这里,谦虚就在这里。读。
3、其实,拜师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出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3)出示。
在当时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飞机。孔子却走过了(),翻过了(),跨过了()。白天(),夜里还要(),真是日夜兼程,一刻也不停息啊!
渴了时,他();
饿了时,他();
累得走不动时,(),哪怕是风餐露宿,也不改。
拜师的决心。
(4)朗读。
(1)交流出示。
(2)从他的言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老聃”是谁啊?这里为什么称他“老聃”?出示。
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一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自称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表示尊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4)“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说几句关于学习方面的格言。
1、这节课我们跟着孔子一起拜了一回师。从这件事中我们知道了孔子是个增样的人?
2、你知道后人都用什么方式纪念他的?
1、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名言,下节课开记者招待会。
2、下节课我们还要研究老子是怎样对待学生的?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上课前先来做个热身运动,把你们积累的孔子名言与大家分享吧!
生: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生: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出示课件:说文解字说,拜者,服之甚也。)。
师:服,崇敬,佩服。甚,到了极点。谁来读课题?(指名读)。
师:听出了你的崇敬,你的佩服。好!全班一起带着动作读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孔子拜谁为师?关于老子你们知道多少,请看老师为你们收集的资料。
(出示课件)。
师:老子的学问这样渊博,孔子对他佩服到了极点,千里迢迢,洛阳拜师,他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大家翻到课本第67页,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孔子拜师艰辛的词语。
师:谁来说说最能体现孔子拜师艰辛的词语是什么?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生:风尘仆仆。
师:是的,这些词语写出了孔子一路的奔波劳累,告诉我们孔子在拜师途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请看。(出示课件)。
师:假如你们现在都是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冒着风雨继续赶路。
生:我会戴上斗笠继续前进。
生:不好!我想早点见到老师,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天黑了,路上有野兽,危险啦!孔子,你等天亮了再走好吗?
生:不好,我要早点赶到洛阳,迟到了,老师就不收我了。
师:茫茫雨夜,没有旅店,孔子,你怎么睡觉啊?
生:我就在破庙里打个盹。
师:荒山野岭,没有人家,孔子,你怎么吃饭呢?
生:我就摘点野果子吃。
生:日夜兼程。
师:像这样顶风果腹,露天睡觉,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生:风餐露宿。
师:谁想读这两个词语?(指名读)还有谁想读?
师:现在老师把这两个词语送到句子中去,谁想读?(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人人想读,人人乐读,达到一个情感的共鸣】。
三、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师:孔子历尽艰辛,终于走到了洛阳,师生见面有一段非常生动的对话,请大家自由朗读孔子和老子对话的片断,把你喜欢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品读人物的言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孔子与老子的谦逊有礼?
c、演读:同桌合作——展示评议。理解破折号的含义。
d、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小结。
(三)自学1、3自然段,体会孔子的虚心求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最常说的一句话“人生是一个美丽的过程,我是在这每一个经历中历练并成长起来的。”那么校本教研就是我成长的一个巨大的平台。针对我刚刚所上的这节课,我此刻的心情是千头万绪的,有欣喜也有遗憾。
欣喜的是我在课堂上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我们的学生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课文阅读能力有限。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特别是针对我们校本教研的主题“通过抓词句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孩子们都能通过自己的读找到一些重点的词和句子了,如今我没的训练重点已经由找词句过度到如何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了,而且也有一些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只是语言的表达能力还有所欠缺,这也是我们今后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课堂上大家还可以看到,我们的孩子不仅会通过抓词句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展开进一步的思考,自己提一些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外资料理解一些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广泛的进行课外阅读等。
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动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只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了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另外在我的教学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但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群体,所以我教学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我的预设与生成发生了矛盾时,我及时做了调整。如当学习到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孩子突然有了质疑“老子为什么称呼孔子仲尼,而不干脆直接称他孔丘?”。面对这样的生成问题我首先对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行了表扬,同时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思考的空间,最后我顺势引导讲解其实这里是表达了老子对晚辈的一种爱护之情和自己谦虚的品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但预设也与实际教学发生了一些冲突,比如:在教学“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我设计了换掉“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和去掉这两个词的练习,帮助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恰倒好处和语言文字的精美,进行语言训练。但孩子们没有充分理解,所以在换词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学生感到了困难。这让我体会到教师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语言的引导十分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表现出孩子的积累还不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加强语文的积累。
遗憾的是,在这节课中我与孩子的情绪状态不是最佳的,坦率的讲不如我们平时在上课的氛围。我觉得我们的心理素质还不够好,所以今后在这方面应加强训练。另一方面我在时间的把握上还觉得有些困惑,这也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困惑,也希望今天可以得到各位老师的帮助。
最后我还想说:我的教学是幸福的,这幸福不仅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让我幸福,我的成长同样让我感到了幸福,同伴的鼓励、帮助也让我感到了幸福。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课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上完《孔子拜师》以后,心中颇多感受。仔细回想自己的课堂,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反思。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教学显得清晰、连贯。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让学生反复进行朗读对话,从孔子和老子的语言中理解他们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是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还存在一些不足: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的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上课前先来做个热身运动,把你们积累的孔子名言与大家分享吧!
生: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生: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出示课件:说文解字说,拜者,服之甚也。)。
师:服,崇敬,佩服。甚,到了极点。谁来读课题?(指名读)。
师:听出了你的崇敬,你的佩服。好!全班一起带着动作读课题。(齐读)。
活动2【导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孔子拜谁为师?关于老子你们知道多少,请看老师为你们收集的`资料。
(出示课件)。
师:老子的学问这样渊博,孔子对他佩服到了极点,千里迢迢,洛阳拜师,他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大家翻到课本第67页,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孔子拜师艰辛的词语。
师:谁来说说最能体现孔子拜师艰辛的词语是什么?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生:风尘仆仆。
师:是的,这些词语写出了孔子一路的奔波劳累,告诉我们孔子在拜师途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请看。(出示课件)。
师:假如你们现在都是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冒着风雨继续赶路。
生:我会戴上斗笠继续前进。
生:不好!我想早点见到老师,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天黑了,路上有野兽,危险啦!孔子,你等天亮了再走好吗?
生:不好,我要早点赶到洛阳,迟到了,老师就不收我了。
师:茫茫雨夜,没有旅店,孔子,你怎么睡觉啊?
生:我就在破庙里打个盹。
师:荒山野岭,没有人家,孔子,你怎么吃饭呢?
生:我就摘点野果子吃。
生:日夜兼程。
师:像这样顶风果腹,露天睡觉,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生:风餐露宿。
师:谁想读这两个词语?(指名读)还有谁想读?
师:现在老师把这两个词语送到句子中去,谁想读?(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人人想读,人人乐读,达到一个情感的共鸣】。
活动3【导入】。
三、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师:孔子历尽艰辛,终于走到了洛阳,师生见面有一段非常生动的对话,请大家自由朗读孔子和老子对话的片断,把你喜欢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品读人物的言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孔子与老子的谦逊有礼?
c、演读:同桌合作——展示评议。理解破折号的含义。
d、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小结。
(三)自学1、3自然段,体会孔子的虚心求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孔子和老师不仅学知使人们佩服,人们还很敬重他们的人品。”以“孔子和老子有什么让人敬重的品行?”作为统领性的提问。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谦虚好学,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谦逊有礼,还有的学生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他认为孔子能向别人学习,有的还提出了每个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方向,知道的知识也都不同,我们要学习各种知识,学习每个人的长处。当学生说到“孔子是个有礼貌的人”时,我又通过表演读对话,感悟孔子不仅在语言上,同时在行动上也是十分有礼,也感受到老子也是彬彬有礼的一位学者。这样,学生能从简单的语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识丰富,还很有礼,所以总结到我们的学习与做人,一个人要想受到人们的尊敬,需要丰富的学问,但只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品行。
这堂课中,设计了一个写话拓展,“我想说”,这个环节上,学生的想象力较丰富,说话的质与量都很高。
在整节课中,我重视了对学生的激励,如学生在读书时声音太小,我就鼓励他胆子大点,虽然还是没有达到要求,但是,总算有了一点进步。还有,就是重视了对学生自学的指导,虽然做得不够,在学生读课文,自学时,都提出了要求。
在整节课上,由于我自己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所以不能够对学生有更好的引导,还表现出来有几个大的问题,这不光是我这节课的问题,更是我今后也要注意的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我要注意的是,在自身方面,课前,要仔细的钻研教材,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要透彻;然后是在情感态度方面,在讲课时,要有激情,这样才能够更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要多关注学生;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的学习到知识。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住课文的重点,集中突破重点,并要考虑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应把节奏安排得快一点,这样才能抓住学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自身素质上,还要有所加强;在指导学生读书方面,要以读为本,有层次、有目的的读。
总之,在教学中,要从人文观念上去引导学生,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进行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探索课文,自我发展。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下面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孔子拜师》教学反思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上完《孔子拜师》以后,心中颇多感受。仔细回想自己的课堂和老师们的点评,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反思。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现得清晰、连贯。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还有不足,还需改进。结合大家的点评,我对自己的课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几点概括。
一、课堂整体把握不够: 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时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一、显得孤立、支离破碎,没有了整体感。
三、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我原本预设在了解孔子的资料以后写“丘”字的。但是当时我忘了问学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没有引出这个字,后来就没有写了。其实课文中也提到过孔子名丘,那么在学生初读以后还可以请学生说说孔子名什么,再写“丘”字,可是当时我想这样一来可能会打乱下面的教学环节,结果这个字就没有让学生写。这也是造成我这节课没有写的时间的原因之一。还有当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一、谈话导入,找准切入点。
在课前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充分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课堂伊始,我请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及时抓住有效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相机导入,展开教学。
我个人认为这种导入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首先,教师必须对孔子、老子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教材的内容要吃透,力求在教学中能够运用自如。其次,时间上要有所把握,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对主要内容的教学。
二、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之中,不免枯燥、呆板。本堂课中在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先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让学生懂得: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
又比如文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而且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充满了趣味。
三、让朗读贯穿课堂的始终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好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有利于发展其语言,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品德和审美教育。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的读,如:轻声读、默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等,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并在读中培养语感。
当然,这堂课中也存着在着许多问题:
1、解词方法还很单一,虽然也用了很多方法,但每次解词总是想提醒学生到词语手册上查,其实有些学生可以自己从字面上理解的,我应该把这些方法明确地告诉学生,让他们真正掌握学语文的方法。
2、这节课的重点虽然抓到了,但文章的中心——“孔子的好学精神”学生还体会不够深,应该在学生理解孔子拜师艰辛时,再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孔子的好学。
总之,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花哨的表演抓住人,而是努力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之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同时,我也深深地认识到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所说的: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入,决定了你的课堂是否精彩。教师像一位引路人,你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我们走上讲台前,应该静心地把教材多读几遍,力求读得深读得透。多思考每篇课文怎么去挖掘它的语文特色,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简单的精彩。 这也是自己今后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孔子拜师》一课,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本课的重点词语很多,也不是太好理解。还有大篇幅的人物对话。课堂容量应该说是比较大的。反思本节课认为做得比较到位的有这样几点:
一、对于整体感知环节的处理。
整体感知环节一直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部分,以往经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把学生难住或艰难地把课文复述上来。不会真正地收到整体感知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大胆尝试用扩充句子的形式来感知。其实在没有进入课堂之前还是有很多顾虑的,怕学生不明白要干什么?怕学生不会抓不住课文中合适的词语来补充。做成平时考试的扩充句子……总之有很多的担心。但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方式是可行的,而且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都会问“你是读哪一部分知道的?”这样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还初步感知写作顺序,为接下来的课文分析打下基础。
二、对于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处理。
例如对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词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况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正象有的老师评课时说到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就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而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了。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平时经常说的无痕教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的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对话部分的处理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孔子和老子,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语气的分析引领,使学生在朗读中入境,入境后即会生情。这样学生既体会人物的品行又把朗读训练落到了实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学法的指导和总结。
例如在学生交流读“难读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多读几遍的同时告诉他们“遇到难读的句子就要多读几遍,才能读好。”看似简单,但这也是对学法的一个指导。再如在补充课题环节,我先告诉学生“读书不能专靠嘴上功夫,脑也要跟上,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这就是指导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才是真正的读书,这又是学法的一个指导。在补充完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补充的课题是有一定条理和顺序的。这同样也是一个学法的指导。
尽管我很认真地去备课,力求“面面俱到”,但上完课后才发现,还是有很多地方忽视了或者说处理得不到位。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重点词语抓得不够。
例如在孔子拜师路上的那一句话中,其实除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外“上千里路”、“几个月”、“终于”等词都能体现出孔子这一路上的艰辛。而自己备课时没有真正地做到细心,把这些重点词语给遗弃了。这是自己最不满意的一点。
二、忽视了学习伙伴的提示。
在上课前我想象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学无止境”的理解,学生会因为这方面的经验少,而无话可说,因此就没有这样做。后来在网络研讨的贴子中发现有老师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以及结合老师或家长的继续教育来体会“学无止境”,这样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也许我先前的担心是不存在的,如果加上这样的处理,相信学生对于“学无止境”的理解会更深刻!今后一定要关注学习伙伴的提示!
三、课件的精细处理。
课件做为教学的辅助工具,确实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孔子拜师》这一课,学生在认识了孔子、感受了孔子的好品行后,在最后环节向学生出示了孔府、孔庙的图片,课堂来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如果能配上音乐以及相应的介绍,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的设计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环节,今后需要我们更加细心、更加专业地去设计。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更多精彩的绽放!
最后我还想说:我的教学是幸福的,这幸福不仅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让我幸福,我的成长同样让我感到了幸福。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如果用课后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
二、研读老子。
那作为孔子要拜访的老师xx老子,他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谁来说说。
老子也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孔子。
毫无保留是什么意思呢?
老子怎么教?真是无私呀,不怕孔子超过他。老子还会怎么教?
三、总结。
再来读读这句话,看来要想赢得人们的敬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崇高的品行。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努力,有一天,也能成为受人敬重的人。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第五册的17课,本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求学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着力于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品行。比如:我用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渊博”的意思。而在第二段中的“上千里”我则是利用了课件,先让学生看看地图上曲阜和洛阳的距离仿佛很近,但实际上孔子要走50万米,然后在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50万米换算成学校操场的2500圈,这样就体会了孔子去拜师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重点词语,先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其字面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孔子在拜师的遥远路途中都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学生就准确了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这样的多种方法的.利用,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了词语的含义,体会了人物的品行。同时,我在授课中还注意了拓展教学内容,使教学范围更为宽泛。在讲授“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我先帮助学习把这句话概括为“学无止境”四个字,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课文来说说含义,再向生活拓展,说说身边还有哪些人也是这样学无止境的?在讲孔子求学时,我把课后的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引入到教学中,利用名言说说,孔子还是怎样向老子学习的,这样,不仅处理了课后拓展的内容,而且更丰富了文本内容,加深了理解。
但这节课的设计上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课堂上朗读的比较少,尤其是孔子和老子见面的对话,更是没有处理,应该把角色朗读和理解相结合,互相促进,这也是这节的硬伤之处。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的能力。什么样的词句是重点?如何抓?怎样感悟?这就需要每篇课文好好琢磨,重点课文认认真真和学生来读。
《孔子拜师》这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初读课文后,抓住课文最后一段作为线索“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引导学生进入文中,展开阅读。
以第一段作为例子,让学生意识到如何抓重点词,抓重点词的好处。
师: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大家这样敬重他?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思考这个问题。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段写了——
生:孔子拜师的原因。
师:从这部分,你读出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我读出孔子是一个谦虚的人。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这就说明他是一个很谦虚的人。
生:重点词句。
师:对!抓住重点词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就深了。我们要掌握这种阅读的方法。你们一起读读这段。
生:我还发现他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都三十岁了,还离开自己的家乡去拜老子为师。
师:(板书:好学)从这短短的一段,你们就读出了这些,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是在认认真真地读书中培养起来的。孩子们,拿起书,再一起读读这段,你们的读和刚才的肯定不一样。
生齐读第一段。
(整堂课的阅读,都渗透了这样的读书方法的训练,学生能够读进文中,大部分孩子意识到了抓住课文里人物的言、行来理解人物。感受颇深的一点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根据孩子们的读书情况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孩子自己抓住了文中的词句,一点点感受人物,孩子们自己读出了孔子和老子的知礼。)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六
阅读民间故事,可以滋润你枯燥的日常生活,愉悦你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可以充实你的民间知识。以下是课文《孔子拜师》的教学设计,希望帮到你。
针对文本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品行。
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1、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习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拜师的故事。(板书:孔子拜师)
2、学生交流、介绍孔子和老子
通过预习和搜查资料,小朋友对孔子一定有所了解,谁先来向大家说说你了解到的情况。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做记号;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新词: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相距 止境 长进 敬重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曲阜(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指名2个读,开火车读,齐读)
3、再认真、仔细地读读课文,了解孔子为什么拜师?是怎样拜师的?
1、指名读第一小节,(出示):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
【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4、理解:远近闻名
板书:谦虚好学
6、指导朗读。
你能把他这种如饥似渴的好学的精神读出来吗?
7、过渡:为什么知识这么渊博的孔子,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段,从第二段中找找答案吧!
(一)、默读二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概括成一个词就是――板书:学无止境
2、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学无止境”意思。
4、小结:是啊,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才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
过渡语:好学的孔子又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读第二小节,划出有关孔子拜师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
(二)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3、想象理解“风餐露宿”:
(2)指名读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
(3)在这么艰难的旅途中,孔子可能会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
出示句式,学生想象填空:孔子一路走着,有时肚子饿了,就 ;有时走累了,就 ;白天,孔子在加紧 ,天黑了,孔子还 ;正是这样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 。
他为什么日夜兼程不停地赶路?板书:求知若渴
4、面对如此好学的孔子,不想再读读这个句子吗?
5、联系上下文理解“风尘仆仆”:
(2)风尘仆仆的孔子是怎么样的?
过渡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拜师的?
(三)出示句子: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七
教学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品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出示孔子画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年轻时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孔子拜师(齐读课题),解释“子”的含义,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像老子,庄子,孟子等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在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师:刚才小朋友们读书读得可认真了,现在老师要考考同学们了。
2、检查生字词。
课件出示。
孔丘仲尼老聃。
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纳闷拜见迎候毫无保留传授佩服。
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自由读词――指名读――齐读。
第一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人物名。介绍古代人名的特点。(古代人有姓,有名,有字,在名和字的使用上是有讲究的,自己称自己时,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谦虚有礼,对别人就不能直接称呼名,而要称字,这也表示谦虚有礼。)。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选择上面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
孔子已经是的老师了,但他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他认为就,,赶到洛阳拜为师,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地给孔子。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
1、再读课文,说说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谦虚好学。
师: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
出示第一自然段。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自由读读这一段,说说你的体会。并把你的感受代入句中读读。
理解词语:远近闻名渊博。
3、简介孔子。
读读课后的资料袋。
师:是啊,我们的孔子是多么谦虚好学的人啊,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读这一段。
4、孔子的谦虚好学还从哪里可以体会出来呢?
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读了这个句子后,你又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预设:孔子一路很辛苦。
师:你从哪几个词语中感受到了?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这一路上,孔子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情境朗读:炎炎夏日,孔子,寒冷的冬天,孔子。
(出示曲阜到洛阳的地图。)。
师:从曲阜到洛阳坐火车最少都要八、九个小时,在古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我们的孔子而是“走”到洛阳。此时,又有什么感受?把这种感受代入句子中读读。
师:孔子风雨兼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洛阳。
再把我们的体会代入句子读一读。
师:孔子这样赶路是为了什么啊?(拜师)这时,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
5、师:孔子终于赶到了洛阳。
课件出示内容,师读(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出示孔子与老子的对话。
同桌练读对话,说说从他们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们的对话中,哪句让你最有启发?
预设: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前半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板书(学无止境)。
因为孔子认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所以孔子千里迢迢,(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让我们大声读读,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6、词语加油站。
像写学习刻苦勤奋的词语很多。出示词语。
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如饥似渴孜孜不倦一丝不苟不耻下问。
四、拓展性知识。
我们的孔子不仅向老子拜师,还向很多人拜师。
五、总结。
正因为孔子的谦虚好学、学无止境,才使他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们也要牢记“学无止境”这四个字,通过学习这把钥匙,开启更多扇知识的窗。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八
我上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课《孔子拜师》,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读五单元学习目标,想想看,五单元是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从而引出课题,“孔子”,这时我就问学生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子的什么事情,孔子拜师的事情。在这里呢,我就做错了一点,就是板书完课题后,应该马上让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而不该马上去了解孔子的生平。
在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后,我马上就让学生去读生字、词语,这里呢我应该马上让学生自读课文,先解决学生提出了疑问,应该对学生的质疑即时解决。
学习生字词时,我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来学习,这是学生一种喜欢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自己在教学方面的经验不足,在让学生分组自学时,对学生没有提出要求,致使学生在自读时不是以合作的方式,而是每个人读一遍,这样既浪费了时间,而且最后效果也没有达到要求,在老师叫停止时,还有很多的同学都还没有读到书,就没有在课堂上检查到他学习生字词的情况,没有达到预计的要求。那么今后在进行分组学习时,我会慢慢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的学习到知识。
进入课文学习时,我安排的是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入手,在读了最后一段后,我们知道了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和敬重他们的高尚品行,那么为什么要敬重他们那种高尚品行呢?就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的重点词句,来体会他们的高尚品行,初步体会作者写作文章时的感情。在这里,读课文最后一段,并提出疑问的任务本来应该由学生自己进行,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教师在这里本来只该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但是在这里,这个工作我却自己做了,所以学生就机械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课文,而没有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求。
由于在学习生字词语时浪费的时间过多,所以本来这节课我预计安排的从重点词语来初步理解课文的任务没有完成。
总的来说,在这节课中,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中,我基本上注重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但是在过程与方法上,我做得很不够,这是由于自己平时在经验上的积累不够。在整节课中,我重视了对学生的激励,如学生在读书时声音太小,我就鼓励她胆子大点,虽然还是没有达到要求,但是,总算有了一点进步。还有就是重视了对学生自学时的指导,虽然做得不够,在学生读课文,自学时,都提出了要求。
在整节课上,由于我自己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所以不能够对学生有更好的引导,还表现出来有几个大的问题,这不光是我这及课的问题,更是我今后也要注意的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我要注意的是,在自身方面,课前,要仔细的钻研教材,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要透彻;然后是在情感态度方面,在讲课时,要有激情一点,这样才能够更充分的吸引学生是注意力,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要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课文是,要抓住课文的重点,集中突破重点,并要考虑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应把节奏安排得快一点,这样才能抓住学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自身是素质上,还要有所加强;在指导学生读书方面,要以读为本,有层次、有目的的读。
总之,在教学中,要从人文观念上去引导学生,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进行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探索课文,自我发现。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九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理解。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 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2、 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结合了解“名”、“字”。)
(2)交流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抽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初步理清课文思路:决意拜师——前往拜师——认真求 学——受人敬重。
(一)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2、他们的品行又怎样?
(二)教师引导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1、默读第二自然段:你从课文哪里感受到了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边读边注)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两点:(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教学过程:a、品读词语: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b、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c、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d、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2)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对话。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教学过程:a、品读人物的言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孔子与老子的谦逊有礼? b、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c、演读:同桌合作——展示评议d、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 小结
(三) 自学1、3自然段,体会孔子的虚心求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四) 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1、 谈谈我心中的孔子和老子。
2、 拓展学习孔子的名言。
1、 分组制订学习计划,交流。
2、 分组活动,积累资料。
3、 学习成果展示、交流。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220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