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教案(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6:25:09
高考文言文教案(通用16篇)
时间:2023-11-19 06:25:09     小编:文轩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计划和组织的重要工具,它能提高教学效果。编写教案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掌握好教案的编写步骤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一

参考译文:

羊侃,字祖忻,汉朝南阳太守羊续的后代。羊侃二十岁时跟随父亲在梁州立下战功。北魏正光年间,逐渐升到别将。

当初,他的父亲常有南归的心愿,经常对儿子们说:“人生怎能长久滞留在异国他乡,你们应该回归南方侍奉朝廷。”羊侃自此就准备率领河济地区的部众归顺南朝,来完成父亲的心愿。魏帝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使者授予羊侃骠骑大将军,并让他永久担任兖州刺史。羊侃斩杀北魏使者来示众。魏朝大惊,于是命令仆射于晖率领几十万军队,将羊侃团团包围,杀死杀伤了很多(羊侃的)士兵。军营中的弓箭都用完了,可是南边接应的军队却未到,于是羊侃就在夜里突围而出,边战边走,一日一夜才冲出魏境。

羊侃在大通三年到达梁朝的京都,梁武帝下诏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大通八年,羊侃升任都官尚书。当时尚书令何敬容当权,羊侃和他同在尚书省任职,但羊侃不曾拜访过他。有个宦官张僧胤想来拜访羊侃,羊侃说:“我的坐床不是给阉人坐的。”羊侃最终没有让他前来,当时的舆论称赞羊侃节操坚贞、品行端正。

太清元年,适逢梁朝大举北伐。羊侃劝说元帅贞阳侯从水路攻打彭城,不被采纳。不久,北魏的援兵大批赶到,羊侃多次劝说贞阳侯趁着魏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可以出击,第二天,又劝说贞阳侯出战,但贞阳侯都不听从。羊侃于是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城驻扎在堤坝上。等到多数梁军被打败时,羊侃的部队却能够保持队形,安全撤回。

太清二年,侯景反叛。叛军攻陷历阳,直逼京城,众人都十分恐慌,羊侃假称得到城外射进的书信,说“邵陵王、西昌侯的援兵已到京城附近”。众人这才稍稍安定下来。叛军进攻东掖门,放火烧城,火势十分猛烈。羊侃亲自率军抵抗,用水浇灭大火。羊侃又用弓箭射杀多人,叛军这才败退。先前,羊侃的大儿子羊鷟被侯景抓住,绑到城下让羊侃看。羊侃对叛军说:“我倾尽全部宗族之力来报效国君,还深感不够,难道还会考虑这一个儿子吗?希望你们能早点杀掉他。”叛军被他的忠义感动,也就没有杀害他的儿子。

叛军在多次攻城不能得手之后,于是就修筑起高大的壁垒。朱异、张绾商议要出城去攻打叛军,梁武帝向羊侃征询对这件事的意见,羊侃说:“不行。叛军攻城多日,既然攻不下来,就特地修筑高大的壁垒,想引诱城里要投降的人罢了。现今要攻打它,出城的人如果太少,则不能打败叛军;如果派出的人多,一旦失利,士兵就会自相奔逃践踏,城门狭窄,吊桥又小,必定导致重大挫败,这是向叛军显示我们的弱小,而不是展示王朝的威势。”梁武帝不听,于是派朱异、张绾率领一千多人出战。结果未等到交锋,军士便望风而逃,果然因为抢着过桥而跌落护城河中,大半人被淹死。

后来下起了暴雨,城内的土山崩塌,叛军乘机攻城,眼看就要攻入了,守成将士极力奋战也难以阻止。羊侃于是命令大量投掷火把,形成火城,截断叛军进城的道路,然后在火城的后面从容修筑城墙。叛军不能进城。这年十二月,羊侃染病,死于任上,时年五十四岁。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二

造:到-----去,造访;制造;成就,造就。

谒:拜见,请见;请求;告诉,陈述。

过:拜访,探望;责备,批评;错误,过失;胜过,超越。

存:看望,问候,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抚恤,如养幼少,存诸孤;思念;。

劳:慰劳,如帝亲自劳军;功劳;费力,吃力;疲劳。

访:看望,拜访;询问;查访,侦察。

问:问候;问,询问;追究,考察(问罪);管,干预。

顾:探望,拜访,如三顾茅庐;关心,照顾,如大臣争于私而不顾于民;思念,如顾恋慈母;回头看,如瞻前顾后;看,如君臣相顾,泣下沾巾;回头,如康顾视日影;只是,不过,如顾吾念之。

吊:慰问,如吊民伐罪;悼念死者;。

延:邀请;引进,迎接;蔓延,扩展;伸长,延长。

遇:对待,接待;待遇;会见;接触,感触,如臣以神遇;遇合,逢时,指得到君主的信任,如怀才不遇。

通:交往;交换,如通财货;通报,传达,如不肯为通;得志;地位显贵,显达;通晓,如通于兵事;共同的,通常的,如前代通则。

致:送达,如远方莫不致其珍;献出,尽,如事君能致其身;传达,表达,如遣吏存问致意,再如致谢,致敬;招引,引来,如致市民,取聚万货;取得,得到,如知其可以致功也;意态,情趣,如闲情逸致。

遗:赠送,给予;遗失;遗留。

施:给予恩惠,施惠;施舍;施行,实行;。

怀:安抚,如怀敌附远;(人心)归向,如黎民怀之;想念,怀念,如思乡怀远;关心,如“少者怀之”。

赡:供给,供养,如皆以赡给九族;富足,充足,如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与:结交,亲附;给予,授予;参加(与师);赞许(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比:勾结,如朋比为奸;比较,如与天地兮比寿;认为与-----一样,如自比于乐毅管仲;并列,挨着,如鳞次栉比;及,等到,如比去,以手阖门;接连地,如比三年日蚀。

信:言语真实,如信言不美;讲信用,如言必信;相信。

攻:攻打;抨击,指责,如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夺:强取,夺取;强行改变,如匹夫不可夺志也;丧捧,耽误,如勿夺农时。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三

(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1)先读第六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以上就是一些高考常见的语文文言文常识的整理,同学们也可以在复习文言文时自己进行整理,这样更有助于记忆,大家争取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四

一、总体要求:还是要在文言知识的积累上多下功夫。

文言文阅读是一种书面语言,你不接触书本就无法获得语感,所以要多接触。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多做题,至少两天一个文段,配合一定量的练习检测。文段最好涉及到高考有可能考到的各种古文类型及各种语言现象、题目类型。

(二)是多读古文。如果可能,读读《古文观止》、《史记》等名著。实在没有时间,也不要忘记回读自己的中学教材。实在觉得乏味,读一读所做的练习中的文段也行。每天20分钟,就可以保持语感和对各种语言现象的记忆了。

而古诗词曲的阅读,我以为障碍也是在文句的疏通上,至多再加上想像。不要被鉴赏、评价这样的字眼吓唬住,许多时候读通诗句,补足诗句间的跳跃,掌握一定量的典故就可以掌握其主旨与情感了。而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与情感显然是诗歌鉴赏的要害之所在。

文言知识除常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之外,还包括文学、文化知识,甚至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伦理道德、思想观点,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读懂古代诗文的重要因素,要尽量给以关注,充分涉猎。

二、具体做法。

1、复习时把读懂文言文文本作为重点,利用每一个文段编织知识网,对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必须牢记其常见的词义,对经常出现的文言虚词则要把这个词的所有用法和意义重现一遍,建立牢固的知识网络。

2、多让学生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次话不假。

3、多做翻译练习,经常把老师讲过的文段进行翻译,提高翻译水平。

4、多总结做题的经验,掌握考场阅读的规律和选择答案的方法。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五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对口升学进入高一级院校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对口生一般都是本专业的`好学生,但大多数学生在数学方面却有很大的不足.如何在一年内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口高考数学复习法.

作者:刘瑞华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064400刊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cunkeji年,卷(期):2010“”(6)分类号:g63关键词: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六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要以直译为主,实词翻译要到位,虚词用法要准确,注意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总之是综合能力的考查。(1)句“王”,作动词,称王。(2)句“困于故苏之上”,是被动句;“于勾践”,介宾后置,要移到前面作状语。(3)句注意“之”的'用法,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翻译。

答案:

(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七

不少考生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认知往往存在偏差:有些考生认为该部分主要靠日常积累,方法性较弱,只需要通过题海战术进行训练。而有些考生恰恰相反,希望完全通过方法技巧攻克文言文。这两种认知均不正确。文言文是基础加技巧的组合型模块,基础性积累和方法性梳理二者不能偏废其一。因此在文言文阅读部分主要给出以下几点复习建议:

第一,梳理基础,训练语感。在复习初期,考生需要对于文言虚词、实词、语法进行系统梳理,夯实基础。同时,还需要保持每周两篇文言文的`训练量。但是,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每周两篇文言文不是指简单地完成两篇文言文阅读题目,而是需要对这两篇文言文进行逐字翻译、精析,标注出其中所有的语言点,重点字词,语法现象。只有逐字精析,才能真正夯实基础,训练文言语感。

第二,梳理技巧。文言文阅读部分并非全无章法技巧可循。当我们在基础上完成梳理之后,还需要在方法技巧上进行集中训练。在完成实词虚词部分的题目时,需要关注前后搭配,可以根据词性进行选择。而在完成句子翻译题目时,可通过“一一对应法”完成题目,即先对句子成分进行划分,对比对象句与翻译句之间在成分方面是否做到一一对应,排除成分缺失的选项。在完成组合性选项题目时,先关注主语、再关注内容,排除主语不一致的选项后针对内容进行选择。在完成文意理解题时,着重关注文章的细节性信息。

第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文言文部分新增阅读延伸题。文言文阅读延伸主要是论证类的阅读延伸题。即让考生针对文言文中的某一观点看法,或者针对人物形象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难度适中,考生只要把握好文言主旨,并相应按照答题模式进行作答即可。

以上是针对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复习方法提出的几点建议。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文言文需要长期积累,考生一定要提早着手准备,并且持之以恒,保证每周一定的训练量并辅之以适当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言文部分保分、提分,为在高考语文中取得高分奠定基础。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八

楚庄王初登基时,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

西楚霸王项羽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索福克勒斯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错,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执,这种人并不失为聪明之人。”

陶渊明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放弃了荣华富贵,追求清静高洁,而成为流芳百世的“隐士”。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托尔斯泰传》。

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历史上确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关键在于犯错之后能够严肃地对待错误,改正错误。

楚文王曾经沉迷于打猎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要对楚文王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坚持下,楚文王被迫接受。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以示行了鞭刑。文王不解说:“我既然同意接受鞭刑,那就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太保申却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们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们皮肉尝到疼痛。如果说让君子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尝到疼痛又有何用处?”楚文王听后深深自责,从此不再去打猎,也不再沉迷女色,奋发图强,不久就兼并了39个国家,扩大了楚国疆土。

文王因改过而成就了他的英名,也造就了楚国的盛况,然而有着西楚霸王之称的项羽却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刚愎自用,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一次错误就是一次教训,改过自新,才能不断成熟起来。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写过著名的《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真实的面目赤x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因此在《属性录》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痛责自己的过错。他曾写道,自己少年当仆人,偷过主人家一条用旧的丝带,主人发现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此嫁祸于诚实的女仆玛丽,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

那时的卢梭是可恶的,自己偷东西还嫁祸于人,但后来他仍受人敬重,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并能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掩饰自己的错误。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九

一、从高考真题入手,熟知“考点”和“考法”

高考的试卷风格具有相对严格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所以从备战高考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应该收集近一两年来全国卷和本省卷的文言文试题,静下以来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对于文言文考查的考点分布,知道“考什么”;研究高考对这些考点的考查方式,明白“怎样考”。经过这番研究,我们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较高的制高点,以一种宽阔而全面的视角从整体上了解这一板块,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研究高考真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一般都是从文言实词的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文意的综合理解与整合以及文言文的翻译这四大方面入手考查的。文言实词的推断更侧重于多义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虚词在考纲规定的18个之中更多地侧重“之、而、其、因、于”等七八个高频虚词身上。从考查方式说,命题的基本方法是“点”在课内,“题”在课外。所谓“点”在课内是说考查的这个词的这个用法,一定在我们所学过的教材中呈现过,比如湖北卷中有一题“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在此处考查的应是“目光短浅,见识低下”的义项,这一义项在《左传.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曾出现过。“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籍”的这一义项就是《鸿门宴》中“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延续,像这种情况,绝不是偶见现象。可以说,高考试卷上不论是文言词句的理解,还是被视为“得分点”的语法现象,都能直接间接地在课文中找到相同点。所谓“题”在课外是说高考题的选材一定是课外文言材料,保持相对陌生,既体现了对所有考生的公平,又充分体现高考选拨“以能力为意”的原则。

二、立足教材,凸显以“本”为本。

在备战高考的复习阶段,经常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着课桌上的“资料长城”“试卷高山”“习题大海”发呆,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茫然。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删繁就简”,牢牢地抓住课本,把教材中重点篇目吃透,如果能通篇背诵就坚决背下来,即使不能背诵全文,也一定要熟读,反复读,牢牢抓住教材中的知识点理解记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高考试题我们无法猜也不能猜,但我们相信“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怎么考,不管命题者对题目如何包装,在陌生的外表下隐藏着的一定是熟悉的“心”,既然如此,我们就坚定不移地从最核心的教材入手,直捣黄龙,既消除了茫然之心,又少走了许多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在复习教材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重视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论是学习还是复习,都要养成动笔的习惯,遇到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自己经常出错的或者有困惑的词语,不要光在心里念叨,一定要把它记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本上,这样既能够加深印象,又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重点,节省了时间,建议同学要养成“积累――逐步淘汰――形成精华”的学习模式。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在学习同时随手积累知识点,然后慢慢地把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从笔记本中删除,最后形成的是属于自己的难点疑点精华,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同学们不妨一试。

学会分类整理。

举例说吧,高考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更多集中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方面。而这些知识点恰恰都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那么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就不妨从日常的积累本中分化出来,把一些重点实词的常用义项连同例句整理在一起,这样就把原本零碎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化系统化,有了这一步,在考试当中遇到这个词,你的头脑中就会闪现它的常用义项,这样对你的高考解题就提供了答题的方向,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更关键的是平时的'积累为你攻克这个题目提供了成功的可能。

及时回头反复。

积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应用,我们高考的备战一切都必须突出“实”,讲究落实、扎实,讲究实用、实效。所以对于我们精心积累的笔记,对于精心整理的重点难点,我们不要积累了整理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定要经常看,反复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琐碎,而这种琐碎的特点注定了很多东西容易遗忘,所以对于语文复习要“抓反复,反复抓”,不是有人说“反复是遗忘之母”嘛。

善于总结反思。

聪明的学生总是有他聪明的一面。在学习方面,聪明不光体现在天资,更体现在思路上,他们不光反应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更在于他们比别人更清醒,在努力同时不忘反思,及时总结自己的得与失。这种阶段性总结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和矫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一直处于轻松和高效的状态,这是他们高出于其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

参考译文:

羊侃,字祖忻,汉朝南阳太守羊续的后代。羊侃二十岁时跟随父亲在梁州立下战功。北魏正光年间,逐渐升到别将。

当初,他的父亲常有南归的心愿,经常对儿子们说:“人生怎能长久滞留在异国他乡,你们应该回归南方侍奉朝廷。”羊侃自此就准备率领河济地区的部众归顺南朝,来完成父亲的心愿。魏帝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使者授予羊侃骠骑大将军,并让他永久担任兖州刺史。羊侃斩杀北魏使者来示众。魏朝大惊,于是命令仆射于晖率领几十万军队,将羊侃团团包围,杀死杀伤了很多(羊侃的)士兵。军营中的弓箭都用完了,可是南边接应的军队却未到,于是羊侃就在夜里突围而出,边战边走,一日一夜才冲出魏境。

羊侃在大通三年到达梁朝的京都,梁武帝下诏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大通八年,羊侃升任都官尚书。当时尚书令何敬容当权,羊侃和他同在尚书省任职,但羊侃不曾拜访过他。有个宦官张僧胤想来拜访羊侃,羊侃说:“我的坐床不是给阉人坐的。”羊侃最终没有让他前来,当时的舆论称赞羊侃节操坚贞、品行端正。

太清元年,适逢梁朝大举北伐。羊侃劝说元帅贞阳侯从水路攻打彭城,不被采纳。不久,北魏的援兵大批赶到,羊侃多次劝说贞阳侯趁着魏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可以出击,第二天,又劝说贞阳侯出战,但贞阳侯都不听从。羊侃于是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城驻扎在堤坝上。等到多数梁军被打败时,羊侃的部队却能够保持队形,安全撤回。

太清二年,侯景反叛。叛军攻陷历阳,直逼京城,众人都十分恐慌,羊侃假称得到城外射进的书信,说“邵陵王、西昌侯的援兵已到京城附近”。众人这才稍稍安定下来。叛军进攻东掖门,放火烧城,火势十分猛烈。羊侃亲自率军抵抗,用水浇灭大火。羊侃又用弓箭射杀多人,叛军这才败退。先前,羊侃的大儿子羊鷟被侯景抓住,绑到城下让羊侃看。羊侃对叛军说:“我倾尽全部宗族之力来报效国君,还深感不够,难道还会考虑这一个儿子吗?希望你们能早点杀掉他。”叛军被他的忠义感动,也就没有杀害他的儿子。

叛军在多次攻城不能得手之后,于是就修筑起高大的壁垒。朱异、张绾商议要出城去攻打叛军,梁武帝向羊侃征询对这件事的意见,羊侃说:“不行。叛军攻城多日,既然攻不下来,就特地修筑高大的壁垒,想引诱城里要投降的人罢了。现今要攻打它,出城的人如果太少,则不能打败叛军;如果派出的人多,一旦失利,士兵就会自相奔逃践踏,城门狭窄,吊桥又小,必定导致重大挫败,这是向叛军显示我们的弱小,而不是展示王朝的威势。”梁武帝不听,于是派朱异、张绾率领一千多人出战。结果未等到交锋,军士便望风而逃,果然因为抢着过桥而跌落护城河中,大半人被淹死。

后来下起了暴雨,城内的土山崩塌,叛军乘机攻城,眼看就要攻入了,守成将士极力奋战也难以阻止。羊侃于是命令大量投掷火把,形成火城,截断叛军进城的道路,然后在火城的后面从容修筑城墙。叛军不能进城。这年十二月,羊侃染病,死于任上,时年五十四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以公心的意思。体会祁黄羊的品质。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认真体会,能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体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高尚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简介祁黄羊,了解时代背景。

二、初读指导

1、了解本文主要写了祁黄羊的什么事?

2、理清文章层次,结合学习生字词。

第一段(12):祁黄羊因病辞职。

第二段:(311):祁黄羊两度荐贤。

第三段:(12):祁黄羊举荐受称赞。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学习第一段,知道祁黄羊辞职的原因。

四、学写生字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课后流利地读课文。

3、查找有关祁黄羊的故事、资料。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串

祁黄羊

中军尉

辞职

举荐

解狐

祁午

悼公

深感意外

十分惊讶

出以公心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2、选择以上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3、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过渡: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这个故事,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这节课,我们就认真读读文中祁黄羊和晋悼公的对话,我们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人物的品质。

二、学习外举不避仇

气、语调来说话,再体会一下人物的内心。

生自读

指名读,其他同学听,评议,他们读得像不像,从他们的朗读中,能不能听出人物的内心。

生分角色读。

分组读。

三、学习内举不避亲

生自读,指名回答。(抓住想了想,又郑重)(惊讶)

四、角色说话

过渡:这就是读到人物的心里去了。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祁黄羊这个时候,就在他辞职的几天里,一下子成了晋国人议论的对象,不止是悼公,整个晋国的人都感觉非常惊讶。如果你是晋国的普通百姓,如果你是文武百官中的一员,如果你是祁黄羊的亲朋好友,你会说些什么?来试试。

学生练说。

师:下面让我们听听春秋时期,人们对祁黄羊的不同声音。

五、再次体会意外之感

师:人们对祁黄羊的举荐众说纷芸,褒贬不一,他居然会举荐自己的杀父仇人,难怪悼公会

出示:悼公深感意外,说:解狐不是杀你父亲的仇人吗?你怎么会举荐他呢?

生齐读

师:而在举荐祁午后,又让悼公感到

出示:悼公十分惊讶: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举荐他,难道不怕别人说你偏心眼儿?

生齐读

六、解狐、祁午所想

师:当他的儿子听到时,他儿子暗下决心。你能听到他心底的声音吗?

七、祁黄羊的心声

师:祁黄羊是正直无私的,他是怎么样表达自己的心里的想法的,读读第十一自然段。

出示:主公让我推荐能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生读。

师:从这一段你看出,祁黄羊有一颗怎么样的心?

师:所以,他只是想到的是什么?

而根本没去想

(只是想,压根儿没去想)

生:是国家的安危,是国家的兴亡。

师:这就叫――

(出以公心)

(板书)

师:这里的公就是指什么?

(这里的公指的是国家的利益)

八、学最后一段

师:是的,他总把国家安危放在第一位,所以悼公被感动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出示最后一段。

师:对这一句话,有没有自己的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指名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还可以叫什么?

(出以公心)

师:是什么意思?(心里装着国家的安危,不装着自己的恩怨。)

师: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让悼公非常感动。几个月后,祁午接替了父亲,走马上任,军队管理得很好,悼公欣喜成分,在欣喜时,他心里不断发出这样的声音: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

生读。

九、小结:

指名说。

回去把这些感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让更多的人记住像祁黄羊一样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受到感动。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二

no2、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no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no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no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no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no7、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no8、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no9、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no10、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no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no1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no13、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no1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no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no16、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no1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no18、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no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no20、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no21、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no2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no2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no24、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no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no26、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no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no2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no29、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no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no3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no3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no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no34、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no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no36、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no37、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no38、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no39、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no40、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no4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no4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no4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no44、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no45、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no4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no4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no4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no4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no5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no5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no5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no55、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no56、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no5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no5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no5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no6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no62、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no6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no6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no65、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no6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no67、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no68、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no69、贫贱之交不可忘。——《后汉书·宋弘列传》。

no70、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no7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no72、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no73、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no7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no75、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no76、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no7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no7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no79、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no8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三

我们知道,近几年来,辽宁以及全国各地的文言考试材料大多来自人物传记,因为人物传记语言比较平稳,翻译难度较小,适于直译,这就为设题提供了方便条件。材料大体的形式是,首先介绍这个人物的字、号、出身,然后再介绍此人小时候或年轻时候的天赋、性格,接着记叙此人在任职期间的政绩,最后写他离职、亡卒以及当地人们对他的评价。鉴于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应先重点解决以下这些词,因为它们都与当官的人有关:

拜(授予官职)。

除(授职)。

擢(提拔)。

迁(晋升或调离官职,贬谪)。

徙(调动,流放)。

辟(征召)。

左迁(降职)。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窜(放逐)。

掾(古代属官的通称)。

黜(贬退);遣(贬谪)。

举(提拔,推举)。

下车(新官初到任)。

乞骸骨(告老还乡)。

乞身(告老还乡)。

这些词在高考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应该特别留意,另外,对于官职名、年号、科举各个阶段称呼等也应该给予重视。

在文言的复习中,课本是不应忽略的。因为在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就能为答好文言考题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要想到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字词和句式,当然,还要再看一看情况是否相同。总之,教材是本,课外选文是末,所以说牢固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建议广大考生们把高中各册教材翻看一下,掌握课下注释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四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兴化部是日遂?出华林部远甚。”

盖:通“盍”;何不。兼词。“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商人。名词。“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动词。“媵人持汤沃灌。”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动词。“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画:同“划”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笙:同“欢”欢聚。动词。“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笙,

还:同“环”;绕。动词。“秦王还柱而走。”

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皇:同“凰”传说中的雌凤。名词。“驾鸟凤皇,日以远兮。”

恍:同“恍”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恍惊起而长嗟。”

麾:同“挥”;指挥。动词。“麾众拥豪民马前,”

惠:同“慧”;聪明。形容词。“甚矣,汝之不惠。”

混:同“浑”水不筒,污浊,形容词。“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溷:同“混”、“浑”混浊。形容词。“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溷:同“混”、“浑”;厕所。名词。“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火:同“伙”;一伙。数量词。古代军队“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

疾:同“嫉”;嫉妒,憎恨。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同“嫉”;嫉妒,憎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棘:同“戟”;兵器。名词。“闵?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

籍:通“藉”;垫。动词。“籍柔覆温之躯。”

纪:通“记”;记载。动词。“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贾:通“价”;钱。名词。“如有营,予佐尔贾。”

简:同“拣”选,择。动词。“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同“拣”;挑选,选拔。动词。“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信义安所见乎?”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动词。“路转溪头忽见。”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五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教案《第一单元教案》。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一、激活起点。应该说,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又有点畏惧,猛一看,初学的都是新知,其实,文言文也是来源于生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关于文言文,只是大家全然不自觉而已: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对建构文言文初步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二、孕伏方法。任何事情有方法可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学贵得法"就是强调了这一点。诵读,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积累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诵读训练,深得其法。上课伊始,教者声情并茂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并告诉学生,等他们淀粉地这篇文言文,也一定读得像老师一样好,甚至超过老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到读熟为止,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并讨论该怎样读每一句话,请学生上台领读,大家证券共同提高,再分角色读,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最后一齐背诵,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知不觉地把文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词汇句式去学习文言文,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基本方法,如理解"问其故"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怎样说,怎样写,让学生明白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学习文言文的起步就孕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

三、整合目标。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科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最终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等,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这是情感,价值观目标。"从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诵读,古今的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讨论"属于过程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目标,彼此交融,互相整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中,将这些目标进行整合,有力地保障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六

卒通猝,表示突然,如: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由通犹,表示比况,相当于“就像”,如: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施通迤,逶迤斜行的样子,如:施从良人之所之。

无通勿,不要,或通惑,想不通,如:无或乎王之不智。

为通谓,认为,如:为是其智弗若也。

罢通疲,疲惫,如: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

趣通趋,向前走,如:趣舍异路。

徇通殉,献身,如: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诎通屈,屈曲,如:其次诎体受辱。

枪通抢,触,如: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摩通磨,灭,如: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见通现,表露,如: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责通债,债务,下狱受腐刑,如: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

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书于庭。

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20391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