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大自然教学反思 走进大自然教学反思简短(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2 07:33:58
奇妙的大自然教学反思 走进大自然教学反思简短(三篇)
时间:2023-02-12 07:33:58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奇妙的大自然教学反思 走进大自然教学反思简短篇一

教学此课时,我从回忆《大自然的语言》这首小诗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然后质疑: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如果我们把大自然看成一本书,那么根据课文把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该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课文给上下两册分别取个书名吗?(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教者板书。

让我们赶紧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吧。看看有什么收获?当然你在读书中有什么疑惑也可以提出来。读后讨论交流,教者板书,相机指导朗读。

星星(北极星)————辨识方向

云(砧状云)—————观察气象

石灰石——碎贝壳———这块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花岗石——冰川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课时结合了以前科学书上的一个小故事,告诉学生这叫“冰川漂砾”,是冰川带着这些碎石从上游漂过来的,冰川融化了,石头留在了这里。上面还布满了擦痕,甚至有明显的洞。那是与冰川撞击的结果。后来河流可能消失了,长成了现在的森林。

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文章的这上下两册书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呢?学习第4段过渡段。抓住一个“也”字,表明过渡。补充前一部分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在会读它的人看来,是一本神奇(有趣)的书。”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刚刚在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出示小诗的前半部分,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首小诗的结尾是省略号,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月亮圆圆的,说明是农历十五左右;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你们能仿照着上面的句式来写两句吗?学生说。

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还要注意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就是告诉我们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观察、认真读书、学会请教)老师同样也以诗歌的形式写了出来,齐读后半部分小诗。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的一首小诗,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这本书的序,让更多的人都能来读一读它,能更加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积极探索我们的自然!

奇妙的大自然教学反思 走进大自然教学反思简短篇二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我采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知道“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以读促思,读中感悟。抓住切入口——课题,环环相扣,井然有序。

教学此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有层次地复述环节。

一是学生初读课文,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并谈谈感受和启发。学生精确地找出了课文中启迪性的语句。这一环节实现了对课文初步感知的复述,较零碎,肤浅;

二是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叫老师做学问,这次,学生不光能用书上的具体语言,而且能结合实践指导教育老师,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复述得既有条理,又深入,并且有创造性;三是让学生精读课文后,教师将一则小故事,让学生想象自己为故事中的智者为老二指点迷津。学生再一次地运用书上语言,并加上自己的感悟,发言真是精彩纷呈,课文的中心观点已渗入学生的心中。

另外,这篇文章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文章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反思教学环节,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角色体验。过智者身份的体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了融合,把已积累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了。角色体验在德育课中经常使用,已被证明是一种好方法,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能大胆地使用了。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角色体验不就是情感体验的基础吗?我想只要我们平时结合每篇教材的特点,多想办法,角色体验定会在语文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

奇妙的大自然教学反思 走进大自然教学反思简短篇三

周五终于轮到我上课了,相较于以前的公开课,在上课之前我多了一些自信心,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周二的得知课题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钻研教材。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译自前苏联著名作家伊林的著作《十万个为什么》,语言通俗易懂,学情分析后,我认为,学生在文章表达方面的理解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是文中提到的一些科学知识有些难度,但是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做过多的讲解,那样语文课堂就会变成科学课了。解决这个难点我有两个思路:一是让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弄清楚;二是在课堂上提供相应的帮助,以图片加简单的解释为主。所以在课件制作上我花了不少的工夫,主要是想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顺利的突破这些知识难点。

而如何在这节课中凸显语文性也是我思考的重点,这堂课我究竟要做什么?仅仅是让学生明白几种大自然的语言吗?如果是这样也不需要上这节课了,学生自己读课文后查阅资料就可以解决了。首先我想到的是在文本上找“亮点”,可是奈何本文真的是平实到家了,只有简单的几个比喻和拟人句式,其它的都是娓娓到来,波澜不惊。而这两种修辞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知识点,于是我决定把学习课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他们去发现课文中的亮点,然后在交流评读。

对于大自然语言的理解,我也做了一番思考。书上例举了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四种“语言”,都属于“无生命物质”,而动物和植物呢?他们也同样属于自然啊,应该不能少;书上的“语言”揭示的都是自然现象,人文的呢?联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生命桥》、《天鹅的故事》,何尝不也是大自然的启示?所以我决定了拓展的方式。形式上采用写诗的方式,内容上分两个阶段,上半部分是揭示自然的,下半部分关注人文的,这样也能使主题得到升华。同时我还安排了写话训练,目的是想突出课堂效率,读写结合,突出工具特性。

另外,导入我也花了心思,从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入手,从读字开始,学完本文再读出内容所描述的大自然的语言,想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蕴涵在种种细微处。

应该说对我这堂课的设计,自己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考虑的比较周全。上课的过程中,我基本上表达了自己的意图,问题在于课堂节奏的把握上。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时间长了些,导致拓展时间紧张,所以我拖堂了,我当时的想法是:我一定要把这堂课上完,暂时忘记这是赛课吧!也很感谢校长和评委能一直把课听完。

1、课堂语言不够精练、流畅。

2、课堂控制能力要进一步加强,主动调节课堂的节奏。

3、提高课堂感染力,情绪上还要进一步锤炼。

一次上课就是一次锻炼的机会,我希望能在下次公开课上有好的发挥,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自己加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1884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