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史铁生散文读后感(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9:21:03
2023年史铁生散文读后感(大全12篇)
时间:2023-11-18 19:21:03     小编:FS文字使者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一

前几天去旧书店淘书,买了一本《史铁生散文》。于我,一个从小就对语文不感冒的人来说,买散文倒是件稀罕事。说到从理科转文科,好象是大学之后的事。其实,高三的时候,就对散文之类的挺感兴趣了。那个时候在准备高考,几乎每天都要做阅读训练。读的文章要么是大家的作品,朴实无华却含义隽永;要么是不出名的人写的,辞藻华丽而形式精美。我渐渐的能从文中体会点儿什么、参悟点儿什么,语文成绩也越来越好了。其实,一直以来,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其实,按道理说,我应该很早之前就爱上阅读。也许是课文后面的“背诵全文”让我心生抵触,也许是归纳中心思想的教育让我只感到枯燥,总之,相比于对趣味数学的热爱,语文确实受到了我的冷落。也因此,我一直都是个偏科的学生。语文和数学,两大最最基础的学科,少了其中任何一科,都只能是个瘸子。如果说数学带给人的是缜密和智力,那么语文带给人的则是细腻和智慧。好的文章,应该抛却杂念,用心来读。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秋天的怀念》

文章很短,但是却把母亲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对于史铁生来说,应该没有一个人比母亲更重要了吧。但是,直到失去了,他才后悔,怎么以前一直都没发现。

“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再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我的梦想》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铁生看来,刘易斯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围城,确确实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觉。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别人那样,而是不断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铁生一般的达观,难怪人们都说,虽然史铁生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却没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

——《我与地坛》

这些话,怎么看都像是出自马克斯·韦伯之口。你不用急着死,那是早晚的事。你一定想活,那就是欲望。人的名字叫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怎么才能自由?只有把欲望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你想活着,就别为自己找那些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则你就是活着的奴隶。你活着是为了什么吗?不,是为了活着而必须做点什么。活着不是为了写作,活着不是为了功名,活着不是手段,活着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你真想写作,那就把写作业当作目的吧,它也不应该是活着的手段。把目的本身当作手段,人才能自由。

“苦尽甜来,对,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好运道。”

“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者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的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设计好运》

其实,痛苦与快乐,其实都是挺好的。快乐的好,在于曾经拥有;痛苦的好,在于即将得到。痛苦到了极端,也就只是剩下快乐了。我喜欢自虐,是因为自虐过后才能达到更上一层的快乐。纯粹的快乐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是无聊的。令人惊叹的是,史铁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条理有逻辑的将这样一个道理讲清楚。

生命在于过程。生命的起点是不能选择的,生命的终点是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决定的,唯有生命的过程。生活的全部意义,也在于过程。能够有多少体验,能够有多少收获,都在于过程。每多一份体验,每多一份收获,都是生命过程的成就。所以我喜欢让心灵有各种体验,酸甜苦辣,都尝一遍。所以我愿意去尝试任何新鲜事物,无论容易、困难、舒适、艰苦,都试一下。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二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著名作家史铁生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病去世。青年时期因病瘫痪的史铁生坚强乐观,曾以《我与地坛》等作品,打动千千万万读者。他曾表示:“对待生死我选择一种乐观的态度,让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还得感谢卓别林。”

史铁生1972年不幸瘫痪,后来身患尿毒症,需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命运对史铁生不能不用“残酷”来形容。每周3次的透析,1000次针刺,让他的血管变成了蚯蚓状。史铁生却用笔来超越生命的困境,写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其诗性的语言和深邃的哲思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更加特别,他在作品里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展现了他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活出了意义,这些或许都是他过往经历留给他的精神财富。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苍凉的况味,是那种从炼狱中发出的不屈呐喊,是穿越苦难在风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

适用方向:坚强;乐观;奋斗;磨难;生命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三

不得不说,史铁生的经历令我们感动,他身虽然残疾,但志却不再残疾,而在文学。

史铁生曾说过,残疾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爱好。虽然在身残,志却不残,他被评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没错,他的故事与精神将代替他的生命延续下去,他在《秋天的怀念》中写出了母亲对他的关爱,以及他对母亲的怀念,这也许就是他报答母爱的一种方式吧。

在《我与地坛》中,他多次提到过母亲对他的关心,它一种生动的形式写出了即使他身材以后,母亲仍对他怀有希望,但他却一心求死,但他不知道儿子的痛苦的母亲,那里常常是加倍的,自从母亲死后,他才知道活着是多么的重要,他多次写文章时都提到他的母亲。

史铁生,一个懂得回报,坚韧不拔的`史铁生。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四

一张轮椅,一个青年,一位母亲,一段亲情,一种对于生与死的思考,这大概就是我最初理解的《我与地坛》。后来,我每每夜起,翻开这本书,我开始为作者的痛苦遭遇而惋叹,开始为作者母亲而担忧、心痛,以至于开始思索人生。

作者史铁生,在他人生最灿烂的时候,迎来了命运的玩笑:失去了双腿,终日只能以轮椅为伴。而在他最无助的时候,他找到并来到了地坛,也不妨说是地坛选择了他。从此,他成了那个园子里一切的见证者,而那个园子也成了他灵魂唯一的住所。

母爱的伟大无私震憾着我。作者的双腿瘫痪带来了他痛苦的青春,也就注定了他母亲痛苦且短暂的一生。当他年少无知,自暴自弃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苦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但她没有终日以泪洗面,而是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独自忍受煎熬。这也无异于给自己判了死刑。也许作者是以现在的成就来告慰母亲的再天之灵,可昔人已故,只能追悔莫及。再看看我们现在,一个个孩子在家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利用父母对自己的爱来胡作非为。时不时对父母呼来唤去,毫无半点感恩之心,羊都有跪乳之恩,鸦亦有反哺之义。朋友们,醒醒啊,别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作者的博爱感染着我,虽然作者自身残废,可是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于笔尖,如果没有爱,他怎么发现地坛的内在?如果没有爱,他怎么能观察数年来地坛的变化,以及每一位进出地坛的人的特点。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升华到博爱的人,才能细心的观察这一切,用心的记录这一切。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五

如果说,有一种东西在逆境中生存,却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那应该是生长在岩石上的松了。

——题记

初遇史铁生是在课本里,有一篇他的《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是中国作家、散文家,他富有才华,但上天却待他不公,二十几岁时,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透析来维持生命。看起来,他十分不幸,但他也是幸运的,顽强地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及文学素养,拿起笔,为我们留下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总是能够让我看得泪流满面。当他在地坛时,看见了人生百态,有幸运的、有悲惨的,有欢笑的、有痛苦的……,但无论怎样,他都没有放弃自已,始终认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如果说,要用一种东西来比喻史铁生,那应该是生长在岩石上的松了。松,即使在那坚硬的岩石上,依旧能靠着自己的力量,扎下根来;同样,史铁生即使在这困难重重的地步,依旧能够笔耕不缀。看向他们,我的心中涌起了一股敬佩之情。

那块坚硬的岩石,再硬也没有那松的的决心硬,我要向史铁生学习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还记得刚入学时,起初还不十分适应,前几次数学考试成绩都不尽人意。心中一直在质疑自己,一遍又一遍,是不是我不是学习数学的胚子呢?是不是我的学习能力不行呢?是不是我也很不幸呢?一股颓丧之心、委屈之心萦绕着我,面对卷子,我只能苦笑。

不经意间,我翻到了史铁生的作品,横看他的人生经历,在逆境中依然坚毅前行;竖看自己的中学生活,虽然才刚过几天,因为一点挫折就被止步不前。瞬间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应该像史铁生那样,以自己为武器,去挑战那坚硬的岩石,去挑战生命中的逆境。

苦难与豁达,这看起来不是两个互相搭配的词,但史铁生却做到了,他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却将它转化为面对一切乐观豁达的态度,最终走向胜利的彼岸。

机会将逆境转化为动力,史铁生则会将苦难转化为豁达。

史铁生,一棵生长在岩石上的松。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六

翻开书本,与作者一起忘却苦难,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嘴角笑意浮现……。

他是我最近才认识的一位作家,名叫史铁生,他终生近乎瘫痪,却从不向命运低头。而最震撼我心灵的,是他写的著作《我与地坛》。书中的他面对死神伸出的魔抓毫不畏惧,受到了沉重打击的他却顽强地屹立着,思绪还飘回了过去:儿时教堂里响亮清脆的钟声;年幼时与幼儿园的两位老师共度的那些日子;二姥姥那慈祥的面孔上灿烂的笑容……。

在他还很小时生命便猛然对他开始了残酷的考验,不给他喘息的机会,不断地对他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打击。却也给了他独特的经历,与医院里的一位位病友的谈笑,在地坛公园的奇闻妙见,老家四合院内的那棵高大的合欢树……。他在苦难中学会了以微笑去面对,在逆境中学会了用双眼去发现生活的乐趣。与死神共舞间,他渐渐释然,不再沉浸于消沉悲观的生活中了,而是重拾信心,以微笑去面对。

这样一位身体残疾的人都能笑看生活中的苦难,我们又为何不能呢?平时里的我们,有的已经成为了小公主,小皇帝,成天依赖着父母使我们遇到困难就用“不”来回答,是永远不能在苦难中成长的。

史铁生的经历又将另一个人的影子带入了我的脑海之中——海伦。凯勒。这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女孩却在苦难的面前豪不屈服,奇迹般地学会了说话,又考入了普通人都梦寐以求的哈弗大学,又创作了大量作品。为自己的人生在黑暗中添上了闪光的一笔。

是啊,他们俩个都身残志坚,拥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因为他们都相信,在光明前有黑暗,在暴雨的尽头一定会有彩虹。史铁生在死亡威胁下仍保持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海伦凯勒在命运面前仍不屈不挠地做着斗争。是的,他们都会用笑来面对苦难!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普希金(后记)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七

埃利亚斯有篇文章叫《思想着的石像》,是说人的内在思考和外在表象是断裂的,每个人都像一尊思想着的石像,其他人所能看到的,只能是他冷峻的外表,丝毫不能领会他内心的思想。人与人的距离由此拉开,人的孤独感油然而生。什么知人知面不知心,什么同床异梦,描述的就是这种感觉。可以说,人生来就是孤独的,所以人要有语言,一方敞开心扉,不断的表达,内心满盈的情感倾泻而出,另一方则要懂得聆听,接纳对方所有的情感,并理解她。理解,号称能够穿过厚实的石像表面,触碰到灵魂,理解使人们不再孤独。

可是人啊,有时候也挺贱的,渴望理解,可又为理解设下重重障碍。有时候那个石像的外表就是人们自己搞出来的。他会穿上厚厚的伪装,一颗渴望理解的心被包装成满不在乎的模样,走入人潮中,接受绝大部分旁人冷漠的眼光,内心深处却渴望着有人能够真正懂他。前段时间微薄上看到句话,sometimes when i say “i’m ok”, i want someone to look at me in my eyes, hug me tight and say “i know you’re not.” 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儿了吧。可是人为什么要伪装呢,为什么不能从心所欲率性而为呢?是为了自我保护,还是为了让理解来的更加珍贵?有首歌里唱的好: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你决定不恨了/也决定不爱了/把你的灵魂关在永远锁上的躯壳。歌里唱的那个人如果听到有人对他唱出这样的歌,一定会感动的稀里哗啦吧。可是,太多时候,这样的题目似乎都太难了。可是人就是这么悖论,人的想法就是这么复杂。谁又能琢磨的透谁呢?难保不被人说成是自作多情。时间长了以后,已经很难分辨哪个是伪装,哪个是真相。

史铁生说人们追求爱情是为了摆脱孤独。好像有点片面了,不过起码也说对了一部分吧。有人说最好的爱情就是共同成长,这样日久天长,比较容易识破对方的伪装,比较容易相互理解。可是在共同成长并日久天长之前,这样的爱情该如何开始,爱情的对象该如何选择呢?一见钟情似乎很不可靠,日久生情貌似比较靠谱。因为友谊,也可以识破伪装、相互理解。可是友情跟爱情的区别在哪里?也许是性吧,它让爱人之间更加坦诚相见。那多年的朋友成为情侣,也不是为了性,而是为了进一步加深了解。这么看来爱情是比友情深刻一点。可是有时候,深刻的这一点点,让两人看到了对方更多不好的方面,所以闹掰了,以至于连朋友都做不成了,那真是莫大的悲剧。可能这样的人还没明白,爱的真谛是自由,是卸下一切抱负无拘无束的自由,爱人彼此之间是最真实的自我,无关乎优点或缺点,真实的才是最珍贵的。

当然,爱情跟婚姻可能是两码事。

前几天去旧书店淘书,买了一本《史铁生散文》。于我,一个从小就对语文不感冒的人来说,买散文倒是件稀罕事。说到从理科转文科,好象是大学之后的事。其实,高三的时候,就对散文之类的挺感兴趣了。那个时候在准备高考,几乎每天都要做阅读训练。读的文章要么是大家的作品,朴实无华却含义隽永;要么是不出名的人写的,辞藻华丽而形式精美。我渐渐的能从文中体会点儿什么、参悟点儿什么,语文成绩也越来越好了。其实,一直以来,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其实,按道理说,我应该很早之前就爱上阅读。也许是课文后面的“背诵全文”让我心生抵触,也许是归纳中心思想的教育让我只感到枯燥,总之,相比于对趣味数学的热爱,语文确实受到了我的冷落。也因此,我一直都是个偏科的学生。语文和数学,两大最最基础的学科,少了其中任何一科,都只能是个瘸子。如果说数学带给人的是缜密和智力,那么语文带给人的则是细腻和智慧。好的文章,应该抛却杂念,用心来读。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文章很短,但是却把母亲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对于史铁生来说,应该没有一个人比母亲更重要了吧。但是,直到失去了,他才后悔,怎么以前一直都没发现。

“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再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铁生看来,刘易斯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围城,确确实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觉。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别人那样,而是不断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铁生一般的达观,难怪人们都说,虽然史铁生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却没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

这些话,怎么看都像是出自马克斯·韦伯之口。你不用急着死,那是早晚的事。你一定想活,那就是欲望。人的名字叫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怎么才能自由?只有把欲望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你想活着,就别为自己找那些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则你就是活着的奴隶。你活着是为了什么吗?不,是为了活着而必须做点什么。活着不是为了写作,活着不是为了功名,活着不是手段,活着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你真想写作,那就把写作业当作目的吧,它也不应该是活着的手段。把目的本身当作手段,人才能自由。

“苦尽甜来,对,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好运道。”

“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者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的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其实,痛苦与快乐,其实都是挺好的。快乐的好,在于曾经拥有;痛苦的好,在于即将得到。痛苦到了极端,也就只是剩下快乐了。我喜欢自虐,是因为自虐过后才能达到更上一层的快乐。纯粹的快乐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是无聊的。令人惊叹的是,史铁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条理有逻辑的将这样一个道理讲清楚。

生命在于过程。生命的起点是不能选择的,生命的终点是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决定的,唯有生命的过程。生活的全部意义,也在于过程。能够有多少体验,能够有多少收获,都在于过程。每多一份体验,每多一份收获,都是生命过程的成就。所以我喜欢让心灵有各种体验,酸甜苦辣,都尝一遍。所以我愿意去尝试任何新鲜事物,无论容易、困难、舒适、艰苦,都试一下。

第一次都史铁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梦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散文总是十分晦涩,好似雾里看花,叫人读不懂,对散文实在是没有好感。但是《我的梦想》却带给我另一种感受,没有虚情假意,没有矫情做作,朴实的语言直达心灵。从此,我记住了史铁生。

开学伊始,作业不算多,闲来无聊,便在此捧起了这本《史铁生散文》。可能是在青年时突如其来的下肢瘫痪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问题连着下一个问题。这些问题串起了文章,虽然这些问题并不都能够得到解答,有时甚至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但这并不妨碍你在跟随文章一起思考的过程中得到自己的收获。

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许多文章我还是读不懂(王文洁同学说《我与地坛》很感人,我还真没这种感觉……差距啊差距),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难得地感觉到了放松与平静。一味地读小说,那些或惊险、或离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经让我们的心灵过于冲动,过于敏感。不如暂时放缓脚步,静下心来读一篇这样的文章,放松一下,也为下一次启程做好准备。

关于史铁生的散文,最喜欢的应该是《好运设计》了。如果我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该多好啊。这样的梦想想必每个人都做过,但像作者这样规划得如此详细的却是不多见。然而,当你顺利地拥有一切时,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于是,之前的“好运设计”一项项地被推翻,“设计”了半天,到头来却发现:享受现在、热爱生命、注重过程,这才是完美的人生。这个结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铺垫却让这一切显得顺理成章,而且富有内涵。

这本书我读的很慢,也不需要读得快,慢慢地读,细细地思考,才会有所收获。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八

秋日的暖阳洒下无边的阳光,给公园带上朦胧的感觉。花草沐浴在阳光里,平日摇摆于秋风中的各色菊花此时也传达出些许温暖,一草一木伴随着泥土的气味,融入眼前这个坐在轮椅上的人的心中,化作他对世界的坚守。

作家史铁生二十一岁那年患上了残疾,当时的他正处在散发着光芒的青春时期,怎能想到瘫痪却在此时找上门来。“要么好,要么死。”这是史铁生被推向病房时对命运无力的挣扎。愤怒,不甘,绝望,此时的史铁生沉浸在痛苦之中,亲人的关爱和残酷的现实相比如此苍白无力。随着母亲的去世与文学上的成功,史铁生逐渐平静下来。想到自己瘫痪时对含辛茹苦照顾自己的母亲的态度,悔恨与思念涌上心头,他在散文集里很少直接提到此事,浓厚的情感却在字里行间里流露出来。这些经历让史铁生心中的绝望逐渐转化为释怀。

坐上轮椅之后有了大量的时间来写作。史铁生也时不时的回想自己身边的人。沉默老实的父亲,友谊医院里悉心照顾自己的护士,同房患上怪病的病友,又或是长大后性格大变的童年好友。史铁生不断的回忆并书写着其他人的命运。这些与他息息相关的人的勾起了他的思念与思考,这个看似平凡的人间从来不缺乏戏剧性的人生,因为双腿瘫痪而曾暴怒无常显然不是对待命运正确的态度。人生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在对故人的回忆中,以及对自己的发问中,史铁生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双腿瘫痪,母亲早逝,尿毒症。麻烦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他。但史铁生此时不再纠结于厄运,反而在《好运设计》中表明自己并不执着于所谓的好运。无法击垮他的厄运,给予了史铁生对于人世更多的坚守。

独自推着轮椅来到地坛,眼前的公园跨越时空,承载着无数人的命运,自己想必也会为此添上一笔。公园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暖,秋风扫过,带动左右摇摆的菊花,带出此起彼伏的“哗哗”声,带着落叶在空中翻飞。眼前这个坐在轮椅上的人愤怒过,不甘过,绝望过。人生究竟是什么?答案早已在他心中,现在的他只是看着这秋景,笑而不语。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九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地等了四百多年 。

细腻的心情,深沉的联想,打动着一个个在这个社会沉浮的人,心灵得以有半刻的宁静。

命运冷酷的催残他的双腿,可是他身后有默默为他付出的母亲,几度他想不开,母亲便伤心。当他在那个地坛进行灵魂的洗涤时,母亲便在背后默默含泪。当回到老家,看见橡树时便想起那个操劳的母亲。母亲如繁星在史铁生黑暗的命运大幕下默默眨着眼睛,如春水般滋润干涸的心田。那是人间纯真的爱。

当命运继续折磨着他时,有人说他,是当代最喜欢笑的作家~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梦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散文总是十分晦涩,好似雾里看花,叫人读不懂,对散文实在是没有好感。但是《我的梦想》却带给我另一种感受,没有虚情假意,没有矫情做作,朴实的语言直达心灵。从此,我记住了史铁生。

暑假开始了,时间比较充裕,闲来无聊,便在此捧起了这本《史铁生散文》。可能是在青年时突如其来的下肢瘫痪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问题连着下一个问题。这些问题串起了文章,虽然这些问题并不都能够得到解答,有时甚至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但这并不妨碍你在跟随文章一起思考的过程中得到自己的收获。

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许多文章我还是读不懂,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难得地感觉到了放松与平静。一味地读小说,那些或惊险、或离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经让我们的心灵过于冲动,过于敏感。不如暂时放缓脚步,静下心来读一篇这样的文章,放松一下,也为下一次启程做好准备。

关于史铁生的散文,最喜欢的应该是《好运设计》了。如果我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该多好啊。这样的梦想想必每个人都做过,但像作者这样规划得如此详细的却是不多见。然而,当你顺利地拥有一切时,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于是,之前的“好运设计”一项项地被推翻,“设计”了半天,到头来却发现:享受现在、热爱生命、注重过程,这才是完美的人生。这个结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铺垫却让这一切显得顺理成章,而且富有内涵。

这本书我读的很慢,也不需要读得快,慢慢地读,细细地思考,才会有所收获。

细细品味,一定大有收获……

读过很多散文,但最喜欢的仍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贵,但有时已经晚了。对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引自《韩诗外传》),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还是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狼且有反哺之事,何况人呢?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希望你过得好。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其实史铁生在文中不但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还有老夫妻间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女孩的关爱以及作者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等等,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十

他携着他的《我与地坛》,出现在我的语文课程中。在刚刚看到文章标题时,还以为又是什么词藻华丽写景类的文章,后来才知道,这样洗尽铅华的文字,是建立在他多舛的命运上的,是他经历风风雨雨之后的心灵独白。

再读,我也开始思考。随着他眼前的风景与人事。他说,“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看似我们的生活是在由一点一滴积累至无穷地活着,其实死是早已注定的,这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有些人活的久,但不一定满足;有些人死的早,也未必就不幸福。人生的价值与寿命不成正比,你所期盼的也未必如你所愿。

这使我想到了远方的一个老婆婆,86岁了,身体一直很健康。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十一

史铁生有一篇文章叫《记忆迷宫》,题目真是形象!确实,记忆就是人心灵里的迷宫啊,还和潜意识混杂在一起。所以他在此文里说:“记忆,在创作者那儿已经面目全非,已经走进另一种存在。”虽然他说的是以记忆的经历为基础的创作者、写作者;但其实在我们每一个记忆者这里,你的记忆都可能出现错误、混乱,毫无真实可言。可是啊!你记住的和你在记住时经由你的认知、情感改造过的记忆才是你生命的全部真实。史铁生还是在《记忆迷宫》里说:“我没有用‘记忆’,而是用了‘印象’。因为往日并不都停留在我的记忆里,但往日的喧嚣与骚动永远都在我的印象中。因为记忆,只是阶段性的僵死记录,而印象是对全部生命变动不居的理解和感悟。

记忆只是大脑被动的存储,印象则是心灵仰望神秘时,对记忆的激活、重组和创造。”所以《关于真实》里说“这些印象的累积和编织,那便是我了“。也就是说史铁生认为:基于记忆的心灵的真实才是最真实的生命的全部,在这种真实里,心灵是关键。其实回到读书笔记开头提到的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刘亮程的“内心生存”,也是关乎心灵的,原来,生命的真实就在你的心灵里!文字、文学更能保存这种心灵真实,生命的时光不老。

我今年初春写过一篇回忆初中的文章,以接续中断了二十五六年的记忆。其中有一段:“记忆真是很奇妙的东西,记住了某件事,就是保存了某段时空给今日的丰富心灵增量。有时候已经忘记了某件事,有人提起,你又真切地全记起来了,因为它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潜伏在不知道哪个隐秘的角落里,早已融为你敏感心灵的一部分。”我是觉得自己好幸运,我记住了某些东西,并感动过留恋过,那段生命的美好时光就不会消散。

我的同学们读后也都有这样的感受,还有一位并不搞文字工作的同学说的一句话也一样的深刻。“她记录的是她的回忆和故事,每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她这样细腻的感情。”是啊,这些都只是我记忆里细腻的真实,并不一定都是他们当年的真实;而在我记忆着他的时候,我在他的记忆里又是怎样的呢?我好想知道啊,那关于我的生命的真实。

史铁生有一篇《墙下短记》,也是写生命要接受墙的局限,就是上一篇读书笔记里说到的“生命的平等的残缺”。但里面也提到了有关墙的记忆与生命意义的关系。以其中一段作为本篇的结束:“一段生命轻得飘散了,没有了,以为是什么原来什么也不是,轻易、简单,灰飞烟灭。一段生命之轻,威胁了生命全面之重,惶茫往灵魂里渗透:是不是生命的所有段落都会落此下场呵?……要求意义就是要求生命的重量。死亡光临时有一个仪式,灰和土都好,看往日轻轻地蒸发,但能听见,有什么东西沉沉地还在。……可否还在美丽的位置上沉沉地有着重量。”他是说,生命的重量来自意义,只要你爱过恨过,歌过哭过,记住过感动过,心灵丰富过情感美丽过,生命就沉甸甸地在美丽的位置上真实存在着,不会轻得飘散了,没有了。家人们在我们的群里就是以心灵真实存在着,我们在一起的生命。心灵的真实才是最真实的生命的全部,心灵记住了生命的全部真实!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十二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1428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