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制定教案。编写教案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设置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多个教案范本等你来下载,一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篇一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单元教学重点: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单元教学难点:
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1)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3、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教师出示情境图,教师板书课题:小熊购物。
二、自主探究新知。
1、解决第。
(1)个问题胖胖应付多少钱?
1)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教师总结重要数学信息。
2)大家看小熊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小熊应付多少钱?这个问题。
3)教师巡视搜集学生出现的不同做法。
4)展示学生作业,并引导其他学生质疑第二个算式是什么意思?若学生中不出现第二个算式,教师引导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
5)脱式计算: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教师结合算式指导学生进行脱式计算,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总结。
2、解决第。
(2)个问题壮壮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1)教师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2)集体反馈时,(重点让学生结合情境,理解为什么用上20减34)。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练习三p11p12。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巩固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狭问题的能力。
3、体会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练习三。
学生独立思考,回想之前所学的内容。
二、知识梳理。
1、梳理知识。
(1)提出问题: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三、综合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3题。
1、完成教材第11页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最后集体订正。
反馈时,师生共同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完成教材第11页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计算,然后进行交流反馈。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出综合算式的。
3、完成教材第11页第3题。
题目出示后,引导学生对比上下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后,再进行计算。反馈时,让学生总结括号的意义及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出示练习三第4~6题。
4、完成教材第11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独立解决,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12页第5题。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完成教材第12页第6题。
交流时,让学生写出三四个不同的算式后,组织交流、评价。
最后归纳出在凑数过程中主要运用83、46、122等基本算式。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则运算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的,都按从。
左到右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乘、除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有括号的算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篇三
1.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0-5+3=7+(7-6)=。
10-(5+3)=7+7-6=。
问题: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先算括号。
里面的。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问题:上面的题你们能用脱式做一做吗?
(二)反馈交流,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问题:
1.这两道题你们是怎么算的?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在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中,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
小结: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76-(12+25)(12-5)×348÷(8-2)。
问题: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四)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2222=2。
问题:
1.你看见什么了?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以及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1/6+5/6。
4/7-2/7。
2/9+4/9。
9/10-3/10。
1/2+1/3。
1/8+1/8+3/8。
2.算一算。
24-(18+3)。
学生计算,完成后提问计算的顺序。
3.揭示课题。
我们学过了分数加、减法,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97页例1的表格。
(1)让学生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老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3)提问: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板书:1/2+3/10-1/5。
(4)请学生试着算一算,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让学生将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看出哪一种更简单,确定自己喜欢的方法。
(5)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出示例1的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2)请学生列出算式。
1-11/20-2/5或1-(11/20+2/5)。
(3)请学生试着计算,并指名板演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篇五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6-5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不带括号的两极混合运算。教材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即:饮料问题及购鞋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分析,归纳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既锻炼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又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分析:。
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些学生在课外还接触了两级混合运算,并从父母或其它渠道获得了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可以说,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有一定运算基础的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同时,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促使其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教具准备:cai。
教学重点: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主要知识点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知识的基础,因而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的。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本着生活化、问题化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获得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廉价超市”清点库房这一现实情境为切入点,导出“饮料问题”,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数学信息,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归纳,又通过解决“鞋子问题”进一步探索、归纳出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最终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数学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学生交流发现的信息。)。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针对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以生活中这一生动的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学生可能提出:我想求三箱饮料一共有多少瓶;我想求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解决饮料问题。
师:刚才有位同学提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瓶饮料”,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尝试解决,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试算,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想第一个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生1:24+24+24+8=80(瓶)。
生2:24×3=72(瓶)。
72+8=80(瓶)。
请该生说一说每步算的是什么。
生3:24×3+8=80(瓶)。
生4:8+24×3=80(瓶)。
(3、4算法如果出现,教师给予表扬。)。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写算式的?
生:我是仿照以前学过的加减混合算式来写的。
生:我在书上看见过这样的算式。
(如果生3和生4的方法没有出现,教师可提出郎蓝灵鼠的问题:把生2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师: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4×3+8。
=72+8。
=80(瓶)。
师:说得真不错,哪位同学的算式和他的一样?(学生举手)你能不能再说说?
生:我先算的是乘法,然后算加法。第一步求的是3箱饮料有多少瓶,第二步求的是一共有多少瓶。
师: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算式?
[鼓励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个性话的做法。]。
生:老师,我是这样列的,8+24×3。
师:啊,你的算式和他们的真不一样。那这个算式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小组讨论。
生:我也是先算的乘法,求的是3箱有多少瓶,再算加法,求的是一共有多少瓶。
师:为什么不先算8+24呢?小组讨论。
生:不可以,因为那样得数就不对了。
生:我们先算乘法,是要先求3箱一共有多少瓶,然后才能求一共有多少瓶。
师:原来是这样啊。在这两个算式里,我们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8+24×3。
=8+72。
=80(瓶)。
2、尝试应用,解决购鞋问题。
学生观察、汇报。
师:老师相信你们都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试算,全班交流。
生1:36÷4=9(元)。
63-9=54(元)。
请该生说一说每步算的是什么。
生2:63―36÷4=54(元)。
(请该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这个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改写)。
师:63―36÷4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然后呢?
3、知识归纳、内化。
师:我们再来回顾这两个算式(24×3+8和63―36÷4),看它们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
(集体回顾这两种算式的运算过程)。
师:那向这种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应该怎么说呢,让我们小组共同讨论一下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归纳运算顺序)。
三、走进生活,体验成功。
师:今天,我们总结了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你愿意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些练习吗?(愿意!)。
(教师组织学生解决课后“练一练”习题)。
四、畅谈收获,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过得愉快吗?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今后,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你准备怎么做?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强调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打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2、使学生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十五第5题。
集体口算后校对,并请做错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7+3/8+5/83/7+5/6+4/75/8-(3/8+1/12)2/3-1/4-1/45/6+2/5+1/6+3/55/9+(4/5+4/9)。
1、指出: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使用,整数减法运算性质在分数中也同样适用。
2、学生独立完成,六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1)加法结合律;(2)加法交换律;(3)(4)减法运算性质;(5)(6)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解方程1/2+x=1x-3/7=1/2x+2/3=7/6。
1、指出:方程中的x不仅可以是整数或小数,也可以是分数。
2、学生独立完成,三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并请错误的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五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算式意义与结果,强调单位“1”。
2、改变习题:将“小华调查了全班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改成“小华调查了全班30位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
(1)该怎样解决问题?
(2)为什么方法不变?
强调:这两题都只要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从单位“1”里去掉送鲜花的1/3,再去掉送贺卡的1/4,剩下的就是送图画的人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所求问题与全班实际的总人数没有关系。
五、延伸。
完成书上思考题。
1、计算后找出规律。
2、应用规律直接写得数。
3、应用规律自编加法算式。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篇七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教师出示:
164+1818+46。
693-1450-355。
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二、创设情境.。
问:同学们都去过商店买东西吧,要算一算买来的东西共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今天,我就要去商店去买两样东西,请你们帮我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钱?
出示动画混合运算,问:看图谁能先说说我要买些什么,然后列个算式表示要花的钱数?
学生汇报并列式,引出例1.。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理.。
1.尝试计算:164+63。
(1)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3)学生汇报,研究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4+63164+63。
=64+63=64+18。
=64+18=82。
=82。
(4)比较异同,总结算法.。
分析比较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2.改变例题,学习例2.。
(1)将例1164+63变为:
164-63164+63。
164+63164-63。
(2)学生独立选做,可任选一题,也可全做.。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3.归纳推理,总结规律.。
讨论:观察比较,例题中的4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4.初步练习,深化提高.。
计算:5887-292=?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方法,强化知识.。
1.计算下面各题.。
393+486244-423。
174-124813+46。
四、质疑,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接龙游戏。
游戏目的。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运用分数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4+1/35/9—2/31/2+1/63/4—5/81/6+3/10。
9/14—1/23/8+1/85/9—2/97/10+5/103/10+3/4。
二、探究。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说算式意义。
1-1/4-1/31-(1/4+1/3)。
3、在书上独立完成两个算式的计算,再交流计算方法与结果,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的。
三、巩固。
1、练一练。
(1)计算下面各题。5/9+2/3—2/51—(1/2+1/6)。
独立完成,校对交流,明确算式的意义。
2、练习十五第1题。
3/4—5/8+5/64/5—(1/6+3/10)3/7—(9/14—1/2)。
(1)学生独立计算,三人板演。
(2)校对交流,特别要注意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3)教师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加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中间过程中的分数,如果先约分再参加运算比较简便,就及时约分。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练习十五第3题。
理解题意后,解答前面两个问题。鼓励学生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练习十五第2、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校对。
四、总结。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12÷6=2(元)解法二:3×6=18(元)解法三:12÷3=4(瓶)。
321812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1(元)答:每瓶便宜1元。
6、(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篇十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篇十一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三步乃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内容具体涉及加减、乘除、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及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其中加减、乘除这一部分,这节课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教学,以解决问题为线索来学习计算。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今后更为复杂的计算学习奠定知道和思维基础。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和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学习乘法(除法)与加法(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1.结合具体练习,使学生掌握含有不同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会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掌握既有乘除,又有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看—说—算—查
一、激趣导入(约3分钟)
1.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0+4+30= 2x4x7=
15+5-10= 6÷3x2=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运算或只有乘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 )顺序进行计算。
二、自主学习(约7分钟)
1.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2中的情境图。
2.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回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同桌讨论,然后说一说。
4.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呢?
5.尝试列综合算式:4x3+7
三、合作交流(约10分钟)
1.4x3+7这道题你会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2.指名板演,全班齐练,评价。
3.7+4x3这道题你会用脱式进行计算吗?请大家试着算一算。
4.算完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自已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小组内交流。
7.比较7+4x3的运算顺序和4x3+7的运算顺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8.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一个算式中,含有除加、除减计算时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一样,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
四、精讲点拨(约8分钟)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下面各题第一步先算什么?把他圈出来。
20-8÷2 7x5-3 4+4x6 81÷9+2
(2)完成第50页第5题。
2.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3.作业布置:课本50页4、6题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各方面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一、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出示课件)。
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师提出解决问题。
1、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
2、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
三、尝试与探索。
四、师生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可能有三种算法。
1、18÷3=6(元)6×9=54(元)。
2、9÷3=3(元)18×3=54(元)。
3、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
汇报的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其他学生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全班共同解决。
方法三的算式有乘也有除,教师小结:有乘也有除的运算叫乘除混合运算。
引导重点。
1、让学生回顾计算过程,思考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班内反馈: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达成共识。
连除运算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五、练一练。
自主练习第1题。
买6包葡萄干要42元,买10包葡萄干需要多少元?
将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
包数。
钱数。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师生共同交流答案!
六、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花18元买了3千克南瓜。
生2:我想买9千克。
生3: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
生4:把他们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算法。
3、班内反馈,按小组进行。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除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混合运算计算过程,能熟练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教法学法:
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说说解题思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独立列式计算,交流计算顺序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出示7×6+24,指名学生板演计算,总结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例2.
(3)找出例2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在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择“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来研究。
二、学生交流、合作、探索、归纳方法。
(1)鼓励学生探究。
师:关于这一节的问题,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老师想放手让同学们自己解决,依托小组的力量,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生: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收集信息。
(2)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内的发现,教师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和书写格式。
(3)及时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也有加减法,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拓展强化新知。
学生说说计算顺序。
(2)给计算顺序分类,(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再计算。
设计意图:练习时按照,先说计算顺序,再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最后计算的模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有说到做,明确了计算顺序,提高了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板书设计:
=10(元)。
1.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通过板演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及时的进行计算顺序的文字总结,给计算顺序分类明确。达到学生正确计算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12÷6=2(元)、解法二:3×6=18(元)、解法三:12÷3=4(瓶)。
32、1812、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1(元)答:每瓶便宜1元。
6、(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数学游戏:“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篇十三
1、使同学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训练同学认真审题,能够选择合理简便的解题方法。
3、培养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且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一)复习。
1、第74页第1题。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1250.30.50.60.250.75。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以上各题用投影片出示,指名口答。
2、我们已经知道,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已知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从而进行计算。
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比较简单?
提问: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
提问:分数和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在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简便,但这种做法只有小数能够被分数的分母除尽时才最方便,一般情况下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把小数化成分数来做比较简便。)。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篇十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12÷6=2(元)解法二:3×6=18(元)解法三:12÷3=4(瓶)。
321812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1(元)答:每瓶便宜1元。
6、(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篇十五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
1.脱式计算。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
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 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3=15(元) 15+20=35(元)
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5×3+20
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3)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
(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50-15×2
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思考: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5×3+20 50-15×2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1.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计算。
2.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
教师强调:
第(1)题,先算4张成人票的价钱,再算应付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5×4+8。
第(2)题,先算12张儿童票的价钱,再算应找回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00-12×8。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11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