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功率课件范文(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4:53:04
八年级物理功率课件范文(12篇)
时间:2023-11-18 14:53:04     小编:雨中梧

运动是一种锻炼身体、调节心情的方法,我喜欢跑步、游泳等各种运动方式。不断反思和修正总结,不断提升总结的质量和效果。推荐给大家一些精选的总结写作示范,希望从中能够获得启迪和借鉴。

八年级物理功率课件篇一

1.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2.2教学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弹簧秤等。

教学过程。

6教学过程。

6.1引入新课。

八年级物理功率课件篇二

是像(选填“实”或“虚”)。

光线有_____条反射光线。

15.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等于,反射后光线的。

方向______改变(填“发生”或“不发生”),方向改变了。保持入射光线不动,镜面绕入射点顺时针转动10º,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16.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两岸风景如画,风平浪静时水中的倒影与岸上景物交相辉映,

美不胜收.一天早上七八点钟的时候,某同学带上照相机来到河边,想拍一张水中倒影更清晰的照片(不逆光),那么,该同学应该站在河______(填“东”或“西”)岸拍摄,这一选择是根据光的规律而作出的.

17.王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

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18.某同学在做有关光的实验,他用一只无色玻璃杯,在杯内盛上一些清水,杯边斜放一。

个平面镜,然后用一张白纸板(在中间开个口),让太阳光从开口中射到玻璃杯内的。

镜子上,如图,不断调整开口的位置或镜子的夹角,在白纸板上方就能看到多种色光。这位同学做的实际上就是__________实验,水和镜子相当于__________。

第17题第18题第19题。

19.如图为光在空气与玻璃交界面发生的反射和折射光路图,界面的方是玻璃(填。

“上”、“下”“左”或“右”),反射角等于,是折射光线。

八年级物理功率课件篇三

0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

0a.入射角是30。

0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0c.反射角是60。

00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2.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小孔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b.雨后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气中的水滴色散而产生的。

c.在太阳光下我们看到红色的玫瑰花是因为它反射太阳光中的红色光。

d.电视机遥控器是通过发出不同的红外线实现电视机遥控的。

3.光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4.小轿车前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造型美观b.防止挡风玻璃震碎。

c.避免噪声d.避免因平面镜成像而影响安全行车。

5.如图所示,有一个正方形的不透光的房间,在其中的一面墙上开有一个圆形小孔.在。

这面墙的对面有一个正方形的平面镜.在房间里有一个人靠在与平面镜垂直的一侧墙面上,当有一束垂直于圆孔的平行光通过圆孔射到平面镜上时,他能看到的是()。

a.镜面上有一个圆形的亮斑b.整个正方形镜子的形状。

c.感到整个房间是一片黑暗d.整个房间的各处都是亮的。

6.空调遥控器能够控制空调的开机、关机、调温等,它工作时利用了()。

a.红外线b.紫外线c.x射线d.可见光。

7.一半径为5m的圆形蓄水池装满水,水面和地面相平,在池中心正上方离水面3m高处。

吊着一盏灯,一个人站在岸边,他的眼睛距地面的高度为1.8m,则他要看到灯在水中所成的像,人到岸边的距离不能超过()。

a.1mb.2mc.3md.4m。

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9.某同学的手表是数字式的电子表,当它表面正对镜面时,平面镜中显示的数字是如图。

字样,请问当时的真实时间是()。

a.20点51分b.15点02分c.12点05分d.21点02分。

其原因是()。

a.物体射向“毛玻璃”的光,在“毛玻璃”表面被全部反射了。

b.物体射向“毛玻璃”的光,一部分被“毛玻璃”反射,另一部分被吸收。

c.“毛玻璃”是不透光的。

d.物体射向“毛玻璃”的光,在“毛玻璃”表面产生了漫反射和折射。

11.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上的e点.若要使反射光射到墙上的f。

点,可采用的方法是()。

a.平面镜不动,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角。

b.入射光不动,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定距离。

c.入射光不动,将平面镜逆时针转动适当角度。

d.入射光不动,将平面镜顺时针转动适当角。

12.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边的池壁上,当池内无水时,站在池旁左边的人,看到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八年级物理功率课件篇四

1、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2、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是()。

a、声音和光一样,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其他固体介质大。

b、声音和光一样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c、人们常用音色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d、要使长笛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提高应使劲吹。

3、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a、验钞机b、微波炉c、电视遥控器d、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4、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立竿见影b、毕业合影c、湖光倒影d、形影不离。

5、小明在东钱湖畔看到:船儿在水面荡漾,鱼儿在白云中穿梭,青山在水中摇晃。小明看到的景物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船儿b、鱼儿c、白云d、青山。

a、墙和镜子都是亮的,因为墙和镜子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b、墙和镜子都是暗的,因为墙和镜子发生的是漫反射。

c、墙是亮的,镜子是暗的,因为墙发生的是漫反射,镜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d、墙是暗的,镜子是亮的,因为墙发生的是漫反射,镜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7、下列关于投影仪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b、屏幕上要得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倒放。

c、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d、屏幕上要得到更大的清晰像,应将镜头靠近投影片的同时使投影仪远离屏幕。

8、用焦距是50mm的照相机拍摄书中的画页时,镜头到书的距离应()。

a、小于50mmb、等于50mmc、等于100mmd、大于100mm。

9、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所成的像是()。

a、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10、下列关于色光与颜色的有关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色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它们混合后的颜色是黑色。

b、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它们混合后的颜色是白色。

c、色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它们混合后的颜色是白色。

d、颜色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它们混合后的颜色是白色。

11、下列关于不可见光的应用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出的是红外线。

b、红外夜视仪能感应红外线。

c、我们看见验钞机发出紫色的光,那就是紫外线。

d、臭氧层能大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12、如图l是凸透镜,s是物体,s'是它的像,则物距()。

a、ub、f。

c、u。

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d、阻止琴弦振动发音。

14、下列现象中,利用回声原理的是()。

a、利用音乐诱捕鱼群b、利用声音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

c、敲一下较长的水管,可以听到两声或三声响。

d、人能听到蚊子的嗡嗡声。

15、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16、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

a、变强b、变弱c、不变d、都有可能。

八年级物理功率课件篇五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板书设计】。

5.定滑轮和动滑轮。

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也不费力。

动滑轮:不改变力的方向,省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先出示一个滑轮,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基本结构,接下来的研究就会比较顺利了。学生在自行设计方案来研究定、动滑轮后,较好的认识了它们的工作原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活动(设计方案)应放在重点,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八年级物理功率课件篇六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3.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教学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工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三、力的平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叙述)。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

(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m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课后小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八年级物理功率课件篇七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功率课件篇八

今天在××中学听了王老师的《电学实验复习》一课,王老师首先让学生利用基本元件,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一,每个小组都能较好的归纳出电学中的几组实验,进行了电学部分实验的.系统复习,归纳了电学最重要的实验,如: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等等。还特别归纳强调各个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实验时的变量控制等等。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层次、脉络清晰。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高,过渡合理顺畅。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练习巩固,敢于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例如:每个题目都会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让学生起来解答。也注重学法的指导,如:讲解实验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如何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保持被测电阻的电压不变(突出变量控制的应用)。

唯一美中不足的一点就是王老师的言语再精炼一点就会锦上添花了。

八年级物理功率课件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二、新授。

第一节温度。

2、学生实验一。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1、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学生:温度计。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老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二)、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宁夏20__年1月26日天气预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温度计的使用。

老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做到哪些事项?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馈。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四)、体温计。

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

(说明:提醒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学生阅读p69“体温计”知识小结:学生自结。

(五)、小结。

八年级物理功率课件篇十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养成教育训练点】。

养成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然后进行分析的实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是()否()。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八年级物理功率课件篇十一

第四节功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意义,建立功率概念,得出计算公式。

2.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能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建立功率概念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渗透sts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建立功率的概念,渗透建立概念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按照书上的情境引入。

我们来观察下面这幅图,这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吊车和人都是在对砖头做功,但是有快有慢,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做功快慢的问题。

2.播放动画引入。

播放动画:功率选择“功率的引出”按钮,逐步点击相应按钮。

二、新课学习。

1.想一想,我们在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时,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1)时间相同,比较路程。

(2)路程相同,比较时间。

(3)利用路程和时间之比,即速度来描述。

由速度的启发,你能想一想怎样比较人和吊车做功的快慢吗?

(1)时间相同,比较运砖的多少,也就是做功的多少。

(2)运砖多少相同,即做功的多少相同,比较时间。

(3)如果时间和做功多少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利用做功多少和时间之比来描述做功的快慢,再进行比较。

其实在物理学里有一个专门的物理量来描述做功的快慢,这就是功率,用字母p表示。

2.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公式:

其中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

单位:瓦特(w),1kw=1000w,mw=1000kw。你知道1w的物理意义吗?因为1w=1j/s,也就是说1w表示物体在1s内做功1j。

3.比较。

比较这四个物理量的建立过程,找出共性,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4.了解一些功率值。

播放动画:功率,选择“功率的实例”按钮。

5.功率的计算。

中,w的单位是j,t的单位是s,得出的功率才是以w作单位的,计算时要注意到单位。如书上例题中给出的时间是2min,要换算成以s为单位。

三、小结。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出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公式是。

单位是瓦特(w)。

四、板书设计。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公式:

其中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

单位:瓦特(w),1kw=1000w,mw=1000kw。

八年级物理功率课件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0810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