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一本书的心灵碰撞,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心灵的汇聚和对话。怎样写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观点的读后感?以下是一些名人或作家的读后感推荐,希望对大家的阅读和写作有所帮助。
水浒读后感题目篇一
《水浒》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水浒。
读后感。
供大家参阅!
“赤日炎炎似火烧,田中禾粟半枯焦。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一个颠覆时代的风暴逐渐显现,一场惊心动魄的起义正在酝酿。
我不得不说,作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太令人震撼了,在一瞬间,便颠覆了我长久以来对这类农民起义小说的偏见——不过是官逼民反,小老百姓劫富济贫,打打杀杀的无聊小说而已。然而,细读了《水浒》全本后,我才领悟到这部巨作的精华所在。
《水浒》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通过宋江起义这一历史故事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了贫苦农民被迫聚义梁山,拿起武器,铤而走险进行反抗的动人画面,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小说前半部通过王进出逃,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逼上梁山等典型事件揭示了“乱自上作”的现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由小到大,有个人到集体,有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巨流的发展过程,歌颂了像武松,阮氏三雄,吴用等一批农民英雄的形象,无情的鞭挞了以昏君和奸臣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小说的后半部,写出了起义的悲惨结局,揭示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宋江接受招安,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悲剧性。
《水浒》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其中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更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中,黑旋风李逵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头脑简单,直爽率真,不受礼节约束,是个真正的粗人。初上梁山,便口出狂言“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小宋皇帝……杀去东京,夺去鸟位。”像大宋皇帝,小宋皇帝这类的粗话,也只有李逵才说的出口。他做事不思后果,打死殷天锡连累柴进坐牢,险些送了性命。他豪放粗犷,上阵必脱得赤条条手提两柄板斧冲锋陷阵,不为箭矢,在劫法场救宋江时,只他一人提着双斧,便为众好汉们杀出一条血路来。他忠于梁山事业,坚决反对招安。李逵不是一个大人物,论谋略比不上吴用,论武艺敌不过武松,然而,他却是一个真正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再如豹子头林冲,忍辱负重,一忍再忍,直至听得陆谦几人议论说要害了林冲去领赏。林冲忍无可忍,提刀杀了几人,上了梁山。可见,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的一个转变过程。当然,不只他们,每个好汉都有属于自己的辛酸史,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转变过程。但他们都拥有共同的对于正义平等的渴望,这也是他们能够真正聚义的原因。
《水浒》,让我们看见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正义平等理想社会的无限向往,尽管,这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最后在统治者的阴谋下被摧毁了,失败了,不!它并没有失败!因为,它将侠肝义胆的英雄气概传承了下去它摇撼了陈腐的王朝同时,它如一滴水珠般,在湖面上在人民的心里激起了层层荡起的涟漪。
水浒,是一个时代的传奇,是一个时代的心声,是一个时代的引领者。他让我们领略一百零八人豪侠仗义的心声齐聚的力量,让我们听见了姗姗来迟的正义的脚步。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它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英雄与狗熊”的残酷又悲廖的斗争,最终虽然是真正的“英雄”几乎全都死无葬身之地;而“狗熊”依旧当道,但它给我们诠释了丰富地人生哲理意义。我们读水浒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为了了解书中的情节故事,而是要真正地理解这本书给我们的人生哲理地寓意,下面让我为大家来细细地品味一下这本书的大致意义吧。
这本书记述了以宋江,吴用,卢俊义为首的一百单八条英雄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整本书,刻印在我心灵里挥之不去的只有:忠,义。二字。忠,即指的是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益诱惑之下,仍然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忠心不二,这就是忠,对国家的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的儿子“高衙内”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对相公的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对兄弟的义;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
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精神简直是少得可怜,我试问:在公交车上给妇女,老人,儿童让座几乎每个正常的青少年朋友都可以做得到;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我相信不会超过10%的,这就是反应现代社会的不足的地方。
虽然书中的忠义之士几乎全都死于奸佞之手,但它留给我们的不仅只是“悲剧”,还有“忠义”二字!现代社会有人说:“忠义”有什么值得我们遵循的;自古以来不都是奸臣的下场吧都比忠臣好吗?如《水浒》上面的及时雨宋江,卢俊义不全都死在高俅,童贯的手里吗?而他们依旧是朝廷命官。这个问题我也是一滩迷津,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啊。
暑期曾在家里把水浒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初次阅读,也只能了解大概的内容。不敢说有大的收获,疑问倒是有那么一些。
是不是作者对方腊也抱有赞美态度,才这样写来显示方腊军力强盛?但书中对方腊往往是一副蔑视、鄙薄之态,总是一口一个“贼”,这样看来就不大可能。在我想来,作者似乎有意要这样安排。联系上他们几乎有些不可思议的死法,总让人觉得他们命中注定要死于非命,难得善终。尽管他们曾逃过了无数的劫难,但最终还是无法避免。我想,这大概是意味着,宋江这只队伍,其实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这是我的一点拙见,肯定是有些漏洞了,不知他人意见如何,不妨赐教。
水浒读后感题目篇二
《水浒》是本老少庸雅皆爱的巨著。它引人入胜的连环章节中塑造了不计其数的人物形象。个性之鲜明,在中国文史上首屈一指。但在这些英雄豪杰的斗争之中,却隐藏着施耐庵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你只需随好汉们―齐发威,一齐狂笑,一齐叫骂,在无拘无束的痛快淋漓之中,便能发现这一百零八个人,每一个都是作者精神追求与内心情感的寄托。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文学上的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和《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群众和小朋友们的喜爱,就连我也不例外。
《水浒传》主要讲述了太尉高俅原本是个无赖,因为会踢球,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无恶不作。他的干独生子高衙内横行霸道,为了霸占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林冲的漂亮妻子,他诬林冲带刀进八军机重地白虎堂图谋不轨,把林冲发配充军,还想在野猪林半路把他杀死,幸亏花和尚鲁智深仗义相救。又有打虎英雄武松、宋江等众多好汉,共108人,最终都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被逼在梁山落草为寇,揭杆起义。他们举起义旗,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济贪的口号,杀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张扬了人民群众的神勇斗志,干出了一番大事业。鲁智深:他是忠与义的化身,他寄托了施耐庵对于侠义的热烈歌颂。金氏父女正是由于素不相识的鲁提辖而逃出镇关西的魔掌。林冲正是由于萍水相逢的花和尚才在野猪林幸免遇难。这一切,都是鲁智深的忠义表现。
忠与义在《水浒》中,是作者所竭力唱颂的,更是贯穿这一百二十回章节的无形骨架。但忠义,在现代社会中似乎已成为了古董。它能够直接产生效益的一面,被人们保留着,而它的忠诚与义气、人们长久相处肝胆相照的一面,却被丢弃了。而此时的忠义,已成为信誓旦旦的一句空话,不经世道的人天真的想法。又有谁想过,它是友谊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特有的一种高贵品质。它既是精神,又是品德,更是古人为人处事的标范。
但现在呢,似乎已烟消云散了。我常常羡慕古人思想的纯洁。是他们,才有了生死与共的真挚情谊。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也许会讥笑他们的幼稚,但我们丢掉了多少真挚的、纯粹的情谊呢?我们的情谊中有多少是与利害直接相关的。这些真情实谊是否随着生活的紧迫而逐渐消失呢?忠与义,体现着古人多么诚挚的追求与向往。忠诚与义气,是它们得以让天南海北分散的人而在梁山八百里水泊拧成一股扯不松,砍不断的绳。在他们心中,这是高于一切的。
在发达的今天,商品经济狂潮的冲击下,诚实、信用在人们心中已摇摇欲坠,大家尔虞我诈,得到的是大把钞票,而丢失的却是我们民族思想的精髓。我的感想是:如果我们现在跟团结一些,跟能互相谅解些那我们的这个世界就会更完美。
水浒读后感题目篇三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臧克家也说过“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我爱上了读书。
在那政治昏庸的,在那官官相护的日子里,平民百姓水生火热的生活着——被欺压,被奴役,被压榨……那里没有陶渊明的世外桃园,人们无法安居乐业,当忍无可忍之时,个个人物英雄好汉,齐聚梁山泊。在一次次的征战中,他们替天行道,除去了一个又一个污吏。然而,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成为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朝廷便想出了一个毒辣的奸计——表面招安梁山好汉,让她们四处奔波扫平其他“反贼”,最终落得,百战沙场死的死,散的散,就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悲剧。
风吹过我的脸,在操场上,我与朋友嬉笑打闹,在我的带头下悄悄地说着老师的坏话,一位同学一激动声音说的有些大,有趣的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刚好路过,老师看了我们几下,而罪过最大的我,却独自躲到了最后面,你同学说话时的豪迈没了,与朋友共患难的正义也没了。
我又忍不住哀叹为。何代表着天上108位星辰的他们,豪气冲天的他们,为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他们,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自古“忠义”两难全。
那个时代成就了他们也毁灭了他们,然而他们打抱不平,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却流芳百世。
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我忘却了时间,忘却了空间,心中的波澜,久久无法平息。
水浒读后感题目篇四
暑期曾在家里把水浒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初次阅读,也只能了解大概的内容。不敢说有大的收获,疑问倒是有那么一些。
是不是作者对方腊也抱有赞美态度,才这样写来显示方腊军力强盛?但书中对方腊往往是一副蔑视、鄙薄之态,总是一口一个“贼”,这样看来就不大可能。在我想来,作者似乎有意要这样安排。联系上他们几乎有些不可思议的死法,总让人觉得他们命中注定要死于非命,难得善终。尽管他们曾逃过了无数的劫难,但最终还是无法避免。我想,这大概是意味着,宋江这只队伍,其实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这是我的一点拙见,肯定是有些漏洞了,不知他人意见如何,不妨赐教。
水浒读后感题目篇五
“赤日炎炎似火烧,田中禾粟半枯焦。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一个颠覆时代的风暴逐渐显现,一场惊心动魄的起义正在酝酿。
我不得不说,作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太令人震撼了,在一瞬间,便颠覆了我长久以来对这类农民起义小说的偏见——不过是官逼民反,小老百姓劫富济贫,打打杀杀的无聊小说而已。然而,细读了《水浒》全本后,我才领悟到这部巨作的精华所在。
《水浒》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通过宋江起义这一历史故事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了贫苦农民被迫聚义梁山,拿起武器,铤而走险进行反抗的动人画面,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小说前半部通过王进出逃,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逼上梁山等典型事件揭示了“乱自上作”的现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由小到大,有个人到集体,有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巨流的发展过程,歌颂了像武松,阮氏三雄,吴用等一批农民英雄的形象,无情的鞭挞了以昏君和奸臣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小说的后半部,写出了起义的悲惨结局,揭示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宋江接受招安,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悲剧性。
《水浒》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其中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更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中,黑旋风李逵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头脑简单,直爽率真,不受礼节约束,是个真正的粗人。初上梁山,便口出狂言“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小宋皇帝……杀去东京,夺去鸟位。”像大宋皇帝,小宋皇帝这类的粗话,也只有李逵才说的出口。他做事不思后果,打死殷天锡连累柴进坐牢,险些送了性命。他豪放粗犷,上阵必脱得赤条条手提两柄板斧冲锋陷阵,不为箭矢,在劫法场救宋江时,只他一人提着双斧,便为众好汉们杀出一条血路来。他忠于梁山事业,坚决反对招安。李逵不是一个大人物,论谋略比不上吴用,论武艺敌不过武松,然而,他却是一个真正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再如豹子头林冲,忍辱负重,一忍再忍,直至听得陆谦几人议论说要害了林冲去领赏。林冲忍无可忍,提刀杀了几人,上了梁山。可见,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的一个转变过程。当然,不只他们,每个好汉都有属于自己的辛酸史,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转变过程。但他们都拥有共同的对于正义平等的渴望,这也是他们能够真正聚义的原因。
《水浒》,让我们看见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正义平等理想社会的无限向往,尽管,这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最后在统治者的阴谋下被摧毁了,失败了,不!它并没有失败!因为,它将侠肝义胆的英雄气概传承了下去它摇撼了陈腐的王朝同时,它如一滴水珠般,在湖面上在人民的心里激起了层层荡起的涟漪。
水浒,是一个时代的传奇,是一个时代的心声,是一个时代的引领者。他让我们领略一百零八人豪侠仗义的心声齐聚的力量,让我们听见了姗姗来迟的正义的脚步。
水浒读后感题目篇六
《水浒传》的第三回,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那就是“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这个故事之所以让我感受至深,是因为身为军官的鲁提辖,为了一个遭受恶霸豪强欺压的弱女子,而敢于路见不平出手相助,最后因失手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而被迫出家做了和尚,让我不禁对鲁智深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故事描绘的是,渭州经略府提辖鲁达和史进、李忠在一家酒馆喝酒时,闻听了金翠莲父女遭受当地恶霸镇关西欺压的种种不幸遭遇,甚感不平,就出手相助。不曽想在教训镇关西这个恶霸时,一方面是基于义愤,另一方面是防卫过当,竟然三拳就把镇关西给打死了。按照封建社会杀人偿命的法律制度,鲁达因此遭到了官府的通缉,最后被迫出家做了和尚,并因此改名为鲁智深。
鲁智深本来有一个不错的工作,有一份现在看来是旱涝保收的工资收入,却因为一对素不相识贫困父女而失去了这一切,不得不令人感到敬佩。尽管鲁智深的这种助人行为有些冲动,但是他这种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称道的。小说中的鲁智深,面对金翠莲父女惨遭恶霸镇关西盘剥欺压,毫不犹豫、不计后果地出手相助,面对手拿剔骨尖刀、穷凶极恶的镇关西毫无惧色。既生动地描绘了鲁智深善恶分明的个性,更显出了鲁智深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我们要学习鲁智深的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精神,但也要学会注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在与恶人斗勇时还要学会斗智。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运用智慧将坏人绳之以法,千万不能因为帮助别人而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甚至触犯法律。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终于被我啃完了,啃出了替天行道的举动,啃出了以忠义为主的理念。。
《水浒传》是施庵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北宋农民大起义而写成的一部伟大的小说,书中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有仗义疏财的宋江,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鲁智深,有足智多谋的吴用,还有胆大如虎的武松等等,他们组成了梁山泊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当然还有为非作歹的高俅,有诡计多端的蔡京和昏庸无比的皇帝,他们成了朝廷的奸臣、昏君。《水浒传》时而让我唉声叹气,时而让我眉开眼笑,时而让我热血沸腾,时而让我伤痛欲绝。心中的感情此起彼伏,文中的故事引人入胜。
《水浒传》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的李逵,他虽然有些野,动不动就发火,但是他还是非常忠诚,非常讲义气,还非常的孝顺。记得有一次,李逵要把家里的瞎眼老母接到梁山享福,途经小树林时,李逵让老母亲在林子里休息,自己去为老母亲找水喝,可是,等他找水回来,哪里还能看到老母亲的身影啊,老母亲早已被树林中的老虎吃得一点不剩,只留下了一点的衣物,李逵一气之下,拿起两把斧子,使足劲,直往老虎身上砍,一连把四只老虎都给砍死,才解了他心头之恨。
李逵的举动体现了一个“孝”字,孝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孔子也曾说过一个人应当“入则孝,出则悌。”回头想想自己,我有没有做到“孝”?整天让父母为自己操心,有时为了得到心爱的玩具,还和父母闹得天翻地覆,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可笑,想想都觉得惭愧。看了这个故事后,我决定以后改掉任性的毛病,尽可能地为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父母也能有时间休息休息、看看书、读读报,我相信,这样一定会博得父母会心的一笑。
水浒读后感题目篇七
水浒传这本书主要讲了一百单八将为人民除害的故事。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醉酒闹五台、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雪夜上梁山、青面兽教场显威风、吴学究智取深生辰纲、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景阳岗武松打猛虎……这些都是一百单八将所经历的磨难。一百单八将主要分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其中我喜欢呼保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入云龙公孙胜、小旋风柴进、太尉宝戴宗、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双鞭呼延灼和小李广花荣。因为这些人都是在一百单八将中缺一不可,宋江为人重义气吴用为晁盖、宋江出谋划策;公孙胜善用法术;戴宗一日可行百里,专门去办时间紧破的事情;剩下的卢俊义、柴进、关胜、林冲、呼延灼和花荣武艺高强。我最喜欢的是花荣,因为花荣的箭术非常好,其中一次对晁盖说他能射中一排大燕中第九只大燕的头部,果然一分不差的射中,可见他的箭术无人能敌。
水浒中本应该有一百单九将,可惜的是晁盖在和史文恭一次对战中被史文恭用毒箭正中眉心,临死前对宋江说:“谁若将杀我的人捉到无论是谁,谁就是第一把金交椅。”
最后一百单八将一大部分在征讨中死去,后来宋江、李逵被奸人毒死。一百单八将所剩无几了。
水浒读后感题目篇八
电视剧播出后,听人有言,水浒传把宋江拍得过于简单,没有把其如何受人拥戴深入描写,只因接济几个小老百姓,所谓的义杀阎婆惜便受到众多好汉拥戴坐上了梁山第一把交椅,实是站不住脚,依我看来却未必。宋朝末年,奸臣当道,百姓水生火热,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好勇斗狠之徒自然就显山露角,晁天王等为生计劫下生辰纲,从此范下滔天大罪,因此而给了宋江救人的机会,而此事正是关键所在。宋江平时就以助人为平生乐趣,声名远播,无人不晓,又救了后来的梁山寨主晁天王一行七人,晁天王乃一义气之人,自予当以厚报,对宋江厚待有加,更因宋江本身也算文韬武略,如此一来受众好汉拥戴也就理所当然了。
无欲则刚,宋江的奴性和虚荣心!
宋江的奴性,是说宋江天生一副奴才品质,甚至连下跪的姿势都与众不同。宋江出身地主家庭,家境富裕,时有闲钱接济朋友,更自幼学儒饱读四书五经,可谓一传统型书生,一心只想考取功名报效国家、光宗耀祖,然读书虽多,也只是读的死书也,因他不知时代是可以开创的,潮流也是可以引导的,欲想在别人的天下留名清史,必受人冷指,万劫不复,宋江虽饱读书经但仍逃不出虚荣的掌控,只为一己私欲枉送了众好汉性命,需知无欲则刚也!
宋江如此打好如意算盘,却全然不顾他人是否真心愿意,最终一意孤行,酿成大错。梁山宗旨是杀贪财官,然明知高俅乃一头号贪财官,却因想招安而放虎归山,实为被欲望所左右,豹子头林冲更因此活活气死。而宋江则以众兄弟前程为借口,大肆为己推卸责任,众人的无可奈何更让宋江自以为是了。自己贪慕虚荣,以为众兄弟也俗不可耐!如此正为以后给高俅设计陷害创造了绝好机会。
水浒读后感题目篇九
千里水泊,苇作岸,天作边,一派好风光。北宋末年,奸臣当道,鸡犬不宁,一百单八好汉揭竿而起,烽烽火火,闹遍九州。把忠义当酒,用壮烈作茶,满饮一杯,前方是万里阳关路。
浩浩荡荡的百万言巨著,就如同满腔的好汉气魄,闭卷沉思,却难逃金戈铁马的豪情壮志和那曲久盛不衰的悲歌。每个时代的末年都少不了贼臣抹上的污浊,总会有多少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正义,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一次次的邂逅,终成英雄弟兄的聚义,三败高俅,两赢童贯,让看官难书心中欣喜,招安成为正道,建功立业,精忠报国,是每个有志男儿的夙愿。东征西讨,北伐南战,录下赫赫战功,饱饮御酒,却忘不了离去的的弟兄,鸟尽弓藏,名成身退,又能有几人熟谙这处世之道,往事已成灰烬,只留下空空的怀想。耳熟能详的故事,巧嘴难描的悲壮,百二十回的精彩,静述人生哲学。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印象还留下侠义的影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二郎醉打蒋门神,行侠仗义的帮助无疑是大快人心,而却忘了自己已经深陷泥潭。用不着拳头的力量,在追梦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而他人也亦复如此,伸出双手,满怀热情,面对的.必然是愁眉舒展的笑脸。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是悦己的良药,服下一帖,暖意就会升腾在心上,也升腾在别人心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援助,定能汇成洪流,直通东海。
有了诚心的帮助,少不了山盟海誓的情谊。梁山泊好汉来自四方,日久天长,谁人心中没有亲同手足的友谊,征方腊时,每折一员弟兄,宋江无不是痛哭流涕,深厚的兄弟情引来天上之水,把大业推向成功。世上并非什么地方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错综复杂的小巷是路上必须走过的地方,有一个挚友,才能寻得一条出路。想象片刻,当你迷路时,眼前是茫茫的大沙漠,独自徘徊,且只有黄沙莽莽,与别人结伴而行。而你我却不知道何去何从,却多一份团队的力量,多一份心灵的依靠,就多了一份乐观和豁达,也许成功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水浒》写满了好汉们的奋起抗争。林冲雪夜上梁山,真是受尽了百般迫害,妻子离散,家破人亡;血溅鸳鸯楼,武松杀人如麻,还不是因为张都监和蒋门神的串通。不惧权威,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态度,每个人难免有脱漏,用不着妥协和逆来顺受,指出方为正道。
季布一诺,胜于千金。宋江时时不忘晁天王临终前信口而出的遗言,引出与东平,东昌府的大战。人无信不立,逐梦其实就在践行自己的诺言,有的人为一句话奔波了一生。我小时读过的《小公主》就有这样的故事:有个印度绅士为了他朋友拉夫的遗愿,千方百计,跑遍欧洲。最终发现拉夫的女儿——萨拉就是住在自己隔壁阁楼里的寒酸仆人。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如果不呢,我相信他会继续找下去。
水浒读后感题目篇十
我曾经看过《水浒传》那里面的英雄任务深深的吸引了我。
书中说讲述的是梁山108位好汉劫富济贫的事。他们的'头领名叫宋江。他们拿朝廷大官的贪银劫富济贫。在梁山108位好汉中我最佩服的是“黑旋风”李逵。他手拿两把大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有一次他接母亲去梁山,母亲渴了,他便去找水,而回来时却发现母亲被老虎吃了,他一怒之下杀死了4只老虎。
在生活中不也要学习梁山好汉不怕危险的精神吗?又一次我拿弹弓去打鸟,在路上发现一条狗,便打了一下,谁知那狗居然对我狂叫,而且发疯似的向我跑来,我看前面有个小水坑便向那跑去,刚跑到坑边便来了个180°大转弯,那狗还没来得及刹车就掉进了沟里。李逵勇敢的面对四只老虎,我也向梁山好汉一样用了小小的一计就把狗骗进了沟里。
水浒读后感题目篇十一
水浒传相信大家一定都读过,读过了嘴里还会不停的啧啧称赞,这本书,原作是我国明朝施耐庵,也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是一本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其中天罡星36人,地煞星72人。
我读过了这本书后,无不为吴用的聪明才智而高兴;为“行者”武松的行侠仗义打动;为宋江“顺天护国”的心理而兴奋,为“花的尚”鲁智深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打动;为“豹子头”林冲而对高俅恨之入骨,无不为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品格打动。“行者”武松,为老百姓上景阳冈醉打老虎,为自己哥哥而去斗杀西门庆,为民除害,“花和尚”鲁智深为人仪义,为金氏父女讨回公道,为了救自己兄弟林冲,大闯野猪林,“豹子头”林冲被高俅那厮所陷害,大家都对高俅恨之入骨,“及时雨”宋江把“替天行道”改成“顺天护国”,把“聚义行”改成“忠义堂”的豪爽也使我对他充满了敬意,智多星,吴用,经常为宋江出谋献策,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三战祝家庄”中花荣英勇射灯的样子也深刻在我的心里,还有许多人才,那真正是人才济济。
读了《水浒传》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要爱惜朋友、兄弟之间的情义,要用自己的一片忠心来热爱自己的的祖国,要学武松的行侠仗义,要学吴用的足智多谋……让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水浒读后感题目篇十二
读三国演义,我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西游记,我们可以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可以体会到封建社会的必然性,但我最喜欢读水浒传,这本书使我们可以感到什么事义盖云天......
盼望已久的假期终于拉开了帷幕,我望着堆积如山的作业,以及上不完的课,脑袋想要炸开一样,心情也随之烦躁起来,但是伴着爸爸给我买的水浒传,随着阅读的进度我深深陶醉其中,直到手不释卷,这本书讲的是: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他们劫富济贫、惩恶除奸,帮助穷苦的'百姓,其中最令我佩服的是“及时雨宋公明”宋江他大气宽容,仿佛能容纳下世间一切,其中最令我入迷的是武松打虎,起因是:知县告诉他有一只猛虎连害了二三十条人命,武松想去会会那只猛虎,边走边想,忽然,他看见了那只猛虎,他和猛虎斗了两三个回合,武松骑上虎,起初那虎还挣扎,到了最后硬是把虎给打死了,之后,还用棍子打了二三百下。我的假期伴随着这本书,变得丰富多彩,变得有滋有味,让书香传递每一位同学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004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