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5:11:21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精选19篇)
时间:2023-11-18 05:11:21     小编:雨中梧

通过感悟,我们可以从日常琐事中发现智慧,从人际交往中找到启示,从自身的成长历程中获得经验。写感悟时,可以借助一些修辞手法和组织结构,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达力。每一篇感悟范文都具有启发性,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一

沧海遗珠弹指梦,行云深处远山隔。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便忍不住在心中咀嚼:我,们,仨。多亲切,自然又多紧密的联系,一定是充满了浓情与思念。而杨绛先生的文风也是我一直都很喜欢的,如午后淡雅怡神却又温热的清茶。在杨先生清浅和暖的笔触下,一幅其乐融融的学者家庭的全家福在我面前缓缓展开。

全书开篇是杨绛先生的一个梦。荒郊野地,苍苍茫茫,她竟与钱老走失了。她大声呼喊钱钟书,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中,发散又沉寂。惶急中忽又惊醒,她便辗转半夜待先生钱钟书醒来,细细描述。钱老只是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这便是全书的第一部分,它的题目分明是作者的心语:我们俩都老了。似是无奈叹息。

叹息什么呢?是叹息自己走过的一生,抑或是无奈于自然轮回的规律?在这尘世间,我们总是被如梭似箭的时光牵着行走的,那么多悲欢,那么多离合,终有一天会成为记忆,伴着你的心,纠纠缠缠成一个万里长梦,偶尔梦觉,或泪或笑。同样是凡世中的一分子,杨先生又如何例外?她的不同,在于她将她的梦付诸于纸笔,让自己的梦伴着油墨清香变得更加悠远绵长。

岁月如沙,细细地在两位老人身边流过,似乎无形,却又极富质感,打磨出淡淡的痕迹。我悉心拜读着杨绛先生笔下的一字一句,感受到一种真切的'温暖从手中微微发黄的书页中传来。一家人的嬉笑打闹、同甘共苦,从两人远赴英国留学到携幼女回国,从“圆圆头”到钱瑗的成长,我仿佛也置身于这个大家庭中,心随之而动,情随之而牵。

杨先生的笔调清淡,淡如空气,她笔下的一切情感亦如此。可空气虽淡,却浓浓地满溢周身,离不开,放不下,缠绵而温柔,填满了我的心房。

读文章时,我不住地在想:我若遭遇杨先生所遭遇的这一桩桩一件件,我会如何?失亲之痛,我已是断然承受不了,更何况还有战争、疾病、家人的离别及当时混乱的社会政治。接踵而来的磨难与痛苦,光是读起来就令我感到心悸不已。然而这一切竟在杨先生细腻平和的叙述中逐渐藏匿在了一家人的欢笑声里,我也只得暗自佩服杨先生的超脱与淡然以及那浓厚却有节制的思念。

杨先生像是一位串珍珠的手艺人,将一颗颗圆润饱满的美丽珍珠连缀成一条熠熠闪光的珍珠项链。她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大梦方觉,只是不知归途何处。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二

杨绛的《我们三》这本书主要是对“我们三”的回忆。这本书的开头写了钱锺书和钱媛生病住院,最后去世了。杨绛开始对“我们三”那个家的重温和回忆,更多的是表达了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她的语言朴素、平实却感动人心。

看完了这本书,我想起了我们一家三口的一些趣事。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专心写作业,突然听到老爸“啊”的一声惨叫,来不及多想我就冲了过去。原来,正在给老爸拔白头发的老妈,忽然发现有一只蚊子慢悠悠地停在老爸的脑门上,于是就条件反射地一巴掌挥了过去。蚊子是被拍死了,但可怜的老爸被打出了“脑震荡”。于是我们全家开始了灭蚊行动,一番努力过后,终于歼灭了飞蚊大军。我们数了一下,竟然有十多只!这时老爸把蚊子送到老妈面前说:“这些蚊子给你熬汤吧。”老爸原来是想捉弄一下老妈的,谁知道老妈幽幽地说:“你要知道,我熬出来的汤可都是给你们二位喝的哦。”吓的'老爸立马躲进了书房,把我和老妈笑歪了。

《我们三》里,作者提到他们一家三口给对方起了很多名字,随便叫。其实我们家也是。我那个“无敌老妈”也给我和老爸起了一堆的名号,高兴叫什么就叫什么。就说我吧:儿子、小伙子、小朋友、蛾子等等一大堆。高兴的时候叫“亲爱的”,不高兴的时候就会大声叫我“臭小子”!我想,我应该是世界上别称最多的人了。

在这本书里,作者描绘了一家三口温暖的生活画面,而如今,这个“我们三”已经走散了,作者有一些悲伤。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要珍惜一家三口在一起走过的每一天。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三

最近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三》,很有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三》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作家,她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还有,写到当时有些落迫的钟书先生“留在上海没个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不得依仗几个拜门学生的束修”,却不想在一个夏天,收到学生送来的一担西瓜。圆圆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众人,自己还留下许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经对爸爸说: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四

有一本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滋养;一个公民的成长,离不开价值的引导„„这本书就是《我们的价值观》,从书中让我感觉学到了很多让人深思的知识。尤其是自己的价值观的正确定位。当学校发下这本书时,我一开始觉得这本书不怎么好看,可是,当我看到第九组——“爱国故事”的时候,瞬间被一个个生动而发人深思的故事吸引住了。

当我看到《我是中国人》和《艰难回国路》时,我深深的被吉鸿昌和钱学森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所打动。吉鸿昌为了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用他的铁骨铮铮捍卫了祖国的尊严;用一首感天动地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来寄托他毕生的遗志,这种民族的骨气,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艰难回国路》中钱学森与妻子时隔多年经过千难万阻回到他们梦寐的祖国,激动地对着天安门和五星红旗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这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对祖国多么深沉的爱啊!

读了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至。现今,中华民族正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在经济建设奋起直追,更要在精神文化上焕发出新的气象,对于我们每一个公民而言,爱国、敬业、奉献、诚信、友善,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当代小学生,我们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

首先,我们要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立下志向,树立目标,人生才有希望。

其次,我们要做道德高尚、有教养的学生。中华民族是个讲究崇尚道德的民族。五千年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勤俭、忠义、谦让、孝敬都是恒古不变的美德。

最后,我们还要做一个知识丰富、刻苦学习的小学生。我们正处在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应听老师的教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老师们的良苦用心。

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我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期揭阳精神,不断学习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自身素质,为建设家乡、祖国做好准备。

我相信,这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五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三》,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始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三》,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的《我们三》。20xx年度文学十大好书评选结果已揭晓:《我们三》居首位。

看杨绛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今天看完了全书,杨绛先生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钱老是名人,而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对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六

我喜欢《我们仨》,不止一次推荐给我的学生。

偶尔看到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大概都是赞扬其平淡的生活描述之下流淌着深情。

我赞成,也不完全赞成。

杨绛先生很有写琐事的耐心,不急躁地写普通的生活(这点真好,可见是真懂生活),但是每一个小部分又有那么一点点有趣的观察或者闪光的见解。而学养又好,遣词造句有种难以言说的节奏感,比如她写阿圆出世,“鍾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后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只是简单的叠词和反复,就写出味道,尤其“我喜欢的”放在后面,这个“的”字真有语气感。

但是如果只有这些,这本书还不能够像现在这样打动我。我也读了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和《洗澡》,都没有读《我们仨》时的那种感觉。我想了想,三个部分,其实我更喜欢前两个部分——我更喜欢两个梦。

相信每一个人都做过与开篇的第一个梦类似的梦吧。迷路,孤立无援,寻找。醒来时发现只是梦,幸好是梦。我不赞成书里写的那是“老人的梦”,但这是个伏笔,伏着第二个万里长梦——这个梦真精彩,我没有见过这样写梦的。

某种意义上我是个懒惰的读者,懒得去追究作者笔下对应的具体现实。我还自我说服地建立了相应的“读书观”:若作者有意务虚,那就代表他想让读者关注现实之下的.本质,读者应该尊重作者,不要深究具体现实。所以对于这第二个梦,它有哪些隐喻?它投射了哪些现实生活?这些我都不关心。

我是轻信的人,别人说的话我就相信,既然作者说是梦,我就相信它是梦,我就和她一起走在梦里。

梦里有什么呢?

梦里是一程一程的相送,是有限视角,不知道走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无知又无措。梦里不知道自己经历的事情是不是真的,那感觉我也曾有过,告诉梦里的自己这是梦,但是又醒不过来。梦里还在做梦,一开始是轻灵的,后来阿圆病了,越来越沉重,怕梦到,又怕梦不到。做梦的人恨自己最无能,明明看着,却什么都做不了。

梦临近结尾揭开伏笔:“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每次看到这里总要泪目。

生离死别,杨绛一家经历的其实是平常的历程——病渐渐沉重,渐渐沉重。这个过程也可实写,但实写不如写梦。梦模糊了那些日常经历的痛苦细节,隔出来一点距离,反而让情感的表达变得更纯粹了;而那种无能为力的孤凄,也在梦的迷茫之下更显深重。

我私自揣测杨绛先生这样写的用意,也许是因为梦的特质跟回忆很像,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具体的事情,只记得一瞬的感觉,经年不忘。也许她只想记得那些感觉。

阿圆离开的那一段已为母亲的我是不忍细读的。我只记得肝肠寸断的外化描写之后,杨绛先生写“我站在灯光下,发现自己手上并没有血污,身上并没有裂口。谁也没看见我有任何异乎寻常的地方”,收束之处才见功力。

又记得她与鍾书先生的告别,鍾书先生是最简单的关怀(好生过),她只写,“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

深情被梦的幻境裹住,同时又以最日常的模样呈现,这是我喜欢的《我们仨》。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七

由于疫情我们过了一个不同往年的春节,今年春节我翻阅杨绛先生的散文《我们仨》,先生以回忆录的方式、轻松活泼的口吻用心记述了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以及女儿钱瑗生活的点滴。

我喜欢看回忆录式的书,这样能了解作者的一些经历,进而了解这个人,如我之前看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影响了溥仪的一生,但在那个年代溥仪何尝不是封建社会的悲剧呢,如果能够选择也许溥仪也想做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在《我们仨》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两种感情,一是夫妻的爱情,二是父母子女的亲情。

其实我也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对于爱情我还知之甚少,从杨绛先生与钱钟书老先生爱情当中我学到了些许。

互相尊重是重要基础。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思维方式,两个人再怎么亲密无间总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怎么处理分歧尤为重要。先生与钱老有约定两人出现异议不必求同,可保留自己的见解互不勉强,事实也应如此,我们都不是圣人,不敢保证自己说的话做的事就一定是正确的,况且我们也没有权利去要求对方说什么做什么,还不如学习先生和丈夫的相处之道,出现异议时各自可发表观点但不可勉强对方接受,我们在最大范围内求同存异。

共同的兴趣爱好是保鲜剂。许多人包括我身边的朋友都讲要找一个三观一致的人谈恋爱,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则算是三观一致的一个具体表现,共同兴趣爱好不仅可以让两个人在这其中得到放松,更能在这其中得到感情的升温与巩固,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可能会出现对对方做的事情不感兴趣而使两个人渐行渐远。先生与丈夫两个人都是爱看书的,不论是在英国留学还是在清华大学或者在家里,不论住的条件优越还是居住陋室,他们都爱看书,看书似乎成了他们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夫妻俩也在阅读交流中认定彼此。

我现虽未为人母但终会为人母,先生记录下来的她们夫妻二人和女儿的相处状态对我今后为人母是有启发的。正如前面谈到夫妻间要互相尊重,父母对于子女其实也是要尊重的,虽然是孩子,但自从他第一声啼声开始他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先生和钱老这点做的就很好,对于女儿钱瑗自己决定的事情,夫妻二人不予干涉,钱瑗最后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对于孩子,做父母的可以引导、建议,但是不能剥夺孩子的决定权,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能陪伴孩子的旅途毕竟有限,如若事事替孩子做决定恐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性以致于影响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杨绛先生夫妻二人与女儿朋友般的关系也让我记在了小本本上,先生回忆到三人在馆子吃饭时父女二人偷听邻桌客人讲话并评论的场景,还有钱瑗在病中给父母写的信总会有手画的卡通大脸头像以及“lotsoflove”字样的落款……种种都表现出钱瑗与父母的关系不像传统的父母子女更像是是朋友。

传统的父母子女关系一般是严肃的,父母与子女间较少打趣和分享秘密。就说我自己吧,有些事情我不会选择跟父母讲而是跟朋友聊,可能是我觉得跟爸妈讲不合适,现在想想如果我跟父母不仅是长辈与晚辈还是朋友的话,我跟父母分享秘密也许他们还能给我不同于同龄朋友的建议。父母和孩子像朋友般相处孩子才会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也能更好更具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孩子成长。当然,我毕竟还不是位母亲,这些都是我在《我们仨》里悟出的理论,希望在今后我能用理论指导实践,与孩子共同进步。

在《我们仨》中,先生与丈夫以及女儿的一生都未离开过看书,我本不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但看了《我们仨》之后,我感到很惭愧。在先生那样的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智能设备,他们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看书从书中汲取养分丰富学识,而我身在这样好的时代却不大爱看书辜负了这样好的条件,愿之后我能好好利用条件,在闲暇之余多些阅读多些思考。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八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作者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的文字并没多华丽的辞藻,反而都是很朴实的文字,但却很有感染力,让读者可以体会到他们一家人的温馨、快乐、有趣。这里面的许多描写都是钱钟书和钱瑗,都可以看出他们确实很有趣,很有智慧,但是从那字词中还是能感受到,作者的怀念与深深的爱意。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是啊,天底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尽管是那么地深切,上帝给了你幸福,也会带给你无尽的寂寞。人生不是童话,没有那般梦幻与美好,都说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必须面对。

读了这部书仿佛是随着杨绛女士的脚步经历了整个人生;重新认识了钱钟书先生,看到了大作家也有笨拙、调皮的一面;看到了不管是多么有才学的人也要似平常人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但是我又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不同之处,就是那一份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能以平常心面对的超然心态。

也许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学者平凡的家庭生活,不求一生荣华富贵,但求一家平安,幸福。

这平凡的三个人,这平凡的家庭,这平凡的爸爸、妈妈和女儿,却有着不平凡、令人羡慕的浓浓亲情。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九

杨绛先生的《我们三》,我的体会是一个老人一段充满了爱的记忆的片断,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钱钟书先生一家在经历过的岁月中平凡而温馨的生活,而更多的是他们一家面对生活所有的那种态度,或者说超然,或者说淡然。我觉得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不像其他的类似回忆录类的文章回过分的追求被叙述者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或者过分的渲染爱情、隐私等满足他人对名人好奇的欲望,恰恰相反,作者仅仅记录的是他们的生活中经历的'最为普通、细微的事情,和一切人居家生活里的种种琐碎与喜怒哀乐如出一辙。而在对这种我们毫不陌生的生活描述里,我们又会发现作者的目光和我们又是多么不一致,在我们熟视无睹的光阴里,作者笔下的一家却乐于享用平淡生活给予的热情,即使在苦难的环境里,那种力量也让我们感到幸福似乎始终也未曾抛弃他们而去。

即使这些是杨绛老人在爱女与老伴相继离世后写下的代追忆性的文字,期间不免带上老人对亲人的思念,与戎戎独立于世的感伤,但我始终觉得这些文字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爱的力量,是生活的本质。或许在于我的这个年龄还无法更深入的去领悟,但我却无不羡慕钱杨先生夫妇那种志趣相投,相濡以漠的人生。再轰轰烈烈的生活,到最后无非都要回归平淡,平淡才是最真实的,能在平淡中产生的趣味才是由心而发的,这是一种随兴所致的热情。反观时下大众,为了高质量生活而刻意追求的“兴趣”,只不过是没有自己的人云亦云的多出的负担罢了。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十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三》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整本书分为两部分,低一部分中,杨女士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是写了钱氏夫妇赴英国留学,他们远离家乡,不复早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他们两人作伴,相依为命,他们在那的`生活可以说是又节居又欢乐的。印象比较深的是钱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我都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没事。在牛津学习时,由于学费较一般学习昂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费也较高,于是为了节省点,杨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并且钱氏夫妇还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见他们还是很节居的。这本书告诉我们钱氏夫妇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三》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十一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杨绛做了一个老人梦)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看着真的很揪心,眼泪哗啦啦的掉一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录杨绛一家人温暖的故事)这本书的第二部最感人,杨绛先生以梦境的形式回忆自己的爱人钱钟书大病住院期间自己每天往返医院的生活。钱钟书住院不久,她们心爱的唯一女儿因骨癌被迫住院,杨绛先生每天只能做梦回到女儿身边,静静的看着女儿身边发生的一切,自己却无能为力。我们不能理解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什么感觉,不知道杨绛先生是怎么忍住内心的痛苦才出版了这本书。本书的第三部,从钱钟书公费去英国留学,杨绛先生作为家属也跟着去留学,不久之后,她们的爱女圆圆就出生了。我觉得那段留学英国的时间应该是他们一家子最幸福的时候,因为本书从那时候说起。他们一家三口总是以相互搀扶的形象作为整体出现,书中有一句话看着非常感人“我们一家人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只要3个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温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们总是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把每天的.散步当成“探险”,把去餐馆吃饭当成“看别人唱戏”,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们每天的读书和工作没有断。他们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经历过亡国、战争、解放、改革运动等等,她们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励,一切并未改变她们,也未改变她们,也并没有打倒她们,她们就这样简单的做着她们最爱的学问。她说:“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觉得杨绛和钱钟书夫妻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彼此理解,彼此欣赏,彼此赠诗。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十二

最美的是她们仨“散于古驿站”,“美”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的散而是杨先生的梦,也许她自己都不知道那是否是梦,我作为小小读者又何从知晓呢?又或许杨绛先生回忆那些日子太多逐渐离别的悲伤,不忍直直回忆,亦梦亦真、朦朦胧胧,隔着时间就像在述说着很久以前的事,也就不那么痛了。

原文摘录: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很喜欢杨绛先生这样调皮的文字,还记得钟书先生的.一句经典情话“遇到她之前,我从未想过结果,遇到她之后我结婚从未想过别人”,我想钟书先生如此喜欢她定与这份小调皮有些一些关系。

原文摘录: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锺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

类似的回忆录我也读过几本,在这当中读到的是我们不曾知道的那些人最真情的一面,最打动人的也是这份真情。她们仨将人间真情(爱情、亲情)诠释得那样美好,让我相信:原来,人间有真情,而且情可以深至此!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十三

今天我跟大家谈一谈,杨绛先生写的著名散文《我们仨》这本好书,这本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朴素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杨绛先生面对女儿丈夫离世的痛苦回忆。在我品读之时,杨绛先生心中那绽出的一个个血泡,也同样刺着我的心,那真真切切的情节不能不扣人心弦。

《我们仨》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个处处快活温馨的家庭。这个三人之家中有着爱工作成家了也与父母玩在一起的阿园,有知识渊博,相濡以沫的父母,天天幸福快乐地过日子。刚有了定居地的他们,本可以安享晚年,可是病魔却不期而遇,现实并不是美丽的童话,不会有他们永远幸福的生活下去的美好结局,前些日子“一家三口都在嬉闹,如今,二人已故去,三里河寓所里只剩杨绛先生一人。”

花谢了,还会再开;太阳落了,还会升起,人老了却不能重来,作为生命只有几十个春秋的人类,怎能不感叹光阴似箭,这箭射去,你还能追得回来吗?很多人都说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人的一生就是场梦,小时,不知天高地厚,长大了,到处荆棘坎坷,好不容易安稳了,却已入晚年,而《我们仨》一本书就是一个充满离情的万里长梦,杨绛一家失散了,永远的失散了,杨绛先生想回去也回不来了,世界上有许多的“我们仨”每天都有无数人经历生老病死,有些人你还没来得及珍惜就不在了。是呀,人生的短暂是改变不了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时光,珍惜与家人同在的岁月,我们要孝敬父母,珍惜亲情,一家人开心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其实少对父母发脾气,让他们高兴,也属于对时光的珍惜。“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过去了,就一去不复返了,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也是尊重自己,尊重良心,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要珍惜读书学习的大好时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抓住人生的夏天,努力成长储蓄知识,这样以后才不能“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我们仨》这本书好,好在语言生动,更好在它的内涵,它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珍惜美好的当下,我们都有自己的“我们仨”、“我们四”等等,我们都要爱护我的“我们仨”。杨绛先生在书中这样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所以我们更应爱惜时光,爱惜美好,我觉得《我们仨》一书为何好,就是因为他珍藏着杨绛先生美好的“我们仨”。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十四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十五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十六

读书是精神上的粮食,读书心得指的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话等后自己所感受到的心情或启发,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2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如果不是小米妈妈的推荐,成妈很难想到去读杨绛的这本《我们仨》,甚至连杨绛是何许人也都不知道。成妈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读完此书,很是为他们一家三口相扶相守所感动,也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却仍工作的态度落泪,为互爱的一家人失散而悲伤。

杨绛是钱钟书老先生的爱人,钱钟书是《围城》的作者,他们唯一的爱女名钱瑗。此书是杨绛老先生于九十多岁后怀念已逝去的另二位家人作做。书中描述了她们颠沛流离的一生,但却患难与共,相互理解与支持,同时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抱怨,积极的生活态度。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描写一家三人的品质,但字里行间及一生事迹却透露着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尚品格。

很是为文末所描写的一句话感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如此,会历经大起大落,会历经生老病死,端看我们用何种态度生活着。用积极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乐和幸福的;用消极的一面看待人生,则人生充满不幸。其实现代社会,我们人人是幸福的,没有饥饿,没有战乱,是和平发展繁荣昌盛的好时机,几百年才一遇。我们处在这样的好时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

我心亦然。回想着自己曾经许下的愿,为社会贡献一些心力,去落后地区资助些生活困难的孩子。但总是为生活中各种杂事缠绕和困扰,那些心愿抛诸脑后了。等成成大点要去实施了,带着他去去落后地区,体验当地的生活,让他明白他是幸福快乐的。

看完了《我们仨》,我也学到了很重要的一条,不要抱怨。其实人生中总会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会被误解,会被陷害,但没必要抱怨的。今后我也要摒弃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与失。

古往今来,离愁也好,欢聚也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合上书,摩挲着它略带粗糙的纸质,心中的思绪涌上,看着杨绛与爱女,丈夫的生离死别,不禁想起我们初三毕业时那六月的阳光。或许我们经历的别离的程度不一样,但当我们回想起以前与别离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仨》是杨绛记述他们一家三口的往事。杨绛女士在写这本书时已经是九十多岁的高龄。在写这本书时,我想她既是愉快,又是感伤。就像我们现在翻开在书桌上占一席之位的同学录,看着同学以往的笔迹,看着哪张照片将你带入回忆的漩涡,既甜又苦。

在书中杨绛主要记述的是一些生活琐事,其实与我们也没有特别大的,在性质上的差别。杨绛会收拾钱锺书的残局,抱阿瑗去婆家做媳妇,为钱锺书烧红烧肉,做出血牛肉给阿瑗吃。在当时这些只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罢了,但在阿瑗和锺书的相继离开后,这一切都变得奢侈。不,确切地说,是再也不可能了。就像我们从前,和同桌争论着题目的对错,即使上一秒面红耳赤,下一秒脸上便是晴空万里。可现在,我们也没有那个机会了,我们只有回忆,回忆着回忆,笑着笑着,哭了。

我们总希望我们当下的某个时间会是永恒的,可什么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没有海枯石烂的爱情,没有永不凋谢的鲜花,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时间如同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我们眼前的时光都是可贵的,无论是与谁度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年华。

我们所以为的永恒,会是后人的历史。

《我们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之家的生活,更让我们明白,何人都畏惧别离,伟人也好,平民也罢。我们在此感受,大抵也只能将我们以后会怀念的现在的寻常日子,在以后怀念。

央视10套开播了《读书》栏目,我太喜欢了。现在,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准时收看这个节目,同时还边做笔记,主要记录每期介绍的书目,对其中感兴趣的书打算买回家来。

许是眼花的缘故,已经极少看纸质的书了,另外,似乎也没有耐心再去读大部头的书,虽然内心觉得如果读书还是要读纸质的,但的确很少读了。突然央视有了这么个频道,眼前为之一亮,边做我的手工编织,边听《读书》,与我真是一种享受,我太喜欢这种感觉了。

今早,《读书》栏目介绍的是杨绛的《我们仨》,我很感动。尤其当介绍杨绛先生将自己所有的稿费全部捐出,而自己却过着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的时候,眼睛为之湿润,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呀。老公一边发话:看看人家,你就不要再想不开了。

事情是这样的,自认为对什么事都看的很开,对于此次的干部调整,我本身也没抱希望,因为我现在所在的单位虽然效益不是很好,但很稳定,工作氛围我很满意,所以自己也没当回事,还以为自己是局外人,不曾想却还是被人纳入到了调整的范围,因为个别单位岗位的特殊性,因此有人就分析我应该是不二人选,于是早早地就有人放风说我有可能去哪个单位,为此事,我还受到同事责问,问我为什么调走了没有告诉她,我一头的雾水,这都是怎么被人编排出来的?然而最终结果却出乎许多人的预料。我觉得自己挺冤的,无端的被人这么编排了一把,觉得脸上好没面子,我这是招谁惹谁了?真是好气又好笑。

《我们仨》一下子让我轻松了许多,敬佩杨绛先生所拥有的高尚境界,与老人家相比,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身外的东西生带不走,死带不去,又何必为此自寻烦恼呢?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是我一直向往的,所以自己还要继续修炼,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此,衷心祝愿杨绛先生百岁生日快乐!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十七

想看廖志忠的这本书,不是一天两天了。人很奇怪,你喜欢什么,总是会碰到什么。就比如当年我很崇拜琼瑶的时候,随便一翻开这本书,总是能看到“烟雨蒙蒙在台湾有多火爆”,“琼瑶的小说怎么样”,“二秦二林又如何”等等。

也的确是怀着这样的期待看的这本书。不过看完后的感受,却不仅仅局限于琼瑶,还有其他的感慨。

一直以来,台湾似乎永远只存在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对台湾的印象也很刻板,大概就是教科书上的台湾地图,以及琼瑶小说中常见的上世纪台湾普通家庭所住的日式房子“榻榻米”。至少,我对台湾的了解仅限于此。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十八

央视10套开播了《读书》栏目,我太喜欢了。现在,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准时收看这个节目,同时还边做笔记,主要记录每期介绍的书目,对其中感兴趣的书打算买回家来。

许是眼花的缘故,已经极少看纸质的书了,另外,似乎也没有耐心再去读大部头的书,虽然内心觉得如果读书还是要读纸质的,但的确很少读了。突然央视有了这么个频道,眼前为之一亮,边做我的手工编织,边听《读书》,与我真是一种享受,我太喜欢这种感觉了。

今早,《读书》栏目介绍的是杨绛的《我们仨》,我很感动。尤其当介绍杨绛先生将自己所有的稿费全部捐出,而自己却过着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的时候,眼睛为之湿润,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呀。老公一边发话:看看人家,你就不要再想不开了。

事情是这样的,自认为对什么事都看的很开,对于此次的干部调整,我本身也没抱希望,因为我现在所在的单位虽然效益不是很好,但很稳定,工作氛围我很满意,所以自己也没当回事,还以为自己是局外人,不曾想却还是被人纳入到了调整的范围,因为个别单位岗位的特殊性,因此有人就分析我应该是不二人选,于是早早地就有人放风说我有可能去哪个单位,为此事,我还受到同事责问,问我为什么调走了没有告诉她,我一头的雾水,这都是怎么被人编排出来的?然而最终结果却出乎许多人的预料。我觉得自己挺冤的,无端的被人这么编排了一把,觉得脸上好没面子,我这是招谁惹谁了?真是好气又好笑。

《我们仨》一下子让我轻松了许多,敬佩杨绛先生所拥有的高尚境界,与老人家相比,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身外的东西生带不走,死带不去,又何必为此自寻烦恼呢?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是我一直向往的,所以自己还要继续修炼,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此,衷心祝愿杨绛先生百岁生日快乐!

我们的价值观读书心得感悟篇十九

这些日子,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一口气读完,我就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自己有好几天都陷入了杨绛的情感里,在她编织的梦里穿行,心情总会随着故事传说的发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叫做《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三,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有朴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动,它有对丈夫对女儿和三人生活点点滴滴的怀念,它有一个坚强的说故事传说的人。

在书中,杨绛用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在她的故事传说里我看到了无奈坚强释怀,杨绛先生在面对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任凭命运的各种不会,她就是笑,把它们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她沉浸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伤害。

在《我们仨》中不仅让我看到了杨绛先生强大的内心,还让我走进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书中云:“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生一变,可变成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姨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她当成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这种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羡慕呢?我想,杨绛先生一定无比眷恋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们仨》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无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叙述,但是,不知怎的,读完《我们仨》会有一种悲伤和哀叹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书中有两句话说的很好: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传说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乐的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纯真的快乐,快乐总夹着懊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另一句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自在;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89922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