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5:03:09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大全(17篇)
时间:2023-11-18 05:03:09     小编:灵魂曲

有效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接下来是一些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供教师们参考。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府、驾”等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当之无愧、扑朔迷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

3、感受重庆的特有风貌,感悟建设者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及其来由。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事物特点介绍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想象情境。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同学们,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你们知道它唱的是什么吗?这就是《长江之歌》,上世纪80年代,以它为主题曲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下了中国纪录片的高峰。长江和长江两岸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和人文,每个人都可和着《长江之歌》,循着《话说长江》去领悟它的神奇和博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话说长江》的解说词节选。板书课题。读题。(“话说”两个字提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轻松、舒缓一些。)。

2、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段节选向我们介绍了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重庆市,你们预习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对重庆有了怎样的了解呢?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地图,了解重庆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容易读错的字词:隋朝、渝州、恭州、赵敦、舢板、颠簸、扑朔迷离、湿漉漉。

3、前面四个词语虽然不好读,但对于我们了解重庆的历史特别有帮助。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下来,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词语。

4、学生交流重要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添加词语,调整板书如下:

30前隋朝北宋公元1190年南宋赵敦。

巴——渝州——恭州——————重庆。

5、指名朗读第一段,朗读时注意以上词语。

6、不看课本,对照板书说说重庆的历史和名称由来。

7、齐读第1自然段。

三、看图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重庆地形图,指名读第2自然段,师引导其他学生看地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齐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了解“山城”特点。

1、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看看这部分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称做“山城”

(1)势不高,但相对高度大:

280米,最低160米,相差120米。(注意作者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朗读时要强调这些数据。)。

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学习“以至于”的用法。)。

(2)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

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意思,想象“山城”景象。)。

(3)重庆被称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结合以上两点理解“当之无愧”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3、4自然段。

b、山城特点。

(1)街道弯曲。

想象街道在山的脊背上弯曲是什么样子;。

理解“人骑车”和“车骑人”。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2)台阶特多。

读比喻句,说说句中的“钢琴、琴键、交响乐”各是比喻什么,你能体会到这句话中蕴涵的意思吗?(山城居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辛勤劳作,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今天这样繁华的都市和幸福的生活。)。

(3)人力胜天。

a、缆车:“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说话间就到。

b、索道: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想象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百里青山是重庆的骨架,显示出不畏艰险的勇气与毅力;嘉陵江水的环绕依回,倾诉着重庆无尽的婉约和灵性。而最值得称道的是重庆的雾,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雾的飘渺和温柔。

二、学习课文8——13自然段,了解“雾城”特点。

1、默读课文8——13自然段,说说你对“雾城”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雾城”雅称。

(1)雾美:

a、轻纱似的薄雾;(体会比喻句)。

b、扑朔迷离之感(理解“扑朔迷离”);。

c、浓厚的艺术气氛。

(2)雾多:

a、除8月外,一年到头都雾气腾腾;。

b、平均两天就有一次雾;。

c、冬季大部分时间在雾中来,雾中去;。

“雾气腾腾”和“雾中来,雾中去”让你想到了什么?(如仙境般的神秘、缥缈)。

多美呀,让我们把这种美感读出来。

b、多雾原因。

(1)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大;。

(2)重庆在四川盆地中所处的位置。

c、雾对重庆的影响。

(1)交通不便,造成危险;。

(2)适合柑橘生长。

三、学习课文14——16自然段,欣赏重庆夜色。

1、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生交流,师出示重庆夜景图片,描述图中景象:

入夜的山城,以繁华市区的灯群为中心,街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灯火为背景,构成一片高下井然、错落有致、远近互衬的灯海。那车辆舟船溢彩流光,不停穿梭其间,且依稀飞起喇叭、汽笛喧嚣之声,给夜山城平添无限动感与生机。此刻,分不清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还是遍地华灯如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真的是如梦如幻,人间天上。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注意体会三个“这是”中所传达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1、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一听。

(借此理清课文条理,将两种写作顺序进行比较,了解并列介绍的方法和详写在前,略写在后的书写习惯。)。

五、作业设计。

1、课外观看《话说长江》的记录片。

2、写一亮段话介绍自己的家乡。

板书设计:

5、话说长江(节选)。

山城。

重庆雾城。

夜景美。

反思一:这篇课文节选的是介绍重庆的相关文字。以说明为主。对这样的文章孩子们一直以来感觉比较枯燥。由于我们班有些同学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他们来自各地,当然也有来自重庆的孩子。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临时改变了导学案上的导入部分。开课之前,我请这些来自重庆的孩子和曾经到重庆旅游的孩子们谈谈他们眼中的重庆,有的还操着重庆方言说,虽然他们的介绍凌乱,但孩子们听得精精有味。带着兴趣再来读课文,孩子们是一边读一边笑。并且很快概括出这篇课文介绍了重庆的什么。“兴趣是的老师”,我深信这句话,并且已感受到这句话相对这个单元的课文来说,这是比较简单的一篇了。

说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是因为语言比较平实,没有太多的背景要了解,而且内容的层次比较清楚。

反思二:这一课我抓住了两个重点,一是内容上重庆作为“山城”和“雾城”这个重点,还有一个就是写法上说明方法这个重点。其实朗读也是重点,但因为这是一段解说词,所以我忽略了,等到在课堂上检查时,才知道,很多孩子把解说词朗读中轻松、舒缓的要求理解成了随意。所以在读就变成了念!并且在上这一课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读书时视野非常狭窄,眼睛只盯着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有朗读和理解的提示语,但是孩子都忽略了。以至于在课堂上浪费了很多时间。

下课后对本课的朗读进行了反思,教师没有关注朗读指导是学生朗读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如果在备课时考虑到了这一点,我想我心里也是有疑惑的:对于这样的课文怎样进行指导?现在的朗读并不提倡教师具体的指导,如重音、停顿等的处理,而是提倡情随文动,读由情发,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积蓄感情的基础上去读,可是这篇课文侧重于理性的说明,怎样调动学生的情?怎样引导学生去读?带给我的愉悦。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二

一、由题质疑,激发兴趣。

(估计学生想知道的有:“一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表达什么愿望?他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第二遍读,要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第三遍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找答案。)。

二、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指名朗读,在朗读的检查中结合正音的指导。要读准“卓越、沉浸、蓝盔、腕上、圣坛、呼吁、充满”等词语的读音。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学生第二遍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到,课文先写问候和表示真诚的谢意,再写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回忆和怀念,最后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在交流时不要强求语句的一致,要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3、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1)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下面所举的句子,说得有道理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如:

句子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事实是多么的无情。客观的叙述中饱含巨大的悲痛。)。

句子二: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联想中表达失父之痛。)。

句子三: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在回忆中表达失父之痛。)。

(2)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有疑难的句子。问题比较集中的句子可能是: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先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再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或教师补充有关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举例: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还有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3)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导学生找出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不一定局限于哪一个句子,能读出情感就行。“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句话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最高潮。

四.导向实践,深化认识。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五、全文朗读,升华情感。

(全班齐读:“敬爱的加利先生:人类家园。”)。

六、课外延伸,呼唤和平。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三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学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奥秘,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了解张衡,激发学生积极探究。

师:同学们,昨天布置大家查找张衡的资料,大家有收获吗?

生:有!

师: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彼此的收获。让我们在交流中更多的了解张衡。

生:张衡是距今1800多年前汉朝一位着名科学家。他对天文有特殊的爱好和才能,经过他的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他还认定天好象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象鸡蛋黄,在天的中间。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1800多年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佩服。

师:介绍的很清楚。如果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就更好了。

生:(出示“浑天仪”的图片)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利来转动这种仪器。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

师:还有这么清楚的图片,真好!你怎么得到的?

生:我是去图书馆查到的。

师:你还会去图书馆这一知识的海洋寻找答案,看来你很会学习。

生: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塌,还死伤许多人畜。张衡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实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地动仪”。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象一个酒坛,四周刻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这些是妈妈帮我从网上查到的。

师:是啊,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它是个信息量非常丰富的资料库。相信以后我们会经常通过这个渠道获取信息。

生:我还从书上看到一个小故事: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因此,大伙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生事。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这才信服了。

师:我们通过上网、查书、向大人请教搜集了许多的资料。现在,我迫不及待的想学习这篇写张衡的文章了。)。

[设计意图:首先把学生置于信息网络的大背景下,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时代背景,了解到张衡杰出的贡献,由此产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学生在极度兴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书题学字。

(1)多媒体一笔一笔出示课题,请大家一起书写。(数星星的孩子)。

(2)齐读课题,采用引读方式,引导学生把“数星星”读出语感。(注意眼神、动作)。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四

在教学中,我班的学生能结合讲读课文中所学习的'方法,进行阅读。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只要给学生一个平台,学生就能展示出最好的水平:

如我们在教学中学生能读懂写天气热的句子:

“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

学生在读得过程中,汇报:我读懂了通过写鸡和狗、蝉热,让我们感受到天很热,通过对比说明孩子不怕热。

有一个学生还补充说,还知道他们不怕苦,吃得是干粮。

又有同学回答说,还说明孩子不怕苦,觉得很快乐的是从早到晚,已经劳动一天,“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来的时候”说明已经很晚了。

又有学生在教学中补充,“劳累一天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从这两句话出又可以让我们读出来他们不怕苦,觉得在劳动中是快乐的,而且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力,学生所学得的体会比我们预设的还要充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多给学生一些时间一点空间,让他们能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到恰到好处。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中国男孩雷棣在得知父亲雷润民为维护世界和平捐躯的消息后,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决心完成父亲为完成的事业--为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感人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人物内心情感。

2.提高利用课外资源,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社会和平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人物内心情感。

2.深入理解雷棣自强不息的动力,学习雷棣热爱和平、发奋图强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大胆质疑,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2.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

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既读准了字音,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雷棣为什么要企盼世界和平”这一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谁能来说一说,雷棣为什么企盼世界和平?

(1)维护和平是爸爸生前的理想。(“记住,孩子,你爸爸是为维护和平牺牲的。”)。

(2)维护和平是家人对雷棣的希望。(“孩子,登爸爸回来,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4.小结:是呀,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样,维护世界和平既是爸爸生前的理想,也是家人对雷棣的希望,雷棣怎么也忘不了爸爸那亲切的音容笑貌;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他和妈妈说的话;更忘不了他与爸爸之间的约定,可是现在,蓝盔回来了,爸爸却牺牲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雷棣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这封信,共同感受一下他对爸爸的思念,对和平的企盼。

5.(出示雷棣的信)指名配乐朗读课文。声声爸爸叫得人心碎,谁再来读一读?

(指导学生语速稍慢,读出难过,悲伤的语气)。

6.残酷的战争夺取了父亲的生命,却使雷棣一下子长大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5~6自然段,找一找,从哪儿可以看出雷棣一下子长大了?将相关的句子在书中划出来。(出示:从此,雷棣好像一下子长大了。)。

(1)关心他人。

(2)关心政治。

(3)努力学习。

(4)谢绝帮助。

(1)关心他人:想象一下,他还会从哪些方面来照顾妈妈?

小结:雷棣不再是那个淘气的小男孩,他已经懂得为别人着想。

小结:雷棣正在为成为一名维和战士而努力。

(3)努力学习:是什么在时刻激励着雷棣?

小结:父亲的牺牲、维护和平的心愿激励着雷棣自强不息。

(4)谢绝帮助:雷棣为什么会这样做?(出示爸爸的话)。

雷棣明白爸爸的话了吗?从哪儿看出来他明白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9.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5,6,自然段感受一下雷棣的成长历程。

10.你对雷棣有什么认识吗?谁来谈一谈。

11.小小的雷棣已经知道要为维护和平做点事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12.小结:老师看出来了同学们也热爱和平,但我们和雷棣一样年龄还太小,还不能进入联合国,不能参与维和行动,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现在你再来说说什么是“企盼”?

2.(配乐出示战争画面)是呀,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依然弥漫着硝烟,还有一些国家处在残酷的战争中,还有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同学们拿出笔,记录下你对远方处在战火中的小伙伴、对自己或者对周围的人最想说的话。

3.汇报交流。(读自己的作品)。

(五)布置作业:1.把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激发他维护和平的愿望。

2.以“我为和平做点事”为内容写一个片段。

(六)教师总结:我们的和平之花还很娇嫩,它需要更多人为它浇水施肥。我相信,同学们努力学习的表现,同学们发自肺腑的心声,就已经为推动海峡两岸的和平进程,推动世界和平注入了一股巨大的动力。

(七)、板书设计:

关心他人。

关心政治自强不息。

努力学习。

谢绝帮助热爱和平。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对布娃娃的态度,了解妈妈的情感变化。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孩子纯真、善良的童心。

1、了解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对布娃娃的态度。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孩子的纯真。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特殊的孩子——咪咪乔。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2课《有个孩子叫咪咪乔》。

1、抽读词语。

2、回忆课文内容并填空。

3、“假如你就是布娃娃咪咪乔,你会喜欢文中的哪个人?”

二、关注文章细节,品味文章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讲了哪几个人物,说说他们和“咪咪乔”有什么关系?

2、读课文,联系具体内容说一说:女儿、爸爸、妈妈和交警各是怎样对待咪咪乔的?用你喜欢的符号把它画出来,并体会着读一读,读出相应的情感。

课文中值得品味的细节很多,只要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如:

女儿对咪咪乔的态度是:把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不允许人伤害她,危险的时候要保护她。(相关的细节有:女儿立即奔向小床;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的小膝盖上;女儿太任性的哭闹;女儿尖历地叫起来;女儿大哭着翻身下车)。

妈妈对咪咪乔的态度是:对女儿把咪咪乔当成有生命的孩子是应付的;不经意间伤害过咪咪乔;被交警所感动真正认可了咪咪乔的孩子身份。(相关的细节有:我们是哼哼哈哈地将就着附和女儿;我们不耐烦了;我赶忙拉住女儿的手;我觉得十分惭愧;)。

交警对咪咪乔的态度:尊重女孩,把咪咪乔也当成“孩子”看待。(相关的细节有:他立正,举手敬礼;且又是一个立正,举手敬礼;请照顾好你的孩子)

在学生品悟研读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三、整体回顾,感受人物,升华情感。

1、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你会对文中的“女儿”说些什么?

(2)你觉得课文中的这位妈妈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3)文中的这位警察叔叔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四、进行续写练习。

我看到这节断了的手指头,更加感动惭愧。我能为女儿做些什么呢?我点亮灯光,把那节手指头小心翼翼地贴好,把“咪咪乔”放回女儿的枕边。从这以后,我们一家和“咪咪乔”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下续写故事。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3)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4)体会雷棣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合作交流、引导探究。

理解雷棣自强不息的动力,学习雷棣热爱和平、发奋图强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雷棣内心的情感。

难点:学习雷棣热爱和平、发奋图强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具:课件、挂图、小黑板等。

学具:查找有关维和的资料。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观看课件,导入课题。

1.播放战争中的画面。

(学生说——)。

师小结:战争是残酷的,它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使许多家庭妻离子散,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爱好和平、企盼世界和平成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我们来学习发生在一个企盼和平的中国小男孩儿的故事,相信你们能从他的身上学到更多做人的道理。

师:看到这课题大家肯定会想这孩子是指谁?

3.很好。老师一直都很欣赏你们这种有疑而问的精神。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请同学们浏览全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三、解疑、学习第一部分。

1.“雷棣为什么要企盼世界和平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一问题,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谁能来说一说,雷棣为什么企盼世界和平?

(1)维护和平是爸爸生前的理想。(“记住,孩子,你爸爸是为维护和平牺牲的。”)。

板书:生前的理想。

怎么朗读?用什么语气读?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概括妈妈此时的心情。(如悲痛欲绝等。)个别读、齐读。

(2)维护和平是家人对雷棣的希望。(他对我说:“孩子,登爸爸回来,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板书:家人的希望(或雷棣的希望)(根据学生回答写板书。)。

这句话是爸爸临上飞机对我说的,用什么成语概括?应该有什么语气读。

全班齐读。

4.什么是蓝盔?有关维和部队资料,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去查找,现在请各小组汇报一下。

(各小组汇报)。

5.小结:是呀,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样,维护世界和平既是爸爸生前的理想,也是家人对雷棣的希望,雷棣怎么也忘不了爸爸那亲切的音容笑貌;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他和妈妈说的话;更忘不了他与爸爸之间的约定,可是现在,蓝盔回来了,爸爸却牺牲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雷棣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这封信,共同感受一下他对爸爸的思念,对和平的企盼。

四、观看插图、启发想象。

1.爸爸牺牲了,望着爸爸的遗像,他会怎么想呢?(挂出插图)。

2.指名说。

3.刚同学们都说得很好。

五、再读课文,解学生疑(大略了解课文第二段)。

1.师:残酷的战争夺取了父亲的生命,却使雷棣一下子长大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段,找一找,父亲牺牲后雷棣成长经历了哪几件事从哪儿可以看出雷棣一下子长大了?(并概括一下,?)。

板书:(1)关心他人。

(2)关心政治。

(3)努力学习。

(4)谢绝帮助。

2.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世界强烈的责任感使雷棣一下子长大了,了解了这些事情后,你是否对雷棣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呢?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是呀,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依然弥漫着硝烟,还有一些国家处在残酷的战争中,还有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同学们拿出笔,记录下你对远方处在战火中的小伙伴、对自己或者对周围的人最想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交错叙述了几件事。

三、精读课文学习第二段。

(1)关心他人:想象一下,他还会从哪些方面来照顾妈妈?

小结:雷棣不再是那个淘气的小男孩,他已经懂得为别人着想。

小结:雷棣正在为成为一名维和战士而努力。

(3)努力学习:是什么在时刻激励着雷棣?

小结:父亲的牺牲、维护和平的心愿激励着雷棣自强不息。

(4)谢绝帮助:雷棣为什么会这样做?(出示爸爸的话)。

雷棣明白爸爸的话了吗?从哪儿看出来他明白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小结:雷棣现在还小,他还不能进入联合国,不能参与维和行动,但是,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努力着,为今后维护世界和平打下基础。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和平的企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

四、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最后一段)。

说说最后一段的中心句。“我一定要去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竟”什么意思?

读一读。

五、深化主题。

2.学了课文,说说你对企盼的理解。能不能换成盼望?为什么?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七、概括中心思想。

八、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九、作业。

课下搜集一下有关中东问题的材料。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中国小男孩雷棣在得知父亲雷润民为维护世界和平捐躯的消息后,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决心完成父亲为完成的事业――为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感人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3)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4)体会雷棣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

合作交流、引导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雷棣自强不息的动力,学习雷棣热爱和平、发奋图强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雷棣内心的情感。

难点:学习雷棣热爱和平、发奋图强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小黑板等。

学具准备:查找有关维和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课件,导入课题。

1、播放战争中的画面。

(学生说――)。

师小结:战争是残酷的,它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使许多家庭妻离子散,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爱好和平、企盼世界和平成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我们来学习发生在一个企盼和平的中国小男孩儿的故事,相信你们能从他的身上学到更多做人的道理。

师:看到这课题大家肯定会想这孩子是指谁?

3、很好。老师一直都很欣赏你们这种有疑而问的精神。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请同学们浏览全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三)解疑、学习第一部分。

1、“雷棣为什么要企盼世界和平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一问题,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谁能来说一说,雷棣为什么企盼世界和平?

(1)维护和平是爸爸生前的理想。(“记住,孩子,你爸爸是为维护和平牺牲的。”)。

板书:生前的理想。

怎么朗读?用什么语气读?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概括妈妈此时的心情。(如悲痛欲绝等。)个别读、齐读。

(2)维护和平是家人对雷棣的希望。(他对我说:“孩子,登爸爸回来,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板书:家人的希望(或雷棣的希望)(根据学生回答写板书。)。

这句话是爸爸临上飞机对我说的,用什么成语概括?应该有什么语气读。

全班齐读。

4、什么是蓝盔?有关维和部队资料,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去查找,现在请各小组汇报一下。

(各小组汇报)。

5、小结:是呀,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样,维护世界和平既是爸爸生前的理想,也是家人对雷棣的希望,雷棣怎么也忘不了爸爸那亲切的音容笑貌;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他和妈妈说的话;更忘不了他与爸爸之间的约定,可是现在,蓝盔回来了,爸爸却牺牲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雷棣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这封信,共同感受一下他对爸爸的思念,对和平的企盼。

(三)观看插图、启发想象。

1、爸爸牺牲了,望着爸爸的遗像,他会怎么想呢?(挂出插图)。

2、指名说。

3、刚同学们都说得很好。

(四)再读课文,解学生疑(大略了解课文第二段)。

1、师:残酷的战争夺取了父亲的生命,却使雷棣一下子长大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段,找一找,父亲牺牲后雷棣成长经历了哪几件事从哪儿可以看出雷棣一下子长大了?(并概括一下,?)。

板书:(1)关心他人。

(2)关心政治。

(3)努力学习。

(4)谢绝帮助。

2、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世界强烈的责任感使雷棣一下子长大了,了解了这些事情后,你是否对雷棣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呢?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是呀,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依然弥漫着硝烟,还有一些国家处在残酷的战争中,还有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同学们拿出笔,记录下你对远方处在战火中的小伙伴、对自己或者对周围的人最想说的话。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交错叙述了几件事。

三、精读课文学习第二段。

(1)关心他人:想象一下,他还会从哪些方面来照顾妈妈?

小结:雷棣不再是那个淘气的小男孩,他已经懂得为别人着想。

小结:雷棣正在为成为一名维和战士而努力。

(3)努力学习:是什么在时刻激励着雷棣?

小结:父亲的牺牲、维护和平的心愿激励着雷棣自强不息。

(4)谢绝帮助:雷棣为什么会这样做?(出示爸爸的话)。

雷棣明白爸爸的话了吗?从哪儿看出来他明白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小结:雷棣现在还小,他还不能进入联合国,不能参与维和行动,但是,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努力着,为今后维护世界和平打下基础。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和平的企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

四、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最后一段)。

说说最后一段的中心句。“我一定要去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竟”什么意思?

读一读。

五、深化主题。

2、学了课文,说说你对企盼的理解。能不能换成盼望?为什么?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七、概括中心思想。

八、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九、作业:

课下搜集一下有关中东问题的材料。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灰雀》,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我的说课将分五部分。一说教材;二说教学方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三年级上册阅读的学习目标开始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纵览课文内容,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再见到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可能是男孩抓走了,诱导他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第二条暗线才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若不细细品味,就很难理解其中韵味,因此好文章要多读、多品,方能明其意知其味。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加强词、句训练: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情的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教学方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学知识与学生感悟的结合。三年级学生刚接触新教材,对教材有很大的好奇心,同时在他们这一年龄阶段,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基于这些,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自学生字,并且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读懂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悟列宁那含而不露的拳拳爱心。

一、读中悟,悟中读。

本文语言朴实,叙述含蓄,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十分真挚,十分感人。没有在“朗读”二字上下一番功夫,学生很难悟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真真切切悟情。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从初读到细读到精读再到品读,学生由浅入深地读书,在读书中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悟文中的情真意切。

初读,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回家的?

1、细读。

通过想一想,你是怎么从这些句子中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列宁从找不到灰雀时的着急担心(“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到为灰雀的失踪而难过、婉惜(“……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再到明知故问的略显惊讶(“会飞回来?”);小男孩从一开始回答列宁“没看见,我没看见”时的支支吾吾,到他认识到自己错了,肯定灰雀“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再到下决心改错的坚定态度――“一定会飞回来的!”这些情感的变化都只能在细细的读书中体会。

设计思路:教会学生如何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人物的情感变化的方法。

2、精读。

当学生学完一部分课文内容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部分内容该怎样读,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读完以后说一说。比如读“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这一句要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婉惜,而读”一定会飞回来的!“这句话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男孩的坚定是从”一定“和”!“看出来的。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语言的情感,感知语言的表达形式。

3、品读。

在引导学生对这部分课文内容进行初读、细读、精读之后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真正把课文中列宁对灰雀的爱和列宁对男孩的爱却含而不露的感情读出来。

设计思路: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训练语感,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采用讨论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遵循“主体性”原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1、本课时的教学中,围绕“你是怎么从这些句子中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读书、思考、讨论之后,老师让他们自由发言。

设计思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的思维、表达提供了自主的空间。学生在这种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体验,去获取,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智情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进行第三部分内容教学时,当学生读懂了“男孩果然把灰雀放回来”之后,让他们再细细地读课文,想想从这部分课文内容还能知道什么,体会到什么?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思路: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合作讨论中,学生之间一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许多学生可以克服胆怯、孤独等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学有所得。

三、巧用多媒体,激趣导思,突破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当“列宁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枝头歌唱”这一动态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为之惊喜,仿佛自己也来到白桦树下,看到了灰雀欢蹦乱跳的身影,听到了灰雀悦耳的歌声,喜爱灰雀之情油然而生。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果然回来了,这是因为男孩知错改错把它放回来的,而男孩之所以知错改错是因为列宁对灰雀充满了喜爱之情,对男孩充满了爱护之心。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知,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为男孩的'诚实而高兴,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爱,对男孩的爱,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四、说写训练,培养创新。

设计思路:这是课文的空白,利用这一空白,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灰雀自由自在灰雀失去自由灰雀重归自由。

列宁欣赏美列宁失去欣赏美的机会列宁重又看到美好事物。

小男孩可以占有小男孩良心上受到谴责小男孩明白美好事物应由大家一起共享。

通过以上简单明了的板书,揭示出本课的审美主旨——爱的教育,突破本课的难点。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十

《山沟的孩子》这篇散文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赞颂了山里的孩子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这篇课文短小而充满情感,但是它的内容又与城市孩子们的生活有较远的距离。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首先,我让学生充分的预习、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我在第一课时请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将一些不重要的问题、语言文字训练意义不大的问题逐一理解,从而使得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非常集中,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我要求学生把课文读熟,为第二课时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了基础,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接着,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针对文章的特点,把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作为重点,以此带动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精化问题,组织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1.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体会情。在第一部分引导学生体会山沟孩子学习的艰苦生活时,指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天还没有亮”“翻过”“由…变…”……等词语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中感悟学习之苦,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2.通过教学录像来激发学生情。在使学生认识孩子们刻苦学习的原因时,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的艰苦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山区孩子的敬佩之情.

3.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读来感染学生。

4.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情。

这样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得到了统一。尤其是适时地放映录像,吸引了学生,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是怎样艰苦地学习的,他们的心灵被强烈地震撼了,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本节课的不足:。

1、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1一4自然段,有些流于形式。

3、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4、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还有待研究。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十一

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知道雪会变成云等自然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对,你们喜欢冬天吗?冬天里我们可以做许多有趣的事情,你们快看:大家看到了什么?想一想,大家可以在雪地上可以做什么活动?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雪孩子》,出示课题。

2.师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边看图边轻声读课文。请小朋友注意想一想,这篇课文跟以前我们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没有拼音)。大家认真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记。

2.阅读指导: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根据上下文或者图意来猜读,也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

3.课件出示生字及生字带出的词语。

孩子礼让一起玩具来往睡觉烧着了知道化了。

4.请小老师领读,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齐读。

5.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你哪段读得最好?读给大家听一听。老师点评激励。

6.课件出示:

又唱又跳又细又长又说又笑又大又圆。

又__又__又__又__。

谁能再说出“又___又___”?看谁说得又多又好。课件出示:

又唱又跳又细又长又说又笑又大又圆。

又__又__又__又__。

谁能再说出“又___又___”?看谁说得又多又好。

(这一设计是为了展示学生的识字成果,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指导写字,描红临写。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瓜、衣、来”。

四、作业。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十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现在请大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1、出示词语:无数?难以计算出数,形容非常多。刻苦?很能吃苦,生活俭朴。祖先?一个民族或家族的上代,特指年代比较久远的。

著名?有名钻研?非常认真,非常细心的研究,不怕苦,不怕难。

天文学家师:天文学家是研究什么的?

星星在天空中。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3、在对待数星星的这件事上奶奶和张衡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请你们读2、3段。

范读奶奶的话:(丢又)提示学生张衡经常数星星。

4、问答式朗读三段:师: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的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生: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师:你发现了什么?生: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

读完张衡的话,你们觉得张衡是个怎样的孩子?

5、爷爷听到奶奶和张衡的议论走了过来是怎样说的呢?请你们默读4段,边读边思考爷爷都告诉了张衡什么知识?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出示北斗星、北极星让学生据文辨认)。

你还知道关于北斗星和北极星的什么知识?(出示大熊座。)齐读。

6、张衡听了爷爷的话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请你读读第五段。

出示句子: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

从这个句子你感觉到了张衡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几个词看出来的?张衡看清楚了吗?读读这个句子,再想想爷爷说过的话,这如果不用“果然”你能换一个词来说吗?(竟然、真的)。

7、用果然造句。

例子:1、他说要下雪了,今天果然就下雪了。2、我想今天姑姑会来,姑姑果然来了。

三、小结。

默读全文,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想想张衡是怎样成为天文学家的?

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

9、作业:请你自己给自己留一份作业。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十三

1、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理解内容;学习列宁做了错事主动认错的好品质。

2、理解词和句;掌握生字和相关词语,能用“互相”“注意”口头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按照提示的顺序复述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后问:“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要想回答刚才的问题我们只有认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要求:

1、尽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效果。

1、出示生字词(生字加拼音)指名读,强调“宁”“岁”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帮助正音。

四、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自然段之间的停顿;注意长句子的读法。

五、再读课文。要求:

1、努力把句子读流畅,争取把整篇课文读流利。

2、思考:每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同桌可讨论解决。

(出示书后练习3的提纲,讨论与自然段对应起来)。

六、分段细读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说的是列宁小时侯做错事后来又主动认错的事。要想清楚的知道这件事,我们可以仔细读课文。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哪几个人出场了?)列宁去姑妈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可是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花瓶是怎么打碎的?(提醒:注意“不小心”)。

3、讨论:花瓶是怎么打碎的?结合朗读句子回答。(板书“不小心”)。

4、练读第二自然段,指导:第一句突出高兴;第二句注意在房间里;第三句读时要突出“不小心”,读的轻一点、打碎了可以读慢一些,读出惋惜的语气。

花瓶碎了有人承认吗?有人看见吗?下节课我们再继续读后面的课文。

七、小结。

八、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词语:(课后练习2的所有词语)指名读,齐读。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知道在姑妈家列宁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当时有人看到吗?今天我们继续读下面的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阅读第三自然段。

1、花瓶打碎了,孩子们发现了吗?他们还在你追我赶,姑妈进来了出现了怎样的场面?练习分角色朗读。(四人小组)。

2、指名分角色朗读。首先讨论:a、姑妈的话应该怎么读?b、表兄弟表姐妹和列宁说的都是“不是我”三个字,语气一样吗?(提醒:他们的心理不一样,标点符号也不一样。)读第一句话的重音应该在哪个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体会语气是否正确。

3、评议。结合理解“注意”“互相”在句子中的意思。

4、通过刚才的阅读你感觉列宁是个爱说谎的孩子吗?注意“也低声”“都笑只有列宁没有笑”看书上的插图观察个人的表情。

5、列宁确实不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场面表演出来,(一个同学做列宁,一个演姑妈,两个男的两个女的演表兄弟表姐妹)评议。

三、阅读第四自然段。

1、自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谈想法,

2、列宁给姑妈写信了吗?写了什么?读姑妈的信,理解意思。

四、.总结全文。

读课题,结合课文再一次理解“诚实”的含义。列宁做错了什么事?(1、打碎花瓶;2、当时没有承认。)。

五、识记生字。

出示书后的生字。

1、边读边记,特别注意:”岁表房互“这几个字形。”互“字的笔顺。

2、指导书写”表、互、岁、房“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练习。

六、作业。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默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练习复述课文。

1、出示作业3的提纲,每小组说一部分,先说完的可以多说。

2、各小组派代表说。评比那一组最好。、

3、练习说全文。重点说花瓶怎么打碎的,列宁怎样认错的。

三、完成作业2的听写和造句练习。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听写。

3、理解互相、注意在课文中的意思,练习造句。

四、作业。

1、用”互相、注意“造句。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说说你对列宁的看法、

做客。

捉迷藏打碎花瓶(不小心)。

写信认错不说话。

姑妈回信认错诚实。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十四

王老师执教的《数星星的孩子》通过学生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媒体辅助,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星空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一、一想一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

《数星星的孩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繁星满天的夜空,作者这样描述:“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这个句子不长,它所蕴含的内容却很丰富,给孩子们留下了遐想的空间。王老师抓住这个句子,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星空图让学生欣赏,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的境界,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星星的多、星空的美。王老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的夜空真是太美了,如果你来描绘夜空的美丽,你会怎么说呢?(像眼睛,像萤火虫……)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不过,揭题时的那些图片最好放到这里来播放,既可以形象地展现星星像珍珠,星空像碧玉盘,又可以起到烘托作用,学生美美地读起来更有滋有味。

二、一读一说,为学生安排充足的时间。

张衡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怎样数星星的?他发现了什么?这些问题都交给学生自己去感悟。王老师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找一找、圈一圈张衡数星星时的动作词,从这些动作中正面写出张衡看星星着了迷。演一演张衡奶奶,从奶奶口中勾画出一个爱科学的“傻”张衡,侧面写出张衡爱看星星,还发现了星星动的规律。在这一读一说中,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发生了碰撞,产生了灵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学生渐渐体会到了张衡对天文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他成为天文学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数星星的孩子》是一篇融描写人物、科学知识、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优秀教材。课文通过对小张衡与爷爷、奶奶一同观察天上星星这一故事的记叙,突出表现了张衡从小就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这篇课文语言生动、简洁、优美,处处透着童趣,显着童真,又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对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今天我在二(1)班听了刘冰华老师的课,感觉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

1、扎扎实实学生字。

初读之后,刘老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多次去读词语。有个别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方式多样。学生在一遍遍的读中更好地巩固了字词。刘老师要求学生不当是把生字会读了,而且还要求学生选几个词语说几句话,可以按照课文来说,也可以自己说。这个问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且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教学观。这样,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拓展说话,基础差的同学也有发言的机会,他们可以模仿课文来说。因此,学生们的积极性较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字词掌握得较为扎实,不但会读,还会运用。

2、注重词语的理解。

最后一自然段的生字比较集中,出现了“张衡”“汉朝”“著名”“天文学家”“刻苦钻研”等几个比较陌生的词语,如何让这几个词语成为孩子脑中深刻的记忆,刘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先让他们自由读,“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激起孩子的求知欲,读完之后他们会说“张衡是汉朝人”“他是著名的天文学家”等。然后理解“著名”的意思,并且用“著名”一词练习说话,并让学生及时回顾旧知,说出“著名”的近义词就是“有名”。对于“刻苦钻研”这个词语的理解,教师则放手让学生去说,通过多个学生的理解之后,教师再做总结。这个时候,也许同学们对这个词语还只有一点初步的印象。教师则在教学第一段时,通过感悟张衡数星星的认真、仔细,来进一步理解“刻苦钻研”这个词的意思。

3、多元感悟星空之美。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洒在碧玉盘里。”刘老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句子教学时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刘老师先让学生读读,谈谈你感受了什么?让学生理解“珍珠”是怎样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样?“碧玉盘”是怎样的,在文中“碧玉盘”指什么?然后通过生动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夜空的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们在朗读中体验,又将体验融入朗读中,将这句话读美了,读出感情了。接着刘老师又请孩子们看图自已感受星空的美,融入孩子们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最后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句。这样将文本内化的同时,又引领学生们产生新的感受。让学生对星空的美感受得更深刻,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4、情境中深化学生的感受。

刘老师在教学“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这两句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验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张衡怎样数星星这几个动词时,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自己做一做、自己数一数,在情境中体验。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情境体验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们表演读,数完星星之后对张衡数星星体会得更深刻了,他们不仅从“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中体会到了张衡的认真,耐心以及他数星星时的困难。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以榜样的故事使学生明理,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孝敬所有的长辈。

二、中队活动仪式(略)。

三、活动过程。

(一)播放《懂你》mtv。

主持人甲:这是一首很受人们喜爱的歌曲,看过这首歌曲mtv的人都被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句句深情的话语所感动,你一定也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主持人甲:请姚垒为我们讲故事《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字文强,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人。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就一心侍奉父亲。夏季天气炎热,房间闷热,他每天都要用扇子扇凉枕席,然后让父亲入睡;冬天天气寒冷,家里没有火炉,他总是先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被窝,为的是让父亲暖暖和和入睡。黄香的孝名传到太守刘护耳中,刘护爱民如子,便将黄香召进官府,收为门生,之后又送到京城洛阳。黄香用功学习之余,仍像以前奉养父亲,一时名声大振京师,人们称他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香为官,政绩显著,官至尚书令、魏郡太守。有一年,清河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清河县)发生一起妖言惑众案,涉及上千人,按律都得杀头。黄香慎重处理此事,分别对待,只处治了几个首领,其余人无罪释放,这一举动,深得民心。后人以诗赞道:

一枕清凉一扇风,冬天冷被暖烘烘。由来至孝天生就,莫笑黄香是幼童。

(二)交流心得。

主持人甲:黄香是怎样孝敬父母的?他都为父母做了哪些事情呢?

主持人乙:听了小黄香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

主持人甲:黄香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学习,陈毅元帅也为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请俞凌涛为我们讲《陈毅探母洗尿裤》的故事。

六十年代初,中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正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日理万机,公务繁忙。

那年,陈毅六十二岁。一次,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亲病重,下了飞机就去看望。陈毅刚跨进家门,看见母亲让身边照顾她的女佣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儿子:藏起的是她刚尿湿的裤子。陈毅听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您老人家,心里着实难受。这裤子我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做啥子?”

好说歹说,那女佣说什么也不让陈毅洗,哪能让那么一个大官洗屎尿裤子啊!母亲也劝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进门就让你洗脏裤子,怎么行?”

陈毅说:“我不会说着好耍的,您就允了吧,我小的时候,您不知多少次给我洗过尿布屎裤。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全部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

不容再推辞,陈毅便躬下身去从床下拉出母亲的尿裤和其它脏衣服,一起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才坐在母亲身边倾诉念母之情。

(三)升华一。

主持人乙:我们不仅要向黄香和陈毅元帅一样孝敬父母,还要孝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所有长辈,更要劝父母也要孝敬长辈。

主持人甲: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元觉,他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劝父亲孝敬祖父,请欣赏小品《元觉劝父孝祖》。

(四)升华二。

主持人甲:我们都知道雷锋是个孤儿,但他有着更博大的胸怀,他爱所有的长辈。

主持人乙:请陆颖怡、俞凯佳、严文娟、唐佳磊一起为我们讲故事《雷锋孝心献社会》。

(五)活动延伸。

主持人乙:听了这么多故事,同学有什么感想呢?你打算以后怎么做呢?

主持人甲:最后让我们和着美妙的节拍唱一首《只要妈妈露笑脸》吧,愿父母笑口常开,笑容常在,愿同学们孝心永存。

三、中队活动仪式(略)。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十六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回答课后练习1中的三个问题。

(二)了解张衡从小爱好天文,喜欢研究,长大以后才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内容,了解张衡在小时候是怎样爱好天文,喜欢研究的。

(二)启发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先学第6自然段,知道这段主要内容。

1.课文的哪段直接告诉我们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第6自然段直接告诉我们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叫张衡。)。

2.读了这段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张衡是汉朝人,后来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3.齐读第6自然段。

(二)学习1、2、3自然段。

1.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夜空的美丽。

(1)出示投影。(课文第一幅插图,即夜空的美景。)。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夜空的美丽。然后再读书里写夜空的话。

(3)出投影,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一样,但第二句更具体、生动,因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星星比作了珍珠那么美丽。)。

(4)范读这句,自己练读,齐读。

2.出示投影。(课文第二幅图。)。

(1)找书上有关的句子,说说谁在干什么?

(2)指名有语气地读第1自然段。

3.学习2、3自然段。

(1)指名读奶奶的话,说说为什么奶奶叫张衡“傻孩子”,“又”说明了什么?

(“傻孩子”说明奶奶对张衡很疼爱,“又”说明了张衡是经常数星星的,他从小就对天体现象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不止一次这样做。)。

(2)指名读张衡的话,说说他说了几句话。再指三人每人读一句并说出句意。(共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说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第二句说星星不是乱动。第三句说两颗星之间总隔那么远。)。

问:从张衡说的这三句话中,你看出什么?(张衡不仅数星星,也注意到了星星的运行规律。)。

(3)指名分角色读奶奶和张衡的话,说说奶奶和张衡对星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奶奶认为那么多星星乱动,根本数不清。张衡认为星星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可以数得清。)。

(三)学习4、5自然段。

1.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爷爷说了几次话。

2.指名读爷爷的第一次话,说说爷爷同意谁的观点,他告诉了张衡什么知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

3.指名读爷爷的第二次话,出示北极星和北斗星的投影。

让学生根据爷爷的话找出北斗星和北极星。

4.出示投影,说说这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第二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北斗星比作勺子,使句子更生动、具体了。)。

5.齐读第4自然段,再说说北斗星和北极星的运行规律。

6.张衡听了爷爷的话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从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

7.张衡观察的结果是什么?“果然”说明了什么?

8.如有条件,用投影演示北斗星、北极星运转的情况。

(四)总结全文。

1.指名分角色读全文,说说为什么张衡长大以后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2.总结:

张衡长大以后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爱好天文,具有刻苦钻研精神。我们要学习张衡这种精神,提高自己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长大才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人。

(五)作业。

1.写字词各三遍。

2.抄写课后作业(3)的句子。

3.读课文两遍。

小学语文雪孩子教案篇十七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培养学生学习字词、运用字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自然段,并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培养学生学习字词、运用字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本课生字新词,培养学生学习字词、运用字词的能力。

2、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出示列宁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认识这个人吗?你对他了解吗?

2、让学生结合课前找的有关资料进行简要介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交流,你们对列宁这位伟大的人物有了一些了解,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6课。

讲的是他小时候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一)、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哪些字,是生字,在下面画上横线,并对照汉语拼音,练习读。

2、同桌间互相读一读画出的生字。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诚列宁姑客兄妹间互相床。

4、同桌同学互相读,听一听谁的读音正确。

5、师指名再读课文,特别要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做到读正确,读后进行评价。

把生字读一读,让学生说说那些字比较难记,然后教师把生字写在黑板上。

先自己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汇报:

诚:左边是言字旁,表意,语言说话要诚实,右边表声,两字读音相同。

列:这个字左边容易写错,容易把撇写出头,,还容易把点写的太长,成了捺。可以建议学生观察,左上是一笔横,左下是“多”的一部分。

客: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宝盖头,下边一个“各”字。

兄:上边是一个口,学生容易写成“日”,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一家几口人中有一些构成兄弟。

妹:这个字是形声字,左形右声。学生容易把右边写成“朱”。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注意两条横的长短是有区别的。

互:这个字不容易写好看。特别是第二笔和第三笔,可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写一写。

床:会意字,房屋中用木头做成的。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现在的窗都有什么样子的。

用生字组词语:

诚:诚恳、诚实、心悦诚服、诚心诚意。

间:房间、时间、空间、间隔。

宁:安宁、宁静、宁愿。

5、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让学生打开语文书看课后的第二题,观察每个生字的占格情况。

2)让学生说说诚和互的占格情况。

3)在书中练习描写。

4)进行展示,进行表扬,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出示卡片读词语: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读一读:

(1)()到()家去()。

(2)表()表()和列宁在()里捉迷藏,他们()追赶。

1、自由读,标上自然段序号。

2、指名按照自然段读课文,订正序号,并检查字音。

3、同桌读一读,做到正确、流利。

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列宁打碎花瓶后主动认错的故事。

2、培养学生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知道做错了事,主动认错,才是。

4、根据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列宁打碎花瓶后主动认错的故事。

2、培养学生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体会列宁打碎花瓶后以及回家后的心情。

2、能分角色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你们知道列宁吗?请你说一说你对他的了解。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俄国人。

2、板书课题,想一想:课文讲了他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在妈妈的教育下写信给姑妈,主动承认了错误。)。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听一听:字音读的准不准,是不是做到了流利朗读?

2、自由读,边读边想: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指名读课文,读后并说一说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第一、二自然段:

1)浏览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列宁打碎花瓶?(一、二)。

2)指名读,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打碎花瓶的?结合书中的插图说也可以。

(捉迷藏时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花瓶掉下来,打碎了。)。

理解什么是:不小心。

3)自己读一读,突出他是不小心的。

4)进行展示。

2、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在课文中找一找:姑妈说了几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两句:是谁打碎的?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

2)听了姑妈的话,列宁和其他表兄弟、表姐妹的表现一样吗?你是从哪知道的?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并用不同的线画下来。

3)小组交流:

他们两次的表现分别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你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4)全班交流:

用投影片打出描写列宁的两句话。

第一次姑妈问是谁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说:“不是我!”

列宁是低声说:“不是我。”因为列宁心虚,所以不敢大声,而且,他做错了事,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

第二次姑妈说花瓶一定是自己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笑,只有列宁没有笑。因为列宁知道花瓶不可能自己打碎,是他不小心碰到桌子打碎的,所以他笑不出来。

5)指导学生有语气的朗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观察书中的标点符号(让学生懂得列宁说谎以后惭愧、心神不安;列宁没有笑时的心情:既为自己打碎花瓶而内疚自责、又为说谎而羞愧)。

3、第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列宁回家后还在为打碎花瓶的事不高兴,他主动写信给姑妈承认自己说了谎。)。

2)读一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姑妈的回信,说说对于这封信你是怎样理解的:

3)根据课文内容,请你想象:

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中都说了什么?

4)全班交流:

(列宁承认自己打碎了花瓶,并且在姑妈询问时没有承认。是自己做错了。)。

自由读,做到正确、流利、有语气。

说一说:你喜欢列宁吗?为什么?

(喜欢他知错就改,喜欢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喜欢他诚实的好品质。)。

板书。

探究活动。

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中会写什么?请你帮他口述一封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8961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