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言文的知识点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2:52:04
最新文言文的知识点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模板12篇)
时间:2023-11-18 02:52:04     小编:碧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言文的知识点篇一

语法现象:

1.积累性的

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2.规律性的:

词类活用、各类句式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 信、达、雅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 郑人使我 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 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文言文的知识点篇二

文言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研究者根据现代的标点规范为其加上标点,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有些文言语句的标点出现些许差错可以理解,但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应是典范之作,不管从文言句式、篇章结构、辞采修饰还是标点符号哪方面来说,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不应出现差错。笔者发现新编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出现两处标点错误,特分析如下:

这句中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与“并吞八荒之心”之间是并列关系(大并列),而前半句中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动词短语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小并列),既然大并列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那么小并列之间就应该用顿号表示停顿。这样才符合上下句之间的语法关系,理解时才更明晰。

2.“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句中的“公子贤,多客”表示原因,“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表示结果,这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因果复句,上下句之间的停顿用逗号表示。而前一个分句“公子贤”与“多客”之间是并列关系,两者都做了介词“以”的宾语,从层次上划分这个介宾短语要比因果复句之间的停顿小而短,因而“公子贤”与“多客”之间应该用顿号而不是逗号。这样才能与因果复句之间的停顿区分开来,句意理解上也不会出现分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文言文的知识点篇三

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文言文)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

2.夫十有一月之中(“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3.敛

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同“资”,资财,钱财 )

4.蹈死不顾,亦

故哉? (“

”通“何” )

5. 独五人之皦皦 (“皦皦”同“皎皎”,名声显赫 )

古今异义词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古:两个词——品行+成为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人”古:自己人,此处可译为“党羽、爪牙” 今:个人)

3.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颜色”古:脸色 今:颜料或染料 )

4.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非常”古:异乎寻常 今:十分,很 )

5.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 “首领”古:头颅 今:头儿 )

6.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心”古:痛恨 今:难过心伤 )

7.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发愤” 古:发泄愤怒 今:决心努力 )

词类活用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 墓,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墓 )

2.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先,形容词用为名词,先导、表率 )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 声,名词用如动词,伸张 )

5.缇骑按剑而前 (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

6.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名词动用,出任……巡抚)

8.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名词动用,用盒子装 )

9.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激昂,形容词用如动词,激动振奋)

10.不敢复有株治 ( 株,动词用如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1.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形容词用如名词,远近的百姓)

12.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

13.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尽,副词用如动词,享尽 )

14.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 隶,名词作状语,象奴隶一样的 )

15.安能屈豪杰之流 (动词的使动用法,屈,使……屈身 )

16.亦以明死生之大 ( 明,形容词用如动词,表明 )

变式句

(一)宾语前置

1.谁为哀者? 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二)定语后置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2. 四海之大

(三)介词结构后置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5.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6.忠义暴于朝廷

7.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8.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9.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10.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四)判断句

1.公之逮所由使也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5.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被动句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3.不能容于远近 4.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通假字

缙绅(缙,通“搢”。插)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

层见错出(见,通“现”。出现) 臣死有余僇(僇,通“戮”。罪)

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本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道中手自抄录(手:亲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都督诸路军马(都督:统率)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制府檄下(下:发下)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序,为……作序) 名曰《指南录》(名:命名)

d形容词作动词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无聊 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至于 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连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慷慨 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物色 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彷徨 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国事遂不可收拾(收拾 古:挽回 今:整理)

以为前驱(以为 古:作为今:认为)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

祸(行为 古:行动。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可以 古:可以用。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变式句

骑数千过其门 (定语后置)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宾语前置)

构恶于前,献谄于后∕出没于长淮间/请罪于母,请罪于先人之墓∕委骨于草莽(状语后置)

被动句

予羁縻不得还∕为巡船所物色∕为巡徼所陵迫死

判断句

死生,昼夜事也

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文言文的知识点篇四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无可寄托者。

文言文的知识点篇五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文言文的知识点篇六

句子翻译

1. 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吧!

2.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

3.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4.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

5.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6.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作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

7.既来之,则安之。

译:已经使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8. 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译: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

文言文的知识点篇七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2.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3.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0.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4.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文言文的知识点篇八

富人是从穷人那儿来的,知识是从无知那儿来的,幸福是从苦难那儿来的,跌下是从爬高那儿来的,自尊是从羞辱那儿来的,自主是从依从那儿来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非:不,不是

12.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引:拉

17.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意思是 愉快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 “成”

2、古今异义“险” “穷” “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

文言文的知识点篇九

长篇小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俗坠。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的序幕之一,通过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林黛玉的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生性敏感、言行谨慎等,王熙凤的泼辣、精明能干、刁钻狡黠、善于逢迎等,贾宝玉的英俊多情、任性率真和敢于反叛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言文的知识点篇十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义: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鄙卑下贱

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文言文的知识点篇十一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文言文的知识点篇十二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学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联系上下文,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86208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