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北师大版教案设计(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0:51:14
三年级北师大版教案设计(优质14篇)
时间:2023-11-17 20:51:14     小编:翰墨

有效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教案是教学的灵魂,下面是一些经典教案的分享,供大家学习。

三年级北师大版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2、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认识区别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没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的图形。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小数的加减计算,区别运动现象,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能正确地画出平移后图形。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元角分与小数的复习:

1、教师板书“元角分与小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知识?

(1)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进行板书。

2、出示主题题图(足球29.50元,篮球28.80元,网球6.50元)。

(1)说说你从图中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4)如果要提一个加法的数学问题,你准备怎么提问题?

如果要提一个减法的数学问题,你又准备怎么提问题?

1、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a)出示一组森林医生的题目(同步练习第8页第4题)。

二、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复习:

1、出示“对称、平移与旋转”

(1)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这些知识之间都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2)指名反馈,教师板书知识点。

2、轴对称图形:

(1)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对称图形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还见过对称图形,请举例说说。

3、平称与旋转:

(1)你能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吗?试试看。

(2)让学生明白:平移是向什么方向平移多少距离;(方向、距离)。

师:如何能清楚知道一个物体平移的距离(或格子数)?(起点到起点或终点到终点,选择一个点进行比较)。

(3)平移和旋转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2)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同桌互相交流;

(2)读一读这几个小数,并把读数写下来。

引导学生自己提问、交流、解决、再交流。

(5)集体反馈:

a)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列式;

反馈同一个问题的计算方法。

b)说说每道题目对错,错的原因是什么?

c)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出题目,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

d)反馈,交流。

(学生先是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交流)。

(2)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同步练习第11页第1题)。

(3)说说有哪些汉字是轴对称图形?举例说明。

(4)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图略)。

(4)你对平移和旋转是怎么理解的?说说看。

a、填一填;b、画一画;c、我说你画;

三、学生完成综合复习卷(一)。

板书设计。

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

对称、平移、旋转教学反思。

课题第二节复习课课时54。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回忆本学期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分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进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将知识分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回顾知识点线。

要求: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了什么内容?想想当时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每1课都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是什么问题呢?

你认为这个单元你学得最好的是什么?对哪个知识点还有困难?

二、计算的复习:

1、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20×40。

师:说说可以怎么口算?

3、计算题:

32×4454×26。

(1)师:估计一下,你觉得它们的积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计的?

(2)交流计算方法;

师:你认为哪里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好建议呢?

(3)27×1331×1243×26。

师:先估计一下;再用竖式进行计算。

1、脱式计算:

三、解决实际问题:

1、一架飞机每分飞行21千米,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1、出示题目;在学校捐书活动中,三年级捐了12包,还多35本;四年级还差5本就够15包了。

问题一:三年级和四年级分别捐了多少本书?

问题二:五年级捐了597本书,50本包成一包,包了11包,还余下几本书?

师:你们能看懂吗?请已经清楚的同学来说说是什么意思?

四、学生完成综合复习卷(二)。

2、学生独立思考,四人小组合作;

3、集体反馈、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反馈。

(3)说说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开火车口算。

(3)独立计算;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指名学生板演。

(1)学生分析题意;此题中强调“时”和“分”的单位换算。

(2)学生独立计算;21×60=1260(千米)答:每时飞行1260千米。

(1)学生独立审题,交流题意:

学生列式,反馈:

三年级:12×50+35。

四年级:15×50-5或14×50+45。

板书设计。

三年级:12×50+35。

四年级:15×50-5或14×50+45教学反思。

三年级北师大版教案设计篇二

《失踪的森林王国》是一篇童话故事,我的教学设想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与第七到十二自然段的森林王国失踪的前后对比,并出示课件图片前后反差对比,由此让学生体会到乱砍滥伐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树立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本课时,我抓住图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更易理解本课的四字词语,如“鸟语花香”、“接二连三”、“铺天盖地”等。我在让学生体会森林王国失踪前后的巨大反差之后,让他们带入感情地朗读,读出人们渴望“瓦蓝的天空”的心情,读出怀念“绿树浓荫和鸟语花香”的渴望,读出妖魔鬼怪的手舞足蹈,读出热魔的狞笑……我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学语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说我们周围环境的变化,学生还指出我们应为保护环境行动起来,不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少开车,做到节能减排……上到这里,我想至少学生的感悟是深刻的。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上课的.时间把握不够到位,留给学生读的时间较少,学生读课文的感悟相对来说就会比较被动。我还应该多向其他老师学习,注意从失踪前后的对比到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这两部分的过渡语的连贯自然的使用。另外,虽然第一课时已经学习过生字词语了,但第二课时应该还要再稍微复习一下。

三年级北师大版教案设计篇三

课题面积课时四(2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米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

二、引导探索。

1、看图,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大小。

2、介绍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积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

3、你还能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

4、比较下面图形的大小。5、小组讨论进行实际操作,如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6、汇报操作方法。

三、拓展应用。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1、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将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并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际。

课题面积单位课时四(22)。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三张正方形,边长分别是9厘米、4.5厘米和1厘米,还有三张面积大约是4厘米,形状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和圆的纸片。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单位。

二、引导探索。

1、每组发给一个信封。

4、动手测量前,先小组讨论:要选择什么样的图形作为测量单位(每组只能选两种),说明理由,再用它来测量。

6、现在我们做格统计。在统计前可以猜猜什么图形可能被多数小组选为测量单位,最后再看统计结果。(由各组组长报告被本组选择作为测量单位的图形,教师再黑板上做统计,完成统计表。)。

8、(小结)看来选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主要由两点原因:(1)正方形能密铺;(2)操作简单方便。

10、测量同一个图形,要量出一致的数值结果,惟有统一测量单位。(拿起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厘米。它是今天我们认识的第一个世界通用的面积单位。

12、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3、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4、度量稍微大图形的面积一般以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用面积是1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分米。

三、拓展应用。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cm,dm或m)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cm)。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1、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7、小组议一议,这张统计表传达给我们哪些由意义的信息?或者根据它能提出哪下数学问题?然后向全班汇报、交流。

11、每人都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并说出身边一个面积大约是1厘米的东西,在小组内交流。

15、小组讨论实际操作:1米有多大?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cm读作:平方厘米。

dm读作:平方分米。

m读作: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

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过程,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年级北师大版教案设计篇四

学习。

学生提供。

学习。

标整理六年有关整数的知识脉络,归纳知识点,总结提炼方法。

点尝试自己归纳知识点,学会总结方法,整理脉络。

学习。

程学案导案。

学习。

程学案导案。

学将下列知识点作为参考,充实自己的复习提纲。

知识点一:整数。

整数的定义、范围、读法、写法。

知识点二:自然数。

自然数的定义、基本单位、“0”的含义、

知识点三:比较正整数大小的方法。

知识点四:整数的改写。

知识点五:倍数和因数。

知识点六: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知识点七:2、5、3的倍数的特征。

知识点八:奇数、偶数。

知识点九:质数、合数。

知识点十:正数、负数。

知识点十一:十进制计数法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惑呈现每个组总结的重点和易错点。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试一、填空起跑线。

1.同时是2、5、3的倍数的的最小自然数是(),

2.由0、5、7、3组成的有因数3和5的最大四位数是(),最小四位数是(),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3.860080320读作,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四舍五入到亿位是()。

4.12与-2相差(),比3低10是()新课标第一网。

二、法官我来当。

1.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3.在“”这个数中,“0”是用来占位的()。

4.自然数除了合数就是质数()。

三、看你行不行。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三年级北师大版教案设计篇五

总复习(一)。

教学目标:

1、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及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

2、进一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乘除法。

3、巩固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4、巩固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进一步建立吨、千克、克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回顾和整理;能够采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结合实际,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3、通过复习,激发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设计: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三年级上学期的新课程全部结束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到了现在,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习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

2、整理回顾口算方法:

(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利用开火车形式快速计算。

(2)强化口算方法:指名说出204×3和408÷4的口算方法。

(3)计时训练:我们开始一个小竞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请同学们打开书看总复习的第1题,准备好,“开始!”交流,订正。

3、回顾整理笔算的方法:

(1)口算同学们做得又对又快,笔算是不是也掌握得非常好呢?书上的第5题的算式。

(2)交流,评价。

4、整理回顾两步计算式题。

(1)在以前我们学生的两步计算试题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试着做一做第9题。

(3)全班订正。

(4)出示改错题:判断下列各题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

5、复习常用的计量单位。

(2)指名回答,师板书:

时间单位:年、月、日。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3)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2题。填完后再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订正。

(5)做第3题。

6、拓展交流:自己再把今天复习的相应的单元内容看一看,有没有疑难问题,可以询问老师或其他同学。

板书:常用计量单位:1年=12个月。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总复习(二)。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已知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解题方法。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复习,对已知信息能够进行正确处理,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得解决办法。

2、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激趣谈话: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科技馆?门票是多少钱呢?

春游的时候我们打算去参观科技馆。我想请你们算算有关门票的问题,行不行?

二、巩固探究。

1、第6题:谁来把题目读一读?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2、刚才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买门票的问题,还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个买书的问题。读题,解决。

3、同学们,在前段时间,我校组织了一次“爱心助学”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小伙伴捐款,你捐了什么?现在老师这有一道关于三年级学生捐款的信息。

出示第10题,自己读一读题,看一看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自己解答,全班交流订正,说出是怎么解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下面,我们一起到商店去购物好不好?

引导学生看图第15页,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题中所提的“能买几个杯子”这个问题,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编一道应用题吗?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如果商店里的这些商品让你自己选择,100元钱想买什么东西?能买什么?

交流,纠正。

交流,解答,纠正。

6、解决完了汽车的问题,我们来看火车的问题。

出示第8题,这道题你知道了什么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时什么?

要求火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三、拓展实践,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总复习(三)。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反思: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三年级北师大版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

们继续来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习。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灵活运用。

三年级北师大版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一的练习题目,使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时间分配:2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练一练”和第33页“练习一”的第1---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强化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谁能给大家出一道这样的题?

学生汇报所出的题,教师把学生出的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先省略因数中的0,先算出乘积,最后在积的后面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3题。

集体订正。

2、四则混合运算。

出示图:苹果每箱30元,梨每箱40元。

买苹果16箱,梨18箱。

(1)两种水果各应付多少钱?

(2)一共付多少元?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0×16=480(元)。

40×18=720(元)。

(2)480+720=1200(元)。

提问:求第(2)问时,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板书:30×16+40×18。

提出问题: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1)一个算式中如果只有加、减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乘除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一种运算进,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加法和乘法,或者有减法和乘法,或者有加法和除法,或者有除法和减法时,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3)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独立完成,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然后同桌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练一练的第4、5题。

2、第33页第1——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计算能帮助我们解决诸多的实际问题,也是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希望大家平时多煅练自己的头脑,成为一个思维敏捷的好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练习一8---15题。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

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重点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概括总结,点明课题。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下复习。

板书:复习课。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口算下面各题(投影出示):。

200×8=17×100=12×400=。

42×20=50×60=14×200=。

23×30=43×200=21×40=。

2.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小学共有24个班。运动会前夕,学校为每个班买了一副羽毛球拍,又买了12套飞镖玩具作为奖品。请你算一算:。

(1)买羽毛球拍需要多少元?羽毛球拍19元每付。

(2)买飞镖玩具需要多少元?飞镖25元/套。

(3)一共需要多少元?

教师:先估算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独完成。

集体订正:。

学生甲:羽毛球拍19元/付,把它想成20元,2ox24=480(元),买羽。

毛球拍的钱数不会超过480元。

学生乙:我把它想成20元/付,24个班想成25个班,20×25=500(元),买羽毛球拍不会超过500元。

学生丙:飞镖每套25元,把12套想成了10套,25×10=250(元),买飞镖的钱数比250元多。

计算准确结果:

(1)19×24=456(元)。

(2)25×12=300(元)。

(3)456十300=756(元)。

质疑:有什么疑问?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丁:在计算25×12时,我想成25×4×3,就很快地算出了300。

3.数学规律。

(1)先口算下面各题,然后观察这些算式,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怎样计算?

2×25=200÷4=()。

4×25=()400÷4=()。

6×25=()600÷4=()。

8×25=()800÷4=()。

12×25=()1200÷4=()。

(2)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一个数与25相乘时,可以把这个数先扩大100倍,然后再除以4,结果不变。

(3)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因为扩大100后再除以4(缩小4倍)实际上就是扩大25,就是求25,所以存在这样的规律。

小结:对于这样的规律,同学们要灵活运用,分析一下是乘25简便还是除以4简便,切不可盲目计算。

(三)思维训练8---13题。

(四)课堂作业设计14、15题。

(五)课堂小结。

三年级北师大版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理解父母的心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父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哈尔滨的冰灯节就要开幕了,今天,我就和同学们提前去欣赏。(出示冰灯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师:的确,冰灯非常美丽。阳光下的冰灯晶莹如玉,月光下的冰灯万紫千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与冰灯有关的文章。

教师板书课题:冰灯(生齐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决生字。

1、自读课文,标注段落,圈画生字。

2、小组合作识字。

3、整体读文,巩固生字,读通句子。

4、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要高,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字音正误给与评价。)。

学生评价。

5、结合同学们的评价通读课文。(做到熟练朗读)。

二、研读课文,感悟体验。

(一)小组合作学习1—4段,谈谈学习的收获。

生班内交流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灯笼对孩子们的重要,及父亲答应给我做灯笼的喜悦心情。

(二)父亲答应给我做灯笼我的心情非常高兴,但文章后面为什么说我后悔了呢?

1、生默读课文5—10段,从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班内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用力”“太凉”“很暗”等词语体会父亲做冰灯不容易。

指导感情朗读。

生交流:父亲爱自己的孩子。

4、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找出体现父亲爱孩子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赶快”“一把按下”,有感情的朗读。

生班内交流,借机引导学生用“一边……一边……”练习口语表达。

6、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对父亲说什么?

7、齐读11段,思考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班内交流。

(2)冰灯凝聚着父亲深深的爱。

三、拓展延伸,行为指导。

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我想我们与父母之间也有一些感人的小事,愿不愿意与大家共同分享。

生班内交流。

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要懂得疼爱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年级北师大版教案设计篇九

宁安市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小镇,这里有着北国特有的物产及人文景观。我所执教的班级有63名学生,作为课改的第一批孩子,他们有思维活跃、自信心及表现力强的特点。《冰灯》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恰逢岁末年初,正值隆冬。北国的孩子爱冰雪,冰雪铸就了一代代北方人粗旷、豪放、纯朴的性格。做为冰城雪乡的孩子,对冰灯的感受更是亲切,加上这篇课文浓浓的亲情及北方特点,学生乐于品味,利于达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

2.激发学生去用心感受自己父母的爱,从而用实际行动去爱自己的父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上节课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作者看到大军有漂亮的玻璃灯,也让他爸给他做一个。

生2:我知道爸爸很爱他。给他做了一个最漂亮的冰灯。

(二)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师: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读,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我看到爸爸给我做冰灯的时候和爸爸的对话部分,我最感动。

师:把这部分最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师:请你自己找同学说说听了你的朗读有什么感受。

生:选付贵彬。

生:张帆,你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是“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这句我听出了你关心爸爸。就是你读的“我不冷,小心冻着,要过年了”不像爸爸的语气。爸爸的声音再粗点,就更好了。

生:谢谢你付贵彬。

师:付贵彬评得真好,爸爸的声音是要再成熟和深沉些,表现出父亲疼爱儿子那种亲切的感情。

生:对,我就是这么想的,没说出来。

师:张帆,那请你再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有进步了。谁再说说,还有哪个部分让你最感动。

生:我最感动的是第10自然段。“我的鼻子发酸”我觉得小作者后悔得都要哭了。

师:你能读出这种要哭的感觉吗?

生:我试试吧。(生读)。

师:老师觉得你读的不错。你们选择这部分,我也很受感动,我也想读读。听老师朗读8――10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老师你读得真好。第一句“我再也睡不着了”。“再”字重读得很好。

生:老师,你读的“我鼻子发酸”这一句听得我都要哭了,非常感人。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这就是有感情朗读,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听众,就是朗读的高境界。听了这部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众生举手)先把你的问题说给小组同学听,让大家试着回答。

(生交流问题,并解答)。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最感兴趣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生: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看到父亲做冰灯,小作者为什么后悔了?”

师:你们组谈谈体会。

生1:因为他看到父亲暖手,知道冰很凉,心疼爸爸了。所以后悔了。

生2:爸爸“用力磨”做冰灯很费劲,所以后悔了。

生3:作者后悔的是我要是不要透亮的灯,爸爸就不用挨冻给我做冰灯了。

师:你们回答的不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爸爸那么早就起来,我还睡着呢,所以后悔不应该让爸爸早起。

生:爸爸那么冻手,还不到我的被里暖手,我更后悔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其实,作者后悔就是看到了爸爸做冰灯很不容易,体会到了爸爸那种深沉而伟大的爱。你还从哪能看出爸爸爱孩子。

生1:作者要灯,他爸就答应了,是因为爸爸爱他。

生2:他爸爸明知没钱给儿子买灯,却答应了儿子。还给他做了个透亮的冰灯。

生3:爸爸起来了,却让儿子再睡一会儿。

生4:爸爸把棉被按下去也是爱儿子。

生5:“冰灯融化了,却留在我的心里”其实留下的就是爸爸对他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了解了父亲的爱,让我们再在小组中深情地读读这一部分。

(三)拓展延伸。

师: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点点滴滴都有着父母的爱,想想你的爸爸妈妈对你有没有像课文中这样感人的事。先和小组同学说说。

师:谁和大家说说你感到的父爱。

生1:我看到小饭桌有溜肉段,和爸爸说我想吃,那天中午我爸爸就给我做了溜肉段,那是他打电话问别人学着做的。我知道,那盘溜肉段就是爸爸的爱。

生2:我的小车子扎了,我爸修了一晚上,第二天,我又骑上小车子了。这也是爸爸的爱。

生3:我叔叔家买了一台游戏机。我去玩,给弄坏了。我以为爸爸能打我呢。结果他没打我,帮叔叔修理好了游戏机,还给我买了一个新的游戏机,那就是爸爸的爱。

师:他们说得老师都感动了。爸爸是如此地疼爱我们,文中小作者是怎么对爸爸的呢?

生:小作者也爱爸爸。

师: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1:他让爸爸到被里暖手。

生2:他后悔就是爱爸爸。

生3:他说把冰灯留在心里,也是记住爸爸的爱。

师:大家看得真明白,说得也很清楚。那么你想怎么对待爸爸妈妈呢?

生1:我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回报爸爸妈妈。

师:不错,可有点远,现在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生1:我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洗碗、擦桌子,扫地。

生:到他们过生日的时候,我给他们礼物。

师:小时候,爸爸妈妈给你洗过脚吗?

生:洗过。

师:今天,让你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能洗吗?

生:能。

师:那好,今天的作业,就是给爸爸或妈妈洗脚,并且写成一篇日记。看谁做得好。看谁写得好。

(四)结束。

让我们带着真挚的情感,再把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表达子女对父母的爱。

〖教学反思〗。

《冰灯》这节教学结束了,我还沉浸在课文那浓浓的亲情中,沉浸在课堂上学生那活跃的思维中。如今的孩子,享受着亲人的爱已习以为常。感受别人的爱却很迟钝。真诚回报亲人的为数不多。本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拓展。擦亮了学生爱的心灵之眼。有的学生下课还围着我说:“老师今早我还感到妈妈的爱。出门时她让我系围巾,怕我冻着。”

尤其是“洗脚日记”这一课外延伸,还有颇多趣事、乐事、感人事。一个学生写道:我给爸爸洗脚,以为爸爸的脚很臭,结果,爸爸的脚不香也不臭。又一个学生写道:妈妈说养女儿真好,还能给妈妈洗脚。我感到给妈妈洗脚,她很幸福,我很快乐。

班级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聋哑人,只靠装车挣钱。这个孩子写道:爸爸的脚上有土又有泥,还有水泡,我一点点洗着,一块块搓着,爸爸哭了,我也哭了,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再不让爸爸干这么重的活。

也许我执教的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但我觉得让学生有情可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也算是有所收益了。

〖案例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上讲:“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听完张老师执教的《冰灯》这一课,我深深地被感动着。我被这篇优美的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深所感动。被张老师为孩子搭建的平台所感动,为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所感动。张老师在本节课中真正起到了组织、引导、激励的作用。引导着孩子和书本一次次地对话,在充分的对话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张老师趁热打铁,又将话题引入到生活之中。让孩子们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感人的事,这也是张老师把学语文延伸到家里,延伸到学生的情感中的一种巧妙的做法,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爱自己的父母,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使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冰灯是北方的孩子非常熟悉的事物,在熟悉的事物中,孩子们的心灵又经受了一次洗礼,得到了净化。同时,张老师还特别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三年级北师大版教案设计篇十

游戏引入: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他要和我们一起玩游戏。

(录音)同学们好,我是淘气!我来玩个游戏,看谁猜的又对又快!

师:(出示转盘)如果转动指针,指针可能停在什么颜色的地方?

有生说指向紫色,有生说也可能指向黄色。

师动手转动指针,进行验证。

生答。

师:小朋友们说的有道理,在这个活动中,两种颜色都可能指到,只是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小不同。今天我们就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来研究可能性大小的问题。

游戏的延续。

师:(出示转盘)谁愿意来猜?

生:可能转向紫色。

生:也可能转向黄色。

生: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师:为什么说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生:因为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大。

师:小朋友说的很好,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时,转动指针,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请学生到黑板前动手拨一拨,进行验证。

2、师:昨天小朋友在家也制作了一个转盘,拿出来让大家猜一猜,然后动手转一转,看看你猜对了吗?生出示自制的转盘,在小组内活动。

教师下到各组参与活动,对同学的错误判断及时纠正。

师出示转盘。让学生说一说看法,以及理由。

生:转向橙色的可能性最大,转向黄色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面积大的指向的可能性最大,面积小的指向的可能性最小。

师:在玩转盘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道理?

生答。(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游戏二(抛纸杯)。

1、宣布规则。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抛纸杯”的试验,

每个同学抛5次纸杯,每次的结果都要记录在试验单上。4人都抛完5次,再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结果,组长并将出现各种结果的次数进行汇总,最后得出结论。

2、小组活动。(师下到各组参与活动。)。

3、交流结果。尽量请每个小组都汇报他们的试验结果及结论。

师将各组的试验结果进行汇总,这样累计的次数多了,更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4、形成结论。

纸杯抛出,落地后侧放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侧面的面积最大,正放的可能性最小,因为底部的面积最小。

游戏三(摸球)。

1、师:刚才的游戏同学们都玩的不错,我们再来玩一个“摸球”游戏。(出示纸箱,并放入2个黄球和1个白球)。

师: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生答。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吗?

师请一生到讲台前摸球验证。

2、师:(在箱内再放入3个红球)现在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生答。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师:有可能摸到黑球吗?

生答。

3、(在箱内放入2个白球和2个黄球)师:一次摸出2个球,可能出现几种结果?

生在小组内讨论。

汇报结论。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延伸作业。

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

板书设计。

猜一猜。

三年级北师大版教案设计篇十一

一、亲身体验,奠基情感基础。

师:新年就要到了,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找一个同学到台上来摸一摸,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觉。

1、拿出冰块,一学生到台上来摸一摸,说自己的感觉。(寒冷、刺骨)。

2、这么寒冷刺骨的冰块我们摸起来感觉很不舒服,但是却有一位父亲用寒冷的冰块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一盏冰灯。我们一起来学习《冰灯》这一课。(板书课题:冰灯)。

二、检查预习,了解文章。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用简练的语言表达)。

2、出示生词:菱形 扭过来 棉袄 炕  爹。

走街串巷 习俗 适应 废玻璃 后悔 称赞 融化,学生自由读,检查读。

3、通过预习课文,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组?(分段)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分为三大段1、父亲要为我做冰灯的原因2、做冰灯的过程3、冰灯留在我的心里)。

三、分块学习课文,自我领悟情感。

1、自由读第一大段,说说父亲为什么要为我做冰灯?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学生自由汇报,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回答“孩子们过年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的习俗,那是过年最大的乐趣和享受”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走街串巷”和“习俗”等词语,并联系自己实际生活说说自己了解到的当地过年的习俗;当学生回答是因为羡慕大军的灯笼时,指导学生带着羡慕的语气读好第二自然段;学生汇报父亲没有钱买高级的玻璃灯时,借助课本上的插图体会家里的贫穷。)。

3、出示平时所用的学习方法(1、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说说表现了什么;2、找出最使自己感动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悟)自由学习第二大段,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1)词语:“早上、吵醒、很暗的光线、才”这些词表现了父亲为了给我做冰灯起得很早,很辛苦;“用力”一词可以表现出父亲做冰灯很不容易;“急忙”表现了我心疼父亲;“一把、按下”表现了父亲怕我被冻着了;心疼我。

(2)出示句子:

“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

“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我的鼻子发酸,心里直后悔,真不该找父亲摇一盏能透亮的灯笼。”

我为什么后悔了?因为我看到了父亲的辛苦,后悔自己的任性给父亲带来了这么大的麻烦。

(3)出示父子对话:

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吧!”

连声说道:“我不冷,不冷。小心冻着,要过年了。”

指导分角色朗读我与父亲的话,体会父爱子、子爱父,骨肉相连,父子情深的感人场面,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要求回报得的那种情感。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文字:

这一年春节,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小伙伴们都称赞我的冰灯,连大军也有点羡慕我。过了几天,灯融化了,变成了一片水。但是,从此留在了我的心里。

“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么样?

体会我的灯笼的最特别之处,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骄傲、温暖、自责、后悔)以及留在我心里的是什么?(是一份浓浓的亲情)。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父爱,表达亲情。

1、说一件发生在你和父亲之间让你感动的事情?

2、教师出示诗歌。大家一起朗读欣赏。

3、出示本班学生发表在《语文报》上的《我要感谢妈妈》感恩诗歌。全班同学一起朗读。

五、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结束课程。

三年级北师大版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于孩子的那种深沉的爱。全文11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学会9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理解父母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理解父母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活动:游戏——猜猜看。

1、规则:只能用手摸,不能说出来,在心中猜。

2、学生逐一摸。

3、师问:感觉如何?指名回答。

板:发麻、冰凉。

那是什么东西?

谁敢把这块冰捧在手里坚持一会儿?(生试)。

感觉如何?生答。

板:刺骨、寒冷。

二、揭示课题。

1、有一位父亲,就用这样寒冷、刺骨的冰,为他的孩子做了一盏灯。板书:灯。

2、齐读课题。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生词,检查认读情况。

走街串巷 习俗 菱形 适应 炕 爹。

棉袄 扭过来 废玻璃 后悔 融化称赞。

2、自己和词语打招呼、指名教读、抢读。

3、谁有不明白的词?

学生提出、解答(联系生活,比如:“习俗”一词,可问:你们家有什么习俗?)。

四、初读课文。

1、看书上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家?(贫穷)。

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在贫穷的家庭中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2、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不好的地方就多读几遍(2)读不明白的地方,就用笔把它画下来(可以在书上圈圈点点)。

3、课文共几个自然段?指名分段读课文:1-5、6-10、11。

4、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学生评议)。

五、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1、在你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好吗?

3、父亲为什么要给“我”做冰灯?自己读1-4自然段,找找。

(1)指名读画的句子,谈原因。

划出描写大军的玻璃灯笼的句子。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自己练读。

指名用羡慕的语气读。

看到大军的玻璃灯笼,“我”怎么做的?

(2)师:你们从书中解决了你们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真了不起!

(1)生读、画。

(2)谈感受:

出示句子:“大年三十的早上……暖一会儿”

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寒冬腊月,父亲打磨这块冰,手凉吗?身上冷吗?

可是父亲全然不顾,让我们齐读——。

屋外寒风凛冽,屋内父亲在做冰灯,下面再请一名同学读读这段,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父亲做灯的情景。(配上寒风的音乐)。

通过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再次出现插图,父亲做冰灯的情景出现在你面前,多么令人感动!

5、读5-10自然段,师领读。

(1)你体会到什么?

(2)父亲疼爱儿子,儿子心疼父亲,此时此刻,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们都想起来自己父母对你的爱了吗?说说。

(3)生活中爱的故事太多太多,让我们带着父母的爱,再读父子对话(配乐)。

6、父亲虽然连连说着“不冷不冷”,可是——。

(出示:“父亲的手碰着了……灯笼”)生齐读。

我为什么后悔?

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同位之间练读。

7、当我提着这盏透亮的灯笼——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组讨论:

(1)为什么“这一年春节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

(2)提着这盏灯,我是什么心情?

(3)联系课文想一想,是什么留在了“我”心里?

千言万语,融成一个字——爱(板:爱)。

让我们再齐读这一段,感受父亲对儿子的关爱。(配乐)。

8、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作者,你最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六、总结全文:

让我们永远把父亲的爱留在心里!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语文天地“抄一抄”

板书设计:

冰   灯。

父亲亲手做   爱   留在我心里。

三年级北师大版教案设计篇十三

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

表内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

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除法。

1、教学40÷2。

出示场景图。

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

2、教学46÷2。

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

3、练习。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

4、教学笔算46÷2。

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

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

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

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

做做第1题。

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板书2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堂小结。

讨论并指名回答。

作业。

直接写得数。

写完后比一比每组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先独立做前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北师大版教案设计篇十四

两位数的乘法。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8583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