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它可以提供教学的线索和步骤。编写教案时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的优秀范例可以成为教师们教学设计的参考和借鉴。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一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1.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二
1、认识本首诗中的“紫、尺、疑”三个生字,熟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生”与“挂”二字的用法之妙,想像古诗所描述的意境,感情朗诵这首古诗。
3、感悟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庐山瀑布实景录像。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庐山的文章《庐山的云雾》,知道了庐山景色秀丽。是的,庐山以她秀丽的景色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去旅游观光。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也曾慕名前来。他在山间漫步,一会儿弄石临溪坐,一会儿寻花绕寺行。一路走来,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峰回路转,忽然,一个奇异的景色出现在他面前——一道瀑布从天而降!李白诗兴大发,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脱口而出(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指名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古诗。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二)交流学法,准备自学。
1、同学们,我们以前也学了不少的古诗了,想想看,我们以前是怎么样学习古诗的?(要会读,要弄懂诗的意思,要会背诵,还要会默写。)。
2、自由读好古诗。
3、交流理解诗意的方法。
先理解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再理角诗句的意思。方法有:查工具书,看诗下面的注释,问别人,联系上下文等,依据学生回答随即板书,在板书中一定要加入省略号,以免学生被框在这几种方法里。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自学古诗。师巡视,随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
2、在自学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在合作中取长补短。
(四)、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交流对诗题的理解。重在指导学生对“望”字的理解:不只是看,而是从远处看。
2、交流对第一行诗的理解。
(1)指名说说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
(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太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上飘浮着紫色的烟雾。、
(3)由“紫色的烟雾”让学生想像一下,李白遥望香炉峰的时间(早晨)。
(4)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感情朗读:明白意思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5)抓“生”字感受作者用词之妙,从而指导学生更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这句诗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睁大眼睛找一找,看它藏在哪里啦?学生找出“生”字后引导学生说出“生”字的妙处:一个“生”字写出了云烟飘浮的动态之美,让我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仿佛看到了紫烟那飘飘悠悠、缠缠绕绕、娉娉婷婷,袅袅升腾的样子。
3、交流对第二句诗的理解。
方法与步骤同第一句。再指导学生进一步有感情读诗句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挂”字的妙用,知道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想像到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简直就是一幅巨大美妙绝伦的山水画。如果学生能品出这种味道来,他们就一定能够读好这句诗。
4、交流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
理解这两句诗,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意理解后要抓“飞流直下”与“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5、每句诗的意思理解完后,要回归整体,让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五)、想像意境,感悟诗情。
方法:(1)师描述意境,生闭目静听默想,用心去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2)学生在想像意境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首诗,在反复朗读中不断与想像中的意境融合,最终达到诗与意境成为一个完美整体之目的。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三
1、认识4个生字,会写“炉“、“银”、“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1、认识4个生字,会写“炉“、“银”、“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
1、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师:生字卡、挂图、课件、录音机。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搜集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1、复习李白《静夜思》和《赠汪伦》。(课件《静夜思》和《赠汪伦》)。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李白作诗时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庐山风景片,解说其秀丽的风光)。
过渡语: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3、出示生字卡(庐、瀑、炉、疑、银、烟、流)谁会拼?(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同桌互读互查)。
4、让学生观察范字(银、烟、流),交流识字写字的经验。
5、有重点地指导识记(“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板书生字)。
6、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7、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课件《望庐山瀑布》)。
8、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课件注释)。
9、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师巡回指导。
10、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中想像: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5、感情朗读:(课件《望庐山瀑布》)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古诗。通过听录音读、跟读、范读、赛读、评读、自由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小组背,表演背,齐背(配音古筝,师引述望庐山瀑布)。
你还读过李白写的古诗,读或背给同桌听。
课件:早发白帝城。
是的,庐山瀑布以其雄伟壮观吸引了我们,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那磅礴的气势。
1、抄生字“银、烟、流”每个写一行。
见:香炉紫烟瀑布挂前川。
听:飞流直下三千尺对祖国山河热爱。
感:落九天。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四
1、能安静聆听教师讲述的内容,了解古诗中的意境。
2.引导幼儿能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图片一张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
3、老师朗读古诗。(幼儿完整欣赏)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理解诗歌。
1、你喜欢古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说说、读读)。
2、你看了这幅图、听了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感觉?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4、师总结:
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三、讨论与朗读。
1、谁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4、全班朗读。
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五
1、反复吟读,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吟读,让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境。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庐、瀑、炉、疑”四个生字。
2、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
3、极力营造古诗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通过查找资料积累李白的古诗。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难点:体会古诗意境。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画意诗情。
我先来师范给大家。
学生看图,猜诗,教师相机点评。
小结:诗应景而生,如果在某一时刻,你看到某个画面,心中自然流淌出一句诗来,那可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古诗内容丰富,音韵和谐,意境优美,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经典。我们一定要常读常诵常亲近。
二、揭题——望名知意。
出示插图,看,这画的是那首诗呢?(说题目,诗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望庐山瀑布》。当老师书写课题时,请同学们伸出手指一起书空,把课题写在你心中的黑板之上。(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解读“瀑布”,认识“瀑”字。看偏旁,利用形声字的构字方法来记字。
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试着说说,师相机出示瀑布的图片,形象理解瀑布。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瀑布?
再看“望”字,你知道了什么?
谁在看庐山的瀑布?请同学完整的说出题目的意思。
题目只区区五个字,却给了我们如此丰富的内容,看来我们以后读古诗一定要仔细的品一品题目。
再一次读课题。
庐山风光秀丽,可以登高赏景,可以临谷听泉。在众多的美景中,李白却独独写了庐山的瀑布,下面我摩恩就跟随李白去看看庐山的瀑布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三、品读——诗心三叠。
1、一望瀑布,察音识韵。
读诗首先要读准,读顺,打开书76页,自读一遍,同桌互读一遍。
出示诗配画,指生读,检查字音是否正确,诗句是否通顺。
同学们读的很熟,很通顺,但是读的够不够细致呢?
考考你。你们知道“看”分远看和近看,这首诗中,李白是近看瀑布还是远看瀑布呢?理解“遥看”的意思。
远远的看过去,就是“望”的意思。
诗中有两个同音字,你发现了吗?
字理区分“炉”与“庐”字。
在诗中,“庐”说的是庐山,“炉”说的是---?
理解“香炉”,说说香炉是做什么的。
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出示香炉峰图片,对比出现博山香炉图片。)。
所以,读诗不单要读准,读顺,更要细致。
字音有长短,节奏有快慢,读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来,下面同学们自己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来。师可以打手势进行指导。
现在,你觉得读诗还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吗?读诗如看人吗,要知全貌,用眼更要用心。
2、再望瀑布,意象入画。
学生读,想象,交流。相机板书。
a、日照香炉生紫烟。
抓住“生”字的动感。“紫烟”看图理解想象。想象日光映照下香炉峰云雾缭绕袅袅不停的景象。
b、遥看瀑布挂前川。
体会“挂”字的化动为静。是谁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把瀑布挂在山前?读出这种神奇的景象。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这个词给你什么感觉?
体会“三千尺”的夸张。
字理认识理解“疑”字。
“银河”“九天”等词语的理解感悟。
这瀑布流得好快呀!生接读诗句。
这瀑布好高呀!生接读诗句。
这瀑布真壮观呀!生接读诗句。
师配乐描述,生闭目想象。
配乐朗读,读出你心中的画面。
3、三望瀑布,品字探词。
历代很多诗人都写了庐山瀑布,但最为广泛流传的还是今天的这首《望庐山瀑布》。究竟李白这首诗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了大家呢?请你再读古诗,想象诗中的哪个字或是哪一句给了你特别的感觉。
学生自由谈,师适时点拨,体会诗中的想象与夸张。
结语:怪不得,好友杜甫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让我们再次朗读,把这首诗读给李白听。
四、延展——山水清音。
其实,这首诗是李白隐居庐山时所作,共作两首描写瀑布的诗,这是第二首,第一首是五言古诗。
出示,赏读。
古人游历山水,寄情自然,这是一种高雅的情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我们才得以享受这美好的诗篇。祖国山河壮丽,诗篇无数,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去感悟一下诗人的情怀。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六
1、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培养自学能力与语言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疆土辽阔,风景优美。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配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还记得叶圣陶爷爷的诗篇《瀑布》吗?(齐诵)叶圣陶先生笔下的瀑布幽美轻灵,有如一位行吟诗人的咏唱,而唐代大诗人李白眼中的瀑布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脍炙人口的诗篇———《望庐山瀑布》,感受诗人诗中的美丽景象。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这是一首赞美瀑布的古诗,请大家饱含深情地再读课题。
1、唐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支烂灿的奇葩,它以其用词精炼、音韵和谐、意境深远赢得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喜爱。在几百首唐诗中有写情的,有写景的,有描绘优美意境的,有抒发气势磅礴的。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庐山”是我国的名山,它在哪儿?(在我国的江西省九江市南部“庐山”它是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地方,我国的著名风景区。)生字“庐”,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因为“广”字的下面是窗户的“户”,就好像是广阔的天宇之下有一个“窗户”,“庐”就是指简陋的茅屋。比如:茅庐、草庐、三顾茅庐。)“庐”和下文的“炉”怎样区别?在庐山的西北部有一道瀑布,“瀑布”的“瀑”字与水有关,离不开水字旁,注意不要把最后一部分写成“水”字。
4、作者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学生互相交流资料,了解诗人李白。(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李白的一生,是“济苍生”、“安社稷”、报效祖国的一生,又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不知疲倦地寻求大自然之美的一生。李白喜欢喝酒,“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是集“诗仙”、“酒仙”于一身的奇才。
1、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么诗人李白笔下的瀑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地再读一读下面的诗句。
2、指名试读,教师范读、指导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读了这首诗,你们读懂了什么?看到了哪些景象?(太阳、香炉、紫烟、瀑布、流水)(“日”是指太阳,“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1)诗中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为什么会产生紫烟呢?(由于瀑布飞泻,水汽蒸腾而上,在太阳光的映照下变成了紫色的烟雾。)。
(2)词语:生火生炉子升旗升起学生反复读这两组词语,小组讨论“生”和“升”两个字意义上的异同。
(3)、让学生自由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飞”、“落”写出了瀑布凌空而出,喷涌而下。“挂”,瀑布本是流动的,作者却巧妙地将动态定格,化动为静,维纱维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的美丽壮观。同时,也只有大自然能挂起如此气势磅礴的瀑布,其中不正隐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由衷赞美吗?)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雾,远远望去,瀑布就像挂在前面山峰间的一条大河。)这是作者从远处来观看瀑布,从大处着笔,概写所望到的全景。
2、此时作者站在哪儿观看瀑布?请大家再次读诗句。从哪些字词知道的?(诗中的“望”、“遥”)是的,因为瀑布高大,从远处看才能观其全貌。
3、瀑布如此雄壮瑰丽,你们感觉到了它的磅礴气势了吗?从哪里感觉到了这种气势呢?请大家再次回到诗句中,默读诗句。“飞”字突出了水流速度怎样?“直”说明了山势怎样?(陡峭)“三千尺米”,说明了什么?真的有三千米吗?(夸张手法)。
4、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简直让人不敢相信,于是诗人有感而发……(齐读)“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组交流:
(1)为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用“疑“不用“像“?(引导学生回忆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银河”、“九天”各指的是什么?(晴朗的夜空,天上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色的大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
5、下面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诗歌,边读边读想象画面。师生齐诵,再现诗中的壮观景象。
1、同学们,在这极具壮观的瀑布前,诗人会想些什么?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2、同学们,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呢?(心旷神怡、心情澎湃、激情飞扬、思潮翻滚)瀑布如此雄壮瑰丽,作者托而出口,一气呵成这首诗歌。请同学们深情地再读读古诗。我们刚刚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样的的情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同学们,“诗仙”李白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有九百多首,你知道哪些呢?(课件出示,李白的《古朗月行》、《独坐敬亭山》、《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秋浦歌》、《望天门山》等)。
4、师总结:
[反思]:古人曰:“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这堂课中有十多处的朗读,以“朗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提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句的基础,特别是古词诗的朗读更为重要,要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把句子读通读顺,读流畅,还要注重体现它的节奏、韵律。在朗读中,还要尽量地让学生把眼、口、耳、脑等感官调动起来,调动得越多,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也就容易掌握其重点、突破其难点。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七
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图片,磁带,字卡。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卡片)。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师解释难解词。
3、跟着卡片,大家练习朗诵一下。
4、游戏。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附:古诗《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活动准备: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1.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
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1)“窗含西岭千秋雪”。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幼儿用手势当作“小窗户”,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户”里了。
(2)“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4.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5.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
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八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同学: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2课时。
(一)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俺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同学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俺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初读诗句,同学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同学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身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身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俺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俺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同学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初读诗句,同学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身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身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示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细流树阴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风——明月。
瓜洲夜景,归心似箭。
借景抒情。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九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教材通过听关于“咬春”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民间立春的习俗;通过赏析美文《春》,引领学生走进立春时节的美景,感受初春的美好气息;通过品味农谚和相关古诗词《立春偶得》《春雪》带领学生感受百姓和文人眼中的立春节气,并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积累;玩“打春牛”游戏更是让孩子们颇感节气的趣味,倍增对节气的兴趣和喜爱情怀,剪纸刻春牛更是融入了我国特有的民间文化;教材最后“不同角度写景色”练笔则从大作家朱自清的《春》讲起,引领学生感受作者通过看、听、闻、尝、触摸等五个角度将景物写具体,写细致,告诉学生“面对大自然,我们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用身体去触摸”这样就可以把景色写得更生动。
1.通过学习了解“立春”的由来、相关农谚、诗歌及各地习俗等知识。
2.通过“做春饼”等实践活动,感受立春的饮食习俗,快乐体验。
3.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传承并发扬民族精神。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做春饼的材料(和好的面团)。
学生准备:小小组分工准备制作春饼的材料豆芽、萝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鸡蛋、土豆丝等。
(一)立春我知道。
1.分享感知,畅谈立春。
自主交流:观察日历,说一说所了解的.“立春”。
2.初步认识,了解节气。
立春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3.深入了解,体会习俗。
(1)图文共赏。
借助图片,感受立春时节的传统习俗——(打春牛: 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牛形大小。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尔后由县执事(县长)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群众做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2)趣味实践(三选一)。
画一画:用彩笔让春牛跃然纸上吧!
剪一剪:用灵巧的双手和剪刀,赋予春牛生命。
刻一刻:刻刀辗转纸上,带着春牛昂首迎春吧!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十
1、感受诗歌的意境,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迁移经验,大胆想象,尝试创编诗歌。
幼儿已观察过刮风时的现象。活动过程:
1、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风的诗歌,你们还记得吗?
2、谁还记得诗歌的名字叫什么?诗歌的名字叫《风在哪里》。
3、诗歌里说风在哪里?
——树儿是怎么说的?(引导幼儿用诗歌中完整的`表述:当我的枝叶翩翩起舞,那是风在吹过。)。
——花儿是怎么说的?(引导幼儿用诗歌中完整的表述:当我的花朵频频点头,那是风在吹过。)。
——草儿是怎么说的?(引导幼儿用诗歌中完整的表述:当我的身体轻轻晃动,那是风在吹过。)。
——风在哪里?风就在我们身边。为什么说风就在我们身边?(春天,它吹绿了大地;夏天,它送来了凉爽;秋天,它飘来了果香;冬天,它带来了银装。)。
1、教师: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把这首诗歌朗诵一遍。
2、请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朗诵诗歌呢?
3、分角色朗读诗歌。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边朗诵边做动作表演,通过有感情的声音、表情、动作等来表现诗歌的意境之美。
1、教师:诗歌里面说到风在很多地方,风还会在哪儿呢?你能试着把它编进诗歌里吗?(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地想象与表达。)。
2、幼儿自由进行想像与创编。
3、请幼儿把编好的诗歌朗诵给大家听,教师重点倾听并帮助幼儿整理语言,并进行修饰。
4、请幼儿一起朗诵幼儿创编好的儿歌。
1、教师表扬上课认真,想象力丰富的幼儿。
2、复习诗歌《感恩的心》。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十一
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2、启发幼儿用“梅花”说一句话。
小结: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很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导幼儿想象画面,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
1、欣赏教师配乐朗诵,启发幼儿在脑海中想象出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跟随课件轻声朗诵,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引导幼儿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画面?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设计提问:“凌寒独自开”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在这首诗里、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培养幼儿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质。
四、启发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边朗诵古诗边根据古诗情境进行绘画。
引导幼儿在美工区用吹画、点画的形式制作梅花。
活动开始,通过谈话,引起了幼儿对梅花的兴趣。在欣赏梅花的图片及课件中,了解了梅花的特点:颜色、形状还有花瓣的数量等。多数幼儿对古诗的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师引导下,大多数幼儿朗诵的较熟练,并且还能够用“梅花”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通过朗诵,使幼儿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到了梅花不畏酷寒、不屈不挠的品格。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特征,在延伸活动中还预设了吹画、手指点画等操作活动,不仅增加幼儿对梅花的印象,还会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十二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活动准备:图片,磁带,字卡。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有没有诗兴大发呢,请小朋友自己来编一编。你们编得真好,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卡片)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师解释难解词。
3、跟着卡片,大家练习朗诵一下。
4、游戏。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附:古诗《望天门山》。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活动准备: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
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开。
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1)“窗含西岭千秋雪”。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幼儿用手势当作“小窗户”,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户”里了。
(2)“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4.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三、
结束。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十三
活动目标:
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
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2、启发幼儿用“梅花”说一句话。
3、小结: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很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导幼儿想象画面,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
1、欣赏教师配乐朗诵,启发幼儿在脑海中想象出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跟随课件轻声朗诵,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引导幼儿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画面?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设计提问:“凌寒独自开”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在这首诗里、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培养幼儿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质。
四、启发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边朗诵古诗边根据古诗情境进行手指点画。
1、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2、欣赏幼儿作品,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通过谈话,引起了幼儿对梅花的兴趣。在欣赏梅花的图片及课件中,了解了梅花的特点:颜色、形状还有花瓣的数量等。多数幼儿对古诗的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师引导下,大多数幼儿朗诵的较熟练,并且还能够用“梅花”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通过朗诵,使幼儿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到了梅花不畏酷寒、不屈不挠的品格。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特征,在结束环节让幼儿尝试手指点画,不仅增加幼儿对梅花的印象,还会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十四
1、欣赏理解古诗,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学习有感情地朗诵。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表达对春天景色的感受。
1、材料准备:画有古诗中的景象的图片一幅,配乐。
2、经验准备:幼儿有观察过春天美景的经验,主要回顾春鸟啼鸣、春风春雨吹打、春花谢落等声音和景象。
1、活动重点:欣赏、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有感情地朗诵。
2、活动难点:理解古诗诗意,并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指导要点:通过图片观察、分句解读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古诗《春晓》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1、出示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自由表达对春天景色的感受。
提问:春天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春天里你感觉怎么样?请把你看到的景色用好听的话说一说。(引导幼儿回顾:春天的花、树、风雨,鸟的声音,以及春天温和的气候让人有好睡眠等。结合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经验,丰富相关词语,如小鸟在“啾啾”地唱歌;夜晚刮风下雨啦;有一棵棵开满花的树;许多花瓣落下来等。)
小结: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小鸟在树上“啾啾”鸣叫,花朵都被春天的风雨吹落到地上,小朋友在春天的夜里睡觉可舒服了,早晨都不想醒来。
2、教师示范朗诵,引导幼儿初步欣赏、理解古诗内容。
师:古时候有个诗人名叫孟浩然,他特别喜欢春天里的景色,还写了一首诗歌,名字叫《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诗人在春天的早晨里睡醒发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老师示范朗诵古诗后,提问:诗歌里讲了什么?说说哪些地方你听懂了,哪些地方没听懂。
3、教师再次示范朗诵,以边提问边讲解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有谁知道春眠是什么意思呢?(春:指春天;眠:指睡眠;不觉:指不知觉;晓:指早晨。)
小结:“春眠不觉晓”的意思是“春天里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呢?(处处:指到处;闻:指听到;啼:鸟叫声。)
小结:到处听到鸟儿“啾啾”啼叫声。
小结:诗人看到满地落花,就是在想“也里传来刮风下雨得的声音,不知道吹落了多少花朵呢!”
4、教师配乐朗诵古诗,引导幼儿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师模仿古人,以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诗歌,表达出对春天景色的喜悦之情。
提问: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
5、幼儿学习朗诵古诗。
(1)在教师的带领下跟读古诗。
(2)配乐学习朗诵古诗。
6、延伸活动。
请幼儿把古诗《春晓》带回家与爸爸妈妈分享,一起朗诵古诗。
1、能否感受古诗《春晓》的意境美,并喜欢朗诵。
2、能否大胆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请家长在春天的节假日里带着幼儿去踏青,进一步感受、体验春天。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十五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活动重、难点:
1.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指导要点:通过观察图片,听听说说,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诗人的思乡情怀。活动准备:1.诗歌范例动画。
2.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3.古诗音乐《枫桥夜泊》。活动方法:
愉快教学法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1.师幼问好。2.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故事引入新授内容。
提问:故事中你听到了什么?是什么季节的美丽景色?
1谁来说说你们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孤独寂寞呢?2.欣赏古诗(课件视频)。
提问:古诗叫什么名字?是谁写的?
3.再次欣赏古诗,引导幼儿结合图意理解古诗的意境。简单了解古诗结构: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4.分句理解古诗内容。
5.游戏“找一找”图文并茂学习古诗。
三、结束部分。
播放古诗音乐《枫桥夜泊》自然结束。
说课教师:杨丽霞。
一、说设计意图: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名垂千古、万口传播的旅行诗。本诗通过诗人在江南游历,夜泊枫桥时,对眼前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景象的描绘,真切自然地抒发了他跨越时空的羁旅之愁。通过学习这首古诗的目的是让幼儿在读诗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身在他乡而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
《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情感强烈,意境优美,但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受生活环境限制,缺乏一人独处的经验,普遍存在对周围事物缺乏感情的行为,因此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难以理解,更不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因此我在教学时以讲故事-----图文并茂理解-----视频播放学习-----分句理解-----游戏活动-----音乐欣赏。这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
32.从情感上,使幼儿懂得,做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三、说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是简单理解故诗内容,使幼儿懂得做事要替别人着想,教学难点是请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乐意参与表演,大胆背诵古诗。
四、说教法。
采用直观学习的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看课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或课件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采用角色游戏法是因为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幼儿身心略感疲惫时,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进行角色表演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五、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等。
六、说活动过程。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故事引入新授内容。
2.欣赏古诗(课件视频)提问:古诗叫什么名字?是谁写的?3.再次欣赏古诗,引导幼儿结合图意理解古诗的意境。简单了解古诗结构: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4.分句理解古诗内容。
5.游戏“找一找”图文并茂学习古诗。6.播放古诗音乐《枫桥夜泊》自然结束。
这几个环节能充分满足幼儿的活动欲望,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对话,表达自己的理解,给幼儿提供表现和说话的机会,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各位老师: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使一个语言活动成功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不足指出,望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十六
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图片,音乐,图卡。
一、图片导入,引出古诗。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3.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4.教师朗诵古诗。
二、结合图片理解古诗。
1.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图片)。
2.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教师解释难解词。
三、学习古诗。
1.跟着图片,变换多种形式朗诵古诗。
2.幼儿人手一份图片。
3.老师想考考小朋友,教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4.变换形式,可以找个好朋友玩这个游戏。
四、听音乐吟唱古诗,结束活动。
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古诗教案幼儿园中班篇十七
1、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夏日情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朗读并背诵古诗。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喜欢夏天吗?那你们喜欢夏天的什么呢?现在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别样的夏天,看你们喜欢老师说的夏天吗。
播放配乐,朗诵描述一段描述夏天的美文。
这是一个初夏的午后,天还不是很热,在一个小池塘里,不时有涓涓细流涌出,竖起耳朵听听有传说中的泉水丁冬声吗?没有,也许是流的实在太细了吧。不远处,柳树随着风轻抚水面,树影倒映在水面上,忽明忽暗,清晰可见。好是这浓密树阴也爱上了晴天午后柔美的风光,放眼望去,几只蜻蜓在露出绿头的荷花投影上嬉戏呢。
这样的夏天美吗?有位诗人叫杨万里,只用了个字写了首诗就把这样美的夏天描述了出来,小朋友想学学吗?出示古诗《小池》范读一遍。
二、学习古诗。
1、讲解古诗大意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写的和老师刚才说的一样吗?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意:泉眼似乎很珍惜泉水,所以水流的很细很慢,树荫照在水中,似乎爱上了这晴天里柔和而美丽的风光。小荷才露出一个小小的尖尖的花苞,就已经有蜻蜓站在了上面。
2、小朋友说说这样的景色美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
第一遍,跟读(并指出诗句对应图的位置。)第二遍,跟读(逐字读)。
4、小朋友们都读的非常好,动作也做的很漂亮呢,我要告诉小朋友,小池还有一首歌呢,接下来我们听一遍,然后我们唱的时候把我们编的动作加上好吗?好的,我们先来听一遍。
好的,现在老师念那句,表演那句的小朋友就赶紧摆好动作好不好,我们来比一比那组最快。(可进行两遍)。
三、拓展活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813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