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4:59:17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2篇)
时间:2023-11-17 14:59:17     小编:FS文字使者

总结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里程碑,是我们不断向前迈进的动力。写总结时,要注意结构的清晰,逻辑的严密,表达的准确。下文是一些总结写作的典型例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导入新课:

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庄子有关资料学生交流)。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2、做“导学案”“基础达标”1——4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1、做导学案自主检测题。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伯牙鼓琴》六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

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游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学生扮演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

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

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这个世上再无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弹奏的乐曲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伯牙绝的不仅仅是琴弦,绝的更是心弦与希望,重回无边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建议配上吴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体会伯牙子期相逢之乐与分别之痛。

读一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畅非常光,很多书上都有记载。后世的人们也会用高山流水和知音来比拟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感情。许多有志之士也会用高山流水来比喻自己心志高洁。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4句话,83个字,而这83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富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及其他学习文言文方法,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细细品味文中人物大悲大喜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上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三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徐徐清风、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的难求。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鼓琴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时,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比如教学语言还不够优美丰富,缺乏文学的感染力,对于这样一个充满着文化意蕴的故事来讲,应有一颗敏感的艺术心和更灵动的课堂语言表达,去感受文字背后更丰富的内涵。专业成长的路且长!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我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然后为每个小组预设好具体的任务,并把每个任务的要求写在一张纸上,让各个小组抽签。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并让他们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忙;第二课时主要是汇报他们学习的成果。

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动画,这个动画只有三分多钟,大致讲述的是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相遇到相知的过程。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辅助资料,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读出感情。

2、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我为每个小组设定好了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有了明确的题目和要求,学生自学起来就有了目的性。从题解、文章出处的简介,到重点字义的解释,每一句话得翻译,再到涉及本文的相关问题,文章寓意等,都由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学习。

而在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有的字义理解或句子翻译会出现错误,这时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讨论、解决,而老师就作为一个助手帮他们做出一些补充说明。

此外,我会适当穿插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和解决。而在本课,由于课文中有一些文言虚词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哉”“兮”“夫”这些词语,尤其是语气词,对文章的感情抒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此可以指导他们的朗读;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例如形容山高的“峨峨兮”形容水势盛大的“洋洋兮”可以换成其他词,再为他们创设伯牙鼓琴的情境,让学生仿造句式完成句子。

最后,把每个小组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解决。

(四)学生质疑,共同探讨。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各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老师作点拨。

1、伯牙和子期是怎么相遇认识的?

(师适当补充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

2、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写得更多的是钟子期?

3、何是知音?何是知己?两者是否一样?

有一个小组提到,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文中多次写钟子期。通过这个题目的解答,可以让学生拓展一些文言知识,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知道有一些篇目是没有题目的,而后人在整理编辑的时候常常用文章的首句作为题目,例如《论语》中的《学而篇》,还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等。而还有一个小组提出知音和知己有何不同,虽然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咬文嚼字和钻牛角尖,但是通过补充一些资料对他们进行点拨,会让课文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五)教师总结。

总结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六)课外拓展。

让学生收集有关知音知己的诗歌。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

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刚开始选择这篇文章是源于我想挑战文言文类文体教学,以此证实和突破自己的教学范围。回顾两年半的公开课教学《夏天里的成长》《梅花魂》《刷子李》《七律长征》,你会发现我一直在不同文体中去尝试、在改变,追求新的自我。但是我的这种自我,目前还是低层次的,要不断学习,更要不断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有意识的反思。

那么,把话题留给《伯牙鼓琴》这节公开课。《伯牙鼓琴》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借鉴部编版教材解析,我觉得这个重点的设置是非常巧妙的,因为它结合了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学生如果再上完课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那么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发展,这种培养的巧妙之处在于源于兴趣和润物无声。教学难点是展开想象,感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难点从单元主题“一首歌,一幅画……开启艺术之旅”出发,紧扣住语文训练的要素,培养想象思维,领悟知音情感,并感悟音乐艺术的魅力。其中,想象的目标能借助创设情境比较容易达到,但是如何让学生对知音的感受更具体、更形象、更立体,而不是概念化的解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最终能让学生顿悟音乐艺术之美,又要有巧夺天工之力,因为你要从字里行间不断渗透美,还要在教学准备的音频环节去搜集、筛选和加工,精益求精。每一场合格的公开课,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而每一场精彩的公开课,一定是对重难点的.深刻突破。所以,我每次在教学设计的环节都会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新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当然,有自己的判断力不是不去借鉴,闭门造车。司马迁能写出《史记》,离不开史学家的史册;李时珍能写出《本草纲目》,也离不开医学家的医学典籍……而教师要上一堂精彩的公开课,更要学会在教育武林中寻得一本适合自己的武功秘籍——教学设计。执教《伯牙鼓琴》,我进行了参考。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过滤和筛选,而是拿来就用,幸而无伤大雅,因为当我第一眼见到前人的教学设计时,我就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捡到了武林绝学中的《九阳真经》这一篇:导入已经为后文的语言实践进行了充分铺垫,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了创设情境、寻找语文味的层次,真正的把语文味和工具性潜移默化地统一起来。

最后,我要从这节公开课中想开去的是:在课堂中怎么呈现发展性?因为全面是一个终身的概念,也是一个终身的概念。我想只有把握了课堂的发展性,课堂的效果才能用上一个词——画龙点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短短几句话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他们是知音文化的代表,他们是中国人在漫漫人生中相互慰藉的代表。

本册教材,兼顾语文素养和核心能力,每个知识节点都是螺旋上升,前后都有关联。但学生是在五年级才接触这个教材,知识出现断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能力上的衔接和总结。因此上课伊始,借助“鼓”,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并且迁移这些方法到本文学习之中。通过对古文内容理解,学生加深了对古文断句的理解。不局限一种断句方式,只要不影响意思,合理断句即可。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巩固了断句知识的运用。

知音文化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以“情境说话”为支架,想象伯牙鼓琴还会演奏哪些自然界的美丽风景。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伯牙志在太山,又志在流水呢?由此引出中国“山”“水”文化,通过这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伯牙的心志有了了解。因为伯牙的心志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所以当钟子期听出伯牙琴声表达的志向时,伯牙会更惊喜,更珍惜二人之间的情感。当钟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就顺理成章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炼,评价语言还不够到位,启发语言还不智慧,因此影响了教学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锤炼。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或有回避情况,例如:学生说“郁郁葱葱的森林”时,我没有进行引导为“葱葱森林”,因为一时间想不到怎么说就回避了,很不应该。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例如在朗读感悟上担心时间不够,没有引导读中感悟到位。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

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1、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出示与知音相关的诗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从而引出课题,解题:鼓与琴,鼓,借助课本注释理解为弹,琴为七弦古琴并出示古琴图片。

2、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3、适时补白,丰富文本。

在品析完“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在文中“巍巍”、“汤汤”分别强调了琴声中山水的特点。那文人墨客也有许多赞美山水的名句,你知道哪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4、深悟绝弦。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我相机进行拓展资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若在课上,留出一定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就好了——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一堂课结束了,值得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且行且思!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课文以高山流水为线索,对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进行了描写,很感人。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从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其次是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课文用“按捺不住”、“猛地站了起来”、“拉着子期的手”等等的描写表现伯牙遇到知音后那种兴奋和激动的心情;用“失声痛哭”、“噙着眼泪”、“长叹”等描写则表现伯牙痛失知己后无比悲痛的心情,使孩子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懂得应该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79714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